厭食症通常是怎樣引起的?如何預防和避免?
雖然我深知,我肯定永遠不會有這樣一天……
厭食症是心理疾病。厭食症並不是簡單的營養不良、食欲不振的關係,而是一種心理疾病,應該引起重視。什麼是厭食症?" 厭食症 " 是精神類疾病,它的產生與患者的性格、家庭以及社會的壓力分不開。經研究,患者發病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他們從小生長在破裂家庭之中,小時候就缺少父母或長輩的關愛,性格由此變得孤僻;二是受到四周環境或社會、或職業的影響及壓力,比如,他們所從事的職業需要當事人保持苗條的身材,否則會遭到淘汰。" 厭食症 " 患者因擔心發胖而拒食或過分地節食,造成消瘦、營養不良,皮膚乾燥、面無血色,甚至骨瘦如柴;在精神上也變得判若兩人,面無表情,目光獃滯,反應遲鈍。厭食症的人注重外人評論
這樣看來,神經性貪(厭)食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人們生活的壓力或焦慮造成的。一般來說,性格上較軟弱,比較看重外界評價的人得貪(厭)食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從性別上,女性得的機率也比男性大了很多。其實吃東西在常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但過度的飲食或節食則變成了一種病。這些人很容易用其他人看來很平常的事物來排解自己的焦慮,有時候他們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只要不開心的時候就必須要吃東西或者以拒絕食物來懲罰自己。實際上他們的這種行為只是為了達到忽略自己當前壓力而採取的一種方式。
厭食症會拒絕性愛依據精神分析理論,厭食還是對性愛的拒絕。這類厭食行為幾乎全發生在年輕女孩身上。我們都知道,身體發育會出現女性的曲線,會由此聯想到性,由此女孩子用厭食來對抗對性的恐懼感。厭食到了一定程度,月經會停止,月經是一個女孩成為女人的象徵,沒有了月經也就不用把自己當作女人。對自己身體認知扭曲厭食症患者存在對自身體像認知歪曲,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型和體重,儘管與多數人一樣,甚至非常消瘦,仍堅持認為自己非常肥胖。患者對自身胃腸刺激、軀體感受的認知也表現出異常,否認飢餓,否認疲勞感;對自身的情緒狀態如憤怒和壓抑亦缺乏正確的認識。否認病情是該症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患者拒絕求醫和治療,常常由家屬發現其消瘦、進食甚少、腹部不適、長期便秘、閉經等問題而帶其到醫院就診。厭食症是由心理疾病形成的,患者家人應當對厭食症的治療有所信心,堅持由心理醫生治療,做到不放棄。謝邀!僅從心理認同的角度,談談自己對厭食症的理解。
她用手沾了沾辣醬,再把手指伸進嘴裡。
辣醬的味道是那麼的刺激誘人。她靜靜地回味了一會兒。然後,她擁有了抵抗了食慾的力量。於是,她的晚餐時間結束了,她決然地遠離了食物,晚上再也不會進食。她總是儘可能地少吃,餓的時候就用辣醬刺激舌頭,這樣可以代替食物的感覺,也可以減少食物的慾望。她覺得,這樣可以更好地保持體型。而在外人眼裡,她的身體已經很瘦了。
沒錯,她是一名厭食症患者,有長達10年的厭食症歷史。食物對她就像毒藥,而身體像是她雕刻的對象。在她的雕刻下,肌體平滑沒有凸起,她嘗著蘸著辣醬的手指,就像品味自己的身體。
她還清楚記得,15歲時她對身體的印象。那是一次親屬聚會,她穿上母親的衣服,感覺非常地不舒服,裙子勒得自己很近。撫摸著和衣服緊密接觸的身體,她驚恐地發現,自己變胖了。她的母親身材苗條,總是按自己標準要求孩子,根據自己體型為她買衣服。她經常穿和母親同款的衣服。和母親一樣,甚至要更瘦,成為她理所當然的想法。那段時間,她正是青春期。她發現自己發育了,變胖了。這超乎了自己的想像,她決定儘可能少吃東西,這樣可以減少她自己的焦慮。從那個時候,她開始節食,努力保持自己的身材。
在漫長的節食歲月里,她覺得疲憊無力,又焦躁易怒。多吃一點點食物,增加一點點體重,甚至看到別人好的身材,都會讓她感到威脅,想要發火。健康的生命是需要食物的,視食物和營養為敵人,也讓自己的生命乾癟枯萎。在機體乾枯的過程中,他們的人格也面臨惡化。他們會暴躁、衝動,攻擊力強。他們敵意的對象有食物,也有各種各樣的身體。他們會扭曲現實,將超我的苛刻想像,恰在自己真實的的身體上。她的超我也來自母親。母親嚴格的標準,讓她束縛在自己瘦弱的身體中。這意味著,她和母親在身體形象上並沒分離。食物意味著一種邪惡的誘惑,誘惑她背叛和離開母親。而穿著和母親一樣的衣服,就好像自己可以進入母親的身體。和母親在身心上融合,成了她內心深處的願望。而皮膚成了這種融合的障礙,成為不可靠的容器。
對身體的覺知,屬於自我形象的一部分。這裡可以細分為皮膚自我。皮膚構成身體與外部的界限,皮膚包裹了我們的肉體,也包裹了我們的心靈。它構成我們和外界接觸感知的基礎。同時,皮膚可以阻礙外部的危險物品,防止它們對我們身心的刺激傷害。皮膚維持了我們的身體的完整,某種程度上也維持了自我的完整。威脅皮膚安全的,除了生理疾病,還有身心壓力,後者還會造成軀體化的疾病。於是,對皮膚乃至機體的操縱,成了控制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很多厭食症患者,就是控制食物和營養,來控制自己的機體,來左右對皮膚的感覺,從而塑造完美的身體。而這類對完美身體的想像,也可以支持原本脆弱的自我認同。
厭食問題的背後,其實是認同問題。他對母親深深地認同,讓她無法認可身體的變化,無法理解自己身體在青春期的變化。她無法接受一個真實的自己,也無法接納自己身體的真實需要。她需要屈服於自我完美的幻想,剋制自己原本正常的生理需要。她們對食物撕咬汲取的衝動,也在對自己的苛刻中變得微弱。貪婪和飢餓,這兩種感受在厭食症患者內心激烈衝突。當然,認同問題不僅來自家庭,也來自各種文化符號。現代社會中,清瘦苗條成為女性的標準。屏幕上,舞台上,畫報里,都充斥著對女性身材的刻畫,這也驅使一些女性去接受這種體型標準,來獲得這種文化認同下的名利與幻想。
作為認同問題的厭食症,解決方式是重獲自我認同。無論是對父母的認同,還是對文化的認同,都無法真正取代對自己的認同。厭食症患者在努力迎合外界的同時,卻讓自己在生命層面就變得虛弱無力。這樣的認同,無疑是脆弱不堪、搖搖欲墜的。拒絕接受食物,也意味著拒絕接受真正的自己。這種拒絕背後,正是自我深處的不安。也許把這種不安挖掘出來,在安全的氛圍下討論,可以軟化幻想背後的偏執,重新獲得對自己真實的感覺。在這種真實感覺的支持下,他們可以重新說出自己真實的故事,也重新開始塑造自己真實的認同。這樣,他們才能慢慢地接受事物,慢慢地接受自己的需要。
重新認識真實的自己,才能重新喚起真實的需要。
微信公眾平台: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不過由於沒有接受過整體信息不能表達很清楚 沒有乾貨請見諒。
神經性厭食症通常是由對瘦的強烈追求和長期的低熱量攝入(包括催吐等方式清除大部分食物的情況)這兩者共同作用造成的。所以毅力強和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往往更容易得。預防和避免需要
1.減肥前多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然後攝入的熱量保持在合理的範圍(1000kcal以上,最少在800)。2.不要過度在意體重的數值,減肥的初衷也是為了美而不是秤上的一個數值。3.不要用催吐等極端的減肥方式。4.要清楚如果患上厭食症,即使在你達到目標體重後仍然會失控,不能指望把厭食症用於減肥。5.把對於體型的標準定在合理的範圍(比如bmi14-16之間)6.不要把減肥當成頭等大事7.厭食症通常是弊遠大於利,有一句話雖然極端了點,但是基本正確—大多數厭食症患者的歸宿只有非正常死亡和恢復(雖然有少數特例)
最後引用我的翻譯的一句話"這樣(指厭食症)並不是富有魅力的,女孩們看著那些瘦削的明星圖片,然後認為只要她們變瘦,一切都會完美––就像我以前認為的那樣。 但是那並不會。那僅僅是悲慘的消耗。"厭食症作為一種文化相關性的疾病,預防上和其他疾病有著極大的不同,
文化相關性疾病的預防最主要的就是要改變社會的畸形文化,厭食症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改變以瘦為美的審美觀點,比如許多國家都已經通過法律禁止體重過低的模特、演員等進行表演。連時尚王國法國也都在改變,在去年,儘管時尚圈一片反對,還是通過了「禁瘦令」。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厭食症的預防,要從根本上改變多年以來的畸形的審美觀。不得不說我國這種方面還很落後,現在網上動不動什麼,A4腰、反手摸肚臍的之類變態事件,國家都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監管。禁止這些視頻照片的傳播,才是什麼網路監管、廣電總局應該管的。而從個人上說,就是即使減肥也要健康的減肥,再怎麼減肥也不能不吃飯,保證三餐和主食的攝入是必備的。但實際上悲觀的說,即使個人注意,很多該得的還是要得,尤其是某些對形象要求嚴格的職業,因為社會的審美觀就是這樣的,即使醫院幫忙調整好飲食,因為工作要求的關係,很快就會複發。從臨床上看好的比較徹底的都是年齡比較小的青春期學生,因為他們在外貌上的壓力比較小我就是因為父母做飯很難吃,然後從小就吃得少,父母嫌我吃的太少了,每次都會給我打一滿碗的飯,而且不允許剩飯,吃飯對於我來說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每次都是胡亂的把飯弄到嘴裡,然後跑洗手間嘔出來,久而久之,最終開始變成了厭食了,直到現在還深受折磨
謝邀!我把它歸結於一下幾個原因
對完美主義的過度追求強迫人格的體現
長期抑鬱的必然結果03 年還是高三的時候,得過厭食症。
怎麼得的當時沒有意識到。癥狀就是不吃東西,看到食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吃。我媽媽每天買了菜後讓外面飯店的廚師加工做好搬回家,一盆臉盆那麼大的酸菜魚,我碰兩片酸菜就停筷了。高三的早餐就是一瓶蒙牛高鈣奶,裝滿一瓶脈動那麼大。外加兩個很小的速凍饅頭(就是油炸煉乳饅頭)。
到了中午我牛奶最多喝兩口,為了中午回去應付交差,我得跟任務似的在放學前拚命喝牛奶。討厭食物,餓了就餓著。也不太容易餓。以上是現象。
~~~~~~~~~~原因是心理,高考心理壓力大。會做出奇怪的舉動,比如說剪我媽的內衣,拿剪刀戳書桌。那時候體重74斤。怕家人知道我體重,怕被他們說又瘦了。到了大學,環境變了,又變成了暴食症。
究其原因是大學在一個強化班裡,班上只有2女生。新的環境,陌生冷漠的人際關係。導致心態出現問題。外在顯示就是暴食症。一個暑假胖了22斤,達到了104斤。最後到了大三終於變正常了。並且數十年維持在八十多斤的體重。曾了解到厭食的原因還有可能是患者不能體會到飢餓感所致,這一般和患者的家庭飲食習慣有關。
講個我的故事。
我父母因為小時候的某些經歷特別重視子女的飲食,我從小就被要求每餐吃兩個饅頭喝一碗湯,長大變成三個饅頭兩碗湯(這是相當多的)。頓頓如此,逐漸便忘記了飢餓和飽腹的感覺。自己不懂饑飽,也不懂別人的饑飽,小時候最難理解的就是每天一到飯點就喊餓的同學,比理解同性戀還難。
上大學後父母不在身邊,那三個饅頭兩碗湯的規則就不再是規則了。有一天忘記吃午飯,到第二天才想起來。從那以後就逐漸開始不愛吃飯,慢慢發展成厭食。這樣每天都不怎麼吃飯,時間長了就開始懂得飢餓的感覺了,而且體會得越來越深刻。那段時間我瘦得很厲害,自己還挺開心。現在想想,那時候厭食也可能是潛意識中在反抗父母常年來在飲食上對我的壓迫…
後來有一天飢餓襲來,我突然想開了:為啥這麼折磨自己呢,瘦給誰看呢,還有這麼多人挨餓吃不上飯呢,然後我就又開始吃飯了。結果發現我雖然可以體會到飢餓,但卻體會不到飽腹,於是可怕的事情就發生了:常每頓吃半斤米飯還是難以壓制腹中飢餓,我成了徹底的吃貨。後來吃飯盡量都和同學一起,畢竟在同學面前不好展示出太大的飯量。那段時間我胖得很厲害。
再後來我又看開了,吃得多也是好事,說明自己還年輕嘛。為了化解過多攝入的那些熱量,我辦了張健身卡,一直到現在。
所以我覺得呢,人生就是一個逐漸接受自己的過程,人終究會明白自己活著不是為了別人。可能這也是厭食症容易發生在青少年群體里的原因吧:青少年容易過分重視別人對自己外在的評價,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成熟,厭食症也就自愈了。
以上純屬胡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厭食症具體病因還請百科。-_-頻繁催吐肯定會得神經性厭食症,不用懷疑。
看了醫生的回答和其他知友回答,感覺對題目的理解有出入。
我不懂醫,不知道厭食症是指一種病,還是一種態度,一種狀態也算?如果狀態和態度也算,那麼兩位高贊醫生的回答算是太片面了吧
如神經性厭食,完全沒有想過追求瘦和美。如家裡做飯不好吃,長此以往自然食慾不好了。
主要是過度控制體重,節食甚至斷食身體長期缺乏營養,再餵養綜合征,又出現暴食現象,再催吐,再節食再暴食催吐,死循環。。。久而久之長期營養不良,胃也被作踐壞了,由於過度催吐產生了神經性厭食症外加主觀上怕胖也不想吃,,不斷控制卡路里的攝入,我就是這樣的。。
我真的是單純的不喜歡吃飯而已。。
遇到好吃的也就兩口就夠了。。再遇上不好吃的一口都足夠了。。如果已經飽了,多吃一口我就要吐了。。(ó﹏ò?) 體重37.7kg。。不過我矮。。哦。。如果遇上心情不好。。一天不吃飯都不帶餓一下的,吃飯只會覺得噁心(ó﹏ò?)以前也是一個非常愛吃的人,最近因為家裡的事情,突然這幾天就變得很沒有食慾,而且是看到固體食物就會有一種反胃的感覺,放在嘴邊無法下咽,勉強吃一點的話,過不了一會肚子就會疼痛,然後上廁所拉肚子,這種現象持續已經有2,3天了,不知道是不是厭食症的開始,希望有哪位知友能幫忙分析下,這種情況是應該去看腸胃科還是心理科?
心理學初學者,有錯誤請指出。
從心理學來考慮厭食症的成因我認為,是非條件刺激和條件刺激同時作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吃東西就吐的現象。比如,吃飯??飽腹(為非條件刺激引起的非條件反應)催吐??吐(此為條件刺激引起的條件反應)所以當非條件刺激和條件刺激同時並反覆出現時,就會引起厭食症。也就是吃了就吐的反應。要說如何避免,健康且規律的飲食或者用健康的方式減肥可以有效避免厭食症。
當然這是從心理學角度去講,病理或者神經問題我就不知道了。
想了一下這個思路有很大的問題,求系統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修改並指出問題。不知道我當初是不是厭食症 但是當初我一個對美食十分嚮往的人愣是3個月吃不下飯 基本屬於只要不餓就吃不下 讓我再吃就乾嘔 不是懷孕 到最後一天之中就只有早餐吃最多 晚餐有時候半包麥片都喝不下 3個月瘦了10斤 食量心情好就是原來的三分之一 心情不好就是原來的五分之一
1千萬不要隨便更改飲食習慣 吃了半個月稀飯再加上夏天苦夏2保持好心情推薦閱讀:
※寨卡 (Zika) 病毒是怎麼回事?
※你從醫生涯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是?
※近視眼如何恢復視力摘掉眼鏡?
※智齒一定要拔掉嗎?
※灰指甲抹什麼葯管用?最好能有過此類病史的或者來個專家什麼的解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