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比 30 年前幸福了嗎?


物質方面就不說了,改革開放前後的巨大差異不言自明,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但「老路」派一直反覆強調那時候公平平等呀!公平平等個屁!

農民不允許進城:流氓一詞沿用至今,但90後可能很多不知道還有盲流一詞。何為盲流?「盲目」流動到城市的農民。改革開放之前農民是不允許隨意進城長期居留的。直到80年代中央下文件才逐漸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務工,因為農民是沒有資格領取城市糧票的,城市的糧食只能城市人吃,儘管這些糧食也是從農村徵收的,農民只能自帶口糧進城,直到2000年初還有對農民或外來者的強制收容遣送制度,簡單說就是如果你在某城市即沒有暫住證,又沒有因公出差單位的介紹信,被警察抓到是要強制扭送收容所強制遣返回戶籍所在地的,當然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各地執行狀況也不一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強制收容遣送制度的執行力度逐漸變小,實際上到了新世紀大多城市已經沒有嚴格執行了,但是在2003之前你來到一個戶籍不所在的城市,如果沒有暫住證警察想要整你哪怕你是遊客送你去收容所理論上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事情。

這個制度直到2003年湖北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下班後,前期網吧的路上被警察攔截,由於還沒來得及辦理暫住證和無法證明自己擁有「正式工作」「正式居所」,被強制關進收容所,美其名曰「三無人員」。最終由於孫志剛在收容所死亡以及後續一系列事件,強制收容遣送制度最終才正式廢除。農民地位多低多屈辱!一個大學生去廣州工作莫名其妙被抓進收容所,莫名其妙死亡,如果沒有後續死亡事件與「漢奸」媒體的曝光,以及「死磕」律師的死磕這一切將是完完全全「合理合法」的,想像一下如果當年有知乎會不會可能出現對孫志剛的死一片叫好聲呢?誰叫你沒有第一時間暫住證的?關押的沒錯!「合理合法」!「違法」有理了是不是?如今同在廣州或深圳或北京上海工作的90後大學生能想像這種事情嗎?

因為沒有暫住證或「正式」居所或「正式」工作就給你強制關押起來遣送回鄉,想像一下你和你女朋友下班後在去電影院的路上,牽著手兒唱著歌兒突然被警察攔住,由於您沒有暫住證或沒有「正式工作」以及「正式居所」的有效證明(哪怕是有而沒有攜帶)就當場限制您人身自由強行給您關押進了收容所。能想像嗎?你以為距離你多遠?收容遣送制度廢除不過十來年而已。當初完完全全「合理合法」,在這幾十年持續的收容遣送制度中還有多少無名的孫志剛?

當年農民什麼樣的生活:知道大量農村地區什麼時候通電的嗎?什麼時候有自來水的嗎?我說至少至少是80年代之前大量大量農村地區用得煤油燈、甚至不少農村地區是90年代才通電您相信嗎?三十年以前對於很多農民不是有沒有WIFI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電的問題。農村過去喝的是沒有經過任何過濾的井水河水湖水塘水您相信嗎?曾幾何時城市人笑話農村人到城市居然生喝自來水、不講衛生!但您可知道自來水對於他來說是多麼的乾淨嗎?過去農村由於衛生條件極差大量人感染各種寄生蟲、特別是感染血吸蟲病、很多人因此送命您相信嗎?鄉下公社沒有固定工資而是根據出勤記工分,一月的辛勤勞動獲得的工分摺合人民幣兩元左右,城市人一月頂農村人一年甚至幾年,並且當年物質需要各種票證對於沒有任何票證的農民人民幣本就意義不大。自己種的菜自己養的豬自己種的瓜果蔬菜自己種植的花生菜籽食用油以近乎無償的方式都送到城市,否則您以為交公糧是什麼意思呢?到頭來自己卻一年到頭肉都吃不上幾回肉、自己吃的菜沒有兩滴油甚至根本沒菜。

城市的免費醫療也好,教育資源也罷,或者所謂的福利分房各種福利票證我都承認有吧,無論這些資源到人均後相對如今是多麼匱乏,但就算這樣匱乏的福利資源也與農村人無關,一毛錢關係都沒。就連毛老人家也指責衛生部是「城市老爺衛生部」,然並卵,除了指責之外沒有任何改變。可能唯一的改變就是出現了赤腳醫生這個職業吧。而現在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出來後農村完全和城市人一樣(至少和所在省的省會城市人一樣),可以平等的享受城市醫療資源享受國家的醫療保險、儘管有些農民可能還是支付不起住院費,但比起過去的「城市老爺衛生部」下屬的城市老爺醫院,不允許農村人住院就醫好到天上去了。又比如如今隨著逐步消失的農業與非農業戶籍在政策上的不平等以及隨著土地確權等政策農業戶口逐漸成為了「香餑餑」了。

如果你是農村來到城市裡的年輕人,抱怨高房價報應高額的醫療費用,抱怨的沒錯這些的確都是我們目前社會存在的問題。但如果因此從而對老路有所嚮往與懷念。那麼對不起,別說沒錢買房、就醫了、放過去您壓根沒有資格進城,有錢也不行,城市的一切資源與服務與您無關。一本農業戶口就是您這輩子的原罪。話難聽了點,但這的確是當年的歷史中的現實情況。城鄉二元結構與農業非農業戶籍是為計劃經濟量身定做的制度,隨著改革開放只有減弱沒有加強。

當年農民占人口比例是多少?中國對於農村人的歧視是什麼時期就有的?什麼時期最嚴重?這就是所謂的公平平等嗎?年輕人特別是剛從農村走出來的年輕人因為城市房價等問題聽信極左工業黨給你描繪的「人人平等」的過去生活,這段歷史過去不遠,問問農村家裡老輩是不是事實。現在至多是買不起一線城市房子,但還可以去其他城市,還可以租房、過去您壓根就不允許來。北京上海對於過去農民是什麼概念?來看一看都是遙不可及的夢、甚至是包括省會城市。或許來到城市您認為資本家眼裡您是「奴隸」,但在所謂工業黨「大目標」眼裡出生農民的您壓根不是人,就猶如朝鮮官員抓回脫北者會嚴厲斥責難道吃飽飯比祖國還重要嗎?要朝鮮官員同樣餓著肚子斥責我佩服。但卻是一個吃飽飯的人指責餓著肚皮的人難道吃飽飯比祖國還重要嗎?朝鮮官員眼中脫北者壓根不是人。這點所謂工業黨極左對待農民是與朝鮮如出一轍的,什麼工業黨理論偉大的目標、發展工業「必須犧牲農民」,「餓死多少也值」潛台詞就是難道為了祖國的工業化「大目標」犧牲你農民就不可以嗎?

同樣諷刺的是說這句話的幾個是農民出生的人?「老路」派工業黨與朝鮮如出一轍的就是對農村選擇性的失憶。老路派工業黨在描述過去「偉大」的城市工業成就(儘管當年國內汽車廠一年的產量不如同期日本汽車廠或現今車廠一天)與所謂的福利分房免費醫療同時對同時代的農村閉口不提,異曲同工且心有靈犀的是朝鮮非常「自信」的向世界展示「國際都市」平壤卻決不允許外國人去看看與拍攝農村的情況。看看老路派工業黨果然是與朝鮮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農民做出如此犧牲,沒有到得任何歉意,甚至企圖否認過去農村農民的悲慘。其實看看鼓吹老路的都是些什麼人就知道了。有幾個是真真正正農村出生生活過的人。幾個不是五穀不識的高幹大院或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庇護下城市出生的「八旗」以及「包衣」。

所有北上廣的「北漂南漂」們記住這個湖北農村大學生吧,他叫孫志剛!從他的死亡開始才終結了為計劃經濟量身定做的持續半個世紀的強制收容遣送制度。至少從這件事開始不能再強制收容(關押)遣送(押送)農村人回鄉了,當然對於大城市還包括強制收容遣送小城市的人。

更新:不承認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全中國是多麼公平平等的時代不代表就承認現在多麼公平平等。但至少至少農民因為改革開放現在獲得了人身上的自由。至少至少現在可以保住自己的農作物。比起過去幸福到哪裡去了。不相信問問上了年紀的老農、經歷過計劃經濟制度的農民是過去政策好還是現在政策好。改革開放、農村改革不容否定。

更新:各位要問我是出生哪裡的人?我是出生城市的人。各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如此多當年農村的情況?因為我媽「上山下鄉」兩年,深切的感受到了當年農村人和城市人之間的巨大不平等和生活水平差距、以及農民的憨厚純樸善良、比如我媽說當年他們下鄉每天除了一斤左右糧食之外經常哪怕水煮的菜都沒有、有些好心的農民會經常給他們一些自己腌制的野菜、比如在一些樸實的農民眼裡這些都是城市來的精貴的娃娃、最髒的活最累的活盡量不要他們來。我母親經歷過兩年的上山下鄉就已經對於當年農村之苦刻骨銘心終身難忘,而那些農民卻已經被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制度牢牢的鎖在農村三十年、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農村改革我母親還有回到城市的機會,而對於絕大多數農民來說一輩子都無。因此我知道農民為這個國家付出了多少、為城市人付出了多少、這個國家虧欠農民多少。

更新:至於可能有人會說「上山下鄉」給城裡人弄到農村去不很公平嗎?體現了公平。我想說吃肉的人和吃草的人變為輪流吃草吃肉或一人一半草一半肉也算是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公平吧。但由於吃肉的人肉不夠吃了就強制送去吃草,而吃草的人還是吃草這不是體現了公平而是心理扭曲。所謂「上山下鄉」到底是什麼原因、是折騰導致經濟發展崩潰城市無法提供畢業的年輕人工作崗位還是真的是接受再教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起碼我父親由於找到了一個工作名額就沒有上山下鄉。實際上等到大規模的知識青年返城後很多返城知青甚至等待數年都等不到一個正式的工作崗位、最初城市中允許個體戶的出現其中重要因素就是解決待業知青的工作問題、這也打破了所謂計劃經濟無失業的神話。不過我認為對於那些否認因改革開放與農村改革從而使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自此農民可以擁有自我勞動所得的這些巨大進步事實於不顧的工業黨小八旗,不介意他們被送去一個沒電沒水的地方強制勞動、除了口糧之外一切勞動果實被無償剝奪並永不許離開從而使他們體驗一下計劃經濟人民公社的優越性與過去中國的人人平等與前三十年的幸福生活。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亂七八糟吐槽了一堆,過去的前三十年是否幸福甚至是否公平平等相比很多人是有答案的,但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客觀是指不管什麼「他比我有錢產生的心理落差」嗎?我是覺得好了。

往回倒三十年,80年代,全國能給孩子做先心手術的醫院沒多少家,排隊等手術要等很久,小孩兒也沒得醫保,還得攢錢,有些孩子就給活耽誤了。我差點因為室缺給折騰美國去(80末90初的時候趕上個慈善項目,我符合報名標準,要真拿錢也拿不起),好在病情比較輕,90年代初期在瀋陽做的,沒趕上介入,開胸了。就那也是正好趕上年前病人少,要不然還得住一陣子招待所,有錢都沒用。現在一則醫療資源不那麼稀缺,二則沒錢還有社保,有救濟,有眾籌,雖然騙子很多,起碼希望更大一點兒。尿毒症啥的以前就等死,現在堅持透析還能活挺長久,而且醫保給報。

你可能覺得重病人還是少,那打疫苗的孩子呢?那年頭多少乙肝患者是因為共用針頭消毒不徹底感染的?賣血這事,90年代因為某疾病的流行作了大亂子,然而風氣是從80年代開始興盛起來的(更早一些時候就存在了,不過還不算盛行)。

食品安全也夠嗆,年年夏天傳染病醫院走廊上都是加床,我奶奶當時在那兒工作,我對那些加床的印象深刻。沒有超市,沒有順豐速遞生鮮,副食商店裡的點心糖果牛肉乾基本放了很久,干硬,勉強沒變質還能吃罷了,有個相聲叫《核桃酥》不知道您有印象沒。北方冬天凈是蘿蔔白菜,夏天動不動副食商店那醋就生蛆,然後顧客跟營業員打起來,還能上報紙。吃不新鮮食品的人既多,得病的它就不少,食物中毒吐瀉一陣還好,米豬肉什麼的後果更嚴重。再一則,蛔蟲之類的玩意兒也很不少,動不動誰家孩子吃寶塔糖拉出蟲來……

整體醫療知識也落後,現在一給孩子用抗生素,有些沒常識的家長就JJYY,說是醫德退步,以前便宜啥的,他不知道以前那鏈黴素,慶大,四環素……照比那時候,醫生們的知識才是有了長足長進,不會進醫院發燒先亂打一氣抗生素了。以前哪年不鬧幾起小診所青黴素過敏的人命。我小時候還幫大夫們搓過不少酒精棉球兒,現在回憶起來我那時候沒洗手……好在貌似也沒出事,當時那條件大家也不以為意,沒酒精,白酒都對付了,現在你要看大夫拿熊孩子搓的臟球兒給你消毒,你肯定不樂意!

你所受的安全困擾還不止這些呢,夏天熊孩子沒有WIFI,凈跑去洗野澡淹死的,到現在農村還有,冬天燒爐子,臟累不說,煤氣中毒搞不好全家完蛋,現在好歹北方城市有集中供暖,南方也能裝地熱了。農民也沒有使用農藥農具的安全知識,動不動今兒小夥子擺弄電機把手指頭絞了,明兒老太太拿敵敵畏給孫子殺跳蚤把孩子搞中毒了,後兒眼看要斷氣的畜禽捨不得扔,趁沒死透趕緊殺了燉了一鍋,自己覺得沒病死就算安全,然後各種亂……現在大概一些地方還沒杜絕隱患吧。

算了睡覺去以後再扯吧。反正我是不樂意回到80年代,我還記得夏天米面生蟲,捨不得扔——再說憑糧票買的你扔了沒地兒再買去,大伙兒在院里把米攤開往外挑小肉蟲子。偶爾挑不幹凈,吃飯還能吃著,沒來得及挑的,羽化成蛾,飛的屋裡到處都是……

---------------------補充---------------------

我還想說那年頭都是計劃經濟,買啥都要票,而且有票不一定有貨。當然組織會安排你的人生,問題是你別光想著分配你當售貨員比自己應聘銷售省力啊,組織要分你去做你不愛乾的呢?送禮啥的不提,隨機分配吧,大學畢業搞不好分配邊遠地區,普通青年啊,工廠里臟活累活危險活,街道燒鍋爐看澡堂子修水暖,這玩意兒哪裡好找對象了,農村那更別說了。貧富差距現在我有切身體驗,當年我農村的親戚來拿我們剩下的舊衣服舊玩意兒呢,排不到醫療資源的人找上門來哀求醫生們幫個忙呢,他家住破爛平房人家已經搬進單位樓房的時候呢,他們有沒有體驗?

你要不服分配,非得鬧,或者真倒霉頂替不了父母,一時半會兒沒蘿蔔坑給你栽,城市裡叫待業青年,農村進城打工那叫盲流,市場管理略微放鬆的時候,自己做做個體戶,旁人看你如同看勞改犯(確實有不少犯罪者因受集體排斥而不得不幹個體)。想跳槽沒那麼容易,別說換城市找工作,出個差還得介紹信呢,而且綠皮車趟趟如春運,我小學時候應用文體里還專門包括介紹信和電報的寫法。

所以你就叫單位綁著吧,說分房挺好,得輪得上你啊。搞不好跟領導沾親帶故的分了,你悶頭幹活能輪到哪輩子呢。再說單位住房啥樣也憑運氣——畢竟你去哪個單位是分配嘛。我姥姥那邊只分到低矮小平房一間,舅舅結婚自己在邊上搭建,半夜想撒尿,要麼用痰盂當尿盆,要麼得穿衣服過馬路到對面上旱廁,燈也沒有,取暖靠小煤爐子。而我爺爺呢,就沾了單位的光早早住上樓房,用上抽水馬桶,80年代後期還裝了暖氣。咋整呢,你沒法象現在似的辭職學編程,只要能學會就能跳到高收入行業去,不安心服從國家那政治不正確呀,也沒那些單位要你。你說這事有啥好的,跟抽彩票似的!

而且多說一句,那年頭要想不搞對象,那個逼婚啊……而且鬧不好趕上83嚴打,就因為婚前跟對象睡個覺或者看點不良出版物啥的,輕則吃牢飯重了搞不好給斃了,風險太大……


沒經歷過的個別人就不要強答了,三十年前:

1、我的城市每周停電三個晚上。

2、服務行業的人對顧客吆喝斥責,覺得自己的職業高人一等,特別是國營賣肉的、國營賣湯麵的、國營賣糖煙酒的,毫無服務質量可言,顧客只能默默承受(評論區補充:國營商店服務準則里,有一條:「嚴禁打罵顧客」)

3、無論學一點什麼小技能都靠身邊人教,沒補習班、沒互聯網,學會一點點要花巨大的代價。

4、我視水餃湯為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之一。

5、去鄰居家看14寸黑白電視機,覺得他們好有錢,只能用天線收兩個台。

6、還有很多家庭早晨上街倒馬桶,但是現在我工作的樓層衛生間隔間有紙,洗手台盆邊有擦手紙。

7、香港親戚回來探親除了帶舊衣,還帶各種包裝盒、服裝品牌廣告目錄書等淘汰的日用品,因為對內地人來說那些依然有價值。

8、只有工作很多年才有希望分房,大多數年輕人結婚是無房的,能夠分到福利房的都是同事間爭得頭破血流的戰果,象某位小朋友猜測的「與世無爭」的群眾是不存在的,而且都是幾十平米不上百,當初我一親戚處級幹部也是分了個90幾平米的,怕影響不好,因為能住上百平米房子的人太罕有了。

有人說30年前公平,瞎扯淡呢,舉兩個例子好了:

  • 有組織安排婚姻。一個普普通通的姑娘李玉枝在組織的說服下,嫁給了因負傷造成部分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的戰鬥英雄麥××,戰鬥英雄的問題具體體現為「打老婆」。

  • 我的一個前輩熟人,女朋友屈服於家庭安排的婚姻,婚後出軌前男友,想以此逼迫老公離婚,結果該女的老公太有勢力,前男友因此坐了幾年牢。

————————————————————————————

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信息高度共享的時代,非常幸福,哪怕有再多不如意,也比三十年前幸福多了!

樓下的某位網路評論員他評價的是三十年前的台灣,大家不要被混淆了。


謝ghnbv的邀請!

我算是個過來人,那就通過描述我的自己的成長的故事,儘力原來一個個人的對那時真實感覺。

七十年代初,當我還是不記事時候,跟著父母懵懵懂懂的來到荒涼的大西北,美其名曰「支持邊疆建設」。住在一家國企下屬研究單位的大家屬院內,相當於現在小區吧。因為只有我們這個院子四周都有圍牆,就屬於現在全封閉的高檔小區吧。

我的生活就是從託兒所開始的!反正是免費的,又因為父輩白天忙於工作,有的孩子才幾個月放在託兒所,一個阿姨居然照顧十來個嬰兒,我們居然也頑強而健康的活了下來。三歲以後就進了幼兒園。每天晚上回到那狹小的房子中。

我家住房只是一大一小套間,每家的面積只有四十平,但是都有前後院。至今還記得,前院右邊挖了一個地窖,深三米。作用當然不是打鬼子的,而是儲藏蔬菜的。冬暖夏涼,相當於最天然最環保的土電冰箱。有一晚,我姐抬頭數星星,一不小心掉了進去,她還很奇怪,怎麼一屁股坐在地上了,怎麼周圍一下變暗,怎麼一下就穿越了?後來父母聽到動靜,拉上正在納悶她。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盼著過年,不僅家裡買了豬頭,還可以放鞭炮呀。一般僅僅只買一兩掛一百響的,於是小心翼翼的一個一個拆開,埋在土裡炸,插進房子磚縫裡面炸,炸一個少一個,好不心疼,也好開心,真是痛並快樂著。到了過年的晚上,全院的小夥伴一人拿個燈籠,各種擺隊形,好不熱鬧。真比現在看春晚有意思。

那時,只能一周吃一次大米飯,這可是細糧。當大米飯蒸出來時候,滿屋飄香呀。肉只能一月吃一次,那個味道更別提。這也是我最高興的記憶了。就算有錢,也是憑票供應,想多買,門都沒有。於是大家都想「走後門」,認識商店的人。商店售貨員真比市長都牛叉。

最不高興的事情就是上公共廁所,裡面屎尿橫流,就像步入雷區一樣。最奇特地方,每個坑之間毫無遮擋,只見一列白花花的大屁股,大家也不尷尬嫌臭,邊蹲邊聊。要是早上,大家還要排隊----倫敦,眼睜睜看著別人方便。晚上就必須打手電筒,不然真會掉進坑裡。

迷迷糊糊上了小學,還記得第一次上小學那高興心情。那時書包只有一種,像軍人的斜跨綠色帆布包,上面一顆鮮紅的五角星,裡面就裝了數學語文課本兩本書,還有兩個32開小本。一個五分錢的鐵皮文具盒裡面只裝一分錢兩根鉛筆和二分錢一塊的橡皮,這就是全部家當。上學是件愉快的事情,沒有作業,也沒有書看,一下課就和同學傻玩,玩的遊戲,網上都有,不再介紹。教室不夠,輪換用,一班只上半天課。我現在只能清清楚楚記得第一課,我愛北京天安門。音樂課只唱《游擊隊之歌》《團結就是力量》。那時候少先隊員可不好當,一學期只給兩個名額,可不是像現在這樣濫,門檻這麼低。

一兩分就是我們最大財富。每天放學,跑到校門口老奶奶的小攤前,大家湊錢買上幾分錢美味。或瓜子、或麥芽糖、或炒大豆,然後一起平均分配,美美的吃上一路。或者在小兒書攤前,一分錢租一本,幾個小腦袋一起擠著看。

回家以後,繼續和小夥伴們傻玩,爬樹捕鳥,實在沒有玩的,就是泥巴甩牆,或者扔石頭,看誰扔的遠。這時社會治安很好,無論玩得多晚,父母也不擔心。

奇怪了,真的很少得病,一年也就入冬時候一兩感次冒而已。大不了父母帶我去職工醫院,花上兩分錢,掛個號(無論什麼病,哪怕住院,只花兩分錢挂號費)。然後大夫裝模作樣讓你張開嘴,拿出一個長木片,壓你的舌頭,看看嗓子發炎沒,就給你兩包藥片,便可以回家了。所以那時候孩子一進醫院就立刻知道程序,很主動配合,張嘴伸舌。記得在我童年記憶中,不知道人會死的,因為院子裡面沒有病死過一個人。院子裡面只有一個叫「秦瘸子」的,我們老在後面學他走路,那是小時候見過唯一的不幸之人。

得病有個好處,鄰居來看你,送的禮物就是一瓶水果罐頭一個肉罐頭。但是你別想吃進嘴。等下次別人病的時候再送出去,這可是在禮尚往來中流通領域的奢侈品呀。我們只能眼巴巴看著,要是實在病的不想吃飯,父母也不能讓孩子餓著,打開一瓶罐頭,全家又像過年一樣,都嘗一嘗,當然主要留給病人。

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對水果罐頭有著一種特殊複雜感情:現在去超市買東西,我們買各種零食,但是絕對很少買水果罐頭,因為那是我們記憶中奢侈品,不是輕易吃,所以也不敢去碰它。而小朋友現在能吃反季節的水果了,誰會饞罐頭?我一直很奇怪,要是不把罐頭外面的玻璃杯當喝水杯,誰會買水果罐頭。但是水果罐頭至今屹立不倒,好神奇!當然,有這樣崇高地位的就是點心,其代表就是老四樣:蛋條、桃酥、江米條和麵包。除了麵包以外,那三樣也成了我們現在不可逾越的「奢侈品」了。那時,什麼是共產主義,就是麵包和牛奶,雖然我小時候都沒有見過牛奶到底長得什麼模樣。

全國高考恢復了,我也好不容易戴上紅領巾。學校開始注重學習了,也開始寫作業了,幸好作業很少,但是家裡買了一個十二英寸的黑白電視,那是什麼概念?相當於現在家庭買了一台車呀,父母一月工資才20多元,電視上百元,誰家買電視都要去借錢,這可是奢侈品。其實電視只有一個台,而且只有晚上7點以後才有節目,所以看的我津津有味,而忘了寫作業,第二天挨罰,老師也不打學生,頂多罰站,最高懲罰就是請家長。天呀,那回家路上腿真比千金重!

只不過盼望每個星期天,因為那時候,每周只有休息一天,只有周末早上有電視播放一部動畫片,雖然有時候看了很多遍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每星期天晚六點,就開始引進國外的長篇動畫片,日本的《鐵壁阿童木》是第一個,緊接著是《森林大帝》,《聰明的一休》,《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一周只能看一集,那焦急等待一周的心情,是現在少年人無法體會的。

那時候業餘生活除了電視就是廣播。第一次相聲時,把我肚子都笑疼了。那時,對我們小孩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午廣播裡面的《岳飛傳》和《楊家將》,於是我們就學著評書中的人物,點上香,磕頭結拜,追求有錢同花,有福共享的江湖義氣。現在每當看著自己的孩子居然和同學能把錢算計的很清楚,我真的實在驚訝。

我們就這樣穿著打著補丁,顏色只有綠和藍的粗布衣服,吃著土豆白菜,毫無任何壓力,度過了貧窮但能吃飽,無知而又健康快樂的童年。迎來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篇

人往往對童年的記憶是點和片段,只記得某一件事的情節,如同電影鏡頭一般,會遺漏很多情節。

到了自己青春歲月,則是滿滿的記憶,到現在,偶爾一首歌、一張畫就能勾起心底最深的情緒,突然覺得青春彷彿是昨天剛發生的事情,會莫名其妙的感動,而感動的流淚。

記憶太多太多,想要把八十年代背景以市民視角寫出來,既能真實展現當時的原貌,又不寫成自己無聊的個人回憶錄(小人物悲歡離合誰聽呀),寫出來又不能被刪掉。這難度還是真大!試著從幾方面來回憶吧。

吃和穿

八十年代前幾年,我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初,街上有了農貿市場,當時叫做自由市場,就是附近農村人把自己家農產品拿到市場來賣,當然規模甚小。所以,不敢想像,我們能吃到雞了!是農村自己家養的土雞!是香噴噴的燉雞!回家以後,把賣的活雞的雞冠和翅膀抓一起,雞頭後仰,脖子自然成了一個拱形,噌噌蹭拔掉脖子的毛,拿一把鋒利的菜刀,割喉,然後把血滴進地上事先准好的裝水的碗里,小雞蹬了幾下腿,就不動了,然後被扔進滾燙的開水,燙幾分鐘,就很容易把雞毛和雞腿上的老繭除掉。這種屠殺場面幾乎每周都能在各家各戶上演,而且旁邊總是有小孩蹲在旁邊饒有興緻觀看,我想那目光就象那時法國市民觀看處死路易十四一樣充滿的好奇,而不帶一絲同情。

毫不誇張的說,那時候雞肉真是很好吃,就放點蔥姜鹽,等快熟時候,純天然的肉的香味便立馬飄來出來,不敢說是香飄十里,但是鄰居家也是能聞到的,當然雞湯最好喝。那時食物就是食物,而不是什麼摻雜化學工業品的產物。 除了,雞肉,也能買到水果了。街上此時出現牛奶廠叔叔騎著自行車的身影,停下車,搖起鈴鐺,不一會兒,就他的面前就排起一排手拿各種容器的長隊。牛奶煮熟的時候,上面便浮現出黃黃一層奶皮,這奶皮才是最好吃的。

炒菜裡面也有了豬肉,那時候豬肉那個香呀,和現在真的不一樣,所以造成我們這一代老男人大部分都是喜歡吃肉的。現在只有出國的時候在一些窮國,還能吃到這樣的肉,能引起我童年的回憶。這點真覺得中國現在孩子的好像看起來吃的什麼不缺,但是真沒有小時候食物那種天然的香味。小時候哪怕一個土豆玉米,放在火碳裡面燒熟,拿出來都是香味撲鼻的。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頭一次吃到獼猴桃的時候,只和大拇指一般大,剝開皮,一嘗又酸又甜,當時就感嘆天底下怎麼能有這樣好吃的東西。只是我們小時候很少能吃到糖,現在糖果和巧克力真的比那時候好吃多了。

大街上出現了飯館,當然,我們這裡是牛肉麵館,雖然當時一碗面才一毛二,無論誰家能一年之中只能偶爾幾次,俗稱「下館子」。到了麵館子,就是人山人海,大部分人都是端著碗吃飯。此時開麵館是正宗回族,穿戴和身邊回族同學並不一樣。

我們搬進樓房,雖然不大,才五六十平(純居住面積),但畢竟有三間屋子了,終於和姐姐分開睡了,一人一間。也總算不用在上那私處毫無遮擋的公共廁所了。當時這一套房也就二百多元,屬於福利單位分房,人多粥少,就得要論資排輩的排隊。為此,每到分房時候,領導辦公地點就開鍋了。婦女又哭又鬧,罵領導的,急眼的小知識分子也找領導論理,領導就像孫子一樣,挨個解釋安慰,甚至懇求。反正百姓就是國家的主人那種感覺。那時候是大企業,小社會,政府公務員不像現在這樣的熱門,企業的職工看政府事業單位的人是斜著眼睛看的,如果事業單位人到市場買菜,有些賣菜人見自己的菜被挑來挑去,最後煩了就會說出一句傷人自尊的話:「這菜是給你們吃的么?」言外之意,就政府事業單位的太窮了。

很奇怪,在吃穿方面,人對吃的往往記憶很深刻,但是對穿,卻很模糊。

對穿,只有三個片段最為深刻:

印象最深一個場景,就是頭一次穿上是全是買來的衣褲(那時,家家都有縫紉機啊,大部分婦女都會自己做衣服),重點是鞋也是買的,也不是母親納出來的,走在街上心中那個自豪,49年的感覺,那個真是揚眉吐氣,趾高氣揚。

如果上學時候,哪個同學穿了喇叭褲、牛仔褲,運動衣,立刻能全班同學的圍觀和毫不遮掩的艷羨。

一次放學回家,和好朋友準備到我家一起寫作業。來到樓底下,看到一樓的住戶的姑娘穿者一件露出大脖子和肩膀的衣服在樓口招搖。當時覺的五雷轟頂,氣都喘不上了,緊張直往前走,都不敢進自己家的樓口,和朋友走到沒人地方,才面面相覷,不敢說話,對視的目光中驚奇、興奮、害怕、還有一絲邪念全摻雜其中。

總之,覺得生活怎麼這樣美好幸福呀!對社會,對國家,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那幾年除夕之夜的時候,從十一點半就開始放鞭炮,一直持續到一兩點。第二天大街小巷全是一層的紅色碎紙末。那陣陣鞭炮中充滿濃烈的喜悅和希望。

娛樂、生活

八十年代初最主要方式就是看電視電影,能掀起全國現象級的全民「造星」運動。

中國女排第一次得了世界冠軍,奪冠的那場比賽,全國直播,大街上絕看不到一個人,也絕對沒有一個人在學習和加班,真是真正的萬人空巷!當大家聚集在電視前,看到中國得冠那一刻,用歡呼雀躍也不能用激動來形容,那簡直熱淚盈眶呀。於是,女排就是英雄,全體國民的偶像,強烈的愛國主義頭一次如此瀰漫在每個人的心間。當洛杉磯奧運會上,拿到中國第一塊金牌的時候,又是全國人們激動萬分。

電影《少林寺》的播出,舉國震驚,瞠目結舌。那時候電影票雖才二毛錢,對我們來說也算巨大的負擔。還是沒有看夠,於是翻牆混票,用盡各種方法,也要進去。影院是大禮堂型的,可容納上千人,於是影院值班大叔工作就是拿著手電筒來抓我們這些逃票的孩子。即使沒有我們孩子,大叔沒事時候,也拿著手電筒,檢查正在看電影的觀眾手裡電影票,是否以前的用過的來渾水摸魚。李連杰一夜爆紅,全面偶像。開封少林寺,每年都要遣返很多逃學逃家想來少林學武的來至全國各地的孩子。

《西遊記》電視劇播出又是萬人空巷。現在看起來土的掉渣的五毛特效,在我們眼裡,不可思議!六小齡童一夜成為巨星,全國偶像!

《霍元甲》第一部香港電視劇播出,又是萬人空巷。其中的插曲和動作,絕對下課同學們的唯一主題。香港影星一夜爆紅!成了全面偶像。

第一屆《春晚》兩個三流香港演員張明敏和奚秀蘭,各唱一首歌《我的中國心》和《阿里山的姑娘》,一夜爆紅,成為全民偶像。特別《我的中國心》成了今後十年學校節目演出的保留歌曲。至今KTV這首歌我們有時還在唱。

《紅樓夢》電視劇的播出,又是萬人空巷。以至於班裡女生哪個不會背出《紅樓夢》中幾首詩?其中演員又一夜爆紅,成為全民偶像。

什麼是全民偶像,一家人吃飯,無論男女老少都在談,大街小巷都在模仿,雜誌報紙,也只有這一個人消息,絕對沒有年齡界限,地區局限。

不過經過一波又一波衝擊,萬人空巷的局面越來越少,全民偶像越來越少。

《 上海灘》的周潤發、《射鵰》的溫美玲等港台影星,也塑造第一批少年的追星族,我們的書上文具盒貼滿的影星的大頭像的即時貼。女孩子都用自己最好的筆記本,工工整整的抄上流行歌曲的歌詞,珍藏起來。這個時候,就屬於我們的追星生活了。上課沒事的時候,就抄歌詞玩。

課餘時間干點什麼呢?男生就是打打群架,然後去錄像廳看看港台的武打片槍戰片,也有錄像廳放點三級片什麼的。

當然也有些熱愛的學習的,那時改革開放才開始,在一輪輪港台和國外電影和電視劇衝擊下,有志的孩子,就是要通過上大學,然後留學,即便打工,也要出國,就像《中國合伙人》電影的一樣。誰家的孩子要是能出國留學,那簡直光宗耀祖的天大的榮譽了。

對於沒什麼志向的學生,上學學習壓力不大,就算城裡的孩子不學習,等幾年待業,然後分配到廠礦,也是一條出路。特別農村的孩子,那時沒有網路,電視台不過才幾個頻道,根本沒有接觸外界的信息,對於廣大的農村學生來說,大學僅僅是一個名詞。一般農村和家庭條件不好的初中最優秀畢業生直接考中專了,考師範了。畢業早,掙錢早。較好的,考不上師範的才去考高中。所以,高考錄取率雖然低,但是,學習考試的競爭遠遠沒有現在慘烈。那時候哪有補課這一說。特別看到現在孩子,苦學到深夜,心裡好心疼。

而且整個社會都很窮,我們手裡哪有什麼參考書,複習資料,除了課本以外,還有什麼?就想買,也沒有地方去買,有錢買么?想要自己學,也沒什麼東西可學。那時候,要是老師能給我們搞一套北京西城高考模擬卷子,那幾乎是寶物呀。其實,我們那時老師大部分全是工農兵大學生,考上大學一般是看政治表現和家庭出身。也沒有多少同學能夠象現在孩子一樣,如此賣力學習的。反正我怎麼記得我上中學那幾年,作業真是不多,就沒有學習到深夜的時候。反正就是高考前夕還真是用了功,反正考前幾個月死記硬背,最後居然考上了。

上大學,印象最深的就是坐火車了。一到放假季,學生們拚命往擠上火車,門口擠不進去,男生拖著女生的屁股從車窗裡面塞進去。別說廁所過道,有時候,連行李架也爬上了人。現在孩子實在想不出來,被擠得雙腿離地,站著睡著情景么?現在和同學吃飯時候,回憶起那段歷史,一看到農民碗,就要說起他記憶中最深刻的記憶:那麼擠的車廂,不能喝水吃飯上廁所,他那時在東北上學,往西北走,實在渴的受不了,正好看見一個農民破碗裡面有半碗水,碗底全是黑泥,然後偷偷的用指頭蘸了蘸,滋潤一下乾裂的嘴唇。真的問問這一代大學生,哪個沒有兩三天不吃不喝沒有站著睡覺的經歷。可現在呢,一次沒有買到卧鋪和軟卧,就在硬座上坐了一夜,覺得那樣煎熬,一兩天才緩過來,真受不了!發誓以後絕不做硬座。但是我也奇怪了,這與我們青春歲月的時候,這點罪和苦算什麼?太安逸了,反而失去一些東西。

那時學校畢業包分配,進了大學真有天子驕子的感覺。 首先不交學費。特別農林牧師範類,國家每月給學生補助45.5元錢呀。八十年代這45.5是什麼概念,一個農村女生一個月吃飯花上十幾到二十左右,零花五元。每月還能省下20元,貼給家用。最後幾年大學下來,干掙不賠。所以,既然工作不愁,吃喝不愁,那時,學習是學生自發自願的,真的學到了東西。當然就有了「六十分萬歲」混日子的學生,例如我吧。

我進大學校園時候,已經八十年代後期了,學術味道不濃了,但是有時候上課,老師讓我們拿著凳子,坐在校園裡面,展開激烈的討論。什麼都可以討論,真有一種「揮斥方遒,糞土當年萬戶侯」指點江山飛揚文字的感覺。我們憧憬世界,吸吮著各種理論,並且奉之為經典。我們的情感世界呢,大學校園到處是港台和國外的流行歌曲,小資情調的感傷是我們青春驛動的最好表達的迷茫。我們熱愛詩歌,熱衷文學,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的,相信將來的世界是我們。那時沒電視,沒網路,更沒有手機,除了晚上看書,也找不到娛樂項目,不看書學習怎麼打發時間,所以,還真是學到很多東西,還是系統了解很多國外理論的,什麼弗洛伊德呀,薩特呀,什麼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吧。就目前看知乎文史類的文章,還是以引經據典為主,鮮有自己觀點的,學史學文不應該是這樣的吧。

當然,我們分配時候,也很苦惱,不是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而是學校安排。想安穩的,雖然不情願,也就服從了。但是還真有不服從分配的,自己去按自己意願的闖蕩,那時候社會才進入改革開放初期,找個工作也容易。但是不能否定,還是一批優秀的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機會也比現在孩子的多。不像我們這些人,老老實實服從分配,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

到了九十年代,計算機慢慢發展起來。知道那時候硬碟一般才多大,2G或者4G,多少錢?沒有低於一千元的。內存條最大也才32MB,快上千了。配一台電腦多少錢?最便宜也得要四五千元呀。帶寬是以KB為單位的,而且只能在一些效益好的單位才能見到計算機和上網。和現在一比,現在孩子多幸福呀。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本世紀初期,才慢慢普及個人手裡。那時,百度還沒有興起,大家用的都是谷歌,也沒什麼聊天工具,全是公開的聊天室。那時根本沒有網路監控,天呀,滿屏全是有關生殖器的話題和罵語。特別初期的網吧,網站也沒有監控管理,那個開放程度遠非現在年青人誰能感受的,敏感話題討論、色情的網站、各種資源真是毫無限制,簡直就是一個混亂之治的自由主義。只是網速太慢。

當我前幾年又重回貼吧時候,居然遭到了刪帖,還是吧主刪貼。我真的覺得不可思議呀,天底下還有這樣事情?所以很少便去貼吧了,一直潛水潛水潛水,後來到了知乎,今年才出來冒泡。不過,慢慢也都痛苦的適應了各種刪。

正如題主所問,現在的生活真比以前幸福么?我真的不覺得我們小時有多麼苦呀。也許在物質和眼界上真的不如現在,但是,在我記憶中,兒時青少年時期最起碼是快樂,無憂無愁的,思想是無知和自由的,是充滿希望的。反正就我來看,八十年代的前期和中期,互聯網前期,是我難以忘卻的。

這些年來,我幾乎走遍大半個中國,世界去過一些地方,但是能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絕不是最繁華最高檔的地方,而是最自然最純凈的地方。我想,人生也是差不多吧,估計就像成功人士回憶的一樣,最幸福的時刻往往不是功成名就的以後,而是當初創業之時。

其實,繁華喧囂是短暫,而背後孤獨冷寂卻是揮之不去的。


搞笑。30年前怎麼可能比現在幸福?黃金十年的即視感??

我姐77年生,5歲發現先天性心臟病,四聯症。治療的手術西南地區之前作過四台,病人全部死在手術台上,醫生說活我姐不過15歲。我姨奶奶跟我媽是同一個單位,去跟領導作工作要了一個生育指標生了我。我就是——備胎!

85年正好在重慶開一個醫學方面的會議,瀋陽來開會的專家主刀,我姐的手術成功了。專家要趕飛機,把最重要的環節做完,剩下的縫合來不及做就走了。我家不窮,爸媽國企職工+醫生收入雖然不高,爺爺奶奶有不少積蓄,手術費1千多人民幣沒借債就拿出來了。但是「坐飛機去瀋陽治療」、「把專家專程請來主刀」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我奶奶80年代一到冬天就犯哮喘,95年起不犯了,因為重慶市區不燒煤全改天然氣了。

見過肉票嗎?不是被綁架的人質哦。一人一個月多少斤糧食定量供應的年代,想吃肉都沒得吃,幸福個屁啊。


一句話:雖然物質條件普遍提升,但是「不患寡患不均」的情況被人更真實的感受到了。沒錯,以前也有這種情況。同一個大院里的革命軍人,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有人能吃到拿著國家財政劃撥的作戰訓練費跨軍區打來的野味,有人要冒著毀一生的風險去偷吃地瓜葉。但是,那時候不是所有人能認識到這個差距。


我不明白,為什麼評論中有人對我冷嘲熱諷的,只是因為我出生在上海?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其次是一個浙江人,最後才是一個上海人。難得就因為我出生上海就是有原罪的,不能為自己的國家民族而驕傲嗎?

原答案

關注這個問題有段時間,一直沒有空,難得擠出一些時間回答一下

我是70後, 生於魔都, 長於魔都, 回首過去的三十多年, 我覺得在物質上我富足了, 所以在精神上我自信了, 由其這幾年我慢慢的體會在漢唐盛世中中央帝國百姓的驕傲。

讓我們看八十年代魔都的一些場景

1. 上海有一個華僑商店, 裡面有很多很多好吃的,例如香港的蛋卷, 義大利的巧克力, 丹麥的餅乾。中國人可以進去, 但是卻不能買東西, 為什麼呢?因為你手裡的人民幣不能用!當時有一種貨幣叫做僑匯券FEC,是用外幣兌換的。 理論上1塊人民幣等值1塊僑匯券, 但是實際上卻不是。 因為僑匯券可以去很多場所購買稀有的商品, 而我父母手中的人民幣不行。 所以在華僑商店等場所門口, 有很多黃牛用1:1.8的匯率向普通人兌換。 我曾經央求爸爸給我買一罐華僑商店櫥窗中的餅乾, 爸爸告訴我那個是給外賓買的。 我很久沒有想明白, 因為在小學裡老師說我們是祖國未來的主人。 我也在文物商店看到, 外賓拿著僑匯券買著中國的唐三彩, 字畫。 爸爸告訴我這些東西是中國人的祖宗留下的,是中國文明的精華。 我卻覺得精華不如僑匯券那幾張紙。 華僑商店門口還有一幫非洲的黑人留學生,在那裡吊馬子, 我親眼見過一個黑人把手伸進一個很清麗的女孩的褲子里, 然後又伸進上衣里。 那是一個80年代初的冬日, 白天, 就在華僑商店後面的馬路上。 那個黑人的另外一個手上捏著一把僑匯券!那個冬日, 我覺得特別冷。 後來聽說那個女孩的爸爸得了骨癌, 想要買片仔癀, 而當時上海只有華僑商店中有買。 35元一粒。那年我爸爸的工資是36元一個月。 一個非洲的留學生的國家津貼是103元僑匯券!(90年代末我向一個有業務聯繫的黑人求證過, 他當年就是80年代的留學生, 他的原話是103元FEC他根本用不完, 只要在華僑商店門口總有中國的女人會來找他, 大多數是處女。 )

2. 80年代總有日本人來中國找老婆, 當時中日關係非常好, 我依稀記得上海市政府還出面做過什麼宣傳活動。 有一次, 日本那裡來了100多個單身漢, 上海方面好像安排了500個女青年參加。 我認識的一位姑娘就去了。 這個姑娘和我家似乎有些關係, 我自小就叫她姐姐的,長得真的非常漂亮, 像山口百惠。 也有很多人追, 然而她被相中了。 和一個四十多歲的日本男人結婚了(那年我的這個姐姐21歲)。 那個日本男人, 我也見過, 長的短短的。 他給小姐姐家裡買了一個彩電三洋的, 又給了500塊僑匯券。 半個月結婚就辦好了,我記得婚禮在國際飯店的副樓中。 白脫蛋糕很好吃。 那個日本男人見到我的時候,給了我一支自動鉛筆,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自動鉛筆。 我把它當寶貝似得供奉了很久。 許久以後我才知道, 小姐姐嫁到了日本的鹿兒島的山區里。 我心想那不是上海人說的鄉下人嗎?原來外國的鄉下人和中國不一樣, 可以娶中國最大城市中最漂亮的女子, 而且是5選一。

3. 我爸爸的一個老首長是警備區副師級幹部, 他的太太是市婦聯的, 副局級。 他們的兒子我叫小民哥哥, 是一個大學生(80年代的大學生是非常不得了的)。 小民哥哥80年代中期, 停薪留職去了日本「留學」, 三年後在6.4之後回來上海。 他帶回來了20萬元人民幣。 我曾經問小民哥哥他在日本做什麼?小民哥哥沉默了一會兒說:「背死人下樓梯。」因為日本死人是不能夠做電梯的, 所以要人一口氣把他們從樓梯背下樓。 我沉默了, 原來中國算是高管的孩子, 又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在國外只能夠背死屍。 而且背死屍三年賺到的錢是我覺得當時在中國一輩子都賺不到的。 那年我爸爸的工資100元左右。

以上就是我見到的80年代, 國門打開, 我們發現1840年以來用幾千人就打敗了我們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我們國土上屠城百萬的人, 在朝鮮戰場上用我們的人命堆成平手的人,他們回來了。 而且他們在文化上徹徹底底的把我們踩在腳下。 社會上到處瀰漫的右傾的, 自由主義的思潮。 以至於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 中國人包括我們的精英們不得不跪下來, 並且歡天喜地的獻出我們的金帛女子, 不同的是這次他們沒有帶槍, 卻帶了僑匯券。

再談談現在,

3年前, 我陪某位中國客人去某士得的秋拍預展看東西。 在VIP接待室中聽到兩個日本人在拍賣方談事情, 大約日本人提供了拍品是鎌倉時代一組漆器。 希望能夠在拍賣的展覽冊子中放在重要位置。 然後, 拍方的高級職員是這樣回答的:「我知道你的古董年代很長,並且保存很好, 是非常少見的古董。 但是就像我們知道的, 現在的古董拍賣必須按照中國人的口味來。 中國人更喜歡他們自己的古董, 所以我不能滿足你的要求。 」我忽然知道了,所謂國際的規則是可以由我們中國人來改變的。

我的公司中有英國的, 義大利的, 美國的, 日本的職員,也有不同國籍的客戶。 有一次去吃西菜, 有客戶, 有員工一起。 羊排不方便切, 我向西崽的服務員說,我要一雙筷子, 服務員愣了一下, 也給我拿了, 客戶和員工們看見我拿筷子吃羊排, 紛紛道有趣, 也要了筷子嘗試, 完全沒有我第一次被邀請吃西菜, 那個老外對我百般的要求。 我從此知道, 我也可以堅持我的習慣, 把別人的文化當做一種獵奇。 並不是只有老外才能在吃中餐是用刀叉。

今天的我至少在文化上不用去看別國人的臉色, 不用因為覺自卑得自己的文化低人一等。 因為我的國家有豪賈貨殖千萬, 有猛士安守四方, 有志士合縱連橫。 國家的強大, 人民的富裕, 讓我及很多像我一般的中國人有了自信。

也許以後我未必一直未居住在中國, 但是不論我身在何方, 我始終會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因為我的背後是4000年傳承的文化, 是無數聖人的智慧, 是無盡華美的章典,更是一個強大的中國。

當然希望30年後, 通過我們子侄輩的努力使東亞,特別是中國,由其是漢族的文化能夠引領世界的潮流, 使中國有能力從新釐定這個世界的秩序。 有生之年,我若能夠見到中國再次成為中央帝國的身影, 我想這是我最幸福的一刻。

祝好!

對了, 我本來就是民族主義者, 不喜勿噴!


那些人所說的幸福,是建立在大家不知道「原來生活還可以這麼爽」的前提下,容易滿足造成的結果。就像朝鮮人民的狀態差不多。


改革開放前有多窮:1.2億人每天掙1.1分錢

1978年,全國受災,農民生活更為困難。這一年農村人口為8.032億,全國農民人均年度純收入僅有133元,其中90%以上為實物,貨幣收入不足10%。1978年,全國有4000萬戶農民的糧食只能吃半年,還有幾百萬戶農家,地凈場光就是斷糧之時,從冬到春全靠政府救濟,靠借糧或外出討飯度日。同是這一年,約有2億人每天掙的現金不超過2角,有2.716億人每天掙1.64角,有1.9億人每天掙約0.14角,有1.2億人每人每天掙0.11角,山西省平魯縣每人每天大約掙6分錢。每天1角錢的收入,是包括糧食、柴草、棉花等等全部收入折算出來的。實際上,不少社隊農民除了口糧外,再沒有1分錢現金分配。(以上摘自《大轉折的瞬間:目擊中國農村改革》 )

(當時物價,1毛錢大約買一碗面)

"我在銀川實在餓得受不了,跑到蘭州。蘭州比勞改隊還餓,滿蘭州站幾千個要飯的。一個40多歲的男人拉著一個女娃娃,見人就問「你要不要」,原來要這個小姑娘賣淫。來了一個幹部。那個時候,男人餓,都不能勃起啊,幹部也餓,就全身摸摸,然後給那麼一塊小餅子。 這一次,我哭了。"(張賢亮回憶)

-----------------

老百姓基本都吃不飽,穿不暖,幾乎沒有胖子。

我那個時候一個月吃一次肉,大人小孩穿的衣服永遠打補丁,幸福么??

買什麼都要票,買肥皂買火柴都要票,每人每月配發2兩肉票,一家人攢齊了去瘋搶肥肉,瘦肉排骨都沒人買。因為肥肉可以熬油,每天吃飯時放一點,沾點油葷。

世界面額最小的油票,一啤酒瓶蓋那麼點油世界面額最小的油票_來電和斷電_新浪博客

那個年代,全國只有元首是胖子,其它都是黑矮瘦(看現在朝鮮老百姓照片和金三胖照片)。

而現在女人們每天的確為減肥煩惱,豈止女人,我辦公室好幾個男年輕人都是脂肪肝。

改革開放前,公交火車的小孩免票線是1米!

現在1米2都不夠。

現在的確煩勞多,要供房子,以前不用花這個錢,一家四口只住一個單間,跑1000米上廁所,公用廚房。你想去住么。

說以前不打農藥更是搞笑,凈是90後不懂事的年輕娃娃,你知道著名的666,敵敵畏么?不打農藥的菜不是因為環保,不是因為不長蟲,是人窮,人力比葯貴!

為什麼家裡的老年人那麼節約?為什麼你們給父母的錢都捨不得花?為什麼舊東西沒用的東西老年人都捨不得扔?窮怕了!!苦怕了!!

現在還有一個煩惱,堵車啊尾氣啊,還是以前好啊,老子和小夥伴們在馬路上撒歡,一天就見不了幾輛車。很多人一生去得最遠的就是縣城。

現在家庭有車的多少?出國的有多少?

短短几年,中國一躍為全球第一汽車銷量國家。

我們小區2009年車位還打折賣,2010年就開始提價了。

精神上就更別說了,除了紅衛兵打雞血以外,其餘精神生活幾乎為0

電視極少,而且難看,文藝上是8個樣板戲,翻來覆去的看8個劇。正常的電影,小說,戲劇,繪畫全被打成資產階級毒草。

文學只有一種,紅色系,雞血系,而且也很少。

報紙,人民日抱一統江湖,

雜誌,沒有娛樂版,只有紅旗。

電台,全是CCAV強調。你敢亂調台,當心被人舉報收聽敵台。

完全可用「文化沙漠」來形容。

所以改革開放一興起,鄧麗君的磁帶能夠瞬間遍及中國絕大部分土地

荒蕪太久了!


今天去岳父家,發現了我老丈人的「行駛本」

看到沒?還要年檢。

那個時代,如果村子裡誰家丟了輛自行車,都是個爆炸新聞。

我知道幸福包含很多因素。

但單就物質生活方面。

我覺得比三十年前幸福了很多。

不是嗎?


有些年輕人回想童年、少年的時候那種窮但是挺快樂的時光,就覺得當年好。當時的生活壓力在你們的父母輩身上,你們還沒感受到生活壓力當然是快樂。

當年上有雙方父母甚至祖父母、下有兒女的夫妻面對大家庭,光是想怎麼能吃飽飯,已經是巨大的壓力了。哪裡有空去想國家政治、民生大問題?甚至兒女的學業也只能靠他們自己努力,哪裡有能力輔導學習、請家教甚至學才藝?

現在各位可以有閑情,公開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三十年前有可能嗎?哪位實在懷念當年,想辦法去朝鮮旅居個一年半載,如何?

原答案: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看過三十年前還是幼童或者根本未出生的年輕人寫出三十年前比較好的答案,感覺有點好笑(並無貶義)。說幼稚嗎?並不是吧,都是三十左右的成年人了。因為他們對當年的印象,根本是想像力,再加上一點長輩口中的往事,加工成的烏托邦。

一、當年普遍窮困,沒攀比。錯,你家辦喜事,有十六條腿(指大床、衣櫃等傢俱的腳),我家要有二十條腿。更不用說收音機、自行車、吊扇、電視機那些。跟親戚比、跟同事比、跟同學比,不明比也要暗中使勁。

二、當年老師都很好,很高尚。錯,家境好、學習好的孩子,老師也會另眼相看。老師也會打罵成績不好、淘氣搗蛋、家境差導致個人衛生差的孩子。只是家長覺得這是管教,應該的。也沒有網路可以曝光。

三、當年沒有人拐孩子。錯,拐賣兒童歷史悠久。只是以前拐去弄殘當乞丐多,沒那麼多人有錢買。現在家門之外是車多人複雜,而且獨生一個孩子,所以不敢大意。

四、屌絲擇偶容易。錯,屌絲在不同時代有不同標準。以前講的是家庭成份、有沒有城市戶口、有沒有工作單位、有沒有資格分房等等。沒出息一直都是被嫌棄的。

五、醫患沒矛盾。錯,有矛盾,但是矛盾沒鬧大的空間。患者沒知識、沒見識的多,不知道維權,沒膽維權,也沒有媒體起鬨。什麼時候的醫生都是有好有壞。也沒有網路傳播,難以產生醫鬧。(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人可以有多壞「中「中期精神病人「的答案)

六、沒有天價醫療。錯,當年幾百塊已經是全家好多年的積累,萬元戶已經能上電視台。當年也沒有那麼多先進的醫療技術,用慶大黴素致聾、用四環素牙齒終生黑、黃。現在誰還願意要這種便宜醫療?(非醫學專業人仕,例子是憑記憶寫的,如有誤請指正,謝謝)

七、軍人到今天都是榮譽,受尊重的。軍隊有特權,這是必然的。

八、離婚、出軌是高壓線,不用擔心被拋棄。大錯特錯!不離婚不等於幸福,怨偶、出軌、家庭暴力、童年陰影的產生就是因為不能離婚。(這裡的不能離婚,不是指法律,是指面子、怕別人閑話)

單單這點就能開個話題:「離婚率上升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為什麼要擔心被人拋棄呢?就不能讓人擔心你拋棄他?

什麼是幸福,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一般來說要求越多,越難幸福。我會懷念過去的時光,卻不想回到過去。

ps:以上幾點確實是針對某個答案,從另一個角度反對。但對那位答主本身,絕對沒有挑釁的意圖。


說三十年前好的,真希望你們移民去非洲,那個不難!


30年前,1986年,我剛剛上高中。某不沿海的省會城市,經濟水平在中國應該算得上是中等水平。

高中住校,8人一間宿舍,上下床。宿舍里只有床,沒有任何其它傢具。宿舍樓總共4層,都沒有廁所,要上廁所,需要下到樓下去,學校操場邊上有一個公共廁所,是旱廁。沒有洗澡的地方。每周末回家才能洗澡,還是去外面的公共澡堂。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夏天很熱冬天很冷。想喝開水,需要去樓下的開水房自己用熱水瓶打回來。早上刷牙洗臉和晚上洗臉洗腳,都要去樓下打水。男生要是懶一點,一天也就早上刷一次牙了。

大部分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學期初和學期末把被子褥子搬回家都是一個不小的難題,沒有計程車,公交車上不去。轉彎抹角地借三輪車拉東西。

學校食堂只有賣飯窗口,沒有餐桌和餐椅。我們自備飯盒,打飯之後蹲在食堂外面的地上吃飯。吃完飯在食堂外牆的一排水龍頭、水池前洗碗。沒有熱水。甚至基本上不用洗潔精,因為飯菜沒什麼油水。每周5天,午餐、晚餐最常見的菜就是白菜燉豆腐,每周只有一個中午的菜有點肥肉。早餐沒有雞蛋,只有饅頭稀飯鹹菜。

去外面吃飯嗎?羊肉面、牛肉麵8毛錢一碗,外加四兩糧票。如果沒有糧票就要1.2元。那時候,我父親的工資是一個月100-110元之間。他是高級工程師,在企業里至少也算是中層吧。那時候彩電要1000多塊錢一台,自行車都要100多塊錢一輛。家裡有彩電冰箱和洗衣機,都是攢了很長時間的錢一點點添置的。

--------------------------------------------穿越時空的分割線---------------------------------------------------

2016年,我45歲,兒子上初三。沒住校。家和學校距離大約3、4公里。媽媽每天開車接送他。家裡兩輛汽車,我上班開一輛。

學校食堂不咋樣,兒子認為不好吃,肉不夠多,雞腿太小。但是顯然每天都有肉吃。

每個教室里都有一台電腦和一台巨大的液晶電視,給老師上課投PPT用。

家裡有空調,有地暖,24小時熱水。有兩個衛生間。

兒子最喜歡吃牛肉,反正牛肉雞肉每天都吃,雞蛋牛奶每天不斷。2016年的生活,不用我描述過多,各位看官自己有體會現在是什麼生活水平。

-------------------------------------------------總結的分割線---------------------------------------------------

題目問題是:客觀的評價現在生活照30年前幸福了嗎?

從物質條件來說,肯定是幸福了。很多人說,貧富懸殊、房價太高,等等。沒錯。可是每周吃不到一次肉,連基本上營養、衛生條件都無法保證的生活,談不上幸福吧?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幸福,是一個很主觀性的事情。但是我堅信,必須先提高物質水平,才有可能幸福。


我爺爺是縣供銷社股長,我奶奶是街道辦主任,30年前也算是個小官,我問了問我爺爺這個問題,他先頓了一下,然後用看智障的眼神看我。


30年前是86年,我姐姐剛出生,被放在老家爺爺奶奶家養因為母親要去城裡做衣服掙錢,對那個年代還沒有買衣服,還是買布做衣服,這個習慣在中國的廣大縣城和農村一直保留在90年代,直到我出生,這個行業都還沒有消亡。那個時候國企還沒有改革,工人是鐵飯碗但也是死飯碗,我的父親有一身的本身,大學畢業,在機電這方面很厲害,卻只能守在一個半死不活的國有煤礦,一直到90年代末,這個早就該進垃圾堆的產物才算壽終正寢。我姐姐很喜歡給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80年代末,汽車是沒有的,注意不是很少,是沒有,一直到我出生,我生病去城裡看病,都還是我舅舅騎著自行車帶我去的。電視機也不用說了,一直到我出生,家裡都還只有一個很破舊的收音機,後來不用了那根長長的天線被我掰下來當劍玩。就這樣我的家庭在我們老家農村還是頂好的家庭,因為我的爸媽都有文化都有工作,其餘相當龐大的群體,一直到我長大,還都只能做很單調的工作,就是種地。86年種地什麼樣不太了解,在我出生後,到了90年代末,聯合收割機剛興起,但這個省時省力的機器在廣大農村並不能很好的推廣,因為大家寧願用手割麥子,也不願掏那個機器錢,手割麥子,就是用手拽住一把麥子,就是用鐮刀從麥子的根部割斷,這樣地上會留下一地很硬的麥茬,每年都有人不小心被扎破了腳底板,因為很多人割麥子時候是不穿鞋的,怕把鞋子弄髒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時候是真窮,因為大家除了種地根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打工那會還不時興,也沒有渠道,深圳也才剛開始建設,大家進城的唯一動力就是看病,那會城裡也提供不了工作機會。還有就是物資匱乏,一直到我上幼兒園,縣城還只有一家百貨大樓,我唯一的記憶就是我的外婆會在放學後背著我逛百貨大樓,只逛不買,站那看。再然後就是精神上的匱乏,法律這個東西在當時的環境是沒有生存的土壤的,在農村大家還是更相信「傳統」的一些規矩和老一輩的人組成的小團體,小村莊一般出什麼紅白事都找他們。人們普遍以生兒子為榮,而且越多越好,很樸素的理念,生的多,保不定哪個兒子長大了有出息了。然而那會又是計劃生育最嚴肅的時期,於是大家就開始躲貓貓,超生游擊隊你當小品看,但在80年代末的農村那就是現實。整個80年代在農村獨生子女的很少,如果只生一個女孩更是會被村民指指點點,這個趨勢一直到90年代才好轉,和我姐姐同輩的80後基本沒有獨生子女,和我同輩的90後獨生子女比例才開始擴大。事實上如果沒有井下作業人員可以要二胎的政策,現在應該是沒有我的,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總結起來那是個很匱乏的年代,什麼都匱乏,但不要以為那個年代人們很樸實沒有被污染,訛人的老太太,鬧洞房的,虐待老人的,醫鬧的,只多不少,只是那時候沒有這麼發達的媒體,沒有被記錄下來,現在有了網路,很小的一件事都被放大到網路上給你看。我一點都不懷念那個年代,我很珍惜現在,起碼我知道我在田地里奔跑時候不用再害怕扎破腳了。


看到題目 ,大家都在說物質上的進步。

我來說說法律方面的,引入腦海的第一個詞:流氓罪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1983年,去跟別人跳跳舞,說說話,彈彈舌頭,就會判死刑。

爸爸給我講過這樣一個事兒:

成都某路公交車上,一個小夥子看到一個姑娘長得年輕漂亮

就沖著那個姑娘 彈了一下舌頭,發出「嘚」的聲音。

這個小夥子當即被扭送到公安機關,以「強姦未遂」判處,實行槍斃死刑。

當時比較有名的是一位叫遲志強的演員

因為拍戲的時候,放著鄧麗君的《甜蜜蜜》,幾個男演員和女演員一起跳舞

被舉報為「聚眾淫亂」,他們就集體進了監獄。

當時被判流氓罪的人,是要被掛上牌子,遊街示眾的。

198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決定》,將殺人、強姦、搶劫、爆炸、流氓、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拐賣人口、傳授犯罪方法等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確定為打擊重點,均可判死刑。

「流氓」一詞,作為罪名的出現是在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即1979年刑法中。該法第160條規定「聚眾鬥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流氓集團的首要分子,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在1983的「嚴打」中,「流氓罪」的刑罰變成可以處死刑。 (1983年「嚴打」中的流氓罪_資訊頻道_鳳凰網)

最令人細思極恐的是

1997年,中國修訂後的《刑法》才廢除了流氓罪。

我問了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當時是什麼感覺

他們說,其實當時沒有太大的感覺。只是覺得 如果是自己認識的人 被判了流氓罪,聽可怕的。

但現在想來,荒唐、可笑、恐懼。

真是一個「瘋狂的年代」。


現在算不算是中國自元蒙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呢?

元及滿清,還算是少數族裔統治漢人,民國先軍閥亂戰多年,再接著抗戰。建國後大躍進、三年災害與文革,這五六百年內,只有近四十年,是中國沒有戰事與內亂動蕩,全力發展經濟與國力的全盛時期。

看看朝鮮、古巴,還是得感謝鄧小平。


幸福是要有對比的,玉米面時候吃上白面,那就是幸福。動亂了一輩子終於安穩下來了,這就是幸福。

三十年前,物質條件太少,選擇也少,生活節奏也慢,每天苦中作樂。日子也算有盼頭。

現在,物質條件也算優越,選擇也多樣了,但是有選擇能力的人並不多。每個人都在努力,生怕被別人比下去。多種選擇裡面每樣其實都是對的,都是好的,但是我們總是要在裡面選出最好的。見識多了,見識廣了,能開心起來的閾值也變高了。能讓自己回味一輩子的事情怎麼也找不到。生活稍微差一點,卻很突出。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走出楚門的世界。之前覺得時間好慢好慢,現在覺得生活一眨眼就過去了。電腦電視手機遊戲機,這麼多娛樂設備,我們依然覺得好無聊。

簡單來說,幸福是需要對比,有苦才有甜。我們的生活太過優越了,而且我們並沒有參與感,生來如此。天天含著糖,自然吃什麼都乏味。以前的文章總是說要拿住選擇權,現在看來,選擇真的是一種能力,很多人沒有選擇的能力卻給他那麼多選擇。看起來很幸福罷了。


冒著被噴的危險來唱個反調。如果說物質生活條件的話,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是與時俱進的,但是其他方面真的不一定。

如果說八十年代的文藝氣息、理想主義還太虛的話,我可以說說我父親在八十年代一些現實的親身經歷。我父親生在一個貧困的山村,在條件很差的鄉鎮學校上的學,但是高考還能考上內蒙古大學,按照當時的錄取比率,大概相當於今天考上985的難度。而且這不是個例,據我爸說到了大學之後認識的一些同學還有不少家境比他更差的。然而,在高考題型越來越程式化,教育資源越來越不平等,高考拼的不再是個人的稟賦而是學區房的今天,鄉鎮學校還有幾個能考上稍微好一點的大學的?

1988年,父親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大城市」包頭,從農村出來的他家境貧寒,更不擅長什麼開玩笑,放現在妥妥被劃成屌絲。然而,當時相貌家境都頗不錯又是本地人的我母親在多個追求者中最終選擇了我的父親,只是因為他的才華和為人真誠。這樣的故事放在今天敢想嗎?


有些人真是寧可大家一起吃屎也不願意自己吃飯別人吃肉啊

何況三十年前,該吃肉的照樣吃肉,無非埋頭搶屎吃的人看不到罷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在保護少數民族利益的同時卻忽略了 50 萬黑人常住人口的利益?
遇到趣店詐騙,請問趣店貸款是真的嗎?
為什麼大學裡金融專業如此熱門?
為什麼經濟發達的地區人的口味偏甜偏淡?
澳門的發展很不健康嗎?

TAG:生活 | 經濟 | 中國經濟 | 幸福感 | 城市化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