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屠城是一個理性選擇,還是僅僅人的邪惡本性的釋放?
在玩全面戰爭的時候注意到,如果不屠城那麼因為文化差異和城市人口數量與駐軍比過大造成統治不穩,和平手段馴服和同化一個城市牽扯很多軍隊和精力,擴張的步伐會減緩。出於理性考慮我會對紅臉的新佔領城市進行屠城。
那麼現實中,比如蒙古大軍南下,無節制屠城是否是根據「擴張」這個目標思考之後做出的決定?還是僅僅出於對邪惡慾望的放縱?
理性。
1:補給,古代軍隊後勤很困難的,尤其是攻城時,屠城搶劫當地富戶和舊官僚能搶到足夠多的給養。2:震懾其他城市守軍。蒙古主要就是這樣玩,抵抗就種族滅絕。3:鎮威,破壞當地人民的抵抗意志,方便建立新的統治機構,提高稅收效率。
4:軍心,沒有什麼民族主義只有赤裸裸利益衝突的封建時代,往往那些天天把腦袋背在腰上玩命的兵圖的就是爽這麼一把而已。古代戰爭,屠城和焦土政策很多情況下都是絕對利大於弊的選擇。
直到現在美軍還在越戰玩落葉劑。肉食者眼裡,人命只不過是數字。這就是理性。就是世界運轉的規則。至於聖母?仁德的國,早已經滅亡乾淨了。一般而言,在中國歷史(從古代到現代)上,正規軍在戰略進攻中做的都是有計劃的理性的選擇,少數起義軍、私募兵做的是被迫的理性的選擇。
在戰爭中,正視人性的惡,就是最大的理性。對於第二種情況,那就是如果不讓屠城劫掠就直接嘩變換領導咯。以下主要討論第一種對於正規軍,殺人,尤其是滅國之戰中大屠殺有如下好處:
1,在已佔領地區屠殺可以a,消滅直接反抗力量b,消滅潛在反抗力量c,消滅舊有利益團體,便於建立或扶植新的統治階級以上三條是統一的,因為首先被消滅的是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最有反抗動機的團體
2,針對平民的屠殺可以
a,震懾抵抗者,並對其施加包括家庭、感情、輿論、三觀等各種層面的巨大壓力b,瓦解敵人的抵抗力量,動搖其領導人決心、軍心、民心c,動搖敵人的執政根本,無論是民心民意還是難民流,對於政府的打擊都是致命的
以上三者關係是遞進的,可能直接導致敵方投降或分裂
d,震懾倖存者、減少人口基數、便於篩選投機者從而形成新的統治系統
這一條是1的延續
3,對於無法佔領的地區實施滅絕性屠殺可以:
a,極大殺滅敵人有生力量,削弱其生產力,削減其預備兵源b,剩下的老弱婦孺可以大量耗費敵人資源c,借腹留種可以製造敵人內部矛盾可以看出這三條是一條比一條喪病的做法,其結果往往是不成功便成仁,或者是成了功也導致最終滅亡封建軍隊除了極少數幾支軍紀嚴明的部隊,大多數人蔘軍不是為了吃糧就是被抓了壯丁。他們並沒有什麼國家認同,更多的只是機械性服從上級。因此,封建軍隊常常依靠屠城來犒賞下屬。
這也是一個時代悲劇,在那些沒有人權概念的年代,你生在敵軍控制的地界就倒了大霉。封建軍隊不會甄別敵我,標準只有一條:「打贏了你們都是戰利品。」
而之後幹啥,就看心情了。所以封建軍隊屠城,一為犒賞,二為震懾敵人,三為泄憤。穆罕默德二世似有預感,今夜破城在即,所以他集中了最猛烈的炮火,最精銳的部隊,發動了最大規模的進攻。而且在這次進攻之前,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士兵的士氣,他許諾破城之後,可以任由士兵們在城內劫掠三天,搶得的一切財物、珠寶以及人口都屬於士兵自己,而他,穆罕默德二世什麼都不要,他只要征服君士坦丁堡這一榮譽……
跟你講,這TM就是原始版本的打土豪分田地啊。換你是士兵,破城之後可以隨便燒殺搶掠三天,那哪是積極能形容的,只怕你都高興的要嗷嗷叫了。
筆者不清楚國外屠城的動機,但是對於國內歷史的屠城原因還算是略知一二。
首先是兵員構成,大部分軍隊的兵員都是拉壯丁,搶拉男丁隨便訓練幾天一人發一把大刀就算是士兵了。
於是乎各種流氓,地痞甚至山賊各種社會上的渣滓就大量進入軍隊,這種兵員的素質低下,劫掠百姓自然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加上丘八們日子過得苦哈哈,只有打仗的時候才能發足軍餉還只能拿一半,平時能拿三層餉銀不拖欠都是謝天謝地了。
沒錢自然只好找老鄉借咯。
而且對於將領來說屠城好處簡直太多了!
第一點可以就地獲得補給,古代軍隊後勤很困難的,特別是進行攻城戰時,當城破之後屠城搶劫當地的豪強能搶到足夠多的給養。
這種做法一般是農民起義軍最大的獲得補給方式,如明末的闖王攻城之後基本上是不封刀,一是為了獲得補給,二是為了裹挾更多的百姓。
第二點就是因為久攻不下,為了威懾城市的守軍,用屠殺來恐嚇敵軍的鬥志。
最有名的就是滿清的大屠殺,因為強迫廣大的漢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髮易服。遭到了強烈的抵抗,原來歸順的地區也紛紛抵抗,然後清政權採取屠城政策來強行推行剃髮易服來樹立淫威。
發生過多次屠殺抗清軍民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八十一日、常熟之屠、沙鎮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無錫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渾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沁州之屠、澤州之屠、朔州之屠、廣州之屠、四川大屠殺等,還在其他地區也進行了屠殺。
第三點就是為了樹立威信,毀滅當地民眾的抵抗意識,方便建立新的統治威嚴,提高稅收效率。
在清軍實行這些如上的大屠殺後,讓那些能在朝廷上打滾撒潑一副你收稅我就讓你這個皇帝不活了的江南士紳們殺的老老實實繳稅。
有名的就是曾剃頭在南京做的那些事。
第四則是維持軍心,在沒有什麼民族主義,國家意識的,只有赤裸裸升官發財為口號的封建時代,這些天天玩命的丘八,圖的就是爽這麼一時而已。
你不讓丘八屠城,信不信這些殺紅眼的丘八把你殺了然後上報你不幸殉國?
第五點就是滿足將領的私慾,更好的斂財。
人生在世不就是為了勝過發財嘛,而屠城洽洽是最快的斂財手段。
當一個城市財富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那足以令人瘋狂。
對於統治者來說,對於敵國進行屠城簡直是最有力的摧毀敵國有生力量的舉動,白起一口氣屠殺四十萬趙軍,直接導致趙國一蹶不振,根本抵抗不了秦國的鋒芒。
一般來說,我國古代的屠城也就是出於這些原因。
和別情況有因為信仰(左宗堂在平新疆回亂,回民屠殺漢民),復仇(如曹操為父報仇屠徐州)不過這些都是少數,我國主流的屠城情況就是以上幾種。屠城這種行為展現了人類歷史中最醜惡的一面,基本上人類所有民族,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野蠻的行為發生。其中不乏為我們所崇拜的中外偉人在內——劉邦的軍隊屠過,劉秀的軍隊屠過,曹操的軍隊屠過,孫權的軍隊屠過,冉閔的軍隊屠過,李世民的軍隊屠過,黃巢的軍隊屠過,朱元璋的軍隊屠過,多爾袞的軍隊屠過,曾國藩的軍隊屠過,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屠過,阿提拉的匈奴軍屠過,中世紀的十字軍屠過,拿破崙的軍隊屠過,近代的殖民者屠過,二戰中的德國人屠過、日本人屠過、美國人屠過(原子彈)……太多了,太多了,列也列不完,數也數不清。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殺戮,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殺戮。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屠城,自從有了城,城裡被殺戮的人多了,就有了屠城。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人解釋屠城,當披著正義外衣屠城的人多了,就有了很多人試著用各種方法來解釋屠城。
歷史學家們解釋屠城,說屠城是戰爭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種手段。目的一:大量殺傷了對方的平民,削弱了對方的戰爭潛力;目的二:掠奪大量物資,補充我方的實力,激勵士氣;目的三:震懾那些與我方為敵的勢力,削弱敵方勢力的抵抗意志,促使對方投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以期儘快結束戰鬥。
哲學家們解釋屠城,說屠城是人性邪惡面在極端情況下的集體爆發,因為人性源於獸性,人性本惡,沒有文明、道德與法律的全力加持,人類的歷史就會成為人吃人的歷史。
生物學家們解釋屠城,說屠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人類也是生物,生物要進化,就必須遵循「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地球正是按照這個理論來調節決定生活在它身上的生靈的數量與種類,因為地球只有這麼大,資源只有這麼多,一個種族要生存,就必須為了爭奪土地、生存資源與生存空間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將另外一個種族滅絕!君不見這個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弱小的民族已經消亡或正處於消亡的過程之中嗎?不要以為我們現在正處於文明的世界中我們就安全了,要知道無數的原子彈、中子彈、毒氣彈、細菌彈等等能夠造成大量傷亡的非常規武器的發射按鈕就處在某些重要人物的手指之下。只要當地球的資源消耗殆盡,而人類還沒有進入宇宙,這樣的危險就隨時可能發生。其實就算人類進入宇宙,殺戮也可能不會停止,就像哲學家們說的,人性本惡,不僅源於獸性,而且青出於藍勝於藍,具備野獸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無窮無盡的肉慾與權力欲。
這些解釋很殘酷,但我無法反駁,人生本就是殘酷的,世界本就是殘酷的,歷史本就是殘酷的,我很想將它寫的不殘酷一些,但我沒有辦法,因為這是事實,殘酷的事實。
這篇文章是大學時的讀書筆記整理。
歷史上的屠城並非只因屠城者一時興起,兇殘好殺(單以此解釋就忽視了屠城背後深厚的社會經濟、軍事根源)!史上屠城大多分為以下幾類:
1.為掠奪剩餘資源或減少剩餘資源耗費。這是最主要的根源。尤其是亂世,由於勞動力大量消耗,耕地、水利資源的毀滅,農業生產(農業社會主要的實體經濟)遭到巨大破壞,社會剩餘資源(主要是糧食)嚴重萎縮。因之,為爭奪所剩不多的剩餘資源或減少剩餘資源耗費(城市人口不進行農業性實體經濟生產,還耗費糧食、物資),屠城就成為常事。比如楚漢戰爭項羽的多次屠城,而且多發生在冬、春(這個時候城外已無糧草等資源,糧草資源多以稅收、戰時徵收等形式集中於城市),又由於項羽的後方糧草供應一向不好(不像劉邦,有大關中後方基地以及蕭何這樣的好管家),糧道又常被彭越騷擾(「彭越撓楚」),因之,屠城對項羽就非常具有「必要性」!不屠城,他沒法解決軍糧。其實面對這種情況,換作「忠厚長者」劉邦也會屠城。同時可以解釋為什麼所謂「暴秦」在統一戰爭中很少發生屠城的原因了。因為秦為統一戰爭積蓄百年,剩餘資源充分,而且補給便利,因之無「屠城必要」,不需要通過屠城來解決剩餘資源及減少消耗。相反,「暴秦」還在統一戰爭中大量賑濟佔領的六國土地。種種例子表明屠城與人性格殘暴沒關係!逼急了「婦人之仁」也會屠城,一旦遊刃有餘所謂「暴秦」反而不會屠城。2.屠城是為摧毀敵方經濟以及戰爭能力(這類屠殺還包括殺俘)。這類屠城主要分布於政權割據時期(戰國,南北朝)。如公元前230年前也就是統一戰爭開始前的秦和三晉的戰爭,主要目的就是摧毀對方勞動力、土地以及一切能用於戰爭的能力。因此這段經常會出現「斬首」多少多少萬等等。同時,還包括南北朝的許多例子。比如瓜步之戰。北魏在撤退時夷平了劉宋的江淮地區,見男人就殺,見屋就燒,見女人就搶。主要是摧毀劉宋戰爭能力(毀滅其人口、農業資源)。3.屠城主要是為了對敵方心理震懾以及便於控制廣大佔領區。這主要體現在少數群體對多數群體的征服戰爭上。比如蒙古西征屠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屠金國南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包括37年的「南京大屠*殺」。這樣屠城主要是少數佔領者為了便於控制佔領區的多數敵方人口。對其心理震懾,毀滅其抵抗意志!同時,在主要地區,降低人口,縮小佔領軍和被佔領人口比例,防止城市被敵方用來作為反共基地等等,一切都是為了便于軍事控制(空城總比一座繁華城市易於管理)。最後一類屠城主要是政治意義的,那就是復仇!主要是王朝復辟戰爭以及屢攻不克後的屠城泄憤。主要例子是項羽帥六國貴族的反動軍隊西屠關中,毀滅咸陽。還有就是侯景之亂屠建康(南京),張獻忠屠四川。值得一提的是,侯景之亂以及張獻忠都被歷史上的反動文人和權貴嚴重醜化了。其實他們屠城只殺權貴,不殺平民。而且還解放奴隸,其實是有進步意義的!比如侯景屠建康(歷史上第一次「南京大屠*殺」),侯景過江南時只有不到800人,一路過來,發揚先祖石勒大王的優良傳統!解放被南方士家大族奴役的北方奴隸們,圍南京時已經聚集了數萬大軍!幾萬被江南的世家大族深深奴役和侮辱的窮哥們們苦大仇深,咬牙切齒,破城後幾乎把城內世族殺盡,尤其是王、謝二族,幾乎滅族!(痛快!!!!)(侯景曾向梁武帝蕭衍求婚於江南王、謝兩大世族。被蕭衍拒絕:「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恨道:「會將吳兒女以配奴!」。侯景深深記恨,一進入建康後,屠殺王謝兩家最慘,幾乎亡族。劉禹錫有〈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侯景之亂歷時長達三年零八個月,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南方偏安政權的社會經濟能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冠帶」可不是什麼好東西!都是一幫寄生蟲。殺得好!屠城是有深厚的經濟、社會根源的!不能光譴責屠城者性格殘暴、禽獸不如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認識背後的本質根源。尤其是歷史上大部分屠城根源皆為農業社會創造剩餘資源不足引起,因此,要以史為鑒就要大力發展工業社會(工業經濟讓社會再無剩餘資源不足之虞)。而不是反工業、留戀田園詩原生態,同時卻隔靴瘙癢地宣揚什麼人道主義、人性、慈善等等,皆是小資產階級無病呻吟。你再怎麼宣揚這些,中東、非洲一些落後的農業國家還整天發生大屠殺、屠城等等!他們跟歷史上中國一樣:農業社會生產剩餘資源能力不足,狼多肉少,必然發生你死我活爭奪!
至於南京大屠殺的根源,那是法西斯主義作祟!不是日本人本性如何如何壞!中國的法西斯也會屠城。單單譴責日本人而不譴責法西斯主義那是民族主義的偏狹。因之,要紀念南京大屠殺就要徹底反思法西斯主義(工業化潮流中的逆流)!防止其在日本包括中國死灰復燃(中國現在民族主義肆虐,這就是中國法西斯土壤)。而不是只一味從民族主義甚至種族主義立場出發詛咒日本民族本身。事實上,日本戰後民主改造的還算好。同時,要說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中國比日本更危險。同族的話類似殺雞取卵,湖南人曾國藩盡屠金陵滿城之後大量的金銀珠寶都流入湖南。異族的話就是穩固後方了。蒙古軍隊人少,打仗全靠機動力和不需要長線補給就怕包抄,所以打到中西亞每城男丁必屠。清軍現屠光遼東,然後從揚州一直屠殺到海南再折回來屠光四川(張獻忠可沒屠,真要是他殺的那清軍絕對是和亡靈軍團作戰14年),當然山西狗腿子肯定不用屠啦(和現代山西無關啦,乾隆也沒放過這群人。縱觀歷史當漢奸有好下場的寥寥無幾)
戰爭裡面兒,攻伐容易,佔領艱難。 尤其是四戰之地,雄關險礙,又人丁興旺錢糧充足,打下來之後自己的勢力還遠不能控制此地,若是繼續突進,怎能把後背留人。
至於泄憤當然正常,袍澤戰死妻兒饑寒,兩軍交戰恨意頻生,舉了白旗,就會血染白旗。
戰爭面前,槍炮鋼鐵黃金米面,遠重於同情憐憫,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理性和邪惡並不矛盾,這根本就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例如,殺一個救五個很理性,但是也很邪惡。
所以我的答案是屠城必然邪惡,可能理性。
究竟是否理性,要根據具體案例進行分析。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據說早已失傳的黃帝四經,其中的國次論有這樣的描述: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無予,國必遂亡。必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殃)。禁伐當罪當亡,必虛(墟)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胃(謂)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聖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人強勝天,慎辟(避)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後信(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郎(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胃(謂)□逆以芒(荒),國危破亡。故唯聖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央(殃)。故聖人之伐(也),兼人之國,隋(墮)其城郭,棼(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列(裂)其土地,以封賢者,是胃(謂)天功。功成不廢,後不奉(逢)央(殃)。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人執,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內相功(攻)。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剛,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謂)過極失當。譯文:為政治國如果失去正常的法則,天下就會不安定。攻奪他國之地而不進行分封,便不能真正滅亡其國並長久地佔有它。在征伐他國時,如果不能最終達到天道所限定的準度,則經過征伐本已衰落的國家會重新振興起來。在討伐亂逆禁止暴虐時如果未達到準度,反而會招惹禍患。在誅禁理當治罪理當滅亡的國家時,必須一鼓作氣,使其成為廢墟。兼并了其他國家但不能獨自佔有,因為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績。由於天地的公正無私,才有了四季、晝夜、存亡、生死等現象的正常循環。因為萬物各當其位,聖人才能夠成就萬物。任何事情如果超過了天道所限定的準度,都會受到天降禍患的懲罰。在敵國尚處於強盛時,要謹慎地避開它。當敵國由強轉弱時,就應該乘機去征討它,這便是先屈後伸的道理,而這也是由天道所決定的;由於受到天道的指導,所以一切功德人都不能獨自佔有。
兼并他國後,便修治它的城郭,佔據其宮室,享用其鐘鼓音樂,貪取其資財,霸佔其子女,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敗之道,必然導致國家危殆而最終滅亡。所以說,只有聖人在治國用兵時能夠合於天道。天地間的道理概括起來不過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覬覦其他,那麼就難免有禍殃之危了。
所以聖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國後,要拆毀它的城郭,焚毀它的鐘鼓,均分它的資財,散居其子女後代,分割其土地賞賜有賢能之人,總之不能獨自佔有,因為這功績是天道促成的。這樣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後方能沒有患禍。
在誅伐征討敵國時,不應從護生存繼對方的角度去審度問題(就是不能存亡繼絕,沽名釣譽;儒家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黃帝四經》則很少講「祀」,多講道、法、戎——錄者注),而在務耕農桑,不要從刑虐死殺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不要過度地使用地力而使土地凋敝,為政治民,不可偏執一己之私。治臣馭下,不使其拉幫結派。征伐敵國不盡天極而空懷存繼之心,則天反奪其名,勸農而有刑虐之意,則必導致土地荒蕪,過度使用地力莊稼沒有收成。國力貧弱,則必有外兵侵侮。人主偏執一己之私,強姦民意,必被人民逐放而流徒四方。君主馭下無術,臣下結幫營私,黨派紛爭,則必有內外相攻之患。違逆誅伐之道,必受其殃。違反耕種之宜,必導致饑饉年荒。用地失度,必被侵失土。偏執己見,必失民心。黨派紛爭,必導致國家大亂。這些做法被稱為五逆,即是攪亂違背天地的常道,改變破壞常規的做法:專斷法令、私設制度,更動律令無常,一意孤行,不知改悔,最終會殃及自己。這些的作法叫作違反天道。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知識我當時是震驚的,小惡是為了成就大善
屠城是理性的選擇,理由也比較多1、屠城是對敵方國力最直接的打擊,人口無疑是戰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資源。白起在長平一戰中屠殺了趙國30萬大軍,軍隊又都是青壯年男性,是社會中主要的勞動力,所以屠城(還有殺降)對敵國的力量又巨大的打擊作用2、恐嚇對方。還是長平之戰,白起最後在趙軍中留了一小隊青年沒有殺,但是割了好幾箱趙軍的鼻子讓他們帶回去給趙王看。。。想想那個場景,估計趙王好幾天沒吃好飯吧3、帶著大量的俘虜行軍確實是非常麻煩,關押起來還要讓人看守,相比起來殺掉是一個簡單得多的辦法4、減小破城之後需要駐守在當地的軍隊數量,大的城市需要的軍隊數量自然會比較多,這一點題主自己也提到了5、獎賞士兵,鼓舞士氣 我認為為了劫掠而屠城倒不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為不屠城也可以劫掠,反正都把城給打下來了,不過獎賞士兵是可能的,特別是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圍城之後。奧斯曼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時,穆哈穆德二世就許諾士兵城破後可以肆意燒殺搶奪三天。因為君士坦丁堡畢竟是一座經營了千年的城池,大家一千年來沒事的時候就修修城牆啥的。圍城的時候每天拿大炮打城牆,那個時候大炮也沒發明多久,精度比較差裝彈也很慢,不用炮正面剛又剛不上去。打到最後大家都比較疲憊了,估計已經有人在炮兵陣地上鬥地主被穆哈穆德抓住了,穆哈穆德看軍心散了所以許諾城破之後可以燒殺搶掠來提振士氣6、復仇,或者是宗教方面的原因屠殺異教徒啥的 大家都懂就不多說了大概就想到這些
《投名狀》大哥攻克城池之後為何要還要反水屠城? 降軍也是人啊,是人就要吃飯,幾萬人的糧草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糧食不夠,士氣就會下降,嚴重是會發生嘩變的。將領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的。而是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後方穩則前方穩。 要是抗日戰爭沒有四川湖南兩個大後方,說不定中國已經亡國滅種了。雖然不人道,但有時屠城是唯一的選擇
沒看別人的回答,我認為是利益最優解
這利益,只取決於屠城方,對於被屠殺方1000點的利益和自己的1點利益,也是自己的1點利益大的所以滿清把曾國藩當做內奸限制使用,一直剋扣軍餉,湘軍自己怨聲載道,為了不讓這幫人嘩變,只有搶南京老百姓的東西,不殺人不太好搶,就縱容殺人了,其實罪魁禍首還是滿清
但是不知為什麼,西北回民給慈禧磕了幾個頭,慈禧就賞了他們幾千兩黃金。理性選擇。
屠城的好處:1、減輕軍隊駐防壓力;2、減小腹背受敵的可能;3、劫掠財富的需要;因此,屠城可以說,是以非佔領為目的發動戰爭的最佳方法。
即:我就是來搶錢、搶糧的,你這地方我又不要,再說你們說不定會背後捅我一刀,全部殺殺掉最好。蒙古人看似佔據了很大面積的國土,實際上就是把原先人家國土上的人殺地七七八八,自己跑人家的地盤上放牧的。蒙古的思維方式是,這邊是我家的牧場,你不能過來,而不是這裡是我國的國土,你不能過來。因此在建立元朝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從劫掠式的戰爭,轉變為佔領式的戰爭(即便如此,也不是一次兩次想把南邊的國人都殺掉,全部改成牧場了),之後屠城的數量就大幅度減少。戰爭是慾望放大器
從古代統治者角度,一定條件下,屠城或殺降是個必選題。
1,當降服地區反抗勢力仍然大量存在時,屠殺會是一個簡單快速解決反抗者的手段。即所謂屠一城降十城,以強有力的恐怖手段讓敵對區喪失作戰意志。具體案例可參考蒙古軍隊。2,當自身補給和後勤不足以供養軍隊時,屠殺和縱兵劫掠是解決後勤的最低成本方案,否則統治者有可能會被自己的士兵搞死。參見歐洲三十年戰爭華倫斯坦的蝗蟲。3,當敵對區作戰意志太強對己方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失時,用報復性的打擊和恐怖手段,威懾剩餘的反對者,案例參考揚州十日。4,斬草除根,對不能有效控制的征服地區,為了防止再度反叛,選擇將全族斬殺的策略,徹底滅絕反對者。如清朝屠滅准葛爾部。……當然,相對而言,更加文明的社會出於道德的制約,做出屠殺和殺降決定的人往往會承擔罵名。而文明程度較低的部族統治者則更容易做出屠殺的決定。人類社會在進步,這類行為都被掛到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用於警示後來者不要繼續貪圖一時之利而犯滔天罪行不是因為肉好吃嗎?
嗜血的皇冠有這麼一句話官軍不去搶百姓的糧食,赤眉軍就會去搶,官軍不殺百姓,他們就會被裹挾參加赤眉我是不是該加書名號玩過紅警的應該知道,敵人的建築你能防守的話就去佔領,不能的話那就只好拆了
猜想啊
那種生活狀態,活之於死意義也大不到哪兒去,殺的人麻木得殺,被殺的人麻木地被殺,屠殺場應該很安靜,頗有些象高中生打預防針,一個個來,就那麼一下,也沒啥大不了
推薦閱讀:
※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成員/聯合國軍事觀察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三國劉備白手起家,靠什麼養活數以十萬計的軍隊、保障糧草供給?
※【科普】美軍防彈衣發展史是怎樣的?
※太平天國戰爭死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