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需要經常去見見外面的世界嗎?會有怎樣的影響?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不養熊孩子,更多兒童教育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我自己家的小侄女,很可愛,但是他爸爸不太喜歡帶著出去逛街,指的是去一些遊樂場、還有旅遊去一些景點,他認為孩子這麼小去了也是記不住的,他認為人的記憶是從5歲開始的,所以特此請教各位專家來分析一下2-4歲的小孩到底應不應該出去張張見識?


補充:

還是想重申一遍,我們帶孩子出去,目的不是玩了什麼,看了什麼,而是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教會了什麼!!!!

這是1歲時剛學走路,逛超市看到地上有垃圾,我知道一般家長都不會讓孩子碰垃圾,覺得臟…但是我們沒有阻止,雖然他還不會走路,但是在大人扶著的情況下,還是成功把垃圾扔進了垃圾箱

這是今年的6.1,孩子兩歲2個月,去動物園玩。他已經習慣了四處找垃圾桶扔垃圾,並且知道了垃圾桶上的可回收標誌,雖然他還不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

這是10個月的時候,從他第一次試著自己脫襪子起,我就開始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20個月,讓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哪怕他只是亂塞。每天自己要穿哪件衣服哪條褲子,我都不插手,就算他紅配綠,很醜也由他去,照樣穿出門(有段時間他真的天天喜歡紅配綠,他說自己像蘿蔔=_=)

去年八月,他16個月,我培養他獨立洗澡。在他充分認識自己的身體後,我就開始指揮他洗澡了。

其他的,比如打翻水扔抹布給他自己擦,摔倒了只要不嚴重就不扶他,接受幫助和給予必須說謝謝等等,大部分都是在旅行或外出途中培養的,我們每天在家的時間很少,除了吃飯睡覺基本在外面玩。

早上我還在睡懶覺,他和外婆就出門買早餐,等我吃過早餐,他又和外婆出去買菜,順便玩滑滑梯,(出門前都會和我說:媽媽你在家要乖,不要哭哦,我很快會回來嗒~)每天買什麼菜都是讓孩子自己去菜場挑他想買的菜。我不會告訴你,我這輩子買菜的次數加起來還沒我兒子多=_=他比我會殺價(主要靠賣萌),我媽說帶我兒子去買菜還能順好多免費菜回來-_-#吃過中飯,他睡午覺,然後又出門玩,一直到晚飯,飯後繼續出門遛狗,他和小狗感情很好,那狗我養了快10年-_-#

其實我很懶,我真的是懶癌晚期患者,但是因為自己夠懶,所以兒子反而勤快。

最後,任何習慣或獨立的培養,都建立在孩子願意接受的基礎上。不要勉強!比如吃飯,我兒子不願意自己吃,喜歡喂,我就不勉強他。雖然看著人家2歲半的娃自己吃飯很羨慕,自己的娃孩子我喂T T但是孩子不可能完美,不能拿來比較。

……………………以下原文……………看到很多人說孩子小時候的記憶是很模糊的,就算帶出去玩也是大人在玩,孩子長大了根本沒映像!

我想說的是,我們帶孩子出去不光是為了玩,不光是看美景,也不光是學什麼知識!而是想通過出行,來豐富孩子的見識!拓寬眼見!重要的是過程!!!

我是在孩子5個多月時就進行第一次長途旅行的(平時去逛街什麼的不算)。每個年都會去或近或遠的地方玩,可能是自駕,也可能是高鐵,或公交車…我儘可能的帶孩子去體驗不同的交通工具,然後告訴它這是什麼,要怎麼買票,過程中一直在交流!你要說孩子他聽不懂。也許吧?我也不確定!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你會在一個不經意間發現,哪怕是你在他還是幾個月時說的話,他都會有印象!

以前有一次我在網上買高鐵票,臨上火車時發現身份證忘帶了,我和孩子說:這下我們去不成了,媽媽忘帶身份證了!後來我又在包里翻了翻,被我找到了護照=_=亂塞東西也是好習慣啊!我又笑著說:兒子,咱們又能去了,看媽媽找到了什麼?護照!沒有身份證,護照也能買票呀?我就是這麼自言自語的和孩子說話,當時孩子才1歲多,話還不會說。我就是像個話癆一樣無論做什麼都和他說,在他兩歲多我們又坐火車時,我同樣的情景又發生了。我又急的和兒子說:遭了,媽媽又忘帶身份證了…這次兒子直接說:媽媽,你別急,可以用護照呀!我都驚呆了好嗎?兒子才兩歲多。於是我開心的抱著他一頓狂親,兒子又補刀:媽媽,你千萬別把我搞丟了=_=我:…

作為一個經常出遠門,幾乎每個月都要來回自駕7.8小時的我,兒子基本沒在車上哭鬧過!有一次,我從外地8:30出發,一直到下午16:30才到家,中途一直開車,兒子在車上吃吃睡睡和我聊天唱歌,很乖。

我五個月帶孩子去海邊看日落,爬山…邊上總有大媽過來說:這麼小的孩子帶出來,對身體不好,容易上火啊!可是我們依舊很健康。

兒子現在兩歲半,出門老早學會了自己要準備哪些東西!奶瓶,尿不濕,水壺,奶粉…出門前自己準備自己的東西,是我和他立下的規矩~多數時候他還會提醒我,媽媽:車鑰匙帶了嗎?身份證帶了嗎?錢帶了嗎?(其實各種嘮叨完全是和外婆學的=_=)

我們經常說現在的孩子一代比一代聰明。真的是智商變高了嗎?是現在的孩子見識越來越多了!


首先來說,對於孩子來說一般3歲就會有零星的記憶了。5歲是肯定記得住事情了。就拿我來說,我小時候搬過幾次家。所以我很清楚知道我相對是在哪個房子裡面有記憶的。同時,在託兒所之中發生過的幾次比較重要的事件也是記得很清楚。而之後,我的幼兒園又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讀的。所以這部分的記憶也會有很明確的節點。這裡雖然我是作為一個單體的數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會有記憶,而5歲是很明確會有的了。我由於是早讀了一年書,我至今記得我媽把我從幼兒園叫出來,然後第二天我就在隔壁的小學開始讀書了。所以,這位爸爸的觀點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然後,對於2~5歲的兒童。家裡條件好,全地球跑都是OK的。作為父母做好充分的準備,降低風險,玩玩樂樂沒有什麼不好。但對於一些普通家庭來說,滿足孩子的基本活動要求,也可以在家附近的低齡兒童的遊樂場活動(那種帶墊的,安全設施過硬,衛生消毒過關的)給孩子獲得充分的體力和空間感的鍛煉,這些鍛煉也足夠讓孩子生理髮展充分。這個道理多少有一分價錢一分貨,十分價錢兩分貨的意思。要讓孩子更多的發展投入和獲得往往會不那麼有有性價比。當然,我相信有條件的父母們還是很願意這麼付出的,這個也是人之常情。

但我這裡想強調的是,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是讓孩子被美景打動么?不是,因為我們去到一個地方會感嘆會感動,是因為我們長久的生活經驗和文學影視的情感灌輸。但是孩子沒有,他們去到一個新地方,內心的模式不是澎湃和感動,而是新奇與緊張並存的。所以不要用成人的觀點去認識孩子,認為孩子是成人的縮小版本

是讓孩子有到過此地,以後會感嘆過去的這次遊記在他心裡勾起的美好回憶么?也不是。要知道這個年齡段雖然有記憶,但是僅限於事件本身。我在託兒所和一個小女生一起跳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在我的腦子裡面就是有這麼件事情。沒有燈光場景、沒有自帶BGM、沒有臉對臉的大特寫、也沒有未來會不會在一起的內心獨白。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事情,我去過那裡,有過這麼一個事情,具體有些什麼,我也不記得了。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超越兒童大腦的生理機能來談影響。孩子不會記得當地的風土人情,水體地貌,要是有也是之後成長過程之中的知識和見識補充過去而已。

是讓孩子感受各種觸感,各種鍛煉么?這個我之前也說過了。有些體育類早教將很多肌肉身體的訓練都精鍊和高效化了。這個道理有些類似山裡面的民兵再強。也敵不過科學化訓練的部隊。

那麼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在旅行中對孩子成長最有用的體驗是,在排隊,等待,坐交通工具時候那種不得不配合父母的場景中獲得的。因為這種時候父母的各種真正的情緒的底線都會不由自主的顯露出來。孩子能夠真正感受到社會中生存的規則。而在這些場景所帶出的事件都會讓孩子更加的與父母貼合。(這種貼合不代表順服,而是孩子的適應能力和父母的真正底線達成的一個平衡,這一點的好處是能夠產生一些家庭環境中所不會有的變化和轉機)。

同時,旅行中,父母可能會更少的精力去照顧孩子。對於一些自主能力發展不充分的孩子。在這個時候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拓展一下自己的能力範圍。(闖禍的機會也多了:))而對於一些平時比較發展充分的孩子。這個時候會展現出更多的能力來獲得父母更多的認可。

所以,對於2~5歲的孩子來說。旅行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是次要的,而更主要的是發現自己父母身上不同的部分。而這個部分能帶來的影響,我只能說因人而異。如果要說差別。我又想要說爸爸去哪3那個吊打的梗了。被吊打是怎樣一種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最後總結一下:

2~5歲拿記憶力說事不成立。

2~5歲多出去玩玩遊樂場還是挺必要的。條件好到處飛其實也是起到差不多的作用,比單玩遊樂場的確會更好,但性價比不高。

出去旅遊更需要有心和孩子好好相處,有益於提高性價比。


實名反對匿名用戶。

我就不懂了還腦門一拍,拍你個大大大大腦袋。

全世界航空公司都不禁止三歲以下嬰幼兒乘坐飛機,到你這裡就不行了?

怎麼著沒見過有家教的小孩?我和我表弟都是很小就出門玩,飛機火車輪船都滿哪玩,怎麼我們就不給人家添麻煩哦?

因為我家爸媽教啊,從小告訴我們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公共場所不要大聲講話,更重要的是我們從未通過哭來達到我們的目的,鬧起來不光挨頓胖揍,還發不許吃零食呢嗚嗚嗚。長途旅行帶著玩具吃的和書,自己背個小包包拖個小箱子,我靠激動死了,哪有精力哭。

至於音樂會,不巧大上周剛去聽了音樂會,父母單位贊助於是都是單位同事帶著小孩子去,好多學齡前琴童,全場無哭鬧。小朋友們就算無聊大不了趴媽媽懷裡睡覺。

熊孩子的問題是家長不教育,家長溺愛,而不是他們不應該出門。懂?


先說經驗。我兩個女兒,大的三歲,小的一歲。姐姐從8個月的時候去台北開始,一歲去香港跨年,接下來是新加坡,然後又去花蓮和台北,1歲9個月和懷孕的媽媽從京都回來後休息了段時間。妹妹8個月的時候和我們一起搬來柏林,現在除了周末回去附近玩之外,來柏林一年了,我們一家四口去了西班牙一周,荷蘭一周,義大利兩周,巴黎四天剛回來。這所有除了新加坡是和我父母,西班牙有外婆一起,其他都是我和老婆倆人帶她們。因為我老婆是上海人,上述都不包括內地的往返北京上海和河南等地,我還自己帶她去公司活動住過一晚。

再說結論。不管是多大的寶寶,帶孩子一起旅行,肯定不如二人世界輕鬆自由,但如果做好準備,選好目的地,也並不是特別費勁。而且其中辛苦很多,快樂更多,留下的美好回憶是一生難得的財富。前面有人提到了科學方面對孩子的好處,說實話,結合兩個小孩子1歲前的出遊來看,1歲前確實更多的是父母自high,需要好好規劃目的地,配合孩子的作息。2歲以後,姐姐現在3歲後的歐洲幾處旅行完全自得其樂,玩的不亦樂乎,現在還能記得最近幾次玩最喜歡的部分,還會經常提起來,比如看到打高爾夫就說自己在西班牙也打過(迷你高爾夫在那裡超流行),讓她坐正點,她會說像騎馬一樣嗎(義大利騎馬那裡教她提韁繩坐直,還記得小馬的名字叫Musse),還記得迪斯尼打外星人(她好像真的認為那是真的外星人。。。),在外面提醒她不要亂跑就說小心小偷啊,她就乖乖呆好讓我講小偷的故事(在巴黎遇到小偷了)。而且在當地的時候她也都挺開心的,基本都是第二天就鬧著要留在這,不要回家了。

妹妹(因為在柏林經常玩沙坑爬滑梯,1歲多的運動能力完全比姐姐同期高出很多。)--括弧里經指正不嚴謹,實則是老二的運動能力受老大影響,發展必然會快一些,與運動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僅供參考。所以0-2歲期間,父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自己喜好為主。2-4歲就可以讓她自己感受樂趣了。

補充一段更新在這裡。我看了所有評論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帶孩子旅行的前提,有人覺得是未來孩子快樂,有人覺得是家長炫耀,有的說有錢才行,有的也說沒必要給別人添麻煩,或者必須要孩子懂事才能帶出去。

而我發現我其實沒考慮過這個深層的前提問題,因為我一開始就覺得帶孩子出門就是天經地義的,就像我們帶她們去超市去公園一樣,與其說她們離不開我們,倒不如說我們捨不得她們。就算不出去玩我們也一直陪著她們,要我拋下她們二人世界,我做不到,我想她們,就這麼簡單。其次才是考慮帶她們玩什麼她們最開心。這是我們帶她們出去的前提。和生活水平窮養富養炫耀發帖記住記不住都沒有太大關係。

以下為原回答。其他回應盡量放到專欄里,不影響答案了。專欄僅為父母提供些出行經驗和教訓。教育理念的問題也不在這裡探討了。感謝評論里祝福的朋友,也感謝提出異議的朋友,我儘力回答,如有表述不清還望指正,謝謝。

話又說回來了,指望旅行幾次就能讓她馬上成長也是不可能的,況且在孩子小時候,陪伴她的時間裡,旅行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其實與日常陪伴吃喝拉撒相比,旅行對孩子的影響幾乎可以小到忽略不計。當然不要指望旅行能讓孩子長大(倒是能充分鍛煉大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指望旅行能解決你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只會因為各種安排而更加矛盾),不要指望旅行是全家人的休閑放鬆,更不要指望帶孩子出門幾次就算是愛她們盡了父母的責任。

所以其實並非一定要帶著孩子一起旅行。而且如果你們喜歡滑雪攀岩,喜歡叢林沙漠,喜歡異域風情,喜歡自由浪漫,那麼最好還是等孩子大一些,然後騰出時間來自己出去旅遊。很多目的地真的不適合小孩子,不但對你們來說很難照顧孩子,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0-2歲的孩子確實太小,也確實記不住去過哪裡。但是同樣,一歲左右他們在家裡,也一樣什麼都記不住。所以對於家長而言,沒必要拿孩子當借口,什麼要帶她看世界之類的,不如坦誠的承認「不過是自己想出去玩罷了」。這才是最正當最有說服力的理由,孩子出生快一年,每天起早貪黑心驚膽戰的辛苦,終於壯實一點了有點經驗了,應該給自己一些不同於吃喝拉撒的平淡體驗。反正在家裡也要照顧她,在外面也可以照顧嘛。

如果這個問題是來自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麼就告訴他們或者向他們證明你們可以自己照顧好孩子就好了。他們也不過就是擔心孩子折騰病了而已,而這個問題也是父母確實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和他們好好講講自己為旅行做出的充分準備,讓他們放心就好了。另外,邀請他們一起去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還是無法說服他們,可能說明準備確實做的不充分,那麼就真的不要去了,還是那句話,坐飛機旅行不過是和去家門口公園差不多的娛樂方式而已,等孩子大點再玩也挺好的。

其實真正帶孩子出來旅行,是父母和孩子特別親密接觸的這幾天,從手忙腳亂中體會相處的樂趣。大人也會就是會從她的角度來看一座城市,帶著她玩只可能是慢慢地去欣賞一個地方,所以會體驗很多自己玩感受不到的細節。

陪著孩子慢慢玩,也是一種特別的樂趣。一起看淡水的夕陽,在大安森林公園散步,西門町街頭吃小吃,在兆豐農場喂兔子,花蓮海邊撿鵝卵石,鯉魚潭騎單車、吃夜市喝果汁,九份和貓村看貓咪,平溪天燈上簽名,花蓮沒什麼人的海洋公園裡仔細看大海豚,新加坡看海邊的小噴泉,早餐和小松鼠一起吃,海洋館門口的和孔雀猴子玩,跟著海之聲音樂劇跳舞,在夜間動物園和大鳥羊打招呼,小小年紀就和大哥哥姐姐在水上樂園裡坐滑梯,環球影城裡和狼人擊掌,看音樂劇跳舞,在鴨川邊吹風抱抱,龍安寺里光著腳亂跑,玩小溪里的葉子,躺在榻榻米上打滾,和我們搶吃冰激淋,在老式電車上跑來跑去,還有後來在關門的荷蘭童話樂園裡看她跟著關場音樂跳舞,環球影城裡排半小時隊就為了和hello kitty合影,在托斯卡納的泳池曬太陽,廣場看現代舞表演,和各種各樣的家庭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大餐。

特別是陪著她一起做些「很無聊的事」的時候,會讓大人也思考孩子感受到的小樂趣,感受她的心情,和她一起成長。所以 一定不要制定很緊湊的行程拖著她到處走,慢下來,由著她的性子玩,其實對大人也是逃離時間,重新長大的美妙旅程。

而最後每一次旅行都像是經歷生命中的波瀾,等駛入平靜的港灣,一家人聊起那些美妙的點滴,從心底感謝彼此的出現,這是二人浪漫世界所無法體會的溫馨和幸福,是一家人共同成長的印記。

補些圖:主要是最近巴黎和義大利的,最近努力在補所有的遊記,還請關注Wonder Papa - 知乎專欄 專欄。

除了這個回答,我看到有網友覺得帶孩子出去會給別人添麻煩,尤其是飛機上,我總結了一些關於帶孩子出遊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更新到了這裡。其中包括坐飛機的一些注意事項和小竅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小孩,一起玩 之 目的地選擇和交通工具 - Wonder Papa - 知乎專欄

遊記的部分慢慢更新上來。除了幾個目的地遊記,還會更新柏林周邊的親子娛樂,以及一些經驗和注意事項。

西班牙加利亞島沙丘。

巴黎盧浮宮前看鴿子。

巴黎迪斯尼,來之前選了一件毫無角色辨識度的白裙子,說要像媽媽一樣穿白裙子和爸爸結婚。

托斯卡納艷陽下。

佛羅倫薩看街頭表演

妹妹亂入舊宮兒童參觀團。

托斯卡納泳池

偶遇看完小鎮廣場現代舞表演,還不過癮,倆人上陣自己跳。

騎馬

荷蘭童話樂園,關場放音樂,她跟著翩翩起舞。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畫面之一,如果當時沒有去,沒有在那個時間出現在那裡,就不會出現這一幕。

梵高博物館亂入兒童團。

荷蘭街頭騎車閑逛。

小時候


帶孩子出去的好,一次性講完!!

從孩子的大腦發育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0-3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在這個時期內大腦的神經元鏈接(突觸)會不斷的生長,而突觸數量越多的孩子大腦是越聰明靈活。3歲以後大腦的突觸就不再生長,反而不斷的消退。要讓孩子更加聰明勢必要把握3歲以前這個關鍵期幫助孩子大腦構建更多的神經元鏈接(突觸)。而突觸的形成的重要方式就是:給予適當足夠的身體感官刺激。通過感官的刺激能夠有效的幫助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鏈接。你的孩子就智商up up up。那麼,刺激從哪裡來呢?

我們想像一下,一個孩子如果被宅在家裡,他能接觸到的刺激是多少呢?

熱的風?冷的水?

扎扎的沙子?

硬硬的水泥地?

不那麼硬的土地?

有點兒鬆軟的草地?

黏糊糊的池塘淤泥?

你看,這些感受基本上在家裡是非常難以營造的。只有帶出去,帶出去,帶出去,孩子的身體感官就在被刺激,刺激,刺激。然後大腦皮層以你看不到,想不到的速度瘋狂的鏈接。3歲以前帶孩子到海邊玩耍的意義和你13歲再帶孩子到孩子玩耍的意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從孩子的心理發展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相信所有家長都聽過一個詞叫做「心智發展水平」。這裡的智就是指的上一條提到的大腦發育。這裡的心就是指我接下來要說的心理發展。心理發展對於太多家長而言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那我就挑心理發展中最容易讓人理解的一個部分來和大家解釋。情緒的發展。一個人的驕傲,羞愧,同理心等這些情緒發展的水平決定了TA在社會上的受歡迎程度。也就是你們喜歡說的情商高。(這個好理解吧?你想想,和一個缺乏同理心的人生活交朋友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我們來看一下孩子的情緒發展過程

兒童通過累積社會標準,社會規則知識(從出生就開始累積)

發展出來自我意識(通常在15個月到24個月出現)

當兒童具備自我意識以後,就可以順利發展出來內疚,尷尬,驕傲,同理心等等這種高級的情緒。(必須要在前一個階段完成後才能逐步發展出來這些情緒)

一定聽過這樣的評價:這個孩子情商很高!情緒的豐富性,對情緒的控制就是情商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根據上面的發展路徑,你們會看到,情商的發展是有賴於「累積社會標準,社會規則知識」而獲得的。辣么,你們告訴我,社會標準和社會規則知識是在家裡累積的多,還是到外面的大環境里累積的多?

從孩子的社會化發展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什麼是社會化發展(socialization)如果英文好的媽媽一看到這個英文單詞就會秒懂社會化發展的意思了。社會化是一個兒童形成習慣,發展能力,形成價值觀的過程,最終的目標是變成一個有價值,有責任的社會成員。(其實就是在社會上受歡迎)。一個成功的社會化的兒童,他們不在是遵循「獲得獎勵和避免懲罰」的原則來做事了。講到這裡,我就很傷感的告訴大家,如果你的孩子還處在有獎勵才幹活,被懲罰才老實的階段,就說明你家的孩子還沒有「成功的社會化」,說人話就是,他們可能在外面就是那種讓人討厭的熊孩子

栗子:那種到了公共場合不懂合理克制自行行為,非得被家長一頓胖揍才老實點的孩子你要趕緊想想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形成自我約束力和內化一些行為標準。而成功的社會化的孩子們有一套自己的行為標準,並且被他人所認可和接受。

那麼一個孩子要被成功的社會化,要素是什麼呢?一般包括: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良好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回應,孩子對父母行為的觀察,對孩子錯誤行為的處理方式等。

重點來了!

孩子對父母行為的觀察最佳最真實的地方就是在外面!因為把作為父母的我們丟到外面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需要根據社會環境做出大量的,多樣性的回應。比如,飛機晚點了,你什麼反應?送餐的小姐灑你一身水,你什麼反應。在這個過程里,孩子觀察,然後習得。然後內化一些標準(來自你的反應,如果你對灑你一身水的小姐的反應是友善的,那麼他就會將這個「對待他人要友善」的標準內化,形成他的標準)

對兒童錯誤行為的處理方式非常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的社會化程度。有明確的研究已經發現,如果媽媽懂的如何清楚的解釋自己的要求,與孩子協商,或者互相讓步,而不是採用威脅(我不要你了),取笑(你這樣很笨),催逼或使之臣服(我不給你買巧克力),這種方式的話。那麼,你的孩子到了2歲半以後就更懂得如何抵制誘惑!!多少家長問過我,老師,我們孩子別人給點吃的就跟著走了怎麼辦?趕緊對照我上面說的,如果你的行為就是常常使孩子臣服而不是協商互相讓步的話,那麼你的孩子就是經不起誘惑。(攤手)同時,如果在衝突環境中,你懂的和孩子討論情緒(如果剛才那個小女孩搶了你的玩具,你什麼感受呢?),能夠非常大程度促進孩子的道德情感發展,良知發展。(良知發展好的孩子有克制再次犯錯的能力哦!)

辣么,你告訴我,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你需要大量的和孩子解釋自己的要求,協商,互相讓步,和他一起討論衝突中的情緒呢?是在你家100平的小籠子里,還是外面廣闊的世界了?

好了,綜上所述,一定要經常帶孩子出去溜!別把孩子圈家裡!當然,如果帶孩子出去溜的過程中,你仍然大量運用「這個不準碰」,「你這樣子讓人很討厭」,「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等等這些手法來教育孩子的話,我只能說,你就是帶孩子走遍五大洲八大洋珠穆瑪拉峰大溪地,也是然並卵!所以,帶孩子出去只是擴展教養空間,教育的結果仍取決於你的教育手法。

http://weixin.qq.com/r/ckjcxEjEgxX8rQyn9x1g (二維碼自動識別)

好了,我是Shirley.喜歡我的回答,歡迎加我關注!


這裡我們想把攜子出遊的年齡劃分為幾個階段:

0-2歲的懵懂無知期;

2-4歲的超級大麻煩期;

4-6歲最佳旅途教養黃金期;

以及6歲以上獨立成熟期。

基本上孩子滿月以後,大人們都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帶出門,小區花園或是公園曬太陽開始見識世界,周末放在嬰兒提籃中自駕郊遊也是很適合小嬰兒的出遊方式。這時候的孩子,只要走出家門無論遠近都是旅行,不需要專門為他們設計什麼遊玩路線,所以大人們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是否旅行以及去哪兒旅行。

所以,這個時期親子旅行的意義在於:父母們自身的需求。例如懷胎十月以及憋坐了一整個月的月子,產後容易抑鬱的年輕媽媽們適度的旅行可以幫助恢復身心。又例如年節長假等帶上寶寶返鄉探親或出門度假等等。

6個月以後,寶寶們漸漸開始添加輔食以及坐立爬行。這時彷彿才開始第一個遠行的瓶頸期。因為他們不像之前那麼乖順,可以依賴於狹小的空間半天或整天都無所謂。他們對空間開始有所需求,不願意長時間束縛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也更加懂得用長時間的哭鬧來召喚大人或達到某些目的。

並且因為添加了輔食,以及由母體帶來的抗體正在逐漸消失,他們變得比較容易生病。當然,對於這時候還未離乳的寶寶們,母乳仍然是隨時隨地可以提供的最好的安撫情緒物品。

所以這個時期的寶寶們反而更加適合在家附近的公園草地,鋪上大大的墊子,讓他們的小手撫摸柔軟或帶點兒刺感的青草,在陽光下肆意爬行。

當然如果父母們有旅遊的想法,那麼乘坐短途的飛機,沙灘潔凈細膩的海島是最好的選擇。海島游通常會比較悠閑,柔軟細膩的沙灘不管是坐是爬對寶寶來說都非常安全好玩。

1-2歲之間寶寶們開始漸漸獨立行走,如果在1歲前經常被帶出門的孩子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會明顯好於其他人。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基本不會被歸到那些媽媽口中「我寶寶回趟老家就上吐下泄」的範圍之內。

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會隨著走過越來越多路程而變得越來越大。

小型的登山運動非常適合一歲半左右的孩子,他們學會走路,開始喜歡上下台階的感覺,這時候的他們不再願意困在你的背架里,哪怕平時不願意走路的孩子也一定要從大人懷裡掙脫下來,體驗征服台階的勝利感。

當孩子日漸長大以後,你或許會發現其實2歲以前的孩子是旅行最輕鬆的時段,你基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安排出行計劃,他們的飛行通常只需要10%的票價,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其它交通費用。餐飲住宿都不需要額外付費,所有景區都可以免費進入。(2歲之後的孩子很多地方就不安排特別優待了。)

他們還不會隨時跑出你的視線範圍讓你四處追人,也不會反抗你的去哪兒的建議。他們不會要脅你購物發生類似不買玩具或不買零食就賴著不走的現象。他們還可以穿著尿褲大不了有個垃圾桶即可以解決問題而不需要在急迫之時狂奔百米尋找廁所。

最大的麻煩:完全不麻煩的孩子是不存在的,除非他不是個孩子。而2歲以前出行最大的麻煩莫過於只要他們醒了就不讓你繼續睡。因此充足的精力與體力永遠是大人們出行前首要考慮的因素。

孩子的出生到2歲以內一定是最大膽的時期,他們無知無畏,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懂事的愈多才開始漸漸對某些事物產生畏懼。這是他們對於成長的世界的一個理解過程。

很多孩子進入2歲以後會有個典型特徵,就是滿口的「不要」。我記得兒子幼兒園有個小女娃當時被其爸媽戲稱為「Miss不要」,沒多久我也恨不得叫我兒子「Mr.不要」了。

2-4歲,絕對是出門旅行的超級大麻煩時期。2-4歲其實是孩子們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最寶貴的時期,他們有可能一遍又一遍地挑戰規則與底線,然後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一個位置,只要賦予時間與空間,他們會為自己構建起一套很了不起的秩序,而此時,在越寬闊的空間里給到越大的安全感便是父母們要做的事。

所以當你制訂旅行計劃的時候,依然可以把自己的意願作為首選,但千萬別忘了在行程里增加大量孩子感興趣的項目,並且事先和他商量溝通。

出行前一定要強調好你允許他購買的東西品種和數量,並且讓他牢記你為他開列的安全條例,以此作為正常出行的前提。

再趕的時間也要提前幾分鐘向他預告,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抗拒不由分說地拉著就走的情況,給他們兩分鐘的準備時間比因為他們反抗而不得不收拾殘局要來得從容得多。

你和孩子這時候需要一段慢旅行。並非讓孩子慢下來,而是讓你慢下來。你要知道其實成長是件很迅速的事,我們試著用旅行的方式把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時間拉得更長一些。

從4歲開始到上小學之前正是孩子旅行的黃金期,喜歡旅行的爸媽們千萬不要錯過這美好的時段。他們逐步懂事,開始理解旅途中的色彩與文化,開始思考路上遇見的人和事,也對那些新鮮的環境、事物下意識地進行探索,讓自己盡情體驗旅行的樂趣。

親子旅行的過程中,他們的關鍵字慢慢將「玩」過渡到了「游」。

最值得珍惜的是,錯過了這一時期等他們入學之後,你會發現再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帶著他們五湖四海千山萬水。

步入4歲的孩子,你明顯能感覺到他們對旅遊已有了自己的定義,他們喜歡評價自己的每次出行。這源自於他們漸漸學會掌握自己的喜好(4歲以前的孩子當然也有各自特有的喜好,但那份喜好多半是無意識的,他們還沒有對自己的興趣進行拓展的能力),他們還對生活狀態的不同有所感受,譬如平日上學的狀態、周末在家的狀態、爸爸媽媽上班下班的狀態,當他們理解了這些之後,舉家出門旅行對他們而言就有了格外的幸福感。

4-6歲將會擁有參與性更強的旅行,比如浮潛、滑雪、滑沙、露營等。他們的體質明顯比過去好了,能適應的氣候和環境都更多了,例如高原、雪鄉也都可以試著帶他們前往(據有經驗的爸媽們介紹,孩子的高原反應大多低於成人)。

他們對旅行中的知識與見聞需求量更大,比如同樣是去海邊,過去他們只是玩沙玩水撿貝殼,而現在他們可能更在乎海洋中的生物、撿來的貝殼是生是死、海邊的礁石是如何形成的……同樣去沙漠,他們除了滑沙騎駱駝以外可能還想知道沙漠中的綠洲與海市蜃樓是怎麼回事,彩虹是怎麼來的,沙漠為什麼沒有水……

從現在開始,帶著孩子出門,不再只是出門玩玩換個場景呼吸點新空氣圖個開心那麼簡單。

因為他們不再僅僅是用手用腳在行走。他們的小腦袋,也都全副武裝上了。

對他們來說,走出家門,便如童話般一腳跳進了那本百科全書,書中的一切美好圖畫浩瀚景色,都撲面而來了。

更多參見以下文章

親子游從襁褓走起~0-2歲寶寶分段出行攻略

旅途中如何搞定大麻煩? 2-4歲寶寶出行攻略,速來圍觀~

旅途教養黃金期,千萬別錯過!4-6歲寶寶出行攻略~

更多育兒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MamaGo

微信搜索(mamago或mama-gogo)即可訂閱

微博-MamaGo-

http://weixin.qq.com/r/DkOPl0nE9BSLrQ309x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幼兒學英語家長有哪些可以做的? - Go姐的回答

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 Go姐的回答

國外兒童房有什麼可取之處? - Go姐的回答


世界這麼大,娃該去看看。我就是這樣帶自家娃的。小萌滿月以後,我們就經常帶他出去玩。起初是去一趟水果店、蛋糕店,然後是去公園遊覽園林觀賞花木,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帶著去逛超市、逛商場。小萌6個月的時候以及坐飛機橫跨了大半個中國去南方過冬,11個月的時候隨我和萌爸一路從北京-石家莊-鄭州-洛陽-西安-成都邊走邊玩邊吃邊看。平時周末到京郊的短途遊玩,以及去各類博物館、動物園、海洋館,簡直是家常便飯。

當然,我這麼做是有特殊原因的:作為自己一個人帶娃的全職媽媽,我不可能把小萌一個人丟在家裡,而需要帶著他去採購菜、水果、生鮮,去逛咖啡館和逛街,去散步甚至是參加聚會。

但是,我這麼做也是有普適原因的!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之一

嬰兒出生時神經元就達約1000億個,此後不會再增加;但突觸的數目卻在不斷變化。剛出生的嬰兒大腦共有50億突觸,1歲孩子的突觸數目增加20倍;3歲孩子大腦突觸的數目約為成人的2倍;此後突觸數目不斷降低,到14歲時,孩子的突觸連接數目和成人大致相當[1]。因此,在0-3歲嬰幼兒突觸發展的期間,適當地給予他們豐富的刺激,能夠促進其突觸的發展和神經通道的建立,進而強化其學習能力,促進以後的學習發展[2]。事實上,國外早就很非常重視對孩子0-3歲的教育。前蘇聯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主張對嬰幼兒儘早開展感官訓練的教育;美國於1998年啟動了高達30億美元的早期教育基金預演算法案;歐洲多國都制訂了全面實施0-3歲早期教育的計劃或法案,其中英國於1997年啟動了早期開端計劃(Head-up),還成立了隸屬於英國教育部的官方早教網站(Welcome to Early Education)。

既然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之一,那麼,如何做才能促進孩子的早期認知發展呢?

給孩子充分自然的刺激,是促進其早期認知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針對如何刺激早期大腦認知發展,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以Hebb為代表的科學家做了一系列小白鼠實驗。19世紀60年代,Rosenzweig的研究認為在豐富環境(enriched environment)里養大的白鼠不僅大腦更重,而且灰質層更厚。由於大腦灰質與認知能力有關,因此這些在豐富環境下成長的老鼠在走迷宮等任務中表現自然也更好。但是呢,腦重量大並不代表聰明,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甚至還沒有達到人類的平均水平呢。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時,伊利諾伊大學的Greenough教授就重新設計了一套實驗,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刺激越豐富,小白鼠就會越聰明[3]。

於是,Greenough教授抓了36隻出生後22-25天的小白鼠,分成三籠:

  • 第一籠:EC(Enriched Rats),豐富刺激的小白鼠們。生活在大籠子里,籠子里有木質、金屬和塑料等各種材質的玩具,每天都會更換。這些小白鼠們每天都能自由活動30分鐘。

  • 第二籠:IC(Improverished Rats),無聊的小白鼠們(其實就是處於單調和枯燥環境中的小白鼠們啦)。生活在各自的小籠子里,籠子里什麼都沒有,要看還只能看1.5米開外的空白牆面。每周只有20秒與之接觸(handled,找不到更好的意譯了)。

  • 第三籠:HC(Handled Rats),正常的小白鼠們。也是生活在各自的小籠子里,籠子里什麼都沒有,但是每天都抓出來撫摸2分鐘。

就這樣呆30天以後,Greenough教授開始對這些老鼠一視同仁啦,先都進行每天2分鐘的溫柔撫摸,再進行了為期8天訓練,然後做跑直線巷子的測試(Alley Running);又進行為期5天的訓練,再做跑迷宮的測試(Maze Running)。這兩個測試都可以用來檢測小白鼠的智力水平,而不僅僅是大腦皮質的厚度和重量。結果如下:

從結果來看,EC,也就是受到豐富刺激的老鼠,跑巷子、跑迷宮最快,而且在迷宮中犯錯最少。

但是呢,Greenough自己也說,實驗結果表明極度剝奪(Impoverished)的環境對小白鼠的發育來說是危險的,但並沒有指出超出正常環境的額外刺激更有效。實際上,EC小白鼠所接收到的刺激,並非過度刺激,而可能更接近於小白鼠生活的正常環境[4]。儘管這些實驗都是針對小白鼠的,但也給我們以不少啟示。其中之一,就是在3歲前給予孩子充分而自然的刺激,有助於促進大腦認知發展。

當然,需要提醒的時,不要給予孩子過度的刺激。美國兒科學會就指出,帶孩子出門玩,戶外的環境已經能提供足夠的視覺刺激啦,不必畫蛇添足地在嬰兒車上懸掛一些人工的色彩鮮艷的玩具。這些玩具要是掛得不穩,反而容易造成危險[5]。

帶孩子出門,給予他們充分自然的刺激

如何給予孩子充分的刺激呢?其實,帶孩子出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是一種方便且利大於弊的方式。英國官方早教網站就曾專門撰文敘述帶孩子出門的好處[6]。

孩子天性好動,如果你曾帶著他們出過門,你就會知道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掙脫大人的手開始撒歡奔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而開放的空間更讓孩子們激動不已。跑動不僅能促進肌肉發育,還是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幫助他們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帶孩子們到戶外,例如花園、樹林或公園,能促進他們的身體發育和心靈發展。

帶孩子出門是很累的,畢竟戶外存在著很多可預知和不可預知的風險與挑戰。但是孩子們需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我有多強壯?我能跑多快?我能喊多大聲?我能安全地爬到多高?這一系列對身體的了解,都是隨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次次的探索和嘗試而逐漸加深的。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他們才會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而當孩子們的身體發展出新技能時,他們也將建立起自信,並把這種自信用於未來的決策中。

孩子在身體動起來時,學得最好,男孩尤其明顯。大多數男孩都很難老老實實坐太久,也很難一直保持安靜。這種天性會在他們學習時招來批評,影響繼續學習的自信。在室外玩耍,恰好能為這些孩子們提供大量邊玩邊學的機會。同時,當他們玩夠了,將能在學習時坐得更久。

其他好處

儘管3歲以前的孩子存在著「幼兒健忘」的特殊現象,但是帶3歲以下的孩子出門仍然有其他好處。

1. 有助於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對3歲以前的孩子來講,出遊能夠增加寶寶的各種體驗,促進其各種心理活動的發展。2歲左右是孩子語言、思維、想像等心理活動基本形成的時期。對3歲以前的寶寶來說,他們的經驗很少,而戶外活動,不僅能夠豐富他們的經驗,讓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直接了解,而且能為他們發育中的大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3歲以前是親子依戀形成非常重要的時期,而依戀又是孩子以後師幼關係、親子關係的重要基礎。帶孩子出去遊玩是形成良好親子依戀關係的有效途徑之一,這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也有重要意義。當和孩子一起遊玩時,我們會放下平時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煩惱,而跟孩子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這會讓孩子深切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同時也會為家庭生活增加新鮮感,成為家庭關係的潤滑劑。

3. 有助於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提供一個自然、豐富的成長環境能夠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不管在哪,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陪伴孩子

養育孩子是一件需要同時考慮父母和孩子雙方需求和能力的事,換句話來說,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也沒必要覺得帶孩子出門好,就讓孩子整天都在戶外呆著,或者超過家庭經濟水平帶孩子去遠遊。實際上,不管讓孩子在家還是出門,這都只是環境因素之一,並不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真正重要的是,父母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帶小萌出行的次數多了,我經常看到很多人推著嬰兒車去戶外,彼此聊天、詢問別人家孩子的情況,卻鮮少真正陪伴自己的孩子,也很少耐心地回答問題或者與之交流。即便是我們在出行途中,很多帶孩子遊玩的父母也是只顧自己玩,並不向孩子解釋他們的疑問,甚至不考慮孩子的體力狀況,或者埋怨孩子在外不中用。當然,還有很多「殭屍一族」,自己低頭看手機、拿手機拍風景、拿自拍趕拍照、忙著在手機上修圖、發朋友圈和微博、回復並評論……孩子只是迷茫地看著周圍的一切,不說話,感覺累並且無聊;只是期待著什麼時候能回旅館看電視、上網和吃飯。表面上帶著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了,但是這種出行的好處又有多少呢?

參考文獻:

[1] 宗堪. 早教班,還需理智面對. 家教指南,2009(02):9-11.

[2] Michel G. F. Tayler A. M. ( 2005) . Critical period: A history of he transition from questions of when, to what, to how[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46(2) : 156 - 162.

[3] William T. Greenough, Thomas C. Madden, T. Blaise Fleischmann. Effects of isolation, daily handling, and enriched rearing on maze learning. Psychonomic Science, November 1972, Volume 27, Issue 5, pp 279-280.

[4] 楊寧. 揭批早期教育中的神話與偽科學.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7): 63-70.

[5] US AAP. Baby Carriers: Always Use in the Car. Baby Carriers: Always Use in the Car

[6] Marjorie Ouvry. Going out Play and Learn. Going out to play and learn


對於下面某些要求孩子三歲以下不能帶出去,不要影響別人的人,實在是想說,您太事兒了!!不是所以的小孩子都會大喊大叫到處跑的好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好嗎?大部分小朋友還是乖乖的,待在父母身邊的,而且,這個社會本身就是由不同年齡的人組成的啊,就像早上擠地鐵,難道你嫌擠,就不讓其他人出門嗎?難道你走路的時候,前面有殘疾人或老年人行動遲緩,影響你前進,就要要求他們不要出門嗎?你有要求三歲小孩子不要出門的想法,只能說,你的胸懷不夠包容!


我是爸爸。

我兒子2歲3個月了,從3個月起,我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帶他出去玩。

包括但不限於:公園,博物館,美術館,商場,海邊,山裡,遊樂場。

從1歲半起,基本上每個月出去露營一次。

我主觀的認為我兒子相對於其他同齡孩子的優點(非常主觀,王婆賣瓜):

1. 吃飯可以自己吃,我問飽了嗎?他說飽了,就不吃了。

2. 極少去醫院,最嚴重的一次是支氣管肺炎,沒打針,只是吃藥和霧化。

3. 穿的少,比一般孩子少多了。

4. 語言強,可以用「終於」,「然後」等虛詞。

5. 規則感。

6. 運動能力。

7. 危險意識。

8. 體重,身高都在上限。

9. 比較安靜的理髮。

有些優點好像和見識沒有什麼關係~~~~~

假如你不經常出門,就無法體驗:

1. 海水是鹹的。

2. 太陽太曬,帶眼鏡。

3. 過馬路左看看,右看看。

4. 排隊。

5. 和陌生的小朋友發生衝突。

6. 陌生水域小心點。

7. 沙子不能進入眼睛。

8. 有了傷口要噴葯。

9. 有些動物咬人。

10. 有些動物你可以直接用手抓。

11. 看見了紅豆,學一首詩《相思》。

12. 自己一個人睡在帳篷里。

13. ~~~~~~~~~~

這是在中心公園騎車。

這是和鄰居的小姑娘

這是在壓水井

在海邊看見了螃蟹

在海邊的礁石上

在去露營的車裡

我們的帳篷,都是爸爸帶著孩子。

我們去香港

打氣

看爸爸洗牙

在美術館

在九寨溝

出去玩,不知道能不能記住? 但是沒壞處,還有快樂和新知識、新技能……

世界那麼大,我們去看看~~~

====11月給兒子和我買了基因檢測======


20150826更新:上周帶孩子第一次出遠門旅行,已經過了秩序感高峰期的小路易突然對秩序感有了很明顯的要求,這是他在用秩序感應對陌生、充滿變化、又不規律的生活。詳見旅行的發現(秩序感和安全感、自我意識的關係) - 路易寶寶的成長觀察 - 知乎專欄

還是要強調一下,從蒙氏的角度來看,三歲以下的孩子,並不是越早旅行越好,出遠門不是必須的,穩定規律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最重要,周邊環境就足夠他們探索,每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物品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

當然,也不是說就不可以帶三歲以下的孩子去旅行,只要父母按照孩子的節奏,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且有父母一天24小時的陪伴和關注,也挺好的。但我還是認為,三歲以前主要是孩子陪父母旅行,而不是父母陪孩子旅行,旅行是為了父母自己,不是為了孩子。

---

謝邀。我的個人觀點是,對兩三歲以前的小寶寶,周圍熟悉的環境基本能滿足他們的探索需求,出去遠門不是必須,出去玩也更多是寶寶陪大人玩;而兩三歲及以上的孩子,他們會需要新鮮的環境來滿足他們的探索需求,家長提供豐富的環境會對孩子的認知很有幫助。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是個比較懶的人,不會提前想說孩子到了什麼階段就要早早提供什麼環境給他,我一般是觀察孩子有強烈訴求時才給他準備環境。出去玩這件事也是這樣。

我們家幾個月的時候,我們主要就帶孩子小區里轉轉,附近公園轉轉。

一歲後孩子會走路了,他開始在家裡各個角落探索,什麼都是新鮮的,他開始指認各種物品,嘗試感受各種東西。

一歲半以後,他表現出強烈地對小區(我們小區綠化還不錯)以及周邊幾個公園的探索興趣,可以在公園一直走啊跑啊兩三個小時,還自己爬樓梯上六樓。

我們也帶他出去過幾次,比如去看動物,發現他關注的還是馬路牙子、小樹葉,這些家周邊也有的元素。

兩歲多開始,很明顯他對家裡以及周邊都玩夠了,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了,他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

這時候我們帶他出去他特別開心,外面是個全新的世界,他又一次開始深度地探索。

我們發現,雖然小時候帶他出去少,他並不會沒有安全感,認生什麼的,他很快能適應新環境。只要新環境里有一個他熟悉的物品,比如鐘錶,比如我們會帶上他的寶貝枕頭,他確認環境安全,就顧著探索去了。安全感這事跟出不出門關係不大,跟親子關係才密切相關。

說到安全感,其實小寶寶對周圍環境的穩定性是有需求的,他們在通過外在環境的秩序構建內在的秩序感,他們需要的更多是重複而非變化。給小寶寶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對孩子的安全感是有好處的。

總之,聽從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無需操心早早帶孩子出去玩培養所謂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孩子時間到了自然會展現出某種能力,根本無需家長所謂地培養,家長要做的只是觀察並提供環境給孩子。

很多問題都是家長把孩子天生的能力破壞了,完了再千方百計想怎麼培養回來,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我想起那個:你已經三歲了,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嚷嚷。。


帶是可以帶,但是請管好你的孩子,不要影響到周圍的人,特別是在飛機和火車上


我是96年生人。看前面高票答案發現好多新家長那些真的是李菊福的知乎答題模式,我個人說自己的主觀臆斷看法僅功參考和討論。

我個人根本不記得三四歲以前的逛過的所有旅行地點的趣事,也不記得這些旅行對我有什麼深刻印象。

真的就題論題,我個人認為這個年齡段是不存在對人文景觀山水美色存在認知到長見識的概念的(可能答主小時候太笨…)。我們小時候並不在意這些景點怎樣怎樣,會對我成長有多少幫助,更在意的是途中的樂事。可是另一方面,你外出折騰那麼小三四歲的孩子,真的不覺得有些時候沒意義還累人嗎(個人覺得大部分關注問題的家長都不是可以領著三歲小孩去哪都是私家車頭等艙的)(PS.似乎我國是有一些地區有換風水長個子的習俗,但是太小,算了吧)

那帶孩子出去的重要性在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和陪伴,由此產生很多家長想不到的印象深刻留在孩子腦海里。舉個例子,我記得我小時候(也有六七歲)和我媽坐火車去廈門,半夜母親上廁所,她一定要把我抱著一塊去,就是這種小事,很多父母都可能沒有做到,暫且不說孩子有多少可能被拐賣,與我而言,這是幼年的我認為的和母親非常緊密的聯繫體現。

所以我實在覺得這種答案應該由孩子回答而不是新父母用好多長篇大論引證。我肯定高票答案的求證方式,只是你們太愛別用著科學揣測孩子的心理。我覺得自己還有童心,三歲的孩子不會因為看了故宮而發現中國古建築的美感產生敬畏之心,他們只可能記得擁擠的人群;他們不會在意出去玩了多high發個票圈來秀,他們會更深得記得和爸爸媽媽分享一根冰棒產生對父母之愛最簡單的依賴


答案理所當然是:應該。

再補充一下,真正應該做到的是讓孩子多接觸自然。下面是手敲的轉載時間: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他們的身體力量也比我們想像的強大。為了讓孩子的力量充分顯示出來,就必須充分地給與他們自由。

城裡的孩子會說,他在短途行走之後會感到疲憊。這會讓我們感覺這孩子缺乏力量,但他的虛弱來自非自然的環境:單調的生活,不舒適的衣服,小小的,軟軟的腳丫被束縛在皮鞋中行走在城市街道上,身邊同樣是虛弱的孩子——沉寂、默然、沒有笑容。成人社會普遍存在的對流行時尚的追求,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對孩子來說,並不具有吸引力。

但當孩子被置於自然環境當中時,他們的力量便展現出來了。一般的孩子,如果營養足夠的話,即使不到兩歲,也能不知疲倦地走上很遠。孩子喜歡爬上山頂,想像著山的另一邊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沒有哪個成年人可以像孩子一樣去欣賞昆蟲、感受花草的芬芳。生機勃勃、充滿歡樂的孩子可以滿懷著驚喜用他們柔嫩的小手去輕拂溪水,像詩人一般感動於流水淌過河床的魅力。

牽起孩子的小手,帶他到視野寬闊的自然當中去吧。你將看到他徜徉在四周那美麗的風景之中。即使孩子太小,甚至還不會直立,也不會告訴你他要你停下來,他也肯定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

和許多事物一樣,感受自然需要親身實踐。

孩子對於「牢籠」似的單調、無聊的生活充滿厭倦和反感,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描述和鼓勵就給孩子實質性的幫助,必須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大自然。

以上摘自《遠離自然的孩子》,我可是一個字一個字手敲的呀。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參照另一個問題的答案:

幼兒是否需要「更豐富的環境」,應該如何營造? - 曉月雨田的回答

我是一地道北京人,孩子媽媽則來自安徽某縣城,孩子出生之後,每個假期,無論是三天的小假,還是七天的大假,都會去媽媽的老家度過。

那裡能提供和北京完全不同的生活吧,有寬敞的空地可以盡情奔跑,有姥姥自己種的蔬菜水果可以採摘,有雞鴨牛羊,出門坐電動三輪車,趕上婚喪嫁娶還有草台班子唱戲。雖然沒有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沒有好看的繪本,更沒有家裡五花八門的玩具,但是我和孩子媽媽陪著他一起瘋跑,在草叢裡打滾,去湖邊抓魚,爬樹,點樹枝燒火烤紅薯吃。

我覺得比起更容易變為走馬觀花的旅遊,這種浸入式的生活可以帶來更為不同的體驗吧,到現在孩子兩歲四個月,每次回到北京,我都明顯感覺到孩子「長腦子」了。

最後上圖爆照吧,在老家我家小朋友是這樣的:

而在北京,通常來說他是這樣的:


沒有記憶只能說對意識沒有影響,但對潛意識的影響就很難說了,但凡懂一點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潛意識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個人覺得,戶外活動比長途旅行更加適合小孩,國外的幼兒園基本都有戶外活動這一項,讓孩子更多的接觸大自然,自己去認知、去感受世界。

就嬰兒期來講,旅行是比較辛苦的,但也不能天天就家裡悶著,只要天氣好我就會帶我家小妞出門散步,海邊看看或者逛逛超市啥的,所以我女兒現在15個月大,出門見到任何人逗她她都會笑,一點不認生,有時在超市買完東西結賬的時候還會伊呀伊呀的跟超市的收銀員說話,也不知她說的啥。。。


說個例子


理論的東西我不懂,認知的東西我也沒有研究過。

僅從實際帶娃的經驗來說,帶孩子出去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兒子現在兩歲七個多月,一歲到一歲半主要帶他在市內的地方轉轉,各個公園,有時候去超市,有時候去動物園。去年開始帶他出去玩了,剛開始很擔心,怕他會感冒,會水土不服,後來發現其實孩子適應得很好。

去年夏天太熱,我們帶他去了青島,第一次乘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那時候他一歲八個月,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很開心,他自己也很放鬆。

後來又帶他去了貴州,去了黃果樹大瀑布,也玩得很開心。當時是一歲十個月。

今年2月份我們帶他去了馬來西亞的海島,兩歲兩個月。

許多答案說孩子沒什麼記憶,我覺得也不盡然。比如我兒子有時候跟他外公外婆說:我長大了,給你們買艘船,帶你們去馬來西亞。他現在看地圖,會說爸爸你幫我找到馬來西亞吧。因為他去過,他有印象,他也知道。我教過他很多遍美國,他都沒有印象,但是馬來西亞他有印象。看中國地圖,除了我們居住的城市,他會說我看看青島,看看貴州。但是沒有去過的,他就不會有什麼深刻的印象。

他也會對大海有印象,說我們在大海邊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爸爸媽媽躲在帳篷里。這都是他記憶里的事情,也是真實發生過的。或許以後會忘記。但是,快一年了,他竟然都還記得。

我認為如果有條件就帶孩子多去走走,讓他多看看不同的風景,不同的生活,看得多了,他也就慢慢長大了,心胸也會慢慢放開了。


我女兒現在十個月,生下來在家熬了一個冬天之後(除了出去洗澡和去親戚家之外哪都沒去),開春我就帶她出去玩了。

我覺得帶她出門很有必要,比如有一天我們在公園遇到有人遛狗,她和小狗說了一會話,愉快的再見了。回家之後,她翻著彩色卡片,有一張印著一隻小狗,很像之前見過的小狗,她把卡片拿到臉前,親了親小狗。

嫉妒啊,她從來都沒親過我!

女兒非常喜歡出去玩,每天都想出門,在家就鬧,出門很安靜的東看西看。而且她能記住去過的地方,比如經常去的公園她知道哪有好玩的,又或者在商場想吃奶就指著母嬰室的方向。

最開始先去公園玩,因為小,用背帶背著,她很滿意。

後來去森林公園,背著她騎四人腳踏車,開心的一路都笑眯眯。

我媽想看牡丹花,就自駕去了洛陽,還是背著她。而且我們腦抽,是臨時決定去的,晚上九點收拾行李,十點出發,到洛陽是凌晨四點多。她一上車就開始睡,睡醒就到了。在牡丹園給她介紹各種牡丹花,只要有新鮮東西看,她都很安靜。

六個多月帶她去民俗村,人超多。村口有驢拉著石磨,碾辣椒面,我擔心她會害怕,結果開心的鼓掌。

還帶她去釣魚,燒烤,參加婚宴,她盯著新娘子看個不停。

很少帶她去商場超市什麼的,因為我懶,都網購。實在要去,也是為了聚餐。

每次出門都要給她準備一大堆東西,吃的喝的,紙尿褲,衣服,毯子,隔尿墊,紙巾濕巾,媽咪包總是沉甸甸。

六個多月她能自己坐之後,我出門就用腰凳抱著她了。她很不喜歡坐童車,估計是因為視野受限或者看不見我了。


澳洲這邊的寶寶從4個多月甚至更早一個多月是就可以去上日托所了 long day care centre,對他們來講沒有什麼比室外環境更能促進他們的成長和身體發育。 澳洲早教理念也認為, outdoor learning environment can stimulate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室外學習環境更能促進小孩子的學習)。所以我覺得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娃娃出去看看、玩玩, 生活和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作為孩子的父母和學習支持者和知識架構者(scaffolder), 在戶外環境中多和寶寶交流、介紹新的事物,對寶寶成長也非常有幫助。附圖這次實習的澳洲幼兒園戶外活動區


先來說說理論結合實際的。

3歲之前孩子學的東西,更多的是興趣、好奇、以及模仿。

就拿財商教育來說,3歲之前,就有很多是跟生活結合的內容,可以讓孩子熟悉並學習。這也是生活的基本技能。

3歲錢讓孩子認錢,雖然他不知道面額的大小意義,他也知道下次有人給壓歲錢,他會收下。

讓孩子去買東西,讓他知道拿東西是要用錢換的,幾次下來,孩子就自己知道每次買完東西,就把錢給收銀的阿姨。

小孩子的記憶也是很強的。

相信很多父母見過類似的經歷,1歲左右給孩子喂瓶,父母一般會滴在手背試溫度。

很多孩子學會了,在自己吃奶之前,先滴幾滴在手上。

雖然他不知道原因,但是他學會了。並且記住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是去遊樂場之類的地方,一般來說都會給孩子帶來快樂。下次到遊樂場,孩子就會自然、熟悉很多。

出門走走,會有很多新鮮的事物刺激孩子的視覺和思維。

不能說,孩子將來的成功,是因為3歲前認識的事物多,但讓孩子多認識,順其自然的多接觸些新鮮事物,總歸是沒錯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王家衛總戴副墨鏡?
怎樣讓自己變得果斷,不再優柔寡斷、糾結為難?
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是一種怎麼樣的體會?
為什麼有人可以做到若無其事插隊呢?
怎麼克服患得患失,選擇困難?

TAG:心理學 | 早教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