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機智巧妙的變通?


1、泰昌的年號

老皇上死了,幾天後,太子即位當了新皇上,改明年年號為泰昌。

過了一個月,新皇上也tm死了,於是新皇上的兒子即位當了新新皇上,改年號為天啟。

於是問題來了:明年到底用誰的年號?

用天啟吧,那泰昌就沒了;用泰昌吧,可泰昌皇帝早死了。

機智的大學士們靈光一現:那就把今年拆兩截吧,前面是萬曆,後面是泰昌,明年用天啟。

2、泰昌的陵墓

洛兒當了一個月皇上就眼瞅著藥丸,大臣一看這準備後事吧,可皇上死了總不能像阿貓阿狗一樣找個坑就埋了吧?然而要是重新建個帝陵的話也太耽誤時間了,怎麼辦呢?

機智的工部尚書靈光一現:同志們還記得景泰皇帝么?他給自己造了帝陵,可他哥哥把他葬西山別處去了,那帝陵是空的,要不。。。?

大學士:嗯,好主意。

3、嘉靖:我與地壇

嘉靖那時候,今天北京的天壇不叫天壇,叫天地壇,既祭天又祭地,嘉靖有一天突然問張璁:我看書上寫著都是分祭天地,怎麼咱們是合祭呢?張璁說這是你太太太太爺爺朱元璋先生定下的規矩。嘉靖說那能不能分開祭祀呢?張璁說吼啊,我寫個奏摺。

第二天朝堂差點打起來。大家紛紛表示你這不是胡鬧么,違背祖制啊你個二貨!張璁被罵個狗血淋頭,嘉靖卻表示:嗯,我認為張璁說的有點道理……要不你們再討論討論?散會!

皇上都這麼說了,那就討論吧,負責這事的是禮部,一邊是至高無上的皇上,一遍是虎視眈眈準備彈劾搞事情的中央各部委(尤其是都察院和六科的各位道長、科長),禮部表示我很方啊……這怎麼辦呢……要不……咱們投票表決……哎?對!沒錯!投票!

於是萬惡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明朝,就「天地是否應該分開祭祀」問題,來了一次投票表決,投票的結果是:

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

主分祭而以慎重成憲及時未可為言者,大學士張璁等八十四人;

主分祭而以山川壇為方丘者,尚書李瓚等二十六人;

主合祭而不以分祭為非者,尚書方獻夫等二百六人;

無可否者,英國公張侖等一百九十八人。

都御史汪鋐等82人公開認為分開祭祀好,大學士張璁等84人認為分祀好,但是應該再討論討論具體環節。戶部尚書李瓚明顯不想掏錢,拿出了明朝辦事的傳統手段——湊活:分祀就分祀吧,咱們把山川壇改成地壇用,25個人一聽當即表示有道理。禮部尚書方獻夫等206人認為這是祖制啊,祖制怎麼能改呢……雖然分祀也沒錯,歷史上確實有……不過我們還是認為應該合祭。英國公張侖作為勛(pāi)貴(shǒu)黨表示無所謂,怎麼都行,你們決定,然後197個點贊的。

嘉靖一看,嗯,很好,既然大家都不認為分祀是錯的,那就分祀吧,我建個地壇。

嘉靖九年四月,作方丘於北郊。同年十月,定北郊之壇名地壇。嘉靖十年三月,地壇工成。四月,嘉靖親祀皇地祇於地壇。

那?還投個什麼勁的票啊!


1、話說明憲宗在位時,內監的蟲蟻房養了好多動物,浪費內帑,勞民傷財。後來弘治即位,要裁撤弊政,於是決定把動物都處理掉。但是老虎豹子之類的,不能隨便放生,恐怕傷人;要是直接殺了,見血,又感覺不吉利,那怎麼辦捏?後來弘治發話了:「哦,那就把他們慢慢餓死吧。」【但絕其食,令自斃可也。】

2、為了防止長輩親王向晚輩皇帝磕頭時場面尷尬,機智的老朱同志早就想出了辦法:做一個大圭,上題八個大字:奉天法祖,世世相傳。親王給皇帝磕頭的時候,皇帝抱著大圭受禮,「蓋見此圭,如見祖考也。」於是圓滿解決~~

3、成化十三年,李東陽生病,於是與好基友陸釴約定:從現在開始我們誰都不準寫詩!誰再寫罰誰!然後……李閣老就玩了整整兩個月的集句……集句!怎麼能叫寫詩呢!!!

4、李夢陽上疏彈劾張鶴齡,文中有一句「陛下待張氏者厚矣」朱祐樘閱後大怒,立刻把李夢陽打入詔獄,一時之間朝野震動人心惶惶。過了幾天,朱祐樘召見大學士劉健,劉健趁機就問啦:「李夢陽不知有何大罪,皇上怒之甚也。」

朱祐樘氣還沒消:「他無理!直呼皇后為張氏!」

劉健趕緊解釋:「張氏指的是張鶴齡,不是皇后。」

朱祐樘繼續生氣:「人謂婦人為氏。」

機智的劉健立刻引經據典:「昔漢人曰:為劉氏者左袒。宋人曰:趙氏安而苖氏危。這裡說的『氏』指的都不是婦人呀~~」

朱祐樘無言以對,於是復李夢陽官職。

5、大明律裡頭罵人是算違法的:【罵人惡言凌曰罵,穢言相乩曰詈,諸條意與鬬毆同,但罵詈情輕,故罪亦因之輕也。凡罵人者,笞一十,互相罵者各笞一十。】

那豈不是只要打嘴仗就要挨板子?這麼著每天得有多少人算違法?別急,我們看看底下的纂註:【彼此相罵曰互相罵,罪止笞一十,大誥減盡。

看到沒有,只要家裡有《大誥》這本書,罵人就不算違法啦~~沒錯,機智的朱元璋為了推廣大誥,特地在大明律里挖了這麼個坑,那意思就是說——想要肆無忌憚的開嘴炮嗎?想要過上罵人不犯法的美好生活嗎?只要九九八,御制大誥帶回家!!然後就可以減刑不用挨揍了……所以大萌群眾看大誥的熱情自然高漲

6、我再想想……


漢宣帝原名劉病已,登基後,在與大臣們議事和收閱奏章、上書時,他發現許多臣民為避他名字中「病」、「已」兩字大傷腦筋,甚至有些大臣和百姓因觸諱而獲罪。便在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詔說:「聽說古代的天子之名, 難知而易諱。現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書觸諱而犯罪的,我十分同情。因此,決定將原名『病已』改為『詢』。凡是在此詔之前觸諱( 病已)而蒙罪的, 一律赦免。」

他自己主動改名劉詢。

當然,我還記得《正義聯盟》里,超人問蝙蝠俠:你怎麼從銀行手裡把我的房子贖回來的?

蝙蝠俠回答:也不難,我直接把銀行買下來了。剩下超人在風中凌亂。真會變通。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各種制度都不全,我記得主席警衛員回憶錄里就有總理教給他該怎麼做怎麼做的回憶

因為大家都不會啊!!

當時是請中東一個領袖,吃飯的時候上了烤乳豬

總理一臉懵逼然後笑著說

其實它只是看著像豬,實際上是鴨子……

然後主客盡歡,開開心心吃鴨子


慈禧太后愛看京戲,常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貴重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不錯,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后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呵呵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太后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轉自百度百科


一些京劇舞台上的機智救場。

馬連良《天水關》

有一次,著名京劇老生演員馬連良先生演出《天水關》,他在劇中飾演諸葛亮。開演前,飾演魏延的演員突然病了,一位來看望他的同行毛遂自薦,替演魏延這一角色。

當戲演到諸葛亮升帳發令巧施離間計時,這個演員想和馬連良開個玩笑。該魏延下場時,他偏不下場,卻搖搖擺擺地向諸葛亮一拱手,粗聲粗氣地說道:「末將不知根底,望丞相明白指點!」

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況並沒有難倒馬連良。他先是微微一怔,旋即向「魏延」莞爾一笑,說道:「此乃軍機,豈可明言?請魏將軍站過來。」「魏延」一聽,只好走到「諸葛亮」跟前。只見「諸葛亮」稍微轉了一下身體,俯在「魏延」耳邊輕聲說了些什麼,那「魏延」口中連呼「丞相好計!丞相好計!」然後趕忙匆匆下場。

這一段臨場隨意加的戲,連台下的老觀眾也沒看出其中奧妙。其實,馬連良的「好計」只不過是壓低嗓門,笑著對這位搗蛋的同行罵了一句:「你這個王八蛋還 不快點滾下去!」

梅蘭芳《白蛇傳》

梅蘭芳飾演白娘子,俞振飛飾演許仙。劇中,白娘子有一個動作,就是面對負心的丈夫許仙追趕、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時候,她愛恨交加、五味雜陳,就用一根手指頭去戳許仙的腦門兒。

這一指本該是空指一下。不想,俞振飛跪得太近,梅蘭芳用力過大,這一指戳到俞振飛腦門上,俞振飛身體向後仰去。這是劇情里沒有設計的動作。眼見俞振飛就要倒地,怎麼辦?梅蘭芳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扶俞振飛。俞振飛是被扶住了,沒有倒下。可梅蘭芳馬上意識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負心郎許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這戲不就砸了嗎?梅蘭芳隨機應變,在扶住他的同時,又輕輕推了他一下。

所以,劇情就由原來的一戳變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娘子對許仙愛恨交織的複雜心情。這個動作,把險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錯誤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從此,在以後的演出中,梅蘭芳就沿用了這個動作。而且,其他劇種也都移植採用了這個動作處理,這個動作成了經典之作。

(梅大師這段是某年政治的馬原考題的材料(:з」∠)_ )

譚鑫培

一次,譚鑫培演出《黃金台》,他扮齊相田單,因上台匆忙,忘了戴帽子。觀眾正瞠目結舌,譚鑫培也意識到忘了戴帽子,可是又不能返回再去戴,只好定了神,加了句定場台詞:「國事亂如麻,忘了戴烏紗!」兩句詩詞,既針砭了劇情的時弊,又修補了現實的舛錯。觀眾一聽,便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紛紛報以掌聲和笑聲。

在一回赴堂會演出時,譚鑫培演出的正是《文昭關》。這是春秋時期的故事,伍子胥全家被害,他隻身逃到昭關,不得過關,愁得一夜之間鬚髮皆白,所以,該戲又叫《一夜白髮》。伍子胥乃堂堂武將,儀端威猛,出場時應腰佩長劍,這段的唱詞是:「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腰中空懸三尺劍,不能報仇也枉然。」誰知管行頭的出了問題,馬馬虎虎地給譚鑫培掛上了腰刀,竟然也沒有發現。待譚鑫培上了場,手扶劍柄時,才知道寶劍換成了腰刀。這時,鑼鼓響處,過門已開,譚鑫培也只有硬著頭上場,可是他卻唱道:「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滾油澆,父母冤讎不能報,腰中空懸雁翎刀。」他唱完了,台下觀眾還沒明白就裡,而台旁台後先叫起好來,管行頭的更是大鬆一口氣。

譚鑫培不僅自己救場運用自如,就是其他演員出了差錯,他也能湊趣應答,化險為夷。一次戲班唱《轅門斬子》,出了個小小的差錯,扮演焦贊的演員未戴髯口,就上了場。台下一看,開始鬨笑不斷,演員自己急得無法,又不能下台改裝,直給扮演元帥楊六郎的譚鑫培作揖。譚鑫培早已看出端倪,立馬臨場發揮,開腔一句問話,劇場馬上平靜下來。只聽譚鑫培問道:「小小孩童,你是何人?」經譚鑫培啟發,這位演員才應聲道:「啟稟元帥,我是焦贊的兒子。」「你來做甚,快喚你父來!」這位演員終於得救了,連忙回到後台,掛上髯口,一個「焦贊」就被換上來了。台下這才報以熱烈的掌聲和鬨堂的笑聲!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反共急先鋒

1908年1月22日於曼徹斯特發表演講《社會主義: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1919年4月11日於倫敦發表演講《布爾什維克的兇殘》

1925年12月11日於巴特西發表演講《社會主義的荒唐》

「應將初生的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里。」

「歷史上所有的暴政中,布爾什維克的暴政是最糟糕、最具破壞性、最可恥的,列寧的暴行遠比德國皇帝應當負責的任何暴行都更加駭人聽聞,而且規模更大,受害人更多。」

「文明在俄羅斯廣大地區被徹底消滅了。」

「布爾什維克黨人在城市的廢墟和受害人的屍體中間蹦蹦跳跳、歡呼雀躍,就像一群兇殘的狒狒」。

「共產主義理論……就是倒退到中世紀。」

「消滅布爾什維克,同德國佬接吻。」


1941年6月22日

「首相向你祝賀,德國人已經進攻蘇聯了!」

「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議院為惡魔美言幾句。/「如果俄國是地獄,我現在就開始為魔鬼辯護!」

「過去25年里,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主義,我不打算收回我說過的任何話……過去的一切,連同它的罪惡,它的愚蠢,它的悲劇,全都一閃而過了……」

「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

1941年7月25日

「我們正以激動和欽佩的心情注視著俄國的偉大戰士。」

1943年3月31日

「非常感謝斯大林同志。」

「什麼都好,只是不要決裂。」


1946年3月5日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沒有人知道,蘇俄和它的共產主義國際組織打算在最近的將來幹些什麼,以及它們擴張和傳教傾向的止境在哪裡,如果還有止境的話。」

「共產黨,即第五縱隊到處構成對基督教文明的日益嚴重的挑釁和危險。這是任何人在取得勝利的次日都應該記誦的一些黯淡的事實。」

「我不相信蘇俄希望戰爭。他們所希望的是得到戰爭的果實,以及他們的權力和主義的無限擴張。」


只有永恆的利益。


「臣忠心為國,不曾虧負陛下,陛下為何要謀反?」


沙丘龍車上懸掛的鹹魚,

陳倉谷盡頭出現的漢軍。

滎陽城外穿軍裝的美女,

白登山下怕老婆的單于。

能隱忍殺兄之仇的皇帝,

百年後的丞相要加九錫。

如何鑽進皇帝的羊車裡?

竹葉和鹽水能改變規矩。

八十來萬前秦大軍壓境,

輸給散布謠言的北府兵。

自古女人不能稱帝登基?

自有兒子寫表向我勸進。

扒灰如何躲過天下穢語?

史官說這是偉大的愛情。

孤兒寡母篡位師出無名?

都是小弟逼我去陳橋驛。

歐羅巴的鐵騎頭都很硬,

扛不住輕騎兵彎弓射擊。

北方來的敵人很有實力,

輸給城頭靈魂畫師手藝。

來幫打架沒帶飯的兄弟,

通州的糧倉取多少由你。

要皿煮,要自有,要共和,要公平?

我看你是為難我野豬皮!

我大清,自有國情!


史記上這種應急變通的事情很多,比如:

劉邦帶兵打仗,酣戰之時,被流箭刺中胸口,劉邦蹲下抱著腳,大喊:「mmp,我的腳趾頭中箭了!」 遂,軍心未亂,度過難關。

再比如說,劉邦與項羽陣前對壘,項羽嘲諷:「是男人,就來單挑 ,誰贏天下歸誰,讓手下拼死拼活,算什麼本事!」 劉邦回道:「行啊,來來來,老子跟你比智商!」項羽:「…」

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的事件。

項羽圍劉邦於滎陽,兩邊僵持不下,忽然傳來消息,外派的韓信小分隊攻略了齊國連下十五城。劉邦大喜過望,嘲諷外面的楚軍,你們等著吧,我兄弟韓信馬上帶兵來救我,到時候把你們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項羽卻早已經收到消息,派出說客,跟韓信講:劉邦是個爛人,二五仔,現在你幫誰誰贏,幫我,我們兩分天下,嘿嘿嘿嘿,好好過日子,你幫劉邦,現在我先死,你後面也得死。 韓信表示,我是老實人,劉哥對我那麼好,我也得對他好。說客來了一波又一撥,韓信的堅定的心也有了絲許動搖,他在想,如何既能保有榮華富貴,又不忘恩負義。

劉邦等啊等,想到終於能把壯漢項羽拿下,心情莫名的愉悅,等到秋葉落下時,終於等到了韓信的人,emm,一個信使,「兵呢?」「兵在齊地」「為何不來?」「剛剛佔領齊國,治下混亂不堪,全在維持治安了。如果,大王能封將軍一個代理齊王,人心穩定,就能擠出兵力來幫助大王了。」「mmp,威武雄壯的漢子怎麼可以叫代理齊王,就叫齊王!」…那一刻,劉邦明白了,再淳樸的漢子,有錢了,都會變壞。

韓信為齊王后,立馬兌現承諾,準備兵馬去解圍,臨行前,齊人蒯通求見,說自己看面相的本事一等一。韓信問:「你平時咋看面相的?」「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韓信一聽 還真是高人,認真地說:「好。給我瞅瞅」蒯通左看看,右看看,片刻後說道:「我正面看將軍,富貴能到王侯,還有很大的隱患,我從背後看將軍,富不可言。」……韓信沉默片刻,說道:我知道了,但我只求王侯的富貴。

蒯通知事不可為,便隱姓埋名,大隱於市。

劉邦一統天下後,開始秋後算賬,韓信死,牽連出當時勸諫的說客,一撥一撥的砍,終於找到了蒯通。劉邦決定見他一面。蒯通,氣定神閑的跪地,朗聲道「下午好,神之子,帝國的守護者,睿智的漢王」 ,劉邦一愣,我有這麼牛? 「你可知罪?」 「賤民知道」「說說看」「虞舜治河,路過民宅,有條狗朝他叫個不停。並不是,虞舜不賢明,而是狗眼狹隘,看的地方有限,愚蠢到只知道看門護家,各為其主罷了。」「滾吧!馬屁精!」遂,蒯通得以活命。


三德子:「高盧雞你儘管複習,能考中算我輸...」


更新一下吧,自己並不是在抖機靈,而是真心覺得這是對於社會主義的一項偉大變通

原答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又來講故事了。

話說蘇東坡去世後,接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的人姓洪,自詡文採風流,就找來當年伺候蘇東坡的老奴問,他比蘇軾如何?

老奴答:「蘇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洪先生鬱悶壞了,但是他並不知,蘇軾之不查書是有傳統和變通法門的,想當年他考取功名之時,曾在考卷上寫道: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此文一鳴驚人。後來,給他判卷子的大儒梅聖俞當面請教,這段歷史記於哪本古籍,怎麼自己一時竟想不起來。

蘇軾嘿嘿一笑道:「我編的。」

偉大的哲學家沃茲基由此誕生。


這雷嚇得我筷子都掉地上了


「我答應自今年起的5年之後,與潔如恢復夫妻關係。如我違背誓言,任憑佛祖懲罰我和我的南京政府;如我在10年或者20年內不履行我對她的義務,任佛祖毀滅我的政府,並將我永遠放逐國外。」

隨後 蔣公改信了基督教。


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由來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開始了向朝鮮的進攻.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在正式出兵前,對出兵的名義問題做了認真研究。

中國出兵朝鮮同美國軍隊作戰,既要師出有名,又要使中美兩國從國際法意義上不進入戰爭狀態,確實需要費一番心思。

最初,毛澤東想以「支援軍」的名義出兵,而在徵求民主黨派意見時,民主人士黃炎培向毛澤東、周恩來提出:「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

周恩來說:「我們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嘛。」

黃炎培說:「支援軍那是派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那不等於是向美國宣戰嗎?不如用『志願軍』的名義,可以更準確的表達軍隊的非政府性質,這是中國人民志願組成的軍隊!」

周恩來說:「對,世界上有許多志願軍的先例,馬德里保衛戰就有各國的志願兵。」

毛澤東聽後說道:「有道理!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的宣戰,是人民志願幫助朝鮮人民的,這是民間的事。」

說完,毛澤東拿起筆,在一份文件上,將「支援」兩字改寫成「志願」。

事實證明,以「志願軍」的名義參戰,在與美國鬥爭中取得十分有利的位置,即便是這麼一場大戰,交戰雙方從來沒有宣戰過。


一天孫權問諸葛恪:「你覺得你爹(諸葛瑾)和你二叔(諸葛亮)誰更牛掰?」

這個問題問得好啊,就算是日本人都知道他二叔更牛掰,但是這麼說損了他爹不合適,諸葛恪雖然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P孩,但回答的就非常機智。

諸葛恪說:「那還用問,當然是我爹更牛掰了,最起碼我爹知道給誰打工」

不僅挽尊成功,順道把渣權拍了一頓。


下面介紹一個講黃段子的故事。

西漢大臣張敞擅長兩件事,一件是搞治安,一件是給老婆畫眉。有官員聽說了,心想,張敞都做到長安市市長了,也是個正部級了,還給老婆畫眉,萬一我家母老虎知道了,那我不是完蛋了。於是立馬上奏張敞這個人太輕浮了,不能當官。漢宣帝聽說後,問張敞有無此事。張敞心想這才多大點事,於是就說了一句名言「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宣帝聽話,emmmmm...

張敞說的是啥意思啊,emmmmm,大概是在室內箕踞而坐吧。


等額選舉制度


北魏六鎮之亂後,權臣爾朱榮把持大權,皇帝孝庄帝元子攸整日擔憂,但畢竟軍權已失,只能和二三心腹謀劃誅殺爾朱榮——歷史背景和曹操、劉協、衣帶詔幾乎完全一致。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孝庄帝還沒動手,風言風語已經出來了。

有一次,爾朱榮直接問孝庄帝,「外面有人說,你要動手弄死我,是真的嗎?」

要知道爾朱榮這哥們可是殺了前任皇帝和太后,又一口氣殺光一千多北魏頂級大臣(河陰之變)的狂人,一般的傀儡皇帝被這麼一質問估計嚇得直接禪讓保命的心都有了。

結果孝庄帝神回復道:「外面也有很多人說你要動手弄死我呢,你說能是真的嗎?」

爾朱榮估計反應就頓時范偉了,被成功忽悠。

之後結果是:於是榮不自疑,每入謁帝,從人不過數十,皆不持兵仗。

事情發展的下文是:孝庄帝找個機會在爾朱榮拜謁的時候,親自手刃之。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手刃權臣的傀儡皇帝(周武帝算半個吧……因為只是砸傷了宇文護,最後是旁人補刀的)

事情發展的再下下文是:傀儡皇帝殺一個權臣的肉身,根本收不回兵權,無助於天下大事,爾朱榮余部和其他軍閥鵲起混戰,北魏帝權早已旁落,最後孝庄帝被爾朱榮堂侄爾朱兆所殺。

PS:「吾寧為高貴鄉公(曹髦)死,不為常道鄉公(曹奐)生。」就是元子攸的說的,的確很有骨氣。

===參考資料===

三年八月,榮將四五千騎,發并州向京。時人皆言其反,復道天子必應圖之。九月初,榮至京。有人告雲,帝欲圖之。榮即具奏。帝曰:"外人亦言王欲害我,豈可信之?"於是榮不自疑,每入謁帝,從人不過數十,皆不持兵仗。——《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推薦閱讀:

努爾哈赤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決定伐明的?是偶然還是必然?
如果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或者不會滅亡的這麼迅速?
都是漢人建立的大帝國,為什麼明朝直轄的版圖,反而比漢朝的版圖還要小?這是不是說明我們漢人退步了?
明朝和清朝各方面比較,哪個更好些?
古代的隱士在歸隱山林之後,是怎樣在當時那樣一種生產力下,獨自存活下來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世界歷史 | 逸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