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死,周瑜為何帶兵奔喪?

看到過一種說法說 孫策託孤只托給了張昭一人 ,

還看到過一種說法說 策死的時候,周瑜當時戍守丹陽帶兵去是為了鞏固孫權,

還有人說張昭當時打算立孫翎,周瑜帶兵止之。

那麼,孫策死後繼為什麼是孫權而不是孫策的兒子或者孫翎?

周瑜聞知孫策死訊為何帶兵奔喪又不帶兵入城而是力挺孫權?

以下援引周瑜和張昭傳的記錄:

周瑜傳: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張昭傳:

而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吳歷曰: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勛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昭復為權長史,授任如前。

希望知乎大牛指點一二。


哎呀,這個問題我要答。

這事明明挺簡單的,可你們非要用來黑張昭。就事論事,張昭確實值得黑,但拿這事黑他,似乎有點陰謀論過頭了。信奉張昭奪權陰謀論的,請繞行。

《三國志》記載,孫權初統事,吳夫人非常擔憂,便把張昭和董襲叫過來,詢問江東是否還安全。

可見,即便是自己的母親,對孫權也並不是那麼放心。

事實上,不僅僅是吳夫人,就連孫策,可能對自己的弟弟也不太放心。

裴松之注引《吳歷》,孫策臨死前,曾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這番話說的和白帝城託孤一樣莫名其妙。拋開孫策呆萌、臨死前腦子燒壞了等原因,對於孫權不能服眾這件事,看來孫策心裡還是清楚的。

對吳夫人的擔憂,董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

這是一段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首先強調江東地勢易守,然後又說孫策恩德在民,接著表示臣僚大小用命,幾乎沒怎麼提孫權。

恐怕在當時江東群臣的心中,這位新上位的孫家少年,還只是一位「幼主」。我揣測一下當時臣僚們的想法,估計也就是各司其職,力保江東不失,至於孫權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聽天由命。

江東群臣對孫權沒有信心,而此刻的孫權,也確實有些沒出息。《吳主傳》和《張昭傳》均記載,孫策死後,孫權十分悲傷,不問政事,整日躲在屋子裡哭。

不知當時東吳的將領和臣下,見到如此軟弱的少主,會是什麼心態。

而這時,作為顧命大臣的張昭便發揮了他的作用。據《張昭傳》記載,孫策死後,他做了很多事。上表朝廷,下移屬城,命令中軍將領及各地守將各司其職,完全是一副穩定局勢、力挽東吳於稷倒的輔政大臣模樣。

接著,他找到孫權,勸他說:「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勛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並親自扶孫權上馬,巡視軍隊。

而《吳主傳》里,對這段歷史的描寫則更顯出張昭的強硬。他找到孫權,大聲說:孝廉,你還要哭到什麼時候?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違父,時不得行也!並更換孫權的衣衫,扶他上馬。

可見,作為朝臣的代表和領袖,張昭一直在儘力輔佐孫權。

但張昭能量再大,也畢竟只是一位長史,代表的是朝中官員的利益。此時的將領是否忠於孫權,軍隊能否安定,對深險之地猶未盡從的江東來說,至關重要。

所以,為了保證孫權能夠正常行使權力,張昭還必須找到一位軍方的支持者。

這種要求並非必須,軍隊也不一定就會因孫權上位而離散。但多一把鎖便多一份保險,總是好的。

於是,周瑜出現了。

張昭和孫策的關係,是曾經升堂拜母、比肩之舊的關係;而周瑜與孫策,也是如此。

換句話說,周瑜,是張昭能夠信任和倚重的人。儘管兩人在政見上一個趨於保守,一個偏向激進,但彼此之間的信任,總不會變。

據《周瑜傳》記載,之前周瑜留鎮巴丘,而孫策死後,他領兵返回奔喪,便就此留在了吳地。

而《張昭傳》記載,孫策死後,張昭還做了許多安撫工作。

這段時間孫權在幹什麼呢?

他正躲在屋子裡哭。

因此我推想,事情可能是這樣的:

孫策去世的消息傳到周瑜耳朵里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還有張昭的口信。他要周瑜立刻領兵返回,安定局勢。

而周瑜也不敢耽擱,即刻收拾行裝,率軍啟程。

張昭率領群僚行使權力,孫權躲在屋子裡哭。

周瑜兵至,孫權躲在屋子裡哭。

張昭找到孫權,將他從淚水和傷痛中拽出來,親自扶他上馬,率領周瑜的部隊巡檢三軍。

張昭身自扶權上馬,代表了朝臣的擁護;周瑜部隊隨行檢閱,代表了中護軍的擁護。

於是,建安五年的江東諸將和軍士,見到了他們的新主人。英雄少年策馬而立,吳越的新時代即將開啟。

就是這樣。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孫權【如果沒有周瑜(昔日的功勞),我(現在)是當不上皇帝的。】

孫策死前託孤張昭,但是張昭這波人是更傾向於擁立和孫策比較像的孫翊的,因為孫策堅持立孫權,所以才是孫權接位,孫權此時可以說毫無威信。在換接班人這種最容易出大亂子的情況下,你說他捉急不捉急?就算是順利接了位,原本孫策的地盤也不一定能全部接管。這下好,來了個執掌兵權的人陳兵城外,指名說要給孫權點三十二個贊,多大的助力啊!(啥?張昭你非要立孫翊?兄弟們清君側!)況且周瑜不僅執掌部分兵權,還和上任領導人孫策還是穿一條褲子+連襟的關係,完全有資格說上話。於是,位子穩了。此後,周瑜輔佐孫權各種平叛,順利完成了政權的過渡。

當然,人家也不是白白幫忙的,孫權接位後,周瑜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升。之前託孤的實際上只有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是羅貫中編的,而且周瑜也不是執掌所有的兵權,程普等一幹將領不是那麼服管的。但是,孫權上位後,周瑜「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中護軍這種官直接負責選拔下級武將,執掌禁軍,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是可以控制朝政的要職!所以很多情況下都由受到統治者絕對信任的託孤重臣擔當。此時周瑜已經和張昭平起平坐了。


1.孫策死後繼為什麼是孫權而不是孫策的兒子或者孫翊?

孫策唯一的兒子當時尚在襁褓,立孫權都不是很服眾,更不用說一個嬰兒了。。。至於為什麼不立孫翊,我覺得是孫策出於對著兩個弟弟性格的考慮,像他臨終前對孫權說的:「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而孫翊性格像孫策,陳壽說他驍悍果烈,有兄策風。估計就是很能打很激進(?_?)而孫策死後江東肯定是要穩定為重,重點是「以保江東」。

2.周瑜聞知孫策死訊為何帶兵奔喪又不帶兵入城而是力挺孫權?

關於周瑜將兵奔喪的問題,我看到過很多猜測,但是我真的覺得就是為了鎮!住!場!子!啊!

我也摘錄一段。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吳主傳

孫策去世後,一時間很多問題湧現,局面不穩,山越蠢蠢欲動,各州郡未完全平定(比如不久就叛亂的廬江李術),許多賓客處於觀望狀態隨時準備跑路(比如魯肅,還是周瑜有先見之明先把他老媽拐【誤】請來,然後才把魯肅勸留下來)。

而且江東的兵制是部曲制,平時就像是個人私兵,戰時歸主帥統御。所以周瑜回吳不可能還把部曲留在外地吧。

至於為什麼力挺孫權——請許我唱一句~這就是愛~策瑜作為歷史同人熱門不是白來的(ˉ▽ˉ)~

不知道【不帶兵入城】這樣的細節題主是哪兒看到的?我記得三國志里貌似沒提到過。

看題主也貼了史料說明對三國志有了解,其實我覺得三國志里史料翻來覆去就那些,陳壽用筆又極簡,很多得靠自己理解(腦補)。

答完才發現是去年的問題(*_*)不知道題主還看不看得到。


周瑜帶兵奔喪,這個問題沒有過多的陰謀論。

1 孫權初立,年紀小,之前也不出眾,沒威望沒班底。孫策是暴亡,臨時決定的接班人,而且孫權是出乎眾臣意料的接班人(都以為要麼孫翊要麼孫策自己的兒子)。加上孫策是外來統治者,靠軍事淫威暫時征服江東,江東各郡還沒來得及鞏固消化,蠢蠢欲動,這是政權最危險的時候,周瑜帶兵並且留守在孫權處,就是顯示軍方對新接班人的支持,對穩定大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孫權在軍事上完全弱於孫策,所以也需要周瑜在身邊輔佐處理軍事。

3 關於周瑜的地位。孫策託孤確實是只託付給了張昭,而且還說了 如果孫權不行,張昭可以取而代之(這句話是不是很熟?),還說如果將來守不住江東,那就率領舊部退回老家。周瑜當時只是地方性將領,地位和實力並不強,其實到赤壁之戰,呂蒙也說了程普不服,險些壞了大事,好在周瑜靠人格魅力和統帥能力折服了程普。

4 總之一點,孫大帝說 非公瑾,孤不帝矣,足以說明當時局面的嚴峻,也說明大帝是真心感激周瑜,所以赤壁之戰才讓他為左都督指揮全軍。

5 張昭此人,德高望重,是蕭何 管仲之類的作用,而且他自己也有部屬。孫權稱帝時,跟眾臣懷念周瑜當年的功勞,還說要是聽了張昭的話,現在就要去乞討了,就是指責張昭赤壁投降。所以我認為孫權對周瑜,是發自內心肺腑的信任和感激,反而他對張昭有戒備和不滿。

6 官渡之戰後 曹操命令孫權送人質,眾臣不能決(張昭也很猶豫)此時又是周瑜力排眾議,堅決反對,說服孫權要自立。孫權採納。

7 中流砥柱,力挽狂瀾。江東柱石。

他是江東極少數銳意進取圖天下的人。

他的死,讓東吳徹底失去了進去天下的機會

是三國的重要轉折點。


因為孫策是靠軍威武力鎮住江東士族的,而且恐怕都還不穩定,他清楚自己死後如果繼續選擇與自己性格類似卻遠不如自己的三弟,很有可能引發動蕩,而孫權雖武力值不行,但強在識人善用,陰謀權斷,搞平衡搞經濟發展,在自己死了江東必然由攻轉守,也必須先穩住江東這塊根據地,所以選擇了更有頭腦也更圓滑的孫權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單就 將兵赴喪 這一件事來說,無外乎兩種動機:

一是周瑜擁兵自重,或者有所企圖。

二是周瑜帶兵來幫孫權鎮場子。

擁兵自重的話,完全可以不來啊,在外地領兵就得了。所以將兵赴喪的動機應該是幫助孫權掌控局勢,槍杆子底下出政權嘛。接著推論,如果將兵赴喪是為了幫助孫權鞏固政權,又必須有兩個前提:

一是孫權無法有效掌控局勢,政權不穩。

二是周瑜對孫家足夠忠誠。

第一點,毫無疑問,當時的孫權並不能完全掌握局勢,孫策與東吳世家關係不睦,孫權繼位時整個東吳還有很多地方尚未歸附。

第二點,從之後周瑜包括戰降之爭、赤壁之戰等等表現以及孫權對周瑜的態度來看,周瑜一直是孫權很依仗的重臣,忠誠是沒有問題的。

結合以上,我認為周瑜將兵赴喪,一定是得到了孫家提前的秘密聯繫才有的舉動,是擁護孫家統治的行為,所以周瑜也因此和張昭一起成為了託孤重臣。


和後來諸葛亮整李嚴一樣。。因為太重視,所以自己幹才放心


推薦閱讀:

陸遜,徐庶這樣的名字起的初衷是什麼?
為什麼一般只聽見三國時期的人叫主公?
能請了解三國兩晉歷史的朋友說下,他們那個時期的娛樂活動有哪些嗎?
三國哪位武將武功最差同時活得最長?
一直聽人說建安風骨,究竟建安風骨(或建安精神)是什麼?

TAG:歷史 | 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周瑜 | 孫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