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滿清入關的漢人是漢奸還是祖國統一的功臣,抵抗清軍的明臣,是愛國英雄還是抗拒統一的罪人?

協助滿清入關和對付農民軍和南明王朝的漢人,如范文程,吳三桂,洪承疇,是漢奸還是促進祖國統一的功臣?。。。抵抗清軍的明臣比如史可法,李定國,鄭成功,是愛國英雄還是抗拒統一的罪人?


評價歷史人物是無法簡單的一言以蔽之!

以現代的觀念,投敵叛變,幫助外國(外族)來入侵本國(本族)的帶路黨,毫無疑問應該都是漢奸走狗。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以伍子胥為例,伍員不僅當帶路黨,而且是帶頭黨!但是幾千年來卻鮮有把伍員當做楚奸的。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不同時代的民族概念,國家概念的不同以及所在社會的民心所向、社會對人們的道德要求等等的不同,對同一類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

春秋時期,相對於國家,人們更看重的是家族、宗族。

楚王殺伍子胥一家,而後伍子胥帶領外國軍隊攻下楚國,挖墳鞭屍!當時天下百姓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對的。

相反,當時的風氣,對於伍子胥忍辱負重、以直報怨倒很是讚賞!

而伍子胥的事例如果是發生在抗日時期的話,評價將會大不一樣。

想像一下,在三四十年代,伍員被昏庸的凱申殺了全家,隻身倖免,逃亡日本。到了日本後,一夜白頭,發誓必滅中國、以校長人頭來祭奠全家冤魂。而後幫助日本侵略中國,當日本侵華的急先鋒,一路殺到重慶,凱申憂懼病死。伍員尤不放過,開棺鞭屍!最後鬼子還是被趕回去了,伍員也回去日本,繼續在日本任職。

如果伍子胥的事例真的發生在抗日時期,對伍子胥的漢奸評價可能連汪精衛都比不上。

所以,評價歷史人物是不能脫離所在時代的,任何跳出所在歷史時期來評價歷史人物的都是耍流氓。

言歸正傳,以明末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以被蒙古統治後的民族覺醒、以當時的華夷之辨的深入人心、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殘暴等等來看,洪承疇等人絕對是當時的漢奸!

尤其洪承疇、范文程此輩貪生怕死、背主求榮的品格更加為人所不齒!

至於祖國統一的觀念更不能跳出所在時代來意淫了!

你到漢武帝時期,跑到蒙古高原,怒斥匈奴為何抗拒祖國統一,看看他們會不會羞愧的伏地求饒?

你到光武帝時期,南下台灣,面斥台灣土著,質問他們為何不趕緊歸復,為何要阻擾祖國統一,台灣土著可能頭冒問號,一臉無辜的表示聽不懂!

唐玄宗時期的高仙芝來到現代,到阿富汗呵斥當地人們為什麼抗拒統一?可能一個人肉炸彈已經飛過去了。

忽必烈來到現代,到西伯利亞怒罵他們為何不統一,普京的導彈已經360度瞄準完畢!

而且,鄭成功等人並非意欲割據一方,而是要光復明朝。人家是要統一明朝,何來抗拒統一之說?

如果說鄭成功等人是抗拒統一,那凱申首先躺槍。溥儀、朱允炆、元順帝、張勳、方孝孺、岳飛等表示躲到地洞都中槍!

SO,說史可法,李定國,鄭成功是抗拒統一的要麼是用心不良、要麼就是腦袋有坑!

----------------------------------------------------------------------------------------------------------------------------------------------------關於楚國與伍子胥--------------------------------------------------------------------------------------------------------------------------------------------------------------

看了一些評論以及其他答案,關於伍子胥的類比確實還不夠妥當。

也說說我的一些看法,先說說楚國。楚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確實與近代的的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有許多不同。

但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楚國只是周王朝轄下的分封國、僅僅是華夏體系的一個邦國。

楚國與其他國家的鬥爭,更不能說成是內部鬥爭。

為什麼齊國、晉國爭霸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而楚國則是問九鼎輕重呢?

這是因為楚國與中原的諸侯國是不一樣的。

1、楚國的主體民族是蠻夷,與中原各國並不相同。且長期被視為南蠻。

楚國是羋熊氏受封來到南方教化南蠻而形成的國家。楚國長期往南征服蠻夷,形成了一個擁地千里的強國。

楚國的王族確實來自中原,也是受分封來到南方。然而其主體民族卻是蠻夷,這也是被中原諸國視為南蠻的一個原因。加之楚國蠻族受教化時間較短,文化上與中原是有差距的,長期被中原視為「南蠻「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周成王時期的一次諸侯大會上,楚國熊繹並沒有受到一個諸侯該有的禮遇,反而與當時的狄夷鮮卑一起守燎並負責茅蕝縮酒的下人活。

後來熊繹與齊丁公、衛康伯、魯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諸侯以珍寶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繹卻無分。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中原對楚國的歧視。

周夷王時,楚國熊渠一方面是長期被視為蠻夷的憤慨,另一方面則是挑戰周王朝的權威,宣傳:「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自嘲蠻夷,不按周王朝的分封。

2、楚國的文化與中原不同。

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較明顯的區別。

比如,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楚國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這些都與中原文化不同。

3、楚國的對手從來就不是其他諸侯國,而是周王朝!(最重要的一點)

早在周昭王時期,由於害怕楚國會崛起,周昭王三次南征荊楚。第二次南征,西周「喪六師於漢」。第三次南征,周昭王在回師的途中渡過漢水時被伏擊身亡。這是楚國與周王朝的首次次交鋒,是比較被動的。

周夷王時,楚國熊渠無視周王朝,宣傳:「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並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本是周天子才可封王的,楚國卻一副要與周王朝扯開關係,分庭抗禮!

後來,楚國熊通攻打姬姓諸侯隨國 ,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稱霸華南,自號為王,是為楚武王。

前606年,楚莊王借征伐陸渾之戎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唬得周天子趕緊派人小心伺候慰勞,楚莊王笑問九鼎之輕重,有逐鹿中原之意。

楚國在整個周朝,它的對手一直以來都是周王朝。到了東周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利地位不斷下降,周朝的主心骨,變成尊王攘夷的齊國與晉國,齊國短期稱霸,晉國才是中原的真正長期霸主。

楚國與晉國在春秋長期的爭霸,其實只是楚國與周王朝的鬥爭的自然轉變。轉變為因周天子暗弱,而成為周王朝主心骨——晉國的爭霸。

所以,我認為

很多人其實仍然受現實的歷史脈絡影響,不自覺的沒能真正的以當時的歷史背景、歷史時期來看待歷史的人與物。而把如今的」華夏一統「的觀念強加給歷史的人與物!(比如,六國遺民就絕對沒有這個」覺悟「!)

倘若當年秦始皇只統一了中原,而楚國卻長期與中原對峙,這樣長此以往,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文化圈,直至近現代。那麼,在這種背景下看待周朝時期的楚國,會否仍如現在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內部鬥爭?

總之,楚國既非類似犬戎、鮮卑一般的化外蠻夷,也不是周朝轄下的小小封國,楚國是一個中原文化與南蠻文化交融發展起來的,以源自中原的王族、以南方諸蠻族為主體的從不受中原待見到與周王朝分庭抗禮的強大國家!

關於伍子胥

@佘小雨 認為楚國跟吳國是同族(個人不知道是否為同族),如果是同族的話,伍子胥確實不能算」漢奸「,只能說是叛國(伍子胥的行為導致楚國生靈塗炭,他自己也說自己:倒行而逆施之)。


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閻應元等人,如天空之皓月,如山巔之青松,豈容無恥小人狂吠污衊?


為什麼南河 的答案被刪了?

在下斗膽重複下原答主南河的回答,以下是【南河】兄的原文

----------------------------------------------(一)如何定義背叛者---------------------------------------------

前面的答案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可脫離歷史背景,不能以今繩古。這個可以多多地討論,因為很多人總是在這點上出問題,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個問題才是好的。歷史背景,四個字很簡單,但是理解到位卻不容易。

舉個例子,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與當今世界的民族國家有何區別?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因為總有人拿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去類比諸侯國的關係。其實,諸侯國都尊奉一個周天子,實行的是同源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這些都來自於三皇五帝文武周公的一脈相承,也就是說他們屬於同一個文明體系,那就是早期的華夏文明。這個體系之外的,例如當時被稱作犬戎的,又或者獫狁的,他們的位置與諸侯國明顯不同,這些當時的蠻族,所對應的不是某一個諸侯國,而是整個華夏文明體系內的所有邦國與人民。在當時的華夏文明體系里,人們不僅尊奉同一個傳統,有著相近的生活方式,還擁有密切的經濟與人員往來,唯一的藩籬就是各自為政的諸侯政權。這些政權組織,其實就相當於如今的各個省市,即使各省都不再聽從中央號令,但是我們全國範圍內的人還是一體的,與外國人畢竟不同。你可以從這個省轉到那個省,那麼當時的人們就可以從這個諸侯國轉到那個諸侯國。背叛了諸侯政權,背叛了他的君主,不過是背叛一家獨夫而已,何嘗背叛過整個華夏民族?所以,我們就知道,遊走於各個諸侯國的人,沒有什麼現在意義上的漢奸,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做出背叛整個華夏民族背叛整個華夏文明的事情,他們所秉持的其實都是華夏一統的觀念。這些人不僅有伍子胥,也有商鞅孫臏,有蘇秦張儀,等等多得數不過來的人。這些才智之士正是積極謀求王道或者霸道能夠實現華夏一統,而絕不肯死守某一個地方諸侯政權。不僅如此,我們中華文明的主要先哲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其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周遊列省,以求實現各省政權重新集中於中央,消弭軍閥戰禍實現太平。最後,諸侯國各自為政的歷史,被秦始皇結束,然後得到了統一加強。

歷史上,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滿族,等等之類,這些就是屬於中華文明體系之外的民族和國家,當它們與中華對立時,才會存在是否背叛民族與文明的問題。其中匈奴突厥等等被中國趕走或者消滅了,鮮卑之類的則是主動消融於中國,蒙古和滿族則是被動消融於中國。另外一個是日本,它失敗了。歷史上,這些都不屬於中華文明,與我們完全相異,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對手。在我們與不屬於中華文明體系的外族對立之時,選擇損害我們民族和文明的利益從而加重我們的災難程度的人,就是背叛者。這個概念有三個要點,一是外族,二是「之時」,三是損害。前面很多人一直都在強調的就是,第二個因素,一定要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考慮當時的對立是不是外族對立,而不能站在如今的角度消解當時的外族對立概念。得出這個結論,我們就十分容易去衡量歷史上某人到底算不算背叛者。舉例,項羽劉邦,項羽抗拒漢朝的統一,但這僅僅是華夏民族內部的政權爭奪戰,所以項羽不是漢奸,同時假如項羽成功了,劉邦也不會是漢奸。舉例,放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幫助一個與當時的中華文明幾乎沒有共同點的外族征服中國,是一個背叛者。

有一個與上面提出的原則不兼容的選擇標準:是否抗拒統一。這是一個具有強大欺騙性的誤區。根據前面舉到項羽劉邦的例子,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失敗者都會被勝利者說成是抗拒統一,這與是不是外族沒有關係。我們不能因為外族意欲實行的是統一,就取消它與中華文明的對立,就給抗拒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扣上反對統一的帽子。為啥?因為,我們可以倒過來說。反抗外族統一的人,試圖打敗外族的侵略進而統一中國進而統一外族,這也是一種事實。想一想,岳飛難道不是試圖領導宋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文天祥難道不是試圖領導趙宋政權實現逆轉統一中國?交戰雙方,既然都是意欲統一中國意欲獨自主導這片土地,那他們就是平等的對手,既然都是一樣的,那就只有成敗,沒有對錯。只不過岳飛和文天祥失敗了,金兵和元兵成功了,我們絕對不能說是岳飛和文天祥抗拒統一;同樣,假設金兵和元兵失敗了,我們也不至於說他們是抗拒「祖國」統一。所以說,沒有什麼抗拒統一,只有失敗的統一。那有沒有成功的岳飛和文天祥呢?自然是有的。春秋的管仲,戰國的李牧,漢朝的霍去病,漢末的曹操,東晉的謝安,唐朝的郭子儀,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于謙……沒錯,這些就是成功了的岳飛和文天祥。無論成與敗,他們的出發點,他們的目的,他們的所作所為,都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搞清楚了這一點,就不會再陷入所謂的「抗拒祖國統一」的誤區了。

還有一個投降與背叛的區別。投降與背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投降未必是背叛,背叛也未必是投降,只不過投降就直接等於背叛的情況比較多而已。投降是表面的行為選擇,背叛是內在的精神選擇。舉例,身在敵營心在漢,這是明面採取投降的妥協行為,實質卻並不是背叛,不但不是背叛,反而還可以是忠義的一種體現。舉例,割讓燕雲十六州的石敬瑭,這次割讓只是一種出賣利益換取支持的交易而不是投降,但是這個交易損害了華夏民族整體的長遠的利益,那麼石敬瑭就是一個背叛者。正是因為投降與背叛,有著區別,又有著交集,所以,歷史上有些人到底是不是背叛就比較難以判定。而且,還恰恰就是有人利用這一難以判定的問題,蒙蔽大眾攫取利益。有些所謂的「曲線救國」正是這種把戲,對這類宣稱,我們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樣,也有不少人投降後,做的都是利用投降後獲得的身份和權力,努力減少殺傷努力照應自己民族的事情。這些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放棄自己的名譽換取對本民族的實際好處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是即使有,也很難讓人們了解到,因為這些都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明說的,苦只能自己吞,有沒有好處讓歷史來判斷。綜上,分析投降與背叛的區別,進一步明確了我們對背叛的定義。

現在再來著重說一下蒙古和滿清的問題。蒙古和滿族,以外族的身份,征服了當時的中國。但是他們本身卻被消融了,他們的後代,相當多的都變成了和漢人無甚區別的人,他們的文明消融於中華文明之中。雖然如此,他們並不具有優惠的歷史話語權,因為這東西真不是想有就能有想給就能給的,這就是成王敗寇的獎勵,是人多的權力,這就是殘酷的歷史與真相。你看,早已消失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民族,沒有什麼人會為它們惋惜和聲張權利,輸了就是輸了。留下子孫的蒙古和滿族,失去了自己的文明,想為自己的祖宗聲張權利也已沒有了資格,一時的政權勝利沒能保證文明的勝利,到頭來還是輸了。我們明白這些,就不會因為對當今的民族遺留成分存有顧忌,就否定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就為歷史上的漢奸翻案。時間的推移,就是遺留的輸者進一步的輸,擋都擋不住救也救不了的輸。有些顧忌,有些政治正確,大家都是心照不宣而已,時間站在哪一邊,權力就在哪一邊,這是比一時的成王敗寇還要殘忍的真相。

另外,對於歷史上的那些外來者而言,他們也有背叛自己民族的,同樣也會被稱作背叛者,只不過現在的人們了解比較少而已。最後,我們應該尊重我們曾經的對手,我們與他們都有各自的背叛者,唯一的區別是我們活下來了,而且我們仍然還是我們。

-----------------------------------------------(二)不與外族合作的原因-----------------------------------------------

上面說到我們如何定義背叛。現在,我要說說那些不與外族合作的歷史人物作出如此選擇的原因。上面說過,交戰雙方是對等的「人格」,得勝與統一是相同的意願,這是一種競爭。所以,我非常樂意引入博弈論那著名的囚徒困境,其最佳策略被證明是一報還一報。這些名詞我就不解釋了。

假如交戰雙方勢均力敵,例如宋朝和金朝。他們到底誰能得勝,誰能主導中國,我想這絕對是大家最樂意搬板凳嗑瓜子擦亮雙眼盯著屏幕看的好戲。如果想達到一種均衡,那就需要採取合作的態度,囚徒雙方的利益都是相對的最大化。事實上,這段歷史真的就是一種均衡。南宋與金的對峙,就是誰也沒有力量一鼓作氣地滅了對方,既然如此,雙方採取議和。如果哪一方非要打破均衡,那麼對另一方而言,最佳的策略就是一報還一報。你打我一下,我必定要還你一下,你不讓我贏,我也不會讓你贏,不然不能保證我在整個博弈中的利益。如果一方採取進攻,另一方不還,或者不但不還還主動投降,那均衡就迅速打破,結果迅速得出。不使用一報還一報的一方就立刻死得很慘。也就是說不抵抗一定輸到底。最終我們看到南宋和金,在來來回回無數次的一報還一報中,終於達到了均衡,實現了議和。

顯然囚徒困境只是一個理想的模型。歷史中的雙方,未必就是力量均衡,其中一方可能使不出一報還一報的手段,或者說使得出但效果折扣。這就是文天祥的遭遇。那怎麼辦呢?難道在蒙古鐵騎給你一報的時候,你把脖子一伸迎上去受死?毫無疑問這樣不抵抗甚至主動投降,會立刻將本來就不平衡不理想的博弈決出勝負,一句話,死得更慘。以此推論分析,如果大家全都是立刻投降沒有一點反抗,越是這樣,越是輸得快輸得徹底。這樣會輸到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因為你不抵抗嘛,人家自然一殺到底;或者不殺光你,但是把你全都改造成了蒙古文化下的人,這還是中華文明的一輸到底。

文天祥選擇一報還一報,堅決不投降,即便他的一報力量很弱。正是這永不停歇的微弱的一報還一報,讓另一方明白,人是殺不絕的,仗是打不完的,一味的進攻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終可能只剩下50%的利益。正是這寧死不降,讓另一方明白,在某種程度上,妥協與合作能夠達到一種有利的傾斜均衡,反而會讓他佔有90%利益。換句話說,正是有了文天祥等人的抵抗,才有了那些投降派的生存空間,恰恰是抵抗派的努力,讓投降派享受了那剩下的10%的利益。很弔詭吧。這個均衡是傾斜的,所以強勢一方有最大的概率導致暴脹後自我耗竭,這就給了另一方翻盤復活的機會。為了加深這個理解,我們再回到上一段中的假設,假設所有人都不抵抗,大家都迅速投降,那這就變成了蒙古佔有100%的利益,全民投降派佔有的還是0%。同時,如果你去合作,你等於幫助蒙古延緩它暴脹後的自我耗竭,等於推遲自己的復活。這也解釋了投降滿清的比投降蒙元得多,那滿清就更容易維持利益延緩耗竭。(所以我對那些給滿族統治者出剃髮易服等等陰損之招的背叛者抱有最大的批判,正是這些人的努力配合,讓滿清做到了比蒙元還厲害十倍的傷害,嚴重推遲了中華文明復活的時機)。

這就是真相。想一想,面對蒙古鐵騎,是不是有一些全民投降的民族呢?有的,請自翻史書,請問你今天還找得到他們嗎?他們因為全民投降,他們的文明最終佔有0%的利益,而且相當於全力延緩蒙古的暴脹耗竭,推遲自己的復活,結果就是自己再也復活不了只能消失在歷史之中。所以,我今天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那些試圖嘲笑和否定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物的人,你們和當時的投降派一樣,享受著抵抗派的努力所帶來的紅利,是抵抗派們給整個民族爭取了那麼微小但是足以續命和復活的話語權。投降派們,醒醒吧,征服者善待你們,不會是因為你投降你願意做奴隸,而是因為有人不投降才顯得出你有投降的價值。即便你全民投降,保得了奴隸的生命,但你保不了自己的文明,你會被改造和同化,除非你反抗。

現在,我們來看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多數人都讀得出這句詩中不懼死亡慷慨赴義的精神,但我說這只是表面的人生意氣。還有人說,這句詩道出了文天祥寧死不降的原因,那就是他希望死得有意義希望死後青史留名,但我說這是表面的功利之心。那什麼才是內在的玄機呢?我告訴大家,玄機在於「汗青」二字之內。汗青是什麼?汗青代指的就是史書,就是歷史評價。大家想一想,如果文天祥死後,中華文明從此消亡,世界上的汗青是誰的汗青?是征服者的汗青,那麼請問,征服者的史書會去高度評價一個阻礙征服的異族人嗎?如果你消亡了,別說你曾經的阻礙會被批判,就是你曾經的成就也會被抹去。所以,對於文天祥而言,期待一個異族的史書來高度評價自己,來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無異於天方夜譚,還不如投降之後做個經世安邦的宰相來名聲來得快。連桓溫都說過,做不到流芳百世就寧願遺臭萬年,如果文天祥為的只是青史留名的功利,那他擁有太多的辦法了,唯獨不會選擇慷慨赴義。但事實是他依然選擇留取丹心,他依然期待將來的史書能夠肯定他所有執著的意義給予他應有的評價。那麼我們就知道,他所期待的這樣的史書只能是自己民族與文明的史書,那個汗青一定是中華文明的汗青;那麼我們就知道,他所期待的就是民族與文明的復活,就是阻止征服者成功等待征服者衰落促進征服者崩潰之後的自己的復活。文天祥擁有的正是這樣的期望,才會選擇慷慨赴義,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玄機,這就是寧死不降的真諦。是的,所有的原因與目的,都是為了自己文明的存活,哪怕是歷盡劫難的復活。想一想,如果你處於忽必烈的位置,你去勸降文天祥遭到了失敗,你會怎麼想?你只能感嘆,這艱苦卓絕的文明竟然培養出了寧死不降的精神,你身為天下的征服者,竟然征服不了這種精神,這是何等的挫敗。你回到宮中深思熟慮,只能選擇忍痛處死具有經世濟民之才的宰相,只能選擇與這種文明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來保證帝國利益的最大化。然後就是你深深的無奈,無奈自己尚武好戰的蒙古文明卻遠遠沒有培育出這種執著與復活的精神,恐懼一旦帝國崩潰,蒙古卻沒有自己的文天祥來維持蒙古文明,所以你選擇了藏傳佛教來加強蒙古的凝聚力。但是你的擔憂終於出現了,混亂不堪的皇位爭奪,民不聊生的社會激憤,元帝國終究要分崩離析,而且分崩離析之後再也沒有復活的力量,不但沒有復活的力量,連帝國的影響力都像風吹雲散一樣一片不留好似元帝國從來不曾改變過中華文明。想想吧,這是多麼令人深思的事情。明白了這些,我們才會明白抵抗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文天祥是稀有的。一個人,總是會有私心,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聖賢,選擇投降獲取自己人生的功利,原本也情有可原。便是在這裡說得滔滔不絕的我,我也得承認,我存在屈服於嚴刑拷打屈服於威逼利誘的可能。但是我告誡自己,能反抗一分便是一分,努力克己而已。所有的希望都是,大家戮力同心維護中華文明的存活。歷史讓我們告訴那些選擇背叛的,背叛也需要保持一顆羞恥慚愧之心,你可以背叛,但是請你承認你的背叛請你不要否定別人的崇高。你不能硬性抵抗,你是否可以軟性抵抗,你不能軟性抵抗,你是否可以不妥協,你不得不妥協,你是否可以不合作,你不得不合作,你是否可以利用合作的身份盡量減少傷害……只要你還不至於無恥,歷史會原諒你的一己之私,這就是歷史最大的寬容。讓我們再一次感嘆墮落的容易,感嘆崇高的艱難吧。

所以我說,那些看起來註定失敗的抵抗,為中華文明爭取了避免一輸到底的砝碼,爭取了未死者隱忍的權利,爭取了後來者復活的機會。感謝這些身處絕境而不言棄的英雄吧,感謝這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義士吧,是他們讓我們有了死後還能復活的希望。放眼全球幾千年歷史,哪一個民族沒有扶搖直上的時代,哪一個民族沒有引以為傲的強者,這都不稀奇。但是有哪一個民族,能在自己衰弱的時候,培養出自己的岳飛培養出自己的文天祥?有哪一個民族在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培養出寧肯跳海殉國的宰相陸秀夫和追隨的萬民?有那一個民族在自己被異族征服的時候,培養出絕不出仕而寧肯隱居著述尋求革新思想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請記住文天祥的一句話,【時窮節乃見】,只有衰落的時候,才看得出誰才能熬過山窮水盡,才能看得出誰才是真正的強大。有些民族,他們可能一時剛強無雙,但是他們不能在最弱的時候為自己續命。他們的文明,培養不出時窮節乃見的仁人志士,所以,他們輸了一次就輸了全部,他們死了一次就死了永遠。只有我們,輸了還能再贏,死了還能復活。難道我們不該為這樣堅韌不拔的文明而自豪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維護和弘揚這樣生生不息的文明嗎?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想,大家就會明白,孔子為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不是為了一時的得失成敗,這是為了將來。相比于軍事和政權,我們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最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生死存亡,就是我們整個中華文明的生死存亡。是孔子這樣的大哲,為這文明注入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注入了死後依然能夠復活的力量。這文明經歷了秦火之後的復活,經歷了數次異族入侵之後的復活,而今又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面臨脫胎換骨之更新,早已命若懸絲。但是我相信,在一貫對外擴張到自我耗竭的西方文明在地球已無處擴張只能自我耗竭之時,我們中華文明會再次復活,獲得新生。是的,別人會自我耗竭,我們不會;別人會死,我們會復活。


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說了,對漢人來說他們是漢奸。對滿人來說他們是幫助自己得天下的功臣。


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的歷史就是在耍流氓!

戰國時期,各國功勛都是在阻止「祖國」統一嗎?岳飛是在阻止「祖國」統一嗎?


歷史上已經有類似的事件有極大的爭議:湯武革命。漢景帝曾經召集兩位學者討論此事,發現這是無解的。

如果承認湯武的合法性,那麼等於承認將來其他勢力推翻本朝政權也是合法的。

如果認定湯武都是反賊,那麼本朝推翻前朝也是反賊。

最後漢景帝只好下令不許討論此事。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

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

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

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史記·儒林列傳》)


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意義。

湖南人跟湖北人打架我們希望湖南人打贏(我是長沙人哈);南方人和北方人網上對罵,我們會支持湖北人,因為我們都是南方人;中國和隔壁的打仗,我們會掩護北方的戰友,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奧運會上中國沒有參加或者沒有進入決賽的項目,我們會希望日本隊或者韓國隊或者香港隊或者泰國隊獲勝,因為我們都是亞洲人;如果哪天我們跟外星人開戰,我們會不會捨命去救助受傷的美國、英國士兵呢?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人... ... 再若干年後,太陽系與河外星系外星人開戰,我們會不會冒著被擊毀的危險,掩護火星人軍隊呢?因為我們都是太陽系人... ...

看待事物的角度決定了觀點而已,再舉個例子。

山本五十六
當你看美國人拍的《珍珠港》或者《中途島》是不是希望看到山本的旗艦被擊沉,最好是連人帶船一起沉掉?然後哪天你看日本人拍的《山本五十六》看到山本墜機而亡,內心是不是有種惋惜和惆悵?


拋磚

統一的對象是政權,而非民族。

現代「民族」的概念自提出起就是為政權服務的。

中華民族「發明」於清末,樓上說是梁啟超,我可能錯記為孫大炮。

不贊成某樓說東周的各國各族共享一個文明,文字,貨幣都未一致,出仕他國(敵國)的謀士也被國君視為叛徒。

愛「國」,載體實為「政權」。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後來發現根本原因是歷史從來都是現在的人的觀點。我們現在多數情況下已經對一些事件和人物有著定性的認識了,原因是所了解的信息有限,且受編寫這些歷史的人的影響。或者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簡化,就像電影裡面直接就有好人和壞人看起來會比較輕鬆。這些編寫著必定是帶著「當代」的價值觀的。

試想如果我們有機會以上帝的視角去看待地球上發生的事情,這些「歷史」充其量是一個個故事,對其中人物就不會有那麼多定性的判斷。

不過矛盾的是歷史似乎從來都是現代人的歷史,甚至一個人的歷史。如果想追求「客觀」或者「統一」,那麼就脫離了歷史的本質了。

由題主的問題引發的思考,個人觀點。


與利益集團的立場有關

不過現在官方立場是清兵入關前投降清兵是逆歷史潮流,清兵入關後投降清兵是順應天下大勢


漢奸永遠是漢奸,英雄永遠是英雄,看的是作為漢人的選擇,而不是對歷史的影響。


有一本書叫貳臣傳


漢奸,原指「背叛漢族的敗類」,後引申為背叛中華民族的人。中華民族的定義,最早是梁啟超在1902年提出,那麼在清朝建立的時候,漢奸就只能單指背叛漢族的敗類。

清朝,是滿人對漢人的征服,從漢民族主義來講,他們的確是漢奸,抵抗清軍的則是愛國英雄(國,當然指的是明朝代表的中央帝國);對於清朝代表的中央帝國,他們則是反抗「國家」統一的人,卻也不至於是罪人,畢竟統治者是很希望能以他們來樹立典型,通過國家對其的認可,讓更多民眾認識到中央政府的寬宏大量,為民眾樹立一個愛國愛民族的榜樣。

在現代中國的角度,即中華民族的概念被提出來之後,為了民族之間的和睦,古代的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就必須以「內戰」來定義了,太糾結於或強調民族之間的矛盾,對整個國家的統一、各民族的融合有害無益,因此會更弱化他們是XX民族的英雄,而以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來替代。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就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國的概念。

所以,對吳三桂、史可法等歷史人物的定義,要依據評論者的立場。

吳三桂,明末(部分)官員的眼中,他是漢奸;反清復明的義士(但這種義士,在現代社會也許就是恐*怖*分子)的眼中,他是漢奸;府上家丁的眼中,大英雄;清政府統治者的眼中,前期,他是可利用的英雄,後期,必須剿滅的反賊。

史可法,明末官員眼中,忠誠的英雄;反清復明義士的眼中,大英雄(可以用他樹立我們的正面性);府上家丁的眼中,大英雄;清政府統治者的眼中,有氣節的敵方的人,前期,用不上就殺掉,中後期,民族英雄,大家向他學習。

至於百姓,個人認為他們比較實際,肚子餓,沒辦法呀!


樓主,歷史是後人書寫的。英雄和反賊也是後人評述的。堅持自己的陣營,這個人就是這個陣營的英雄。正義是相對的。


問題在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爭是漢人之間的爭鬥,而入關的滿清軍隊是一個語言文化與漢人差別很大的群體。與同族的人在一起談團結之時不應該忘記與外族的人撇清關係,請別忘了蒙古族人和滿族人入關後曾經大力鎮壓南方漢人的歷史事實,更別忘了滿清政府當年強加在漢人身上的那些被外國人恥笑的小辮子和花翎帽根本就不是漢族的傳統。


背叛者和功臣本來就是相對的,協助入關者於關內是罪人,於關外是功臣。

身份本來就是環境決定的,是社會賦予人的,並不是客觀存在的。


從哪個角度看問題。角度有很多,最簡單的:從現代人看現代,從現代人看古代,從古代人看古代,從古代人看現代。分別說。

1.從現代看現代,民族統一,大勢所趨,民國起繼承了大清的正朔,這當然是維護了疆域的完整的。

2.從現代看古代,良禽擇木,明珠不必暗投,忠於明王朝也可,忠於清王朝也可,人才有流動的權利,而管理層有挽留人才的義務。

3.從古代看古代,唯死節耳。

4.從古代看現代,他們是不會接受由他們和他們的死敵融合成的我們這個所謂的中華民族的。就如同,如果幾千年後,在大宇宙航行時代,整個地球上只區分地球人這個概念(和alpha星人相對應),我們的後輩也許會問幾千年前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有什麼深仇大恨,這個問題我們也無法接受一樣(我們認為這種仇恨是天經地義的,但他們認為在地球人這個角度上中國人和日本人是內部矛盾)。

這四種理解哪一種更正確?其實都是正確的,看你站在什麼立場,為了什麼目的。

如果從維護國家的法理來說,當然第一種更有效;如果要像唐文帝一樣以史為鑒,畢竟照的是現在,當然是第二種;如果你要客觀地評價古人在他處的世界中做出抉擇的意義,當然最好考慮他們的社會價值觀,不然就是空中樓閣。

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你要問問你自己想做什麼?為什麼而問,因為不同立場的人永遠不會給你相同的答案。希望我絮言許多能夠給題主一些參考。


唯物史觀就是要把歷史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時代條件下來評價!


你看,現在連村民看到演國民黨軍隊的演員都會說:你們咋才來!等你們好久了!我們帶路去抓村幹部!


多大的人了,連自己的世界觀都沒有?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是通過不人道的非正常傳位獲得皇帝的?
張萬年去世有什麼影響?
總是看到說當時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私自篡改始皇詔書使得原本由扶蘇即位,變為了胡亥為二世,想問下這在史書上有確鑿的證據支持么?還是民間典故傳久了就以假亂真了。
元成宗去世後,卜魯罕皇后為什麼要迎立非真金系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而不是其他真金系諸王?
抗日戰爭國軍為什麼敗的那麼慘,丟失了大半個中國?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吐槽漢語詞語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