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家的角度怎麼看待「優越感」?


-

「優越感」,大體還是因爲自己的格局境界比旁人高,這是現實,所以優越感是很尋常的感受。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但凡講究境界,就有了局限。無論怎樣的境界,即便是中國人最崇尚的「看山水」的境界,也終究有著限界。因爲,你的境界,恰恰便是你的極限。你若講求「人生的境界」,講求「優越」,其實反倒是將自己框困在了一個有限的空間。

人生若講究境界高低,便有了局限。佛法無有境界高低之分,所以佛法無邊。

-


佛說人有幾種根本的過失:貪嗔痴慢疑,而所謂「優越感」就是其中的「慢」也就是傲慢,驕傲,而傲慢的根源依然是我執,也就是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這個所謂的「我」本不存在,卻偏偏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怎麼證明?很多方法,其中一個就是通過別人的讚譽,在得到別人的讚美認可的時候,自我好像得到了一點點證明,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這種被讚賞的快感同樣很快煙消雲散。所以我們就知道人類為什麼那麼怕傷害了,同樣是因為「我執」,他人的不認可對於「我」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因此我們拚命地要遠離那些對自我的否認,而要博取別人的認同。


索達吉堪布: 兩個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水時,一個用金杯,一個用泥杯。前者覺得自己富貴,後者認為自己貧賤;前者得到了虛榮的滿足,後者陷入無謂的煩惱中。他們都忘了,自己需要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被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煩惱。


一個人能看到你的慾望他就對你產生優越,他高於你

一個人能讀懂你的悲哀他就對你產生優越,他高於你

但他放棄這種在你之上的優越,不表現出優越。。於是他獲得於你兩倍的優越

這是為什麼佛祖對孫猴子總暗含得意的微笑。。佛知道猴子的德性

佛是某種最優,無所謂超越

朋友們不必因「超越」二字而認為佛不厚道,修佛確實是為了某種超越,不必迴避

也因此,如果一個人放棄任何慾望,就不會因慾望而「執」,不因「失執」而「障」

於是別人因看不清你,而無法超越你----你不執,別人就看不懂你。。(執,是特想、欲求)

佛因讀懂別人而喜悅。。喜悅的是:

You還在執,放棄控制吧,你就不會有失控(的痛楚)。。放棄佔有,世界即為你所有

佛知道猴子拚命的要自由,佛不爭,卻已達到自由

關於優越感的結論:我放棄佔有,於是我擁有全部。。。優越就是這麼來的

(這種境界需要一定生命感悟才體會到)

前提是佛必須帥美。。。因醜人即便放棄佔有也無法形成優越。。美是最本質的優越


不知道我是否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相信四法印,但算不上是佛家弟子。故藉此寶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順道博君一笑。

優越感是如何誕生的

六道輪迴中的天道就源自其相比其他五道的優越感。這六道是以一個人擁有的六種狀態作為化身,不再贅述,想詳細了解可以找些藏傳佛教的書籍看一看。

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剖析優越感是如何誕生的,它源自哪裡,又是為什麼。如果這樣去思考,優越感的背後難道不是自卑嗎?那麼越強烈的優越感,其背後就隱藏著越深度的自卑,它就像一棵樹,看得見的樹枝多麼茂盛,看不見的樹根就多麼濃密。舉個例子,如果你身邊有綠茶婊,你就會知道其之所以成婊,是因為她可以為錢做任何事不擇手段,而錢是她的核心價值取向,有錢就是成功就是人生贏家,就是高人一等的優越。為什麼錢會成為窮其一生去追逐的東西,這實際上與其生命的過往經歷有關。在此呼籲綠茶婊們,錢只是貨幣,也就是一般等價物,如果把一半等價物當做人生目標,只會漸漸的迷失自己,一生都不會快樂。按佛家言,就像十二緣起中的盲人,迷失在下三道去受苦受難。這是真理,而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是因為其在這個時空內不具備可推翻的餘地。

一般來講自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逐漸轉化為自信或者自負。自信度過高就會產生優越感,它源自於自我信任,自我認可自身的各方面指標已經超過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就像一條線,如以佛家六道輪迴圖來解釋,那就是這條線清晰地劃分了上三道(自信——優越)和下三道(自負——偽優越)。但問題是上和下有好壞之分嗎?從起心動念的角度來闡釋的話,好與壞起源於你最初的本心。而這條線的標準又是誰給的?既不是佛,也不是社會,它並非來自外部。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佛教和佛法應區別對待

能夠區別對待佛教和佛法才有助於更深層次的精進,宗教只是在愚昧時期向人們傳播真理的一種手段,就像曲線救國,我還真的沒法評價它的好壞,如果一定要用一條線來界定,我相信至少在當今社會,這條線起伏跳動的頻率是很大的。

前幾日去某著名寺廟得知兩撥和尚打架,後來演變為300多人的群毆,鬧到了派出所。起初是因為香火錢分配不均,導致兩撥勢力常年積攢的權錢矛盾一併爆發,索性各自的人馬火併,最終發展到信徒與居士們也參與了進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對此除了呵呵又能怎樣,於我而言茶餘飯後作為談資一笑了之罷了,在佛祖面前再怎麼偽裝虔誠,你一樣是個醜陋的螞蟻,所以為何你會來到世間。

某些修行確實能修復自卑對心靈造成創傷的印痕,這些按照現在來說均屬於心理哲學範疇,但同時也扼殺了相等程度的幸福指數。讓內心平靜的方法卻剝奪了做人應有的情緒起伏,看破紅塵的人不會和你生氣的,這就導致此人不會有大悲的同時,亦不會有大喜。我們都希望,最好是遇到壞的事情時,讓內心保持平靜,給大腦冷靜思考的環境,這樣能夠更有效更理智的解決問題。而遇到好的事情時應該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感受心跳起伏的波動,享受生存的快樂,這是我們來此世間的原因——體驗!體驗世間百態,體驗喜怒哀樂,體驗兒女情長,體驗生老病死,如此親身去見證真理,而非一味盲目的去追求真理,實際上背後卻隱藏了一種逃避的心理!

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卻在做老年人喜歡做的事情,品茶論道,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情緒,更沒有脾氣一般,把自己弄得像個半仙,不食人間煙火,每每看到都讓人生悲。要知道,更多情緒上的壓抑會在內心滋生一顆慢性腫瘤,因為這是人類本性呀。如果承認自己是人,那就一定會有不完美,你要吃,要拉,要有喜怒哀樂等,除非你不是人。吃齋者是否知道,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甚至在神性層面要高於動物,那齋與否有區別嗎?

回頭是岸

就算常年與天道爭戰的阿修羅們,也可以找到通往天道的梯子,可是如果天道真的是最好的話,還會與阿修羅打仗嗎?要知道,在時間怪獸的嘴裡,我們永遠無法逃脫這六道,一生在此中不斷輪迴,不斷體驗。

真理總是正確的,而愈來愈多的人喜歡用宗教的金色外衣包裹自己糜爛的心靈。似乎除了表象的快樂,永遠無法滿足內心的貪婪,大師們的學說並不是提升自己優越感的墊腳石,精進的少數派則盡量避免走上架空自己心靈的不歸路。人們炫耀的往往是自己渴望的,而走下神壇,才會知道自己真的要什麼,該去做什麼,當心靈撥雲見日時,才明白活著是為什麼。放眼微博和朋友圈,如今人們愈發將宗教當做精神鴉片,使自己麻醉並陶醉進去,並試圖影響別人,這種短暫的出離甚至被認為是某種境界的達成。

在生命的大電影里,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當人生失去目標和使命感,迷失了自己之後,就像在迷霧中前行,四處打轉為了找到自己人生的那條路。可總在外面找,卻總也不會找到,漸漸的,當黑夜降臨時,一切都劃歸寂靜,唯有夢想在心中漸漸的燃起來一盞燈,點亮寂寥。

站在圈外時,始終好奇人們在圍觀什麼,可一旦擠進去了卻又出不來,能夠隨時出離,回到自己的路上是一種勇氣。當重新站回原點時才發現,之前走過的路多麼坎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路上風景的美麗與尖刺的荊棘,已然讓自己的內心發生了改變。

在這個利欲熏心的社會中,成為別人很難,成為自己更不容易。就像《空谷幽蘭》中的隱士,不是歸隱南山,而是歸隱於整個天空,最終,落在自己的心裡。


我慢


不要講的那麼虛,我來說點實在的親身經歷吧,你們好參考參考。

所有學佛的初學者,都是知道我慢的是不對的,但是又忍不住,內心總是暗暗的為自己手握真理而沾沾自喜。我過去也是這樣的。我當時就經常為自己能悟到一般的修學者悟不到的那些經書上沒有記載,但是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背後原因,而沾沾自喜,自以為然。然後看到那些在知見上稍差,或者在我看來不夠究竟的觀點的人,我都很著急,總會想方設法的去「幫助」對方,比如通過跟對方辯論指出他邏輯上的錯誤,以及對方對經書的誤解之處。對方如果接受我的觀點,我就覺得自己很牛x,哼哼,你看你不知道但是我卻知道,怎麼樣,還是我牛啊。對於不接受我觀點的,我就會覺得對方實在是蠢到無藥可救。我都懶的理他這樣。

但是隨著實際修學的進步深入,那就是,其實大家對與是非的認同完全只是根據他們的思維上的慣性(或者說業力)而傾向於對或者錯。而這種傾向在其接觸到這個問題前其實是註定的,而且一旦產生他們產生了是或者非,特別是強烈的對錯傾向時,哪怕你的所謂的道理再有理或者再無理,哪怕你噴盡口水去說服,對方在內心深處,都會與你相同或者相左。因此所謂的講道理其實只對那種搖擺不定的人有效,而且效果也很微小。而對於業力早有傾向的人來說,你其實就是在做無用功而已。也就是說其實大家都不過是自己習慣(業力)的傀儡而已。到這個時候,就慢慢不喜歡辯論了。

再後來,有一天突然明白,其實哪怕你是對的,哪怕對方跪下來承認你是對的,本質上你也並沒有或得到什麼。只是自己傻了吧唧的在那裡暗爽,而如果對方覺得你是錯的,那麼你就會自己暗暗的在那裡不爽(根本就是自己在找虐嘛),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是多麼愚蠢的事情哪。到這個時候,你自然就會做到除非實在必要,否則盡量不會去和人廢話以及辯論。這個時候你要問我說還有沒有優越感,說沒有那是假的,還是有的,只是太弱了,因為你產生優越感的心一升起,馬上會再自然升起其實你我的觀點都是在受各自業力的傾向所左右而已。然後優越感的心自然就被暫時的鎮服掉了。到這個時候,生活上其它能導致優越感的事情帶給你的感覺也是這樣的。雖然這講的是知見上優越感的佛學者心路歷程,但是都是一體的,這個一旦降下去,其它方面的優越感也會隨之下去的。


意踏毗盧頂,行拜童子足。意思是一個人的志向思想要有超佛越祖的氣量與見地,哪怕是一個三歲小孩只要有真理,有智慧,也能低下頭來,向對方請教學習。真正自信的人是示弱,不是示強。

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具備全息的能量與信息,有人性就會有獸性的一面,有佛性的一面就有魔性的一面,有戒定慧就有貪嗔痴的一面。佛法不否認一切,也不會消滅一切,而是警覺一切,觀照一切的來來去去,凡是對立的就是有生滅的,無常的。

優越性也是一種存在,它的本身沒有善惡沒有自性,只要不妨礙自己,也不妨礙他人就都是有價值的。

實際真正的優越性不應該由自己發生存在,應該是廣大人民,芸芸眾生賦予的。例如毛澤東,周恩來都是具備了極大優越性的人,老子,孔子,釋迦摩尼佛等等都是具備了持久不變的優越性。這個優越性完全來源於無量眾生……


不論樣貌出身與成就,也不論個人思想境界的高低,僅從修行自證上而言,一個有修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如鏡照影,現量直觀,一般情況下不會因為事物而動念分別。雖然不動念,但在剎那間就能對事物有一定的直觀了知,如果有必要則會進入「分別」階段。如經典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趙州和尚有一段話蠻有意思。師示眾云:「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機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會,是誰過歟!已後遇著作家漢,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問,以本分事接人。」

趙州禪師上堂開示大眾說:老僧這塊地兒,只是以本分事來接人,如果教老僧隨你根機愚鈍聰慧來分別演說,書中自有三乘十二部論藏佛所說法教,接他去了。若是在老僧這裡不會道意,是誰的過錯!往後我掛了,遇著明眼的禪師,也會說老僧未曾辜負他到此一番來。所以但有人問你們,老僧這裡以什麼法接人,但說以本分事接人。

有小師耽源。行腳回。於祖前畫個圓相。就上拜了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小師不對。

有個小師傅名叫耽源,在外面行腳回來,在馬祖面前用手朝虛空畫了個圓圈,畫完禮拜後便在一邊站著。

馬祖見了,說:你不想作佛了嗎?

耽源回答說:我不會捏目作怪。

馬祖讚賞的說:我不如你呀。

耽源默然沒有說話。

上面兩則典故,說明一個事兒:古來禪師家皆以本分事接人,但有落腳點,被人捏著,即為人所笑。也叫作話墮。

這其實也是參禪者的忌諱。為什麼呢?凡有住著即不離生死呀。

優越感其實是對自身處境或思想高度的一種認知,真正的修行人,因為沒有情緒的生起,或者情緒的生起都是淡然的、應景的,言談行為間給人的感覺更多是坦蕩與平和,絕無驕矜之氣。


所謂優越感實際上是佛家試圖去除的人性缺點之一——驕傲


「優越感」的形成首先是有一個比較,而這個比較就是自己與他人間的差異。當一個人產生「優越感」的時候,就是將自己的成就和本事放在他人之上,或者自己所知道的比他人優越/厲害。

而從佛教角度來講,各種煩惱是各種執著的結果,執著於這個「自我」和「法」。對於自己覺得比他人強的時候,這個其實是「我執」在背後的作用;覺得自己所懂得的比他人厲害或強的話,這是「法執」在背後的影響。

佛法講眾生平等,主要因為其「不二法門」,離「我」以及「我所」,不在二元對立之內。凡有「我」,必有「我所」,而有了一個比較的主體和對象,則非「不二」。

如果沒有「我」,那麼,我們以什麼跟他人比較?「優越感」又如何生起?


傲慢和嫉妒心是我們最難發現的自己的問題。

《修心八頌》雲,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不少佛教徒本身就是優越感


優越感是一種感覺,自卑感也是一種感覺,觀察自己是對「我」的感覺,觀察宇宙是對宇宙的感覺.........,種種種種一切都是感覺,也僅僅是感覺而已。佛法云:法非見聞覺知,法不是某種感覺,佛法破一切感覺。


大概是分為2種吧?

第一種叫我慢------狂妄自大,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與眾不同啥的。

比如一群知乎er秀優越感

第二種叫殊勝------遠超同類 脫穎而出。

比如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

贊云:十方三世佛,第一阿彌陀

極樂世界為十方無量無邊所有世界中第一殊勝希有


優越感即是起了分別心


把超我當作了自我,每個形態中,對自己的認識都有所不同,當你的個人吸收的全是你認為的世界時,你能感受到的無非是你自我意識中迷戀的一切:讚譽、表彰、偉大、負責、美貌、青春等等,這些東西最後組成的自我根本不存在,就如同佛之幻想,立三丈金身於身後,遮於身前,於是你眉目下垂,看到的眾生皆平凡,頓然而生了一種不屬於自我的觀感即是優越感。


是一種自我認可。是有為法。是雙刃劍。


不比較不計較


優越感的來源是把別人比下去嗎,這樣的話容易為此衍生貪婪的慾望,不斷的比較,無盡的慾望,虛榮還是自覺?

優越感,如果是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比較產生,或者是理想中的我和現實中我所達到的我的比較產生的,那麼則是自我完善吧

我學佛不深,但是佛教對克制慾望的要求還是明白的


推薦閱讀:

如何漸悟?
實相的存在方式是無常,苦與無我?無常和無我,可以理解,但實相就一定是苦的嗎?
信佛是怎樣一種體驗?
为什么我看佛会害怕?听大悲咒也害怕?
如何看待出家人「我吃雞腿沒關係,因為我心中沒有雞腿」?

TAG: | 佛教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