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不跟風?
詳細的說:就是一件大家都認同的事情/東西,相信裡面很多人認同都不是真的處於自己意願的認同, 而是一種跟風;就像買iphone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說實話,跟風是人類行為的一種基本傾向,是無法徹底消除的。人類是群居類型的,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跟風使人們簡單快速的從團體獲得大量的信息和趨利避害,從而可以有效地處理自己與群體的關係,這一行為幾乎是自利行為,所以即使進化到現在,人們都還保留著這一行為傾向,尤其是在一些選擇兩難的時候,跟風心理就會特別明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跟風對我們自己而言沒什麼價值並且還會有負麵價值。所以題主的問題還是蠻不錯的。在我漫長的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不知道算不算漫長),我發現一種思維特別有用,就是當我們要證明一件事情是錯誤時,不如先把它當成正確的,挖掘出正確所需要的各種條件,然後我們破除這些條件,就間接的完成了證明。比如我們要探尋如何不跟風,就要先探究跟風現象出現的影響因素,然後我們把試圖把這些影響因素盡量消除,可能也就盡量做到了不跟風。跟風其實就是從眾心理,我認為跟風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三點。
1.環境中團體的規模和團體的影響力。團體的規模可以理解為已作出選擇的人數,這在知乎上有一個非常好的體現,贊同票數越多的越能獲得更多的贊同票,贊同票數越少的答案可能還會一直沉寂一下,無人問津。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的少數服從多數,人們的意識里都認為人數越多的一方,正確的概率可能越大或者人們趨利避害不願與其他人對立。至於團體的影響力,這是很多產品邀請名人的代言的原因之一,這個知乎上也有對應,比如有一個擁有眾多粉絲的名人贊同某個說法,即使是他贊同那個沒幾票的答案,一般後面也會跟著一大波點贊狂魔。把兩個綜合起來看的話,比如iPhone的例子,iPhone的購買人數越多,人們跟風買iPhone就越多,同時iPhone在名人手中的使用和在電影電視中高端人士手中的出現,也會產生刺激作用。這樣影響力的因素和人數的影響,使得處於這個具體情境中的人們會產生更多的跟風心理。2.作為選擇主體的人的自我概念的差異。內在自我的人往往會按照自己的觀念,想法,態度作出自己想要的選擇,因為他們往往更注重自己內心的實在感受,更好的保持自己的個性需求,他們是一種自己認可自己。而公眾自我的人往往會按照別人的期望來做選擇,他們潛意識會認為別人想法更重要,要大於自己的內心訴求,他們認為這是獲得別人較好評價方式。再拿iphone舉例,內在自我的人選擇時,會偏向於問自己:我是不是需要這個?公眾自我的人選擇時,會偏向於問大眾:用這個是不是看起來很牛逼?所以有的人交漂亮女朋友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看起來好,用起來也好,有的人交漂亮女朋友的主要原因是大家認為她漂亮,大家都會羨慕我,然後我可以發微博啦。
3.作為主體的人社會地位的不同。一般認為,社會地位越高的人會越相信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同時承擔的責任越大,就越不容易跟風。社會地位低的人則會容易跟風。我們看看知乎上面的大牛,他們一般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來做出選擇,往往會給我們帶來觀點不同的呈現,甚至兩位名人在激烈的交鋒。換句話說,社會地位高的人會珍惜自己的話語權。跟風心理既然受這些因素影響,那麼我們就盡量去改變這些因素:
1.我們可以專註於成為內在自我的人,注重自己內心的實在感受,做選擇的時候時時刻刻問自己:我喜歡這個嗎?我需要這個嗎?我適合這個嗎?2.我們不去讓團體的一些性質去干擾我們的判斷,具體拿到知乎上來說,我認為知乎可以設計一下用戶在投票的時候不顯示答案的作者和答案的票數,不顯示作者減少影響傾向,不顯示人數減少規模傾向(這只是我從心理學角度看可以這樣只是提供思路,實際操作的形式就多多啦)3.慢慢的積累成功和社會地位,掌握多的話語權,有一些用自己的判斷成功控制自己和環境的經驗,你就會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跟風現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跟風。但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看到一個人跟別人做的一樣就給人家貼上跟風的標籤,我經過思考覺得1+1=2,難道說我在跟數學家的風?我經過評價覺得iPhone挺適合我,難道說我在跟果粉的風?我經過判斷覺得我該回答這個答案,難道說我在跟著知乎名人的風?而你永遠無法知道被你說成跟風的那些人的實在動機的,你靠的只是猜測和推論。所以這個關於跟風的問題,我認為還是應該把主體放在自己身上,不要隨便的評價別人的行為。有兩個辦法
一是你來負責吹風,像那些潮人達人一樣,你隨便打個噴嚏別人就以為是新潮流了。
二是你待在一個無風之地,像我這樣。「超薄智能手機關我屁事啊?我只用能砸核桃的。」先是什麼也不做,然後仔細思考自己真正要做的,最後就去做,這樣就是不跟風了,很簡單,你試一試。
跟風是獲得安全感中最簡單的的方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過馬路的時候藏在人群里,跟著大部隊一起走
這沒什麼不對的,反倒是一個人走在橫道線外闖紅燈會很危險,這的確不是跟風,這是逆反,這是找死。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即使是隨大流,那也是自己的判斷,具備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跟風也分主動被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一些學風差的學校,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在吃喝玩樂渾渾噩噩,只有少部分學生在認真學習。如果要跟風的話,那就是隨著大部分人一起吃喝玩樂,開開心心糊裡糊塗過掉每一天,這麼做到底對不對,那就不得而知了。謝邀。這個話題說簡單也簡單,無非那些說的不能再說的話,什麼找到自己啊之類的。跟風就是沒主見,對自己有身份焦慮。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找一個目標去做,無論是愛好也好,什麼也好。
拿個不是那麼好的例子,當你在網路遊戲里月擲上萬,你哪有閑工夫去跟風……
至於詳細的東西,關注我的專欄吧。你是想問如何能做到理性的行為決策?
跟風無疑是風險比較小的一種方式,反正不是我一個人倒霉,法還不責眾呢。以前有搶鹽的時候,我問我媽為什麼也跟著搶,她說家裡快沒鹽了,你現在不買,到時候沒了咋辦。
跟風本身沒有好壞,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兩年前,當世人紛紛追捧愛瘋4s的時候,我胸中洶湧著范爺「不跟隨」的口號,堅定地選擇了諾基亞Lumia900。於是,直到今天,我還用著2012年的系統,2011年的應用,每當看到某應用下載界面上僅有的「for ios」和「for android」時,心中都是萬馬奔騰,恨不得把埃洛普萬馬分屍。
兩個月前,當看著某燒烤攤火的一塌糊塗、吃貨摩肩接踵、小院水泄不通時,我和哥們淡定地走進馬路對面另一家門可羅雀的燒烤攤,享受著「不跟風」的快意以及「別有風味」的烤肉。然後,那天半夜我摟著馬桶「傾訴衷腸」,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不眠之夜。
兩天前,我們這兒下雨,拜溫婉的排水系統所賜,漸有「水城」之勢,路上的行人自覺地排成一行,於水中徐行。這次,我小心地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
其實我倒覺得做到不跟風,不是很難的事情,因為我從小就是這麼一個人。我的體會是,事物只要能滿足自己需要即可,不必要追求流行(大家都用)的觀念,就不會跟風。
從來,我不會買最新款的服裝,因為我覺得最新款我穿不一定適合、不一定好看,因為我覺得跟風也是有風險的,要讓別人先吃螃蟹,等這種款式真的不被快速淘汰而留存下來,我再看看是否適合我,再買。所以多數時候,我永遠穿不退流行的基本款式的牛仔褲襯衫
包括在吃(流行的保健品,保健品多數都是暴利產品,很多營養素都是從基本食材從提取而已,我對保健品行業有所了解,即使不了解這個行業,我也不會因為沒有需要而購買),電子產品(手機,平板),家庭裝修(往往裝修幾年就變一個風格,追流行怎麼追得過來),上培訓班等各方面,我都不會在自己不需要的地方花費。這些方面的產品,我也是等社會上存在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也沒有淘汰,說明它有它的價值(也不排斥某些騙子產品一直存在,這要自己仔細判斷),等我有需要,再會購買
衣食住行這些方面,我都不會跟風,基本上也就沒什麼會跟風的地方了。
PS,還有一點,可能和天生性格有關係,比如從小我都非常不喜歡湊熱鬧,排隊搶購之類。
不買沒需要的東西(不做沒需要的事)就不會跟風,如果因為有需要正好買了流行的東西,那只是巧合,不是跟風別再穿new balance了!
首先,你得堅定的相信:一件事情的對錯並不由相信他的人的多寡來決定。很多時候都是大夥一起犯迷糊,小到流鼻血要抬高下巴這種生活常識謬論,大到美國金融危機大傢伙湊錢買次債買房子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宗金錢支出。
其次,不跟風就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是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也不一定對(要想超越大部分人的平均智慧也不那麼容易)。建議可以從一些小事情開始做起,去哪兒吃飯、買什麼衣服、看什麼書、去哪兒旅行,想清楚自己做決策的依據,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決策,不斷獲得正反饋。久而久之,在生活工作的大問題決策上,你也能逐漸有按照自己獨特想法行事的自信。
最後,真要不跟風,就得有質疑一切的決心和行為模式,但是這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信你堅持一段時間,看看自己的人際關係會變得多糟...所以我個人覺得,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上面,跟風、或者說是按照社會約定俗稱的風俗習慣來行事,也是一件比較舒服的事情。
PS:據說,哲學家就從來不跟風,習慣質疑一切,他們的結局好點的是孤獨終老,差點的都瘋了=。=讓自己變成風
好多人都不想讓自己不成為異類,又沒有自己的主見,當然就從眾了,想要真正不跟風,不是永遠做特立獨行的那一個,而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到符合內心的決定。
不要跟風不跟風
這應該看跟風的目的吧。若是好的跟風,如看看別人提到過的書,擴展知識面,或是提升藝術修養什麼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對這種跟風看不順眼的人本身心態就有問題;若是跟風是滿足虛榮心,如買超過消費層次的東西,只為圖心癢,那一定要好好調整一下。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才能一身輕鬆的前進,被虛榮心面子束縛的後果必然是迷失自己。
面子這種東西是一種附屬品,當你值得時便自然而然的來了。
A confident person won"t be a copycat. She will have her own personal style which is originality.That"s charisma!
愛瘋風靡的原因一開始是因為創新的系統,簡歷的時尚的外型。但後來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就形成了全民跟風現象,在中國尤其嚴重吧。我覺得追根究底是虛榮心作祟,很多人都不願且害怕落在別人後面,你人追隨著潮流我總不能土吧。要做到不跟風,我覺得首先要問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怎樣的人,什麼事是自己真心喜歡的而不是追隨潮流的。就拿西藏游來說,現在很多人說什麼去靈魂之旅,洗滌自己靈魂。一個有經歷有故事會思考的人是不會跟風的,跟風的往往是企圖讓自己看起來很高端製造優越感的人
環境和氛圍是無法抗拒的,所以有時不得不做出有違本意的事。 而人又總是喜歡孤立與自己不同不合群的。
因為「大家」都這麼說,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不有樣學樣的話就無法成為「大家」
可是,「大家」這個人並不存在。「大家」是用集體的魔力創造出來的幻象,在不知不覺間誕生的妖魔,也是為了隱藏個人小小的惡意而被創造出來的亡靈。他是吞噬不合群的人、同時對同伴也會散播詛咒的妖怪的化身。 曾幾何時,大家中的一份子也是被害者。
拒絕這個強求「大家」的世界,厭惡建立在祭品之上的卑鄙和平,用溫柔與正義包裝,將人們養得心狠手辣,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空幻概念。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自己的判斷並不以與他人不同感到焦慮,認清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並不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取認同感就不會跟風了。自我以及擁有自我意識的人總是拒絕改變的。保持自我的統一性,這是人類應有的姿態。
就拿「暴走大事件變質了」這個話題咱們來說跟風。
暴走大事件現在出到了第五季,從原來的短短數分鐘時長蛻變到近乎半小時的周期刊,一周一更,你說它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商業盈利上暴走大事件無疑是越做越好。
但你要說「這個節目核心價值觀變了嗎?變質了嗎」?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看法。
你喜歡你可以繼續關注,不喜歡走人。
因為,你是觀眾,在熒幕前你是判斷者,你的想法將決定你的走向,什麼「我的價值觀完全受那個誰影響」「沒有錯啊,暴走大事件就是變了,我的朋友們都這麼想」
全J把是狗屁。如果你的口頭禪評價是上述這種類型,恭喜你跟風了,連一點自我想法都沒有的人才是最可悲的。
那麼怎麼不跟風?很簡單,塑造自我思想,任何事情不要單方面評析,兩面看待,不無腦噴,不無腦跟,over.
我認為 跟風就是一種思維的懶惰。
有句俗話說人懶,說這人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決不站著。大多數人總是這樣的,趨向安逸而遠離辛苦。對於人們來說,行為上的懶惰易於辨別,而思維上的懶惰則難以清除的意識到。思維的懶惰有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跟風。比不上那些大大的專業回答,我說下我自己的看法吧。以iPhone為例。我買iPhone4s的時候5已經出來很長時間了,當時只要在4s行貨價格基礎上添300塊左右就可以買5的港行版。為什麼這樣選擇?為什麼不選擇同期的三星,htc,諾基亞?因為我一直認為4和4s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手機。例如它玻璃與金屬優雅結合的設計造型;合適的屏幕尺寸和握感;獨自放在一旁,看起來就像《太空漫遊2001》中那塊每次出現必帶來物種進化的黑色石板,充滿神秘感…我相信你對你特別喜歡的人或物上也有類似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強烈。具有明顯的持續性——長時間不會變化。以及特徵性——你可以列舉你喜歡的事物的所有特點。那些跟風的人的內心缺乏這樣的特徵而隨波逐流。跟風是一種從眾心理的體現,而選擇自己的方式則是一種頗為理智的做法。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多是在比較的過程中形成的。當人腦子裡有非常多的選項時,人會傾向于歸納出他自己的喜好特徵,並且對比越多,越明晰,越深刻。這時他自然會得出自己的答案。說白了,就是視野和知識面的問題。跟風未必不好,因為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群體的理智因素,但為了讓人活得更加自由我的具體建議是:當某個風潮來臨時,不妨自己上網或者看實時報刊雜誌多查些相關信息。比如大家都喜歡某個明星,你就自己去聽聽他的歌看看他的電影,再比較下自己心裡的感覺,即使最後不喜歡,這也會成為日後選擇的參考。這種過程越多越好,如果不習慣就強迫自己靜靜地看完,讀完,仔細想想。久而久之,一旦這種習慣養成,人的世界觀會相應改觀,不僅不會隨意跟風,還會變得更加理智,自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