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到底是包藏異心還是開封真的沒辦法救援了?
為什麼趙構不發兵去救開封?
開封是沒法救的,趙構或許是包藏了一些異心,然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徽宗跟欽宗實在太二,導致後期根本沒法翻盤。
這事咱們得從第一次開封保衛戰的時候說起。
宣和七年金兵入寇,當時開封城裡的守備是個什麼情況呢?
皇城之內,無諸班以宿衛;京城之中,少禁旅以鎮守——宋朝諸臣奏議
國朝舊制,殿前侍衛馬步三衙禁旅,合十餘萬人,宣和,僅存三萬而已——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當時大宋最能打的部隊是西北軍,徽宗始終就沒想過在開封城下跟金軍硬戰。而前期金軍兵分兩路,西路軍在太原城下受阻,東路軍在郭藥師投敵之後一路長驅直入,眼瞅著就打到黃河邊上了,童貫從太原一路跑回開封,你猜徽宗是個什麼心情?你猜他敢不敢跟金軍來一仗?
當然不敢了。
徽宗的反應是我得趕緊轉進,然而開封城作為都城,說不要就不要了說不過去,所以他的想法,是讓太子趙恆以監國的名義鎮守開封。
這裡需要補充的一個背景,是徽宗一直都不太中意自己的這個太子,而比較喜歡自己的三兒子鄆王趙楷。然而太常少卿李綱對此表示了反對,覺得你這監國太虛了
時金人渝盟,邊報狎至,朝廷議避敵之計,詔起師勤王,命皇太子為開封牧,令侍從各具所見以聞。綱上御戎五策,且語所善給事中吳敏曰:「建牧之議,豈非欲委以留守之任乎?巨敵猖獗如此,非傳以位號,不足以招徠天下豪傑。——宋史
這時候金軍離開封,只有十天的路程了。
徽宗表示行,只要我能跑路,別的都好說,我禪位不就得了么。
於是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徽宗禪位,二十四日,欽宗繼位。
嗯,這個過程中鄆王還差點搞了個大新聞出來——不過沒成,咱們也就不詳細講他。反正到了金軍離開封只有十天路程的這麼個時候,大宋的最高決策層終於換了人,徽宗可以開心的跑路了,欽宗上了台。
而北宋此時的防務有多懈怠呢?一個小事就足以說明:十二月二十二日,徽宗臨退位前才下詔讓天下方鎮勤王:
天下方鎮、郡邑守令,各率師募眾,勤王(漢)[捍]邊,能立奇功者,並優加異賞,不限常制。
同日,北宋終於想起來金軍也是人,所以他們也是不能飛過黃河天險的,開始下令加強黃河渡口和橋樑的守備——也就是說直到這個時候,北宋才真正擺出了一幅「我要跟你打」的狀態出來。
那麼金軍此時是個什麼反應呢?
金軍有點慫了。
二十九日丙寅斡離不(改作斡里雅布)寨中言南使至言趙皇內禪居龍德宮太子即位。
斡離不(改作斡里雅布)發信德府軍中太史占帝星復明非。前日之比懼之聞天子內禪軍中大驚猶豫未敢行恐南朝有備意欲還師郭藥師曰:南朝未必有備言汴京富庶及宮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今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勢急趨大河將士必破膽可不戰而還苟聞有備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以示國威歸之未晚斡離不(改作斡里雅布)從之決意長驅。——三朝北盟會編
咱們說過,西路軍受挫,東路軍單兵深入了大宋腹地。那麼眼瞅著就打過黃河了,大宋又派人到你這告訴你我們換了個最高領導人,金軍當然要琢磨一下自己這麼冒險打過去靠不靠譜。所以金軍在一瞬之間,是有點慫的。
這時候十分了解北宋君臣到底是個什麼德性的降將郭藥師立功了:不要慫,咱們莽上去,一波帶走。
咱們前面說過了,十二月二十二日北宋才想起來加強黃河防務這事,所以這麼幾天的時間裡,你猜黃河附近的守軍是個什麼狀態?
當然是一觸即潰啦!
金軍這下算是有了底——原來大宋真的沒準備啊!那還猶豫什麼,打過黃河去啊!
於是金軍渡河了。
於是徽宗跑路了——正月初三浚州失守的消息剛傳到開封,徽宗就火急火燎的跑路了。連原定掩人耳目的行程都顧不上了,直接帶著幾個內侍就跑了。這次逃跑極大的動搖了滿朝文武的軍心,一群大臣跟著就一起跑路了。原本還有點決戰想法的欽宗在宰執們的勸說下也開始琢磨跑路這事了——所以現在的北宋朝廷上,根本就是投降派的天下。
這時候還是李綱,站出來把事情給扛了起來——跑?跑你妹啊!跑到一半,金兵得到消息快馬突襲你跑得了么?
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
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宋史
李綱表示不要跑,跟他正面剛!
由於終於有一個正常人(李綱)開始組織防務了,所以金軍在正月初八打到開封城下貿然攻城的時候果斷就碰了個頭破血流:
癸酉,斡離不軍至京城西北,屯牢駝岡天駟監。是夕,金人攻宣澤門,以火船數十順流而下。李綱臨城募敢死士二千人,列布拐子城下,火船至,摘以長鉤,投石碎之,又於中流排置杈木,及運蔡京家山石疊門道間,就水中斬獲百餘人,迨旦始定。——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實際上,金軍在太原久攻不下,就是由於他們缺乏攻城能力,那現在換了開封,金軍可能忽然就有能力攻城了么?
當然不可能啊!
所以現在戰場上的形勢,是對宋軍極其有利的——金軍攻不進來,各路勤王軍正不斷趕來,到時候關門打狗,一個也走不了。
於是在這一片大好形勢下,徽宗和欽宗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先是徽宗在東南要另立中央,建小朝廷,還滯留勤王軍隊。
奉道君聖旨:杭、越兩將將兵、江東路將兵及逐州不系將兵及土兵、弓手等,未得團結起發,聽候指揮使喚,先具兵帳申奏。仍札下鎮江府、揚、泗州照會。如已差發過人數,並截留具奏——靖康要錄箋注
然後欽宗表示攘外必先安內,咱們還是跟金軍談談吧——注意,從這個時候開始,欽宗的主要精力就開始轉到跟徽宗內鬥上去了。而金軍攻城不下也開始傾向於跟欽宗搞一波交易,兩方一拍即合,恍如嫖客遇見妓女,迅速開始了接觸。
上顧宰執,未有對者。李綱請行,上不許,曰:『卿方治兵,不可。』命同知樞密院事李梲奉使,鄭望之、高世則副之。既退,梲與望之再對,上云:『若及割地,則多與歲幣,增三五百萬不妨。』望之次論及犒軍金銀,可許銀三五百萬兩。——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銀三五百萬兩,這是欽宗的「誠意」,而這誠意,在金軍看來還不夠,金軍想要多少呢?
斡離不約見之,引李鄴、沈琯於其坐後,需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牛馬萬匹、衣緞百萬匹,割太原、中山、河間三路地,並欲宰相、親王為質
開條件當然要跟武力脅迫一起來,金軍是明白這個道理的,然而搞笑的是,金軍為了多訛點錢發起的攻勢並沒有取得十分理想的戰果——這就很尷尬了
乙亥,李綱方入對,外報敵攻通天、景陽門一帶甚急。……綱登城督戰,上遣中使勞問,手札褒諭,給內庫酒、銀碗、采絹等以頒將士,人皆歡呼。自卯至未、 申間,殺賊凡數千,乃退。武泰軍節度使何灌死之。
是日,敵移壁開遠門。乙亥,敵攻通天、景陽門一帶甚急,又遣游騎四齣,抄掠畿縣,惟東明、太康、雍邱、鄢陵、扶溝僅存,敵恥小邑不破,再益騎三千,急攻東明。京東將董有鄰率眾拒之,斬首十餘級,最後得金環者,三太子也。——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就在這種一片大好的形勢下,欽宗表示……我願意接受你們開出的條件!投降派一片歡呼,紛紛表示皇上聖明。
大家一下子都懵圈了,以李綱為代表的主戰派當然不幹,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在欽宗的主持下,和議被迅速的通過了,只有幾個細節處被修改了一下下,比如說那個「宰相、親王為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變成了「遣親王、郡王各一人,至河即還。宰相候交物了及撥地畢日,可還也。」而被派出去的這位王爺,就是咱們未來的高宗皇帝,趙構。
李綱在這個過程中的話語權被逐漸削弱,對欽宗而言,他的首要任務是打發走金軍,然後趕緊解決徽宗的問題。而對投降派的百官而言,掏的又不是自己口袋,何苦不答應呢?李綱爭來爭去,最後只能勉強扣下割地詔書先不發,準備等勤王軍都進場以後再反推過去。
於是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下,勤王軍進場了。
正月二十一日,開封周邊勤王軍多達二十餘萬,其中包括种師道與姚平仲所帥西軍。而金軍數量不過六萬,於是金軍開始收縮兵力進行防守了。
統制馬忠以勤王兵至京師,熙河路經略使姚古、秦鳳路經略使种師中及折彥質、折可求、劉光國、楊可勝、范瓊、李寶諸路勤王兵至京師。諸路勤王兵號二十萬到京師,夜間人心稍定。——三朝北盟會編
然而不出意外的,欽宗又一次搞出了幺蛾子。
首先是死活都不肯統一軍隊指揮權,以种師道任宣撫使,節制開封城外兵馬,以李綱節制城內兵馬,使得雙方指揮權分散,無法互相呼應。
然後再种師道、李綱都主張面對戰鬥力很強但數量較少的金兵採用穩紮穩打的策略時,非要採取姚平仲急於求成的偷襲方案,孤注一擲,兵行險招。
先是朝廷大臣皆主和議,唯李綱非之。及种師道至,議論與綱同,上意頗和。又姚平仲以士不得速戰,有怨言達於天聽。上一日遣使伍輩,促种師道戰。師道奏請召大臣熟議之。君子謂師道主張不定,其意在乎敗則分謗也,乃與李邦彥、李綱、吳敏同對於福甯殿,皆言可擊。
上問兵期,師道請過春分節。上以為緩,乃密遺平仲及楊可勝等取二月丁酉出兵,動牟駝岡大寨。可勝奏曰:「此行決危,又恐失國家遣親王、宰相和議之信。臣欲作奏檢藏懷中,具言臣不候聖旨往擊賊。」上許之。是日也,用術士楚天覺克擇劫寨之日,漏語於數日之前,都人戶戶知之。又植三大旗於開寶寺旁,皆書為御前報捷字,仍於封邱門。上張御幄,以俟車駕,臨受俘獲。都人填隘於衢路,侍捷音。平仲、可勝等以兵七千出城,金人空其寨,伏鐵鷂子兵以掩官軍。平仲等大敗,可勝被執,夜漏猶未盡。——三朝北盟會編
嗯,勤王軍沒到就慫得要馬上投降,勤王軍一到就「一日遣使伍輩」要求趕緊決戰,襲營搞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
這沒有不輸的道理好么?
另外,淚痕春雨說這次夜襲人數可能多達四十萬,引用的是《金史》里的記載。這可能是淚痕不太熟悉學界動態的緣故。熟悉宋金史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這個問題2001年吉大的楊軍教授就已經在《金史?交聘表》校正二十則一文中考據過了,在此我不再冗述,一般認為這次夜襲人數在萬人左右,金史中的記載是有存在錯誤的。
而一心想速勝的欽宗,見到大敗之後是什麼反應呢?他馬上把責任推給了李綱,聲稱這次大敗都是李綱的鍋,直接把李綱給免了!然後讓人帶著割讓三鎮的詔書趕緊到金營謝罪!
開封城裡的軍民對這事反響極其強烈,覺得官家你是不是有病?就這麼幾個能幹事的你竟然整天想著免他的官?所以在大家的請願下,李綱官復原職——請注意,這次請願差點打死了欽宗當時的宰相李邦彥,所以開封城中軍民的作戰意願也就可見一斑了。
由於姚平仲損失的人馬其實並不是很多,所以宋軍此時依然佔據著戰場的主動形勢。而金軍雖然大勝一場,卻發現自己已經越來越處於劣勢了,而既然割讓河北三鎮的詔書也搞到手了,那何苦在開封城下等著被圍殲呢?於是金軍開始準備撤了。
丙午,金人退師。初,斡離不長驅犯闕,無與敵者。自四方勤王之師大集城下,我勢已振,即有懼心。既得三鎮詔書及肅王,至不候金帛數足,遣使告辭,就軍中錫宴,遂行。————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此外,咱們還得多句嘴。姚平仲偷家不成被反殺,是不是說明宋軍就絕對不是金軍的對手呢?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的,如果宋軍真的是見到金軍的面就走不動道,那麼金軍早就一鼓作氣推平開封城了——就算我攻不下城來,那麼我把你開封周圍的二十萬宋軍都懟一遍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吧?大家覺得要是這些勤王部隊都被懟了,金軍還會撤退不?欽宗會不會開出更高的價碼來求降?
實際上,宋軍是進攻不足,防守有餘的。
李綱會行營左右軍將士,質明出景陽門,勒兵於班荊館、天駟監,分命諸將解范瓊、王師古等圍。敵騎出沒鏖戰於幕天坡,斬獲甚眾,復犯中軍。綱親帥將士,以神臂弓射卻之。————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特彆強調欽宗的缺心眼決定在整個北宋滅亡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越是在這種微妙的時刻,統治者的決策就越能影響到戰爭的勝負。假如欽宗稍稍聰明一些的話,他就應該放手讓种師道、李綱這些人施為,然而他卻一再做出錯誤的決策,最終導致了北宋的全面潰敗。
而康王趙構在這個過程中則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勇氣,姚平仲襲營失敗以後金軍找康王問責——這特么說好的議和,現在你們偷家算幾個意思?趙構以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凜然不懼的正面回應了金軍:愛咋咋地,有招你想去!
會姚平仲劫寨,敵人以用兵責使者。張邦昌恐懼流涕,王止之曰:『為國家,乃憂身耶?』敵人莫不嗟嘆,斡離不由是畏憚,不欲王留,更請肅王。及歸都,人爭迎觀之。上喜甚,賜予良渥。————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這就為後來的許多事情打下了伏筆,不過咱們現在還得把鏡頭轉回來,說說欽宗是如何繼續二下去的。
前面咱們說了,欽宗此時的工作重心是迎還徽宗,那麼你既然要迎還徽宗,勢必要先打發金軍對吧?這就是為什麼欽宗如此迫切的想同金軍媾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既然想媾和,那麼李綱等人待金軍撤退時銜尾追襲的計劃自然也被否定了。
不過這不是最缺心眼的。
最缺心眼的,是這邊金軍剛撤,那邊欽宗就準備把和約給吃回去了。
壬午,詔曰:「朕承道君皇帝付託之重,十有四日,金人之師已及都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紓禍。賴宗社之靈,守備弗缺,久乃退師。而金人要盟,終弗可保。今肅王渡河北去未還,宗翰深入南破隆德,未至三鎮,先敗元約,及所過殘破州縣,殺掠士女。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已詔元主和議李邦彥,奉使許地李梲、李鄴、鄭望之,悉行罷黜,又詔种師道、姚古、种師中往援三鎮。朕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與人,且保塞陵寢所在,誓當固守,不忍陷三鎮二十州之民,以偷頃刻之安。與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仍札與三鎮帥臣。」——續資治通鑒
如果不把欽宗的行為跟徽宗放到一起看,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時候的欽宗腦子簡直是進水了——這邊要撕毀和約,那邊打壓主戰派,甚至在西路金軍表現出南下的勢頭時還以三鎮為條件要去議和!然而假如看看此時徽宗的舉動,這些事情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時用事者言道君將復辟於鎮江,人情危駭。——續資治通鑒
這還不算,最要命的是徽宗作為一個在野黨,忽然開始唱高調了!李綱去請徽宗還朝時,徽宗說了這麼一番話:
道君曰:「敵退,師方在河,何不邀擊?」綱曰:「以肅邸在敵營故。」道君曰:「為宗社計,豈復論此!」——三朝北盟會編
對於欽宗來說,這個時候假如自己不擺出一副跟金軍戰鬥到底的姿態,那麼他迎還徽宗的時候就會面臨執政合法性不足的問題,所以割讓三鎮的詔書他必須要吞回去——然而這並不是他的本意,他依然是那個不知兵事,恐金症嚴重的皇帝,所以他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支持主戰派提出的種種合理建議。不過在表面上,他依然要做出一副收復失地的樣子來給天下人看,並以此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
那麼到此為止,我們就可以充分理解第一次開封保衛戰前後宋軍各種不可理喻的舉動了。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更讓人瞠目結舌的,還在後面。
——————————更新的分割線——————————
雖然金軍終於被打發走了,然而對欽宗來說,真正殘酷的戰鬥才剛剛開始。他現在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兩件事上面:一是迎還自己的父親,太上皇徽宗;二是徹底清繳徽宗的政治勢力。
欽宗為了把徽宗哄回來可謂手段用盡,軟硬兼施——這個過程十分精彩,簡直可以拍一部古代版的紙牌屋,不過由於過程實在是過於冗長,所以咱們先略過不表。反正經過了小一個月的扯皮之後,徽宗終於還朝了。
我打算詳細說說的,還是欽宗在對金戰略上的一系列缺心眼舉措。
首先是東路金軍撤退之後不到一周,种師道就靠邊站了。
癸丑,种師道罷為中太一宮使。中丞許翰言師道名將,沈毅有謀,不可使解兵柄。帝謂其老,難用。——續資治通鑒
然後精彩的來了——咱們說過,金軍分的是兩路對吧?東路軍冒進打進來了,西路軍可還在太原城下圍城呢,結果東路軍這一撤,西路軍聽說他們在開封城下搶了個盤滿缽滿,坐不住了,分兵也南下了。
這就尷尬了!你覺得天下太平讓人家靠邊站了,現在金軍又來了,你怎麼辦?
沒辦法,再把人家請回來吧……
粘罕(改作尼堪)兵據大行山瞰河津朝廷大駭乃命种師中姚古出河東河北。——三朝北盟會編
金人次高平,舉朝震懼。命統制官郝懷將兵一萬屯河陽,扼太行、琅車之險,以种師道為河北宣撫使,駐滑州,以姚古為制置使,總兵援太原,以种師中為制置副使,援中山、河間諸郡。——續資治通鑒
由於西路軍的威脅,所以种師道這些人勉強被欽宗拿來堵了一陣子槍口——不過堵槍口歸堵槍口,兵可還是沒額外派給你的,不過考慮到當時勤王的諸路兵馬質量堪憂,种師道本身的帶來的部隊可能是大宋最能打的隊伍之一,這個其實也還不算是特別大的問題。然而到了二月底,西路軍終於也被所謂的割地議和給忽悠走了,而三月末開始,姚古這些人開始連續收復失地了。
宗望攻中山、河間,兩鎮皆固守不下。師中因進兵以逼之,宗望遂北還。——續資治通鑒
二十四日庚寅姚古收復隆德府。二十六日壬辰姚古收復威勝軍。——三朝北盟會編
姚古收復失地,是因為西路軍退去之後又開始專心圍困太原了。所以這種收復失地本身就是象徵性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的。這種事姚古明白,种師道明白,但是欽宗……不知道他明不明白,反正到了四月中旬,竟然有人開始跳出來譴責姚古等人延誤軍機、要求軍法從事了!
右諫議大夫楊時論姚古不救太原:……姚古節制諸將擁重兵躬自逗遛不進宜諸將皆無肯用命也。臣嘗論姚古逗遛請以軍法從事——三朝北盟會編
很顯然,前幾天還怕金兵怕得要死的滿朝文武忽然之間就意識到我大宋NO.1,金軍不過一群跳樑小丑,不堪一擊。所以在催促姚古等人進軍的同時,朝廷竟然還否定了种師道提出來的防禦計劃。
師道請合關、河卒屯滄、衛、孟、滑,備金兵再至。朝論以大敵甫退,不宜勞師以示弱,格不用。——宋史
當時的戰場形勢下,戰略相持對宋軍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天氣已經開始漸漸炎熱了,歷來夏季作戰就是遼金等國的弱項,西路金軍本來就久攻太原不下,士氣已經沒那麼高漲了,而主帥甚至已經開始避暑了,所以再等兩天,大家準備好了之後再決戰是個很合理的選擇。然而這時候卻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朝中僅有的一點主戰力量竟然等不及了!他們覺得現在就是大家一起上去一波帶走金軍的這麼個形勢,等?再等金軍跑了怎麼辦?
粘罕至太原,悉破諸縣,為鎖城法困之,內外不相通。姚古雖復隆德、威勝,扼南北關,而不能解圍。於是詔師中由井陘道出師,與古掎角,進次平定軍,乘勝復壽陽、榆次,留屯真定。
時粘罕避暑雲中,留兵分就畜牧,覘者以為將遁,告諸朝。知樞密院許翰信之,數遣使督師中出戰,且責以逗撓。——宋史
河北制置使种師中軍於真定樞密許翰怒其不進檄書一日六七至有逗遛玩敵之語。——三朝北盟會編
為什麼許翰這麼急著讓种師中他們進軍?因為朝中已經快要沒有主戰派立足的餘地了!除了李綱和許翰這些人意外,其他人的工作重心完全沒有放在軍事上,而是一心一意的在搞政治鬥爭。而李綱在徽宗還朝之後,其最後一點利用價值終於也被榨乾了,開始被迅速的邊緣化,所以主戰派唯一的希望,就是趕緊收復太原,用一場大勝來證明自己。
時北兵已去,太上還宮,上下恬然,置邊事於不問。綱獨以為憂,與同知樞密院事許翰議調防秋之兵。吳敏乞置詳議司檢詳法制,以革弊政,詔以綱為提舉官,南仲沮止之。——宋史
在等死與找死之間,最終主戰派選擇了孤注一擲。而這次冒進的結局就是种師中兵敗身死,姚古軍一潰千里。而失敗的過程也是相當的戲劇化:
約姚古及張灝俱進,而輜重賞犒之物皆不暇從行。師中抵壽陽之石坑,為金將完顏和尼所襲,五戰三勝,回趨榆次,至殺熊嶺,去太原百里。姚古將兵至威勝,統制焦安節妄傳宗翰將至,故古與灝皆失期不會。師中兵飢甚,敵知之,悉眾攻右軍,右軍潰,而前軍亦奔。師中獨以麾下死戰,自卯至巳,士卒發神臂弓射退金人,而賞賚不及,皆憤怨散去,所留才百人。師中身被四創,力疾斗死。……金乘勝進兵迎古,遇於盤陀,古兵潰,退保隆德。事聞,贈師中少師。
首先是「輜重賞犒之物皆不暇從行」,導致最後糧草補給供應不上,連給軍士的賣命錢都拿不出來,以至於最後种師中的直屬部隊都「憤怨散去」;然後是姚古的部下因為畏戰而導致姚古軍未能按時進入既定攻擊位置,最終被金軍乘勝大破,這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一件大悲劇。
最終幹掉种師中的是完顏活女,可以說是當時金國將領中的超新星,這哥們是完顏婁室之子,17歲就被金太祖贊為「他日必為名將。」,後來歷京兆尹,封廣平郡王,以正隆例,改封代國公,進封隋國公的一代猛人。不過當時活女過於年輕,像「其攻濟州,敗敵八千」、「以兵三百,敗敵二千」這樣的戰功都是在對遼戰場上取得的,而种師中,則是他在北宋打出名聲的第一個祭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很難說姚古軍的徘徊不前其中沒有姚氏與種氏鬥氣的成分在裡面。之前姚仲平在開封保衛戰中提出的奇襲冒進方案,就有與種氏兄弟別苗頭的動機在裡面。
種氏、姚氏皆為山西巨室,平仲父古方以熙河兵入援。平仲慮功名獨歸種氏。乃以士不得速戰為言達於上。——宋史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大敗都意味著宋軍暫時在太原方向失去了進攻能力,那麼北宋朝廷又是個什麼反應呢?
朝廷的反應是……把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把李綱給我扔到河北主持戰事去!
由於徽宗已經還朝,所以欽宗一方面把自己曾經許諾過的「厚待」全都吃了回去,直接把徽宗變相軟禁了起來;另一方面全力發動文化大革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批鬥高潮,朝中烏煙瘴氣,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由於徽宗親信的大臣像童貫、蔡京這些人早就在開封保衛戰期間因為群眾反響太過強烈而被貶得貶,殺得殺,基本都已經沒了實權。所以徽宗還朝之後欽宗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對徽宗的人身控制上。他先是把徽宗身邊的內侍來了個大換血,使徽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耿南仲建議盡屏其左右,於是內侍陳思恭、蕭道、李琮、張見道十人並行貶黜,不許入門。敢留者斬。——三朝北盟會編
然後變相把徽宗監控了起來,不僅親自為徽宗安排了政治覺悟高、革命意識強的服務人員,還要求他們早請示晚彙報,實時向自己彙報徽宗動向。到後來為了斷絕徽宗收買人心的可能,甚至連徽宗賜給內侍的財物都要上報組織,統一回收。至於接見大臣?那更是要在嚴密監控之下進行了!
全忠孝大節者……分日請見上皇,以備顧問,開諭聖意,庶幾究性命之至理,以適其悠遊無事之樂——宋朝諸臣奏議
令提舉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聞——宋史
而另一方面,就是在朝廷上全面清除徽宗的影響力。欽宗用的是最方便也最簡單的一招——黨爭啊!炮轟王安石啊!給司馬光翻案啊!
由於蔡京主政時,朝中多為變法派發聲,因此通過對改革的全面批判,欽宗很快就確立了新的話語權——不過這個也不是咱們這篇文章的重點,大家只要知道,此時的朝廷內部一直在忙著扯淡,這就夠了。咱們還是轉過來說說被踢到河北的李綱在幹嘛。
時太原圍未解,种師中戰沒,師道病歸,南仲曰:「欲援太原,非綱不可。」上以綱為河東、北宣撫使。綱言:「臣書生,實不知兵。在圍城中,不得已為陛下料理兵事,今使為大帥,恐誤國事。」因拜辭,不許。退而移疾,乞致仕,章十餘上,不允。——宋史
李綱在夾縫中艱難的求生存。到了河北把种師道替下來以後李綱先是砍了導致种師中兵敗的罪魁禍首之一焦安節,然後收拾了姚古,開始整頓防務。這時候李綱表示自己發現了一個盲點。
那就是為什麼自己作為一個制置使,手底下卻沒人可管呢?
宣撫司兵僅萬二千人,庶事未集,綱乞展行期。御批以為遷延拒命——宋史
又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然而李綱在這種環境下還是爆發出了驚人的能力——我自己練兵,成不?
很遺憾,中央已經決定了,不成!
李綱留河陽十餘日,練士卒,修整器甲之屬,進次懷州,造戰車,期兵集大舉;而朝廷降詔罷減所起兵。綱上疏……疏奏,不報,趨赴太原。——續資治通鑒
這還不是最絕的,最絕的是不僅不給你兵,不讓你練兵,而且還不給你其他部隊的節制權!不爽?不爽不要玩!
綱乃遣解潛屯威勝軍,劉韐屯遼州,幕官王以寧與都統制折可求、張思正等屯汾州,范瓊屯南北關,皆去太原五驛,約三道並進。時諸將皆承受御畫,事皆專達,進退自如,宣撫司徒有節度之名,多不遵命。綱嘗具論之,雖降約束,而承受專達自若。——續資治通鑒
御批日促解太原之圍,而諸將承受御畫,事皆專達,宣撫司徒有節制之名。綱上疏,極諫節制不專之弊。——宋史
所以現在我們就能清楚的認識到當時的北宋朝廷究竟有多不想打仗了。雖然李綱作為主戰派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軍民的意願,但以欽宗為首的主和派幾乎可以從各種地方來對李綱掣肘,如果這樣李綱還能打贏,那也就沒什麼天理可言了。
於是在朝廷愉快的掣肘下,太原城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欽宗也終於找到借口把李綱徹底踢開了。
以宣撫使屯於懷州也,諸將皆敗,太原失守,綱將士多叛去,金人乘之,遂大敗而還,上怒遂罷綱,使知揚州。——三朝北盟會編
有意思的是,李綱最後被彈劾的「十大罪」里,兵敗只是理由之一。這「十大罪」中的大部分罪名都是李綱在兩宮間生事、聲稱自己對太上皇禪位有功、跟蔡京等人私下勾結以及最搞笑的「善歸於己,過歸於君」——李綱妄稱宋欽宗之所以死守開封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死諫所致。不過最主要的罪名,還是所謂的「專主戰議,喪師費財」。
欽宗徹底毀掉了翻盤的最後一絲機會,接下來他要表演的,就不止是愚蠢了。
——————我是更新的分割線———————
李綱走了,北宋朝中的主戰派基本消失殆盡。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金人又南下了。
金軍南下的根本原因是你割讓了三鎮又反悔,而直接原因則是欽宗這些人又蠢又壞的缺心眼舉動,比如好死不死的非要去勾搭遼國餘孽,共同商議夾擊大金之類的。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三鎮。
蕭仲恭使宋還,以所持宋帝與耶律余睹蠟書自陳。——金史
金人既得蕭仲恭所上蠟書,會麟府帥折可求又言西遼在西夏之北,欲結宋以復怨於金,吳敏勸帝致書西遼,由河東之麟府,亦為宗翰所得,復以聞,於是決計南伐。丁未,以宗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仍分兩道,宗翰發雲中,宗望發保州。——續資治通鑒
李綱走了以後种師道接了他的班,兩人在靖康元年猶如走馬燈一樣你上我下,這實際上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欽宗他們手裡的牌真的不多了。
欽宗對金軍又一次南下這事很快做出了回應,其實這回應相當簡單,那就是認慫——三鎮對吧?我給你不就得了么!要錢是吧?我給你啊!
先是遣劉岑、李若水分使金軍以求緩師。岑等還,言宗望索歸朝官及所欠金銀,宗翰則不言金銀,專論三鎮。庚申,乃遣王雲往,許以三鎮賦入之數。——續資治通鑒
欽宗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毛病,宋軍「屢戰屢敗」,种師道剛剛又丟了真定府,不議和,這仗怕是沒法打下去了。不過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
從始至終,你就沒做過戰鬥準備好么?
及邊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講解。金人佯許而攻略自如,諸將以和議故,皆閉壁不出。好問言:「彼名和而實攻,朝廷不謀進兵遣將,何也?請亟集滄、滑、邢、相之戍,以遏奔沖,而列勤王之師於畿邑,以衛京城。」疏上不省。金人陷真定,攻中山,上下震駭,廷臣狐疑相顧,猶以和議為辭。好問率台屬劾大臣畏懦誤國,出好問知袁州。——宋史、
而跟北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軍此時完全吸取了第一次開封保衛戰中的教訓,不僅穩紮穩打把自己攻佔的地盤連成了一片,還十分聰明的準備分兵去攔截西軍。從始至終,金軍的戰略意圖都十分明顯,那就是直接打到開封去。所謂的「議和」,此時只是一個障眼法。
如果刨除欽宗君臣宛若智障一樣的表演,單單就河東與河北諸地的軍民表現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些人的抵抗意志還是十分強烈的。也就是說,此時北宋在這些地方依然有市場。而金軍也並遠沒能夠控制住整個河東與河北地區,僅僅是將佔領區連成一片,避免了之前孤軍冒進的形勢出現。
邈始視事,兵不滿二千,錢不滿二百萬,自度無以拒敵,乃諭民出財,共為死守。民恃邈為固,不數日,得錢十三萬貫、粟十一萬石,募民為勇敢亦數千人。而新集之兵皆無鬥志,金人至,邈乞師於宣撫副使劉韐,且間道走蠟書上聞,皆不報。城被圍,且戰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戰不克,將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宋史
金人攻汾州,知州張克戩畢力扞禦,城破,猶巷戰,不克,乃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決,一門死者八人。兵馬都監賈亶亦死之。——續資治通鑒
在這種情況下,北宋朝廷里的這些人就像腦抽了一樣,不斷的削減防務,甚至要求前來救援的兵馬返回原地,整個過程之匪夷所思讓人瞠目結舌。在這個過程中,欽宗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所謂的議和上,根本就沒有絲毫與金軍作戰的準備。
金師日逼,南道總管張叔夜、陝西制置使錢蓋,各統兵赴闕。唐恪、耿南仲專主和議,亟檄止諸軍勿前。辛卯,遣給事中黃鍔由海道使金議和。
時既遣使講和,金人陽許,而攻略自如。諸將以和議故,皆閉壁不出。——續資治通鑒
而种師道在幹嘛?种師道被欽宗召回了。這位老將沒過多久就病逝了,北宋能用的將領又少了一位。這個時候欽宗跟徽宗之間的勾心鬥角竟然還在神奇的繼續著!兩個人之間的猜忌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就在十月份,這對奇葩父子之間的隔閡已經到了要提防對方下毒的程度了。
至是天甯節詣龍德宮上壽上皇滿飲乃復斟一杯以勸上而大臣有躡上之足者上堅辭不敢飲而退上皇號哭入宮翌日置黃榜於龍德宮前捕間諜兩宮語言者賞錢三千貫白身補承信郎自是兩宮之情不通矣。——三朝北盟會編
所以為什麼最後金軍打到開封之後就把二帝給一鍋端了?根本原因是這倆奇葩之間根本就一絲信任都沒有,所以欽宗在形勢危急,徽宗主動提出自己可以出去搞一個融在備份的時候果斷否定了個這個決議——開玩笑,你再出去另立個小朝廷怎麼辦!
請大家記住這個時間節點:靖康元年十月。從這個時候開始,北宋在這場戰爭中的頹勢已經徹底不可避免了,朝中的主戰派基本上是死得死,貶得貶;北宋方面除了求和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的戰爭準備;而金軍在口頭上表示同意和談,卻一天都沒有放緩南下的步伐。這個過程中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許多戰鬥中,試圖抵抗的宋軍將領都要眾籌糧草兵馬,宋軍在自己的領土上抵禦外敵,竟然會面臨補給不夠的問題。而朝廷則一次又一次的掏出大筆金銀來向金軍示好。
不過,這個時候「靖康之難」的發生,依然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力。接下來咱們就看看,欽宗是怎樣堅持不懈的、持之以恆的、兢兢業業的……作死。
在北宋方面持續不斷的努力下,金軍表示可以跟你們嘮嘮議和這事。不過金軍表示:上次你們那個康王趙構啊,跟我們聊的EXCITED,這次還是讓他來跟我們嘮吧。
於是在交代了一萬字的背景之後,咱們這個回答的主人公,康王趙構,終於動身前往河北找金軍談判去了。
十六日丁丑康王為告和使奉使斡離不(改作斡里雅布)軍前。——三朝北盟會編
十一月十六日康王出發求和。
十一月二十日,趙構在金軍連續不斷的小股騎兵「圍觀」下,抵達了磁州。在這裡他遇見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宗澤。
壬午,磁州守臣宗澤迎謁曰:「肅王一去不返,今金又詭辭以致大王,其兵已迫,復去何益!願勿行。」——續資治通鑒
宗澤的話是有道理的,肅王一去不返,你去了還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不過宗澤實際上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始終都是一個比較堅定的主戰派,然而他的能力有限,人輕言微,他希望能藉助趙構的聲望來組織抵抗——前面咱們說過,趙構在金軍里不卑不亢的表現讓人們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當時大家對議和這事反感到了什麼程度呢?很簡單,他們把趙構的議和副使給揍了。
是日,康王構髮長垣,至滑州:庚辰,至相州。壬午,磁州守臣宗澤迎謁曰:「肅王一去不返,今金又詭辭以致大王,其兵已迫,復去何益!願勿行。」先是王雲奉使過磁、相,勸兩郡撤近城民舍,運粟入保,為清野之計,民怨之。及王次磁,出謁嘉應神祠,雲在後,百姓遮道諫王勿北去,厲聲指雲曰:「清野之人,真姦細也!」王出廟,行人噪,執雲,殺之。——續資治通鑒
對,揍死了。
既然副使都被打死了,那麼趙構自然就停了下來。這時候事情開始急轉直下了,就在同時,金軍渡過黃河,兵鋒直指開封。十一月二十二日,金軍表示要「以河為界」,重新劃分國界,十一月二十四日,金軍抵達開封城下——不僅如此,金軍還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分兵調頭奔西邊截斷宋朝西北軍的支援去了。
那麼現在開封城下的金軍有多少人呢?
根據《三朝北盟會編》的記載,開封城下的金軍「約十萬眾」,而根據《靖康要錄箋注》的記載,則是「約二十萬眾」另外,還有一支五萬人的隊伍佔領了潼關,截斷了西軍的救援通道。不過開封城下的這些金軍,並不全都是由女真人組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路劫掠百姓來充數的。
開封城中的守軍此時有七萬人左右,而欽宗終於想起來應該叫人來救自己了,下詔天下勤王。欽宗一直以來的作死行為終於開始體現出它的作用了——金軍驚喜的發現,自己上次攻城時候留下的拋石機炮座竟然都沒動!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北宋方面竟然連一丁點的預防措施都沒做!
當時的一首民謠很形象的說明了當時的朝廷都在幹些什麼:
不管太原,卻管太學; 不管防秋,卻管《春秋》; 不管炮石,卻管安石; 不管肅王,卻管舒王; 不管燕山,卻管聶山; 不管東京,卻管蔡京; 不管河北地界,卻管舉人解免; 不管河東,卻管陳東; 不管二太子,卻管立太子。
不過即使是這樣,金軍還是沒法打下開封城!即使是後來天降大雪,氣溫驟降,金軍主帥放言這場雪猶如「平添十萬精兵」的時候,金軍依然沒法打下開封城!作為北宋經營多年的都城,開封城表示自己撐得住!
那麼開封城最後是怎麼破的呢?
答案很簡單,我在其他回答中曾多次提到過這個事:欽宗在城中病急亂投醫,竟然信了江湖騙子的話,讓一位名叫郭京的「大仙人」組織了一支六丁六甲神兵上陣殺敵,為了確保大仙人施法成功,竟然還撤下城防,讓仙人臨敵。結局可想而知,所以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在欽宗不懈的作死下,開封城終於破了。
我第一次知道這事的時候都沒敢信。
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讀丘浚《感事詩》,有「郭京楊適劉無忌」之語,於市人中訪得無忌,龍衛兵中得京。好事者言京能施六甲法,可以生擒二將而掃蕩無餘,其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朝廷深信不疑,命以官,賜金帛數萬,使自募兵,無問技藝能否,但擇其年命合六甲者。所得皆市井游惰,旬日而足。有武臣欲為偏裨,京不許,曰:「君雖材勇,然明年正月當死,恐為吾累。」其誕妄類此。敵攻益急,京談笑自如,云:「擇日出兵三百,可致太平,直襲擊至陰山乃止。」傅與何栗尤尊信,傾心待之。或上書見傅曰:「自古未聞以此成功者。正或聽之,姑少信以兵,俟有尺寸功,乃稍進任。今委之太過,懼必為國家羞。」傅怒曰:「京殆為時而生,敵中瑣微無不知者。幸君與傅言,若告他人,將坐沮師之罪。」揖使出。又有稱「六丁力士」、「天關大將」、「北斗神兵」者,大率皆效京所為,識者危之。京曰:「非至危急,吾師不出。」栗數趣之,徙期再三,乃啟宣化門出,戒守陴者悉下城,無得竊覘。京與張叔夜坐城樓上。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敗退,墮於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京遽白叔夜曰:「須自下作法。」因下城,引餘眾南遁。是日,金人遂登城。——宋史
然!而!就算到了這個時候,北宋依然有可能避免靖康之難的命運!金軍登了城之後尷尬的發現自己僅僅能夠登城而已,開封城裡的軍民群情激憤,要跟金軍決一死戰,為了避免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金軍竟然得在開封城頭上修防禦工事,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反推回去。
金人盡得四壁乃伐城上材木並斫取櫃板作障反蔽城內駁駕貔籬巴皆回之內向城外盡作慢道城丙則係為弔橋不三四日皆備初破城賊(改作敵)下令縱火屠城何率百姓欲巷戰其來如云:由是金兵不敢下乃唱為和議人心稍安京城十六門皆為番兵占守吾兵無一人在城上者當日早班直及諸處軍奪萬勝門奔走者四萬許人。——三朝北盟會編
那麼欽宗在幹嘛?欽宗在一如既往的……防備著徽宗,他把徽宗從宮外接到了大內,嚴密的看守了起來。而整個靖康之難中最令人無法置信的一幕,馬上就要發生了。
遣帶御器械王球領殿內帶甲親從官一百人,迎奉太上皇帝入居延福宮——靖康要錄箋注
攻城不下反而在城牆上變成了防守方的金人重新提出了和議,金軍表示為了展現誠意,你們讓太上皇出來跟我們嘮嘮吧。欽宗表示那哪成啊!萬一你們另立中央了多尷尬,不就是嘮嘮么?我跟你們嘮!
何栗、鄆王楷詣軍前請和,二帥謂栗、楷曰:『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無也。金人所期,在割地而已。』又欲邀上皇出郊。栗回,道金人意。上曰:『上皇驚憂已病,不可出。必欲堅要,朕當親往。』……詔曰:『大金堅欲上皇出郊,朕以宗廟生靈之故,義當親往。咨爾眾庶,無致驚疑。』辛酉,車駕詣青城——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至此,一切悲劇再無可能避免了。欽宗幾乎是毫無底線的答應了金軍的全部要求,北宋的暴力機構轉而開始對內進行鎮壓,同時下詔天下停止勤王——請注意,這個時候欽宗依然還是皇帝。
那麼咱們現在轉過頭來,看看各路勤王兵馬——戰鬥力最強的西軍被金軍堵在了潼關,河北地區以趙構的兵馬大元帥府為核心,集結了不少兵馬。具體有多少,淚痕春雨說是開封城破時一萬,最後差不多有十萬,這個數字問題不大。但當時全部勤王兵馬加起來有多少呢?
根據《北宋靖康年間勤王部隊研究》一文考據,二次開封保衛戰時,來援兵馬總數約在百萬人規模。
但是這個人數並沒有什麼用,咱們說過了,戰鬥力最強的是西軍,而西軍被堵在了潼關外;至於其他地區的勤王兵馬,普通百姓、被招安的盜賊、鄉兵乃至和尚都混雜其中,質量十分堪憂,而且數量上必然有許多浮誇的成分。但最關鍵的地方,還在於兩點:
第一,金軍早就把路給堵死了。
第二,許多勤王軍進發到一半的時候,開封城就破了。破城之後欽宗下詔,朝廷已經決定議和啦,你們趕緊停下來!
和議已定,宜止天下勤王之兵——三朝北盟會編
四方勤王之師坐視不得進——跋宗忠簡行實荊湖北路。知安陸縣(今湖北安陸)陳規「以勤王兵赴汴,至蔡州,道梗而還」。知崇陽縣(今湖北崇陽)李涓率領部隊勤王,半道與金人遭遇,戰死。京西路。被停職的前忠翊郎趙叔向起兵於汝州(今河南汝州),奔赴京師。知淮寧府(今河南淮陽)趙子崧起兵勤王,「道阻未得進」,廣南西路。廣南西路兵馬都監、知融州(今廣西融水)李拱領兵勤王,途中遇金兵,戰死。
那麼趙構此時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很遺憾,他的表現比較讓人失望。
宗澤帶兵由大名府南下開德府(今河南濮陽),入援京師,而康王卻領著勤王部隊的主力從大名府一路向東跑到東平府(今山東東平)、濟州(今山東巨野)。
(待續)
PS.這竟然是要把靖康寫個全的節奏!?
沒有權啊, 肯定南遷啊, 不做沒有權用, 打回去是不可能打回去的, 這輩子不可能打打回去的, 做臣子又不會做 ,就是做皇帝這種東西 ,才能維持的了生活這樣子 ,我來臨安感覺像回家一樣, 大年三十晚上都不回開封, 就平時家裡出點事, 就派使者去看看這樣子, 在臨安里的感覺嘛,在臨安裡面比家(開封)里感覺好多了!! 在家裡一個人好無聊,沒有臣子玩,也沒有後宮玩,來到臨安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嗚哇哦,超喜歡在臨安的!!
感覺真是趙構寫照了:)說到救援汴梁,這牽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康王趙構手下有多少軍隊?
在汴梁攻破時,康王趙構手下才有一萬軍隊,而且還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注]
[注]十二月壬戌朔,帝開大元帥府,有兵萬人,分為五軍,命武顯大夫陳淬都統制軍馬。
就憑這種軍隊,跑到汴梁城下,想解汴梁之圍,那不是找死嗎?
在金軍快撤走時,康王手下的軍隊,也就十萬左右,而且也是臨時拼湊起來。[注]
[注]:當時,元帥府已集結了八萬兵力。其中歸宗澤指揮的只有二萬六千人,而歸黃潛善指揮的卻有三萬六千人。王曾瑜《岳飛傳》
以這種軍隊,去解救徽欽二帝,同樣也是自殺式的攻擊。
想當年,匈奴侮辱呂后。
樊噲說,給我十萬大軍,我要踏平匈奴。呂后壯之。
一個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說了,就憑樊噲這句話,就應該殺他的頭。想當年,高祖皇帝率領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包圍在白登山上,當時樊噲也在軍中,怎麼沒見樊噲發這種神功啊?
許多人認為,康王趙構只要到汴梁勤王,就能如何如之何。問題是,如果康王趙構率領幾萬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就能如何如之何,北宋末年的著名統帥,豈不是都得羞死了?
大宋軍隊的戰鬥力,在宋徽宗收復幽雲十六州時,就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感覺。
要知道,當時的遼國,已被金國打得半死不活了;要知道,當時的宋軍,是計劃趁火打劫遼國。
遼國看到金、宋要聯手打自己,幾乎是哭求大宋帝國放自己一馬。問題是,大宋帝國看到遼國已半死不活了,哪能輕易放棄這種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
結果呢,宋軍衝過去,讓遼軍打得那是潰不成軍,而且一次比一次慘。[注]
[注]契丹遽以敗盟詬我,追至古城南,我師望南而潰,虜人亦遽北,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相枕藉不可勝計。
[注]是日晚,瀘溝河北四野火發,延慶與光國光世以為敵至燒營而奔,五軍雜Ш擾攘散走,自相踐蹂奔墮崖澗者莫知其數,捐棄一切軍須之計相繼百餘里,將曉,賊覺徑尾吾後轉戰至白溝河與常勝軍高望接戰。又大敗,自熙豐以來所畜軍實盡失。燕人作歌及賦以誚延慶傳笑。虜中蕭干陷清城殺守將路宗迪。
宋軍與半死不活的遼國打仗,都是這副不可救藥的樣子,與金軍打仗,就更不用說了。
在靖康年間,大宋最富盛名的統帥,就是西北的種氏兄弟(也就是老重經略相公、小重經略相公)、姚氏父子(姚古、姚平仲)。
姚平仲在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領銜偷襲金營,讓金軍打得大敗。
當時姚平仲率了多少軍隊,一直就是一個謎。因為讓主和派,或是金人說,姚平仲率領了十萬、甚至四十萬大軍,當時宋軍勤王大軍已因此損失殆盡了;但是讓主戰派去說,姚平仲當時率領了幾千人,傷亡加起來也就一千來人。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姚平仲在這次失敗後,就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有人說他戰死了,有人說他畏罪潛逃了。[注]
[注]:二月丁酉朔,夜,宋將姚平仲兵四十萬來襲宗望營,敗之。己亥,復進師圍汴。
[注]:帝滿意平仲必成功,既而失利,宰執台諫交言西兵勤王之師及親征行營司兵為敵所殲,無復存者,帝大驚,有詔不得進兵。[注]:京畿等路宣撫司都統制隴干姚平仲夜以西兵萬人襲虜寨,不克,亡去[注]:蔡懋會問,行營司兵所失才百餘人,而西兵及勤王之師折傷千餘人,餘並如故。[注]:平仲劫寨不利,傳者以為亂兵所殺。靖康末,復忠州刺史。帝思其才,命所在訪之。或雲平仲隱九江山中。
小重經略相公(种師中)在救援太原的戰役中,讓鬼子給打死了。[注]
[注]:師中身被四創,力疾斗死。師中老成持重,為時名將。既死,諸軍無不奪氣。
鬼子趁勝進軍,把姚古的軍隊,也打得大敗了。[注]
[注]:金乘勝進兵迎古,遇於盤陀,古兵潰,退保隆德。
种師中、姚古是大宋西北軍中,最牛的統帥之一。如果他們是讓完顏宗望、完顏宗翰所率的軍隊打敗,也算個事。問題是,他們都是讓並不知名的金軍將領,給打得大敗。
种師中(小重經略相公)是被完顏活女打死的;完顏活女何許人也,有幾個人知道呢?
姚古的是被拔離速打敗的。拔離速何許人也,有幾個人知道呢?[注]
[注]:五月辛未,宋种師中以兵出井陘。癸酉,完顏活女敗之於殺熊嶺,斬師中於陣。是日,拔離速敗宋姚古軍於隆州谷。
姚古讓金國鬼子打得,再也不敢出戰了,於是政府以擁兵逗留的罪名,撤職了。[注]
[注]:姚古坐擁兵逗留,貶為節度副使,安置廣州。
而种師道呢?也讓鬼子打得,一個勁的勸皇帝趕緊逃跑,所以被政府召回了。[注]
[注]:師道行次河陽,遇王汭,揣敵必大舉,亟上疏,請幸長安以避其鋒。大臣以為怯,故召還之。
當然了,被金軍擊敗的,並不是只有種氏兄弟、姚氏父子。事實上,大宋最頂尖的將領,率領帝國最精銳的部隊,都被金軍打成這副德性,其它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宋軍一敗再敗,許多人都認為,這樣再打下去,就不是個事。但是李綱依然高呼主戰。不滿李綱的人,就勸皇帝讓李綱率軍到前線打仗。總而言之,既然李綱這麼喜歡主戰,就讓李綱到前線打仗去![注]
[注]:及姚古、种師中敗潰,种師道以病乞歸,南仲等請棄三鎮,綱言不可。乃以綱為宣撫使,劉韐副之,以代師道;又以解潛為制置副使,以代姚古。
李綱硬著頭皮上戰場,結果不用問,又是損兵折將,大敗而回。
李綱這一輪進攻,大宋損失的人馬,肯定不是個小數字。因為解潛、劉韐、張思正、折可求四路大軍都是慘敗。[注]
[注]:於是劉韐兵先進,金人并力御之,韐兵潰。潛與敵遇於關南,亦大敗。思正等領兵十七萬,與張灝夜襲金洛索軍於文水,小捷;明日戰,復大敗,死者數萬人。可求師潰於子夏山。
而在第二次汴梁保衛戰時,范致虛、王襄、錢蓋率十萬大軍赴援,還沒有接近汴梁,就讓金軍打潰了。[注]
[注]:范致虛聞汴京圍急,會西道總管王襄、陝西制置使錢蓋之師,凡十萬人赴援。........師出武關,至鄧州千秋鎮,金將洛索以精騎沖之,不戰而潰,死者過半。王似、王倚、孫昭遠等留陝府,致虛收餘兵入潼關。
其實,只要我們對汴梁城破前的各種戰役有所了解,就會知道絕不是因為大宋皇帝不願意抵抗,所以才導致汴梁城淪陷,實在是因為軍隊太不給力了。
事實上,在此之前,宋軍進攻了大量的反擊、阻擊,每次反擊、阻擊的結果,都是軍事主力不斷被金軍擊敗、擊潰;等到汴梁城破前,大宋帝國可供調動的成建制軍隊,已沒有了。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在說到汴梁城淪陷前後,人們才把目光紛紛集中在康王帥府上,因為除了康王帥府,徽欽二帝好像沒有別的指望了。
面對前面宋軍一敗再敗、一潰再潰的事實,如果有人真相信,趙構率領臨時拼湊起來的幾萬軍隊,就能與金軍主力決戰,並且能大敗金軍主力,這也把趙構說得太神奇了。
也許有人會說,康王率軍過去,四方的勤王軍隊,肯定會紛紛跟著康王過去。問題是,康王算老幾呢?如果大家有這種覺悟,根本不用康王率軍過去,大家早就衝過去了。因為汴梁城內的宋徽宗,宋欽宗,都眼巴巴的等人過來解救,為什麼一定得康王下令,他們才向前沖呢?
金國攻破汴梁城後,一共在汴梁城呆了多少時間,足足有四個多月。
金軍11月就攻破了汴梁城;第二年4月1日,才率軍分批撤走的。[注]
[注]:這樣的防禦措施和實力,其理所當然的結果,是閏十一月內開封城被金軍攻陷。......1127 年四月初一日,金人以北宋的兩個皇帝,和皇室、宗戚男女,部分文武官僚,共三千餘人北去。鄧廣銘《岳飛傳》
金國軍隊為什麼會在汴梁呆這樣長的時間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想吸引宋軍主力來進攻。因為這一切是有說教的,這就是傳說中的圍點打援。
從情感上,趙構應該救援汴梁。因為汴梁是帝國的都城,而且趙構全家都在汴梁城內。但是從理性上,趙構顯然不應該救援汴梁。因為過去,無非是讓金軍圍點打援罷了。
關鍵是,現在就不是趙構願不願意救援汴梁的問題。而是帥府內的高級軍政長官,有多少人願意救援汴梁?
如果大家普遍願意救援汴梁,趙構能攔住大家?因為徽欽二帝下令讓大家勤王,康王算老幾,他一句話,就能阻止大家勤王?
反過來說,如果大家都不想救援汴梁,趙構想救援,能有多大的意義?
所謂康王衝過去,大家就會跟著衝過去,那就是扯淡罷了。
因為宗澤一直堅持這種觀點,所以在第一次軍事轉移時,趙構就告訴宗澤,你現在就率軍向汴梁方向前進,而且可以對外宣稱,康王就在你的軍中;當然了,更可以打著康王的旗幟。[注1]
[注]:康王一行逃往東平府(治須城,今山東東平縣),住了一些時日,仍惶恐不安,又南下濟州(治鉅野,今山東巨野縣)。康王居然還命令宗澤對外揚言,佯稱康王在南征軍中,企圖用宗澤軍作為餌兵,吸引金軍的兵鋒,以掩護自己,苟全性命。王曾瑜《岳飛傳》
趙構這樣做,有兩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就是希望把金軍的主力吸引到宗澤那邊,以保證自己一行人的安全。
另一層意義,恐怕也是用事實證明,康王的招牌,絕沒有宗澤說的那樣神奇。如果宗澤不相信,宗澤就掛著康王的如牌,向汴梁方向行軍,看看有多少軍隊會跟宗澤過去。結果自然是不用問的,根本沒有一枝軍隊,向宗澤方向靠攏。
所以宗澤也只能在離汴梁一二百里的地方打游擊,絕不敢再向走了。因為就憑宗澤這種孤軍敢跑到汴梁城下,估計都不用打仗,自己嚇自己,也會發生大潰敗的。
雖然在此期間,據說宗澤打了一個接一個的大勝仗,但是宗澤終究不敢接近汴梁城,只是在汴梁城一二百里外的地方活動。
在這種背景下,金人在汴梁呆了四個月,也沒有一支宋軍接近汴梁城。
四個月後,金軍帶著大量的戰利品,開始向北方撤退了。
因為金軍是分撥北撤的,所以宗澤認為這是個好機會,總而言之,我們率軍在金軍北撤的路上,打一個伏擊,把老皇帝、小皇帝都搶回來。
問題是,宗澤喊了半天,卻沒有一支軍隊響應他,於是宗澤也只是說一說,然後沒有下文了。[注]
[注]:宗澤在衛,聞二帝北狩,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渡河,據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一至者,遂不果。
當然了,這並不妨礙,金軍撤走後,整個北方大地,突然就冒出上百萬的、一心要吊打金國鬼子的愛國將士。總而言之,現在就等於皇帝一聲令下,大家就要如何如之何了。
北宋末年的形勢誰都救不了,靖康之恥在北宋最精銳的西軍打幽州被遼國殘軍吊打時就已經註定了。趙構如果不跑路去救開封,肯定被金軍吊打,如果沒被打死那欽宗投降後他還是不跑也得做俘虜。
第一次開封圍城:一部金軍還在圍攻太原,攻城金軍數量有限都不能完全圍城,而且宋廷手裡還有一些西軍可用,故而能挺過去。
第二次開封圍城:金軍攻克太原後南下封鎖潼關堵住西軍來勤王的路,可用的西軍支援太原失敗幾乎全軍覆沒。到了這個時候,郭京上不上,其他地方的勤王軍來不來,都已經沒有意義了,勝負已定。原因:
1,西軍雖然徒有虛表,但是當時北宋最能打的軍隊也只有西軍了,打個方臘都得讓西軍千里迢迢過去,其他的軍隊還有戰鬥力可談?至於臨時組織勤王義軍和武裝開封平民守城——怕不是活在夢裡。2,汴梁非常易攻難守,想長期堅守是不可能的。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人口太多一旦被圍糧食撐不了幾天。要我說皇帝不投降,能撐一個月那都是燒高香了,一個月內大宋能做出高達來還是怎地?3,其實金軍兩次南下,宋軍僅有的機會就是守河,但是鐵血強宋的表現我也就不多說了。另外說北宋被滅是個意外的人總說郭京是導致汴梁失守的罪魁禍首,我覺得這種說法真的是圖樣,有沒有郭京結果都是一樣的,多了郭京只是多了個不太好笑的笑話而已。
縱觀靖康之恥,總讓人感覺一個立國才一個半多世紀本該正值壯年的國家卻虛弱的如同步履蹣跚的老人。道君皇帝坐在他的寶座上看到西軍吊打西夏而遼國已經奄奄一息,覺得自己優勢極大——飛龍騎臉怎麼輸?所以事後看來,前些年網路上天天吹的鐵血強宋,真的只是個笑話。雖然北宋最後的那幾年,對西夏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恐怕也只是看起來一片大好而已。宣和年間的形勢再好,比得上太平興國7年李繼捧舉族入朝?北宋最高時人口怕是50倍於西夏的,啃了一百多年啃不下來,北宋西夏只是菜雞互啄罷了。這一大堆評論,連活捉金國三太子都出來了,你覺得可信度多少?
北宋戰鬥力最強的所謂西軍,范至虛二十萬大軍勤王,沿路現場捉拿壯丁,被粘罕三千人沖爆之。宗澤試過攻打金軍救援,被打的裸奔。
從兩種到姚平仲,多少人送人頭?趙構靠什麼勤王?靠現變的軍隊?
二次靖康圍城的時候,大送守軍是什麼鳥情況?十萬保甲對天射箭,領軍將領叫他們別浪費箭,他們回頭把將領打死了。在六丁六甲神兵的前一天,金軍是已經登城了。你靠這種軍隊打仗,和靠六丁六甲神兵有什麼區別?
趙構靠什麼去救?拿筆寫「金軍都完蛋了,或者拿鍵盤敲金軍都完蛋了簡單,你實際操作,就靠這種現抓的壯丁?而且趙構是連現場抓的壯丁都沒有。
關於這個問題,淚痕大師剛剛回答完,我就看到了,嚇得我趕緊又翻了一遍《宋史》徽宗本紀、欽宗本紀、高宗本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然後,我要說,我反對淚痕大師的回答!
因為,我總結出一個「高宗路線」————:開封→滑州→浚州→磁州→相州→渡河→大名府→宗澤請駐澶淵未成→東平→濟州→僚屬欲奉帝之宿州,三軍籍籍,不成→張邦昌遣使訪帝,遣謝克家迎→單州→虞城縣→至應天府→登基來看一張地圖,靖康年間河北京東的行政區劃
由圖可知,趙構自欽宗遣去河北金營未達而滯留磁州開始,至應天府登基為止,始終在京東、河北路開封府附近。在說「趙構路線」之前,先介紹下當時的背景,大要如下:
靖康元年八月,金人既不得三鎮地,癸卯,以書來責叛盟,復引兵深入。《要錄-卷一》九月丙寅,左副元帥宗維陷太原。執安撫使張孝純,副都總管王稟、通判方笈皆死之。《要錄-卷一》《宋史-高宗本紀》冬十月,丁酉,右副元帥宗傑破真定。《要錄-卷一》十一月乙亥,兩軍分道渡河。《要錄-卷一》(乙亥,命刑部尚書王雲副康王使斡離不軍。許割三鎮,奉袞冕、車輅,尊其主為皇叔,且上尊號。丙子,金人渡河,折彥質兵盡潰,提刑許高兵潰於洛口。《宋史-高宗本紀》)按:此處金軍渡河日期有異議。《要錄》李心傳注云:《實錄》:[斡離不]以十四日自魏縣泛舟渡河。 《北盟編》有[粘罕]上淵聖書,云:『所遣先鋒今月十四日已過黃河。』蓋二軍剋期同日而濟。私以為,《宋史》所言應該是折彥質兵敗的時間。此時金軍陸續渡河完畢,折彥質不敵,丙子日,兵敗。《要錄》所注十四日應該是對的。金軍兩路下太原、陷真定,勢如破竹,同日渡河,直至開封城下。危機關頭,欽宗才聽取了王雲的建議,派之前出使過金營的趙構再一次北上求和割地上尊號。趙構是靖康元年十一月中或者下旬第二次出使金營的。據《宋史-高宗本紀》:十一月,詔帝使河北,奉袞冕、玉輅,尊金主為伯,上尊號十八字。被命,即發京師。以門下侍郎耿南仲主和議,請與俱,乃以其子中書舍人延禧為參議官偕行。
隨行的人員中,只有耿南仲的兒子耿延禧。然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下簡稱要錄)說:王以耿南仲主和議,請與俱,乃拜其子中書舍人延禧為龍圖閣直學士,與知東上合門事高世則並為參議官。王府都監、入內東頭供奉官藍圭,康履、黎楶、西頭供奉官楊公恕、內知客修武郎韓公裔從。可知,隨從康王趙構出使的,是一個人數眾多的使團,耿延禧和高世則為其參議官,即參謀。這兩人日後都入了大元帥府,是趙構的從龍之臣。接下來,一行人北上滑州、浚州,於路無事。行至磁州,一件大事堵斷了趙構北上金營的路。當時宗澤知磁州,趙構一到,宗澤就用肅王的例子勸他留下來不要繼續走了,趙構未之聽,(《要錄-卷一》)要繼續奉旨北上,而磁州人卻以為是王雲要挾持康王趙構繼續北上,於是乎,混亂中王雲死之。而趙構也就此停下了腳步。關於王雲之死,好幾種說法,1.宗澤和王雲有仇,污衊王雲賣國,磁州人不明所以,跟風作亂,王雲乞求宗澤彈壓亂民,宗澤不顧,王雲死之。2.王雲到了磁州,經常說宗澤壞話,宗澤銜恨,借磁州人口說王雲果然是姦細,借磁州人的手殺了王雲。3.州府外面喧嘩不停,宗澤約王雲一同去看看。王雲後出了一會兒,被殺。打開王雲的包裹檢查,發現果然是姦細。這三種說法,李心傳以為都不大可能,即使宗澤和王雲有什麼不和諧,當時磁州人都不願意趙構出使金營,而王雲被殺,宗澤沒有去救,恐非以私恨故也。見《要錄-卷一-十一月辛巳注》。在我看,恐怕是路線不同。而王雲日後,竟然成為「挺身赴死、為國捐軀」忠義精神的典範,詳見百度。之後,癸未日,趙構去了相州。由圖可知,相州在磁州之南,趙構開始撤回了。
而這時候,宋廷收到了磁州之變的消息,但仍對議和抱有希望,又派耿南仲、聶昌北上割地。不久,完顏宗傑到京師,閏十一月,完顏宗維到京師,兵陳開封城下。耿南仲卻不知怎地,知道了趙構在相州,一路追到相州。辛丑(初十),面見康王,說他是面受睿旨,要盡起河北一路軍兵入衛。趙構也就相信了他的話,同他一起招募勤王之軍。十八,欽宗下詔,拜趙構為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俾率兵入援(《要錄-卷一》),以閤門祇侯秦仔傳詔。或許是圍城的原因,直到月末,開封陷落後,詔書才抵達相州。而趙構在相州這一呆,就是一個月。當黏罕騎著高頭大馬,躍馬開封城外的時候,欽宗身披戰甲,正在城上犒軍。天降大雪,奇寒徹骨,恐怕,此時的欽宗皇帝心裡都是冷冷的,唯有欽宗手端著一碗御膳還算有點溫度。勤王之兵不到,康王之兵不到,連開封城僅有的禁軍也只三萬餘,不堪一戰,只能對天發一聲孟昶之嘆:「吾祖宗以豐衣美食養士百六十年,一旦遇敵,不能為吾北向放一箭,今雖欲閉壁,誰肯效死者!」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宋國難日,開封城破,而趙構卻無所舉動,至少,史料上看不到。那麼,諸路勤王軍呢?何在?以京兆府路安撫使范致虛為陝西五路宣撫使,令督勤王兵入援。。。。遣蠟書間行出關召兵,又約康王及河北守將來援。多為邏兵所獲。《宋史-高宗本紀》在金軍二下中原時候,我只看到范致虛這一路收到了詔書,而發往河北諸路的蠟丸書,多被金軍的巡邏兵所獲。大家或許也看過《說岳全傳》,裡面經常有用蠟丸傳書的描述,可見這也是宋金時期常用的一種傳遞秘密消息的方式。於是乎,內無強兵,外無援軍,僅靠郭京,開封城破。欽宗遞給康王趙構的詔書,直到三十日,才送達相州,秦仔於頂發中出詔,帝讀之嗚咽,兵民感動。這時,相州人已經知道開封陷落了。十二月初,王開元帥府,有兵萬人,蓋樞密院將官劉浩即相州所募義士,及信德府勤王兵、大名府救河東兵與所招太原、真定府遼州潰兵而已,分為五軍。大元帥府的兵,成員複雜,戰鬥力可疑,說真的,這時候,如何整頓軍隊才是重點,如果派去開封,恐怕是以卵擊石,一觸即潰。於是乎,趙構考慮戰略性轉移了。不久,王起之、王淵我、秦伯祥至相州,王訝之。(初三)甲子,合門祇候侯章自京師至,傳命盡起河北一路兵,守臣自將。時有使臣劉定,亦持蠟書趣王入援,且言京城且破,王憂之。康王居然會憂之。他到底憂慮什麼呢?是憂慮將要國破家亡此身留?還是憂慮軍隊不堪任用?兼而有之吧。當宗維(完顏宗翰)得知趙構在河北,一封信就去了,命令趙構見他。趙構一看,立刻就要渡河北上,連自己內侍的話都不聽,履冰渡河,北上大名府。還以為他是要和金軍對決呢。不過,宗澤遣將在李固渡打了一場勝戰,然而就這,沒能使趙構對宗澤有所發現,更談不上重視。十二月二十四,宗澤請求直趨澶淵,而汪伯彥、耿南仲卻要去東平。看圖——東平府在這,澶淵在北。宗澤想幹什麼?他想截斷金軍後路,包抄金軍。而汪、耿去東平幹啥?一個字,跑,兩個字,逃跑,三個字,趕緊跑。畢竟京東路是金軍軍力薄弱點,一路南下,可以重走徽宗路。靖康元年十二月庚寅(廿八),發大名府。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春正月,辛卯朔(初一),兵馬大元帥康王軍行次陽谷縣。癸巳(初三),王次東平府。由此看來,趙構跑的挺快,用《三國演義》某句話說「一日夜行三百里」不為過。插一段勤王軍。陝西制置使錢蓋,十萬之眾在潁昌,聽說金軍登城,立馬逃到湖北。
翁彥國,率東南六路數萬兵,徘徊泗上。四道都總管,只有南道張叔夜三萬人到達京師。東道胡直孺被擒,西道王襄棄河南奔襄漢,北道趙野與河東北宣撫使范訥合軍,自號宣總司,估計是想造反,被欽宗罷免。二月初,金人要上皇徽宗出京至金營,趙構在東平。
之前,金人兩要欽宗出京至金營,趙構在東平。二聖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唯有一紙半字經人傳回開封。不久,金人議立異姓。不久,監國太子趙諶至金營。趙構全不知情。直到二月十八,王以京師久無耗,檄諸將帥伺其實。若敵未有去意,即引兵近畿。副元帥宗澤見之,謂諸將曰:「敵情如此,豈忍坐視乎?」由此我覺得,趙構不是不大可能是不知情,像是在有意迴避什麼。之後,汪伯彥建議移軍濟州,以俟敵隙。(二月二十)是日,副元帥宗澤自澶淵移軍南華縣。先是,澤約諸帥會兵,五旬無一人至者。澤奮願擊[虜][],引諸將共議。都統制陳淬曰:「[虜]方熾,未可輕舉。」澤怒,將斬之,諸將羅拜,乞貸淬效死。會元帥府檄至,澤乃引兵屯南華境上,謂淬曰:「汝當先諸將一行,以贖前日之過。」淬曰:「願儘力。」遂進兵。未十里,與[虜]遇,出敵不意,敗之,即據南華縣。是時,澶、濮、濟、單、曹、亳、陳、潁、應天、廣濟諸郡,皆有勤王兵。
然而,勤王兵有了又怎樣?眾人並不聽趙構節制。(二月二十三)是日,王次濟州。時元帥府官軍及群盜來歸者凡八萬人,自黃河以南,分地而屯。濟州萬九千五百人,以為王之衛,隸都統制楊惟忠;開德府萬九千人、濮州七千人,以拒[虜]之在衛南、韋城、臨濮者,並隸副元帥宗澤;興仁府萬九千人、廣濟軍八千人、單州六千人、柏林鎮三千人以拒[虜]之在考城者,並隸節制軍馬黃潛善。大凡官軍、民兵六萬四千五百人,孔彥威、常謹、丁順三盜萬五千人分屯六州。而向子諲在宿,何志同在許,趙野、范訥在宋,趙子崧在陳,皆圍繞京都,未得進。
趙構麾下的兵,就是這樣一些官軍與群盜。他於亂世之中,率一眾亂軍,確實不具備西進開封的條件,也是南宋初期,急於收兵權的最大原因。可以猜想下,他手下的探子,都去不了開封附近打探消息,以至於一個多月毫無消息蒙在鼓裡。三月初七,金人立張邦昌為帝。直到三月底,身在濟州的趙構才得知張邦昌僭立的消息,康王聞之痛切。(《要錄-卷三-丁巳》)期間,還殺了所謂煽搖軍心的侯章。四月初,淵聖北遷。直到此時,勤王兵才大集,不亦太晚乎!然則康王趙構何在?濟州。金軍已經陸續北返,留下了一片狼藉,哀鴻遍野,屍骨成山的開封城和河北路。皇帝張邦昌坐不住了,呂好問比他更難過。副元帥宗澤引兵次大名府。澤得金所掠人,始知二帝北去。澤聞之,謀引兵渡河,據賊歸路而對壘,諸寨一夕解去。澤號慟,即自臨濮引兵趨滑州,及是抵大名城下。欲帥師渡河,而勤王之兵無一人至者。又知張邦昌僣立,擬先行誅討,乃將所部複還屯衛南。《要錄-卷四》宗澤是一片孤忠,只盼能夠截住金軍,哪怕只是截住,憑藉勤王大兵聚集,也能迫使金人留下徽、欽二帝。然而,勤王之兵無一至者,痛心之餘,掩面嚎泣。可不嗚呼哀哉!趙構呢,一封元帥府檄文已經傳到京城開封,都人讀之莫不感動。得到了什麼?吏部尚書謝克家往山東迎康王。這時候的趙構,估計是做夢都會笑醒。宗室千人,唯我獨存,我不為帝,誰則當之?張邦昌已經下野,孟太后已經垂簾,天下已經明朗起來了嘛!接著,從京城而來的人,陸續到達濟州,奉迎之勢已經形成。四月初八,「大宋定命之寶」到了趙構的手中,帝位已經確立。接下來一切都順理成章。五月初一,康王趙構脫去了康王的帽子,換上了天子冠冕,建元建炎,南宋開始。難道趙構沒有想救援開封嗎?明明有的吧——兵馬副元帥宗澤與金人戰於韋城縣,敗之。然而並無卵用吧。先是,知博州孫振以軍民之兵二千人至冠氏縣,王命屯濮州,受澤節制(去年十二月己丑)。至是,聞澤與敵戰,其親兵皆懼,且懷鄉土,乃殺振,分取軍實,散而北歸。軍士都不聽指揮了,趙構拿什麼救援開封呢?說什麼勤王之兵大集,無非是想在開封城下分一杯羹,於是乎趙構有旨:王曰:命耿延禧草書貽諸道帥,未得近京城,已至城下者,毋得趣入。你說,這開封城還怎麼救呢?年少的他,絕對是能文能武的主戰派,可是他爸和哥哥都是一堆軟柿子,靖康之亂大勢已去之後,所有的王室都被金兵擄走,他作為王室的唯一一條漏網之魚,一直被金兵追殺,1129年,他和大臣還被逼的逃到了船上,在船上飄了四個月,度過了春節,自己唯一的小兒子也死了,自己也被嚇得喪失了生育能力,還打回開封?中年的他只想活命
貼上我以前的回答,是以前宋史課寫的他的論文
知乎用戶:如何評價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長的是最不大氣的一個。。不太清楚題主問的是什麼時候?如果說是兵馬大元帥那會,確實救不了。雖然個人及其鄙視趙構,但是那會兵將素質還沒提上來,去了基本也是經驗包。如果是說坐穩臨安之後為什麼不還舊都,那純粹是賤骨頭,哪怕給廣場舞大爺手下塞岳武穆一軍,韓蘄王一軍,劉琦一軍,吳式兄弟一軍。就算是跟黃潛善,汪伯彥,秦檜吃著火鍋唱著歌,打著麻將啃瓜皮,打到北海牧羊是吹牛X了,打回北宋的基本盤問題應該不大。
謝邀,很多人讀到這段歷史可能有誤會,認為趙構沒有派兵救援是因為他不忠,甚至於他有更多的想法,想稱帝。這種看法不可取,原因如下。第一,高宗此時麾下是有軍隊,但兵力不足。高宗本紀為了彰顯高宗是天下歸心之人,對高宗在河北所獲得的支持肯定有拔高,實際上高宗手下軍隊比高宗本紀中記載的肯定要少要弱。本紀中也只說高宗在眾人來投後兵威稍振。再者,看宋金戰爭及分析雙方軍隊特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金軍利在長途奔襲,戰場上擺開陣勢相互衝殺是他們強項,而宋軍利在利用城池,山川河流等條件防守。再其次,宋軍勤王要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京師一方一心固守並措施得當。趙構長在京師,對朝廷情況他太了解了。面對欽宗詔命他抗命不行,這說明他已經確信京師肯定要陷落了,否則皇帝對他秋後算賬可不是開玩笑的,他不可能也犯不上如此冒險,因為他可以派軍隊前往而自己不去,這樣一來就免除了日後被追究的風險。高宗不肯派兵說明他認為京師陷落已經是必然的結果了。如此說來高宗面對欽宗詔命確實是不忠的。但說他有私心,甚至於覬覦皇位卻是不對的,因為趙構登基是種意外。即使京師陷落皇位也很難到趙構頭上。按理說宋欽宗應該派自己的太子南逃,只要宋欽宗的太子逃了出來,趙構也就是混個有輔佐之功的親王。高宗在後來獲得支持,是因為當時宗室已經沒人了。宋徽宗,宋欽宗,宋欽宗的太子,趙構的兄弟們,這些人都被抓走了,宗室近枝沒人。只要別人還想打趙家旗號,只能支持趙構。宗室近枝係數被抓,這是一種小概率事件。當時趙構絕對想不到事情會這樣演變。也就是說他抗命不是因為想得尊位。但趙構確實抗命了,他因為什麼抗命呢?我覺得是根據當時形勢所做的忠於社稷的舉動。不忠於君上不等於不忠於社稷。當時趙構手中的牌勉強是個二,金軍手裡有王有炸,牌局上趙家玩家是欽宗,這個二交到欽宗手中他也打不贏。以其如此不如留住二等下局再打。靖康之難的過程正史沒有記載,開封作為京師本應該堅持很久,但開封很快就陷落了,這隻能解釋為城內出了大問題,否則城高池深的開封不會那麼快失守。宋朝京城本來不缺乏守軍,但很多守軍是被宋欽宗自廢武功的。守城之時又出了重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趙構救援不僅無能為力,更是圖圖增加損失。
1.沒法救援。趙九他爹和他哥挖的坑,他本事上天也填不上。這個劉老濕已經把該說的都說完了。
2.在宋軍證明了自己具備平原擊敗金軍能力前,暫時守住開封其實也沒有什麼戰略意義。金人每年都會南下,長江以北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只要沿著汴河搶一圈,開封就得斷糧。
因為北宋朝廷懦弱無能,兵紀廢弛。對外國奴顏婢膝,於戰事不信武力和科技,反倒依賴神棍
民生凋弊,對於北宋朝廷的種種喪權辱國,百姓痛心疾首。趙構等宗室及南方封疆大吏定下東南互保計策,保存南方實力,這一舉措為將來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面對外國列強的搜山檢海,趙構等英雄人物不屈不撓,終於在十月的一個夜裡,一聲鐵騎槍鳴,南宋轟轟烈烈的建立了。鼓掌。
如果當時徽宗把皇位傳給趙構……
北宋不會敗最初趙構恐怕還沒有太多的想法主要還是慫。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被他人肆意凌辱,他卻只在旁邊轉著看,不時在旁邊不痛不癢地罵兩句,如果有人想去拉架,還不讓上,說上了也打不過,他還算是個人嗎?即使趙構孤身一人,闖入敵營,力戰而死,他依然是條想噹噹的漢子。沒了他,大宋江山就不行了嗎?別忘了趙德昭的後代趙子崧也在南面虎視眈眈呢。
退一步說,即使正面懟不過,也可在河北布置攔截,跑到山東幹啥?
所以,一切不去開封的辯解都是借口,不是理由。
趙構真的被打怕了,大家都應該知道宋孝宗是趙構的養子,高祖那一脈過繼過來,他不能生育了,傳聞是被嚇的,我小時候被狗咬過,現在20多歲大小伙還是怕狗。再其次,如果國家和平,趙構老闆怎麼樣都不會當上ceo的 江南多好,但是趙構絕對不貪戀權利,他更珍惜的是自己的生命,其實我也分析不出來,趙構不去北伐的原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賈似道?
※為什麼總有人覺得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經濟最發達的朝代呢?
※東漢末年,所有的割據勢力都想鯨吞天下;而北宋末年,各地割據勢力為什麼只甘願佔山為王、不思進取,為什麼有的朝代英雄輩出,有的朝代只會出一堆縮頭烏龜?
※中國各朝如果出現在同一時期(不論本朝),最終統一的會是哪個?
※劉錡作為兩宋之交的抗金名將,其戰略戰術屬於什麼水平?在抗金戰爭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