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書店看到好書,記下來去網上買,這是不道德嗎?


實體書店,如果已經走到入不敷出、靠人善意生存的時候,那麼讀書人僅存的一點尊嚴,也不應該用來對購書者進行道德綁架。

先不論,你是否同意亞馬遜殺戮作者和讀者之間中間環節的理念。實體書店的衰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沒有價格優勢;同時,在中國,也沒有內容優勢。排名第一的圖片很溫暖,很煽情,但是依靠消費者同情心的思路,本就是錯誤的思路。

「請你們多付錢,讓我們生存」——真是流氓邏輯。愛書之人,不在乎代價,可是也不能把自律用作他律。未來書店,不做差異化營銷,必然死路一條。某出版社印一版書,動輒30萬冊,毫無收藏性可言的書,憑什麼你實體店能贏過網店?

少數人享有的限量版,和所有人都有的低價版,前者才是電子化閱讀時代,實體書以及實體書店的出路。實體書店提供的差異化內容,可以是布面精裝無酸紙內頁名家譯註的版本,也可以是古書孤本,每一本有一個新品無法匹及的故事,或者是名家沙龍,讀書交流之類的線下活動,組織起在意內容和品質的一群人。這樣產生的消費力和文化影響力才是持久的,你也不必擺出搖尾乞憐的姿態求生存。

不久前,我認識一家客棧老闆,大堂里一排書架,近看,孤本如山。提供書的,是成都一位冉姓異議人士的侄子,在孔夫子有網店。老闆有上下兩冊《美國博物館中亞調查記》,小酒下肚,他笑眯眯地抱出書,講起背後的故事:原為傳教士私藏,離開前捐贈給西南地區一家教堂,後失火,教士冒險搶救,書冊僅被殃及邊緣,內容無損,反而多了一種奇特的美感。老闆酒嗝一出,說,你看,像不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書?

當時窮得叮噹響。口水不爭氣地流了下來。有這樣的東西存在,實體書店不會滅亡。

「我有好東西,我有喜歡好東西的書痴,價格?你愛買不買。」

而不是:

「行行好,多給兩毛錢吧。」


我從來不會先在實體店翻完書再去網上買便宜的。

這不是什麼高尚的品性,而是簡單的成本計算。

我是個急性子,看到什麼好書,直接拿到櫃檯去付款,一分鐘不到它就是我的了,十分鐘不到我就可以捧在手裡讀。如果我在書店逛了一段時間才決定買這本書,然後回家打開電腦搜尋最便宜的網購地址,插進網銀執行操作,再等一兩天快遞寄過來,太折騰了。

我逛書店已經付出了時間成本,沒必要再網購再付出一次(我始終搞不太懂網購流程,所以操作起來很慢)。書店售價和網路打折的差價,不足以彌補這個成本。有這點時間,我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

所以我和那些實體店裡看書網上買書的人的區別,只是成本計算方式不同罷了。我不認為那麼做有什麼錯,更談不上有什麼不道德。

我還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每次我有機會走進實體書店,都會買至少一本書走,所謂」書迷不走空「。如果我下次來這家書店還在,那麼我會為它的存活做過一點貢獻而高興。如果書店不在了,那麼我至少曾經買過它的書,也不會過於遺憾。

這個行為倒是跟成本無關,單純是個人的一點執念。我很享受在書店閑逛的感覺,如果這種感覺再也找不回來了,那我會很失落。」書迷不走空「 的舉動對我來說,是憑弔,是感懷,是告別,就像我們為行將去世的病人送去鮮花。

但是,這是我的個人選擇。我不會因此就覺得進書店不買書是罪過,更不會覺得我比他們更高尚。一切只是選擇不同,與道德無關。

然後讓我們說回到本題。

跟書談道德,是個不錯的想法。跟書店談道德,就有點可笑了。

無論用多麼美妙、清新的詞去描述書店,它始終是一個商業場所,不是教堂、寺廟或慈善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要遵循經濟規律——哪怕這是一件很冷酷的事。海蓮和弗蘭克關係再好,她仍舊要如數支付查令十字街84號舊書店的書款,而且二十年只買了五十本書,算得上是好朋友,但不是位慷慨的顧客。

對書店,要談的是法律,而不是道德。

偷書,是違法的,我們不能做。免費看書,這是不違法的,而且是書店主動提供的服務,我們可以安心享受。

任何一個書店,在它開門之後,就與消費者有了約定:整潔的環境,開放的書架,笑容可掬的店員,優美的音樂,這些都是免費提供的,你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就進入書店,然後空手離開——除非你點了咖啡。

這就夠了。

從感情上,消費者會對精心布置的書店心生好感;但從法律上,消費者並不會為這種營銷手段而背負什麼責任。

消費者不是做慈善,他們的目的是用最優惠的價格買到需要的東西。這個價格包括了貨幣價格+服務附加值。店家的責任,是設法降低貨幣價格,或提升服務附加值,想各種手段去讓讀者心甘情願地掏錢,而不是怨天尤人,指責消費者說我們費了這麼大心思,你怎麼還是跑去網上買,太不道德了!

畢竟,適應這個時代是店家的責任,不是讀者。不要把店家的失落轉嫁給讀者的道德上面。


看到這個問題,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我覺得很多實體書店該收門票了,提供茶飲,增進交流,在環境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糾結書價。

另外很多書店應該自己就有網上書城,不要讓自己的老客戶為舊的買書模式買單。


我不認為消費者需要為此有什麼負疚感,這件事情,歸根到底,是商家自己的問題。

先從本人的身份說起。我的資料填寫的是「石油工業」,但是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個圖書出版公司同時也是圖書零售連鎖公司的總部進行些數據分析,所以對這個行業略懂略懂。

任何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從來都是在這個模式中貢獻各種資源的各方都從中獲益——那種我出資源你獲利的模式從來都是不健康也因而不可持續的。在圖書銷售領域裡,現在就是這麼一種情況:網路書店並不能很好的起到對商品信息傳遞的功能,這部分功能由實體書店承擔,但是獲利者卻是網路書店,從這個意義上說,書店本身已經從「銷售渠道」,轉變為了「廣告商」,出版商在實體書店「投放廣告」,然後在網上書店進行銷售,實體書店應該通過這個渠道向出版商卡要「廣告費用」。

你可能覺得上面的說法比較荒謬,那麼下面給你說三個事實:

1.網路書店產生後已經導致了實體書店和出版商之間的博弈平衡發生移動,具體來說,比較大的書店(至少是我曾經工作的公司)是不用現金進貨的,供貨商把貨物發過來,給我們一個貨期,只要在這個期限前退貨,我們只需要支付我們不能退(已經賣掉)那部分的貨款。

2.作為圖書公司,我們銷售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自家出版的圖書塞到上海的各個書店的櫃檯上去,我們專門有針對新華書店的銷售,工作就是一天到晚去各個新華書店的門店去求人家的經理進貨或者設立專櫃或者把我們的書放到更好賣的地方去。

3.你可以去查看新華傳媒的報表,裡面有一個對我公司的長期欠債(主要是購買我公司自版書的貨款),大概兩年前這筆錢已經到2000萬以上了。

上面三個故事是為了告訴你實體書店針對出版商的強勢,而實體書店並沒有改變其模式和思路,接受其從「渠道商」到「廣告商」身份的轉變,沒能把這種強勢轉化成賴賬之外的現金流。這種身份轉變一天理解不到,其管理機制就一天不會調整,不會改變其和出版商之間的結算模式,也不會把不同位置的展櫃轉變成公司主要資源管理起來,這些資源只能成為其基層管理人員的尋租工具。

總結:書店的展示功能讓出版商獲利,所以書店應該向出版商索要上架費。書店自己傻,不能怪客戶。


實體書店與網店價格差異大部分是實體書店的運維成本。

這部分成本在以前消費者是被迫接受的,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渠道可以免去這部分成本直接買到書。

這部分成本曾經很久都是消費者替書店買單的不是嗎?

這跟道德有毛關係。(用普通話說,就是——沒有關係)。

書店難道不應該想想怎麼樣仍然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替自己的房租水電員工買單嗎?

靠賣可憐管得了用嗎?「讓我們留在這裡」即便作為一個書店的營銷手段也真low。您要飯呢?

如果你提供的服務的附加值真的能夠讓消費者覺得可以抵消網店上那幾十塊錢的差價,你才真贏了。

比如你有網上不好買到的書。

你有知識豐富的店員可以跟你聊起相關的書(這是真事,Foyles的店員就有這個本事)。

你有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看看書的環境(你還能賺點咖啡錢吧)。

你有在非常便利的地點用非常快的速度擺出暢銷書籍的行動力,應對迫不及待的消費者。

你有書店的活動或者特屬紀念品。

你哪怕有一個笑的特別甜的收銀妹子也行啊。

永遠記住一條,消費者不欠你任何,你靠出賣服務賺錢。

另外此題有些答案我實在是,抒什麼情啊我去,寫知音呢?

——————————

PS:此題答案我加粗了。後面的延伸思考確實說了更多書店轉型的想法,我個人覺得比對消費者進行道德評判更加有實際意義。實際上這種道德評判本身沒有任何立足點,並且「不好意思」和「不道德」還不能當一回事來說。

PS2:再添加了一句解釋因為有人看不懂什麼叫「有毛關係」。


吐槽一句:這個破問題怎麼突然之間像瘋了一樣的受關注了,N個人回答,居然還有兩個獲贊超過1千的答案。

看到這種情況,無比懷念那個叫「答案總結」的東西....

————————————————————

我最近一次在實體店買書是在深圳華僑城舊天堂書店(貌似是這個名字)買了一本《少數人的民主》和《喜劇:春天的神話》,原價。當時我也在想,是不是把名字記著,然後網上買,但是最後還是買了,原因是,自己想馬上看這兩本書,不願意多等,於是就多花了十幾塊錢(相對於網上)收了這兩本書。

我不認為在實體書店看到好書記下來去網上買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就如同我不認為我明知網上買書會便宜但還是在書店把書買了是一種傻逼行為一樣。

這只是一種經濟行為,和道德沒有關係。是誰都會趨向於更便宜的商品,而且這個商品還保持了完全相同的質量。如果這種行為都要用「不道德」來衡量,說大點就是,完全擾亂了市場經濟社會的秩序。


不知道有多少讀書人的夢想是開一個自負盈虧的書店,開心的時候自己定個價,遇到投緣的人可以送上一本;我以前這樣想過,現在不了。

大概是變得現實了,知道這並不能盈利而日子還是要過,為自己辯解也只能找出這樣一句話。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Always」

實在不甘夢想破滅,於是想過怎樣開一家能自己活下去的書店,大約是這樣:

將書店開在一個附近有學校的小區門口;

由於教輔書是標準化產品,利潤率高,我會進一些最熱賣的放在角落;由於要降低倉儲成本我可能會堆高一些,放在角落可以表現出我的不屑;

店長薦書這塊大約我會在豆瓣找些一萬人以上閱讀過的加上近期熱門,真是不是我喜愛的估計我並不會在意,這也省去了我去好好品味以及推薦的時間;

一半空間是咖啡和茶座,畢竟這利潤率高,有些文藝清新的書大約可以放著旁邊的書架,每樣一本,多了反而不會被珍惜不如限量;如有購買直接從書店後面堆書的倉庫里取;

每天選十首歌循環播放,當顧客聽過一遍也該走了。

仔細想想滿足了大家文藝以及增加談資的需求大約盈利不會太成問題,很開心這樣的方案可能成功,轉念一想這已經不是當初我希望的模樣,轉而失落起來。

而卻有很多很「傻」的人偏偏願意做這樣的事情,他們自己挑書提供位置讓愛書人慢慢品讀,似乎在捍衛著什麼,我相信他們比其它人更辛苦,有一些東西失落了也就失落了,而他們在默默的守護著這些。

或許在每個城市都有幾個這麼堅持的人,在南京,先鋒書店大約可以算得上城市中可以閃光的地方,

所謂「大地上的異鄉者」似乎承載著這些。從高中時候開始去,每周都有明亮的一天或是一個下午,那時候分店的數量很多,去的那個有高高的玻璃窗陽光灑下來心都是暖的。

和每一個喜歡書的人一樣我每次去都會買上幾本,估計並不能帶來什麼;然而有很多像我一樣喜歡這個書店的人也都會去這樣支持,它還活著。

這裡引用創辦者錢曉華的一段話

顧強和我都是在絕望中誕生著一種公共理想,修築書的長城,弘揚學術,傳播文化。顧強從小就遭母親遺棄,母親改嫁再也沒有謀面。幾十年的骨肉分離,親愛的人離他遠去,眼淚流成風雨中的雕塑,凜冽風中的英姿啊,就像無垠雪中生長的一朵紅花。書店瀕臨死亡的邊緣,他不向別人乞求,虧著血本賣書還債,堅守著書店活下去。顧強幾次出走,難以抑制內心的痛苦和殘酷的鬥爭。他曾經想出家做個苦行僧,守在寺廟裡,在寂靜金黃色的午後陽光下翻一卷閑書,沏一杯苦澀的茶,存一顆單純的心,恰如知堂老人所謂:「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顧強在他的名片上勾有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人散去,一勾新月天如水。」兩隻藤椅相對而立,天空一輪明月。

顧強是捍衛者,他捍衛一種神聖。盜版像娼妓一樣失去了血肉之驅,工業文明人在物的異化面前自我喪失,道德墮落,顧強作為殉道者和見證人,他在困苦中無望地鬥爭和反抗,幾乎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是我生命旅程中所遇見到的絕無僅有為著理想在捐軀的人,一個具有獨立之精神的理想主義者。顧強終身以貧困為旅,書店是他安身立命的終極寄託,是其精神澄明和靈魂放歌的樂土。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地上的異鄉者。

我心中永生一幅銘刻故鄉的死亡圖象,空曠的墳墓上的一枯槁的槐樹,軀於顯露出疤痕,疤痕里記錄全部的歷史和歲月的年輪,一隻鳥兒在枝頭上鳴響,靈動大地的枯榮,我散步它身邊走過,晚霞降臨,樹枝上的霞光燃燒著熾熱的火焰,孤獨地在大地上歌唱著死亡和新生。

在商業社會能有這樣的堅持不易,公平和效率以及市場的教材我學了不少,當看到所謂「無形的手」希望把它推向更有效率淘汰盈利能力差的書店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希望能讓它活著,有些東西雖然看不見但是能感受到,大約是這樣。

雖然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討論完但是還是忍不住想到記錄在此,希望自己還沒走遠。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55537/ 這篇書評不錯,推薦。


否。不過,確實不太 decent 就是了。

書店要生存,先開口說話。讀書會、主題沙龍、名人講座、咖啡書店……

「大家都過來跟我們說話」,新晉諾獎得主愛麗絲?芒羅的書店開起來時,是這樣的。

只要存在渴望把生活從平庸本質下解放出來的人,書店就有存活下來的理由。未來賣書的一定要比買書的人「有文化」。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

實體書店的開架翻閱功能可以被線上瀏覽替代,人們對實體書手感外觀的追求沒有他們聲稱的那樣重要(真正有追求的人是羊皮本軟精裝各種好木材,國外這塊很成熟,國內剛起步)。書店認為自己能提供的核心業務,都不是「剛需」。交流、找尋、「參觀」一名作家、譯者、沙龍主持者,才是。


換一個方式問。你在實體書店看到一本好書,但是你知道這個書店下個星期要做促銷大降價,全部書籍三到五折銷售,而且保證供應,你說等到下星期再買道不道德呢?

消費者是一個經濟人,消費行為考慮的是成本和收益,道德並不會放在其中考量——當然有人對自己道德要求高,要把道德放進去考慮,但那不是每個人必須的。

==========更新=============

為什麼題主會有「在實體店看書去網上買道不道德」的疑問?贊成不道德者大致是這樣一個判斷:這樣做,是消費了實體書店的經營成本而不帶來收益,如果人人都這麼做,實體書店會因此關門,所以這是不道德的。

但是且慢,這個邏輯有問題。

首先,書店允許用戶看了書不買嗎?當然允許。就像超市提供免費試吃,顧客吃了後再決定買不買一樣,顧客當然可以吃了不買。這部分成本,本來就應該在服務提供者的預期之內。一個商戶如果預期每個人看了、吃了都要消費,他本不該提供這個免費資源,否則豈不是陷人於不義?書店可以賣門票或飲料,規定入內必須消費一定金錢,超市的食品也應該放在玻璃櫃內,只有付款才能吃。既然提供了,就是默認允許了一部分人看了、吃了而轉身走人。

然後有人在書店看了書不買,是不是現在書店消亡的重要原因?很遺憾,導致書店消亡的原因里,這簡直排不上號。租金飛漲、網上渠道、盜版二手等等才是壓在實體書店頭上的大山,而且很可能導致普通書店的徹底消亡。行業消亡的前例比比皆是,曾經紅火的騾馬行、裁縫業、網吧、sp彩鈴、修鋼筆修傘……等等行業,隨著新模式的出現要麼只剩新模式無法替代的高端從業者活了下來,比如高級成衣店,要麼逐漸消亡直到滅得連渣都不剩——說起修鋼筆,你們上一次請人修鋼筆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實體書店提供的瀏覽、推薦和購買服務,已經有太多網上渠道可以代替它了。豆瓣的評論和推薦,亞馬遜的自動匹配,論壇的書迷頻道,qq群的愛好者群,甚至還有知乎的行業書籍討論都可以碾壓書店的瀏覽功能,更快、更高效而且更便利。如果書店繼續秉承古老的營業模式,不能提供新的網上渠道無法提供的核心價值,對不起,請準備去死吧。看書不買的人可以因為自己心中高潔的道德標杆而自責,但是這不能算做普世意義上的不道德。


題主想太多,其實網上賣書的和開書店的往往是同一批人,這才是最大的O2O啊。。。。。

淘寶有個很大的書店叫做「新華文軒」,書全是正版,價格公道,物流奇快(幾乎全是同城發貨當然快),估計和表面上快倒閉的新華書店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拿杭州來說,不止新華書店,博庫書城和曉風書屋都做線上,博庫還有自己的購物APP,書全物流快售後好,良心企業。

而且,杭州的(別的城市什麼生態不曉得)博庫書城、新華書店、各大浙字頭的出版單位(浙大出版社除外)都屬於一個集團,只要這個行業是健康的,肉爛在鍋里,虧錢虧不到別人口袋裡。

所以題主不用負疚,看你的書就行了,別的事情有人操心。


前面好多回答。。估計答了。也會被摺疊吧。。躺。沒關係。。有5個贊我就很感動了。。

先說實體書店能給我們提供什麼

服務?場地?閱讀書的機會?

不得不說。。國內的書店。。大部分是國營的。。

我是一個很喜歡去書店可以說算嗜書如命的人

但是就算我去北京最大的王府井書店 西單圖書大廈 中關村圖書大廈

也很少幾乎沒有體驗到書店工作人員積極熱情的服務。。

大多數情況是。。

周圍沒什麼人。。

會有人但是忙著整理 如果一本書找不到了 那也就自己滾去電腦旁邊自助

試讀其實網路也可以的

這麼看來 其實實體書店實際上給我們提供的並沒有特別多

再來看網路書店

先說推薦的服務

前面@王帝彼得 的回答里說 書店會給「【是因為他們以書評、推薦、書單,或是開架瀏覽、配套服務等方式,讓讀者遇到他可能需要、喜歡的書】,同時享受到【發現、瀏覽和購買的體驗】,而絕不僅僅是,「這裡可以買書」。」

書店的推薦不覺得商業味太濃么。。

擺在最醒目的位置的通常都是流行暢銷書 我並沒有說暢銷書不好

但是這種推薦太過於寬泛 推薦的主要目的也並不是所謂的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希望讀者買到「可能需要、喜歡的書」 而不過是儘可能的賣出利潤相對比較高的好賣的書而已

網路書店我是卓越的忠實客戶

(因為卓越寄書用紙箱!這點一萬個贊!~(≧▽≦)/~

就拿卓越來舉例好了XD

卓越大概會給每個客戶建立一個類似資料庫的東西

買過的書 收藏過的書 瀏覽記錄 會對應分類 給你一個獨有的推薦

推薦的也確實相對來說是比較相關的 並不是什麼還賣推薦什麼

雖然那個系統還有待完善 但這種個性化的推薦和書店的推薦相比較

簡直是太過貼心美好了 起碼我是通過這個找到了好多自己真的喜歡的書並且購買了

而且卓越最關鍵是有用戶評論這塊對我特別有幫助

我可以大致了解書的來龍去脈 作者的水平 翻譯校對的版本差異等等信息

這些通過實體書店是無法得到的

很多人覺得 大部分人網路買書就是因為便宜

其實中國書算最便宜的了 很多時候還真不是因為錢

說說我個人

從書店背回來太重太沉--如果書店提供類似宜家那種免費寄送的服務我大概就會傾向實體書店

而且一般就給個塑料袋or不給 書回去的路上很容易就折角了好心疼T T

想買的書很多 沒辦法一一翻完 也不太確定到底好看不好看 總會想回去看看網上的評價

如果能提供書店的配套電子商城評價就很好了

店員冷冰冰的。。但如果我淘寶買書 客服還是比較熱情的。。有時候會有種。。這人真討厭就是不想跟他這買東西的感覺T T

所以說到這裡 現在實體書店做的這麼差

時代變化這麼多了 一點都沒長進 還埋怨別人不買 不道德

不是活該是啥

當然了。。雖然我是學電商的 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實體書店的那種踏實的安全感

(曾經的夢想就是有間堆滿書的房間我會亂說?

實體書店會滅亡么 不會 總會找出路

既然價格上比不過 那就主動挖實體的優勢

不得不說一個電影 叫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

豆瓣介紹 電子情書 (豆瓣)

雖然是談情說愛的片子 但背景是女主開了家小書店 被男主的大型連鎖書店差點乾的要倒閉

大書店價格低 店員服務熱情 品種齊全 更新速度很快 就是很有優勢

小書店雖然價格品種有限 但是裝修設置非常溫馨 也有很多給小孩子的活動

實體書店裡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叫光合作用 雖然做的也不很成功 倒閉了好多家分店

但起碼是有點努力的方向和意思了

比較小資的書店 品種不多 大多數是旅遊 流行文學 文藝青年喜歡的書

有賣周邊 本子什麼的 看起來還好不過其實都很貴

但在那裡呆著就覺得蠻舒服的 覺得是個可以看書選書的地方

很多人記憶里都有一個小時候常去的舊書店 其實長大了想來也不是多好

但就是有種feel at ease好像在自己家讀書一樣的感覺

如果沒辦法從價格上取勝 就該努力深入挖掘類似的需求

不要冷冰冰的臉 不要統一寬敞明亮的裝修

多一點人性化的設計和專註的服務應該還有的救

記得北京某個地方有個地方可以躺在床上看書玩。。忘了是哪裡了。。

但就是類似的感覺很好

書店能提供的增值服務還是很多的 很多地方網路都沒辦法比擬

差異化服務是王道

但為什麼我們的書店一點都沒變化呢。。我猜。。應該是因為是國企。。。

另外 我很想反問一句

很多商店都不讓客人試衣服記貨號 這次天貓雙十一之前有個商店就開放對客戶說歡迎大家來試衣服

這家商店損失了么?我倒是覺得得到了是大量的客流量 其中肯定有嫌麻煩當時覺得好看就買了的客戶

網路書店看上去沒有成本的樣子 運營網站沒有成本?

網路的介紹 用戶評論 都是免費的

其實我相信也會有不少人看了介紹和推薦跑去實體店看了覺得好了當時就買了的

那你們覺得這些人道德么?

電商付出的成本小提供的服務多 那是競爭力

而且有些書店倒閉 也不能都怪到電商頭上 實體書店長久以來就有一些問題

只不過在電商的對比之下 問題日益尖銳罷了

最後看看「不道德」的百度含義

不道德行為

指違反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準則的行為,此種行為通常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廣義

廣義上所說的不道德行為是指直接或間接損害公眾利益(包括公眾設施財務等)的,其後果對民眾造成極大危害或影響的所有作為或不作為行為。不論是否利己或有無主觀故意,只要是涉及到損害公眾利益的所有作為或不作為行為都應當視為不道德行為。

其實白看書 window shopping 並沒有損害到什麼人的利益

書店的運營成本相對是固定的 並不會因為來的人多了 就成本急劇增加了

不過是顧客里可以獲利的比例小了而已 客流量還變大了 都是給書的免費廣告

這麼看來這種行為又有什麼不道德可談呢

(回答的好混亂。。我先去吃飯了。。

over~


不是呀,只是希望你以後工資高了的時候在實體書店多買幾次就好啦。


逐條反對@王帝彼得 的答案

「那些覺得實體書店不能滿足你們需求的人,希望你們不要進實體書店就是了。」

說白了,實體書店也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既是如此,便應該以商業遊戲的規則來玩。書店自願向潛在的買書者開放,承擔額外的成本,完全是因為無法甄別買書者和讀書者。另外如果實體書店覺得必要,完全可以制定類似入場最低消費等規則。

Plus, 我確實兩年沒去實體書店了。在有了豆瓣讀書這類網站的存在以後,我個人並不理解去實體書店的意義是什麼。

「你們去了,你們找了,你們看了,你們讀了,你們明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了,你們消費了書店的勞動和付出,卻毫無回報地轉身走掉,去別的地方買了。」

消耗了勞動和付出,不代表就一定需要付錢,不代表不付錢就是不道德的。您天天無償消耗著Google/百度的伺服器資源,付過錢了嘛?您說您為百度帶來了廣告的收益?不錯,但是這正說明了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在書店看書不買書的顧客就不能給書店帶來收益了嗎?未必吧。人們看久了會不會渴,會不會餓?在書店旁邊開個飲料吧好不好?

「讀者為什麼要逛豆瓣,為什麼要逛實體書店,【是因為他們以書評、推薦、書單,或是開架瀏覽、配套服務等方式,讓讀者遇到他可能需要、喜歡的書】,同時享受到【發現、瀏覽和購買的體驗】,而絕不僅僅是,「這裡可以買書」。」

是的,但是讀者付錢從來就僅僅是為了買書;你買書的時候,曾經覺得這個書店氛圍特別好,我願意出比標價更高的價格嗎?我一直覺得,去書店讀書,是一種非經濟行為;但是買書,就是一種經濟行為了。人們思考經濟行為和非經濟行為的時候用的是兩套思維。思考經濟行為的時候,就是一個思路:哪裡最便宜去哪裡買。

「有人說,死就死唄,優勝劣汰,落後的商業模式blabla——問題是,若有天實體書店不再被人們需要,那它的消亡自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但現在,實體書店的困境很大原因是被一種並不道德的方式造成的的;而且受害人還是我們自己。」

這是什麼邏輯?實體書店的困境是因為人們去書店看書而不買書這種所謂"不道德"的行為造成的嗎?明明是因為人們的購物習慣發生了改變,喜歡到網上購書了。不管人們去不去實體書店「蹭書」,都不影響實體書店銷量下滑這件事。就算所有不打算在實體店買書的人都不去實體書店蹭書了,實體書店也沒法起死回生。答主難道是想說在網上購書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你真的喜歡,

有一天你想找找自己想讀的書,卻只能讓一串串0和1從大洋彼岸傳輸過來,經過一片片半導體的運算,然後你對著Retina的一個個RGB像素「翻閱著」噹噹首頁的「熱門新書」、「最新特價」,

而不是,

推開書店響著鈴鐺的門,老闆對著你微微地笑一下;你站在那裡一下午,走時天色已晚,懷裡揣著兩本帶著溫度的書?」

那你真的懷念過去那樣,買一本書要在路上堵半個小時,在書店漫無目的的找了半天找不到自己急用的書,買一套書花掉學生半個月生活費,甚至讓你的孩子背著十多斤的書包上學放學?

科技淘汰了無數看似浪漫的、美好的東西。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能帶給人們多少對往昔的回憶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一份散發著墨香的報紙總能讓清晨的人感到神清氣爽;一封手寫的家書/情書,字裡行間都溢滿家人/戀人的愛意。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這樣的事實:膠捲巨頭柯達已死,數碼相機大行其道;傳統報業被逼到死亡邊緣,努力尋求轉型;再也看不到手寫的家書,取而代之的是電子郵件、qq、微信。浪漫、美好從來都不是一個東西存在下去的原因;人們的選擇才是。當大家為了便利性、經濟性從傳統書店轉向網上書店時,其實就已經做出選擇了。

科技的發展對於傳統的顛覆是不可避免的。不是說要忘記傳統,只是所有新鮮事物都有成為傳統的一天,傳統都有退出世界舞台的一天,實體書店如是,網上書店也是如此。但是它們不會消失,只是會慢慢地淡出我們的世界,成為過去記憶的一個符號。


下圖是美國波士頓廣場哈佛書店裡懸掛的一幅標語:「在這裡找到,就在這裡買,請讓我們生存下去。」這個讓許多傳統情結濃厚的人落淚的景象,背後是亞馬遜近二十年的衝擊和積累。

新書《全棧市場人》已上市,

京東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噹噹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歡迎購買,反饋意見,感恩(づ ̄ 3 ̄)づ


現在好幾個贊同數高的答案明顯一直在從書店貴書店利潤高所以不去書店的角度來分析

壓根不提這個問題本身的【先去書店翻過了以後再去網上買】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理直氣壯,不太厚道吧。。。

道德不道德的太大了,我個人覺得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點對不起書店吧

不說書店,假設你有個朋友是開飯店或者咖啡店甚至服裝店的,你會不會經常去他那邊坐著,從不消費,只吃外面的食物或飲料?或者試穿一下然後去淘寶買?事實上也確實是超市的價格比飯店裡便宜好多,這個具體情況是和書店一樣啊,朋友也不會損失什麼,但真這麼幹了,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理由是什麼呢?

樓主問題這裡有一個大家最後還是付錢買正版的設定,很多人覺得我們還是付出的了,至少作者還是受益了,但如果問題改成我挑完了回家下電子版什麼的答案估計就會有點變化了。雖然結果對書店來說是一樣的。。。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公司的員工,有一個客戶經常會來找你諮詢業務,但是絕對不會和你發生業務上的往來,因為你知道他們公司和另外的幾個大公司有各種關係,他每次都是拿你們的報價去另外的地方殺價,雖然都是在你上班時間電話你,也屬於你正常的工作範圍,但是你會不會煩他,會不會覺得因為他影響了你的其他工作?

畢竟人家有時間和營運成本放在那裡,去書店的這個期間我們去書店找書翻書感受書的印刷和紙張,問書店員工書的大致內容和擺放位置,以及事後書的污損和員工的清理也算是享受了書店的一部分服務,而這部分服務也是導致書店的價格會比網路上貴的很大一個原因。

沃爾瑪超市有個什麼定律我忘記了,即以沃爾瑪這種大型賣場為中心,多少多少公里之內的小商店/雜貨店/便利店會倒閉70%左右,所以國外有規定大型賣場必須開在郊區,以此來保護小商人的利益,大家也都覺得沒錯,這裡還沒去享受小商店的服務呢,那為什麼大家會對小商人同情,而就對書店不同情呢?

當然錢在我們口袋裡,大家掙錢也不容易,因為貴我們不買這也是天經地義的,完全合理的。

但我覺得書店畢竟不是圖書館,不算是非盈利組織,一直去看還很得意地說因為你們比人家貴,我就是來享受你們服務但絕對不掏錢,然後你們活該倒閉就有點那個了。抱著我去看但是絕對不買和我去看看可能會買對店員來說還是有區別的,前者可能因為你而耽誤別人的正常經營。

看著家附近開了很多年的小書店一家家不是倒閉就是改奶茶鋪真的蠻心酸的,目前我家旁邊只有完全不是為了贏利的福音書店還開著。。。


可能到未來的某一天,所有的實體書店都倒閉了,亞馬遜為了提高用戶的體驗,又去開了幾家實體書店。到時候,人家可能壓根就沒想賣出去書,沒想要盈利,而是宣揚一種生活方式,你喜歡這種方式就會上網去買它的書。當那個時候就沒有道德問題了。時代在進步,市場大浪淘沙,短期看來很殘酷,長遠地看,卻未必啊。


又是一個關於【動機】的問題。

首先,對於實體書店運營者而言,店面、人力、樣書折舊等成本,完全是他們應知、確知、且必須承擔的風險——何況,書店售價本就比網上貴。

再看顧客,其進店【動機】大致可分三種:

A. 確實想在這買本書看

B. 打發時間,隨便逛逛

C. 選好了再去網上買

對於懷揣 動機B 動機C 的顧客來說,其行為實施效果(不會在此買書)並無本質差別。

逛過書店的人都知道,除非是購買目標極其明確、時間較為緊迫的特殊情況,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翻的多,買的少」。「翻十本買一本」和「翻九本拍屁股走」作為顧客的外顯行為,都是極其常見的情況,是定量而非定性的區別。

既然進店顧客並無「必須在此買書」的義務,則對於無購買行為顧客【動機】的執意追問,便顯得逼人太甚了。

-----------------------------------------------------------------------------------------------------------------

題外話:

最近幾天看了若干有關「道德自省」的提問和回答,許多回答著實顛覆三觀。我在這裡試圖提煉總結出一個標準,僅代表個人看法——

道德,從來只關乎外在行為,及其引發的客觀影響。無法從外在行為加以區分、而只能靠追問動機來實施的「道德審判」,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決無必要為自己的心理活動受譴責。對每個個體而言,「私域」不可悍然侵犯。

歡迎拍磚。

----------------------

目前得票第二的 @李慧 貼的這張圖,實質是書店從經濟收益出發、在感性層面的「動之以情」而已。要說道德問題,得用理性思維。

----------------------

有人會強調,只要你進書店逛了,去摸書了,那就是佔用了公共資源,有了收益就必然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我只能說,對於大眾而言,在遵紀守法前提下適度使用開放性資源,並理性消費,是合理的做法,無可指摘。若一定要拿資源說事兒,那時間可謂是最寶貴的資源。談戀愛多以分手收場,戀愛過程所耗費雙方的資源,找誰說理去?嗯?

---------------------

某些回答的道德標準著實高聳入雲,地球人個個都有原罪了。所以這是要進入同歸於盡模式嗎?

別的都不說了,始終堅持「不道德」論調的知友們,請問你們有沒有在網上下過電影?下過音樂?下過圖片?下過電子書?下過任何參考資料?這些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有版權的,都是作者耗費了時間、心力甚至財力完成的成果,你隨意下載欣賞甚至為己所用,按你們那高不可攀的道德標準來框定,這道德嗎?


網路書店的出現,把書店的雙重屬性明晰了。

如果書店對你只是功能性的商業存在,那你去網上買沒什麼不道德的。

如果你是個愛書的人,書店對你,是個愛書人逛街會友買東西的地方,是你社交網路的載體,那就應該好好保護它,支持它,建設它。

書店亦如是。


什麼時候貨比三家成了不道德了???


-

一、

現在書店的問題是,都太大了,很難讓人跟它有感情。

比如誠品。

眼下的誠品,就是個大型的經營集團,在台灣控制了數以百計的商鋪、百貨樓層和店面。

為什麼我要替他設想?他的死活,甘我屁事?

我從來不在誠品買任何東西,除了別處買不到的禮品書、雜誌之外,

誠品的書,沒有一樣不貴,貴到叫人咬牙。

每次排隊付錢,心裡都要罵兩句,真心討厭這間書店。

能打折的會員卡,得滿一萬台幣(購書購物滿兩千人民幣以上)才發給,而且只有一年許可權。

你媽,都啥時代了,還這麼高貴?

狗屁台灣之光。

當然,我一年大多時間住在西安,我的房子隔著牆,就是西安最大的新華書店。

一樣,讓我討厭到,根本不想踏進去的地步。

每次到書店買書,都是在演戲,只為了培養兒子愛書的習慣。

二、

有慈悲之心,無處傾倒,找個正經的對象去給,不是更好?

比如扶貧,比如助學,甚至就是給街上的乞丐(管它真假),也比跟商人講悲天憫人來的好吧?

原讓我說一句實話,如今世道,大義澟然,道貌岸然的偽善,真是多如牛毛。

(我不是批評頁面中,支持書店的其它答題者,而是指責整個社會。)

不為真正的社會公平正義抱不平,而去關心街角某家書店的死活?

真是夠了。

哪天,那個可憐的,某家書店變成「公益團體」組織了,「不以盈利為目的」,我一定在你家買書。

三、

再多說兩句,我的真心話。

真正愛書的人,才會像我一樣,寫出上面一通。

感謝「網路購書」,那才是讀書人期待的世界。

尤其是在大陸,那些國營書店,那些該死的,叫人想吐唾沫的,國營單位員工的臭臉。

排老長的隊,進出門還要被保安當小偷對待,把錢交到你們這種人手中,讓我的書,都變臭了。

我衷心祝願各位,早一天倒閉。

請你們早日失敗,才能迎來出版社、讀者、作者的真正勝利。

當那一天來臨時,書本的流通環節,就再也沒有「三頭苛扣」的「剝削者」了。

-


推薦閱讀:

聊齋志異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有什麼關於巫術和邪教的書籍?
有哪些挑戰心理極限的書(不是指尺度大)?
怎麼婉拒別人借書?
有哪些值得購買的台版書?

TAG:書店 | 書籍 | 消費心理學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