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名在全片中出現的時間,有什麼講究?

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開場就出現;

劇情有了一定發展之後出現;

片尾出現;

不出現(有嗎?)

歡迎舉例說明。


不出現片名的情況我還真沒見過。

片尾出片名的一般都是牛屄導演的牛屄電影,例如卡神的《阿凡達》和諾蘭的《黑暗騎士》。因為此時片名已經不重要了,它只是和工作人員字幕一樣只是一個正常信息而已。


說個出現在片尾的吧:

老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影名出現在影片結尾。主角李俠被捕的最後一刻還在發著電報,「永不消逝的電波」幾個大字伴隨著電波信號打出,整個電影馬上就升華了,頗讓人回味啊!這也算一種創新了吧?


類似小說的第一章,有些小說上來就是,有些小說在第一章之前還有引子,有些還有好幾個引子。這取決於藝術需要,是一種節奏感的體現。對於一些影片而言直接出片名不如先用一小段劇情抓住觀眾再出比較好,有些影片的片名會出現在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之後,類似做一個分隔故事的之前和之後,也有些是在前面小劇情的高潮部分進,片名和情節高度契合,互相呼應,達到一體的效果。至於最後才出現片名的電影一般而言是設計為之或者像解謎一樣在最後把最容易忽視的片名呈現,讓人對之前的故事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一般來說,作為現在中國商業電影來說,大部分導演還是習慣在先引入一段劇情之後再出現片名,這樣對於觀眾接受上會平滑一點,如果一開始就出現片名會比較沒有新意。

我知道的在最後出現片名的就只有《阿凡達》《諸神之戰》,這些作為好萊塢巨制商業大片,在宣傳期間就做到了片名人人耳熟能詳,並且這些片子是讓觀眾前一半時間都坐在座位上,目不轉睛的看著大屏幕,全身心欣賞畫面、聲音等衝擊的,如果片名出現在前面,無論是在開頭還是在開場之後,都會對觀眾觀影心理有一些的影響,不能達到導演自身對於此的要求,所以導演會設計將片名放在最後。


沒有太大的講究,電影就好像在和觀眾聊天,就算一直不自我介紹,不提名字也可以聊下去;有時候,這個名字的出現就是點睛。看講故事的人怎麼決定了


打個醬油:

看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的時候,等到結局時的對話:先生你叫什麼名字?菊次郎,他媽的,混蛋,滾吧!

這是唯一一部被片名所完全矇騙的電影,此前我一直覺得那個小孩就是菊次郎!


金剛狼2整部電影就沒有出現片名


歪個樓。

漫威的電影幾乎都是開頭一段劇情然後引出片名,主體演完以後又出現一次片名,然後正(cai)片(dan)才正式開始(手動滑稽


《路邊野餐》畢贛導演作品。

電影片名出現在30分鐘處。感覺很奇妙。只能這麼說。

看完兩遍之後,還真是覺得這個片名出現在片頭片尾都不合適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電影里插播一段蒙太奇,感染力會變得很強?
有哪些人氣比主角還高的反派?
怎麼評價《王家欣》(《尋找心中的你》)這部電影?
《低俗小說》為何要這樣敘事?
非教徒為什麼會對《悲慘世界》、《耶穌受難記》、《納尼亞傳奇》等宗教電影發表評論?

TAG:電影 | 剪輯 | 電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