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告白》中各種告白之間的聯繫以及此片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告白:認清生命之重,反思所犯之罪,十年應該夠了。

從愛美的死,引發的一系列的復仇。最大的感觸就是孩子們令人驚駭的無知,扭曲的心靈,變態的心理,觸目驚心的死亡。

每個人的告白,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場荒誕的鬧劇或者說是悲劇。

但是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思考,都會覺得合情合理,都不會去恨誰或者同情誰。

老師的痛苦,作為母親的悲痛,隱藏著,壓抑著,平靜的告白,漫不經心的說著揪心的事實。那麼刻骨銘心的失去,怎會如此輕易消散?心中復仇的計劃慢慢成形。狠下心去實行。

為什麼在有法可依的時代,還會有復仇的想念?

總是在說孩子還太小,不懂這世界的繁雜,少不更事,所以制定了法律來保護他們,給他們機會來改過自新。但是無知,年幼的無知可以成為犯罪的借口嗎?法律不會懲罰無知少年,也無法解決悠口老師對渡邊修渽和直樹作為的恨意。

失去了最愛的孩子的她,近乎殘酷的冷靜,調查出兇手是誰。生命逝去無法回頭,愛走了就再也回不去。她知道,所以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也奪走兇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愛。

我們最痛的不是永遠的無法擁有的愛,而是曾經擁有的幸福,卻在某一瞬間,被活生生血淋淋的奪走了。

告白里,每個告白的孩子都是寂寞的。那樣深入心底的孤獨感,彷彿要扼住人的脖頸令人窒息。缺乏親情的呵護,缺乏朋友的認同,他們的心理狀態慢慢發生變化,令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怪異極端的行為可能只是想得到些許關注,些許愛護。

他們會去嘗試很多新鮮事物,因為太幼稚,可能沒有意識到危險行為的毀壞性,還不會預想行為的後果,還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偉大與珍貴。

很多人說這是描述人性黑暗面的電影,但是, 我不這麼認為。孩子的好奇,無知,想去嘗試各種事情的衝動,這些都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稟性。可是因為處在了錯誤的境遇,無人照料它們,它們開始瘋長,蔓延成災。。。

總之,當我看到告白被歸為驚悚片時很是驚奇。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電影,每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生命本來就不平等,但是沒有哪個生命是微不足道的。


今天RP大爆發,第二次謝邀!

談談我對《告白》的幾點感想:

1、這是一部長達100分鐘的劇情MV,畫面細膩,配樂一流;

2、個人同意加大青少年犯罪的處罰力度,一次小額勒索、一次肉體上的輕微傷害,都有可能對受害人產生一輩子不好的影響;

3、你害我沒了孩子,我就要你沒了媽媽,小孩始終玩不過大人。

主要思想我認為就在第二、第三點上面。

至於片中出現的各種告白,我覺得這是導演要我們從多個當事人的角度去看電影,這樣就不會出現恨死某一個人的情緒,因為每個人都很慘。這麼一弄,看片的人就通通被擋在劇本之外,只能在外面看著老師和孩子鬥法,更有一種坐看困獸斗的悲涼感。


怎樣抵制熊孩子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怕是看同一部電影的時候,每個人的想法也不盡相同。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與其說是沿襲了日本電影的一貫風格,將社會的部分現狀扭曲擴大化,我反而更覺得自己在通過電影看一場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之間的博弈,儘管比起理智,這場博弈更傾向於暴力和瘋狂。

那麼這部電影是不是意在描繪一種社會鬥爭狀態,而不是給出一個關係改良方案呢?

在青少年犯罪率日益增長的日本,如何尋求一個有效地完美的解決對策是成年人永遠不停止的探索。於是有了《告白》。他表現的是一種錯誤的探索道路。

下面來說說這部電影本身:

表面的看待青少年犯罪只能解決皮毛,不當的解決方法又會加深矛盾。才開始只是因為無知,(孩子們仍然會繼續玩樂,繼續開心,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事情的嚴重性,而並不能說是冷血。)小孩子的世界並沒有完整的正確的價值觀,而他們的父母也並沒有更多的時間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態。

於是,一旦不被自己理解的錯誤發生,他們就近乎殘酷的在自己的意識中描繪了孩子扭曲的犯罪心理。(這些出現在成人的告白鏡頭中。)成年人開始恐慌,想要懲罰和糾正,這種慾望太過急切,又使他們並未真正貼近未成年人的內心想法,用錯了糾正的方式。(殺害孩子報仇的這種思想作為一種表現形式)

在他們本以為使用了正確糾正方式(老師的表白很談定,很平常,這點可以看出)的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在孩子的世界裡已經近乎於殘酷!(孩子們被老師折騰得萬分絕望,甚至陷入瘋狂)

這是一個沒有更多交流的社會。即使是交流都沒能設身處地。

是成年人的懲罰一步一步更加扭曲了孩子。最後的結局兩敗俱傷。

我想我從電影里看到了更多關於這方面的思考。當然還有更多的細節,它們反映著更多的現實(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誇大),比如殺死親人(看到了對家人不理解自己的難過),有個男孩子殺死了他喜歡的女孩(殺死愛情,他唯一的光明,可以理解為一種玉石俱焚)…………

暫時就做這些闡述,哪天再把電影看一遍,有些情節記得不甚清晰,無法更深入分析。然後再來補充修正以上淺見。


就是從對生命的不尊重到尊重的過程。

村下的母親聽說自己的兒子害死了愛美的時候並不在意,只是覺得自己的兒子可憐。而當她發現他的兒子失去了善良的靈魂只剩一具行屍走肉時,她選擇終結生命,表示對生命的尊重。

美月崇拜用藥物害死全家的露希娜。她也想要男老師去死,想自己去死,可是她愛上了渡邊,開始重視一個人的生命,再也沒有動過她的葯。

沒人教過渡邊殺人是不對的,他不在意除了他母親之外任何人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美月對他來說也是隨手可以殺死的玩物。最後森口用他媽媽的死教會了他生命的意義。把這些,森口失去了最愛的女兒時的感受,全數奉還給了渡邊。

渡邊沒有趁媽媽活著的時候找到她,給她看他的發明,訴說對她的思念。

森口沒有給女兒買她想要的兔子包包,成為事件的引線。

電影從一開始就在黑板上寫下了命的主題。只有當你失去最重要的人時,你才能真正體會的生命的珍貴。在我看來,電影希望我們珍惜身邊最愛的人,同時也尊重身邊每一個生命,每個生命都在被人深沉的愛著,不分貴賤。

這是我的眼睛從電影里看到的。至於最後的那句「開玩笑的」,我覺得是針對最後那句「讓你重生」。讓他有了希望,再重新墮入黑暗。這是渡邊曾帶給他的(之前渡邊在辦公室假裝跳樓那裡)

不過我覺得炸彈最後也沒有引爆。因為森口老師已經意識到了生命的意義,那顆炸彈如果爆炸,帶走的將不只是渡邊的媽媽,而是整棟樓里的生命。我相信,森口不會這樣做。


是日本那部告白嗎?

好吧為此我看了,真不錯這電影謝邀,不然就錯過了

說說我自己的想法吧:

問題一、每個告白就代表著裡面各個角色的心裡活動,作為一種旁白穿插在劇情裡面的,可以更好的理解吧,同時也是對每個人物的解釋

問題二、這種開放式電影是沒有固定結局的同時想表達的思想也因人而異的

很多人都在糾結最後是否炸死他媽媽來討論,其實這沒有必要因為想表達的重點不是那個。

我自己的理解其實我更看重裡面的愛,一切的因果都是因為那孩子的母親所給予的愛不夠才導致了後面的劇情,沒有人們的誇獎也不會有如此孤獨的孩子從而被人利用,這一切都是一種蝴蝶效應;細看你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暗諷點(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對HIV的恐慌等等)。

我相信樓主肯定也有一個自己的答案只是需要尋求共通的人,不妨說來討論討論。。。

PS:古人的話真是很正確,害人終害己


在接觸的為數不多的幾部日本電影和小說里,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有生命非正常形態的逝去。又無一例外的是,生命在這些作品裡消逝的方式微不足道,卻都讓人沉重不堪。【告白】中,誇張的壓抑感自始至終。

扭曲張揚,淡漠暴力的青春,我們都經歷過。因此看的時候才更容易顫抖。不過還好,電影終究是電影,和生活有別。

偏執的天才少年對母親扭曲的愛,源於母親對科學喪失人性的迷戀。

愚鈍的直樹,可憐的自尊。無從拾起的是非觀,也跟母親關係很大。母親對自己孩子錯誤的寬恕,對其他生命的淡漠,無原則的寵溺,到最後都迎來了自食其果。

敏感的少女,驚人的洞察力。暗生的情愫,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痛失愛女的母親,同時又是看起來可親的老師。令人不安的平靜敘事和完美的復仇計劃。電影結束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失去女兒這件事的發生,森口應該會是個很棒的老師吧。她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方式都把握極其準確。她善於觀察,能追溯到問題產生的根源。

對生命的追問,自始至終。卻處處標榜著逝去生命在他人眼中的微不足道。是的,你的摯愛你的唯一,別人眼裡的微不足道。開玩笑的。

看日本電影和小說,常常會陷入一種莫名的壓抑之中。那種被放大後的人性的醜惡讓人不寒而慄。是日本如此還是人性如此?因此會不自覺陷入一種迷惘的反思狀態。答案看起來觸手可及,可是你願意藉此深究嗎?

認真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說大概是【失樂園】,高中剛畢業還沒搞明白什麼是舌吻的時候,第一次赤裸裸直面「性」,你躲都躲不掉。第一次逼迫你帶著顫抖的三觀去重新看待人的問題。接著我在驚【挪威的森林】絕美的電影畫面時,無法躲避的繼續三觀顫抖,思考人的問題。我在笑【半澤直樹】浮誇的演技時,依舊不能忽略它渲染的人性。我在嘆東野圭吾讓人拍大腿的嚴密邏輯時,人性依舊赤裸裸。

因此不得不在某些時刻去想,與我們相鄰的這個島國的可怕之處。它的理性,它的瘋狂,它對待人性軟弱面的嚴肅,它對人性醜惡面誇張的渲染,它對人性殘忍面無原則的包容。它似乎將人性所有複雜之處一併攤開,卻又不負責對你感官的衝擊你是否能夠承受。它才不管你的無所適從呢。日本作品大致這樣。日本也大致如此吧。有種說法,日本狹小的國土面積使大多數日本人與生俱來產生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使他們凡事不得不從最壞處去思考。平靜浮於表面,瘋狂壓抑深處,危機貫穿血液。你怎能忽視了他?

最後回到電影,不得不贊的是那群醜小孩兒讓人想尖叫的演技啊~賣萌是孩子們的本性的話,演變態那麼逼真這樣好嗎?這裡順便產生一個問題:

那些演過恐怖片驚悚片懸疑片的孩子們,真的強大到不會對心理造成影響嗎?而且那些小演員的演技往往又出奇的好?

最最後,不得不贊的是電影配樂。恰到好處的絕望和敲擊。


告白 感覺就是講得一群病態心理之人的世界。是所以少年心理問題的濃縮,夾帶上對老師的諷刺和大人的溺愛,造假出這部小說。小說更為清晰,從各個角度更加了解每個人的內心想法以及荒謬的作風。


推薦閱讀:

編劇李正虎眾籌拍攝楊永信事件《困獸》,大家怎麼看?
同樣是女性價值觀的闡述,為什嗎驢得水和28歲未成年中對此的評價相差這麼大呢?
最值得你銘記的電影中的流淚特寫鏡頭有哪些?
Woody Allen 的電影最好從哪一部看起?
如何評價《美女與野獸》全新片段中艾瑪沃特森把貝兒演成了村霸?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