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世民的軍事才能?
可以從武功、戰術、戰略、臨場指揮、用人、馭人等方面來分析一下
題主問了一個相當好的問題。基友說想看我寫答案,寫長點,好吧。
其實這個問題單看題目的話,一句話就可以答,就是毛太祖那句: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如果要問作戰風格的話,也如《中國歷代戰爭史》的將軍作者們的評價,八個字就可以概括:靜如處女,動如脫兔。但是既然題主在說明裡問得細,那就細說。
細說就得上史料。我知道很多人懷疑初唐各種史料的真實性,因為傳說中太宗改過實錄。(如果誰對這點不覺得有多大關係的話可以直接略過下面很長的一部分,直接跳到「正常答案的分割線」那裡看結論。)題主問的是軍事,這是一種與軍隊或戰爭有關的人類活動,往往參與人員眾多,過程複雜,涉及多個領域,因而最難通過修改文字記錄掩蓋真相。這跟輸贏沒關係,拿破崙和希特勒最後都是打敗了,然而拿破崙依然是英雄,希特勒還是法西斯。
儘管唐初距今一千四百年了,但舉個更遠的例子來說明都可以。《三國志》曾經記載,魏明帝曹叡問王肅:司馬遷受刑之後心懷怨恨,寫書貶漢武帝,很過分吧?王肅回答:
「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王肅的意思是說,人家司馬遷還是公平地寫的,就是漢武帝看了特生氣,給扔了。PS:王肅是王朗的兒子——演義曾編排王司徒想勸諸葛武侯投降結果反被罵。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孝武本紀》那麼奇怪,全篇都是祭天祭地祭鬼神,好像劉徹在位五十來年都在搞玄學活動。說是根據《封禪書》補寫的,大概不假,三國時期就已經看不到原文了。然而,漢武帝這一生的文治武功依然被班固記在《漢書》里,而且他讓衛青霍去病等人領兵打得匈奴落花流水的事兒,現在也還是誰都知道。
那麼說李世民,他因為軍事生涯起步非常早,有成績也早,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名聲就已經傳到了山的那邊的天竺國。
王曰:「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大唐西域記 卷五》
戒日王問去他那裡取經的玄奘法師:聽說唐國有個秦王,華夏大地狼煙四起的時候站出來平定四海,真的假的?玄奘說那是真的,那個秦王現在已經是皇帝了。
從頭說起,結合唐朝初年的形勢和李世民當秦王期間的親自指揮的戰役,來看看他的戰略戰術武力智力。
唐代的戰略,跟李世民相關的是開國戰略和擴張戰略。開國戰略基本用於他登基之前,擴張戰略是在他登基之後,執行的人當然就不止他這一代了。
開國戰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太原起兵;2、站穩關中;3、掃平中原。整體態度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必須拿下。整體思路是先從太原出發攻克長安,然後得隴望蜀,穩定西邊後方之後東進和南下。擴張戰略主要針對周邊各個其他民族的政權,整體態度也是四個字:不服就打。所用的策略就多了,視情況而定。
開國戰略的想法應該說是比較「正常」的。長安所在的涇渭河谷地區,因為北蕭關、南武關、東潼關、西散關的地利而稱關中,易守難攻。以關中巴蜀為根據地,秦漢都如此做,甚至南北朝末期,北周征北齊,接下來隋朝打南陳,進而統一中國,也大體是這樣的思路,但是具體執行起來有差異。比如說以北周的情況,打北齊之前已經佔據整個中國西半江山,主要對手就倆,北齊國政亂糟糟,南陳也已經腐敗,都好打一點;李唐面對的情況就複雜一些,因為隋煬帝打吐谷渾,關中地區的經濟遭到一些破壞,對手則是有一群,全是新興政權,都有兩把刷子,就比較難辦了。
李淵是早就想造反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和《舊唐書》都這麼說,而且都說得比較玄幻。創業注里李淵不止一回拿占卜祥瑞天命說事,顯得十分迷信,《舊唐書》好一些,但是也說他早年碰到一個算命的,告訴他一定會成為人主,他頗以此作為自己的抱負。不過李世民勸他造反的時候他猶豫,其實也好理解,一則他們在大業十三年這個時間點造反的確有突發的因素在;二則這畢竟是造反,不是公司上市,風險巨大,能不能是最後的勝利者還不好說,要是一聽造反就很high那反而不是李淵了。李淵很有城府,從他示好突厥忽悠李密的行為都能看出來,在起兵之前,他一直表現得很低調。但李世民當時才十八歲,還在一個會被人當成孩子的年紀,結交人就比較方便,所以他的貢獻,正史也寫得很清楚,是謀劃,「首贊奇謀」「本是汝計」之類的話都是一個意思。總之,父子倆敲定造反的項目策劃書之後,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召喚建成元吉和女兒(未來的平陽公主)以及女婿柴紹回太原,準備進兵。
進軍長安的過程有兩處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才能。第一處是攻下西河(霍邑北邊,圖上沒畫)之後,準備打霍邑的宋老生,但是天降雨不停,糧草又不濟,還有傳言說突厥和劉武周要打來,李淵就召人商議前進還是撤退。建成和世民都說絕對不能撤退。創業註記載的李淵最後的總結,是這樣的:「爾謀得之,吾其決矣。三占從二,何籍輿言。懦夫之徒,幾敗乃公事耳。」
這個話說得就比較嚴重了,然而從創業注的描述來看他們不過是開了一個會而已,建成和世民表達意見之後就決定了,完全沒有達到「幾敗公事」的地步。這件事的具體細節,在兩唐書和資治通鑒里都寫了一個很完整的版本:李淵一開始是打算撤退的,世民不同意,建成贊同弟弟的想法,但是倆人誰也勸不住李淵,最後世民急得哭起來了李淵才改主意,然後把已經出發的左路軍追回。溫大雅他八成是只看到了在此之後李淵再度開會時的情形,那已經是讓兩個孩子給大家表忠心看了,而在此之前的事他都沒寫。類似於當初劉邦聽酈食其的話分封六國,印都做好了馬上要發出去,多虧張良回來給攔住,當時的劉邦也是說酈食其「幾敗吾事」。
表現才能的第二處是在河東面對屈突通之後,李淵想西進,但又顧忌河東,又跟大家商議。裴寂認為不打敗屈突通的話直接進兵會腹背受敵,但是李世民認為,兵貴神速,應該立刻開闢西線戰場進軍長安。結果就是這樣的了:
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靜、統軍王長諧、姜寶誼、寶琮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備他盜,尉撫使人竇軌等受節度焉。遣敦煌公率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往高陵道,定涇陽、雲陽、武功、盩厔、鄠諸縣等,慰撫使人掾殷開山等受節度焉。
——《大唐創業起居注 卷二》
李淵讓建成去守潼關備他盜,世民去經營西線戰場。其實屈突通是硬打比較難,但你防著他也不輕易出來,至於潼關以東,王世充和李密還打著,不會西進的。所以很明顯,世民做的是盤活戰局的關鍵工作,大他十歲的哥哥反而做的是輔助工作(儘管這個工作也很重要)。世民最後還打得很成功,創業注說達到了「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的地步,最後圍攻長安之前他被允許「率新附諸軍」。
以上說得比較啰嗦,世民的表現非常好但還不算是頂級的,然而可怕的是,他做到這些的時候都不到二十歲,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第一次擊敗薛仁杲,唐朝立國之後直接被封為尚書令,帝國首席宰相。
(感謝圖片作者。侵權的話跟我說,我換一張哈。)平定薛秦的戰事,薛仁杲的兵力在十餘萬,唐軍兵力估計差不多。更多的細節和之前的局部爭奪就不說了,只說與答題有關的,李世民面對與自己數量相當的士氣正盛的敵軍,整體採取堅守的策略。等對方耗到軍糧不濟時,把敵軍主力宗羅睺的隊伍引誘到淺水原這個詭異的地界,等到宗羅睺跟負責引誘的梁實打累了,再派龐玉上去幫忙,最後自己親自上,把宗羅睺打敗了。精彩的是在此之後,他不顧竇軌的勸阻,一路只是帶著騎兵追擊敵軍,追到折墌城,薛仁杲第二天就投降了。當眾將問他,這樣不帶步兵又不帶攻城器械,狂追敵軍有何意義,也不可能攻城啊,為什麼薛仁杲就投降了。他回答說,薛秦軍都是隴外之人,我們雖然出其不意打敗了他們,但是斬獲不多,如果不追,容他們重新進折墌就緩過神來了,但是一路追過去把他們打散逃到隴外,薛仁杲就徹底沒有指望,只能投降了。
同樣的辦法他在與劉武周和宋金剛作戰的時候又用了一回。當時不僅劉武周和宋金剛佔了太原,李元吉和裴寂幾乎被打到全軍覆沒,東邊因為李密投降而得來的地盤也丟不少,把李淵搞得很無奈,打算暫時退守關西算了。李世民不同意,申請領兵三萬平劉武周,結果他先是幾場小勝鼓舞士氣,再斷宋金剛糧道,最後在對方撤退的時候三天兩夜連續追擊,整個摧毀了劉武周的實力。
但是最精彩的還是接下來打王世充和竇建德的一戰。武德三年李世民平了劉武周之後,回來就討論東進,不到兩個月就出兵了。
因為是要攻打東都,所以李唐史無前例地讓李世民帶領優勢數量的兵力,一共十萬。打王世充的整體思路是圍點打援,兵力被世民分派出去把洛陽周圍的據點一一拿下,王世充最後守洛陽的兵力大概在三萬。洛陽作為隋煬帝建的東都,可以說十分堅固,加上王世充拒不投降,唐軍圍他大半年,最後終於拿出蘇軍攻克柏林的架勢強攻洛陽城,然而就在即將攻克洛陽的時候,東邊殺出一個竇建德來。
本來竇建德是答應不來插手的,這就要說到李淵了。總有人說李淵很廢,我覺得這些人圖森破,李淵在此之前長期採用遠交近攻的手段對各個政權搞政治攻擊,手段高明得很,比如忽悠涼州的李軌不幫薛仁杲,然後又派間諜把李軌拿下,一邊還哄吐谷渾來幫忙。此次洛陽之戰他也是想盡一切方法周旋於各路勢力,包括突厥也包括竇建德,還派了建成阻擊稽胡人。但是結果竇建德後來發現不能被李淵接著忽悠了,打算趁火打劫,名義上是應邀幫王世充,但如果能趁亂拿下洛陽的話就直接西進長安。
這個時候唐營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撤退了,因為唐軍已經非常疲憊,想不到要怎麼跟竇建德這十萬人再打了,能順利撤退都是元帥有本事。但是李世民的決定是親自帶著他最精銳的三千五百騎兵和步兵,去虎牢關,和那裡的守軍們迎戰竇建德。如果竇軍著急前進,利用地勢有助於勝利;如果竇軍不急著前進,那麼就更有機會了。總之能讓竇建德知難而退或者把他打跑都好,最好的結果是連他也抓住。
我見過有人說李世民應該自己繼續打洛陽,讓別人去迎戰竇建德的,可真是太蠢了。身為主帥,應該去解決戰局中最棘手的部分,眼下洛陽已經是圍困就可以,竇建德那才是主要問題。世民應該親自去前方看一看竇軍的狀態,與之交火,通過實際測試對手來分析他們的意圖和能力,而不是把這些交給別人做。
戰爭,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是統帥坐在後方想就能勝利的,除非極度了解對手,一般來說實際接觸都比紙面情報更可靠,有很多東西是沒法用紙面情報傳達的,就算能傳達,等後方討論出對策,前方戰機可能也都沒有了。
這一戰最終的結果是李世民把竇建德的步兵衝散了,抓五萬俘虜又都放了。竇建德特別倒霉,真的被抓到,王世充也就投降了。從此李世民被加封天策上將,在此之前除了尚書令之外他已經是太尉、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陝東道行台尚書令、涼州總管,腦子裡要裝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經濟,以後,還可以自置官署,官銜一直累加,權力也越來越大。
原答案在這裡我就不再說具體的戰例了。但是我見到居然有答主表示「劉黑闥之亂,李世民征討未成功」,這真是……李世民在打劉黑闥的時候的確也遇到了困難,但整體來說幾乎是贏得最快的一戰,征討未成功是談不上的。我原本不打算說這場戰事是因為答案已經很長了,而征劉黑闥的戰局前後比較複雜,涉及突厥。但是既然如此,我就把征劉黑闥也拿上來說一下。
因為在網上沒找到現成的圖,所以這張圖是我之前自己在博客里寫分析的時候照著《中國歷代戰爭史》給的圖畫的,當時畫了大半天。只能請大家湊合看哈。
圖中最重要的城市洺州,是劉黑闥建立的劉漢政權的國都。李世民出征是在武德四年十二月,他把劉黑闥從南邊擊敗之後,劉黑闥退守洺州。李世民的整體思路跟進攻洛陽一樣,就是要把劉黑闥圍起來打。河北平原易攻難守,按說有利於唐軍,但如果漢軍不固守一處而是像平原游擊隊一樣到處亂竄,就難搞了。李藝從北邊打來時原本劉黑闥是留下范願帶著一萬兵守洺州,自己打算去阻擊李藝,那李世民當然不能讓他去,於是派程名振夜襲洺州,還猛擂戰鼓,嚇得范願趕緊通知劉黑闥,劉黑闥回來了,把弟弟十善留下打李藝。十善打不過李藝,被殺傷了八千人,李藝得以南下。
回到洺州的劉黑闥跟李世民展開了洺水城爭奪戰,洺水城是洺州不遠處的一座小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李世民拿下它更多是因為城內有倒戈的。他徹底圍上洺州之後就可以攻城,那劉黑闥肯定不能坐以待斃,於是花了大力氣想把洺水拿下來。結果劉黑闥在天降大雪之時藉助自己修的甬道還真的做到了,之前說李世民遇到了困難就是這裡。不過戰術受挫不影響戰略成功。與李藝合圍劉黑闥的計劃在這段時間裡實現了。當李藝到來之後,李世民讓程名振去斷劉黑闥的糧道,導致劉漢軍糧草不濟開始變得急於求戰。李世民利用這一點,使出了他從未用過的一招:藉助大自然的力量。
唐軍按照主帥的要求,將洺水河從上游截流。從圖上可以看到,洺水河在洺州這一段大概是自西向東流,截流之後水位會慢慢下降,李世民決定就在河的南岸與劉黑闥決戰。等到把漢軍打敗,潰散的漢軍自然會向北撤回,等他們跑到河道上,開閘放水就行了。
這是一種為敵人選擇墓地的戰略能力。他已經用過好幾次了。
三月,賊糧盡,王度必決戰,豫壅洺水上流,敕吏曰:「須賊度,亟決之。」黑闥果率騎二萬絕水陣,與王師大戰,眾潰,水暴至,賊眾不得還,斬首萬餘級,溺死數千,黑闥與范願等以殘騎奔突厥。
——《新唐書 列傳第十二》
劉黑闥的傳記記載了經過和結果,實際上他打仗打到一半就被建議丟下士兵們逃走,他也真的逃走了,所以才有李世民一直追他,直到追到突厥人的地盤。此戰結束於武德五年三月,其實是李世民贏得最快的一戰。之後李淵急招他回京商議下一步,結果是李世民回來之後安排李神通、任瑰、李世勣接著打山東的徐圓朗,後來順利拿下,他自己陳兵江淮,杜伏威都沒打就直接跟他回長安了。
到這裡為止,「黑闥與范願等二百騎奔突厥,山東悉平」,劉黑闥自己的勢力實際上已經幾乎沒有了,至於他為什麼會捲土重來,真相是這樣的:「武德五年,六月,辛亥,劉黑闥引突厥寇山東。」就是說這貨去突厥拉贊助了。而突厥因為不願意看到中原被李唐徹底擺平,所以贊助了他不說,還在七月份由可汗親自領兵大舉進犯。進攻的方向和唐軍的防守安排如圖,西北方有數千分兵,東北方是頡利可汗領的主力,至於頡利的兵力,《舊唐書》說是五萬,《新唐書》、《資治通鑒》和《冊府元龜》都說是十五萬(你看,舊唐書這部據說是抄唐代實錄的史書還是很謙虛的,宋朝修的史書里,世民還能再多打十萬人),總之頡利那路是主力。這樣的事情之後一直到武德八年,每年都在發生,世民也就年年出兵,但是每年還都有不同的情況,我就不細說了,實在跟這題沒關係了。
頡利這次史無前例的大舉進犯的結果是:六月,劉黑闥又引突厥萬餘騎入抄河北。頡利復自率五萬騎南侵,至於汾州。又遣數千騎西入靈、原等州,詔隱太子出豳州道,太宗出蒲州道以討之。時頡利攻圍并州,又分兵入汾、潞等州,掠男女五千餘口,聞太宗兵至蒲州,乃引兵出塞。
——《舊唐書 列傳一四四 突厥》
頡利聞秦王且至,引出塞,王師還。——《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聯繫《資治通鑒》和其他的記載,頡利可汗聽說李世民出兵了,就接受跟鄭元壽談判,然後撤了。唐朝這邊因為國內尚未完全平穩,更希望通過談判讓突厥撤兵,自然劉黑闥的再入侵問題也能解決大半。問題只是,各路諸侯還在的時候,給些賄賂往往就能哄住突厥,因為大家都去認大哥,都給好處,突厥很高興,可如今只剩李唐自己,變成了弱國無外交,所以一定要有能讓頡利可汗顧忌的存在,才不至於被吞掉或者被要求得太過分,李世民就是這種存在。
突厥九月份退兵,十月初一,李元吉奉命領兵擺平劉黑闥。不要期待元吉的作戰能力,李道玄也因為跟史萬寶沒配合好(其實是史萬寶不配合李道玄),被劉黑闥打敗。建成就是在這個時候接受魏徵的建議申請挂帥的。魏徵和王珪是這樣說的:「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
——《資治通鑒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魏徵看得很明白,劉黑闥其實已經強弩之末,失去突厥的贊助之後,他自己新聚集的力量不滿萬人,再回來時的勝利跟唐軍內部矛盾有很大關係,此時去拿下他是挽尊的好機會,建成就去了。果然如魏徵所料,十二月時劉黑闥南下攻魏州就已經攻不下來,又被田留安打敗,再戰建成肯定戰不過了。
所以,要問建成是不是解決了劉黑闥,是;要問建成是不是安撫策略用得不錯,也是,他接受魏徵的建議放了戰俘;但是要問誰是真正保障唐軍打敗劉黑闥的人,那還是李世民,是他領著大家把全盛時期的劉黑闥及其三萬精兵打到幾乎全毀、後來又讓頡利可汗重新考慮而撤兵的。建成的確憑捉住劉黑闥得以挽尊,但要說功勞超過世民,那真的沒有。至於所謂安撫的策略,會有效也是因為河北知道就算是這次打贏建成,唐廷也肯定會再把李世民推出來海扁他們。我相信只要不是太天真,都不會認為當初李世民也去安撫就能成功。值得注意的是魏徵的表述,實在太嚇人了,「功蓋天下」這詞是《史記·淮陰侯列傳》里蒯徹跟韓信說的:「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當然對軍事才能的話題來說沒有多大影響,韓信最後被殺但他的戰績也還在的,項羽最後被打敗了,然而之前多次在戰術上的勝利,仍然流傳於世間。不能說因為李世民贏了所以他的戰績才都留下來。其實所謂改史,按成書時間來講最早的記載應該是這個: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侍中魏徵奏曰:「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貞觀政要 文史第二十八》
李世民的意思顯然是,他看前代史書,發現前人有的事做得好,有的事做得不好,都能為後世所借鑒,那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把當代國史就拿來給國君看看呢?言下之意,那樣的話不是直接就能讓本人改正錯誤了嗎?房玄齡表示,如果國君們要看,史官們害怕不敢照直寫就不好了。李世民說那不要緊,他就是想引以為戒,改正自己的行為,於是房玄齡整理了編年體的高祖太宗實錄給他看,結果李世民覺得玄武門的事寫得不清不楚,讓房玄齡照直寫就好了。魏徵說照直寫是對的。
《貞觀政要》里寫這段顯然是拿來誇太宗公正的,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完全被逗樂了,覺得直接拿當代史作為借鑒什麼的真是挺有意思的。這段後來也被記載在正史里,內容略有不同但意思其實沒差。當然我也不是說我的理解就一定對,只是有些筒子,史書里魏徵說建成早聽他的就不會杯具這話他們信,然而魏徵同樣也說了太宗「雅合至公之道」他們就不信了,我覺得甚不科學,看書得公平地看,得合邏輯,不能由著感情鞏固自己的成見甚至偏見。同樣按照正史里說的,有些東西,正史不記,大家也都會記的,我覺得軍事就是如此。漢武帝就是把《今上本紀》全扔了,他開疆拓土的事大家也不會忘的。
這裡我必須說,讀書請不要斷章取義,不要斷章取義,不要斷章取義。我見過不止一個人引用這段話就只引用到「改削浮詞,直書其事」,而且對這八個字也顯然理解反了。把虛浮的詞拿掉,實事求是記錄事情,魏徵認為這樣是對的所以讚賞了李世民的指示。整段話邏輯通順毫無問題,但就有些人只信自己的陰謀論和腦補,為此我不得不取關了幾位原本出於禮貌互關的知友,並且乾脆屏蔽了某些人。我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浪費時間了——明明書就不是那麼寫的,他卻非要看成他相信的那個樣子。誠心與知友們說一句:唯心地憑自己的既有觀念扭曲文本,那真的是在耽誤自己,那樣讀書毫無意義。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讀書應該幫助我們理解寬廣多樣的世界。房玄齡會在意的某些事情,或者他以為李世民會逃避的某些事,李世民自己根本就問心無愧,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你會在意的某些事,你以為某個人會在意的某些事,也許人家根本就不在意,真的不要用狹窄單調的價值觀或道德觀衡量和判斷任何人。
好了,題外話說到這裡,接原來的答案,具體的戰例也說到這裡,相信對已經比較了解李世民打仗的過程的人來說,原本也沒有必要多寫,我之所以寫這些,主要還是針對所謂歷史記載是否真實、對他的作戰思路要怎麼看,大致說說自己的想法。題主的問題更需要一個總結性的分析,下面就來。
—————————我是正常答案的分割線———————————
武功這個真的非常好,儘管最擅長的兵器大概是弓箭,但是陣前衝鋒的實力還是非常有的,動不動領著幾十上百騎就去挑逗敵軍,開弓放箭搞得對方措手不及,等反應過來了又被他一邊跑掉一邊射倒不少人。初,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於常。逐黑闥也,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卻之。突厥得箭,傳觀,以為神。
——《新唐書》
昭陵六駿也可以說明問題,不多寫了。
戰術
李世民對騎兵的戰術非常擅長,無論是正面突破還是側翼包抄都是如此。他的玄甲軍可以證明。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
——《資治通鑒》
當然,跟步兵的協同合作也是分不開的。這是軍隊里常有的選鋒,組一支精銳的隊伍重點攻關。
他對情報部門的掌握也相當不錯,跟竇建德打仗的時候,情報來說竇建德正在等他什麼時候去放馬吃草,就是等他糧草不濟再進兵嘛,所以他將計就計,真的去黃河北岸牧馬,把竇建德引出來了。
後勤保障他自己也是心裡有數的,打劉武周期間安排人從永豐倉運糧,後來自己當益州道行台尚書令,加上本身就是中央的尚書令,要做類似於蕭何的丞相工作(當然權力沒有丞相那麼多就是),各地的糧食物資情況都是要關注的,出征期間基本沒有讓軍隊發生糧草不濟的囧況。
戰略
李世民在戰略上的可貴之處是一般不犯什麼錯誤。國家的大戰略層面上說,比如征高句麗期間薛延陀入侵,他就很明智地決定撤軍,而不是選擇繼續兩線作戰。當然他回來之後就把薛延陀暴打一頓那是另一個問題。第一次打薛仁杲之後趕上李密打王世充快打贏了於是去東線作戰,正確地判斷出唐軍還不宜直接強攻洛陽——這很好理解,西面隴右西涼還沒完全擺平,此時攻克洛陽的話,那個四戰之地北有突厥南有蕭銑,東邊就更不用說了,李唐會陷入兩線作戰甚至多線作戰,就跟二戰時的德國一樣彆扭,不是說沒有兩線作戰成功的例子,但那絕對是兵家大忌。還是得先擺平西線。
至於戰役中,李世民也擅長在戰略上爭取優勢,而不希望跟對手拉開架勢血拚到底。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事兒他一般不幹。當他自己的軍隊士氣不旺的時候,他一定會想辦法逆轉這種局面,而當他得到進攻機會的時候,通常會把敵人追到不行。達到用最小的犧牲換最大的勝利的效果。對於敵軍的心理也有非常準確的把握。
臨陣指揮和用人馭人
這個應該是頂級的,至少以他那個時代而言是頂級的,就拿跟劉黑闥的作戰來說吧。劉黑闥造反初期是打敗了一堆唐軍將領的,如李藝、薛萬徹、李世勣、李神通等人,還戰死好幾位,最後李淵沒辦法把李世民派出去,結果他一出戰就把劉黑闥從獲嘉打回洺州,然後帶著也是李藝李世勣這些人,三個月把劉黑闥打敗了。
從唐初的各種史料來看,大部分的宗室和將領,李淵都嘗試過安排他們去各種戰場作戰,但結果是一般人只能阻擊普通規模的入侵,最艱難的時刻還是得李世民站出來,而且除他之外只有李孝恭和李靖成功地擺平了蕭銑和輔公祏。武德六年時李淵甚至想把剛去了并州防禦突厥的李世民調到江南打輔公祏,結果因為跟突厥談判發生反覆,李世民才沒有去,李孝恭和李靖也是夠爭氣。基本上武德後期每年都是突厥的頡利可汗從哪來世民就得去哪,去了之後頡利可汗就開始掂量,兩家實力差不多,世民又使出各種挑撥離間的戰術,頡利可汗狡猾,知道那個秦王是李唐的王牌元帥,輕易不和他硬打。等到李靖在武德八年也能去北方前線之後(中原徹底平定了),李世民才得以喘息。
整體而言,除了生病之外,李世民基本都會把對手打趴,高昌焉耆薛延陀,東西突厥吐谷渾,唯一一個比較堅挺的是高句麗,然而也被他玩殘,七百年國祚到高宗李治時期被打滅了。雖然擴張戰爭期間大部分戰爭是派李靖李勣等人去打的,應該首先算是用人用得好,然而統一戰爭期間自己打仗的時候也是打誰誰翻戰誰誰死,所以軍事才能被太祖稱讚也就不奇怪了。
————————————我是吐槽的分割線———————————
上面答題就算結束了,可能有人要罵我「人家一個文皇帝,被你說成好戰分子了有木有」,這個真沒有,能打不代表他好戰。我只是覺得很多演義小說都把他寫成上了戰場就變成等待仙女和南瓜馬車來幫忙的灰姑娘,是十分不對的,他儘管有段時間被兄弟以及老爹欺負得很慘,自己說是到了「嗟憂患之易結,歡矰繳之難違,期畢命於一死,本無情於再飛」的程度,然而這只是因為對手是兄弟和父皇。歷史可以證明,儘管過程十分兇險,但他只要拿出戰場上的實力,他要在六月四號搞定的人不會見到六月五號的太陽。我這麼說是有證據的:
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讎。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
這是玄武門兵變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寫給李淵的話,姑且不論李淵這個迷信的爹之前把「太白見秦分」的密奏給世民看是什麼意思,也不論世民是不是理解錯了李淵的意思才覺得建成和元吉要害他,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世民已經把建成元吉跟王世充竇建德相提並論了,而李淵並沒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李世民他自己到今天的我們都認為兵變是殺害了兄弟,但其實就在那個當時,對他來說要殺的不是兄弟,而是敵人。
所以正史記錄的故事,我相信是大體符合事實的,房玄齡最後的確秉筆直書沒有說謊,這不是人品的問題,而是水平問題。玄武門大概是李世民打得最沒把握的一場仗,在此之後還發生了渭水之恥,他如果早想殺兄弒弟篡位,那應該早有更好的部署,甚至有更好的方法才是。現在這多虧一直以來口碑不錯(魏徵說了,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才能及時穩定政局。但這也說明軍事能力是最不容易摻水分的,即使如此被動他還是勝利了。
——————————我是更新的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贊,雖然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對我來說是第一次有這麼多贊,真是非常感謝。之所以回來更新,嗯,因為我覺得,有的知友的私信和評論有必要回在答案里……
來私信的朋友的疑問跟坐沙發的知友的評論其實異曲同工,問我這麼了解李世民是上輩子是長孫皇后嗎,2333,還有點贊的諸君,大家真可愛。對此我一方面還是那句老話——並不保證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是對的,只是嘗試提出合邏輯、鏈條能完整的解讀;另一方面想說,李世民的想法,有那麼一些也真的不是很難猜,讀《資治通鑒》的時候,我就大致猜到過不止一回。
比如義寧二年年初世民跟著建成去「救東都」,我讀的時候覺得,李密快打贏王世充了,去攪局還是對的,不過現在就拿下洛陽不太行吧,剛進長安連政局都不穩,西邊也沒平,李唐自己的軍力也吃不下來,結果世民最後真的是對建成說:「吾新定關中,根本未固,雖得東都,不能守也。」於是兩個撤軍了。
再比如武德九年李世民剛登基頡利可汗就打來了,結果李世民連威脅帶哄騙讓頡利退兵,被蕭瑀問:「突厥未和之時,諸將爭請戰,陛下不許,臣等亦以為疑,既而虜自退,其策安在?」我就覺得,策沒什麼奇怪的吧,突厥這時候打過來無非就是想趁李唐內亂搶一票,唐廷現在內部不穩,跟他們拼個魚死網破犯不上,先給錢把他們忽悠回去,以後準備好了再一舉滅他們,這叫將欲取之必故與之嘛。結果往下讀,通鑒記載李世民是這樣回答的:「吾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賄是求,當其請和之時,可汗獨在水西,達官皆來謁我,我若醉而縛之,因襲擊其眾,勢如拉朽。又命長孫無忌、李靖伏兵於豳州以待之,虜若奔歸,伏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卿知之乎?」——他的厲害之處就是他能把這一類的想法付諸實踐,能想出非常具體的執行方案來,比如怎麼調兵遣將之類的,至於整體的策略跟想法,你分析他的行為就可以反猜得到。說起來,不管政治還是軍事,猜他的想法是我讀這段歷史時的一大樂趣,大家也可以試試看,越往後,猜中的幾率越高,很有意思的。
你這個題目簡直太大。作為軍事史的一篇博士論文都綽綽有餘了。總的來說,李世民是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之一,皇帝中軍事能力數一數二,甚至在中國歷史,如果排全名將名單的話,李世民也是第一梯隊的。在整個中國軍事史中,李世民其實是中國騎兵進入成熟期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他作戰的特徵是:戰略戰役戰術目的把握準確,善於運用斥候尋找戰機(這點東都之戰最明顯),運用優勢精銳野戰軍團,按部就班,步步緊逼,運用壓縮對手軍事空間和打擊糧道等手段,強迫對手在李世民決定的地點和時間主動向李世民挑戰,然後以主欺客。同時,其臨場指揮能力極佳,且攻防轉換迅速,能迅速擴大戰果。同時因為自己作為皇帝嫡子的身份,能做到一般武將做不到的事情,就是不盲目迷信武力,運用外交手段(或者至少參與到唐朝中央政府的外交行動中)來打擊對手(最典型的就是武德五年開始的防範突厥主力的活動)李世民軍事上的代表作是征討東都平雙雄和討伐劉黑闥。其中,東都之戰最為經典,運用大軍團的數量也是武德年間征討活動中最多的。這裡不談這個,談談武德四年底到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平劉黑闥的部分。(大部分是根據我其他回復改的)
武德四年末劉黑闥的反叛,其根源是自從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形成的關隴與山東之間互相敵視的傳統問題。在李世民一征劉黑闥時,雖然之前滅了竇建德,但是竇建德的河北山東籍主力並沒被傷害,而是返回山東河北。軍事力量上竇建德-劉黑闥一系精銳野戰兵團其實沒太多損失,大義上因為李唐殺了竇建德,要為竇建德復仇,地方局勢是李淵派到山東的鄭善果等激起民變,軍事上說李績,羅藝,李神通,秦武通,張士貴都被打跑,天下大勢上說不光河北山東等地,甚至河南都有局勢不穩的情況。
我們把這些條件列一下,就發現李世民面對的局面是天時地利都不在李世民這面,而人和也最多半斤八兩。天時不利是因為武德年間中後期,東突厥的入侵每年都進行,而且基本上維持秋季攻勢。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夏季結束之前解決,就要面對突厥的入侵,等於戰役失敗。地利不利是因為河北山東地區並不信賴李世民或者李唐,當時李神通初次征討劉黑闥就因為河北山東地區士兵問題吃了大虧。因此,李世民就地補給很困難,需要關中運輸。而且劉黑闥的地盤靠近突厥,如果按部就班的打,不但會拉長自己的補給線,而且一旦劉黑闥率領軍隊逃到突厥,那麼戰役也失敗了。更主要的是,這場戰役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劉黑闥軍隊的有生力量,而非擊潰劉黑闥的軍隊。因為有這股竇建德留下來的精銳野戰軍團,沒有劉黑闥,說不定有趙黑闥,錢黑闥出現。等於永遠拖住李唐的建設。
簡單說說李世民討伐劉黑闥的過程。李世民出征的背景局勢上面已經提到了。總體趨勢是李世民率領關中等北周傳統州縣的唐軍(其實李神通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關東地區收攬的士兵忠誠度實在問題嚴重,因此才在初期剿滅劉黑闥上吃了大虧。如果帶上主力,不一定會如歷史上那樣敗的那麼慘)從南向北進軍,逐步佔領衛州,相州。而之前遭受敗績的羅藝獲得幽州援軍支援,從北向南推進,佔領趙州等河北北部州縣,(開始迫使劉黑闥南移,減少劉黑闥逃走的可能性和己方補給距離,消減地利第一步)。羅藝還在李世民和劉黑闥在洺水對峙無暇回顧的時候,基本全殲了劉黑闥兄弟劉十善和張君立一支偏師(萬餘人「失亡」八千)。
同時,李世民選擇洺州和洺水為主戰場。迫使劉黑闥主力在此對峙(卡住蛇頭,迫使劉黑闥主動放棄在山東河北的巨大地形空間優勢,消減地利第二步)。總的來說,李世民的軍隊主力在南岸,劉黑闥在北岸。李世民在獲得洺水城據點(投降獲得)以後,試圖在北岸建立據點,但是並不順利,還損失了羅士信(有天氣原因),不過順利拖住劉黑闥主力,讓他只能用偏師迎戰羅藝。李世民在與劉黑闥搶奪洺水北岸的時候,同時出兵佔領河北其他州縣,繞到洺州北部,佔據了北面的邢州井州,完成了對洺州的南北夾擊之勢,即完成對劉黑闥的包圍圈。(此時,劉黑闥因為戰略空間被壓縮,完全失去地利)到最後,李世民和羅藝大部分主力在南岸,北岸也分兵一部分,南岸部分採取堅壁不出的戰略,牽制劉黑闥主力(徹底卡住蛇頭),並以偏師去抄劉黑闥的糧道(用斷糧的方式消減劉黑闥的天時)。值得注意的是,劉黑闥在五年三月攻擊北岸的李績,差點把出兵支援李世民李道宗包圓,多虧尉遲敬德救場(這次實際上是李世民最險的一次,也是少有李世民真沒算到吃癟的。因為其他危險情況大多都是戰場動態隨機應變,這次是親來支援李績卻差點被包餃子)。
後面真正的洺水南岸的決戰,李世民反用韓信背水列陣和反用打龍且的戰法對付劉黑闥(巧合的是,其實井陘離這裡真的不算遠)。韓信打趙王和陳餘,背水列陣,趁著趙軍主力攻擊韓信背水的戰陣的時候,用奇兵攻擊大本營,造成對方軍心渙散。而打龍且,用石頭阻擋河水,讓龍且帶領先頭部隊殺過來,然後放水,不但將龍且軍隊分成兩半,還讓龍且沒有退路,結果龍且兵敗被殺。值得注意的是,韓信和李世民最大的不同在於:韓信帶領的並非精銳軍團,而是在楚漢相爭的時候被漢王不斷調走之後剩下的新兵,陳餘龍且軍隊實力也都比韓信強,而李世民帶領的是不論軍隊數量和質量都優於劉黑闥的精銳野戰軍團。韓信的目的是擊潰對手,而李世民的目的在於徹底消滅竇建德剩下來的軍團的有生力量。因此,李世民是反用韓信背水列陣和反用打龍且的戰法對付劉黑闥。
李世民在洺水上游用石頭堵截一部分河水並在交戰後放水。這麼做的目的是「堰洺水上流使淺,令黑闥得渡」。讓劉黑闥當時剩下的兩萬主力進入南岸,陷入基本必死的絕地,然後放水。(創造自己的地利,即能全殲對手有生力量的地形)劉黑闥則在洺水南岸背水列陣(其實劉黑闥背水列陣不是第一次,打李神通已經用過一次)。可惜,背水列陣的前提條件是有能嚴重動搖對方軍心或者能從後翼和兩翼突襲的奇兵。李世民的軍隊不論是統帥能力,軍隊數量,軍心還是戰力都在劉黑闥軍團之上。結局不言而喻,李世民身先士卒,六駿之一拳毛騧就是在此陣亡。最後被斬者萬餘,溺死者數千。可以說,當時在南岸的劉黑闥軍隊基本上全軍覆滅了。經過這次征討,劉黑闥總共四萬以上的竇建德老家底基本上全部耗光了。
征討劉黑闥是李世民以主欺客戰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從開始天時地利都不合適,到迫使對方在李世民想要的時間空間進行決戰。一個詞,高手!
===========================================================
下面有人質疑李世民軍功的真假問題。這種質疑在網上說實話並不罕見。但是,歷代從來沒有研究軍事的或者至少對軍事有了解的人質疑過李世民的軍事能力。遠的不說,中國大陸解放軍出版社編纂的中國歷代軍事家和台灣三軍大學的中國歷代戰爭史,都清楚的把李世民列入中國歷史歷史頂尖軍事家。為什麼研究軍事的從來不質疑李世民的軍功,必然有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戰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的軍事命令行政命令不計其數,每一份敕詔令教都有大量人員的簽名以保證內容真實有效。沒有人有那個本事能把一場戰爭的所有記錄按著自己想要的結果修改。就算改了,因為修二十四史是隔代修史,誰又能保證沒有揭露真相的野史、筆記、小說?後代修史替李世民吹牛基本不可能。
第二,除了官方的史料記載,還有大量人物的墓志銘和碑文材料佐證。現在這些碑文材料沒有與現有記載矛盾的。
第三,如果真的仔細看,把記載放到地圖上標一下,思考一下用兵方略,就會發現不論是三次打薛秦,河東之役,征討東都還是討伐劉黑闥,都明顯是一個人的手筆。在戰役這種巨大的系統工程中,不留下個人痕迹是不可能的。相似的特徵不同人的表現也不同,比如說韓信和李靖都擅長出其不意,但是細看兩人的戰例,其實分別極大。不同人的不同手筆等於軍事家各自的簽名。其典型特徵就是我開篇就提到過的風格(尤其是以主欺客)。因此網文中說李世民的功勞分別屬於不同人,只不過他貪天之功只是笑話。因此,要麼存在一個李唐沒有記載的隱形名將(這是不可能的),要麼就是確實是李世民自己打的。
第四,李世民為什麼歷史上給人留下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因為他是天才。不是開玩笑,他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級別的。史書上說他學什麼都很快都很好根本不是吹牛。在弓箭上基本上是當時第一弓箭手,論打仗當時數一數二名將,論書法是也是皇帝中最好的(皇帝中唯二書法大家就是李世民和宋徽宗),論治國是有數明君,詩按著當時水平來說也是一流的。皇帝中一定比他天才的也只有南梁武帝一人。
毛澤東翻了翻二十四史,誇了一下漢高祖;接著翻了翻,誇了一下光武帝;然後翻完了,誇了一下唐文皇后朱元璋。
毛澤東的軍事綜合能力,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無人能及。他對同行的評價,想必也是最有參考價值的。
由於本公子對中國軍事比較感興趣,所以也常常翻翻二十四史。唐文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總避不開他的身影。整個二十四史貫穿了中國歷史的大部分精英,能被這些精英一再崇拜的人物今日若被本公子調戲一番,不知諸位作何感想?
閑言碎語不要講,
表一表大唐李二郎。
軍事是一門宏觀的專業,應該以細節觀整體,以縮影觀大局,才不至於空洞。本公子想,諸位女士對二郎同志誇得泛泛其談,會不會太有失體統?萬一你們的老公吃醋了呢?所以本公子就來挑挑二郎同志的毛病,打一打他全能光環,為眾漢子出一口怨氣。
話說李二郎十八九歲就當元帥,比本公子還年輕吶!所以本公子就以一位長者的心態,來貶低貶低這位高中生的一場戰役指揮。
下面請看 :
淺水原之戰
孫子兵法上說,兵者,詭道也。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毛澤東說,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而李世民的淺水原之戰,正是靈活的運用了這些策略。(仔細對比一下二郎同志的淺水原之戰,是不是偷學了毛澤東同志的四字真言?本公子悄悄地對二郎同志投來了不屑的眼神,你們千萬不要告訴他~)
我們先看看各方形勢,薛仁杲的軍隊作戰經驗豐富,善於野戰,騎兵多,機動性強,兵精馬良;李世民是殷開山戰敗之後的新收部卒,步兵為主,善於防禦,機動性差,唐沒有優良的產馬地,許多馬匹購自突厥。薛仁杲是戰勝方,士氣足;李世民是戰敗方,士氣低落。和宋代一樣,馬匹不精不足,就不要騎兵了嗎?然而儘管資源比宋代更差,李世民卻訓練了一隻王牌騎兵,儘管這隻騎兵只有數千人,卻每次都在關鍵時刻被李世民用來突擊,創造了百戰百勝的奇蹟。
李世民此次出征薛仁杲,由於士氣低落,人人都怕死,如果讓普通人領著這些人去作戰,簡直是送死。李世民到了戰場之後,選好地形,立刻修築防禦設施,堅壁不出;宗羅睺來挑戰,手下有將領請戰,李世民下令敢言戰者死。「你們不是怕死怕打仗嗎?我偏偏不許你們打仗。」很明顯,這收到了效果,士卒們剛來時心驚膽戰,都怕上戰場,這次連送死的機會都沒有,物極必反,低落的士氣慢慢正常了,來到戰場那麼久,慢慢也適應了。但是過了一些時候,敵軍還是來挑戰,罵人,羞辱人,元帥又偏偏不讓應戰,士卒個個心裡都不舒服了,從怕死怕上戰場變成恨不得上戰場殺掉那些王八蛋。(既然野戰不如敵人,就和敵人比治軍能力,這對戰局的分析能力,簡直略勝本公子一籌嘛,有點不服~)雖然不迎戰,但是李世民可沒有閑著,他不應戰,但是他不斷騷擾、切斷敵軍的糧道。多次求戰不得,糧草又告急,本來心驕氣傲的敵軍方寸大亂,不知所措,需要速戰速決。
這些變化,李世民意識到了,這些士卒也可以上戰場了,於是派梁實帶兵出去,依據險要駐紮。由於佔據有利地形,敵軍想拿下這支軍隊必然要出動數倍的兵力,然而宗羅睺求戰心切,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糧草都快吃完了,有戰爭機會就珍惜吧。宗羅睺出動精銳攻打梁實,戰爭進行得很激烈,一直到梁實部卒缺水,宗依然沒有拿下這支部卒,但是自己的部卒已經疲憊了,不過他們實在太驍勇善戰,這些苦頭還禁得住,不停的猛攻暴打,如果李世民這些士卒沒有之前不許應戰的磨練,早就跑光了。李世民看他們確實撐不住了,不可能白白消耗自己的軍隊,立刻發兵在淺水原列陣。宗看見李世民大軍出動了,不可能再攻擊梁實,趕緊率大部向李世民大軍迎戰。就這樣,兩軍開始大戰了。雙方依然大戰得很激烈,儘管面對宗的這隻疲憊之師,李世民的大軍依然占不了上風。然而李世民已經在安排自己的王牌騎兵了,總共兩三千人,只佔大軍人數的零頭。一看宗的部卒已經疲憊不堪,李世民趕緊率領騎兵攻入敵陣的後方,敵軍吃了一驚,趕緊掉轉矛頭,依然很彪悍,畢竟民風好戰。但是李世民的這支騎兵雖然少可不是吃素的,更何況李世民還自己帶頭衝鋒陷陣,主帥都這麼拚命,自然振奮人心。勇猛的李世民就帶騎兵左馳右突,殺了敵軍大將,敵陣大亂,完全失去控制,四散奔逃。(壯士,能為本公子拉車乎?)敵軍逃了,換作一般的將領,打了勝仗,都高興得回去喝酒了。但是李世民可沒功夫扯這些,趕緊帶領騎兵窮追猛打。這一打,直接打到敵人城下,這些敗兵怎麼跑得過李世民的精騎,能跑的都跑回家了,不想跑的直接在城門前被李世民堵截,不得不四散跑了。城門頭的敵軍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看見有人跑了,也稀里糊塗的跟著跑了。(對比戰機的捕捉能力,本公子只能落下面罩落荒而逃~)
薛仁杲本來就小暴脾氣,想迎擊李世民的騎兵,但是看見大家都四處亂逃,不得不關閉城門死守。
不一會兒李世民的大軍也趕來了,把薛仁杲的老巢圍得水泄不通。封鎖了敵軍的退路之後,李世民並不向之前一樣急著動兵,而是多樹旗幟,擂鼓震天,喧聲動地,擺足了氣勢,不斷的恐嚇。敵軍本來就斷糧了,而且才打了敗仗,還有許多熟人都跑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辦。薛仁杲又殘暴,動不動拿士卒出氣,再加上唐軍的恐嚇,他們怎麼受的了,一旦有人用繩索從城牆下逃下來投降,李世民再安排這些降兵在城下吃一頓飯,這仗就不用打了,一個個的都爭著下來投降了,誰能禁得住?第二天,薛仁杲無奈投降。對於之前為什麼要追逐敗軍,勝利為何如此迅速,李世民作了回應,因為李世民用騎兵突擊敵軍的時候,他也確實感受到敵軍太彪悍了,他們逃跑只是因為混亂失去指揮系統,若不趕緊追擊,截住這些敗兵回城之路,這些人再次聚合起來,再次擁有指揮系統,那就難以戰勝了,所以李世民不得不窮追猛打,充分擴大戰果。從突厥傀儡軍閥手中,奪回晉、冀、魯、豫、皖、陝、甘、寧、青,突厥手中奪回內蒙,鐵勒手中奪外蒙南俄,吐谷、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車鼻手中奪回西域,高句麗手中奪回遼東,且勝天竺吐蕃。
無論孤軍安內,削平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突厥傀儡軍閥,還是登基攘外,橫掃東突厥(滅國)、西突厥(驅逐)、鐵勒(滅國)、吐渾(滅國)、高昌(滅國)、焉耆(滅國)、龜茲(滅國)、吐播(驅逐)、印度(滅國)、高句麗(驅逐),無一例外全勝,真正做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五胡亂華到隋末胡塵,無一徹底翻轉,直到唐太宗廢墟仗劍,六師盡出,全部掃滅,山川壯麗天下大治。這還不算貞觀之後,大唐繼續的對外戰功。
有這麼兩句話:唐朝軍功最多的將軍是李靖;唐朝唯一軍功不比李靖少的人是李世民。
你評書看多了,多看正史。李二那貨是靠自己打天下的。
手頭沒有書,憑記憶說一下吧。
武功。
搏擊能力給個A吧。不說跟S級的秦叔寶尉遲恭了,跟A+級別的李元吉都有差距。但他也曾經在戰場上殺人殺到刀口缺了,兩袖滿是血,近身搏擊能力也不差。騎射能力絕對S級別,這個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不多說。戰術。
給個S級吧。李世民自己指揮的戰鬥,戰鬥力優勢基本都在己方。一方面是自己帶頭衝鋒,士氣高;一方面也是他練兵帶兵能力的體現。他後來也說,自己的戰術就是利用優勢騎兵衝擊對手陣型弱點,批亢搗虛。陣型有弱點,這話誰都會說,但看出弱點究竟在哪裡還是需要眼光的。戰略。
李世民當然是戰略高手,但只能給個S-。前面說了,從出道開始他就一直帶的唐朝最精銳部隊,而李靖帶二線部隊平定整個南方,這是兩個人的功力差距。我個人理解,他對於戰場形勢有非常敏銳的嗅覺,對敵我雙方心理博弈預見性很強。但在創造性地利用環境優勢方面,他似乎稍遜於李靖。貞觀末年征討高句麗,面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環境,無法出奇制勝一定程度反映了他這個弱點。用人馭人不用說,這兩項絕對滿分頂級S+啊。他用的人,有貴族有平民,有嫡系也有老人,甚至有敵對勢力的人。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抑或是胡人,在他手下都能發揮最大作用。居然有人贊,那我就再說一個。忘了從那看到的一句話:唐初,軍功莫過於李靖,而唯一軍功並不比李靖差的,就是李世民。
李淵表示,遇到打不過的,找李世民就好了。
----------------------------------------------------------------------------------------------------------------------
李世民作為一個二代(正常情況下是坐江山),人們從來都是拿一代(打江山)和他比較,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而且還比不過他.°?(*′?`*)?°.
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在歷代武將里的地位,大概和李煜在詞人中的地位差不多,甚至更高。李世民的能力其它答案說的很好了,我來說說李世民的在武將中的地位。有一個很好的參照:李靖。李靖的軍事水平,在中國歷代武將中排前十是沒問題的,而李世民和李靖差不多。在隋末唐初的戰爭中,李世民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其中包括擊敗了李唐最大的對手王世充和竇建德。而李靖平定了南方。貞觀朝已經是皇帝的李世民領兵征高句麗一次,沒有取代戰略目的。而李靖先後領兵擊敗了東突厥、土谷渾、高昌。二人總體上是同一檔次。有軍事才能的皇帝,大概分兩種:上陣帶兵砍人的,和做輔助準備工作的。用韓信的話說就是將兵和將將,換句話說前者是航天員,後者是工程師。上陣砍人的皇帝,常見於開國皇帝,從秦朝開始算,有漢太祖劉邦、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劉宋高祖劉裕、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有資格參與歷代武將評選的大概就是這幾位了。明武宗的水平如何是個謎,暫時不參與討論了。輔助工作做的好的,有始皇帝趙政、漢武帝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的輔助工作也做的很好。以上算是有軍事才能的皇帝。李世民無疑是最有水平的。至於劉淵、石勒、慕容垂、拓跋珪、宇文邕、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鐵木真、皇太極這些酋長們就不參與討論了。不過,就算是加上他們,李世民也是最高水平。
大家都寫得太好了,尤其是東方秦和瑪莉蓓爾兩位,寫得詳實可信。那我便補充一點: 關於有人質疑李世民軍功是從李建成那裡篡奪的說法。
因為《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於李淵的武德時期,經常記載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獻策」,而不像新舊唐書一樣記載只有李世民「一個人獻策」。再加上此書成書於武德年間,避過了李世民的改史時間,所以很多人便以《大唐創業起居注》為依據,懷疑李世民竊取了李建成的功勞。
然而他們又何曾考慮到,《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作者溫大雅也是有傾向性的?當時的李淵是君主,李建成是世子,至忠至孝的溫大雅毫無疑問是傾向於李淵和李建成的,這一點從《起居注》中也可以看出來。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有所推論。
首先,《起居注》經常出現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獻策的情況,這一點很是可疑。兩個人獻策應該是有一個人真正獻策,另一個人附和,而不可能是同時獻策。
既然真正的獻策者應該是一個人,那麼溫大雅為什麼總是記錄兩個人呢?
溫大雅作《起居注》的時間是武德年間,那麼這些記錄起碼要表現出李淵和世子的英明神武、指揮若定,所以世子的光明形象需要得到維護,風頭總不能「屢屢」被次子蓋掉。我們可以想到,如果獻策者是李建成的話,那麼溫大雅便不會將李世民也寫進去,因為這是展現世子、即未來大唐之主光明形象的最好材料。然而《起居注》中卻屢屢記載李世民和李建成共同獻策,這就很可疑了。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屢次獻策,而李建成附和而已,否則李世民根本不會屢屢與李建成「共同獻策」。
這一點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注意到過,比如在進攻霍邑的事情上,他採取的說法是李世民單獨獻策,而李建成「亦以為然」。
有些黑真是黑的毫無水平可言,居然連用兵都還能黑。幸好還有主席原話的自古能軍之雲。可這也正是,可悲可嘆。
皇帝里的扛把子。
還能怎麼評價,只能用毛主席的話來評價了:「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相信本朝太祖一代人傑,評論比我們這些小民有力多了!
如果附身趙二身上 幽州早打下來了 趙大趙二綁一塊都不如李世民 宋朝也不會那個挫樣
上馬打天下下馬治江山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毛澤東(朱元璋傳)
劉黑闥:李世民真正剋星
http://bbs.tianya.cn/m/post-free-1432503-1.shtml
活擒李世民-----隋唐第一英雄復仇之神劉黑闥起兵紀實
公元621年5月,虎牢之戰,李唐獲得全勝,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李世民威震天下,儼然成為李唐第一功臣,人氣直線飆升,大有超越李建成之感.在對待竇建德的部將上,李淵父子執行鎮壓政策,其時竇建德部眾已自行解散,回至民間.李唐官吏進行嚴格搜捕,殘虐竇眾,激起竇部的強烈反抗,掀起一場反唐風暴,無數人坦對生死,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贏得了尊嚴,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英雄史詩.李唐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慘重代價,遭受了在統一戰爭中所受到的最大重創,中國偉大的皇帝,不可一世的李世民在其戎馬生涯中遭受到了最強勁的對手.
李世民的:賊起山東,未嘗見大敵.不攻自破.但同時也使李唐在這次戰爭中獲取了治理天下的寶貴經驗,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繁榮昌盛的典範,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7月11日,竇建德在長安被斬.唐政府派出接收大員,任命陳君賓為洺州(夏政權首都)州長,鄭善果為慰撫大使,到洺州遴選各州縣官吏,派將軍秦武通駐防洺州.陳君賓:曾任唐邢州總管,竇建德攻陷邢州時,被活擒,本打算將其斬首,在凌敬的勸阻下,將其饒恕.鄭善果:隋大理卿,期間破格將13歲的玄奘剃度為僧,其母很有名,被譽為中國教子的典範,是為身世教育法.後隨宇文化及,被任命為民部尚書,一直追隨至聊城,與夏軍交戰,鄭善果出陣督戰,被流箭射中,被活擒.王琮責備他:你是官宦世家(鄭的父親在楊堅時代為國捐軀),隋朝高官,怎麼為殺主的人拚命,還苦到遍體鱗傷.鄭善果很慚愧,打算自殺,宋正本勸止,但竇建德不在理睬他,於是鄭善果西入長安,李淵對其十分不錯,任命他為左庶子,檢校內史侍郎.秦武通:唐右武衛將軍,在對劉武周的戰爭中,頗有戰功.
同時徵召竇建德部將范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等,前往中央報到.此時唐朝廷官員正在四處搜捕竇建德的部眾,抓住的進行嚴刑拷打,夏朝廷的將領驚恐不安.范願等人相與謀曰: 「王世充以洛陽降,其下驍將楊公卿、單雄信之徒皆被夷滅,今召吾等,我輩若至長安,必無保全之理。十年來,歷百場戰役,早就應死,而今,何必愛惜殘生,不如用來創立一番事業,且夏王往日擒獲淮安王、同安公主,皆厚遣還之。今唐得夏王,即加殺害,我輩都受夏王恩愛,若不起兵報仇,無以見天下義士。」
此話揭示了起兵的目的,一是自保.二是為夏王報仇雪恨.這也是其失敗的原因所在,沒有正確的政治綱領,一味復仇,能不敗乎?但從復仇的角度看,其目的已經達到.此言一出,得眾人響應,遴選統帥.占卜,卜雲:劉氏當立. 范願曰:「漢東公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士卒。今欲收夏王亡眾,集大事,非其人莫可。」於是眾人往漳南去見劉黑闥.
漳南:竇建德,劉黑闥的家鄉.也是北方士族之首-----崔氏的聚居地.漳南有一大澤,曰高雞泊, 在黃河與運河中間,寬廣數百里,泊內港汊交錯,葦蒲叢生,地形複雜,小型的丘崗和淺灘星羅棋布.611年,孫安祖在竇建德的指引下,在此建立了根據地,所以後人稱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也叫高雞泊起義軍,竇建德的為人在當地百姓中人所景仰,影響力巨大,群眾基礎極其雄厚.
劉黑闥:貝州漳南人,從小驍勇機智,嗜酒,好博弈,不治產業,這點與劉邦有些相似.與竇建德少相友善,家貧,無以自給,建德每資之。隋末變民紛起,從郝孝德,後歸李密為裨將。密敗,為王世充所得。世充素聞其勇,以為騎將。守新鄉,見世充所為而笑之,乃亡歸建德,建德署為將軍,封漢東郡公,令將奇兵東西掩襲。黑闥既遍游諸敵,善觀時變,素驍勇,建德有所經略,必令專知斥候,常間入敵中覘視虛實,或出其不意,乘機奮擊,往往克捷,軍中號為神勇。是如今偵察兵的楷模,及建德敗,黑闥回家鄉隱居, 杜門不出,種菜自給。這說明竇建德在其統治期間,並沒有給手下將領大封田產,不光是劉黑闥在家種地,另一將領劉雅也是.這點不像杜伏威,杜伏威在他的轄區,對手下將領大封田產,使他們都成為大地主.
故人相見,自然欣喜,眾將告知來意,是時黑闥正在園中種菜,聽後大喜,同意起兵,當即宰殺一牛,擺下酒宴,共商大計,席間群情激昂,談起目下許多將領有的已被害,有的被流配,無不咬碎鋼牙,說起夏王被害,更是義憤填膺.又制訂了作戰計劃.黑闥告知鄉人,立有百人響應.
公元621年7月19日,距建德被殺8天之後,其故將正式舉兵反唐,率先發難.首先襲擊漳南縣,漳南城小,未費吹灰之力,一鼓而下,佔領了城池.唐政府聞訊,急在洺州設中央駐山東特遣政府,另設魏州,冀州,定州,滄州等軍區司令部.試圖一舉殲滅,讓其胎死腹中.任命淮安王李神通為山東道行台右僕射.李神通:李淵堂弟,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其在關中響應,頗有功績.後被夏王俘虜,押了很長時間,夏唐和好,遣返回唐.李淵用他也是希望他重整雄風,從哪裡跌倒,再從哪裡爬起,給他一次機會.黑闥在漳南休整幾日,率眾又攻下鄃縣.貝州州長戴元祥聞報大驚,自知難以抵擋,聯絡魏州州長權威,兩家合兵一處,聯合拒敵,與黑闥一戰,結果全軍覆滅,戴元祥,權威陣亡,士兵和武器全被俘獲,黑闥士氣大振,夏王建德的從前部屬,逐漸都來歸附,部眾已達二千人.黑闥在漳南建一高台,隆重舉行儀式 祭奠竇建德在天之靈,焚香禱告反抗唐政府的本意,希望上天佑護,完成起兵目的.祭奠完畢,黑闥宣布自己為大將軍.
大唐皇帝李淵下詔調集關中步騎兵三千餘人,令將軍秦武通,定州總管(定州軍區總司令)李玄通,攻擊黑闥,令幽州總管羅藝率本部人馬,與中央軍匯合,共同討伐.此時黑闥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唐政府駐紮在歷亭的部隊,其守軍將領是大唐屯衛將軍王行敏.王行敏:并州樂平人,隋末為盜長,高祖起兵時率眾歸降,劉武周圍潞州,李淵遣他救援。王行敏與刺史郭子武不和,圍急,儲偫空乏,眾人恫懼,行敏患之。會有人告郭子武謀反,王行敏將其斬首。
州民陳正謙,以信義稱鄉里,出粟千石濟軍,由是人人奮勇,擊退了劉武周.之後王行敏督兵燕趙,駐紮歷亭.黑闥知其戰鬥力較強,與之戰,詐敗,王行敏認為不過一般毛賊,不足掛齒,遂不戒備,黑闥突然回軍,殺了個回馬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將過來,王行敏未及反應,已成籠中之鳥,俘虜其眾,將王行敏斬首,王行敏臨刑前,向西而跪, 曰「臣之忠,惟陛下之。」李淵聞後,悼惜不已.
歷亭大捷後,黑闥派人與徐圓朗聯絡.徐圓朗:本是一方割據勢力,後歸竇建德領導,夏亡後,降唐,拜兗州總管,魯郡公爵.見黑闥來說,立刻宣布反唐.於是,兗州,鄆州,陳州,杞州,伊州,洛州,曹州,戴州八州英雄豪傑,紛紛殺其長吏響應.
鄱陽人崔元遜,在夏時為深州州長,被唐免官,聞變,與親信侍衛數十人,在郊野秘密集會,制訂計劃.選精壯勇士,埋伏一車中,用麥秸蓋上,說向政府繳納,一直將車趕到深州政府大院,勇士們一聲吶喊,跳將出來,猛烈衝殺,活擒州長裴希,將其斬首.
唐政府軍隊集結完畢,由李神通統率,抵達冀州,跟羅藝的人馬匯合,又徵調邢州,洺州,相州,魏州,恆州,趙州等州人馬,共計五萬餘人,浩浩蕩蕩,殺奔過來,在饒陽與黑闥的軍隊相遇.唐軍列陣十餘里,聲勢浩大,不可一世.黑闥的部眾太少,只能背靠著饒河堤岸,排成單行抵抗,與唐軍相比勢單力薄,顯的不堪一擊.
李神通趾高氣揚,看黑闥的部隊,暗笑,這麼少,還想一戰,簡直是雞蛋碰石頭,一雪前恥的機會到了.這是天氣驟變,霎時狂風暴雪,一傾襲來,吹的人站立不穩,大片雪花滿天飛舞,李神通見是順風,大喜,真天助我也,下令總攻開始,雙方短兵相接,展開肉搏,正殺間,忽然風向大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變成逆風,李神通軍隊大敗,不能抵擋,真是兵敗如山倒,士卒紛紛逃命,只恨爹娘少生一條腿,一潰幾里,死傷達三分之二之多,李神通狼狽逃竄,要不是跑的快,險又成階下之囚.在哪裡跌倒,又從哪裡跌倒,這輩子是爬不起來了,不過李神通也有進步,機警了許多,沒有被活擒,也算有所收穫,沒有白來,只是辜負了李淵的期望.
羅藝軍正與高雅賢會戰,互有勝負,聽說中央軍失敗,剛要撤軍,黑闥的軍隊已來援助,羅藝大敗,如喪家之犬,逃脫出來.手下大將薛萬徹,薛萬均卻沒有那麼幸運,都被俘虜,成了戰俘.
此戰,李神通全軍覆滅,羅藝逃回幽州.劉黑闥軍威震動天下.薛萬徹,薛萬均二人,劉黑闥並沒有殺他倆,剪掉他們的頭髮,驅使做苦役,二人備受煎熬,受盡艱辛,後尋機逃回幽州.此二人皆是隋朝著名大將薛世雄之子,屢與夏作戰,羅藝之謀,多出其策.薛萬均:號為名將,與李世民友善,關係相當不錯,可惜死的早.被李世民深深懷念.薛萬徹:大唐名將,李世民評價其武將,雲:於今名將惟李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李勣,李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薛萬徹非大勝則大敗. 其兄弟多人,皆有戰功.
饒陽全勝後,黑闥兵鋒直指瀛州.遣輕騎攻城.瀛州:即隋河間郡,公元617年,竇建德在此率280人,擊敗隋著名大將,左御衛大將軍薛世雄率領的幽薊精兵3萬餘人,創下了中國古代著名經典戰役.薛世雄此仗敗的窩囊,沒幾天氣病而亡,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瀛州刺史盧士睿不能抵禦, 拒戰半日,城陷,活擒後,欲使說下其餘城堡,不從,被殺.盧士睿:與李淵的關係不錯,關中最大的一支變民武裝力量孫華降於李淵,他有很大功勞,曾敗隋將桑顯和於飲馬泉, 擢累右光祿大夫,在唐很有功績. 觀州百姓主動生擒州長雷德備,獻出城池,歸附.
毛州州長趙元愷,性情暴躁,殘暴無情,百姓恨之入骨,州民董燈明聚眾起兵,殺趙元愷響應.定州總管李玄通, 藍田人,在隋為鷹揚郎將,李淵入關,率所部歸降,很有些才幹,能征慣戰,黑闥遣軍攻之,李玄通無法抵禦,被活擒,黑闥愛其才,但知其不能為己所用,將他關押起來,李玄通的部下給他送來酒肉,李玄通曰:「諸君見哀,吾能一醉。」遂縱飲,酒興正濃間,謂守者曰:「吾能劍舞,可借刀。」守士與之。曲終,嘆息道:「大丈夫撫方面,不能保所守,尚可視息邪?」舉刀自刺,腹部潰裂而死。李淵聽到消息,流下了傷心的眼淚,把李玄通的兒子李伏護升為大將.
黑闥領兵再下冀州,將州長麴棱斬首,麴棱:在隋為冀州秘書長,降唐被任命為州長,竇建德破城後,對他很不錯,夏敗後,又歸唐,執迷不悟,此次黑闥未手軟.
黑闥向古趙魏發布公告,說明起兵用意,夏王竇建德的將領士卒,紛紛響應,誅殺唐王朝的官吏,一時間風起雲湧,唐官吏膽戰心驚,望風而逃.
唐政府急派右屯衛大將軍,義安王李孝常率大軍攻擊黑闥,被黑闥擊潰.李孝常:大唐的重要功臣,李淵之所以能夠奪取天下,是手中掌握了糧食,而李孝常就是華陰令,掌握永豐倉,李孝常降唐,使唐得到了大批存糧,李孝常又是竇家女婿,和唐是親戚. 可惜也未能扭轉戰局,一敗塗地.黑闥遂率大軍南下,迎來了下一個對手,大唐王朝著名將領,左武侯將軍,黎州總管李勣先生.李勣:曾為瓦崗重將,本姓徐,降唐後,賜姓李,與李靖並稱二李,李密擊走宇文化及,其在黎陽起到重大作用,威名遠揚.619年,被竇建德殺的全軍覆滅,只率百騎逃走,因老爹被俘,被迫降夏,夏王對其可謂恩重如山,仁至義盡,李勣卻陰謀叛亂,失敗後逃往長安.夏亡後,繼續鎮守黎陽.此時李勣的軍隊在宗城駐紮,見黑闥南下,放棄宗城,準備集中力量堅守洺州,黑闥引軍追擊,李勣無奈,回軍,兩軍相遇,李勣先生的人馬簡直沒有一點戰鬥力,不只一掃,五千士卒,喪失殆盡,一個沒剩,我們的名將李勣先生,施展出自己的輕功絕技---兔子奔命法,單騎逃走,在第二次對河北軍團作戰,絲毫沒有長進,上次還有百騎相隨,這次成了光桿司令了,李神通不管咋說,還有進步,吸取了教訓,掌握了李勣先生絕世輕功的精髓所在,而李勣先生卻退步了,讓人失望.
李世民評價其作戰,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我的天,這還不算大敗,李世民的評價一定是把河北軍團排除在外了.不過至今迷惑不解,所謂的李唐名將,在與河北軍團對壘時,無不灰頭土臉,把腦袋縮進脖子里,狼狽不堪,丟人之極.而一出河北軍團,個個百戰百勝,英勇無敵,都信心百倍,成一代名將了.
有人說,在中國古代名將中,即使是前三名,也應有李靖之名,但看其所與對手,就不敢苟同了,李靖運氣不錯,從為與河北軍團作戰過,才成就了其天下無敵的美名,如讓他與河北一戰,恐怕這美名也就沒了. 洺州,夏政權的首府所在地,唐政權在這那裡哪有有民心基礎,早有百姓翻出城牆,隆重迎接黑闥入城. 黑闥並為先進城,在城東南舉行儀式,祭奠上天以及竇建德亡靈,完畢,入城.十天後,繼續南下,攻克相州,活擒州長房晃,斬首.
大唐右武衛將軍,也是唐名將---張士貴,鑽了個縫隙,突圍出來,倉皇溜走.再克黎州,衛州,至此,黑闥經過半年的戰鬥,很快恢復了夏的疆域,又派使節聯絡突厥,以壯聲勢.唐政府將軍秦武通,洺州刺史陳君賓,永寧令程名振如夾著尾巴的老鼠,在人人喊打的氣氛中,又如喪家之犬,逃回長安.程名振:原是夏的普樂令,621年主動降唐,史書中記載了他的一件事,他在襲擊鄴城時,擄掠了一千多人,走到半途,檢查所有女人的乳房,凡是有乳水的(表示家有嬰兒)共九十餘人,全都釋放,鄴城人十分感動,特在家中設立佛堂,為程名振祈福.
這簡直是天下奇聞,只釋放了十分之一,強盜便成了仁人,當強盜的不但沒有受到譴責,反而成了被害人的恩主,其餘的九百多人呢,人頭落地,悲慘的死去,沒有正義,沒有公理,沒有尊嚴,史書中還大加褒揚,令人作嘔!
黑闥再下邢州,趙州,魏州,莘州,斬魏州總管潘道毅. 唐東鹽州治中王才華,刺殺州長田華,佔領州城,響應黑闥. 公元622年正月,黑闥稱漢東王,年號天造,定都洺州,組建了新一屆中央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由范願,董康買,高雅賢,王琮,劉斌等,夏時代的文武百官,全都官復原職,司法和行政都沿襲夏時代的.
黑闥用竇建德的號召力,自己的勇武終成就一番事業,連司馬光作史到這一段,也不禁讚嘆不已.在身死亡國之後,竇建德有這麼大的號召力,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人,這與他建立的牢固的根據地密不可分,毛澤東就深諳此道,建立了井岡山,延安等根據地,最終一舉擊潰蔣介石,奪取了政權.
面對局勢,唐政府束手無策,終於摔出最後一張王牌,也是河北軍團最渴望的復仇對象,被毛澤東譽為中國歷史上最能打仗的皇帝----李世民,隆重出場.唐政府命他和李元吉二人挂帥出征,集結最精銳的部隊,攻擊黑闥.很遺憾,遍查史料,竟然沒有查到此次出征軍隊的數量.估計在黑闥之上.虎牢之戰,據史載,竇建德率大軍12萬,詐稱30萬,被唐軍俘虜5萬餘人,斬首數千人,曹旦率百騎逃走,剩餘的還有5萬多人呢,難道都跑到大山裡去了?如算上戰馬就吻合了.不過從列陣上看,李神通5萬餘人,列陣十餘里,竇建德列陣二十餘里,人數又應在10萬之眾.到底多少,不好搞清.
李世民率大軍浩浩蕩蕩開奔河北,大唐所謂的名將有三分之二皆在其中,行至半途,不幸的事情發生,唐著名大將,開國二十四功勛之一殷開山病亡.殷開山:小說&<西遊記&>唐僧的外公,李世民的死黨,李世民兵敗淺水原,應負全部責任,而殷開山和劉文靜卻為其背了黑鍋,使李世民得以開脫.關係非同一般.他的死亡使李世民悲痛欲絕,哭得象淚人般,死去活來,幾次哭死過去, 贈其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
黑闥盼望已久的對手終於來了,厲兵秣馬,準備迎接最殘酷的戰鬥,虎牢之戰,竇建德關鍵時刻,馬失前蹄,不幸被俘,運氣差到了極點,這次再與之戰,將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最佳結果是將李世民活擒,一雪前恥,但困難可想而知.處於戰略上的考慮,黑闥主動放棄相州,退洺州堅守.李世民大軍抵達洺水,在沿岸紮營,對洺州施加壓力.命羅藝從幽州出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黑闥聞報,乃留范願保衛首都,親率大軍攻擊羅藝,夜晚駐軍沙河.唐程名振,攜帶戰鼓六十個,在洺州城西二里河上,擂擊,聲音傳到城內,屋瓦震動.范願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派人報告黑闥,首都最重要,黑闥立即回軍,讓劉十善和張君立率一萬人馬進擊羅藝,雙方在徐河會戰,結果漢東朝廷失利,損失千人.黑闥率軍在鄴縣東三十里,與李世民對峙,每天兩軍只出少數兵挑戰,大軍都不動.經過十餘天,黑闥內部卻出現問題,手下車騎將軍,驃騎將軍洺水人李去惑,李開弼,李潘買等人,乘黑闥不備,溜回洺水,聲稱黑闥已經失敗,他們是逃回來的,聚集了二百多宗族人,佔領了該城.派人走小路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聞報大喜,急派王君廓率一千五百騎兵增援.
黑闥領兵回攻洺水,走到列人,李世民派秦叔寶截擊,先被漢東軍擊敗,不料唐軍有伏兵從河岸出擊,反敗為勝.此時天已黑,雙方收兵.半夜,漢東軍全到洺水城東營,連夜掘壕豎柵,防止王君廓逃走.黑闥猛攻洺水,此城四面環水寬五十多步,深三四尺,漢東軍在東北角兩個地方,填柴運土,挖甬道,又用撞車攻城.
李世民大急,率軍猛烈攻擊,戰鬥空前慘烈,唐軍三度增援,都被漢東軍擊退.羅藝在北戰場,攻下定,欒,廉,趙四州,漢東朝廷尚書劉希道不幸被俘,唐朝南北會師.李世民恐王君廓支持不住,急召開最高軍事會議,討論作戰方案,
李勣說:地道如果打通,城必陷.李世民無計可施
這時,隋末唐初最著名的殺人狂魔之一,行軍總管---羅士信狂妄之極,認為不會攻陷,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不自量力,請求代替王君廓守城,李世民黔驢技窮,同意,遂率眾人登上城南一座高大的墳丘,揮舞軍旗,用旗語命令王君廓撤退,王君廓明白,率眾人苦戰,終於突圍
羅士信也乘機進城,代替王君廓守城,黑闥日夜不停的進攻,這時天氣驟變,大雪紛飛,唐援軍被阻,進軍又被漢東軍擋回,經過長達八天的爭奪戰,黑闥將城攻破,活擒羅士信,將李開弼擊斃
李去惑和李潘買卻乘亂溜走.將羅士信審訊了一番,然後斬首示眾,這個一生以殺人為樂,雙手沾滿無數勞動人民鮮血的劊子手,終遭報應,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殲滅性效果,洺水上游堤壩離此較遠,水還沒到,敵人已經渡過河了,哎,為了獲取勝利,只有犧牲自己的士卒了,打定注意,當即付諸於實踐,派人到洺水上游築壩,叮囑守壩官員:等我與敵會戰,你就破壞堤防.
果不出李世民所料,黑闥由於糧盡,無法進行持久戰,率大軍南渡洺水,與李世民決戰,在唐營列陣,唐軍也知決戰在所難免,盡遣精銳部隊,雙方展開大戰,空前慘烈,自中午開始,一直殺到黃昏,戰場上殺聲震天,天昏地暗,日月無輝,歷經幾個回合,不分勝負.漢東大將王小胡機警,發現李世民及主要將領都已不見,有陰謀,急告黑闥,此時就見大水排山倒海而下,洺水暴漲,深一丈有餘,雙方大軍全被淹入水中,王小胡急勸黑闥迅速走避,黑闥見敗局已定,無奈在眾將的勸阻之下,只得率百(一作千)人北走突厥.
據史載,漢東軍陣亡一萬餘人,淹死千人,而唐軍損失的數量史書上卻不載.河北軍團的精銳部隊,最英勇善戰的士兵,也是竇建德最忠誠的士兵,全部戰死沙場,血戰到最後一刻,無一投降,無不表現出英雄氣概,他們英氣長存!在隋唐年間,有兩大戰役空前慘烈,一個是本場,另一場是李密與宇文化及的童山之戰,兩軍從早七時開始決戰,一直打到晚上七時,李密被流箭所傷,差點喪命,兩敗俱傷,其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亡魏滅許,興鄭而霸夏.
洺水決戰,李世民用卑鄙的手法,採取敵我同歸於盡的戰術,兩軍會戰鑿堤,大水豈能分辨敵我,李世民和他的高級將領沒有危險,他們早已溜之大吉,李世民決心犧牲那些效忠他的政府軍士卒,用以消滅突然崛起的勁敵,否則不會在兩軍混戰之際決堰,這也是李世民為人的高明之處,成功秘訣.
隋末虎牢之戰,三大勢力逐鹿中原,三大勢力的領軍人物,代表了人生歷程中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竇建德為人太正,王世充為人太邪,而李世民介於二人之間,正邪兼有.正,邪二大勢力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時敗給了同一對手,令人反思的東西太多.李世民有二人之長,而無二人之短,故能取得勝利.在複雜的社會中,為人不可太正,亦不可太邪,最好兼而有之,這樣方可立足於社會,立於不敗之地,就會在社會中遊刃有餘,風光無限,站在社會的最高端,成為人上人.
黑闥敗退突厥,復仇之心不減,率余部與突厥軍聯合,包圍了唐新城(山西寧武),擊斃唐代州總管,定襄王李大恩.
李大恩:夏國叛國者,原任夏行台尚書令,公元620年,判夏降唐,本姓胡,被李淵賜姓李,為唐戍守邊疆,屢建功勛,李淵聽到李大恩死訊,深為惋惜.
黑闥與突厥軍一事,史學家頗多非議,這無可厚非,李淵在太原起兵,就與突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且是書面文字,唐攻取關中,突厥始畢可汗派兵五百,戰馬二千匹助唐,雙方的協議是:攻取長安後,金銀玉帛歸突厥,子弟土地歸唐.還沒有攻取長安,就已經把長安給賣了,而且合同履行的相當不錯.
況且黑闥的漢東軍繼承了竇建德起義軍的優良傳統,沒有大肆劫掠民間,滿載而歸的紀錄.有什麼可指責的!
黑闥率軍攻擊定州,此時曹湛,董康買也在定州,二人再次聚眾起兵,與黑闥匯合.唐政府任命淮陽王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攻擊黑闥.
李道玄:李淵堂侄,在唐統一戰爭中,戰功卓著,立下汗馬功勞.虎牢之戰中,其表現最為突出,殺入殺出幾個回合,流箭射在他身上象刺蝟的毛,而其勇氣不減,彎弓射人,箭無虛發,李世民將備馬給他,隨從左右,自己也找了一個好保鏢.
黑闥再攻克瀛州,將州長馬匡武斬首.鹽州百姓獻出城池,歸附.唐再派李元吉前往山東,攻擊黑闥.貝州州長許善護與劉十善鄃縣會戰,許善護全軍覆滅,一個沒剩.唐右武候將軍桑顯和卻在晏城取得勝利.觀州州長劉會獻出城池,歸附漢東朝廷.
唐行軍總管李道玄率三萬精兵,氣勢洶洶進擊黑闥,雙方在下博相遇,展開大戰.李道玄率騎兵先行沖入,命副司令史萬寶繼進,而史萬寶卻想拿李道玄作誘餌,然後一舉擊滅漢東軍.
不料李道玄深入漢東軍陣地,仗自己勇猛無敵,還想重演虎牢一幕,又一個自不量力的,自然被被擊斃,黑闥軍士氣高昂,乘勝追擊.史萬寶嚴陣以待,準備給漢東軍致命打擊,可惜主帥已亡,士卒無心戀戰,被漢東軍一衝,不能抵擋,鬥志皆無,丟盔卸甲,作猢猻散,於是大敗,史萬寶也急急逃竄,大軍遂告崩潰.
史萬寶:唐元老級人物,與李神通一起率軍在關中起兵,其最露臉的事是,派盛彥師擊斃瓦崗霸主李密,這次被李神通傳染,狼狽逃回長安.
李世民聽到李道玄身亡的消息,悲痛欲絕,哭泣不止.下博之戰,漢東軍獲得全勝
李道玄是唐在統一戰爭中陣亡的最高將領.河北軍團在與唐作戰中,雖未活擒或擊斃李世民,卻擊斃了素有小李世民之稱的李道玄
竇建德地下有知,也算得到了一絲安慰.李道玄敗亡,山東震駭,洺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棄城逃走.
李瑗:李淵的侄兒,在唐也頗有功績,聞黑闥勢大,魂飛魄散,還是逃命要緊.
僅僅四個月,黑闥便恢復了夏國的全部故有疆土.黑闥進入洺州,滄州州長程大買,迫於黑闥壓力,棄城逃走,李元吉畏懼黑闥的強大,率軍不敢前進.
是時,唐太子李建成在唐攻取長安後,其工作重點是輔佐李淵治理國家和抵禦突厥,在唐剿滅群雄中,未能親自指揮過戰役,使李世民風頭很盛,嚴重威脅到太子的地位
於是在魏徵的建議下,決定親自挂帥,東征黑闥,藉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和結交山東豪傑,擴大影響力,扶持自己的親信.李淵加強了兵力,命李建成率領,攻擊黑闥,陝東道大行台,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北河南各州,同時受建成指揮,李建成擁有應變之權. 黑闥率軍南下,相州以北全部歸附,只有魏州總管田留安備戰抵抗
不能攻克.黑闥無奈先放棄,率軍攻克元城,李元吉派軍在魏州擊敗劉十善.黑闥又攻克恆州,斬州長王公政.田留安攻擊漢東軍,漢東朝廷的莘州州長孟柱被俘.唐羅藝奪回廉州,定州.唐并州州長成仁重擊敗范願的軍隊.
黑闥率軍繼續攻打魏州,不能攻克.此時李建成,李元吉率大軍抵達,與漢東軍對峙,雙方兩次列陣,都沒有戰鬥.魏徵建議採取安撫手段,釋放所有俘虜,既往不咎,安慰溝通.建成採納.此時黑闥糧食吃盡,沒有糧食,士兵怎麼打仗,於是士兵離散
黑闥部眾越來越少,魏徵的政策又收到效果,百姓在經過近二十年的戰亂,都希望恢復生產,過上安穩的生活,黑闥失去了最基本力量的支持,又恐魏州出兵,陷入前後夾擊,遂乘夜撤退到館陶,這時永濟橋還沒有搭成,不能渡過運河.
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大軍尾追而至,黑闥命大將王小胡背靠永濟河列陣,自己親自督促搭橋,王小胡擋住唐大軍,橋搭成,漢東軍撤退,唐軍過橋追擊,只過去一千餘人,橋樑折斷,黑闥率殘部遁去.
太子李建成派騎兵將領劉弘基追擊,黑闥不得休息,馬不停蹄,至饒陽城外.此時部眾只有一百餘人,個個餓火中燒.黑闥任命的饒陽刺史崔元遜聞訊出城迎接,請眾人入城
黑闥不肯,崔元遜哭泣請求,黑闥才答應在城外市場休息,崔元遜派人送來食品,並說城中有士兵三千人,個個精銳,足以守城抵抗唐軍,並請黑闥檢閱,黑闥邊吃,邊點頭同意,崔元遜調動軍隊,誰知軍隊首領車騎將軍諸葛德威早有預謀,突然發動襲擊,黑闥等猝不及防,不幸被俘.崔元遜見識不妙,乘機逃了出來,與其子崔野久北走突厥.諸葛德威將黑闥及部眾獻給李建成.
公元623年二月,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復仇之神-----劉黑闥,在洺州就義,同時就義的還有其弟劉十善.黑闥臨刑前,嘆道:我本在家好好種菜,都是高雅賢等害我到如此地步. 這句話表面上看沒有絲毫英雄氣概,好像在埋怨高雅賢等人,後悔起兵,實則不然,這句話寓意深刻,內涵豐富,三層含義,
一揭示了起兵目的,正是唐政府對竇部的迫害,引起起兵,激起強烈的反抗.
二反映了廣大百姓的心聲,在經過長時間的戰亂,百姓都願意過安定的生活,誰願意打仗?
三警告唐政府,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可以用武力戰勝一切,卻得不到民心,越鎮壓反抗越激烈,黑闥第一次起兵用了半年時間恢復版圖,
而第二次僅用四個月,據魏徵講,第二次黑闥只有一萬餘人(可能說的有點少),卻只用了四個月,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而竇建德在虎牢被擒,說的:今不自來,恐煩遠取.也被後人認為是一付乞討相,全無英雄氣,實則也不然,這句話應是:既然要爭奪天下,你(李世民)我早晚會有一戰,晚戰不如早戰,既已失敗,你何必說那麼多廢話!
與此同時,唐政府首都長安,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葬禮,軍樂齊鳴,鼓號連天,被下葬的人當然不是黑闥,而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傑----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究竟是怎麼死的,史書不載,
至今是一個謎.娘子關由於平陽公主而得名,如果平陽公主一直鎮守在娘子關,她的死因無非有二種,一是病亡.二是陣亡,其對手有二,一是突厥,二是黑闥的漢東軍.從時間上看,與漢東軍作戰的可能性最大,當然這只是假設,平陽公主到底是怎麼死的,不得而知,但不管怎麼說,平陽公主的確是死了,黑闥路上,有平陽公主做伴,多少也算是有點安慰了!
一場轟轟烈烈的英雄史詩至此拉下了幃幕,由於唐在對河北政策上的執迷不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 雙方傷亡情況統計:唐政府方面:陣亡士卒:不少於四萬五千人.
陣亡將領,刺史十人:李道玄,權威,戴元祥,盧士睿,潘道毅,李大恩,馬匡武,許善護,王公政,李開弼.
被俘虜斬首者五人:王行敏,羅士信,裴希,麴棱,房晃.
被俘虜自殺者一人:李玄通.
被百姓所殺一人:趙元愷.
被部下所殺一人:田華.
途中病亡一人:殷開山.
被俘虜逃脫者二人:薛萬均,薛萬徹.
被百姓所俘不知所終者一人:;雷德備.
僥倖逃脫者三人:李世民,李道宗,張士貴.
狼狽逃竄者八人:李神通,李勣,程名振,陳君賓,秦武通,李瑗,史萬寶,程大買.
漢東軍方面:陣亡士卒:不少於三萬人.
陣亡將領一人:高雅賢.
被俘虜就義者二人:劉黑闥,劉十善.
被俘虜不知所終者二人:劉希道,孟柱.
死於高開道處一人:張君立.
不願起兵被殺者一人:劉雅.
亡入突厥不知所終者三人:劉斌,崔元遜,崔野久.
不知所終者五人:范願,曹湛,董康買,王小胡,王琮.
後成為唐名將者一人:蘇定方.
其餘有關人員交待:李建成,李元吉:
在玄武門事變中被李世民殺死.
李瑗:李建成死後謀反,被王君廓所殺.
羅藝:建成死後謀反,被部下所殺.李孝常:試圖在長安謀反,事泄被殺.
王君廓:後謀反,逃亡途中被流浪漢所殺.
李勣:成為唐名將,其孫徐敬業在武則天時代謀反被殺,滿門抄斬,一個沒留.
程名振:成為唐知名將領,其子程務鋌因徐敬業牽連,以謀反罪被殺.
在全國行將一統之時,黑闥的兩度崛起,更加深了唐統治者對人民偉大力量的恐懼.由於李建成採取了魏徵的策略,迅速地解決了河北問題,使唐政府找到了一條穩定全國的道路.
李世民在長安開文學館,向那麼多知識分子學習治國之道,卻都是紙上談兵,起的作用有限.他在軍事上戰勝了竇建德劉黑闥,卻無法獲得民心,他的軍事才能和勇猛不亞於建成,而建成兵不血刃,一下子就取得了成功.巨大的反差,使年輕的李世民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切.
所以在即位伊始,立刻重用魏徵,用他的治國之道,對農民採取了一系列讓步政策,並大量重用山東(崤山以東)人,藉以緩和與山東人的矛盾,當然山東也確有人才.並據以開創了被後人稱頌的貞觀之治,可見黑闥功不可沒,將永載青史唐朝官方史書里李世民軍功之偉大,料敵之先機,作戰之武勇,如同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讓人很難有一種感覺到真實的信服感。
而且我看李建成、李元吉的傳,貌似都是能文能武的人才,並沒有像演義小說里描寫的那樣不堪。
所以我個人認為,李世民固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難得的軍事統帥,但被有些人無限神話的同時,是不是也有一些後期藝術加工的成分呢?記憶搜尋,李世民軍事才能沒有很厲害的。主要的是會用人,有頭腦,大胸懷。
我記得有個故事。李二有個表弟是二鳳的小迷弟,特別喜歡cos二鳳,結果一會學李二單騎破陣死了,李二抱著弟弟哭,大意是,哎呀呀你學我什麼不好,偏學我裝犢子,但我這個犢子你是裝不來啊,是我害死了你,嗚嗚嗚
看史書,李世民之英明神武實在讓人有不真實感。不過我記得劉黑闥之亂,李世民征討未成功,最後是太子李建成平定的。這好象也是史書中記載的罕見的李世民未收全功的戰役。
不管怎麼說,一個人殺了自己的兩兄弟,迫老父退位,最後在歷史中還能把自己洗涮得這麼乾淨,也是一種本事。他登基後的表現,確實是明主的作為,這點大概沒有疑義。或許他得位不正,於孝友之義有損,也會催使他時時約束自己不要在歷史上再留下不堪言說的黑材料。這份愧疚之心,或許是他成為一代明主的自我修養的一大助力。除此之外,刪改史書應也幫了他不少。
所以說到他的戰功、軍事才能,我覺得是一片迷霧。推薦閱讀:
※單兵負重過大時,對士兵肩部是否有害?
※擁有這種射程250英里(約400KM)的空對空飛彈,對中國的來說意味著什麼?
※現實中是否存在僱傭兵,存在的話大家都有多少真實的了解?
※什麼時候熱兵器開始真正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主導力量?
※怎麼看待電影明日邊緣里的機械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