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適合入門的建築書籍、紀錄片?

高考時因為成績沒有考取建築系,心中一直都有遺憾,但也很喜歡現在從事的職業,所以後來沒有復讀或轉行。一直心心念念有關建築設計的一切,比如平時會留意有關建築的新聞、雜誌(雖然只能欣賞欣賞圖片)、紀錄片、知乎建築相關的話題。近來流行的「一條」視頻,建築相關的內容總是看了又看。所以我想通過系統地通過讀書、紀錄片等了解一下建築設計。

興趣點主要在建築設計、中國古建築、古典園林、建築史、建築攝影這幾個方面。

推薦的內容不僅限於書和紀錄片,其他一切文化形式都可以。最好是有一定延伸性的,比如通過這本書可以了得到更多的線索,以便日後繼續讀下去。

謝謝各位少俠分享的資源!小女子感激不盡~


其他答案已經很詳細了,我結合自己個人經歷和見解來談論下吧。

這篇更像是個計劃,只列出了部分關鍵的書籍。書不在多,在於有用。

記得我剛上學那陣子,有一個書單叫『清華建築系老師推薦讀物』,古今中外洋洋洒洒一百來本書,我不知道其他人,我當時看到書單第一反應就是瑪德這麼多,以至於我現在都沒看完,也早已把書單忘記了。

因為想到要看這麼多書....

看書嘛,要分娛樂和學習性質的。娛樂很簡單,抽個時間去圖書館隨便翻,翻到哪本是哪本,如果抽不出時間,大概可能真的從書里得不到樂趣,看看archdaily Pinterest等都可以。學習性質的話,我個人感覺需要從簡,盡量少,而且目標明確,建築學是一門專業,不是讓每個人都去當大師的。

所以我個人越來越覺得這門學科的主要問題應當扣在兩個字上,「建造"。為何建造以及怎麼建造。

回想起來,我高考之前是相當個醫生的,以至於大一上半年第一個作業拿了個76分。那時總想轉到隔壁南開的醫學院去哈哈哈。因為沒有美術功底,成績一直也都沒啥起色,直到上學期最後一個作業做模型,才勉強拿了個90分。

重點是大一寒假,我耐著性子,也算完成美術課作業,認認真真,每天跟高三一樣,硬生生把彭一剛老師的《建築空間組合論》照著畫了一遍。說實話當時有很多是不太明白的,就是稀里糊塗的照抄,但效果很明顯,也許這份努力讓我踏上了入門的感覺,大一下學期空間構成課也是一路高分擼過。

所以如果學校大一主要訓練空間構成,不妨看一下這些書

《 建築空間組合論 》,《 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 》《世界建築大師名作圖析》 推薦詳細看第二本 不用三本全看,不懂可以問但不用死扣,記得你現在不懂的問題,以後自然會懂。

另外,可能需要關注一些人體尺度的問題,這裡推薦看楊蓋爾《 交往與空間 》,對大一學生可能有難度,但還是那句話,不用死扣,找對你有啟發的就好。作為補充,可以看下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

這時,一些建築師的作品集會非常有用,比如安藤,邁耶,這裡強力推薦一下路易斯康,可以關注一下光影變化,注意暫時不要碰那本《靜謐與光明》,找康的作品直接學習即可。

完成以上,大一對空間和造型的理解基本就算是很不錯了。學有餘力,你可以在大一大二期間提前開啟以下兩個隱藏任務。(反正早晚都得當主線任務做)

1.現象學 估計很多高年級的人看到也會覺得不太懂,其實沒那麼可怕。 推薦三本書《陰翳禮讚》《肌膚之目》(好像去年剛翻譯,之前只有英文版,我講過這本書的公開課),卒姆托的《思考建築》(Thinking Architecture),尤其推薦卒姆托的。完成這個任務後,你可以開啟理解以下建築師的關鍵:康,卒姆托,阿爾瓦阿爾托,霍爾。

完成這裡可以看那本《靜謐與光明》了。

2.Weather Architecture 建築與氣候的關係 其實一部建築史換一個角度也是人與自然的對抗合作的歷史 UCL的建築系教授Jonathan Hill的《Weather Architecture》對我影響蠻大(不然也不會跑到澳洲選了UNSW搞綠建),當然,大一重點關注的應該是陽光,通風,雨水這些基本問題。推薦讀物美版《建築初步》,銘蔚老師的《穿堂風與自然光——建築生態筆記》

這裡可以解鎖和推薦一個重要的建築師: 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 作為補充 Norman Foster諾曼 福斯特 Richar Roger 理查德 羅傑斯 Geoffrey Bawa 傑弗里·巴瓦 都會在大三大四的設計中啟發你對氣候的應對與策略

大二下學期開始,需要在城市的角度下開始考慮設計。如果之前看完了《交往與空間》,這裡可能會順利一些,暫時不要碰《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如何處理建築和城市的問題其實沒有太好的書,這時你需要和你的老師,同學保持親密互動,從討論中學習,但是我仍覺得這裡可以適當的開始適當接觸SANNA,伊東豐雄,雷姆·庫哈斯,尤其是庫哈斯如何來面的城市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還是不要死扣,找到能啟發你的問題去鑽研。先別碰阿爾多·羅西的《城市建築學》,大二有點過早。

這裡你需要開始跳出空間設計的束縛,開始把思路打開。

大二也同樣開始開啟一個任務線,叫做建築構造,也就是建構學。不怕死的話,大二可以去翻看王俊陽老師翻譯的《建構文化研究》。因為暫時還沒上歷史,估計會死的比較難看,所以不妨放簡單一些,這裡推薦兩本書,同濟的《小菜場上的家》,對低年級的模型製作,設計調研都很有啟發。另外就是 Atelier Bow-Wow的圖解兩本。雖然按聽聞大大的話說不懂構造得狀況下畫多少錯多少,但是畢竟入門,別怕犯錯。

值得一提的是Atelier Bow-Wow這個工作室,對城市的研究也很有啟發,有興趣可以看看《東京製造》,《東京代謝》,他們開啟的以一種觀察學的眼光來發現總結城市現象非常有趣。總覺得,又玩構造又關注城市,早晚玩出個普獎。

配合這個任務線的是,你必須開始研究怎麼做模型,分為工作模型和完成模型。我之前大一下學期分超高的原因也是在每個最終模型之前會有很多工作模型來研究最終的空間,這裡推薦一本書,英文的《Architectural Modelmaking》,估計買不到直接給電子版好了,http://pan.baidu.com/s/1jIQbSTC

這本書已經出第二版了,暫時還沒看到第二版的電子版。

進入大三後,開始建築史的學習,這裡有兩本書必須看,對,必須看的,不論我之前在的英國學校還是澳洲學校,都是必看。《 20世紀世界建築史 》和《 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 都很厚,前者適合當故事書長見識,後者適合死磕,這大概是唯數不多需要死磕的書,不過也別太害怕,不動就去問你老師,他/她也不懂,跳過。學有餘力的,可以繼續回看《建構文化研究》,以及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

到這裡基本已經入門,可能需要適當補充下建築理論,這裡推薦龔書章老師的課

建築史論專題-建築經典導讀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還有餘力可以看下他的

建築設計專題 Architecture Design Seminar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這兩個真的就足夠了,心疼下你們自己好不好,收集那麼多不看有卵用,看完這倆你們會發現開啟新大門的鑰匙。至於再看其他什麼書,那就是個人方向了。

補充一下,如果還對空間操作念念不忘,可以回看下埃森曼的《建築經典》,《圖解日誌》。別再提《透明性》了!!!

另外,大三需要一些軟體基礎入門,各個老師的課我就避嫌不推薦了,但是老韓的我要提一下,畢竟是講基礎和原理,對軟體入門者絕對受益匪淺。

韓世麟的建築圖像日誌

我的建築圖像日誌 | 適合建築學生的教程 | 效果圖 | 分析圖


謝邀,先寫一部分吧,以後繼續補充。比較倉促,把以前整理的拿出來。

(你們別只收藏不點贊啊_(√ ζ ε:)_

——————適合入門的——————
評論里有朋友說沒有適合入門的,顯然沒仔細看,《建築概論》這門課就是所有高三畢業生的領路人,要想入專業的門,一定不能錯過。

同濟大學公開課:建築概論【大一學生必上】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建築概論》全16集[MP4]【喜歡台灣腔可以看這個】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中華百年建築經典_視頻在線觀看 - 56.com【評論區有人推薦,比較老了,但是值得一看】

——————輕鬆休閑類——————
築夢天下-鳳凰視頻 夢想改造家第二季 【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2015年合集【20150128-20151105】 傢具里的中國!全十集下載!(經題主提醒,加了一部經典)
城市的遠見_視頻在線觀看

《建築學概論》正片-韓國-電影-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又名:《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

——————雞血雞湯類——————
[我的建築師]上集中英字幕必看,上下集。下集自己谷歌。
您的建築重幾何,福斯特先生?720p|1080p高清BT種子下載

《為中國而設計——西方建築大師與中國建築》建築大師蓋瑞速寫

——————重大系列類——————
Discovery-世界建築奇觀全系列自己某度網盤(以下簡稱盤)
超級工程-獨家官網【盤】
國家地理《超大建築狂想曲》【盤】
必看紀錄片· 《BBC:現代主義建築》【盤】
【迅雷資源】國家地理偉大工程巡禮系列,高清收藏版720P。【盤】
[BTV]超級大搬遷 Monster Moves 全6集 2

《BBC:攀爬偉大建築》(BBC Climbing Great Buildings )[PDTV](更新完畢,共15集)

BBC之漫遊世界建築群 世界建築系列-紀錄片 建築工程紀錄片【央媽出品】
http://www.56.com/w70/album-aid-9925250.html【央媽出品】
《梁思成 林徽因》【央媽出品】

—————偏向學術類——————
《中國古建築》 同濟大學公開課:建築評論

建築不是房子(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視頻【比較枯燥】

—————翻牆取經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OS_wE0xkQ

Antonio Gaudí (198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CL9sTi-xQ

Citizen Architect: Samuel Mockbee and the Spirit of the Rural Studio (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Z6sov-UUQ

Eames: The Architect and the Painter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9M1jDRwwo

How Much Does Your Building Weigh, Mr Foster? (20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ER5c3_Q6g

Infinite Space: The Architecture of John Lautner (2008)

Infinite Space: The Architecture of John Lautner&<電驢能下載就別翻了。。。&>

————————————————

要不要看我另一個回答?

有哪些 200 元以內看起來高端的禮物?


送上一本《建築學院生存手冊》

本文作者周源,原載於AC建築創作(archicreation)

事情是這樣:我從亞馬遜上淘了一本小冊子,《建築學院生存手冊》。這本書里沒什麼長篇大論,只有一張極厚的封面與一些隻言片語。然而草草翻過,發現卻對學習大有裨益——即便我已然只剩半隻腳還在學校里,然而這本書里所提到的一些事情還是對我審視過往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有所幫助。

其實我更希望我能提前幾年讀到這本書。

本篇譯文僅供學習參考使用,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書中圖片與文字版權歸原作者與出版方所有。

介紹

這本書能幫你更有效率地用圖與人交流。每一頁都提供了一些關於建築學的基礎而必要的建議,並用這些建議、規則與指導來啟發你自己的設計。通常在評圖的時候,面對評圖教授或者評審組,學生們往往花了太多時間來解釋他們設計的根據(或者說分析)以消除評審對他們設計的誤解,結果是,很難再有時間討論設計中獨特的建築學價值與構想。所以不要再被一些基礎的圖面疏漏和低級錯誤拖累你的好想法了!

這本書的主要側重在於幫助你在你更好地去設計,以及改進你交流和表達理念的能力。其實你接下來在這裡將會閱讀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全世界的建築學院中每天都在討論的日常話題——你可以運用這本書作為提醒你一些事情的備忘錄而不是教程或者評論,這可以讓你在以後的設計中感到更享受,或者尋找更大的挑戰性,以及更有效地傳達出你想傳達的意思。

如果一個人在設計中感覺不到創造的愉悅,而只剩了各種辛苦和強迫性的努力,那說明他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設計不是光靠蠻力能掌握的技能,沒有興趣、沒有內因而假裝出來的努力和勤奮在這一行里不僅沒有任何價值,還會毀了自己的前途。

第一章:我們周圍的世界

先成為一個探險家/衚衕串子

1.下載列印(或者用別的什麼方法)弄到一份你社區、行政區或者整個城市的地圖。

2.找支馬克筆,在地圖上面隨便大寫你的名字(如果你的名字只有康熙字典上才找得到那真是恭喜了)。

3.你筆跡經過的路線就是你必須去走一遍的地方。

4.那就去走一遍,記下你觀察到的事情,老實跟著你一開始隨便寫下的路線走。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幫助你重新認識和探索那些你以為已經很熟悉了的地方,然後走一條你一般不會去走的路徑,並且不帶任何終點目的,僅僅是為了觀察,探索,了解那些未察覺和意想不到的東西。用相機或者速寫本記錄下你的探索。要做好迷路或者為了穿過建築物和私人區域和保安打交道的準備……如此,你便有機會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你熟悉的城市,穿過那些有趣的小路或者後巷,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道路聯繫,以此將你引向新世界的大門……

隨身帶一個小本/日程或事件簿

隨身帶一本速寫本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記得外加帶上上一本小記事本/日程簿。沒必要一定要買那種每頁印好了日曆、上面還有節假日、然後封面上還印著尺寸的那種專用日程簿,其實你更需要一本小方形筆記本,比如Moleskin或者Magma那樣的(此處疑似軟廣),尺寸大約14X8cm大小。用這個隨身小本,你可以記下你隨時萌發的想法,idea,還有夢之類的。同樣你也應該用它來規劃你的工作日日程,或者記下你的模型材料採購單,要去圖書館借的書目,還有課程筆記。一般這種小本在封皮裡面還會有個小袋子,你可以往裡面放發票、名片或者其他有紀念意義的票根紙片。不妨在每一頁上標上日期,爭取一個月能記滿一個本子。這個小本最終會成為你儲藏那些日常發現的倉庫。它還會記錄下你的那些設計過程,這在建築學院里是非常重要的。

我從小到大有個特別不好的習慣就是不愛做筆記,到現在我也買過好些個記事本,但都很少用。我是相信好記性遠勝於爛筆頭的,而且一方面我生活比較簡單,另一方面我腦子很好使,所以至今也沒有隨身帶本兒的習慣。壞處也有,就是很多時候的妙想卻來不及轉化為文章或者設計的,便被埋葬在時間之沙里了。當然後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我的手機其實也里存了一大堆的便簽。

設立一些目標,列一張表格

我今天要完成什麼成就/我禮拜五前要完成什麼/月底之前要完成什麼/死之前要完成什麼 (其實這些信息我還是習慣用腦子處理)

學術旅行:成為一個Urbanaut(這個詞是城市Urban+宇航員astronaut。意思不言自明)

在一個建築師的成長教育環節中,規劃一些學術旅行是不可或缺的。除了探索陌生的城市,感受它們不同的魅力之外,結識不同的人,建立長久的友誼,也是吸引人的部分。一次學術旅行會讓你離開熟悉的工作室,讓你抬頭看看那些從沒看到過的新東西,那些激發你想像的idea和建築。抓住機會,不停氣地畫和拍照吧。

同樣也可以試著建立起每周在你所在的城市看展覽、畫廊、音樂會和其他地方小型旅行路線。這可以讓你從工作室的項目中獲得喘息,讓你看到更廣大的領域,找到新的思路。

我喜歡旅行。我有一大堆奇遇的故事,三天三夜講不完。另外我也不打算當一個24小時全天候建築師。我更想當一個有趣的人。其實比起專業性的部分,建築學更廣大的部分是和世間萬事萬物產生聯繫的。一個每天腦子裡只想著建築的人,絕對不可能是個好建築師。要當個好建築師,先學著熱愛生活。

建築攝影並不等於真實建築

對於那些銅版紙高檔建築雜誌和硬皮圖書上抓人眼球的建築攝影,你一定要非常謹慎。建築攝影不等於真實建築,實際上,建築攝影都經過了高度編排和再創作(或者說擺拍)。在這些照片中,攝影師往往找到了最特別的角度、最佳的光線條件,然後都以完美的藍天白云為背景。這些照片還可能為了滿足透視而被PS修改過,或者用PS抹掉了「瑕疵」或者其他什麼讓人覺得不「完美」的部分。總而言之,可以欣賞建築攝影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構圖魅力,但始終記住,要身臨其境地感受建築,或者至少在看照片的時候對照著平面或剖面圖,這樣能對建築產生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我常說的,建築攝影里的建築都是扭曲失真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明白真相。

畫速寫

雖然這年頭,很多人都能在電腦上完成高質量的3D建模和渲染,但這其實和速寫技能並不矛盾。一手熟練的速寫功夫可以在吃晚飯的間隙就抓住潛在的客戶,可以在現場迅速向同事或者其他專業人員解釋你的想法,幫助解決衝突和誤會。畫速寫本身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作為一門技能,它也是需要被發展和練習的.其實,哪怕每天只是10~15分鐘的聯繫,堅持下去也會收穫不錯的效果。

開始階段可以使用非常軟的鉛筆(比如9B)或者直接用碳條。在開始動筆之前,花上2~3分鐘,注視你的繪畫對象。放鬆,並不要太在意結果。速寫其實更多在於觀察,以及學會「看」的方法,而不是畫畫本身。

閱讀

讀一些關於建築學和建築師們的書是必要的。搞建築的人素來都有出書的好傳統——多逛逛圖書館,找找二手書店,慢慢你就會變成一個藏書家。每天應該安排30分鐘固定閱讀的時間。大量閱讀和儲備關於建築學的日報、論文專著和理論文章,會幫你在你自己的設計中加入更多意義、歷史脈絡,讓你的設計手法變得更老道。

其實我個人認為多讀雜書和讀專業書籍同樣重要。建築學的邊界是很模糊的,很多時候更像是一門雜學。這就像RPG中人物加點,有些專業性很強的專業如同戰士弓手,加點要專精,而有些多面手則如同血牛魔法師,加點講究混合度。知識面廣一些,對建築師的發展也許更好。畢竟要當一個好建築師,想法思路遠比引經據典來得重要。而想法思路則決定於寬廣的視野。

本土化

我們可以從本土建築中學到很多,特別是如何取得材料、如何用材料和形式,對特有氣候和民族文化/性格作出回應。本土建築往往美麗且具有超越時間的品質。轉角,過梁,窗檯,窗洞,對於每一座建築都不是小事。比如圖上這座壘石屋,轉角的切石就非常重要——不止是提供足夠的結構強度,同時還像文章開頭的大寫字母或者句點一樣,確立了整個屋子的架構和形態。作為建築師,你應該對於材料和形態連接或者改變的節點處特別留意觀察。在實踐階段中,這些節點是建築抵禦外界環境、風霜雨露侵襲的關鍵,同時在設計外立面時,細構節點也決定了視覺效果。而多從本土建築上借鑒材料、形式和節點一類的經驗智慧,會極大的豐富你的設計語言。

注意密度

同一種密度可以展現出許多不同的情況——這也是最常被誤解的部分。舉個栗子,一座超高層建築可能不會讓區域密度變高,只要它同時也規划了大量開放用地。再看看右邊的三個栗子——它們的每公頃居住單元數是相同的,但每種方法都為住戶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居住條件,比如中高層方案可以根據建築形態尺寸的不同分布提供不同的公共或私人綠地。單位面積上的居住人數比起單位面積上的住房數量在統計學上是個更有用的參數——而不管使用哪個參數,都有必要結合實際,看看住房與居民在這片地區在現實中是如何分布的。

右圖三種情況:低層但無綠地,高層但被大片綠地環繞,中高層但具有見縫插針的各種公共空間

街道空間

街道是個令人興奮的空間,因為這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和行為。如果只是一條昏暗、孤立、沒什麼人氣、只有車刷刷駛過的「馬路」,那更像是一個讓人不舒服、避之不及的危險的地方。所謂的街道空間,應該有給行人、自行車和汽車分配平等的空間和道路。這裡燈光明亮豐富,樹木成行,並且設置了齊全的「城市傢具」——同時街道暢通無阻礙。一個健康有活力的街面應該是豐富混合的,包括了辦公,零售,各種置於地面層的休閑設施以及上方的住房。這樣的街道空間更具有正能量。所有停車位都應該被小心設置,提供舒適的步行道路,還要設計合適的公共空間。

其實不光是街道,我們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安排別人的生活。所以永遠要記得換位思考:人們需要什麼,或者更直接的:如果是你,你需要什麼。很多不講究的設計都對功能的純粹性有一種病態的固執,比如這裡是商店,就只能有商店;那裡是住宅,就只剩住宅。其實作為使用者,更需要一個豐富多彩的、多種可能性的調和,而不是一個冰冷的黑白空間

等高線與山坡

記得要善於利用場地的自然特點,尤其是高度上的變化。當開發商和施工方面對要在山坡上開出場地的問題是,他們也許會覺得很頭疼。但對建築師來說,這樣的場地卻有無限的潛力,可以做出許多激動人心的設計。這裡有四種基本方案:圖A,沿著平行於等高線設計狹長體塊,這樣的方案易建,經濟,而且對景觀有利(狹長長窗);圖B,你也可以讓體塊垂直於等高線,這樣借著山坡的落差, 可以製造出一些錯層或大層高的內部空間(使內部空間豐富有趣);圖C,利用立柱架高也是一個常用辦法;圖D,或者乾脆將地基下切找平。這樣還可以將屋頂和山坡連接起來。移出的土方也可以用作塑造地形。

回想起來,我做過的設計里有地形變化的確實比平地上要有趣得多。

案例研究

每一座建築都是定製品,沒有兩座建築會有相同的細節(此處大概忽略了初級工業社會批量住宅的存在,或者指的僅僅是經過設計的建築,建築學意義上的建築)。但即便如此,在面對你設計的問題時,學習和研究別的建築師是怎麼入手和解決相似的問題,依舊非常有必要。

在進行案例研究的時候,有三點應該注意:

1.功能類型。如果你正在設計一座博物館,那就著重看看其他博物館是怎樣設計和組織的。展廳空間怎麼布置?有確定的參觀路線還是一個讓參觀者自由探索的開放空間?

2.材料類型。當你打算使用某種材料時,找找使用類似材料的方案,重點留意其細節和結構的解決方法

3.形式類型。如果你的地塊狹長,那就多看看那些狹長地塊上的案例;如果你打算以天井為重點,那就多看看那些用了天井的建築。在這一點上不用考慮功能。

審視你在案例研究中的發現,並總結為在你自己設計中應該利用的重點。你要做的不是抄襲,而是在面對相似問題的時候借鑒前人的經驗。

上面三點很簡單,簡單得有點像廢話。實際上我見過很多人在開始案例研究的時候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思維方法:分析。通常都是:哎喲這個不錯,這個好看,我們也這麼弄——把目光全放在了別人有獨特創意的地方,結果這樣下來,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設計做成了抄襲。抄襲不犯法,但無趣至極。如何利用前人的經驗完成自己的想法,這才是建築學應有的傳承模式。

關於街角

街角對於街道和街區形態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應該被仔細地設計。一個街角不僅僅是兩條街的交叉處或者兩個交通方向形成的「結果」,同樣也是思考如何使用建築學語言進行回應的絕佳機會。你會怎麼處理位於街角處的設計呢?是設計成一個高調顯眼的場所——如同強調的大寫字母一樣,還是用斜切線和曲線做出一個平滑柔軟的過渡呢?

100個街角

在你的速寫本上畫100處街角建築。仔細思考它們是如何用材料和形式或者其他手法回應「街角」這個主題的。

為樂趣而畫

如果能不為了討論或解決問題或表現手頭的方案、不為任何現實目的而畫畫,那真是再好不過了。隨手畫幾筆塗鴉,表達一些狂想,場所,建築,動物或其他——這是個放空的好辦法,還能讓你潛意識的想法浮現出來。如果你被問題困擾,還覺得有點喪失了動力,那就提筆開始畫,想像中的街道或建築,都可以。通常情況下,這會讓你理清思路,燥起來。

需要養成習慣,戰勝懶癌

總平面圖

你的最終挂圖上永遠都要有一張總平面圖用來展示你設計周邊廣大地域的環境。不論是重要地標還是諸如河流一類的自然環境,這樣當人們閱讀你的設計時,才能一目了然地明白你設計位於什麼樣的位置。也可以用指北針和一些說明文字解釋你的設計與現存的景觀方向、交通道路、街道或小區的關係。北方永遠要朝圖紙上半部分,比例通常用1:50或1:100(奇怪的美式比例,不要在意。1:500到1:2000更常用)。

我個人理解這一段的重點在於你應該在設計中展示出對於周圍環境的敏感和意識。建築不是搞雕塑,不是在一片荒漠上自由創作。建築是利用建築學語言與場所產生對話的結果。所以展示你的場所——或者說設計的緣起,是講解設計必不可少的環節。至於是不是一定要用總平面圖,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靈活一些。

世俗

留意這些「崇高的醜陋」,這些腐舊破敗的日常生活。你找到了,就用速寫畫下來,用以讚美它——這不是在稱讚平庸,而是有關那些對於人們如何生活的觀察。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並不是每一件事物都應該光輝萬丈,充滿意義或抓人眼球。你要試著用發現的目光審視這些平凡的生活,並尋找如何在這些我們日常居住使用的空間里插入能使之改善的設計。

建築師的首要任務不是顛覆世界,不是為權力與資本唱讚歌,不是用張牙舞爪吸引公眾的目光。建築師的首要任務是用經過訓練的創造力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個態度問題。對功名利祿保持警惕,常懷慈悲之心。

總之

在建築學裡,我們只是把那些人們日常和平凡的生活規整起來,塑造它們。我們需要介入最少的干預,產生最大的效果。僅僅滿足那些最功利主義的需求是不夠的。一加一要永遠等於三。你要做出比你投入更大的產出。

這一段寫得很抽象。簡而言之,如果你拿到了一份任務書,上面已經寫好了功能面積容積率,那麼你按照表格把東西做出來,這樣就夠了嗎?當然不是。那些只是最基本的需求,最「功利主義」的需求。在這需求之上,你的設計還可以做什麼?更加靈巧緊湊的布局,更有必要但被忽略的功能,更好的運作模式?對城市和生活在周圍的人帶來什麼額外的好處?能夠給街道空間帶來什麼樣的改善?所謂一加一等於三,多出來的那一部分裡面,才是建築學存在的根本。

關於尺度的思考

街道寬度與建築高度的比例

關於街道寬度與兩側建築物高度的關係是直接影響使用者(行人和建築里的人)感受的關鍵因素。比如上圖的三種剖面:中世紀歐洲小鎮狹窄的小巷,懸在頭頂的陽台,不免讓人感到私密性以及激發探索的慾望;而在現代大都市中,兩側建築的高度則是街道寬度的十倍以上,讓陽光照不到街面上,製造出巨大的影子和風通道。行人甚至會覺得連過個馬路都很困難,因為到處都是汽車,走上兩步一不留神還會被風吹回來。反過來說,過寬的馬路,兩邊都是低矮的住宅,這樣的街道就缺少那種繁華都市的能量感,而且這種街區通常都很奢侈,每家每戶都要求獨立道路、基礎設施和景觀。通常來說,土地價值才是決定建築的高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但你在設計時同樣也要注意你的方案會為街道環境帶來怎樣的衝擊,並努力維持合適當前環境的內部密度。

如果是在學校里,也許無論老師還是同學關注的更多的是設計的概念、造型、功能甚至圖面效果。對於比例和密度的控制只是吃力不討好的細枝末節。但在完成一個實際項目時,這種不引人關注、也不會給方案加太多分的細節卻是成就一個好項目的關鍵。在這種不討好卻有實際效果、潤物細無聲的細節上下功夫,更多的靠的是所謂的良心或者誠意等等其它,或者說取決於你有多愛你的設計。

表皮-容積比

一個建築具有越大的表皮-容積比,就意味著更好的景觀、更多開窗面積,自然天光也能貫穿到建築的更深處。同時更大的表皮面積也會帶來負面效應,那就是更多的熱量損失(天冷的時候)或過熱(天熱的時候)。如果是在夏天,事情倒要好辦一些——有很多辦法可以用來增強通風以冷卻室內環境,或者為牆體和開窗採取一些遮陽措施。在設計中,如果真的對小表皮-容積比有執念,那做一個球體是最極端的辦法(實際這種造型也限制了功能,得不償失)。如上圖的G,就具有很大的表皮-容積比,如果用於炎熱氣候地區,可以做出一系列有遮陰的涼爽的小院子,以及室內對穿風。H則是一種通常用於酒店的平面排部,因為可以給每個房間都提供開窗,同時平面也相對緊湊,另外中間連接的部分還可以用於公共設施和接待區。

現代一些節能建築標準在設計和認證階段都會考察建築的表皮-容積比。從某種程度上說,建築所有能量損失都是通過表皮的,所以越小的表皮就意味著越節能——但實際上從建築學角度講,節能的方式還有很多,不應該為了追求小面積表皮就放棄設計的其他方面,否則就又走入了純功能主義的歧途。 上面配圖中舉的集中平面例子很有趣。同等的容積,表皮面積最小的是A,一個實心方盒子。很多節能建築都是這樣一種形態。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很無聊,而且只適合小尺寸建築——當建築平面進深較大時,例如一座寫字樓,那這個封閉的盒子就需要更多能源去進行照明通風等等,得不償失。美國的LEED標準在這方面就存在缺陷,所以一直被人詬病;表面積最大的則是F,是A的整整四倍。實際上這麼多密集的採光井在現實中也不常見,同時在那些不是四季如春的地方也會變得非常不節能。

繪圖比例

此處不知為何來了一段太基礎的內容,而且是美標,不做翻譯。 其實說什麼比例尺用來畫什麼,只是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這裡只有一個原則:你選擇的比例尺可以最大化的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比如通常用1:2000的總圖來表示場地周圍的環境。而如果建築太大,或者想在總圖上表示更遠區域的某個影響設計的東西,那用1:5000或者1:10000行不行?如果你覺得行,那就是行。同理,誰說1:50就是用來畫細構的比例?如果細構重要,畫成1:5行不行?如果平面太小,用1:50做平面比例行不行?如果你覺得行,那就行。

總的來說都是比例的事

在設計中協調各種尺度和比例是一個建築學作品成功的關鍵,好與壞的差別可能就在毫釐之間。通常我們用我們人體作為尺度去衡量我們周遭的一切,比如建築的入口,走廊,屋頂凈高。在某些特定場合則會調動紀念碑尺度(遠遠大於人體尺寸,從而產生失調的尺度)去營造敬畏和神聖感,比如高大的天主教教堂。而另一些場合,則會把空間縮得盡量小,來製造一個隱私、有安全感的空間,比如藏在居室里的小書房。

一些建築師試圖建立一個完善的尺度體系來規定建築學中的一切比例和尺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柯布西耶的「模度(Modulor)」理論,他甚至把人體尺寸與斐波那契曲線掛鉤。總之,尺度和比例是一種難以理性和量化理解的概念。你應該參考奇幻小說《愛麗絲夢遊仙境》,這能幫你對相對尺度的重要性產生新的理解。

《愛麗絲夢遊仙境》在中文世界中並不是太熱門,大多數人大概只記得兔子先生和鐵皮人一類的角色。其實整個故事就是愛麗絲不停變小然後又變大的故事。有一點認識非常關鍵:人,或者說是我們自己,是衡量周遭世界一切尺度的標尺。太大,太小,太近,太遠,從而在你心裡產生的各種想法和行為,其實都是以你自己為尺子衡量事物產生的認識。巨大的教堂之所以被稱為紀念碑尺度,就是因為它相對於我們太巨大而讓我們內心深處產生恐懼和敬畏,然後才有接下來的思考;而如果我們不是人而是一群貓,那我們的建築學肯定是另一個樣子——首先不會有樓梯,也不會有門把手一類需要一根大拇指才能握住的東西。我們用我們自己的特點創造了我們所認識的世界。

這也就是為什麼建築學生要多旅行、多參觀各種不同建築的原因:只有當你身臨其境,用自己為尺子衡量過一個空間之後,才會對這個空間有真正的認識。尺度帶來的空間感是照片和視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傳達的——當然現在有VR技術了,也許會好一些。空間尺度給人帶來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微妙的,同時還要加上光、聲音、氣味等不被人察覺卻直接影響人心理的因素。唯有對不同空間有了感受和認識,建築師才能在自己的設計里把握好空間尺度的營造。光看資料,畫圖,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建築師。

建築構成與設計的考量

柱子,梁和牆

稍微簡化一點來說,大多數建築都是由柱子,梁和牆三大構件搭成的。僅僅利用這三種構件,經過仔細考慮關於營造空間、厚度、節奏韻律、各種構成以及材料之後,就能完成一個相當不錯的建築方案。再加上坡道和樓梯,以及牆上的門和窗,其實就可以組成千變萬化的構件來回答絕大多數建築學問題。不要害怕使用簡單的直角和直線來解決問題。至於曲線,圓和橢圓之類的,拿來做外觀就好了。

你總能見到一些受到扎哈蓋里一類手法花哨的明星建築師的感召、帶著雄心壯志殺進建築學專業的低年級學生。他們拚命鑽研犀牛和GH,做出各種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來的但看起來極度炫酷的形體,然後聲稱那就是建築。很多教授也沒怎麼見過世面,一見這種東西就被唬住,好!不錯!高分!其實這些學生根本一開始就是走錯了路。他們拚命要把東西複雜化,而且以為那就是建築學。其實根本不是。他們做的那些形體張牙舞爪,流光溢彩,但其實出發點就不是基於建築學的考慮,而是追求某種叫做炫酷的視覺效果——你若問他們:廁所在哪?疏散通道在哪?功能空間怎麼使用?他們就會露出一副憐憫的表情,好像什麼都不懂的是你。如果帶著這樣的初衷學建築,再加上幾個不負責任又沒見過世面、基本處於點贊黨狀態的教授,那基本上只有三種出路:畢業就失業,因為屁都不會只會玩造型根本就不是建築師;變成視覺/三維設計師,這算是幡然醒悟走上了正道;還有少數一些人會搞公關宣傳或者會扯理論的,也許能變成另一個明星建築師。哦當然,還可以混進大學,繼續培養炫酷的下一代——這號教授我在加州幾所所謂的名牌大學裡還真沒少見。

正如上面所說,建築學上解決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非常簡單,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需要的是首先對建築有深刻的領悟。這對建築學低年級學生是最重要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BIG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他們的方案邏輯都非常簡單,一目了然,但並不無趣,因為那一條簡單的設計邏輯是從一團亂麻中精鍊出的最純粹的思想。這比那些為了炫酷而做建築、直接把一團亂麻弄出來給人看、還假裝自己有思想的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給柱子定位

不要簡單的在平面圖上隨便拉一個柱網了事——想想它們的位置和牆體、隔斷與開窗之間的關係。比如壁柱(半嵌入牆體的柱子)能幫助裝飾和定義空間(在西方古典建築上很常見)。而如果柱子全是嵌在牆裡,或者藏在牆內部,那我們又失去了用柱列為整個建築帶來的表現結構和韻律的機會。反過來說,真的有必要放牆嗎?

在這裡可以推薦看看石上純也的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是如何只用柱子定義空間的。

關於形式的問題

你怎麼得出建築的形式?

你的想法從何而來?

你設計的外形來自於對功能的回應嗎?

建築學其實就是創造和表現形態嗎?

這些問題可能需要你用全部的職業生涯去尋找答案。你也許可以看看上圖總結出四種創造形態的方法:

1.把建築的所有需求放進一個簡潔的功能主義的盒子

2.在外形上表現出建築的功能,這樣每個建築都會有其獨特的形態了,比如階梯教室是一個形態,而圖書館則是另一個形態。

3.從外形上隱喻地表現建築的功能,比如設計一座圖書館,你就把它弄得看起來像一本書。

4.忽視功能,另尋找一個意義來獨立於本身功能外進行造型。這個形式可能是純造型,然後你再把功能塞進去。

我理解這裡四種造型手段是「形式服從功能還是功能服從形式」這一永恆話題的進一步演繹。原作者在這裡把四種方法平等客觀的放在一起,實際上我認為應該做兩點說明:1,任何一個對建築有觀點的人都會有所偏好,或者說有所主張,而不是「嗯四種都不錯」。當然在學生階段多做一些不同的嘗試是有意義的。2,在思考形態的時候,並不應該從四種思路中選一條而走到黑,而應該四種調和,纏繞,多方位思考。被功能決定的形態,能不能同時有一個有寓意的外形?形態除了回應功能以外,能不能也回應內部空間的需求? 另外我所堅持的觀點是:必須講道理。一個設計的形態是怎麼得來的,應該有清晰的邏輯。功能也好,象徵比喻也罷,都是道理。但我在美國一所名校聽到所教授的造型方法則非常詭異:你找一張隨機的圖片,然後把它處理一下,再立體化之類的,就能做出一個隨機的毫無來由的造型。聽說這位教授和弗蘭克·蓋里還有淵源。這麼造型行不行?可以,但最終會把他們的建築學推進絕路。因為他們不講道理。他們自視為藝術家,其實只是一群邊緣人罷了。

殼體

建築的殼體隔絕內部和外部空間;它是建築的真實形態,定義了內部的體積和空間。建築的殼體應該滿足這幾個要求(參見上圖):

1.殼體某些特定部分是可通過的而另一些部分則是隔絕的,簡單說就是要讓人能進入建築,同時又要阻擋風雨侵襲。

2.殼體要能低於來自下層土壤的潮氣。

3.具有在外界溫度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維持室內氣溫的能力,最理想的情況是僅憑外殼就能將室溫維持在人體感到舒適的那條極窄的溫度帶內(18~25攝氏度)。

4.殼體某些特定地方具有透光性,同時讓新鮮空寂交換進室內(也許通過高度自動化的機械通風系統,或者簡單的開一扇窗戶)。

5.殼體要讓服務系統的管道穿入,比如水管,燃氣管,電力管線和通訊線路;同時也要讓廢物處理管線穿出去,比如下水管,雨水管和排煙管道。

6.殼體要足夠堅固持久,足以抵禦狂風暴雨,同時還要隔絕一些不速之客比如螞蟻,老鼠和人類入侵者。

7.外觀要優雅,最好隨著時間的推移能變得更好看(比如更有質感),同時還要容易維護和打掃。

通常Envelope會被翻譯成表皮。但實際上表皮更容易讓人想到那些外立面構件——而Envelope指的是表皮下面真正的建築外殼,包括外牆、玻璃、屋頂和地基。所以我這裡翻譯為殼體。 一些不言自明的公理描述了一個建築的基本形態,也是人們對建築的基本需求。建築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殼體,然後在這之上進行各種各樣的演繹,就有了建築學。

大體來說,牆分為兩種:

1.承重牆:這種類型的牆體負責支撐它自己以及樓板、屋頂和建築其他部分的重量。輔之以絕緣材料,承重牆作為外牆還可以阻擋外部氣候變化。承重牆體系是一種簡單而成功的結構體系,通常應用於小尺寸建築或住房。這種結構體系必須由足夠堅固的材料構成,才能負擔起巨大的載荷。承重牆的厚度大體上與建築的高度呈比例關係——越高的建築,就會要求越厚的承重牆,從而導致建築可用面積減少,同時提高建築的物料成本。在承重牆上,開窗僅限於小面積的孔洞,並且其上必須有過梁或拱作為支撐。

2.非承重牆:這種體系通常用柱列和主次梁組成的框架支撐樓板、屋頂和建築其他部分。非承重牆體系的外牆通常只承擔其本身的重量同時與框架體系產生連接,或完全由框架體系支撐——就如其名,牆體完全不承受其他重量。這種體系可以創造出極高的摩天大樓同時不損失可用面積,以及允許用非結構材料,例如玻璃,構築表皮。因而開窗面積可以非常大,同時不依賴過梁或拱這一類構件。

我記得大一的建築初步上比這裡講的詳細很多。建築結構體系是一個豐富且有趣的知識點,多了解一些總沒壞處——前提是不用我們真的去計算什麼。另外從理論上說,結構選型是建築師負責、且在方案初始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猶記得當年安德魯的巴黎機場屋頂被雪壓塌的事件,很多人質疑的就是他在結構選型上犯了錯,由此給安德魯的名聲造成了相當的影響。

窗子是在牆上開的一個洞。通常透光或者半透光,由玻璃板嵌入窗框構成(通常是這樣。反過來想想,還能是什麼樣呢)。窗子有幾個主要功能:給室內提供自然通風,自然採光,讓室內的人看到外面的景緻,以及/或者讓外面的人能看進來(比如商店櫥窗)。

窗子的安裝:要考慮你的窗子在厚厚的牆體上應該安裝在什麼位置(居內,居外,居中或者外飄?),這個決定將會給你的外立面造成完全不同的性格。後退入牆體的窗子給人以穩固感(因為可以從外面看到牆體的厚度);而與外表面平齊的窗子則給人以更流暢的感覺——這樣當牆體比較厚時,在室內的窗檯板還可以當做座位使用(有些類似飄窗)。窗周圍的牆體八字退縮(如上面的第二三號剖面)可以營造更好的採光,同時為窗外的風景贏得注意力。

窗框:窗框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元素。纖細金屬窗框與帶垂直鉸鏈的傳統木窗框所傳達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另外在立面圖上,應該用虛線三角形標識透光部分。

形狀:水平長窗可以提供寬闊的風景視野,而垂直長窗則讓天光更深入室內,同時強調室內空間的高度感。牆角的轉角窗不論對室內還是室外都是一個吸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在承重牆上卻幾乎不可能實現。

一個習以為常的建築零件可能為整個建築帶來意思。而意思,Meaning,這是建築學在廣義上所追求的目標。

屋頂

屋頂有時候也被描述為「第五立面」,但在建築設計中它卻是常常被忽略了。不妨試著將這個盲區帶回設計,比如做一個屋頂花園,一個家用光伏/風力電站,或者一塊迷你野生動物棲息地。

圖示的幾種傳統做法示例:

1.藏在平直女兒牆裡的斜屋頂(不要忘了在牆與屋頂間設計排水槽)。

2.一個樓梯間/設備房。為安裝電梯設備提供空間,同時讓屋頂變成可以踏足的露台

3.或者只設計一個樓梯蓋板,加上欄杆和扶手。

4.工廠廠房車間等建築需要良好的採光,那麼鋸齒形的採光屋頂就是個聰明的辦法(鋸齒形屋頂是傳統上的工廠符號。實際上有些大開間的辦公平面也會這麼做)

5.屋頂的組織排水是個重要的問題。傳統上會用一條安裝在外牆上的排水管道將雨水導到地面。

6.也可以把屋頂變成一個愜意的休息場所。

7.有時候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煙囪伸出屋頂。

8.屋頂的造型也可以被用作吸引眼球的地標,為整座建築吸引注意力,或者為城市裡的人們辨別道路。

9.或者就把屋頂當儲藏室。

在以上所示這九種平庸的做法之上,「第五立面」是一個對建築設計更重要的概念。屋頂不是效果圖的一塊死角,或者模型上的一整塊白板。

樓梯

樓梯讓我們可以從一層樓移動到另一層樓。樓梯同時也提供了激動人心的設計機會——這既是作為一個功能組件,又是作為一個可利用的設計元素而言。

切記應該避免使用旋轉樓梯。旋轉樓梯所佔用的空間和直跑樓梯一樣,同時在很多實例中,旋轉樓梯的弧形外牆導致周圍的其他空間都難以被利用。(而且旋轉樓梯因為步寬不相等所以在很多國家的法規中不允許做疏散通道使用。但旋轉樓梯也有優點,就是對不等高的樓層有更好的適應性)

1.首級台階做一個倒角或圓角,可以讓人們上下樓轉彎的時候更輕鬆一點。

2.如果空間允許的話,樓梯的交錯兩跑間應該有一點距離,形成一個樓梯井。這個小樓梯井可以讓更多光透進來,讓爬樓的過程更有趣一些。

3.在步台處應儘可能設置一扇窗戶。這不僅僅是豐富了樓梯間的自然採光,同時也讓人們在爬樓的短暫休息中有風景可看。(每爬一段都能看到視野在上升,這種心理上的回饋感能讓人比起單純爬樓梯更有動力)

4.樓梯首級之前的空間應該至少等於樓梯的寬度。

5.在樓梯最上方不妨設置一處天窗,讓自然光由上而下滲透到整個樓梯間。

6.畫剖面時永遠要剖到樓梯,以確保和證明樓板不會碰到頭。

7.步高應為200mm,步寬應為250mm(各國建築規範中針對不同用途的樓梯都有不同的尺寸規定。這裡的尺寸顯然只針對普通情況, 而不適用於例如幼兒園。)

循環與衛生系統

當你在做一個大型建築設計時,切記要將所有垂直循環/交通系統組織到一起(比如樓梯電梯,疏散單元和廁所的上下層對位)。這無論對於建築的施工還是使用來說都更加方便,一些垂直維護、水電管道如果直接貼著電梯或樓梯井會更容易安裝(也就是說讓電梯樓梯和管道在同一個地方穿過樓板,這樣對施工和維護更方便。當然通常會專門設置一個管道/風井。比如上圖所示,1為電梯,3為廁所的清潔間,而2就是藏在他們中間的垂直管道井)。在設置建築的各層平面時,應該注意一些服務性空間比如廚房和廁所,應該做到上下層對位,這樣對安裝各種管道更有利。

說來也奇怪,我接觸的本科高年級學生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不知道上下層對位的問題,大約一半不知道垂直管道井和疏散單元的意思。當然我自己學到這條知識也經歷了一系列痛苦而曲折的過程。

建築朝向

在溫和或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應儘可能利用建築朝向來發掘陽光帶來的採暖加成。就算你並不打算做一個比較能源可持續的建築,仔細調整朝向也可以改善空間質量、讓使用者更舒適。比如卧室應該朝東,這樣他們就能被清晨的陽光自然喚醒。如果有一個花園,則儘可能朝南,同時朝向這個花園的房間都要做好遮陽和通風措施以避免夏天過熱。起居室和廚房的窗子則以朝西為宜。對於那些對光線要求不高的房間,比如車庫和浴室,則盡量全放在北側。同樣書房和工作室一類需要非直射光的房間。基於建築不同的功能,要仔細思考陽光在你的設計里會扮演什麼樣的效果。

這裡要補充的是,朝向並不一定只有採光的因素。同樣要考慮景觀、外形、交通、噪音和其他很多場地環境的因素。另外在美國時見過工作室的同學用ECO直接分析計算REVIT模型的光照然後出分析圖,也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

隔熱層

在溫和或寒冷的氣候條件下,隔熱層是減少建築總體能耗、提高室內舒適度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建築構件。但在哪裡設置隔熱層,以及會產生什麼樣相應的效果呢?上面的剖面圖舉例說明了隔熱層的兩種最基本形式:圖A為牆體內側隔熱。這種方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隔熱層與牆體間的縫隙會產生凝露(通常因為牆體太冷而室內太熱且潮濕。而因為在室內,會造成大面積長霉和隔熱材料脫膠)。所以用有效的蒸汽隔離層來防止水汽滲透進縫隙並接觸冷的牆體,是對內隔熱系統至關重要的一步。內隔熱的優點則在於室內可以迅速暖和(或者涼快)起來,因為不需要耗費能源去加熱(或製冷)那些厚重的牆體和地板。而圖B所示的外隔熱系統則恰好相反。外隔熱系統在建築主結構外部,因此需要更外層的結構去保護它——通常是用灰泥和護板。凝露問題在外隔熱系統上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但位於2和3的位置依然需要用隔離層做保護。在外隔熱系統內,室內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暖和(或涼快)起來,但建築結構被包裹在隔熱層內,同時也像石鍋那樣可以保持巨大的能量總量,這樣更有助於在一天的溫差中保持室內溫度的恆定。

也許是德國氣候比較寒冷的緣故,在德國做設計永遠都要和隔熱層較勁。隔熱在建築各個部分都有獨特的做法和講究,這裡僅僅只做最簡單分類。在國內,設計階段就考慮了隔熱措施的建築如今仍舊非常少,而老建築加鋪隔熱層則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熱橋及其他損失保溫效果的問題。其實隔熱層是個非常好的東西,一方面節能,一方面也讓室內溫度舒適的多。但中國這還在發展中呢,有些問題還需要時間。 我曾經花了一個月一個人給自己的閣樓做了全套內隔熱。武漢的夏天,頂樓光靠空調是頂不住的。當然實際操作了整套XPS系統施工之後,對於之前紙面上的理論也有了實際的認識。

門是一面活動的牆。它可以讓人進入到一個空間,同樣也可以把人拒之門外,以保護空間內的安全、隱私和溫暖。

1.最常見的門一側用鉸鏈固定在牆上,並向房間內開啟。這就需要一小塊額外空間來供門頁擺動。

2.一種替代的辦法是在牆上做一個門套,讓門頁滑動開啟。當然牆體的厚度必須足夠容納它。

3.弔橋門是個讓人興奮的物件。它可以是單板,也可以是雙摺。

4.偏心軸門也具有建築學上的潛力,特別是用於尺寸比較大的入口大門。除了節省開啟空間之外,還能讓門看起來像是外立面直接開啟的樣子。

懸臂

懸臂是一個只在一頭被支撐的橫向受力結構。這種懸在頭頂上的挑出結構無論在視覺還是感官上都非常刺激。總體上說,一個穩定的懸臂需要穩定力臂長度至少是懸挑力臂的三倍長(當然其實也有很多例外的做法)

懸臂結構可以簡化為一個桁架。上圖中移除了建築的地面層和懸臂的外表皮,可以幫助你更直觀的認識懸臂的建築力學模型。

摸與不摸

印度建築大師查爾斯·克雷亞(Charles Correa 1930-2015)所設計的很多建築都注重「用腳底體驗」的概念——因為建築不僅僅只有視覺刺激。建築的體驗是多感官全方位的,所以那些可以讓我們觸摸到的細節也非常重要。而眼睛往往只是用來確認那些已經被我們觸摸過的東西。座椅的材料不應該導熱;門把手應該貼合手型;欄杆和扶手應該小心設計才能方便抓握。而另一些地方,則又應該盡量避免被人觸摸,比如公共衛生間的洗手液機器最好是自動感應的,而門上應該盡量不設置門把手。另外你是否會留意建築的聲學設計呢?你又會在你的設計中採取什麼樣的聲學策略呢?

此處重點:建築不只是視覺上的。還有就是「細節」。坦白說在學校里做設計時這都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因為教授不會有時間和耐心來深入了解你的設計,所以與其在細節和視覺之外的地方下太多工夫,還不如來個抓眼球的Big Idea更有效果。甚至在學校之外面對客戶的時候也一樣如此。但如果你要做一個專業的建築師,就應該克服這種套路,因為細節和更多非視覺的部分,對於建築使用者來說才是保證建築體驗的最重要部分。弗蘭克·蓋里設計的那些外表張牙舞爪,其實內部一塌糊塗的設計就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

材料

你可以思考一個完全脫離材料設定的建築方案。你可以專註於解決平面圖和設計概念,但更明智的選擇是在設計最開始/概念階段就考慮應該用什麼樣的材料。你不應該把材料理解為一個外表面,類似於牆紙——而應該認識和利用材料的固有品質和特性,還有它們可以表現出的形態。你所選擇的材料不僅僅應該好看,同時也應該耐用、經濟、便於現場施工。所有連接部、接縫和部件尺寸都應該有所配合,基於此建築的外表和立面效果才會呈現出整體感,同時避免一些尷尬扎眼的配套錯誤。一些新出現的材料可能意味著全新的建築形態和施工工藝——但一定要等到它們被實踐檢驗過再謹慎的使用。

一定要避免使用太多材料種類的錯誤——尤其在你的建築表皮上,使用的材料不要超過三種。

這就和設計一張海報不要使用超過三種字體是一樣的道理。

可持續性

最極端可持續的建築施工方法是:什麼都不蓋。但如果你必須設計一座建築,那就要盡量讓它緊湊,用被動式設計取代依賴外部能源輸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設置大量光伏電池陣列),選擇最佳朝向以獲得最大化的自然採光,同時盡量採用可回收的、在地生產的建築材料。確保隔熱材料完整連續的覆蓋了整個建築外殼,尤其在寒冷氣候條件下要避免熱橋。在炎熱的地區,掛在外牆上的一大堆空調機是常見的方案——但這在我們邁入後石油時代的門檻時,並不是個可以長期採用的辦法。

上圖四種基本的被動式方案組成都不典型。這個話題可參見布魯克公寓與被動建築設計。

數字遺產

向世界展示你的作品,整理你的發現並發表它們,建立一個博客來記錄你的探索過程,給你的城市拍照,給你的社區和街道拍照,發現新的成就。多年以後你回顧這些照片時,可以從中觀察到新建築的出現和老建築的消失,觀察到你周遭巨大的變化。

切記要經常備份你的資料!快,現在就備份!

...........................................我是分割線.......................................................

《建築學院生存手冊》原著是IAIN JACKSON,目前已經有中文版。

當然,《建築學院生存手冊》只是一本建築學入門小冊子,入門之後怎麼辦呢?

當然是看elcroquis啦~(笑)


樓上課程紀錄片都好全哦,我補一些自己喜歡的,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的建築公開課程,特別特別好,龔書章老師是我的男神~~~特別是建築經典導讀,手把手教你讀理論書啊 手動哭泣表情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日本當代建築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建築研究所 曾光宗老師

台灣當代建築專題 Seminar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rchitecture

建築研究所 王俊雄老師

建築史論專題-建築經典導讀

建築研究所 龔書章老師

建築設計專題 Architecture Design Seminar

建築研究所 龔書章老師

建築史論專題 Seminar on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Theory

建築研究所 龔書章老師

還有一些建築理論和歷史的書,不定時補充

  1. 《建築十書》

  2. 《古典主義建築——秩序的美學》 Tzonis

  3.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4. 《達芬奇筆記》

  5. 《圓頂的故事》

  6. 《名人傳》喬治-瓦薩里

  7. 《論建築》阿爾伯蒂

  8. 《建築四書》帕拉迪奧

  9. 《建築五書》塞利奧

  10. 《巴洛克空間的特徵》舒爾茨

  11. 《建築學教程》布隆戴爾

  12. 《建築十書》佩羅

  13. 《古代藝術史》溫克爾曼

  14. 《藝術風格學》沃爾夫林

  15. 《論建築》 洛吉耶

  16. 《建築文集》洛吉耶

  17. 《人類理智論》約翰-洛克

  18. 《關於我們崇高與美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伯克

  19. 《建築學課程概要》迪朗

  20. 《建築學講義》 勒迪克 1854-68

  21. 《建築的七盞明燈》John ruskin

  22. 《stone of venice》John ruskin

  23. 《modern building types》Joseph bayer 1886

  24. 《拱廊街計劃》本雅明

  25. 《建築四要素》 森佩爾 semper 1851

  26. 《弗萊徹建築史》(百科全書式的) 弗萊徹

  27. 《裝飾與罪惡》路斯

  28. 《時間、空間、建築》吉迪翁 1941

  29. 《現代設計的先驅者》佩夫斯納

  30. 《走向新建築》

  31. 《後現代建築語言》詹克斯

  32. 《第一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 reyner banham

  33. 《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1750-1950》 彼得 柯林斯 1965,

  34. 《現代建築史》 leonardo benevolo 1971

  35. 《人文主義時代的建築原則》 rudolf wittkower

  36. 《理想別墅的數學》 collin rowe 1947

  37. 《透明性》collin rowe 1964-68

  38. 《拼貼城市》 collin rowe 1973

  39. 《transformation deposition critiques 》 埃森曼

  40.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bernard rudofsky 1965

  41. 《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 1966

  42.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1972 文丘里

  43. 《城市建築學》羅西 aldo rossi 1966

  44. 《後現代建築語言》 Charles jencks 1977

  45. 《S M L XL》 庫哈斯

  46. 《西方建築的意義》舒爾茨

  47. 《現代建築史——一部批判的歷史》 弗蘭姆普敦

  48. 《建築歷史的理論》塔夫里

  49.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簡-雅各布斯

  50. 《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哈桑-法賽

  51. 《EUROPEAN ARCHITECTURE》

  52. 《MODERN ARCHITECTURE》

  53.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WILLIAM CURTIS

  54. 《建構文化研究》

  55. 《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1956

  56. 《le corbusier the noble savage》 adolf max vogt

  57. 《柯布西耶:機器與隱喻的詩學》tzonis

  58.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esping-andersen

  59. 《Case study houses-the complete csh program》

  60. 《architecture-engineer》 andrew sanit

  61. 《insulating modernism》kiel moe

  62. 《現代建築細部》 愛德華-福德

  63. 《伍重的中國》裘振宇

  64. 《inforaml》塞西爾-巴爾蒙德

  65. 《住宅——日常的詩學》坂本一成

  66. 《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

  67.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theory 1993-2009》


看完答案你一定會感動落淚的!你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建築設計、中國古建築、古典園林、建築史、建築攝影這幾個方面。 內容分為兩部分①公開課 ②紀錄片 我個人建議先看紀錄片,因為公開課剛開始會很無聊的!!

我先把手頭收藏的一些公開課和紀錄片地址分享給你回頭補:

1、公開課

國內

【同濟大學公開課:建築評論】

同濟大學公開課:建築評論

【同濟大學公開課:建築概論】

同濟大學公開課:建築概論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這幾集主要是交給你樹立正確的城市觀,不看也罷!

[第1集] 概論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第1集] 香港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第2集] 上海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第4集] 巴黎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第5集] 紐約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第6集] 威尼斯

同濟大學公開課:城市閱讀

【同濟大學公開課:房屋建築學】

推薦這一部,邏輯很清晰,理論很基礎

同濟大學 房屋建築學 18講

【清華大學公開課:中西建築文化】

第一講:上帝至美、人倫至善與建築的形而上(一)

中西建築文化_新浪公開課

第二講:上帝至美、人倫至善與建築的形而上(二)

中西建築文化_新浪公開課

第三講:上帝至美、人倫至善與建築的形而上(三)

中西建築文化_新浪公開課

第四講:上帝至美、人倫至善與建築的形而上(四)

中西建築文化_新浪公開課

第五講:中西建築審美變異(一)

中西建築文化_新浪公開課

【清華大學公開課:中國古建築】

【中文/字幕】清華大學中國古建築公開課上—— 中國古建綜述

【清華大學公開課:中國傳統建築文脈】

中國傳統建築文脈(一)【視頻】

【清華大學公開課:西方近現代建築史】

西方近現代建築史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建築文脈】

這個情懷和文化比較多,不看也罷~

第一講:什麼是文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建築文脈

第二講:文脈與定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建築文脈

第三講:一個人與一座城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建築文脈

第四講:關於文脈的關鍵詞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建築文脈

第五講:建築師面對文脈的姿態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建築文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中華建築的文化解碼】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公開課:中華建築的文化解碼

【北京建築大學公開課:建築與倫理】

第一講:精神之棲居:建築的倫理功能

北京建築大學公開課:建築與倫理

第二講:人倫之棲居:禮與中國傳統建築

北京建築大學公開課:建築與倫理

第三講:愉悅之棲居:建築藝術審美的倫理價值

北京建築大學公開課:建築與倫理

第四講:公平之棲居:城市規劃的倫理審視

北京建築大學公開課:建築與倫理

第五講:平等之棲居:性別視角下的公共空間

北京建築大學公開課:建築與倫理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第1集] 建築美學導論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第2集] 客家傳統民居建築的審美維度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第3集] 中國園林建築美學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第4集] 西方園林美學概述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第5集] 嶺南建築的文化地域性格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美學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歷史】

你要的建築史!

[第1集] 中國古典建築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歷史

[第2集] 外國建築史梗概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歷史

[第3集] 中國古塔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歷史

[第4集] 拱頂與穹窿:營造神的居所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歷史

[第5集] 城市的模樣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建築歷史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文化傳承與建築創新】

華南理工大學公開課:文化傳承與建築創新

【哈爾濱工業大學公開課:從「有巢氏」到「鳥巢」——土木工程導論】

這個有點深了,我反正的糊裡糊塗

哈爾濱工業大學公開課:從「有巢氏」到「鳥巢」――土木工程導論

【瀋陽建築大學公開課:盛京宮殿建築】

瀋陽建築大學公開課:盛京宮殿建築

【湖北工業大學公開課:中國古典園林文化】

湖北工業大學公開課:中國古典園林文化

以下三個專題基本概括了建築的各式各樣的風格和歷史!強烈推薦!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建築史論專題一】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建築史論專題二】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建築設計專題】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 OCW)

【台灣建築師龔書章的建築開放課程集合】

伊東豐雄《伊東豐雄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

伊東豐雄《伊東豐雄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

《建築名詞:張永和的作文本》

張永和《建築名詞:張永和的作文本

柯比意《邁向新建築》,《模矩論》,《光輝城市》

柯比意《邁向新建築》、《模矩論》 、《光輝城市》

范裘利《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范裘利《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羅西《城市建築》,《一個科學的自傳》

羅西《城市建築》、《一個科學的自傳》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建築概論】

建築概論

【東西建築十講丨漢寶德】

【第一堂】東西建築分道揚鑣5-1 :建築的起源

國外

【俄亥俄州立大學公開課:建築史】

俄亥俄州立大學公開課:建築史

【加州藝術學院公開課:建築學】

加州藝術學院公開課:建築學

【耶魯大學公開課:羅馬建築】

我的女神張依倫學姐就是在Yale讀的建築!

耶魯大學公開課:羅馬建築

【麻省理工學院公開課:地景中的建築】

?¨?téè??£oμ??°?Dμ??¨?t?ú??2¥·?-?éê?àí1¤-2?êóí?-?a·??ìóyêó?μ

累死我了,休息一下,回頭補紀錄片!

紀錄片,現友情轉幾個類似問題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有關建築學的紀錄片或電影? - 設計

國內

古典建築

①【紀錄片·中國古建築 (2012) 】《中國古建築》

②【中國老街(2005)】中國古代鄉土建築文化

③【紀錄片 錦繡華屋 2016】【探索發現】錦繡華屋【全5集】【720P】

④【紀錄片 北京的衚衕】北京的衚衕第1集:楔子 高清紀錄片在線觀看

⑤【紀錄片 北京中軸線】【1080P超清】北京中軸線 央視紀錄片【全5集】(2)_紀錄片

國外

①【日本現代建築】壺中,日本現代建築——安藤忠雄/伊東豐雄/黑川紀章對日本建築的解讀

v2

②【安藤忠雄的建築詩】安藤忠雄的建築詩

③【平泉-展現凈土的建築·庭園】「THE 世界遺產」|TBSテレビ [1-50集]

先這些 回頭補充全世界的


想學古建,並且想要對於設計有所幫助,光靠大學那幾本書是不夠的。

分享是美德,在本文的最後,我會分享我收集的古建的電子書,有好幾G,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很多時候會在自己的公眾號中分享一點設計的心得,有時候大家就會問一些古建和現在建築結合的東西。

古建難不難?有點難,但是還不至於稀里糊塗。當然有的教授老師研究古建或者民居可以一輩子。很多教授一輩子就寫一本民居的書,照片都沒多少張,全靠手繪,值得敬佩。聽他們的課,每每講述此類建築的特點由來,津津樂道,很有意思,可惜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突然想起讀書的時候去古村落做古建測繪,晚上在黃色的日光燈的院子裡面三五幾人納涼,瓜子、啤酒遍地,講古建,講人文,講未來。古建其實是一種根吧。

對於一般工作者而言呢,我覺得第一步就是要快速的了解古建的手法,和一些基本的理念,而把這些傳統的知識為我們所用,通常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各類古建商業街,中式住宅各種~

那第二步才是深入的了解古建的意義,在內在意義下設計。這時候,不一定要雕梁畫鳳,可能一個清水磚的房子也可以很有中國的味道。

寫到這裡,我記得看過安藤忠雄寫的一本書,講他的建築歷程,有一個情節我十分難忘。

安騰年輕時遊歷歐洲,在很多西方設計公司實習、工作,學到了很多西方的設計手法,比如軸線、幾何體。當他回去日本的時候,他做的每個設計其實都是西式的設計方式,但是偏偏呈現出來的建築就是一種濃濃的日本味道,日本傳統建築很少有這些幾何式的設計的。

為什麼是這樣?當他深入的剖析自己的時候,想起了年少時的讀的書《風土》,講的就是日本的文化,想起了日本的稻田,和路上的房子,這些都是他已浸泡入根的東西。

在這裡,想起了大前年做的一個小項目,一個殯儀館設計,炒更。(工作的前些年做了很多各種各樣不同的設計)

其中有一個小設計,讓我想很久,就是應要求必須在用地分區中設置燒紙、祭祀的地方。

這個是一個公共的很小的構築物,卻讓我想起很多東西,當然有很多限制,不能影響外部,不能有干擾,不能容易引發火災,還要能供應大量的人流來祭祀。

我第一反應是想起了路易斯康的那個猶太人澡堂,露天的建築,利用四個角的處理,合理的分開人群。

當然這是我後來做的平面,並交待他們用清水磚砌築。

中間那些格子就是燒紙錢的地方,還有香壇。利用兩個門斗將人們隔開,形成一個公共的空間,內外互不干擾,可以快速的穿越,也可以駐足。

說古建,我也做過一些,唐式的,中式的,民族的,唯獨今天想起來就是這個小東西,方方正正簡簡單單,也不是建築,也和古建沒有任何關係,但我就是想起這個東西,大概是因為從小到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侵染,就深藏在這些煙霧繚繞之間吧,這些香燭紙錢的東西就是我讀過的另外一本《鄉土》。

本人是實用主義者,對於古建,我是在工作摸索中成長的。一開始是抄,後來是有一點點感悟。這是我私藏的設計資料,先貼兩張

鏈接:http://pan.baidu.com/s/1nu6ArW1 密碼:aa9e

我的公眾號是:築叔叔

關注回復 書籍 就有驚喜。


推薦兩本

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

《建築學教程1:設計原理》

《建築學教程2:空間與建築師》

適用於真心想做好建築的,那些覺得有點興趣賺錢不錯的請自行繞路。


1.、純入門的話還是看這本聖經吧,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by Sigfried Giedion.

這是以藝術史為角度切入來看建築發展的(注意古典意義的藝術本身包含營造和當地文化以當代經濟活動的),好好看一本,有個初步的史觀,這樣才會覺得自己有了解。兒童級的了解就看Ching Book(美國大學的叫法)

2、真正要看懂還是要回到工業革命的影響,製造業的形成,造成生產的飛躍,成本的低廉,階級的形成和都市的分區等等。比如鋁板和平面玻璃的生產,和Giedion在藝術上講的「平面化」,這樣才會了解當時藝術和建築受到的時代影響。

3、Parti, 在法國布雜藝術訓練(現代的包豪斯訓練之前)中的眾多行話之一,指的是你作品中立面中的空間構成元素或立面的主要構成元素(各種柱式和窗戶),這個觀念本身仍然包含製造上的批量生產觀念。你再看Louis Kahn(現代主義大師)的方方圓圓的平面和對稱規整的圖書館博物館等等,會更能發覺Kahn有一顆古典的心。

有了時代背景的了解,你再看到梁思成被剛站穩腳跟的共產黨對梁的批評「你只會套舊形式(那種中國屋頂)」,會有更深的體會。


建築入門,要深入淺出,但也要高屋建瓴。

上面很多資料了,也很全。了解是很夠了,如果姑娘有一天也想畫圖了,可以參考下下面的意見。

首先兩本書

一本是《建築師的20歲》

一本是《建築空間組合論》。

建築是一門講究實際的學科,請從動手做模型,臨摹圖紙開始,看書看紀錄片是學不來建築設計,也體會不到建築真正的內涵的。從基礎做起。最簡單的原理往往也是最好的。以此出發,到高端,再回到原點,再重新出發。

再就是聽聽同濟老師講的建築史,會幫你打開很多眼界的。

祝一切都好。


相關的諮詢太多了,所以每類只精鍊3個最好的

網站:

1. archdaily

2. gooood谷德設計網

3. ikuku

公眾號:

1. 建築師的非建築

2. archdaily

3. 有方空間

入門書籍:

1. 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

2. 建築十書

3. 建築空間組合論

雜誌:

1. a+u

2. domus

3. detail

視頻方面上面那位同學答已經很詳盡了,就不贅述了

上述書籍、雜誌對於學生黨來說是有點小貴的,但很多地方都有d版,只是列印效果差一些而已,這裡不提倡不反對,以後賺錢了在支持正版唄 :)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塔普是一個對建築類留學有獨到見解的精英團隊

如您對建築類專業留學、選校、作品集等方面問題,可私信諮詢我們

北京地區,免費試講

http://weixin.qq.com/r/OpwQCH3EHyBgrTlr98ko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知道題主對建築學的評圖有沒有興趣,看一些建築學生的方案評講,當然還有一些講座,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些:

AA school architecturehttps://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fE4Y-61_QO-JYg0WnT0n6Q

Harvard GSD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A1don221rKq1EmbvQB27g

ETH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hzurich/about

The Bartlett UCLhttps://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BKKOJQrkcWWd-DVatZCLvg

都是建築學院校的一些視頻,雖然需要撐桿跳到油管,不過只要下載個chrome瀏覽器再下載個翻牆的插件很方便就能看了

5.04補充一些:另外在豆瓣有一些蠻有趣的小站比如明成教室的小站同濟大學建築學院的明成樓,經常會更新一些同濟大學本科生的課程設計,基本整個設計課程都有跟進的。

宇宙中心建築工坊的小站清華大學的宇宙中心建築工坊小站,很久沒更新了,可能這個課題已經結束了。

HK SH Studio的小站香港大學的一些設計課程

當然豆瓣上還有不少這種類型的,比如東南大學,上交大的一些都有,可以自己留意下。


一本李乾朗的《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很有幫助


看大家寫了很多好建議

這裡推薦一本具體設計層面的書 《建築設計資料集成》 日本建築學會編的 天津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可以說是唯一從大一開始一用到直到大五的建築書 就像是當年學英語時的牛津字典那樣常用

書中對於建築設計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從住宅小建築到影劇院醫院這種設計複雜的建築 設計資料齊全有條理 配圖也很多很清晰 很佩服這本書的編纂人

拍了幾頁

每次案頭打開這本書的時候 潛意識裡就有一句話 啊我要開始做建築了

當然這本書對於建築美學造型方面沒有涉及 都是內部技術層面 人體尺度 空間利用等 直接作用於方案的深入和細化分享以上


樓主可以關注一下 清華大學的 公開課 : 中國建築史

學堂在線-最大的中文慕課(MOOC)平台


非建築專業學生答一下

最近看完漢寶德先生的《東西建築十講》,感覺非常入門,基本是西方建築史,中國古建史和近現代建築史的濃縮版,雖然有很多專業辭彙看不懂,書上的配圖與文字對應性不太強(可能是因為書是由講課稿子編的),但作為一本入門書籍個人覺得還是很合適的,感興趣的部分再找其他資料深入了解就好

#圖片摘自噹噹網


網站:archdaily 專築網 pinterest 谷德設計網 archgo 這些網站上都有很多資料和建築案例,都十分新新穎。

微信號: 建築師的非建築 gooood谷德設計網

書的話有很多,剛開始可以看看一些現代大師們的作品分析,拿過普利茲克講的建築師們,靠近現代的比較能理解吧。

節目:前面的那位也有說,築夢天下,全能住宅改造王 都比較好理解。


盧原信義《外部空間設計》簡單易懂,圖文並茂。

《建築:形式空間秩序》雖厚,很有內容,值得一看,適合初學者。

《十宅論》畏研吾 日本人寫的關於建築書挺好看,略帶散文,有趣。

《路易康的空間構成》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很棒的設計分析。

凱文林奇《城市意向》 講述城市要素

《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以一個記者的視角描述一個城市。

最喜歡的紀錄片:路易康的紀錄片 (附帶情史喲),他的作品結合了現代建築和古典建築的紀念性,總覺得索爾克生物研究中心有種老者的滄桑,特別帶感。

最好的學習方式可能是看建築師的建築,再去了解他的設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做到的是,在建築師的時代去體會當下的語境,找到一個建築的context

安藤的光之教堂


archiname建築導航,包含所有知名建築論壇網站事務所主頁,應有盡有。


程大錦老師的《形式空間和秩序》


既然是「入門」,那總是先從「史」開始的。

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是必讀。不要嫌這老了,它雖然成書不近,但你看完後會發現,哇塞,我們現在很多的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理論理念的知識,甚至現代建築的施工工藝都沒有脫離它。

當然,類似的還有後人整理的《建築文庫》、《林徽因講建築》、《梁思成談建築》等。

我們現在學的很多建築知識(包含土木)是這一代建築學者整理出來的,我們要抱著感恩之情去看待它們。

(順便提一句,林徽因的美術造詣很高,梁思成學建築完全是因為她,後因賓大建築系不招女生,後來去了美術系,晚年和梁在探尋中國古建築的學術之旅中也不斷完善她的美術造詣,晚年對佛教建築頗有研究。所以她的一些關於雕塑的書也不錯,梁思成也為此有《佛像的歷史》《中國雕塑史》)

這些書寫得很主流,因為它的成書背景也比較特殊。建築方面主要是「翻譯」《營造法式》而得,所以它們比較傾向於北方官方的東西。就好像……說話用普通話,呵呵

但這是基礎,等基礎學了點,想學學「方言」了,可以涉獵一下這類書。比如我覺得有意思,也經常和學生講的書:《香港工程考》、《匠學七說》、《檻外人言》……還有很多,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眼中的傳統建築。我讀《匠學七說》的時候是我剛做老師沒多久,看了之後感觸好多,張良皋老先生觀點獨到卻不失理據,看得很有味道。(作者好像剛去世沒多久,一年多吧,當時微博看到消息有點小傷心 )

我再有一比,上述的那些書就好比哲學書,如果你想看點技術層面的,那就更多了。傳統典籍么有《營造法式》(這梁公都折騰了這麼久,我等凡夫俗子看看熱鬧就行)、《營造法原》(這是劉敦楨校對的一本1930年代成的書,裡面比前者通俗多了),還有今人寫的更白話的《中國古建築構造技術》、《中國古建築xx技術》這是一個系列的書、《古建築裝摺》等。

再往旁邊講,也不要老盯著中國的,要放眼世界,看看國外的建築,當然也就首推掃盲書籍《外國建築史》之類,最好是先看外國人寫的,然後看中國人寫的。

之後可以適當了解些些柯布西耶、賴特、安藤忠雄等的書。(這也好比是外國這條線的「普通話」、「哲學書」,不過也可以了)。一個外國記者寫的《貝聿銘談貝聿銘》也值得推薦。(當時我是地攤上一塊錢買來的,一口氣讀完。用對話方式告訴你貝聿銘作品的很多來頭)

實在想了解外國建築的「技術書」,那其實發展到現代,中外做法基本上差不多了,你看隨便哪個出版社的建築技術教材都可以,哈哈……

再往後說,你對這些哲學書技術書有點了解了,你似乎又會對它的原理很感興趣(起碼我是這樣的。就好比老師說黃金比例是0.618,最多說下怎麼個公式,當初記下就結束了。慢慢的你會對它來由很感興趣,這幾何學的東西可不是簡單的公式哦)

這時我會推薦《建築中的數學之旅》、《工程結構透視》、《工程倫理學》等,也別有一番風味。(因為我是土木專業的教師,所以有些會偏離「建築學」,但我始終主張建築土木本就是一家,人家《建築十書》里就這樣說了。誒,對!這書也可以看看,哈哈)

對了,還有,如果你對西方建築的一些理念很感興趣,《建築的七盞明燈》可以看,它有宗教元素。其實啊……《巴黎聖母院》也有很深的建築學知識,天吶……我沒騙你,真的。不過它你得等之前的都了解了,再回去讀,就有感覺了。

還有很多很多,其他評論中的有些書都很不錯,這得看你喜歡什麼樣的建築風格。

我手指酸了,哈,以後再聊,希望能幫到你。


推薦閱讀:

為什麼故宮午門的門洞一面平頂一面拱頂?
窗格的結構是怎麼樣的,是靠榫卯結構組合在一起的嗎?
印度藻井/喜馬偕爾木建築與中國建築的關係?
為什麼兩張不同時代的五台山南禪寺大殿照片區別如此大?發生了什麼?
山西古建築為何多用藍綠色?

TAG:書籍推薦 | 建築 | 建築史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