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時代出不了三毛張愛玲了?
首先三毛跟張愛玲不宜相比,一來三毛不算嚴肅文學,二來夠不上同一個文學層次。作家能真正脫離時代環境嗎?私以為不可能,但優秀的作家卻能探觸人性之恆遠主題,以及具備超越時代的前瞻性知覺,這兩點,張愛玲可以。但其作品的誕生與時代一定程度上畢竟互相糾葛成就,沒有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沒有張愛玲的文學。現在的時代也有其所成就的作家作品,只是探觸人性和前瞻知覺就必須有些天賦了。
很多人都想像她們一樣,只是沒有那麼出名。每年騎行去西藏,刷逼逛大洋的人很多,都寫些異域風情,人種發育。每年為渣男傷心難過的人很多,都是無病呻吟,故作姿態。還是因為現在沒有才情那麼高的女文人罷了。
本來安妮有希望,然而你們總是黑她……
筆者本人其實對張愛玲是很偏愛的,但是苦於時間和工作。並沒有像前面回答的那些知友一樣深刻且鞭辟入裡。其實我也想說,是時代造就了張愛玲,而那個時代不在了,所以張愛玲也就不在了。這裡,有一篇文章,作為看客,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容不迫。
張愛玲—沉香裊娜的人生
20世紀四十年代的一個陽光午後,一位端莊沉靜的民國女子敲響了鴛鴦蝴蝶派大師周瘦鵑的家門,她遞過去的手稿名叫《沉香屑,第一爐香》。也就是這一篇韻味獨特的小說,由此點亮了一顆閃耀文壇的星星。
張愛玲是一個形容詞。她的貴族血液里流淌的是謎一樣的故事。張愛玲是天才,深得《紅樓夢》真傳的《金鎖記》被以苛刻聞名的傅雷認為是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雖然她從未出現在文學史十二釵的正冊,一向特立獨行的張愛玲倒是從不介意這樣的排名,她惟一在意的只是讀者的胃口。早年負心愛人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幾個月來一直在上海書市高居榜首,可見上海人對張愛玲的偏愛。愛屋及烏愛上了與張愛玲有關的一切,她愛過的,怨過的,以及四十年代飄浮在上海天空奢華而頹靡的空氣。
因為推崇,所以有人摹仿。然而張愛玲的文章不可學,沒有經過鐘鳴鼎食,未落大家餘暉氤氳浸染的人,寫不出那樣精緻的頹廢。那些下午的章回小說,線裝書的陳香,瀰漫在她的眉梢眼角,綺麗成她的冷艷之筆,行走出一道通幽的迴廊,每一道雕欄都刻著一段傳奇,每一個角落都埋藏著一個故事,然後像流言一樣蔓延開來,無可救藥。因為那凄幽的美麗韻味悠長,所以有了幾多看破紅塵的追隨。然而張愛玲敏感而早熟的心靈,過早地感受到了親情的淡漠、愛情的破碎、家族的算計、世俗的可諷,幼小的心靈早早地感受到徹骨的蒼涼。蒼涼,胡琴的調子,不是低低地怨訴,而是冷靜地表白,更見慘傷。讀來沒有淚,但覺無邊無際的悲涼漫過來,人生原來如此無常。
張愛玲其文不可學,其人卻可鑒。當看過了人生舞台的繁華蒼涼後,她再沒有興趣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給人看,在人性的高處看滾滾紅塵。她穿著大團花、滾鑲邊的晚清長袍,微笑著揚起下巴,細細地賞玩人生,「演員的賣力,換來的是四座空空如也,而觀者永遠從容不迫」。也許在上海四十年代靜安寺路那幢公寓的6樓里,她曾默默地對自己說。樓下,有電車嘀鈴鈴地開過,電車上的人在封鎖中構思愛情,永遠地目光迷離。
既然是一個看客,那就盡情地享受生命的絢爛吧,哪管別人怎麼說。賣文為生,文字成了她手中把玩的珠玉,閃爍著變幻的光澤,擲地聲聲,也是一道凄哀婉轉的音樂。那就盡情地享受一次欲仙欲死的愛情吧,「她見了他,頭變得低低的,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沒有婚紗,只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如果再痴情也無法挽留,那就放下,仍然要把握住當下,當下的紅塵里有自己對文字的眷戀,還有與姑姑相依為命的天長地久。
張愛玲不同於三毛,親手扼斷了自己的韶華,將美好的生命血淋淋地撕給人看。她認認真真地完成了自己,直到大限來臨。若說她是悲劇人物,那就有一絲同情意味,而她不需要同情,不屑於同情。她是把借來的人生當成了章回小說,工工整整認認真真地擬了回目,而後冷靜地訴說,撩撥著看官們生生不息的慾望。於是,有了被黃金鎖住一生的七巧,老後只能將玉鐲滑到乾枯腋下的七巧,怎樣用這隻手臂劈死了幾個人,沒死的人也送了半條命;有了明日黃花的曼璐,在妹妹曼楨貞潔和愛情的祭台上建立起一個飄搖的歸宿;有了在萎瑣男人世界裡長大的聶傳慶,向更弱小者施以報復的快感;有了川嫦這個稀有而美麗的女子,在病中凄凄地看著親人和戀人一個個遠去;有了白流蘇和范柳原那似情還欲的游移愛情,而愛情的成本竟是一場戰爭的爆發和一個顛覆的城市。
人性真實而殘酷地暴露,張愛玲的平靜如此鋒利,讓人曾一度懷疑,張愛玲是前世之石,還是冷月無聲。然而,愛坐電車、嗜衣如命、愛吃軟而爛的食物、愛和好友炎嬰逛街的張愛玲那些瑣碎的樂趣,在她的筆下又絢爛開來。是的,她曾來過,帶著溫度。
當絲絲情愫欲理還亂時,不經意想起張愛玲的閑看花落神閑氣定;當無盡的寂寞惘惘襲來時,想起她在大洋彼岸長達十年與世隔絕的紅樓夢魘,心中有一個世界,哪管外面四季輪迴。也許,人生只求這樣恣意地生長一次,縱情地開放,從容地告別!
可能有些答非所問,但是也無所謂了。心生歡喜就好。
手機馬一發,中午睡多了頭疼π_π
首先,題主的問題是包含價值判斷的,這樣判斷很大程度是既有的印象:
三毛=風一般自由+真愛化身+文藝女青年;張愛玲=小資情懷+現代「最佳」女作家+錯愛化身+文藝女青年。這種印象的產生與題主提到的「時代」密不可分。去搜索一下,有很多分析張愛玲熱和三毛熱原因的文章,簡單來說,從上面的義素里合併同類項,共有的是文藝女青年和愛的化身。一個真愛是因為荷西,「為愛而死」;一個錯愛是因為胡蘭成,「愛錯終老」。印象中這是2010年前後心靈雞湯最愛渲染的主體,哪兒哪兒都有三毛和荷西的情話,而略追求一些逼格的,張愛玲也常見諸博客等媒體。她們的文學造詣如何在此不提,但應該看到,題主將這二人作為某種評價的標準與文化的氛圍是相關的。
其次,這個時代的「文青」與那個時代已經大有不同。
網路的發展使以10年為分期都顯得過於籠統,這已經不是可以已50年乃至於100年為單位總結思潮的時代了。哪怕是韓寒、郭敬明、馮唐等都不能以同一個標準去理解和評價了。「文青」的迭代速度是很快的,哪怕是風頭一時無兩的馮唐,電影《萬物生長》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網紅四起的時代,文青已經不具備粘性超強的號召力了。個人認為在讀圖時代,文字的表現是很有限的,明媚憂傷的散文隨筆已不再流行,更不用說嚴肅文學在網路文學面前的市場競爭力了。拿和三毛類似的旅遊類網紅來說,貓力等都是通過美景美人的方式經營社交網路走紅的。倘若三毛和張愛玲在世,幸運地靠散文和小說有了幾萬粉,按她們的風格,怕是不被噴綠茶也要被噴裝逼吧。最後,出不出得了也不是什麼事兒。
有一篇論文,講的是「知女」形象的塑造(題目待補),無論是林徽因還是柴靜,其形象都與人們的期待造成的想像有關。人的雙眼看到的並非某個「客觀」事實,尤其是當代,輿論等等都在影響著我們的三觀,甚至主導了看待問題的方式。
如果題主暗暗為時代憂心,我想大可不必,至少現在有腫脹的粉絲數、票房和數以萬計的自媒體,時代無論如何選擇,從來都不虧待自己。小弟尚在象牙塔,才學淺薄還請見諒,只是憑著自身感受胡扯一番,不比幾位大家。 我只是簡單地認為問題出在應試教育上罷了,三毛那樣敢想敢做的姿態不太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了。單純追求所謂內心自由在如今社會似乎都已經困難重重,單單經濟方面就過不去,況且還有各種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畸形的世俗壓力。 其實感覺生活中雖然沒有三毛,但是很多人的內心都有一個三毛,也會為了自己所愛去努力,不妨把它叫做 三毛精神 吧。也許不需要再有一個萬人為之稱讚的三毛,只要每個人都有對自由的追求有所保留,不落俗套保持一點純潔與本心,不用移居沙漠,不用走遍大江南北,不用華麗的詞藻驕傲的文筆,就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喜歡的,生活就是多彩的,就是三毛一樣的自由。
這個時代的情懷不一樣了。
遊記都寫成了旅遊攻略。為什麼要出現他們?
三毛不在我的研究範圍,不談。留給文青們談。就談談張愛玲吧。張愛玲是一個獨特的現代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於開創了一個「感時憂國」文學之外的「日常文學」。【參見我在另一題的回帖:簡述張愛玲的文學成就? - 山裡人老A 的回答】
但張愛玲的文學生涯十分短暫,也就1943年到1945年兩三年間,可謂出道即巔峰。為什麼短呢?可從她後來在美國的創作經歷窺一斑:她很努力在寫一些文章,包括英語寫作,但都沒市場,就連台灣都只喜歡她早期的作品。因此可說,脫離了固定時代和固定環境,張愛玲就失去了才氣。是舊上海促成了張愛玲。沒有了舊上海,也就沒了張愛玲。
同時,我們看看其他現代作家筆下的舊上海。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等人筆下的上海光怪陸離,本質卻是荒淫與末日;沈從文、周文、茅盾等人筆下的舊上海,就是一個吃人的機器。可說,那個溫馨的舊上海只是張愛玲的一廂情願,就連她的好友蘇青、潘柳黛,都對上海沒有很深厚的熱愛之情。因此,從這一點來說,上海只是一個幻覺。再同時,看看時代。張愛玲歷經抗戰與解放。抗戰時期她賣文為生,為了生活,她必須寫。抗戰後乃至解放後,她很快就淹沒在時代大潮里。她的作品在五十年代的台灣都是禁書。為什麼現在又有很多人談起來張愛玲呢?夏志清功不可沒。夏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整整花了四十多頁談張愛玲,讚譽有加。作為對比,魯迅只有區區二十多頁,且多貶意。再一個人是李歐梵,他的《上海摩登》掀起了一股上海懷舊風。而張愛玲,就是上海懷舊的最好載體。這些年上海懷舊依然,張愛玲就越加鮮明。
這麼說不是否定張的文學成就。而是說,張愛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構」出來的,尤其是被海外學者建構出來的。毋庸置疑,張在一片感時憂國里寫出來日常上海的日常事。但很多人喜歡張愛玲卻不是因為這點,而是因為借著她可以懷戀舊上海。而舊上海,是這些人眼裡的天堂。他們以為自己穿越過去就是穿皮鞋打領帶的洋行經理或外灘小開,卻不知,張愛玲公寓樓下的電車鈴聲里馬上就有一個落魄青年倒斃街頭。(如丁玲被捕時,特務當著她的面將一個朋友從窗口踹下)。所以,看出什麼問題了嗎?
這個時代之所以出不來張愛玲,是因為張愛玲的時代早已過去,而那個過去的時代也是如此虛幻。但生活,確實實實在在的,容不得文青們的一絲浪漫。喜歡張愛玲就喜歡吧,如果懷念那時,而且因為張愛玲而喜歡那時,那就只能說NC了。
【這個回答刺痛了不少張粉的心。實在不好意思。對於奉勸我「多讀書」的「好心人,表示謝謝了。我讀書不多,但好歹也算個文科學術狗。談張愛玲,乃一家之言,如果您不同意,很正常。但請在罵人及臆測之前,再定睛仔細瞧好您想說出口的「多讀書」三字。
另,臆測我如何如何的,就在這兒統一答覆吧:
1、關於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評論張愛玲的「四十多頁」,參考的是英文原版。但復旦大學版(經過一定刪減)為20頁,如圖:評魯迅的頁數:23~40頁評張愛玲的頁數:254~274頁2、關於 @海岸線 臆測的我如何如何,並以「先生」稱呼夏志清,我表示如下意見:1、有理說理,沒理請別臆測他人;2、雖然「先生」是一個尊稱,但就這個論題來說,我稱夏為「先生」似乎比你更為妥當。因為李歐梵教授是我的授課老師之一,而李教授是夏志清的學生。圖為課後與李歐梵教授(雖遮擋面部,但請勿轉載):
總之,無論什麼問題,都希望各位對事不對人。同時,就別人的領域,請保持一點點尊重。我的言論固然是一家之言,但力求做到「不亂講」。如果你覺得自己喜歡張愛玲並且不容他人表達不同意見,那請你多研究你的偶像,並了解一下別人是如何研究的。言盡於此。話扯遠了,有點意氣用事。關於與本論題無關的評論(尤其是攻擊的),恕不再回復。
同時,所謂NC,看看前後定語。如果實在看不懂,那我就直說了吧:凡是眷戀民國和舊上海的,都是NC】
張粉們可以盡情開罵了。
張愛玲三毛能創造幾個GDP?閱兵時候能保證不曬孩子嗎?三個代表思想四項基本原則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們背的下來嗎?
謝邀。我可以說。這個時代尚可以欣賞,但不需要另一個三毛或者張愛玲嗎?
她們在這個年代會被噴的。。。
其實一直在,其實也不在。
一個三毛就夠了 多了就作了
所以再次驗證了,只有在特定的時代才能孕育出三毛這樣的女子
三毛能和張愛玲並列嗎?根本就不是一檔的嘛。
不問是不是………不都說李娟是當代三毛嗎?梁文道他們不是都很欣賞他嗎
現在的人很少有堅持做到生活大於作品這一點
這個時代的人都去買iphone和包了~
只讀過三毛你知道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作者簡介里寫的是「最真誠自由,永遠的三毛」。從某個角度上說三毛一個就夠了
不覺得三毛寫得好她出名大概是因為她的經歷。
推薦閱讀:
※《挪威的森林》中,渡邊對直子的自殺有沒有責任?
※豬八戒的前妻「卵二姐」什麼來頭?
※拉丁美洲文學入門有哪些作品推薦?
※李白是否被嚴重高估?
※韓愈的文章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