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滿狀態多活三十年不死,能否統一三國?

今天看老版三國演義,翻翻就看到豬哥掛了,好悲傷/(ㄒoㄒ)/~~,因此腦洞大開問了個這麼個問題,由於大筆一揮寫下了這麼個題目感覺不是很合適,

因此題目還是改成能否并吞魏國?或者至少打的曹魏大亂讓蜀國成為最強勢的一方以為後來人做準備?

有人第一反應肯定是覺得我一看就是三國演義讀多了的,然而我覺得諸葛多活三十年是有翻盤希望的,因為公元251司馬懿亡故,266司馬昭代魏,257年諸葛誕起兵發動三國後期最大規模造反戰爭,這期間曹魏政局動蕩不安,司馬氏蠢蠢欲動,是由許多可乘之機的,還希望各位好好討論討論

PS:本人非三國小白,然而歷史大牛眾多,個人定位半史盲,略低於半史盲金庸水平,因此不用給我講太多的三國基本知識,請從大局上分析


有可能,但是概率不一定高。以下手機作答。諸葛亮時期和曹魏打了五次,第一次街亭北伐,第二次是外交上策應和敷衍東吳,並不是認真打,第三次是曹魏一次失敗的入侵,第四次是北伐大勝軍糧不繼,第五次屯田五丈原。真正諸葛亮主動北伐的嘗試並失敗只有第四和第一次。這兩次主動進攻,他拿下隴西各城其實都不困難,因為西漢水直接流入隴西可以給他低成本的運糧(第一次沒守住的街亭是隴西和關中平原幾乎唯一的通道,守住就關起了曹魏增援隴西的門,不過馬親王實地去看發現那地方有五公里寬又沒有城池關隘,所以估計馬謖不上山不可能擋住曹魏騎兵)。第五次如果他不死,他實際是在佔住的隴西地區就地屯田解決軍糧問題,後勤解決的話隴西咬住吞下肚應該問題不大,下一步是關中平原。以關中的糧食產能和金城千里的防禦便利條件,諸葛亮要是沒有騎兵,打下的地方也守不住曹魏的突擊。不過如果他穩紮穩打用隴西的地盤屯田並且牧養蜀漢騎兵,或許還有機會(曹魏的騎兵用馬就大部分產自隴西)。那個年代決定各個政權實力和命運的行動是屯田,因為東漢後的戰亂時代各地都損失了大量人口,鄧艾屯田做得最好,所以最後勝利的是魏晉。諸葛亮要是再活30年,隴西拿下沒有問題。關中能不能拿下,要看他和後來的鄧艾誰屯田的效果更好,另外要看曹魏失去隴西以後能不能從周邊的游牧民族手上補充足夠的軍馬。還有就是當時的門閥士族政治和莊園經濟對政府的組織能力有不小破壞作用,這個病蜀漢最輕,東吳最重,魏晉從輕發展到重(所以後來會有淮南三叛外加八王之亂)。拿下關中的概率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大。不過要統一所有漢地,對於三個政權來說都不是一代人能夠解決的問題。鄧艾滅蜀漢的時候都六十多了,後面羊祜杜預的時代又是一代人。諸葛亮再悶聲續大命,能活到他孫子那一代人退休的時候么……按照經濟歷史的軌跡看,如果諸葛亮真的活到蜀漢打下關中的時候,魏晉缺人口還是會按照劇本游牧民族內遷,五胡亂華遲早要發生,不過因為蜀漢守住並且遷都關中的長安,五胡亂華的破壞力力會局限在山西河南及河北。那麼三國的一百年亂世會直接延續到後期的三百年南北朝(估計南北朝亂世不會有現實劇本的五百年那麼長,但是至少三百年還是肯定會有的)。諸葛亮死後他留下蜀漢的權力和職責真空會造成姜維費禕魏延楊儀蔣琬這幫人下一代的後繼者們內鬥,蜀漢如果內部也按照荊州幫漢中幫益州幫長安幫這樣各立山頭,各個集團也會扶持自己的費禕們,蜀漢結局就是要麼拆夥(北魏結局),要麼費禕們斗完之後一家獨大,勝出的權臣要麼代漢(南朝宋齊梁結局),要麼變成日本幕府那樣把劉氏天皇晾在一邊(東晉常態),熬過這幾百年亂世。


三十年確保一定可以光復長安,遷個都什麼的,統一的話,就說不清楚了。畢竟一翅膀下去,誰知道未來如何?

從前期的紙面實力來看,季漢一旦陷入長期戰爭的話,綜合國力同魏國根本無法匹敵。但是,(反正我用了個不學無數的名字,瞎編編)祁山出門是馬場,從軍事實力上來說,似乎是可以得到一定加強的。不過,就算有馬場,當年魏國邊境也沒安穩到哪裡去,所以,如果完全吞併了魏國的西北部的話(我沒看地瞎說的),似乎又會分走一部分的力量。

以及,我爸爸最厲害地方在於,他說過的事情,他最後都做到了(比如要當皇帝),我相父最厲害的事情在於,他答應過的事情,哪怕不科學,他充外掛續費,也一定要努力做到(比如北伐)。

所以啊,三十年,還真不好說呢。

反正我肯定不會像隔壁孫渣一樣拖後腿的。


今天對答案進行一次比較大的改動,不對,改正。確實是我在作答後面因受演義影響多了些偏激片面之辭,丟失了論史最該有的嚴謹與客觀。感謝評論中諸位 @柾木天地@米爾大哥@小奇@徐義堯phy 提出的寶貴意見。

在我看來,丞相即使多活五十年也不能幫助蜀漢統一三國。原因有二:

1.蜀漢本身不具備這種實力,這是客觀實際,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

2.諸葛亮個人在統御整個集團方面不及先主,而後主無能,加之人才凋零,這是主觀因素。(這點是我一些淺見,諸位見仁見智)

首先說第一點,讓我們看看蜀漢的綜合國力在當時是什麼水準。

疆域對比

1、 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220年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 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併入雍州。

2、 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併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3、 蜀漢

蜀漢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221年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看看對比,很清楚,曹魏有87郡12州,東吳有32郡3州,蜀漢僅有22郡1州。大家歷史發展階段基本一樣,甚至說當時曹魏佔據的中原富饒地區比西川文明更加進步也無不可,就這一點的對比就如同拳台上迷你級、輕量級和重量級的區別。

------------------------------------------------------------------------------------------------------------------------

人口和兵力對比

根據我所知道的不完整的材料(不好意思,畢竟不是專業研究這個的),人口數對比如下:(主要參考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

1、曹魏:曹魏戶口「60萬3千,人口443萬2千。」估計兵力接近五十萬,吏三十萬。208年赤壁之戰時候曹操號稱大軍捌八十三萬,估計實際兵力在二十萬左右,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發展達到五十萬的水平應該是可信並且保守的。

2、東吳:在東吳全盛時期,「戶口52萬3千,人口240萬。」估計其兵力將近三十萬,吏十萬。吳占揚、荊、廣、交四州,揚州本已是富饒之地,加上後來奪回荊州,實力大增。

3、蜀漢:現在引用公元263年(恰好是孔明死後的第三十年),劉禪降魏時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數字。根據《士民簿》,蜀的戶口和人口是「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這是蜀漢政府資料,可信度應該很高。

看一下三國的人口數與總兵力的比率,三個國家大致都在十人出一兵,兵力大致為人口數的10%,這個比例還算是很科學的。正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有10萬常備軍隊已然不易。所以諸葛亮的最大能用的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兵力在20萬左右。僅曹真一路就接近10萬,再加上張郃和司馬懿他們的活動兵力,這樣的懸殊差距,北伐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實力對比下,吳蜀聯合北伐都未必能討得了好。就這一點的對比,魏國優勢太大了。

------------------------------------------------------------------------------------------------------------------------

經濟實力對比(農業)

1、魏國:因北方多戰亂,原來的地主階級受到打擊較大。《司馬朗傳》:又以為宜復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難中奪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復之。所以曹魏的土地國有的較多,曹魏一直比較注重屯田,鄧艾就是有名的屯田大師。所以魏國農業在三國里搞的是最好的。

2、東吳:在孫權時代,比較重視農業。《吳主傳》:「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是時陸遜以所在少谷,表令諸將增廣農畝。同時也設置了不少農官,舉例《諸葛瑾傳》:赤烏中,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但孫權以後,也開始敗壞了,《孫休傳》:自頃年已來,州郡吏民及諸營兵,多違此業,皆浮船長江,賈作上下,良田漸廢,見穀日少,欲求大定,豈可得哉?亦由租入過重,農人利薄,使之然乎!可見農業情況在大帝孫權時也是比較好的,後期就衰敗了。

3、蜀漢:從劉備時期開始,諸葛亮就很注重農業方面,劉備時代,諸葛亮在成都時,足食足兵。劉禪開始時,「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蜀漢的軍屯也很有名,《諸葛亮傳》中也稱讚蜀漢「田疇辟,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不過,在劉禪後期,政務敗壞,使得「百姓雕瘁」「經其野民皆菜色」,農業是遭到破壞。這一點和東吳有相似之處。就說前期好的時候,因為人口上的巨大差距,農業生產的總量上比起曹魏仍然是不具有競爭力的。

戰爭打得是什麼?是國力!是經濟!幾十萬青壯年不事勞作,長年累月在外作戰,靠什麼過活?背後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援仗都不用打就已經敗了。而且又是冷兵器時代,「廣積糧」有多麼重要就更加不言而喻了。為什麼長平之戰趙國要臨陣換將,真的只是中了秦國反間計嗎?廉頗堅守是可以一段時間內至少做到不輸,但是趙國國力耗不起,他們必須要打,不打就等著餓死了。所以說,在這一點上,魏國的優勢依然明顯。

****************************************************************************************************

客觀情況說到這兒,接下來講一下第二點,這一點可能就多一些個人見解了,權當是提供一個思路,拋磚引玉罷了。

首先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劉備這人沒什麼本事,沒有祖宗基業,文不能提筆安天下,武不能馬上定乾坤,憑啥也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知乎上也有這種小學生問題劉備這麼無能,為什麼孔明要輔佐他? - 歷史。

那麼劉備憑什麼偏霸一方呢?就憑劉備領導做得好。一個好的領導,不需要自己什麼都會,手底下有人會就可以了。大凡一個組織的最高負責人,最必須的素質不是比手下能幹,更不是事必躬親,而是善於管理。畢竟一個人的智慧有限,再聰明的人也難免有百密一疏的時候。並且一把手如果喜歡大事小事一把抓,屬下就沒有主觀能動性,有抱負的人也會覺得屈才而呆不住。所以劉備能夠憑藉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機謀聚攏一大票傑出的文臣武將為他賣命,這就是劉備最大的能力。難道能做到三顧茅廬算不上能力?劉備身上具備了一個好領導的品質,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所以他能在亂世白手起家最後割據一方。一個賣草鞋的最後能混到三分天下,豈是偶然?而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韜略才能遠邁先主,但是比起知人善任,調動屬下發揮所長的能力則是有所不及了。「最成功的董事長應該有時間去釣魚。」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丞相則是事必躬親有餘,知人善任不足。

首先諸葛亮第一個用錯的人,是他自己。孔明為良相而非良將,可為定論。《三國志〈諸葛亮傳〉》評曰: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按《漢晉春秋》記載,孔明自己也說: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乾脆承認,病在亮耳!其實,以孔明的才幹,可以做一個國務院總理,在後方坐鎮,處理國事;或者是做個總參謀長,兩軍陣前出出主意,但不太合適做軍事主官。當然,若說諸葛是蕭何,蜀漢其時也並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擔任韓信的角色,有些人硬要講丞相牝雞司晨的話也是有失公允。

對於丞相才能在為相,時人也多有置評。

劉曄:

「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賈詡:

「諸葛亮善治國。」

傅干: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可見這些人都是讚賞武侯的相才而非將才的。晉武帝司馬炎也曾這麼說過:

「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司馬炎也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他也希望有個諸葛亮這樣的宰輔,也是極力讚賞武侯的為相之能。

其實這也就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諸葛天縱相才,後主之後無人可輔,徒呼奈何!

老對手司馬懿也評價過武侯,司馬也算是一代英才。他曾於陣前這樣講: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當然這是有他陣前激勵將士的成分所在,但是前面的評價相信也確實是他們交手多年的經驗之談,未必中肯但是也可作為武侯用兵弊病的一些參考。至於武侯死後司馬對他的蓋棺定論:

「真天下奇才也!」

則是真真切切得嘆服於武侯的智計與才幹了。

有意思的是,隋代教育家思想家王通曾經這樣講過如果武侯不死的一句話:

「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當然,他看到的只是一個方面罷了。

其實劉備早看出來諸葛亮是蕭何,不是韓信,所以在世的時候,從來沒讓孔明擔任過方面軍司令,而是讓他留守後方,「足食足兵」。至於先主死後重任全部壓在了武侯肩上,說他用己不當但也確實是無人可用。

  另外諸葛亮用人不如劉備,有兩個顯著的例子,人盡周知的馬謖和魏延。一個是不該用而用之,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用錯了地方。後者是該用而不用或者說是沒有能夠人盡其才。說起來,這兩個人劉備也早已經心裡有數。《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劉備對馬謖的評語是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而對魏延呢?按《三國志〈魏延傳〉》,

「先主...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一下子把魏延從中層幹部提拔成方面大員,而且是捨棄了張飛而選擇魏延,顯然是看出了魏延有不同凡響之處。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沒話可說,然而對劉備的識見則顯然認識不夠。

街亭之戰是北伐第一戰中蜀軍和魏軍主力部隊的第一次作戰,他應該委派一名能征慣戰的宿將。當時手下並非無人可用,趙雲,魏延,吳壹,都是嚄唶宿將,甚至王平都好啊。偏偏諸葛亮選擇了沒有領軍經驗的馬謖做主將。馬謖此人是很有才華的,平南蠻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參謀功力表現的淋漓盡致。

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劉備早就看出來了啊,知道馬謖是能說的,能出主意不能領兵。還遺言告誡諸葛亮,偏偏他沒。諸葛亮這次對馬謖委以重任,我認為武侯是有私心的,他和馬良親如兄弟,良死後他他待良第馬謖如子,他希望給馬謖機會,讓馬謖立下奇功,卻卻沒有想到這是害了他。

後來蔣琬曾經就此事說:

「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這也是對於馬謖才華的一種肯定。

  至於魏延,他一生想做韓信,但從來沒有機會。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旦成功,蜀漢可能會拿下整個關中,獲利十分巨大;而即使失敗,代價也不過是一萬人馬,不至於動搖蜀漢的根本。何況蜀漢歷次北伐損失的兵力,又何止一萬!這以一博十,博百的買賣,武侯卻不肯做。而不採納魏延建議的原因我以為一方面在於生性謹慎,一方面在於諸葛北伐可能也只是想以攻代守,可能還有一方面在於他對於魏延的偏見或不信任。魏延可說是先主重臣,但一直沒有很入武侯法眼。大膽設想一下哦,倘若這個主意是馬謖所出,結果可能就會不同。

按《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諸葛亮在臨終前安排撤退方案,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把一員宿將,當作可有可無了,不是把他當作心腹幹將應有的態度。而且魏延這個人本身性格方面就多心高氣傲,作為上司武侯理應去疏導他栽培他而不是近乎於放棄他呀,所以可能最終魏延的反叛,武侯也是應該負有責任的。《魏延傳》最後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大家都以為武侯死後魏延會統領大軍,不只是魏延自己這樣以為。所以他的實力應該是獲得了軍中認可的,最後落得凄慘下場也頗令人唏噓。

武侯在用人上還是有點任人唯親的意思,比如馬謖,比如他後期極力栽培降將,大任傳給與蜀漢任何系統都沒有瓜葛的姜維。

  對楊儀的使用也有些問題。丞相長史,相當於國務院秘書長,主要是起居中協調作用的,一般來說,對情商的要求高於智商。而楊儀的為人如何?按《三國志〈楊儀傳〉》載

「先主...拔儀為尚書...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

當部下的時候和長官就尿不到一處。聯繫到後來又和魏延「有如水火」,先不管對錯吧,總之兩人情商可能都有點問題。而諸葛亮的態度呢,面對二人的矛盾

「不忍有所偏費」,

表面上似乎是和稀泥,暗地裡恐怕有牽制魏延的心思。因為在軍中

唯楊儀不假借延。

但是這種方法最終沒有起到好的效果也算是武侯的失策了。

從諸葛亮對繼承人的指定和最後楊儀的下場來看,諸葛亮這一安排既害了魏延,又害了楊儀。唯一得利的,恐怕只有他的敵國魏國了。

最終諸葛亮死後欽定的接班人姜維怎樣呢?姜維的才幹,在蜀國後期確實比較突出,但比起鄧艾、鍾會,也不佔絕對優勢。只有邊帥之能,遠非宰輔之用。諸葛亮選擇這個接班人,並不能算作成功。但考慮到他對魏延的態度,姜維之外可能也確實再無人可選了。

  所以我看來,諸葛亮從根本上缺乏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的領袖素質,在這一點上遠遠比不上先主。他乃是天縱相才,避長而就短是以連年北伐而師老無功,殫精竭慮而事倍功半。所以我說,諸葛亮個人在統御整個集團方面不及先主,而後主無能,加之人才凋零,這是事不能成的主觀因素。

最後總結,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不可能看不清當時的時局,自己的主觀方面的弱點他可能不能克服,但他不可能認識不到北伐的難度和成功幾率。所以很多人都在說諸葛亮名義北伐實際上是轉移國內視線以攻代守,這個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這個在此就不討論了。

回歸主題,基於我以上羅列的蜀漢與曹魏各方面的客觀差距,以及我個人認為的諸葛亮主觀方面的缺陷,我認為,縱使他延壽三十年,也不能統一天下,以為統一天下的條件不在於他的壽數長短,而在於國家的綜合實力。

以上,謝謝。


曹魏政權(勢力)最危險的時候大約有兩段:官渡之戰前,赤壁之戰後。

蜀漢政權最強大的時候:先主進位漢中王到夷陵之戰前那段時間。

越往後,兩國實力差距越大。

諸葛亮不是袁隆平,指揮藝術對於戰爭的作用相比國家人口,耕地,糧食產量等硬實力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果10W人口用一個農民表示,1W士兵用一個步兵表示.

放在war3的地圖裡就是下邊的情況,可以自己看看能打贏嗎

青色魏國,紅色蜀國,藍色吳國

勢力分布

魏國

吳國

最後是蜀國


樓主需要先知道一個常識:蝴蝶效應。

歷史眾生不是遊戲中的白痴npc,會思考,會應對,別指望世界不變只有你變。

所以諸葛亮不死,第一個可能不是吞併魏國——說實話還吞併?被司馬懿郭淮堵得連關中都拿不下,還吞魏國——而是如何解決擊退吳軍後不斷增援西線的魏軍。

然後別想什麼淮南三叛了,眾所周知曹魏立國後第一英主曹睿就是在諸葛亮死後玩太瘋才把自己玩死的,諸葛亮沒死,他自然不可能掉以輕心,魏國還是會在他領導下團結一心。

(司馬氏野心是一個很搞笑的概念,關鍵是皇族無能,即不會治國又壓不住士族,沒有司馬懿,仍然有其他士族家)

另外四十多歲的劉禪看著諸葛亮分他權。。。

總而言之,諸葛亮北伐是越拖後越註定失敗了,畢竟魏國已經摸清楚了他的戰術,每次都是堵和防,你能咋地。諸葛亮是在軍事,內勤,外交上都鞠躬盡瘁親力親為,曹魏卻是領導有曹睿,參謀有劉曄辛毗,內政有陳群陳矯夏侯玄,軍事有司馬懿郭淮文聘滿寵胡質田豫,一個精英和一群精英打,註定失敗


多活三百年可能,畢竟一個能活三百年的人,可能會有附帶的其他高科技來增強戰鬥力


如果康熙能活得跟彭祖差不多歲數,大清不會亡啊!!!


三國演義的作用就是:1、讓人們以為只要有丞相在就可以穩贏不輸 只要聽丞相的話就能分分鐘平定天下 真的 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的就這感覺:假如葛公是袁紹的謀士 曹老闆在官渡之前就得跪了 哪還談得上統一北方? 假如先主聽了丞相的話不去伐吳 哪會有夷陵之敗永安託孤?現在想想嘛……呵呵 圖樣圖森破啊……2、讓人以為蜀漢竟然有機會一統天下 小時候看到劉備入蜀這段 竟然激動的想到:啊呀 大耳朵終於有機會跟曹老闆一較高低了 奪下漢中那一戰又激動了一把:老曹不行了吧 現在我大蜀漢是獨孤求敗了……呵呵 naive too naive……


諸葛亮即使再活50年,也不過是把魏晉統一的時間後退一段時間而已,沒有什麼用的。

魏晉佔有地域面積大和人多的優勢,在諸葛亮活著的那些年裡和他死後的那些年裡,可以說一直是人才輩出的,兵多將廣,物產又很豐厚,統一三國是早晚的事。


即便是演義里的水準 , 也沒戲 . 1礦打對方5礦 , 沒戲.


能打下長安就可以封神了,統一別想了,畢竟蜀國沒將沒兵沒錢沒糧


並不太可能。還是像諸葛在他的隆中對里說的那樣:要通過保有荊、益兩州,兩路出兵,並且聯合孫權出江淮,還得趁天下有變才行的通。

實際上諸葛亮作為後世公認的忠臣楷模,隆中對策絕不僅是他為酬劉備三顧瞬時想到的,而實在是他避亂南陽躬耕隴畝期間的出山之策,只是他等到了一個好時機「劉備的出現」。諸葛想要光復漢室,走的是劉邦起漢中,偷關中,進中原之策,所以隆中對里說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只是當年秦帝國分崩離析,中原混戰,加上始皇帝各種工程,六國之地實際上已是千瘡百孔,而漢中、關中四塞之地卻一直很穩定,況且是天府,經濟力量決定了軍事實力,劉邦能夠興國。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原穩定經濟實力雄厚。曹操說他是奸雄還是很中肯的,挾天子是為奸,不折騰是為雄,亂世能夠穩定一方發展生產,有戰略眼光,守住了中原,自然也就得到了天下(畢竟兩漢之際,江南蠻夷之地還沒怎麼開發)。再加上曹操北方也沒有啥後顧之憂,要從蠻夷之地進兵上國之土有點難,所以諸葛需要荊州和合肥兩線的支援。然而孫劉兩家內訌,曹孫倆家分了荊州,便再無易取中原之路,其實從這三路來看,占夏口、南郡進而圖襄陽、樊城,然後逼許昌、洛陽或許是地利上最容易的一條路。

所以要想北伐成功,要麼北方大亂像什麼五胡亂華早個幾十年,要麼奪回荊州(起碼奪回南郡武昌),然後還得得襄、樊才有希望吞魏滅吳,大漢天下才可能延續。

最後關於經濟實力,其實益州面積還算不小了,比之青兗徐有餘,只是比之曹操治下的人口密度農業總量自是不足的,占荊州其實並不是提供多少軍糧,而是人才和地利環境,漢中蜀中天府之資可成帝業,然也需要天時和地利。總的來說三國歷史就是吳和蜀的苟延殘喘,曹魏不自亂陣腳,吳蜀是沒有機會的,實際上奪回荊州是那麼容易的事么?

另外:諸葛的戰略眼光估計也得讓江東群鼠膽寒吧,控制荊益兩州正是滅吳的大計,不信且看後人羊祜和王浚怎麼做的,樓船下益州,降幡出石頭~

守不住荊益便守不住江南,南朝以降以至於元滅南宋歷歷在目啊


《三國志》(正史)不用想了,諸葛亮不是軍事家,是政治家。易中天的觀點,是出兵伐魏是為了用最高效的方法平息蜀地各個複雜階級的矛盾。窮兵黷武那麼多年,毫無建樹,越打蜀國越弱,不打蜀國崩潰得更快。所以別說統一天下了,荊州丟了之後蜀國的消亡只是時間問題~一個諸葛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三國演義》這個要好好討論一下!諸葛亮厲害嗎?厲害!軍事上,借東風,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赤壁之戰借東風,部奇兵三截曹操。嘴炮,舌戰群儒,好不威風!之後呢?諸葛亮有上佳表現嗎?嘴炮依舊犀利,但是那是對外人,罵死王朗,收編姜維。但是對內,上勸不動劉備伐吳,下勸不了關羽守荊州。軍事上就更別說了,休說什麼司馬懿也是什麼棋逢對手!諸葛亮自己都對不起自己吹過的牛逼!草船借箭之後,魯肅問諸葛神棍:「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諸葛亮呢?

神棍的回答是:「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三國演義》103回,算是諸葛亮最接近殺死宿敵司馬懿的一次,但是司馬懿被神棍算計,被困上方谷,火都燎屁股了,卻被一場大雨救了,(天命?蛤蛤蛤!)

且不說司馬懿玩賴改判,就說諸葛神棍,你對得起你當年吹過的牛逼嗎?

感覺上赤壁之戰之後,神棍的藍就告罄了,刷物理攻擊的關羽張飛趙雲之流依舊犀利,但是刷魔法攻擊的就換成了龐統,法正……神棍在主城屁股還沒坐熱乎,藍還沒加多少,劉備,關羽,張飛,龐統,法正等主力英雄就都被團滅了,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啊!

之後廖化作先鋒的年代,你能指望殘血沒藍的神棍有什麼作為呢?自己吹過的牛逼,哭著也要兌現,可惜並沒有……上方谷一役不久,神棍就開始在五丈原禳星了……即使不被魏延這個二百五坑那一把,街亭,上方谷兩次牛皮吹破,神棍也神奇不再了吧~


假如丞相多活三十年估計滅魏有難度,不過佔據雍涼,克複長安還是很可能的,從最後一次北伐戰果來看,假如諸葛亮不中途死很有可能就徹底割據隴右,然後隴西之地也一定守得住,這樣涼州基本是蜀漢的馬場和精銳部隊的兵員地了,加上覺得丞相屯田應該比鄧艾牛逼,估計收復涼州以後能屯田三四年,教化羌人,把羌人治理的如同南中的南蠻一樣,這樣蜀漢的騎兵和步兵都有了精銳的兵源地,居高臨下,五年安撫治理屯田之後,後方安定一舉拿下長安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再之後丞相還能如何就不知道了,畢竟到時候蜀漢有了益州雍州和涼州,三州之地足以為王業之基,下一步從長安北部東渡黃河,如同秦穆公一樣,攻入并州並不是不可能,不過感覺這又會是漢魏的另外一場大戰了,魏國會集中全國力量防禦并州,函古關,東吳的尿性絕對會跟魏國聯合一起對付蜀漢,諸葛亮也老了,估計很可能會以守代攻,穩紮穩打,對內發展益雍涼,畢竟這三州可以說是最有戰略意義的三州了,益州險要人口多,土地肥沃,是堅實的戰略後方和糧倉,涼州出產漢代最好的戰馬,有龐大的羌人作為優秀兵源群體,雍州險要,民眾富足,只要拿下函古關又恢復了秦國鳥覽諸國之勢,總體糧食出產對比,魏略多但差距不明顯,人口對比魏比占雍涼益三州的蜀漢多大約二十萬到五十萬戶的人口,戰略態勢來看大體上蜀漢佔據主動地位,魏國偏向於防守,兵員構成來看蜀漢強於魏,地理位置來看蜀漢幾乎佔據了中國最險要的幾個州的地理位置,下一步蜀漢只需要做好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壓制和安撫,把周邊游牧民族納入蜀漢軍事體系里,吸收兼容周圍游牧民族,推行漢化,對外保持對魏國軍事壓制,讓其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估計丞相死的時候能夠看到國富民強的大漢也能安心去見先主了,另外說一句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三國時代會被無限期延長,三國徹底均勢,蜀魏綜合實力差距不大基本持平,都需要東吳站隊來取得優勢,不會再出現歷史上魏國獨大的局面,吳國夾縫生存,左右求生,很有可能最好某一國突發歷史事件導致局面突變而終結三國,而且不得不說蜀漢如此情況下必然朝野會發生政治勢力變化,軍事在丞相死後很有可能長期被隴右出身的姜維為代表的涼州派長期把持,畢竟吸收羌人為兵源,擴大戰馬都需要涼州派支持,益州作為最富有的物資基地,很有可能益州派和丞相帶來的荊州派兩派合流一起把持蜀漢的經濟大權,雍州作為對抗魏國最前線很可能是各派立功晉陞的練級場,當地人才會被益州和涼州兩派人拉攏而納入帝國政治。哈哈意淫,不同意見兄台請清拍。


以秦國的國力,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花了140年!並且中途基本沒出過昏君!人才輩出!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就算再牛逼,可是到最後連關中都沒打下來!理想狀態是打下關中,休養生息三十年或許可以把關中徹底劃入蜀國地圖!然後再考慮滅國!照這麼算下來,諸葛亮要統一中國,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也大概需要至少五十年呢!


答案是不能。

別說多活三十年,如果既定政策不變,多活六十年也沒啥用。頂多保障蜀國不被滅。

原因如下:當時魏國領土和人口是蜀國四倍,生產力和戰爭動員能力再差,也至少是蜀國三倍,很多人考證過三國時期的人口,不再做列舉,以諸葛亮北伐的力度,不用魏國南征,再北伐幾次,恐怕連劉禪都要沒飯吃了。

並且,古代戰爭,特別是從漢中出兵進攻關中,需要巨大的後勤物資儲備和天才的軍事統帥。縱觀歷史,也就劉邦韓信那次成功了(而且還是第一次,而且關中還軍閥林立,跟後來的魏國沒法比)。如果說劉備入川戰役是普通難度,那麼諸葛亮北伐就是世界專家級難度了,他要面對的是政令統一,軍事實力比自己強大,又是以逸待勞的魏軍。而自己每次能調動的作戰部隊和後勤物資,甚至還不夠拿下涼州的。。。。。。

其實當年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基本就徹底失敗了,也趕上曹真南征半途而廢,沒給諸葛亮反殺的機會。再後來,司馬懿就更不會給諸葛亮翻盤的機會了。

至於後來什麼司馬懿奪權,中原混亂。。。。如果蜀國依舊是諸葛亮當政(不過是把姜維再換成諸葛亮),蜀國也無法拿下關中的,因為等到那個時候,蜀國自己也已經沒力氣打下去了。

類舉一個例子,玩魔獸爭霸3或者星際爭霸2的時候,如果你只有單礦,三十人口,無論如何也是打不過6礦滿人口的對手的。哪怕你是sky,哪怕你是moon。換言之,即便是我這麼彩筆的選手,帶著滿人口的部隊也只需要平A過去,也可以把任何只有三十人口的世界冠軍推掉。只是時間問題。


荊州不失,劉備不死,劉備和諸葛亮一起再活30年,或許有戲。


絕無可能,諸葛亮從未動搖過魏國的根基,連接近動搖都沒有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寫的太厲害了,真的即使其他國家也有人才,而且蜀國這個時候人才青黃不接的時候,一個國家靠一批人不是一個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人有時報自己的名字要加上出生地?例如三國里的這幾位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武力值高不?
宋朝為什麼那麼多曹操吹?
曹操為何死後在墓碑上寫「漢故征西將軍曹候之墓」而不寫「魏王之墓」?他內心還是嚮往做一個治世能臣?
如何評價司馬防?

TAG:歷史 | 三國 | 歷史人物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