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no 有什麼奇技淫巧?
另外題主(題主專業是建築學)對於犀牛的工作流也模模糊糊的,不知大家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謝邀。我先馬一下。這個問題需要文字配合截屏來說,容我慢慢寫。PS.最近偶然回答了一個關於RHINO的問題,忽然來了一些邀請,其實我也是半瓶子晃蕩。不過既然受邀,我定會把我知道的好好寫一下。回頭見...........................................................................................................................................................
2015/01/25更新:
我來也。
「奇技淫巧」,我理解就是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小竅門。首先我們要知道,建模的硬氣功看定要慢慢磨練,而我今天分享的只是平時工作中常用的一點雕蟲小技,大家娛樂一下。另外,一些關於plug-in和GH的東東今天先不談了。排序是完全按我想到啥說啥哈。
【1.rhino出「大圖」】
有一些朋友比較關注「快速出大圖」這個事情,平心而論,我對這個需求不大。因為很難講到底多塊算快。。多大算大。。好好把事情做踏實了更重要。不過還是說一下這個。好多人說rhino不能截高解析度的屏啊,認為這一點不如SU,其實rhino可以,我是這樣做的。
打開grasshopper,打一個NumberSlider出來(其他的不用畫,NumberSlider只要雙擊然後隨便輸一個數字就是,輸入英文全名也可),右鍵點開Animate。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屏幕顯示的視圖保存為大解析度圖片。其中需要輸入文件位置、文件大小、幀數(這個本是做一個小動畫的,我們暫且不談這個,其實做個路徑的動畫也蠻靈的)。需要注意2點:其一,這個截圖解析度調大後,會比看到的視圖範圍更大,所以需要憑經驗把視圖事先放大一點再操作。相信大家試一下就知道了。其二,這個截圖保存成BMP之後用ps打不開。。汗。。我的辦法是隨便用個其他的軟體(比如說win畫圖,或者美圖秀秀。。)打開之後另存一下。用這個截個大圖,比如說4000*4000的,再縮小成2000*2000的,鋸齒就不明顯了,然後就ps。。。嗯嗯。。熟悉了吧。。以下是此功能圖解:
【2.rhino界面顯示風格調整】
剛才說截圖,自然想到了顯示風格。有很多人(學生和老師)不太習慣rhino的默認顯示風格。給老師看方案,用shaded肯定會fail,老師會說你這個紅一塊紫一塊是啥玩意。。哈哈。用rendered也不太令人滿意。如何能調成(諸如SU那樣)比較清爽的風格呢?
首先,rhino5有了Artistic和Pen兩個Style,這兩個style本來的樣子就不錯。特別是pen,我們把這個風格打開,點開陰影(默認是關閉),會發現這個風格變得更好了。當然了一定有很多人會像我一樣喜歡完全自己調一個風格出來,那麼我把我的自定義風格參數給大家看一下,喜歡的只要新建一個風格然後設成差不多的就好了。參數以及效果如下:
另外啰嗦幾句: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在不同模式之間不停切換。frame方便畫線,shaded方便建模,ghosted方便模型複雜之後建精模,自定義的方便展示,rendered方便看光影關係,這些轉換有快捷鍵,這個大家自己去查就是了,也可以改成自己習慣的。
再啰嗦幾句:有的人總喜歡把顯示搞的很fancy,好多珠寶設計需要用到的即時渲染材質,確實比較炫目,不過我覺得對於建築設計來說用處不大。跑題了。。。。
最後啰嗦幾句:有個良心建議:在建模最常用的shaded或者Ghosted中,我都會把surface的反面(嗯沒錯)設置成鮮艷的顏色(就是你不會用於圖層顏色,比如說刺眼的黃色),時刻提醒自己,至於為啥,請見第五點。
【3.一定要把「點」的「顯示」調大!】
我們建模是需要點的啊!rhino建模並不是說隨便捏出一個形就完了,我們要很精確!好多時候需要畫一些線和點。線好辦,無論是顏色還是圖層,都比較明顯。但是點真的不好找啊!默認顯示的點太小了,我們一定要把「點」的「顯示」調大!剛剛調大之後可能會不適應,但是過一段時間就好了,而且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好了!首先,我們參照這些點移動、拼接物體的時候,不用移動到很近的位置,在比較遠的位置也可以捕捉到參考點。其次,這些點的大小是不隨著視口zoom而變化的,也就是說視口離模型很遠的時候,這些點會比較大,可以當個標記什麼的,比如說柱網。。。哈哈。如下圖,我需要在中間的噴頭圓心點一個點,這是所有零件的建模基準,很多零件拼接的時候都要參考這個點(如左圖);如果把點調大,就很容易找到,即時距離很遠(中圖);但是如果是默認大小,就很難找到(右圖)。但你輸入move之後,拖著一個很大很複雜的模型去找這一個小點,是多麼蛋疼,最後手抖點錯了,就更蛋疼了。。。
【4.一定要打開的幾個東東!】
切記即使你的屏幕再小,這些也要打開,因為會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
Select Filter:選擇過濾器。這個絕對是提升效率No1的工具。打開之後一定一定要放到命令欄的旁邊,甭管你習慣把命令欄放到上邊(rhino默認)還是下邊(Autocad習慣),一定要把選擇過濾器放到它的邊上。為啥?因為一個是操作的內容(命令欄),一個是操作的對象(Filter),缺一不可。模型複雜了之後,這個可以更快速的幫你找到需要操作的東西,而不用把好多內容隱藏掉,特別是結合ghost視圖,選擇過濾器可以發揮到極致。另外,我們在filter上點啊點,和在命令欄里輸啊輸,是不衝突的,我們可以隨時調整。再另外,面對所有filter都打上勾的情況,如果想保留一個關閉其他所有,只需在需要保留的上面右擊,即可。
Gumball:操縱桿。這個絕對是提升效率的並列No1的工具。rhino4之前是沒這個的,那時候經常要在一個視圖畫好,在另外幾個視圖移動和調整(不可否認,這絕對是嚴謹的,是建模的好習慣)。有了Gumball之後,我們建簡單模型時候,或者說是建模的初期,可以直接在Perspective操作,直觀地控制XYZ方向的數量。可以對模型進行縮放、移動和旋轉。這點和3DsMax比較像,肯定快。關於Gumball有兩點要補充:1.按住Control可以操作並複製。2.右擊Gumball可以設定其位置以及角度。零零散散幾個截圖:
另外羅嗦幾句:我認為建模的時候,滑鼠應該在視圖中(模型上)和Filter(命令欄)那塊來回遊走,左邊的一豎條很可愛的小圖標,沒啥用。不要點來點去操作,那些命令都要用鍵盤敲進去。這個一點都不難,最好是一開始就用英文的rhino,因為那些命令就是對應的英文。比如說你trim掉了一個曲面,但是UV還是完整的,你想要把UV收到曲面邊緣區。你就輸入ShrinkTrimmedSrfToEdge。Shrink(收縮)Trimmed(已修剪的)Srf(曲面)To(到)Edge(邊緣)。see?很難么?跑題了。。。
【5.對於3D列印的模型處理】
我們熬夜建好的模型,除了渲個染,make一下2D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用處:送去3D列印。比較常用的的3D印表機有兩種,一種是靠溫度融化ABS/PLA而後擠出並堆疊成型,MakerBot等產品都是這樣;還一種是SLS3D列印(即激光燒結粉末3D印表機,材料是尼龍粉),這個精度高多了。但是無論哪一種,都要求模型是殼體(不能是單片)。特別是要發給SLS的列印模型,必須是「水密」的殼體。也就是模型殼體內如果有一滴水,無論怎樣轉動模型,水滴都是跑不出去的。這個對於Maya+Zbrush/Mudbox或者3DsMax來說不太困難,對於rhino建的Nurbs曲面模型轉換成Mesh之後,真的容易一塌糊塗。像某位答主說的「把公差調大-join-再調回來」這個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按我的經驗,我覺得是這樣:只要你不想fucked Up,就萬萬別把容差改來改去。
正確做法是:1-先修nurbs模型(merge啊,blend啊,match啊)。2-把一切物體布爾運算成一個(不行回到1)。3-nurbs轉換mesh。4-把mesh統一法向。5-wled(焊接)所有mesh邊緣(angletolerance設180)。6-檢查nakedEdge(若個別不成功手動解決。。)
剛才說了把surface反面設置成亮色,現在解釋一下。我的模型裡面極少存在單片,亮色可以提示那些面露了出來,或是哪些面「反了」。由於建模的時候點選次序不同或者位置不同,很可能把面建「反了」,這個是看不出來的,到最後模型建的很複雜,這會引起一定的問題,雖說有解決方案(如上),但是我還是習慣一開始就扼殺這個問題。
我先更新這麼多,我還想到了幾個,但是有點些不動了。
如果可能的話下回有空再寫吧。。。寫這個比我預想的要花時間啊。。。
...........................................................................................................................................................
15/02/02再來更新一發:
【6.mesh轉回Nurbs:逆向工程】
Rhino中Nurbs轉換成mesh是簡單且有效的,只要用mesh命令即可。但是從mesh轉換成nurbs時會出現問題。首先來講,我們確實存在講Mesh轉化為Nurbs的需求。比如用Grasshopper運算得到的許多結果都是Mesh,之後我們經常需要在這些結果之上做進一步加工,Rhino提供了簡單的Mesh編輯功能,但是畢竟雞肋,所以我一般把其轉化為Nurbs。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用MeshToNurb命令選中一個mesh,得到的曲面將是一個polysurface(多重曲面),其中mesh的每一個網格都是一個surface(曲面)。這就帶來了如圖所示的嚴重問題:1是這個物件不平滑了,2是文件量陡增,3不能Make2D。
我的解決方法如下:
方法1:將需要轉化的mesh導出.obj格式,導入MAYA,在MAYA中將該mesh(即polygon物件)先轉化為SubDiv,而後把得到的Subdiv轉化為Nurbs(surface),然後將得到的結果導出.DWG文件,再導回到rhino之中。相關操作流程如圖。
方法2:如果安裝了T-Splines插件,可以將Mesh物件先轉化為T-Spline
Object,而後轉化為Surface。我現在一般不用T-Splines了,所以這個不演示了。
方法3:去年在Food4Rhino上我發現了一個叫做(M2SMeshToSurface)的Plug-in。可以進行複雜的reverse
engineering操作,這個我還沒用過。。。但是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7.NamedPosition的應用】
相比於NamedPosition來說,大家用的比較多且比較熟的是NamedView,後者不必多言,此外還有一個NamedCPlane,但是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個「硬氣功」不能算「奇技淫巧」,也暫且不提,故現在主要說一下NamedPosition的用處。
這個操作主要是為一組指定的物件添加多個位置,這些位置是相互獨立的,並且與模型獨立。用NamedView,我們可以在從不同的查看視角建模;相似道理,我們設定不同的NamedPosition,可以在建模的同時使得模型處於不同的相對位置。這個很適合建室內精模或者做分解軸測使用。我隨手找了一個房子,舉個例子:
如圖,這個房子如圖,我們先選中所有的構件,設置此時構件的空間位置以及相互關係為Position01,然後我們將各個構件分解(就像進行爆炸軸測的繪製前,或者是建精模前要做的一樣),這時我們同樣選中與之前一樣的構件,設置此時為Position02。之後我們雙擊這兩個標籤,模型就會在這兩個位置之間切換。無論我們怎樣修改模型,這些位置都是不會改變的。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有新添加的物件,也就是沒有在任何Position中出現的物件,需要特別設置一番。這裡的新物件包括一些炸開的多重曲面等等,需要小心。圖解如下
先佔個坑,會陸續更新。
放寒假,看到 @史紀@王祥 兩位大神的回答,我也來湊個熱鬧,儘可能把之前挖掘到的一些不常用但有時會很好用的命令或操作方式翻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重在交流,歡迎拍磚。今晚寫不了太多,計劃持續更新幾條,學習 @王祥 大神,我也列個小目錄。01.曲面時可能比Gumball更有用的命令——MoveUVN 20160123
02.Selection Filter在命令中的使用2016012303.tab鎖定方向20160123-----------------------------------------------------------------------------------------------------------------------
01.曲面時可能比Gumball更有用的命令——MoveUVN
適用情況:對曲面控制點進行調整,調整方向不是沿著工作平面的xyz,而是沿著曲面的uv和法向。
操作演示:
1.先假設有一個曲面(為了能讓大家看清,我用很挫的手拉了一個更挫的曲面):2.打開曲面控制點並輸入MoveUVN命令,調出命令窗口:
02.Selection Filter在命令中的使用:
之前的很多童鞋提到了打開Selection Filter,此處講解一下在命令進行中如何使用。
操作演示:選取的操作案例非常簡單,但是對應的原理在複雜的案例中有潛力發揮更大的作用。
任務要求:如下圖所示情況,修剪藍色矩形平面中,黃線上面的部分。
常規的做法有兩種:
一種是用紅色矩形平面作為cutting object,這種做法需要依次點選兩次,如下圖:此處介紹的做法如下:
1.輸入trim命令,在提示選擇cutting object的時候輸入 「crv」 作為selection filter:03.tab鎖定方向
適用情況: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兩點確定一個向量的時候,可以結合Osnap,當然也可以把這種操作方式視為可控制的SmartTrack或者CAD里的極軸。
操作演示:太晚了,選了最簡單的直線做示意性說明,沒有結合Osnap來演示。
1.畫直線,確定起點後,終點可以隨意點選:操作軸Gumball
--------------------------------------------------------------------------------2015-05-13補充:好像視頻中沒有解釋如何進行定量的快速擠出,我在這裡說明一下:在拖拽時是可以輸入數字的,具體操作是:按住滑鼠左鍵不放,輸入具體數字回車(此時無論是距離還是角度還是縮放比例都會被鎖定,滑鼠指針只控制方向),之後按下ctrl再鬆開滑鼠就可以定量擠出了。--------------------------------------------------------------------------------這是Rhino5.0推出的新功能,用好它,做方案推敲的時候Rhino好用超過SketchUp。拖拽箭頭可以進行所見即所得的移動操作。
拖拽箭頭並敲擊Alt鍵可以在移動和複製移動中切換,出現+號即表示進行複製移動。按下Alt鍵拖拽箭頭可直接進行複製移動。拖拽右上角的田字格可以在對應平面進行移動。單擊箭頭出現輸入框,輸入數字回車可進行精確移動。按下Alt鍵單擊箭頭出現輸入框,輸入數字回車可進行精確複製移動。同理,拖拽或單擊圓弧可進行直觀/精確的旋轉,拖拽時按下Alt可以切換是否複製,按下Alt拖拽可以直接複製,拖拽時按下Shift可進行固定角度旋轉。拖拽或單擊空心方塊可進行直觀/精確的單軸縮放,按下Shift可進行三維縮放。按下Ctrl拖拽箭頭可以只移動操作軸原點,之後配合旋轉使用。單擊白色空心圓可以對Gumball進行設置。
無聊地說了那麼多,重頭戲來了。
對曲線:
拖拽箭頭並按下Ctrl可以快速地擠出曲面對單一曲面:拖拽箭頭並按下Ctrl可以快速地擠出實體對多重曲面:按下Ctrl+Shift單擊可以選中其中一個面、一條邊,之後可以通過操作軸進行移動、旋轉、縮放,從而直接編輯多重曲面,也可以在移動時按下Ctrl進行擠出。配合split by isocurve命令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1,
大部分三維軟體通用:撤銷命令(ctrl+z)不會撤銷複製或剪切到剪切板的內容。所以當你做出輔助點線面等參考模型後得到正確的模型形態和位置(前面的步驟不需要或者沒有好好進行分類太亂無法一次刪除的時候),你可以複製這個最終的圖形,然後ctrl+z回到原始模型,或者你需要的那一步的模型,再ctrl+v把最終圖形複製回來。這個技能是必備而且用法多而且極其強大的。2,
rhino下其實可以快速的出一些分析圖,如下(我今年在南京藝術學院當助教教的一個小案例,唔。。。。是一個燈-。-):我也說一個,好用到爆!!絕對是殺手級命令!
那就是ctrl+shift!
同時按下這兩個,去選擇任何一個物體里的線或者面,選到後鬆開鍵盤,接下來你可以直接拖拽、複製、縮放這個對象,非常方便,比SU還要爽好嗎!配合著alt、ctrl、gumball自己去試著玩吧,沒用過覺得好用的,別忘了點個贊 。
(對於組合,能選擇多重group組合里的下一級組合;在選擇的時候靠近邊,會有提示選邊還是面。)
---------------------------------------------
再補充一個,好像沒有人提到的一個好用命令:
SetPt,這個如果知道的人就會明白他的用處。舉例說,如果你在彈出菜單只點選z軸,就可以把所有的「物件」拍平到某一個高度(鍵盤輸入,或者到模型裡面指定點)。
這個物件可以是點、線、面,也可以是控制點或者ctrl+shift選出來的任何組成部分。同樣你也可以沿x軸y軸來操作,也可以使用指定坐標Cplane。去試一試吧!既然是奇技 就是大家不知道或者奇怪的技巧?
(1) 如何用rhino製作beforeafter collage這裡說一個很奇葩但是很有用的技巧, 相信大家都看過那些高大上的場地beforeafter 的效果圖吧, 我們事務所管這個叫collage, 那麼你辛辛苦苦建模完了以後如何製作same location,same perspective的collage呢?貢獻一條:
在使用Grasshopper 時會遇到GH頁面與Rhino頁面來回切換的麻煩,分兩個屏則會犧牲工作面,因為有時Rhino頁面也無非是想藉以看看生成了個什麼鬼。這裡推薦一個Rhino插件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Topmost Viewport (鏈接: Topmost Viewport)多多關注Food4Rhino常常可以找到令人驚喜的插件,在這裡感謝所有插件的開發者。教大家用Rhino畫,以這個相機為例:
你也完全可以發揮想像力,利用這種方式畫各種類型的線框圖。
線框圖不一定只在畫使用手冊的時候才有用,很多時候為了解釋事情,都是可以用這種風格來畫的。簡單易操作的才叫奇技好嘛!建模的時候發現做錯了,但又不捨得後面做的大量沒錯的工作。只要Ctrl+C複製一下當前的模型,然後Ctrl+Z後退到出錯的位置,Ctrl+V粘貼:回滾成功,後面的工作也沒白乾。
補充分割線-------------------評論里有朋友說在別的軟體也適用,的確是這樣。我習慣在犀牛里這麼操作,說起來這個腦洞的確。。嗯。開心就好。。最近比較忙,都是過若干天抽空寫幾個小技巧,所以建議大家有空多往下翻一翻,看看有沒有更新吧~~
來個簡單的小目錄:1. Rhino的物件鎖點勾選優化 2015-8-292. 滑鼠中鍵的充分利用 2015-8-313. Rhino 記錄建構歷史 實現「參數化」 2015-9-94.Rhino 不等量移動命令的巧用 2015-9-10——————————————————————————————————————
前一段時間同學買了一套蒯鼎的「犀流研習班」視頻教程,暑假沒事拷來了看看,獲得一下建模工作中的共鳴,事實證明這套視頻教學確受讓人益匪淺。不過裡面也有很多可以優化的小細節,我就在這說一說,就當作是關於Rhino的奇技淫巧了吧。1. Rhino的物件鎖點勾選優化
很簡單的小技巧,最近看視頻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點可以優化,至於其他奇技淫巧,我不敢確定自己會的哪些都算得上,所以等我再看看其他人的建模工作,有可以優化改進的地方,我就在這一一說明吧。
2015-8-29————————————————————————————————————————陸陸續續又想到一些比較好的技巧,就接著上文進行補充:
2. 滑鼠中鍵的充分利用
建築學生大部分都是從Sketchup起始,慢慢接觸更多的3D建模軟體,所以大家都習慣了滑鼠中鍵為旋轉視角,但是Rhino默認卻是右鍵進行視角旋轉。在這裡建議大家對此不要進行更改,旋轉視角是一個常用的建模動作,中鍵用多了還真的會將手指按的痛,所以右鍵還真是一個比較舒服的選擇。但是問題也來了,Rhino的中鍵就成了一個很雞肋的功能——中鍵按下會彈出一個工具欄,但是這個工具欄裡面的命令很多都不算很常用的,而有些建模很常用的命令卻需要在界面中尋尋覓覓浪費時間,所以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中鍵彈出常用命令欄,這樣就大大的避免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有同學說他更青睞於完全輸入快捷命令進行建模,避免過多的尋找命令按鈕。我對這句話理解是這樣的,對於loft,trim等很熟練的能類似於cad的快速拼寫的命令,就不要找圖標了,但是我對一些快捷鍵不經常用的,用圖標還是更方便一些,總之,怎樣感覺舒服怎樣來。PS.這兩個命令每次點擊圖標看模型變化居然有種莫名的快感。。。)
1.打開rhino的options選項工具欄,點擊工具列,右側文件中default則是滑鼠中鍵對應的工具列,我們需要新建一個,那麼就在空白處點擊右鍵——開新文件
5.工具列整理好後,打開options中滑鼠選項, 滑鼠中鍵默認的是 default彈出
假想我們要建一個花瓶,那麼常規的步驟則會如下:
1,畫一條立面外輪廓線。
記錄建構歷史的原理是把一個命令的過程動作做記錄,當我們對命令的對象進行修改的時候,命令所帶來的成果也會隨之進行變動,就是這麼簡單,大家可以用其他的命令也多玩玩~
2015-9-9——————————————————————————————————————————4.Rhino 不等量移動命令的巧用 最近在知乎上遊盪,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介紹Rhino如何製作之前,我先講一個題外話
眾所周知,MAYA是建異形模的利器。為什麼它會如此強大呢?因為它針對的模型是 polygon多邊形模型,這個模型的好處就是可以進行拓撲演變,從一個簡單的基本幾何形修改到任何複雜的形狀;其次就是maya有很多強大的命令和功能。在用了maya的軟選擇命令時候我就感慨,Rhino何時能學習maya一些好用的命令,何時就能一統建模帝王的位置。(不過因為rhino是nurbs模型,演算法原理不同,建模功能命令有些也無法做到像maya一樣自由)
下面給大家展示一下maya用soft select功能如何製作這個:(注意,這個不是跑題,我也不會在Rhino板塊中說任何廢話,請認真觀看,都是有關係的)
1.maya中建立方形面,細分平面,改為控制點模式後,按住快捷鍵B進行軟選擇maya部分說完了,我們回到rhino。上文不是扯閑的,也不是貶低rhino,我是想引出一個功能,叫做軟選擇 soft select。很可惜,rhino裡面沒有這個功能,但是!rhino裡面有不等量移動功能,雖然這個功能比起軟選擇弱了很多,但是原理上還是蠻相似的,製作題主的曲面建模問題已經足夠了,並且方便簡單。下面就是rhino製作的流程介紹:
1.首先建一個方形曲面
多圖預警
小技巧1:首先旋轉出一個曲面小技巧2:
輸入指令dot
輸入註解文字
就可以像這樣在原圖上標註,清晰明了。
小技巧3
厭倦了犀牛的數字模型風格?
來點手繪風格吧
經提醒,這個顯示模式是犀牛自帶的OTL,再分享幾個類似的風格(藍圖風格,黑板風格,素描風格)
鏈接:http://pan.baidu.com/s/1qXWou08在顯示模式中點導入,選擇下載的ini文件即可
閑來無事更新一個0-0
小技巧 4
同理,像科幻風格海報里的虛擬網格人類,或者未來背景下的全息投影地形圖啥的都可以這樣做。
順便一提,自從用了犀牛的幾何工具之後,我畫二維圖像(海報等)全靠犀牛。
把矢量圖從犀牛導出到ai,ai再導出至ps里。用了犀牛之後就再也用不慣ps的鋼筆工具了zz小技巧 5
滑鼠移到物件鎖點那一排,按住ctrl,就會切換成進階版物件鎖點。
鎖點選項有 沿著某一直線(along line),保持與某一直線平行(along parallel),保持在某一曲線上(on curve),保持在某一曲面上(on surface)對於滑鼠選取位置的控制非常全面。
= =想舉個例子發現好難用語言說清楚,這個操作大家自己探索一下吧
小技巧 6
來點基礎的,能稍稍提高一點點效率。
6.1
6.2
選取位置的時候按住shift 會開啟正交鎖定(滑鼠只能在水平或者鉛垂方向移動),放開shift關閉6.3
選取位置的時候 滑鼠會因為物件鎖點而被吸附到某個端點/曲線上,這時按住alt可以暫時禁用物件鎖點。適用於在一大堆物件里畫一條自由曲線,etc小技巧7
關於快捷鍵:
犀牛里有一些相近或者相反的命令,我習慣將他們的快捷鍵設置成格式一致的。以下設置僅供參考- 群組和解散群組
- 隱藏和取消隱藏
- 組合和炸開(註:3個多重曲面組合後再炸開可能會形成3個以上的單曲面)
- 打開控制點,打開實體的控制點以及關閉控制點(註:有時我們選中一個立方體按F10發現沒有反應的,是因為F10隻能打開曲線/曲面的控制點,打開實體控制點又是另外一個命令了)
小技巧 8
這個方法可以運用在一些不規則的實體上:
好處嘛。。。就是省了一步倒圓角
效率就是一切。小技巧9
有些時候,我們對一個拉伸物件(例如一個封閉曲線經過「沿直線擠出」後形成的物件,即使在擠出時選擇擠出成實體,屬性里也會顯示是「closed extrusion」而不是「實體closed polysurface」)進行布爾運算,運算會失敗/出錯。
這據說是一個針對拉伸物件bug,解決的方法是對這個拉伸物件(「closed extrusion」)隨便倒一個角,然後它就會自動轉換成「closed polysurface」,然後布爾運算就沒問題了一直把rhino當成CAD式的SU用的。
在【別名】里導入下面這個CAD快捷鍵,用起來跟CAD一樣一樣的。
rhino4有這個文件,rhino5沒有,裝rhino5的可以導入試試。AutoCAD_Aliases_for_Rhino.txt 度娘網盤另外,rhino里,滑動滑鼠縮放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放大了,這時候雙擊Esc鍵,或者用 ctrl+w 框選放大一下,又能繼續放大了。曾經研發出一套《建築狗30秒熟練運用犀牛》的教程開始更新,聲明一下,我就是閑的蛋疼來搞笑的先隨便打開一個模型,呵呵,就是這個樣子——
既然是奇技淫巧,我來說個偏的如果你想問犀牛「這是個什麼玩意?」
(多圖大圖預警)基本上一直是給別人點贊的,第一次回答這麼多(也許是啰嗦?)好怕我發的東西其實已經很普遍了。。。另外,請不要吐槽我用的中文版Rhino。。。1. 適時適當修改公差。不知道算不算奇技淫巧。。。如果需要將兩個看似相鄰的面join起來,但是由於中間距離大於公差(也許是因為之前操作不精確,等等)導致join失敗的話,可以在選項面板里把公差適當調大,再join起來,最後一定要記得把公差再調回到原來的值當然不要依賴這種方法。最根本的還是要在之前建模的時候要規範,這種非正式的方法也只是用來救急而已。2. 想知道一個命令幹什麼用的?Rhino有自帶教程!我看還沒人提,不知是不是絕大多數都知道了。。。就是Rhino 5中,如果你之前沒有刻意去關閉的話,右邊欄會有「說明」選項卡。如圖:
作為一個工作八年的設計師,分享一下我的滑鼠中鍵,每一個都很實用。最後一排第一個工具大家體驗一下,可以快速修改草模的比例,非常好用。
前面大家都說了些很高大上的技巧,我講的是一些操作方面的習慣。
1.物件鎖點和智慧軌跡在複雜模型中會吸附到很多我們不需要的地方,我的建議是關閉物件鎖點,
在用命令需要捕捉時候,左手按住ALT可以激活物件鎖點,鬆開後關閉。
2. 滑鼠中鍵的快捷菜單。
個人習慣將「隱藏未選取的物件」圖標放在中鍵打開菜單的中心,在模型多的時候這個命令很好用。
還有些沒想起來。2016 年我GET的最新的一個小技巧,適用於查看設計的截面圖 , 可以在命令欄輸入CLIPPINGPLANE, 然後你會被要求畫一個矩形,畫出來之後,你把矩形和自己的設計造型相交,就會出現這個,我覺得在工作之後這個功能還真的蠻常用的, 尤其是在工程師給了內部工程文件之後。這個命令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知道,一般大家都project一條線去檢查截面,但完全不夠實時。。這個功能還是著實減少了很多工作量。
17年暑假在北京講了一次課,把產品設計實戰中的思維和技巧說,大家感興趣可以留言加入我們的隊列。下面這個視頻是一個小縮略:有一個剃鬚刀刀頭背部殼體的一個手動調單SPAN 曲面控制點的過程,裡面其實利用的知識就是 alias 裡面 implied tangent = curvature。

這個周日八角今年最後一次分享會,兩位設計師將手繪到模型再到手繪模型的過程再現。汽車模型的搭建與產品不大一樣,有點激動
雖然不是rhino高手,也是正在學習中,就分享一下學習經驗吧:
專門針對建築學的rhino學習步驟:入門:
http://blog.renren.com/blog/361552922/916929347?bfrom=01020110200【原創教程】Rhino5.0的新功能——建築向初級:
http://photo.renren.com/photo/361552922/albumlist/v7#蒯鼎的相冊,裡面有rhino教程和grasshopper教程最好用的一招,ctrl c 未來的模型,然後無限ctrl z返回,再把剛才ctrl c的東西ctrl v出來!!!回到過去!!!嘭!!!主要是你需要之前的一個部件,那你可以把現在的東西複製下來回到過去找回你要的,再把剛才複製的ctrl v出來
推薦閱讀:
※在設計學院Art center學習設計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小米手機1代的外形工業設計?
※為什麼題主認為蘋果的工業設計超過 SONY?
※智能洗衣機的智能定位在哪?
※Lady GaGa 即將面世的香水瓶應該設計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