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魏延是否真的想造反?

很想了解


首先,回答問題:我認為不是。

先看歷史背景:

魏延非常仰慕劉備,這就是他心目中的主公,從荊州到長沙,努力向玄德靠攏。之後,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不少功勞,是劉備的愛將。打下漢中,全軍上下大家都看好的是張飛來鎮守,張飛也自以為非他莫屬,結果想不到,最終任命結果是魏延為「漢中太守」,當時全軍上下都為之一驚。諸如此類的事件可知,魏延認同劉備的政治理念,願意追隨,劉備也最大限度的信任並發揮魏延的能力。

再看動機:

造反,指民間對武裝暴動、謀反的俗稱;謀反:同處於統治或支配地位的個人或集團抗衡,試圖推翻之。

於魏延而言,造反無非投靠曹操或者孫權、篡位自立,這兩條路。這兩條路他都沒有走,那怎麼談得上是謀反呢,何來謀反之由呢?

回顧魏延當時的狀態:

雖然劉備很賞識魏延,但是很可惜,劉備稱王當皇帝沒多久就死了。魏延的軍事理想就是戰場殺敵,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攻佔北方地區,徹底瓦解曹家的勢力。於是,當他知道諸葛亮有意北伐的時候,幾次撰寫了具體的軍事策略,送給諸葛亮審閱。但是,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對於那些有風險的戰略,一律不採納,偏偏魏延提出的計策,風險係數都很高。於是,諸葛亮總是笑笑說,太冒險了,就把魏延精心準備的計策給放一邊兒了。

魏延身為武將,勇猛之外,個性比較衝動,脾氣火暴了點,還有點自戀,所以對於諸葛亮無視他這件事,感到很不滿,還曾經對人抱怨說,丞相簡直太謹慎了。

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北伐時,魏延曾經向諸葛亮提出一個非常有可行性,甚至能夠改變戰爭格局的計策。他發現當時駐守長安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這個人基本上沒什麼腦子,不太懂得帶兵。魏延認為,如果能夠攻佔長安,對於平定北方是非常有幫助的。他對諸葛亮說,只要丞相給我五千人,帶上足夠的糧草,我會帶著他們從秦嶺往東,急行軍十天就能到達長安。守將是個廢物,只要我發動突襲,一定能立刻嚇跑他,就算等援軍來,也要二三十天,丞相您過來肯定來得及,這樣,我們就能拿下長安了。 這個計策同樣被諸葛亮否決了,於是魏延又不高興了,他對丞相是非常不滿的。

加之身邊其他同事都和丞相一條心,重任都委給姜維、楊儀,魏延自認相當有能力又無處施展,領導不理解自己偏偏任用自己瞧不上的人,同事關係難免也是不和諧的。

那魏延到底想做什麼: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次北伐,魏延任先鋒。不過,諸葛亮並不是很信任魏延,總覺得他太衝動冒進,不夠踏實,相比之下,他更願意把很多事情交給楊儀來處理。但是,偏偏楊儀和魏延是死對頭,魏延脾氣不好,大家知道他軍功卓著,於是都讓著他一些,只有楊儀不給面子,時不時就跟魏延吵架。確實,楊儀比起魏延來,無論從知名度還是資歷上來說,都差了很遠,但是我們說過,諸葛亮一生謹慎,他自己也喜歡謹慎的人,可偏偏魏延不謹慎,諸葛亮不放心他,死前也將軍權交給了楊儀,魏延很不滿。楊儀下令,全軍撤退,魏延斷後,但是楊儀是長史,而魏延已經封侯,所以,他死也不肯接受楊儀的指揮。他認為,攻打司馬懿是必須的,諸葛亮去世不能影響北伐的大計,他還想要繼續北伐。但是,楊儀搶先他一步行動,下令撤退,魏延一氣之下,為了搶奪軍隊的指揮權,燒掉了撤退必經的棧道,並且發兵攻打楊儀,打算除掉楊儀。但是在兩軍交戰當中,魏延被馬岱所殺。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這段歷史,諸葛亮在用人識人方面的能力確實跟劉備差的太遠,魏延在劉備死後明顯難以施展自己的本領和抱負,倘若劉備活的長點,歷史會怎麼走呢? 可惜,沒有如果的。


魏延只是想做事,根本不想造反,但是,如果任其坐大,魏延必定會篡權自立,為什麼?

很多人認為魏延的軍事策略是對的,其實從政治上來說,魏延的策略完全是錯的,因為按照魏延的計劃操作,勝仗越多,蜀國滅亡越快;為什麼?

假設魏延的計策成功,蜀國順利佔領魏國,吳國必然唇亡齒寒,所以,當蜀國連連大勝仗的時候,吳國會袖手旁觀嗎,吳國會允許你蜀國坐大嗎?

吳國肯定會幫助魏國,你一個國家能同時對付兩個國家嗎?

客觀而言,以魏延的實力打下子午谷確實沒問題(很多人對這個結論持有異議,這裡暫且存疑,假設沒問題),但是,打完之後擦屁股的事就多了;如果出子午谷打下長安,並且確實依靠城防打退了魏軍,等待蜀國的絕對是吳魏結盟,然後被吳國和魏國打爆,魏國得漢中,吳國得蜀州,南北朝提前實現。

想想小日本就明白了;小日本侵略大中華,典型的小國欺負大國,跟蜀漢北伐差不多;美國人怎麼容忍你一個小癟三吃掉這麼大的中國,必然出手,一旦出手,小日本只能亡國,日本人現在還在美國的控制之下吧(六十多年了吧)

魏國本無意打蜀國(司馬家族也不希望魏國滅掉蜀國,否則,自己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只要蜀國不作就不會死(起碼能活到東吳的後面 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 那地理位置處處都是兵家之死地)

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有三

一,刷存在感,養寇自重,養寇自重的本意是故意留著敵對勢力或對立面,以此使自己的地位變得重要。所以,司馬懿與諸葛亮這對敵對勢力達成了默契,誰也不消滅誰(當然,誰也滅不了誰),但也要象徵性地打一下,以彰顯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就如金門炮擊,大陸和台灣雙方在金門單日相互打炮,用的雖是實彈,但都是打在對方空曠無人地帶、灘頭或者無工事的山頭,這就能解釋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對「親家」的一些奇怪行為

  1. 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司馬懿;司馬懿為什麼能滅蜀國而不滅,因為蜀國滅亡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2. 沒有司馬懿也就沒有了諸葛亮,如果北伐消滅了司馬懿(吳國),諸葛亮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

  • 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還天天北伐,其實就是找點活干,找點存在感,不然沒權了,分分鐘被消失,
  • 他不會用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因為他根本不需要吞掉魏國,吞了消化不良會噎住;因此諸葛亮北伐不是為了消滅魏國(最多是蠶食,而非是魏延主張的一舉吞食);

司馬懿與諸葛亮這對生死冤家非常符合《周易》的思辨性(也是其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色),陰陽的相反相成,相生相剋,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依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進攻性防禦。諸葛亮即使想吞併魏國也不可能,比較各個國家的的兵力部署就明白了

  • 諸葛的兵力部署;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每次北伐不超過五萬人(蜀漢總兵力也就十萬眾,這已經是國家的沉重負擔了,蜀漢總人口才94萬)。
  • 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

  • 此時孫吳有兵23萬(230萬人口)

魏蜀實力實在是相差懸殊,因此,蜀國根本沒能力在關中平原和魏國騎兵進行主力會戰,蜀國北伐不可能取勝,這點諸葛亮心裡比誰都清楚,但是,蜀國實在弱小,隨時面臨魏國的入侵,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所以,諸葛亮以守為攻來保家衛國

三,牽制曹魏兵力、減輕魏國對東吳的攻擊,當時魏國精銳在攻打合肥,東吳破了蜀國自然完犢子,所以北伐在減輕東吳壓力。

四,從長遠來說,先攻東吳再攻魏國才是諸葛亮與劉備統一天下的戰略路線-------劉備習慣於先吞併小的諸侯,再逐步吞併更大的,所以,赤壁之戰有了一畝三分地之後,劉備想的不是聯合孫權、劉璋、張魯、馬超等一起對付曹操這個最強大的對手,而是先佔了劉璋的地盤再對付張魯,可惜的是張魯被曹操消滅

鞏固完蜀會就吞吳,這應該是劉備的戰略(但肯定不是夷陵之戰的戰略目標);孫權正是意識到了這點才先發制人,借著關羽北上的機會,授意呂蒙拿荊州(不讓劉備扼住自己的咽喉);

這也間接證明了諸葛亮的北伐不是統一戰爭

魏延根本不明白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一心恢復漢室,就如岳飛一心想收復失地迎回二聖一樣,這不是找死嗎?

劉備如果北伐的話,戰略意圖肯定是跟諸葛亮一樣(不是為了征服魏國);你說,魏延是不是該死?

魏延之死是源於自己的軍事理念錯誤---魏延只是個武將,不懂政治,就如岳飛,以為打勝仗就是成功,諸不知勝仗越多,死的越快

魏延本身未必想造反,但是不排除自己篡位自立的可能,理由見 如果當年諸葛亮將三軍交給魏延而不是楊儀,蜀國未來會如何? - 沈雅涵的回答

如果魏延一直持征服魏國的態度,即便諸葛亮不殺,劉備也會殺,

只不過劉備知道,諸葛亮壓得住魏延,才沒有誅殺魏延,

而諸葛亮知道自己死了之後,沒人壓得住魏延,所以,下令馬岱誅殺魏延;

當然,諸葛干魏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原因,打壓元老派;這就如朱元璋誅殺功臣,劉邦誅殺異姓王,為子孫鋪平道路

諸葛亮死了之後,新人是壓不住魏延的,不排除魏延跟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政權一樣篡奪蜀漢政權,這是為將來剷除後患

總結: 魏延之死恰恰是子午谷奇謀害了他,畢竟為將和為帥者格局不同,戰略不同。

諸葛一死,姜維北伐可能也難有建樹,若魏延還在,必將認為主帥寡能,起了弒主之心(魏延有弒主的前科),殺主得權後,必將按照自己的思路搞什麼子午谷奇謀。

為將者險中拼殺,以英勇求勝。但為帥者豈敢輕易讓大軍身陷險境呢?

魏延不死,也許會更糟。所以,不是孔明要他死,而是孔明死後的爭權奪利(爭權奪利不僅僅是戰略分歧,還包括撤軍問題---楊儀對付不了魏延,索性把魏延做掉)

---------------------------------------------------------------------------------------------------------

三國系列

8,如果當年諸葛亮將三軍交給魏延而不是楊儀,蜀國未來會如何? - 沈雅涵的回答

7,諸葛亮是怎麼知道魏延有反骨的? - 沈雅涵的回答

6,王允王司徒的連環計為什麼沒有被識破? - 沈雅涵的回答

5,為什麼呂布才跳槽兩次就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靠無數次還被稱作英雄? - 沈雅涵的回答

4, 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 沈雅涵的回答

3,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 沈雅涵的回答

2,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 沈雅涵的回答

1, 歷史倒回,董卓進京後到底應該怎麼走? - 沈雅涵的回答


他想奪軍權。他覺得諸葛亮死了該輪到自己了。其實本來也不算錯,但是這麼做本身就是很犯忌諱的事情,而且你不知道自己啥人緣啊?

魏延有能力,但政治智商是負數。

軍人以服從和命令為天職,他卻耍個性。因此他死的其實也不怨。

只是夷三族太過分了。楊儀不是個東西。

題外話:

看到有回答提到了子午谷奇謀,我覺得這種「翻案風」的噱頭已經被炒爛了。

子午谷奇謀僅僅是一個設想,是純粹的紙上談兵。聽著是很酷,其實風險也不小。

而且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如果不是馬謖失了街亭,完全可以按照諸葛亮謹慎的方法取得勝利,沒必要採取魏延的風險計策。在馬謖沒失街亭的時候,擺在諸葛亮面前的本來是一個十拿九穩的方案,試問諸葛亮為什麼放著風險小收益大的方案不用,而要聽從魏延的高風險方案啊?既然可以謹慎,為什麼要冒險?

看問題必須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不能把某件事單獨提出來,脫離於實際情況之外去看待。

如果諸葛亮是自己沒招,然後還不聽魏延的招,那才是諸葛亮的錯誤。可諸葛亮真正的錯誤是對馬謖估計不足。魏延的計策在當時提出來並非最佳方案,被否決很正常。

只不過馬謖這個豬隊友把事情搞砸了,於是魏延的這個曾經的炫酷提議就被反反覆復地拿出來說事。這反倒是事後諸葛亮了。


想不是罪,做了才算


魏延之才 勝楊儀百倍。

而面對大敵時,不肖臣 以莫須有之罪 誅賢臣,發生這種事的國家都滅亡了。


人家根本就沒造反,魏延和楊儀向來不和。魏延討厭這個只會耍嘴皮子的腐儒,楊儀也討厭魏延總是目中無人的樣子,在諸葛亮臨終前說讓楊儀,姜維先走,魏延斷後。魏延心想,憑什麼給這個腐儒斷後,就先走了,楊儀就在後面追,兩人都上書說對方要造反,劉禪就問郭攸之這些人誰最可能造反?他們就說,楊儀一個儒生,又是丞相的學生,應該不會,魏延是僅有的大將,他最容易造反。然後劉禪就讓馬岱在漢中攔截並殺掉他。楊儀也因為嘴不幹凈背罷官,之後還罵朝廷,被殺。


當時的人都很清楚魏延無意謀反,以下為三國志的記載,禕=費禕,儀=楊儀,延=魏延,黥=英布,韓=韓信,權=孫權,諸葛亮=……

    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


魏延是被坑死的,是被隊友推著走向造反的道路的。

提起魏延,有一句話是和他離不開的——腦後有反骨。諸葛亮的這句話可以說將魏延推向了深淵。

正因這句話,在諸葛亮死了後魏延被推向了「造反」之路。說是造反,實在是冤枉,畢竟造反要有個反的對象,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只是對楊儀不滿而已,也沒反劉禪,也沒叛逃魏國,何來造反只說?

諸葛亮死後,魏延並沒有造反的意思,反而是要繼續北伐征魏,「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而且還表示「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

這話說的沒毛病,只因一個就荒廢國家大事明顯是不可取的。這裡也要怪諸葛亮安排不周,沒有找好接班人,所以才導致他死之後全線撤軍的情況。

另外,諸葛亮的手下對待魏延確實也不地道,一個接一個地挖坑讓他往裡面跳。

先是費禕拿著楊儀的假令讓魏延斷後,被魏延拒絕後楊儀還說「今我以兵符往,史欲探其心耳」。人家後來的李世民都知道故意去賄賂引誘官員貪污都不能責罰,這個楊儀反而在這裡耍起這些小手段了。真是想一口吐沫噴在楊儀臉上,故意去引誘別人犯錯,也是個心機婊。難怪蔣琬也說楊儀「不容於物」。

再說費禕,本來應該調節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在這裡反而是直接倒向了楊儀。明明在聽完魏延的訴求之後,表示「待吾往見楊儀,以利害說之,令彼將兵權讓與將軍,何如?」

結果轉臉就把兩人的私下談話全盤告訴了楊儀,剩下魏延還在軍中左等右等,等了許久不見費禕回信便安排馬岱前去打探消息,——楊儀直接讓姜維斷後,剩下魏延什麼都沒安排。

這是魏延的內心是崩潰的,自己衝鋒陷陣數十年,結果什麼都不通知他就撤走了,這明顯是耍猴的節奏。

內部矛盾宜疏不宜堵,然後諸葛亮偏偏安排了馬岱在他身邊煽風點火「莫亦素恨楊儀,今願助將軍攻之」。

楊儀、費禕挖了坑之後,馬岱這貨還嫌坑不夠深又狠狠地揮了揮自己手中的鐵鏟把坑挖得更深了。不知身在坑中的魏延便被他們推著走上了起兵之路。

等到兵敗之時,魏延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想起來「我等投魏,若何?」一個本來想繼續出兵攻打司馬懿的蜀國大將,硬生生被逼著轉向魏國陣營。

但這也不能當成他造反的理由,兵敗投敵,這在三國時期也算是常見現象,劉備、關羽不都做過么?

然而,魏延想不到的是,在他前面馬岱又挖好了坑「大丈夫何不自圖霸業,乃輕屈膝於人也?」當初看到這裡的時候就想吐馬岱一臉口水,這是教唆魏延造反啊。

馬岱還給出了理由「吾觀將軍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吾誓同將軍先取漢中,隨後進攻西川」。這口毒奶,馬岱給得好。魏延起兵明明只是一時之氣,到了這裡真正被坐實造反了。

即便是這樣,從魏延的話中也看不出他造反的意圖,在他活著的最後一段時間內,姜維問他何故造反。魏延的回答是「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出來」。

明明是兩人的權力之爭,最後卻被當成造反砍殺了,魏延的死可謂是十分冤枉。而這其中的最大的原因則都是因為諸
「魏延腦後有反骨」,所以諸葛亮才在臨死之際叮囑馬岱、楊儀等人挖坑殺魏延。

腦洞歷史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魏延不是想造反這種觀點已經得到很多人認同了,現在甚至楊儀不是想投靠魏國的觀點也有人提出


說你有,你就有,沒有也有;

說沒有,就沒有,有也沒有。


想起一副對聯

知人善任,先帝帳下魏延成棟樑。

抑才貶能,孔明軍中文長變廢將。

孔明自劉備死後,凡事親力親為獨攬大權。致使蜀國沒人敢逆其意。也沒人能有自我主張去做出判斷。任何事都要經孔明手,所以這種環境之下怎能鍛煉到好的武將?所以稍微有些自我主張的魏延對於政治上獨斷的諸葛孔明已然是政敵。安個叛逆罪名有何難?


造反幹嘛?

魏延只是想做梁翼竇憲罷了。


推薦閱讀:

以《三國志》為準諸葛亮和郭嘉PK誰會贏?為什麼?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到底是徐庶還是關羽?
司馬懿前期是忠臣么?如果是,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篡權的心思的,明帝死後么?
三國志里的武將,他們的官職排行是怎樣的?
夏侯淵之死對魏國的衝擊是否與關羽之死對蜀國的衝擊相當?

TAG:三國 | 魏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