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紅色加藍綠色的配色有什麼由來,故事,文化或者科學依據嗎?
這種紅色加藍綠色配色在各種音樂作品,mv,潮牌,大麻亞文化中出現,請問這種配色有什麼學名,故事,根據等?
這種配色盯著看會有些暈,有點像3d圖片。相機那一張是我自己的攝影作品。上面的簽名我自己做的同類配色
這是色彩分離效果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波普藝術流派中的光效應藝術(OP Art)中常用的手法常用有2種- 增色分離。把圖片中顏色都分為紅、綠、藍(RGB)
- 減色分離。把圖片中顏色都分為青、品紅、黃(CMY)或者紅、黃、藍(RYB)
有種說法是:視網膜上用來感光的視錐細胞分別對幾種顏色的光敏感,對其敏感的光越強相應細胞也就越活躍,但也越容易疲勞。而這幾種顏色就是色覺的原色:紅、綠、藍或者紅、綠、黃、藍。
而亮度高也會讓色覺產生疲勞所以紅綠藍對於的高亮度:洋紅、黃、青,也就是CMYK,CMY最常容易讓人視覺疲勞了(現在科學界對色覺形成原理還有爭論上面說法僅供參考)
好像扯遠了,趕快收回來。補色刺激
色彩對比強烈容易產生色覺刺激,而色彩對比最強烈就互為補色了:這個是色環,色環上相對的色彩(比如深紫色對面的黃色)就是補色了。而色環是什麼呢,色環就是用原色為基礎列出依此列出各原色的間的顏色,形成一個環,下面是美術中常用的用橙、紫、綠為基礎的色環。對比度高的刺激性很強,不僅容易引發覺疲勞,嚴重的還會引起事故:引起大量群眾癲癇發作的 3D龍事件
紅藍快速交替引發癲癇話說外科醫生穿的手術服、桌布都是淺綠(或暗綠)色,因為在手術中,一直看著鮮紅的血,就會被補色殘像所產生的綠色導致精神無法集中,因此會會用的淺綠(或暗綠)色來緩和(其實有蠻多是淺藍色的,只要不是白色和紅色都好)。
2.構圖上
重複交錯的圖形也會令視覺產生疲勞,你看到交錯重複的構圖時的時候,大腦會下意識的判斷位置和數量加上色彩上的強烈對比色覺很容易疲勞重複加強對比:閃瞎結論
這種視覺疲勞很容易產生「色覺幻覺」、感到緊張和不安、迷幻感。所以用來表示以產生幻覺為樂的大麻亞、毒品之類的再合適不過了
而潮牌常用的pop(波普)風格更多的考慮到的是這是很酷的東西:
色彩錯位啊、原色啊、印刷啊、高對比、視錯、科學啊都是很酷的東西一些光效應藝術作品:首先,我不認為這是 Op art。Op art,全稱 optical art,是製造視覺幻覺的一種藝術,大多數是抽象的。Op art 的目的是給觀眾造成視覺幻覺,比如感到圖案在移動、旋轉、閃爍、晃動、膨脹或其它形變,或者隱約可見另一幅畫面。比如下面的作品。
Rotating Rings by Gianni Sarcone。圖中的圓環給人旋轉的錯覺。Op art 的關鍵在於製造視覺幻覺,題主的圖片中出現的效果,都不是為了製造幻覺這個目的而存在的。
題主其實舉的例子非常好,但其實是兩種不同情況。
1)模仿套版印刷的瑕疵,波普藝術(pop art)比較常見手法。
套版印刷是通過對一張紙依次用幾種不同顏色的墨水印刷以產生更加豐富色彩的技術。一般用四中顏色的墨水:青、平紅、黃和黑,既 CMYK 模式。由於需要多次印刷,有時會出現印刷對位不準確的套版瑕疵。那麼,為什麼波普藝術要人為模仿這種瑕疵呢?因為波普藝術表現的就是「低廉的、大量生產的、浮華的和騙人的玩意兒」,那麼這種套版瑕疵就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這種感覺。
題主作品上的簽名從技術角度不是特別嚴謹,但是效果達到了。Maroon 5 的這一張就做得更標準一些。
2)紅藍 3D(anaglyph 3D)。紅藍 3D 是利用「有色鏡片會過濾掉同樣的顏色」的原理(可以簡單想像為,戴上紅色的鏡片就看不見紅色了,因為所有東西都紅了),左眼用紅色鏡片,右眼用藍色鏡片,然後將拍攝或 CG 渲染出的左右兩眼的畫面處理成右眼圖像左眼看不到,左眼圖像右眼看不到,從而在看同一張平面圖像時實現 3D 效果。鑒別起來比較簡單。首先不能通過顏色,因為紅藍 3D 的圖片不一定一定是紅藍,比較常見的還有紅綠、紅青等等。鑒別方法就是不戴紅藍眼鏡,去觀察在縱深空間里物體兩色錯位的偏移量又沒有增加或減少,或者便宜方向發生對調。
HUF 那張別看了,瞎胡整。
以上。好吧我自己已經弄明白了,這是cmyk色模式。cm二色,而maroon5專輯封面是cmyk全色。但是這種藝術形式如何與潮牌,大麻等聯繫到一起,希望知道的大觸回答一下
可能是模擬紅藍3D效果
看了日報忍不住來吐槽一句 一樓把順序搞反了 不是看三原色可以幻 而是幻了的世界就是三原色閃來閃去的
推薦閱讀:
※從設計的角度看,魔聲耳機的外形怎麼樣?
※有圖片的PPT應該怎麼排版才會好看?
※存在不能被PS的圖片嗎?
※設計做得「奇怪」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沒有什麼大家覺得二逼但是二逼得很有趣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