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有哪些知名的爭吵?
僅限學術觀點不同引起的爭執 人身攻擊的就算了
包括至今尚無明確結論的。。
開宗明義,考慮到樓主問的是「學術界有哪些知名的爭吵」,故設定以下遴選標準:
1. 學術:爭吵範圍限定在學術範圍內,對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布魯諾與教廷的衝突不計在內,因為布魯諾不是因為其支持日心說的科學觀點遇害,請參考答主的另一篇知乎問答布魯諾是因為支持日心說捍衛科學而死的嗎? - 汪有的回答。
2. 知名:具備知名度,爭執雙方至少有一方具有廣泛知名度,爭執主題在學界產生重要的影響——霍布斯和沃利斯關於是否能尺規作圖化圓為方的爭執不計,胡克和惠更斯爭論誰發明了鐘錶遊絲彈簧不計,影響力不足。
3. 爭吵:要有火爆性,要打起來,要撕逼,要有熱烈的場面。——愛因斯坦和波爾關於上帝是否擲骰子的爭論不計在內,賴爾和赫頓的地質學均變論和災變論之爭不計,沒吵起來。
以下我選取了五場爭吵,也是我心中的科學史上五大撕逼,第一場伽利略迎戰天主教會,是首次科學與宗教的猛烈衝突。第二場牛頓對陣惠更斯,開啟光學史四百年爭論,並直接引發了量子力學的源頭。第三次還是牛頓出馬,對陣萊布尼茨,是科學史首次就優先權展開長達幾十年的爭吵。第四場伏爾泰對陣尼達姆,爭論生命起源,是唯一一次大型爭吵中,學術觀點錯誤的一方最終獲勝。第五場赫胥黎對陣牛津主教,是科學史上首次約架,從形式到內容都開啟了先河。
這裡牛頓出現兩場,沒錯,在我看來牛頓是最喜歡跟人吵架的科學大家,他幾乎把當時所有能吵的著名科學家都吵了個遍。只有哈雷——就是哈雷彗星那個哈雷——和他親密有加,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讀資料發現,哈雷的父親是個肥皂商人,不知道算不算一些線索。
當然,題主問的是爭吵,如果改成爭論,我會把第四場剔除,把愛因斯坦和波爾的沒吵起來的論戰放進去,我想這應該會構成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五場爭端。
當然我還是選了五場爭吵,因為科學家們撕起逼來實在太兇猛了,大家都覺得科學史很枯燥,可我讀起來,有時候感覺自己是在看《小時代》。
此外,我還會增加一篇中國區番外篇,康熙年間耶穌會士湯若望與清朝大臣楊光先圍繞中西方曆法的爭論。這場爭論在清初發動,最終奠定了西方曆法在中國的勝利,但卻付出了血的代價。
此外,本文全部內容是我目前在寫的科學史相關書稿部分內容,為本人綜合整理各類資料原創,如欲轉載必須取得本人同意並註明原作者。
1.
「可它仍在運動」
日心說與地心說之爭
伽利略 vs 天主教會
時間:十七世紀
正方:伽利略
近代科學之父
反方:烏爾班八世
天主教教皇
過程:
1632年,哥白尼學說正式被禁十六年後。伽利略時年六十八歲,這一年,他在佛羅倫薩寫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對話》。
《對話》全稱為《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以三個人的對話形式討論了地心說和日心說。書中對話的三人分別代表日心說信奉者、地心說信奉者及中立者,在書中四天的討論中,用最全面的邏輯完整地支撐了日心說體系。
彼時「異端之錘」羅貝托·貝拉名與當年的保羅五世均已經在十一年前去世,當年曾經賦詩讚頌伽利略的巴貝里尼紅衣主教如今高踞教皇的御座,稱烏爾班八世,一改此前的友善態度。教皇閱後震怒,宗教裁判所當即成立特別委員會三人小組對《對話》一書進行調查。當年九月,委員會兩周內連續舉辦五次會議並提交報告。教皇旋即要求伽利略立即趕來羅馬,接受裁判所審判,不得有任何延誤。
如同當年對布魯諾的審判,他的審判由十名主教聯手執行。伽利略起初還想辯解自己只是把日心說作為一種科學假設進行探討,《對話》中對於兩大體系均有涉及且不偏不倚。然而這樣的辯解實在蒼白,事實上,全書明白無誤地表達了對日心說的傾向性,所有對地心說的維護都顯得淺薄可笑。僅舉一例,在書中為地心說辯解的人物名為辛普利奇奧(Simplicio),即使是不懂義大利語的我們都能發現辛普利齊奧的「辛普」明顯與「圖樣,圖森破」中「森破(simple)」諧音,這樣明白無誤的諷刺當然也難逃宗教法庭之眼,事實上,義大利語中的該詞源自詞根semplice,也正是「頭腦簡單」之意。
兩個月後伽利略穿著懺悔者的白布長袍,匍匐在裁判所冰冷的地面。宣判書冗長而洋洋洒洒,長達十數頁,十位紅衣主教中有七位簽署了自己的名字。宗教裁判所將其判定終身監禁,按他們的設想,伽利略應當在地牢里度過自己的餘生,並每周背誦《聖經·詩篇》中的悔罪詩。
伽利略逐字開始誦讀裁判所為他擬好的棄絕宣言,發誓永遠擁護地心思想。相傳當他讀完宣言,垂頭看著膝下沉默的大地,喃喃低語:「可它仍在運動。」
影響:
義大利最後宗師的囚禁,伽利略至此在軟禁之中度過餘生。伽利略各項作品均遭封禁,1982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啟動小組,通過十年對伽利略事件的重新調查,伽利略在逝世三個半世紀後終得平反。
這是日心說與地心說首次重要衝突。日心說經此一役,後經開普勒、牛頓完善,成為科學界主流學說。
2.
「如果說我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光學波動說與粒子說之爭
牛頓vs胡克惠更斯
時間: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初
正方:牛頓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
英國皇家造幣局局長
劍橋大學盧卡斯教授
近代物理學之父
反方:惠更斯
法國皇家科學院奠基人
胡克
英國皇家科學院奠基人、實驗主任
過程:
牛頓、惠更斯、胡克同為十七世紀頂級光學大師,三人學術領域交叉之處,起於望遠鏡設計製作。
伽利略當年轟動一時的透鏡望遠鏡採取透鏡折射原理,當光線穿過高倍透鏡之時,由於不同顏色光線折射角不同,通過鏡筒的白光會在成像邊緣形成彩色的光圈,成像質量也非常堪憂。
要克服這一困難,只能採取長焦距曲率小一點的透鏡來減輕圖像扭曲,由此帶來的副作用是鏡筒被大大加長。光學大師惠更斯創造性地拋棄了鏡筒,設計「天空望遠鏡」,他直接把巨大的物鏡安在高塔之上,然後觀測者站在幾個街區外,手持目鏡對著物鏡進行觀測。
牛頓早就通過三稜鏡分光實驗對摺射現象了如指掌,他直接設計出反射望遠鏡,放棄透鏡的設計,而是使用凹面反光鏡來聚攏光線,由於任何顏色的光線入射角與反射角都精確相等,一舉消除了折射望遠鏡的成像光圈。
在牛頓、惠更斯等光學專家放眼天空之時,胡克在光學領域則鑽研毫末,在伽利略此前粗糙的顯微鏡基礎上進行修改,制出第一批實用的顯微鏡。胡克曾指責牛頓剽竊了自己的反射式望遠鏡設計,稱自己早就做出過一版更好的。後來在牛頓與胡克的致函中,牛頓寫下「如果說我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由於胡克身材矮小,學界普遍認為此為對胡克的諷刺。
惠更斯剛剛了解到牛頓的反射望遠鏡及光學論文。他表面加以讚譽,稱牛頓的論文「極具獨創性」,心裡卻對牛頓的光學成果不夠滿意,他大力完善自己的光學構架。開始貫穿了整個光學發展史的,牛頓的「微粒說」與惠更斯和胡克的「波動說」爭論。牛頓從光的反射現象入手,認為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組成。惠更斯則認為光是一種波動,用以解釋光的折射現象。此後惠更斯出版《論光》,以波動理論推導出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令波動說在這場爭論中搶佔先機。
惠更斯1678年出版《論光》,牛頓此刻無心參與爭論,一時選擇隱忍。期間出版《原理》一書,提出萬有引力。
1703年,牛頓的夙敵胡克在落寞中走完了自己68年的人生旅途。牛頓更進一步,當選為新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此時的牛頓,靠著《原理》一書,奠定了科學界第一人的地位;皇家學會主席一職讓自己在科學界也舉足輕重,他迅速而高效地,開始了對昔日老對手的清算。
首當其衝的是已經逝世的胡克,英國皇家學會中的胡克實驗室和圖書館被就地解散,胡克留下的實驗器材或被分散或遭銷毀。甚至,在1710年皇家學會會址搬遷時,唯一的一副畫像在搬遷中遺失,至今無人知曉胡克的真實面貌。
胡克逝世的第二年,牛頓重啟光學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於當年出版巨著《光學》,這本著作匯聚了牛頓在劍橋三十年研究的心力,從粒子的角度,闡明了反射、折射、透鏡成像、眼睛作用模式、光譜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他更從波動說中汲取養分,將波動說中的震動、周期等理論引入粒子論,全面完善補足了粒子學說。緊接著他將波動說無法解釋的問題一一提出,並對惠更斯當年的《光論》加以駁斥。當時惠更斯已在九年前病逝於荷蘭海牙。波動說連失胡克與惠更斯兩大支柱,牛頓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光學兩大理論交鋒局勢,此後的一個世紀,微粒說一直牢牢佔據著光學研究的主流。
影響:
牛頓以一人之力扭轉微粒說劣勢,壓制波動說長達百年,至於波動說的反撲,則要等到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的帶領方才捲土重來。這場爭論後來持續了數個世紀,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以光電效應的光量子現象為基礎,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才算為這場馬拉松式的辯論畫上終止符。
3.
「以前懸而未決的問題現在同樣無解。」
微積分發明權之爭
牛頓vs萊布尼茨
時間: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
正方:牛頓
反方:萊布尼茨
柏林科學院院長
1666年,後來被稱作科學史上的奇蹟年,這一年,鼠疫爆發,牛頓避禍於鄉下伍爾索普莊園。這一年,牛頓遇到了自己的蘋果。牛頓把地球對蘋果的引力和對月球的引力聯繫到一處,在計算月球軌道涉及到的繁瑣的向心力計算時,為了方便計算,他發明了微積分。這一年牛頓24歲。
而九年之後的1675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師從於法國皇家科學院核心惠更斯,經曆數年研究,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與牛頓從天體力學入手創立微積分的角度不同,萊布尼茨以數學家的身份,從幾何學的切線面積問題發散,提出了同樣的數學理論,二者殊途同歸。
在進行微積分研究之時,萊布尼茨已經與牛頓有所交集。1675年萊布尼茨得到來自英國方面的最新無窮級數研究目錄,便涉及到一些牛頓的研究。一年後,萊布尼茨在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引薦下,與牛頓進行了短暫的通信。
其中兩封最重要的牛頓回函如今被稱作「前函」與「後函」,其中約略提及了牛頓的數學研究,他特別提到自己多年前便在微積分的初級版本無窮級數方面得到了突破。但牛頓小心翼翼地在信件中用一串密碼加密了微積分的核心內容。
在「後函」中,牛頓已經懷疑自己的微積分理論存在被萊布尼茨剽竊的可能,對萊布尼茨信件中提到的與自己體系有異但內核一致的微積分體系,他不算客氣地評價道:「以前懸而未決的問題現在同樣無解。」
萊布尼茨晚於牛頓十年發明微積分,兩人都沒有急於公布自己的成果,直到八年後,也正是牛頓進行撰寫《原理》工作之時,1684年10月,萊比錫大學學術刊物《學術論文集》刊登了萊布尼茨署名的論文,在這一篇論文里,萊布尼茨率先發表了微分研究,聲稱自己發明了這一嶄新的數學工具。
這是數學史上公認的最早發表的微積分文獻。兩年後萊布尼茨發表積分學論文,兩篇論文攜手確立了微積分體系,並採用了先進現代的微積分符號,一直沿用至今。
兩篇論文均沒有提到牛頓的名字。
這是巨人間對微積分優先權爭奪的開始,當時的牛頓引而不發,一年半後牛頓完成巨著《原理》,在其中的第二冊中增加一段敘述,提到了十年前與萊布尼茨的「前函」與「後函」中的密碼錶述,陳明自己才是微積分的最早發明人。
真正的對決又拖了十餘年,牛頓料理了與胡克的恩怨後,終於騰出手來。在牛頓的影響下,一個特別委員會在英國皇家學會中被組織起來,專門負責處理微積分的優先權之爭。牛頓表示,委員會成員學識廣博,來自幾個不同國家,學術精熟,一定可以給出公正客觀的解答。
一份詳實的報告被很快被委員會匿名出具,宣布牛頓對微積分具有優先權。這份報告很快被寄送到全歐洲的各個學術中心,期間牛頓一直撇清自己和委員會的瓜葛,並表示自己「遠遠迴避」,「唯恐被人覺得我為自己的案件作證」,事實上在後來整理牛頓的手稿之時,發現牛頓正是那份報告初稿的撰寫人。而兩個世紀後在學會整理檔案之時,發現了當時被有意隱瞞的委員會名單,發現委員會幾乎完全由牛頓的門人摯友構成,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便是牛頓的好友埃蒙德·哈雷。
萊布尼茨自然無法忍氣吞聲,他與學生伯努利一道,以匿名傳單的形式通報全歐,攻擊牛頓過分追名逐利。只是雙方的話語權並不對等,萊布尼茨如同可笑的堂吉訶德,面對英國皇家學會隆隆旋轉的風車,無疑勢單力孤。
1716年,70歲的萊布尼茨在痛風和膽結石引起的絞痛中長逝。
影響:
來自牛頓的打壓並未湮沒萊布尼茨的功績,今天人們公正地將牛頓與萊布尼茨同時視為微積分的獨立發現者,萊布尼茨微積分系統的符號體系簡潔優雅,被全世界沿用。同時的英國數學家則因為沉醉於民族榮光,在之後一直固執地使用牛頓繁瑣的記法,令英國的數學水平在此後的一個世紀都落後於歐洲。
此前的學術爭論往往在於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針鋒相對,而牛頓與萊布尼茨進行的卻是學術優先權之爭。科學家們第一次嚴肅對待起優先權問題,正是自牛頓與萊布尼茨而始。後來的學者們從他們的經歷中汲取教訓,從而完善了科學論文發表制度,學界關於優先權的爭論日漸減少。
-10月31日補充第四節-
4.
「你在那些無聊之極的地方,證明了牛頓足不出戶就能證明的東西。」
生命起源漸成論與預成論之爭
伏爾泰斯帕蘭札尼vs莫佩爾蒂尼達姆
時間:18世紀
正方:伏爾泰 「歐洲的良心」,啟蒙運動旗手,百科全書派領軍人物,亂入的科學界票友
斯帕蘭札尼 義大利生物學家
反方:莫佩爾蒂 柏林科學院院長
尼達姆 英國生物學家
1750年,啟蒙學者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邀請東去柏林,出仕普魯士宮廷。很快,他開始與柏林科學院院長莫佩爾蒂針鋒相對。
莫佩爾第是法國科學家,1736年莫佩爾蒂帶領科考隊前往北歐。他們在啟程一年零三個月後返回巴黎,通過子午線測量,證明地球是扁球體,符合牛頓模型的預測。莫佩爾第以此成名,1746年正式成為柏林科學院院長,與從德國彼得堡科學院挖角而來的數學家歐拉,聯手撐起柏林科學院。
莫佩爾蒂當時與正與同門師弟數學家凱尼格(Samuel K?nig)發生一段過節。凱尼格在一篇論文里,對莫佩爾蒂的成名作,最小作用量原理提出了質疑。莫佩爾第仿效四十年前牛頓打擊萊布尼茨的手腕,以專家評審會的方式對凱尼格進行打壓,逼迫後者辭職。「歐洲的良心」伏爾泰隨即為凱尼格出頭,開展了針對莫佩爾蒂猛烈的抨擊。
伏爾泰本算是莫佩爾蒂的故人,本次反目,當然不僅是因為伏爾泰的正義感驅使。此前伏爾泰和有有夫之婦愛米莉結成了情人關係,而愛米莉因工作與莫佩爾蒂接觸後,對莫佩爾蒂萌生好感。現如今私怨之上,又添公仇。
伏爾泰的手段不算高明,莫佩爾蒂在此前的研究中提出過許多奇思妙想,包括炸開金字塔探索其中奧秘,向地心打孔向地層深處一探究竟,聚集一堆麵粉看看上面是否會自然長出鰻魚等等。伏爾泰以充滿諷刺的語氣狠狠地嘲弄著院長這些奇怪的想法,在伏爾泰的筆下,就連莫佩爾蒂引以為豪的北歐子午線測量之旅,也變成了「你在那些無聊之極的地方,證明了牛頓足不出戶就能證明的東西。」
莫佩爾蒂在伏爾泰的包裝下成為歐洲學界的笑柄,在疾病與伏爾泰的雙重打擊下,莫佩爾蒂的身體迅速衰朽下去,1759年夏天,莫佩爾蒂病逝,柏林科學院院長至此隕落。
伏爾泰的火氣還沒有完全消散,在伏爾泰諷刺莫佩爾第「用麵粉生產鰻魚」的可笑之時,另一位生物學家尼達姆被伏爾泰順手一擊,無端中槍。
英國人約翰?尼達姆比伏爾泰年輕十五歲,在微生物研究領域頗有所長,「以麵粉生產鰻魚」一說事實上出自尼達姆的首創。
科學界票友伏爾泰無意之間就此亂入了當時生物領域「漸成論」與「預成論」兩大陣營的對戰,在十八世紀,在哲學領域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你從哪裡來」的發問引爆了生物學領域「漸成論」與「預成論」兩大派系的爭執。——生命從何而來?是自然界的自然孕育還是真如《聖經》所言出自造物主的創造?
「預成論」認為,從上帝造物的一剎那起,便已經創造了全部當時以及未來在地球上出現的生物。每一個器官都預先成型,只是極其微小,在後來的發育中按比例放大而成熟。人的生殖細胞中各個胚胎層層嵌套,每一個胚胎髮育成人之後,又在生育年齡激活肚子里的下一級胚胎成為子輩。換而言之,如果有人找到在伊甸園裡首次偷食禁果的亞當令夏娃受孕的第一顆精細胞,用顯微鏡去觀察,他可以看到層層包含之下的全部人類未來的模樣。這樣的觀點在我們今日看來荒謬之至,在當時卻風靡一時。
「漸成論」則又稱「自然發生論」(abiogenesis),源頭可上溯到古希臘時代。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居民發現尼羅河泛濫之後,潮濕的土地上遍布蹦跳的青蛙,便認為濕潤的土壤自然可以長出青蛙;而歐洲的農夫發現將糧食儲存進糧倉後會滋生鼠患,便以為潮濕的糧食自然可以變成老鼠。到了莫佩爾第與尼達姆這一代,人們知道大型動物不會自然產生,但相信微生物可以無中生有。
尼達姆直接以實驗方式進行論證。他把煮沸殺菌的羊肉汁放入消過毒的玻璃燒瓶,用軟木塞塞住密封,結果數日後羊肉湯中蠕動著大量微生物。他又觀測潮濕腐敗的麥子,發現同樣可以繁殖生命。他把這些生物描述為細小的鰻魚,也正是這一點引來了伏爾泰的攻擊。這些結果直接宣告了生命似可從非生命物質中誕生,經過布豐在《自然史》中的引用,「漸成說」先勝一籌。
伏爾泰作為「預成說」的信徒,生物學造詣平平,只能通過抹黑尼達姆的名聲來達成目的,他先是在作品中把後者歪曲成用羊肉汁和腐爛小麥生產「鰻魚」的可怕怪人,又說尼達姆是同性戀者,並誣指尼達姆是愛爾蘭人,又信仰耶穌會——在當時的法國,無論是愛爾蘭人還是耶穌會會士還是同性戀都不受歡迎。
尼達姆則不落下風,列舉伏爾泰的風流韻事諷刺,還說伏爾泰和他外甥女有著曖昧關係,連伏爾泰牙齒脫落,羅圈腿的生理缺陷也被提上檯面。
最後這場鬧劇以伏爾泰更勝一籌的手段告終,尼達姆因信仰耶穌會和欺詐雙重罪名被一度投入監獄,他的著作也登上了天主教的禁書名錄。伏爾泰領導預成論扳回局面。
科學議題的爭端終歸要回歸科學領域,在尼達姆實驗二十年後,生物學家拉扎羅?斯帕蘭札尼(Lazzaro Spallanzani)以科學實驗解決了這一爭端。
斯帕蘭札尼與尼達姆同為神職人員出身,他的研究方法建基於大量的實驗與事實之上,精密、殘忍而冷漠。為了研究動物的可再生功能,他切掉生物身上他能想到的每一個器官,看看會不會長出新的。為了進行實驗,僅僅是蝸牛他就切了七百隻。隨後他列出了長長的動物可再生器官的清單,從水螅的觸角到蠑螈的頜。
1765年,斯帕蘭札尼重複了尼達姆的實驗。他發現,尼達姆實驗中最大的漏洞在於消毒不夠徹底,只要將肉湯及器皿煮沸超過45分鐘徹底消毒,再把尼達姆不靠譜的軟木塞改為用融化的玻璃封鎖瓶口,則瓶中再也不會有所謂「鰻魚」出現,證明那些微生物根本不可能從無到有。
預成論就此翻盤成功,伏爾泰向斯帕蘭札尼專程發函以為祝賀。他們更加堅信,人類現在所處的世界與上帝創造之時全然相同。當時,科學家已經在阿爾卑斯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而伏爾泰看來,那不過是過路的旅人吃剩的魚骨。預成論再下一城,神創論宣告獲勝。
1778年伏爾泰病逝,被匆匆葬在巴黎郊野。十三年後,法國大革命已經如火如荼,在革命家的支持下,他的遺體經歷了盛大的送行和莊嚴的儀式後,安息在新近竣工的巴黎先賢祠。論戰另一方的尼達姆,則晚於伏爾泰三年善終在布魯塞爾,享年六十八歲,辭世前得到了足夠的敬意,以英國和比利時的貴族爵位身份入殮。
影響:
這一場爭論複雜微妙,預成論者使用正確的實驗現象支持了錯誤的神創觀點,尼達姆們支持學說無誤卻選錯了實驗。這是宗教神學對科學的又一次漂亮壓制,生物學發展的步伐就此大大拖緩。漸成論則要等到進化論、胚胎學甚至DNA理論提出之後,才會重歸應有的歷史地位。
1953年,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斯坦利?米勒在長頸瓶里在導師斯坦利?尤里的指導下進行了實驗,裡面裝著水、甲烷、氦氣和硫化氫,模擬著遠古時代的海洋和大氣,還放了電火花來模擬遠古閃電。幾周後瓶里的湯汁中檢測出了種類繁多的有機化合物,其中就包括生命必須的氨基酸。這個實驗以米勒-尤里實驗之名被寫進教科書,顯示了基礎的生物粒子可以經過簡單的物理過程產生,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在此顯得尤為模糊。斯坦利?尤里這位早在1934年已經因為發現氫的同位素氘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早已見慣了大場面的學者依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認為這一定是「上帝的傑作」。
此時距離莫佩爾蒂與伏爾泰的爭端開始,已經整整過去三個世紀。
-第五節有空再補,先佔坑-5.
「跟猴子交媾的,是您的祖父一方,還是祖母一方?」
科學史第一約架:進化論牛津論劍
赫胥黎 vs 威爾伯福斯
時間:19世紀
正方:赫胥黎 進化論支持者 「達爾文的鬥犬」
反方:威爾伯福斯 牛津主教 「善辯的薩姆」
-12月5日補充番外篇-
-番外篇-
番外篇
「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中西方曆法之爭:康熙曆獄
湯若望 vs 楊光先
時間:17世紀
正方:湯若望 耶穌會傳教士、北京天文台長、正一品光祿大夫
反方:楊光先 清初學者、穆斯林、欽天監監正
順治一朝,在傳教士湯若望的努力下,認可了在《崇禎曆書》基礎上編訂的《西洋新法曆書》,制《時憲歷》以為準繩,西方的天文學基因被注入到東方曆法之中,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天體系統在清帝國得到了全面採用。湯若望以欽天監監正之身份,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觀象台承擔起天文台台長的責任。湯若望以精湛的科學素養獲得了順治皇帝的信任,歷次加封,官至光祿大夫正一品。
然而湯若望的榮耀隨著順治皇帝在1661年的過世而迅速褪去,康熙皇帝八歲登極,中西曆法之爭塵埃再起。康熙四年,1665年,輔政大臣鰲拜不滿外邦人參政,授意新安衛官生楊光先上《請誅邪教書》批駁西方曆法,斥湯若望所謂「西法十謬」。楊光先本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對湯若望的天主教理念抵觸已久。在鰲拜的支持下,湯若望被羅致三大罪狀,最嚴重的一條是莫須有的陰謀造反。更稱「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湯若望拖著古稀之年的病體,桎梏加身,跪地受審。其時他已罹患中風,不能言語,更無從抗辯。次年清廷結案,湯若望被判處凌遲,他的助手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和其他耶穌會士也被投入囹圄,提審經月不休。在黑暗的牢獄裡,他們終日向天主祈禱,相互勉勵。
宣判後北京旋即發生地震,又有彗星出現,合都惶恐。清廷官員以為天象示警,殺戮不吉。孝庄太皇太后特旨傳諭「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爾等置之死地,毋寧太過。」湯若望幸運地得以身免,然而其他五位受到牽連的欽天監漢人同事均問斬,徐光啟在崇禎一朝悉心培養的一批中國天文數學人才,至此凋零殆盡。這一段帙卷中被血液黏結起來的曆法之爭,後來被史家稱作「康熙曆獄」。
湯若望並沒有支撐太久,他在一年後的1666蒙主寵詔,榮歸主懷。楊光先入欽天監,盡廢西方曆法,他所信奉的源自伊斯蘭文化的《回回曆》成為了清朝修歷的基礎。然而科學的真偽判定並不會以政治鬥爭的結果作為準繩,楊光先執掌下的欽天監工作很快陷入混亂,一年中出現了兩個春分,不該置閏的卻加多了閏月。湯若望的助手南懷仁操著並不流利的漢語,在康熙皇帝的御前辯論中痛陳楊光先的失誤,並在其後的日影測算中取得完勝。西法得以恢復,南懷仁成為新一代欽天監監正,深得康熙皇帝重用。作為康熙皇帝的啟蒙老師,他發揮科學、工程、兵器鑄造方面的天賦,後來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湯若望作古三年後得康熙一朝平反,康熙皇帝在他的祭文里,以 「遽爾長逝,朕用悼焉」的感慨,抒發了對他的緬懷。至於一手發動康熙曆獄的楊光先,在南懷仁的反訴下,以誣告致死的罪狀下獄,本應反坐死刑,因其年事已高得免死罪,遣送原籍,去世在回鄉的旅途。他與湯若望這對政治上的死敵,離開也不過是腳前腳後。
影響:
南懷仁供職欽天監後,開始對觀象台加以改造,他參照第谷的設計,吸取中國古樸的造型藝術,歷經四年鑄造六件銅質天文儀器,用於測定天體的黃經赤緯、地平象限以及天象推演。觀象台的改造正趕上英法兩國的天文台軍備競賽,它晚於巴黎天文台一年,早於格林威治天文台兩年。
不過,中西天文觀測硬體上的差距依然不可以道里計,北京採用的依然是第谷的肉眼觀測儀器,西方天文儀器在第谷之後又經歷了七十年間伽利略、開普勒、惠更斯、卡西尼、牛頓歷任光學大師的推動,已經遠非南懷仁離開歐洲時的知識儲備可以比擬,牛頓反射式望遠鏡的精度更已經遠遠將第谷的簡陋設備甩在後面。東方天文學界在崇禎一朝實現的短暫的對西方文明的追趕持平終成歷史,反應遲緩的清帝國的沉重步履,已經再難跟上西方世界的節奏。
------------------分割線--------------------
最後,循例上廣告!歡迎來關注我的新浪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汪有 歡迎點擊關注,歡迎來我的微博找我玩耍!
還要感謝 @袁霖 親,本來我寫到第三篇已經沒人看了,她鼓勵我一直往下寫下去,我才又有動力接著更新。最後我會努力把第五篇更完噠。
很多小朋友都對恐龍很感興趣,很多兒童科普書籍也都以恐龍為主題。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呢?為什麼恐龍被大家熟知,而不是什麼三葉蟲、文昌魚呢?可能您會說,因為恐龍個頭大,但是很多遠古動物的個頭都不小,比如很多巨型海獸,但是卻都沒有吸引大眾的眼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恐龍很熱門,但是恐龍的命名分類體系非常不系統呢?不僅是不系統,簡直是支離破碎,混亂不堪。恐龍一共有哪幾大類?每一類包括哪些?都有什麼特點?您能回答上這些問題來嗎?
回答不上來並不能怪您,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搞不清楚。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可能是恐龍研究領域一場驚天動地的明爭暗鬥。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詳細的描述了這場爭鬥,原文是這麼評價的:It is probably safe to say that no two people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have ever despised each other more.
劍龍、雷龍、梁龍、三角龍……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那是誰先發現命名的這些恐龍呢?事實上,絕大多數普通人知道的恐龍,都是由兩個美國人發現和命名的,這兩個人一個叫 Edward
Drinker Cope(柯普),另一個叫 Othniel Charles Marsh(馬什)。生於同一時代的這兩個人,奮鬥在恐龍研究這一共同領域,卻因為某些誰也說不清的原因,就是死活看不上對方。這一吵就是一輩子,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斗到同歸於盡。這一場大戰,史稱 The Bone Wars,又稱為 Great Dinosaur Rush。柯普老師的科研能力可能要更強一些,而且家境富裕,更重要的是他對科研事業有著驚人的投入。1876年當美軍還在與印第安人激戰的時候,他就敢於帶隊潛入印第安人領地挖化石,這真稱得上是蠻拼的。可惜「既生瑜何生亮」,他的一生之敵——馬什老師——已經不能用家境富裕來形容了,馬什的叔叔是著名的商人和慈善家 George Peabody,作為一個富二代,馬什老師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人家他叔叔直接在耶魯捐了一個博物館,然後讓他當館長。雖然馬什老師眼神不太好,遍地是化石的地方他都能一無所獲,但是憑藉著充足的財力支持,自己發現不了可以僱人嘛,再發現不了可以再多僱人進行地毯式搜索嘛。你說說,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作為一個富二代和一個超級富二代,這兩個人的脾氣都好不到哪裡去。本來他們還進行過愉快的合作呢,結果不知道怎麼就談崩了,此後,就算是「割袍斷義」了,不能說不共戴天,但也差不多那意思了。最開始是暗鬥,後來就是撕破臉的明爭了。媒體不是報道說我大藍翔為了拉生源會跟其它技校打架么,他們也差不多了,發掘隊成員互相武鬥,阻止對方發掘,甚至還偷對方的化石。為了防止對方來偷化石,有時候還會準備一箱炸藥偽裝成化石箱子……甚至為了防止對方發現自己的行蹤,他們在離開挖掘場地時會故意破壞挖掘痕迹,損毀帶不走的化石……
為了徹底壓倒對方,他們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科研戰爭。誰都憋著一口氣要戰勝對方,所以都可著勁兒的發掘化石。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他們兩個加起來就發現了140多種恐龍,而此前全美國的科研人員一共才發現過9種恐龍。作為科研成果,馬什老師一共發表了700多篇論文,而柯普老師更是一口氣發了1400多篇論文。人類關於恐龍的知識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炸。
當然,在這些論文里,他們兩個抓住一切機會攻擊和詆毀對方的觀點。一旦對方犯了錯誤,另一方一定會窮追猛打,打臉一定要堅決果斷。沒有錯誤,創造錯誤也要打臉。他們還互相控告對方剽竊和濫用科研資金,想盡一切辦法讓對方彈盡糧絕,名譽掃地。當然,這樣的爭鬥是真正的「傷敵一千,自損一千」。在漫長的爭鬥中,雙方都耗費了大量的資金,即使是馬什老師的萬貫家財也已經撐不住了。想像一下,只要你發現了一個可能的恐龍化石場地,你就可以坐地起價了,給他倆一人一封信,他倆一定會瘋狂的出價,只要你保證只讓他一個人發掘,不讓另一個人發掘,他們願意出你滿意的任何價錢。
最終,柯普老師先撐不住了,資金鏈接近斷裂,不得不把錢用於風險投資,希望能夠掙一筆錢,結果投資失敗,淪落到瀕臨破產的境地。而馬什老師也好不到哪裡去,萬貫家財都扔出去了,最後淪落到要靠耶魯發工資養活的地步。
但是,即使是如此,他倆也不能一笑泯恩仇。柯普老師直到臨死依然忘不了約架。因為那時候人們還錯誤的認為顱骨和腦容量的體積大小跟智商相關,柯普老師決定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科研事業,並且公開點名要求馬什死後也捐獻。這樣大家就能科學的比較一下誰的腦容量更大、誰更牛逼了。馬什老師這次慫了,沒敢應戰,所以柯普老師最後算是牛逼了一次。柯普老師的頭骨現在依然保存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次驚天動地的化石戰爭,帶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遺產。我們關於恐龍的知識得到了大幅擴充,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的瘋狂工作,普通大眾對於恐龍的興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今天。當然,他們的戰爭也留下了一片狼藉,由於他們真的是用力過猛,簡直就是科研大躍進,所以他們的成果也是一片混亂。有的是別人已經發現的,但是他們匆忙之中也當成了新發現;有的是他們自己發現過的,結果他們挖的太多太急,也給當成了新恐龍;做的太多太快,也就顧不上細節上的錯誤了,再加上原始化石損壞了一些,有的可能已經無從查證了。作為他們大躍進的後果,直到今天,有些恐龍的分類也是一塌糊塗,理不清頭緒。
這次恐龍化石大戰,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千秋功罪又有誰能評說呢?這種可以寫成書的問題其實早就有人寫成書了:數學恩仇錄 (豆瓣)1 塔爾塔利亞vs卡爾達諾求解三次方程2 笛卡兒vs費馬解析幾何與光學3 牛頓vs萊布尼茲微積分發現之爭4 伯努利vs伯努利數學巔峰上的伯努利家族5 西爾維斯特vs赫胥黎數學:象牙塔還是真實世界6 克羅內克vs康托爾數學的欺騙7 波萊爾vs策梅洛聲名遠揚的公理8 龐加萊vs羅素數學的邏輯基礎9 希爾伯特vs布勞威爾形式主義與直覺主義10 絕對主義者/柏拉圖主義者vs易誤論者/建構主義者數學進步是發現還是發明?科技恩仇錄:科技史上的十大爭端 (豆瓣)醫學恩仇錄:醫學史上的十大爭端 (豆瓣)
第一章 哈維對普林若斯、李奧蘭、和解剖學者:
血液循環第二章 伽凡尼對伏特:動物電第三章 塞麥爾維斯對維也納的醫學界:產褥熱第四章 貝納爾對化學家、醫師和反對活體實驗的人:實驗醫學第五章 巴斯德對李比希、鮑其特和科赫:發酵、自然發生說和細菌理論第六章 高爾基對雷蒙.伊.卡哈爾:神經網路第七章 佛洛伊德對摩爾、布洛伊爾、榮格及其他許多人:精神分析第八章 沙賓對沙克:小兒麻痹症疫苗第九章 富蘭克林對威爾金斯: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第十章 蓋洛對蒙塔尼耶:艾滋病之戰其實後兩本大陸也有出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只是豆瓣上沒找到連接。「光是粒子還是波?」和「知識來自理性(先天)還是經驗(後天)?」 ,後者也就是著名的哲學史上唯理論和經驗論之爭。 前半部分介紹光,後半部分介紹認識論。
———————————————————————————————————————————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持光是波的和支持光是粒子的學派千百年來不斷交替因為各種實驗發現而暫時佔領上風。
著名實驗包括支持光是波的:泊松亮斑,光的各種干涉、衍射條紋以及麥克斯韋方程組中對於光是電磁波的描述;
支持光是粒子的:黑體輻射能量子不可分現象以及愛因斯坦光電效應實驗。其實到了18世紀中後期麥克斯韋方程組奇蹟般的把電磁波模型給完善後,再加上之前例如菲涅爾和惠更斯對於光的干涉、衍射研究,大家都一致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 因此,當時人們自信地以為物理學大廈已經建成,留給後人的工作不過是一些邊角測量罷了。唯一令人不安的是兩朵烏雲——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光速不變)以及不能用經典熱力學解釋的黑體輻射;這兩個現象帶來了兩場革命——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實驗也證明了光會以單個光子的形式產生並且是不可分的,支持光是粒子一方終於完成絕地反殺。
這叫那些旁觀者看的是一個刺激呀。最終結局在20世紀前期被史上最牛逼的博士論文揭曉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對,作者就是本科學歷史博士才讀物理的物理學天才,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有圖更方便———————————————————————————————————————————既然改了題目說可以有現在還沒有定論的問題,我就再加一個唯理論(理性主義)和經驗論(經驗主義)之爭。(哲學史上主線爭論才不是什麼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爭論呢)通俗地講,唯理論認為知識來自於人的理性,人通過演繹推理來獲取知識,理性高於感官和認知;而經驗論認為知識來自於對事物的觀察,通過實驗研究而後進行理論歸納優於單純的邏輯推理。
這一對抗始於古希臘,拉斐爾《雅典學堂》的核心就是柏拉圖的唯理論和亞里士多德的經驗論,但前者在中世紀以神學地位中斷了討論,直到16世紀科學興起,所有的哲學家才重新加入了這場論戰,到上世紀初則以偏向後者的局面暫告段落,迎來了科學哲學的新時代。
其實康德在他的工作中把兩派學說給統一了起來,後者黑格爾更開創了哲學史上少見的統一的黃金時代。不過黑格爾去世後這個圈子又亂了起來。
地質史上三大爭論:水成論vs火成論;災變論vs均變論;固定論vs活動論。
手機碼,到電腦上再補充完整。===更新===一、水成論 vs 火成論發生在18世紀末,主要的爭論點在於岩石到底是由江河湖海等水體的沉積作用形成的(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還是由火(即岩漿)的作用形成的(詹姆斯·赫頓)。現在已經知道,地球上的岩石可分為三大類。水成論形成的是沉積岩這類岩石;火成論中除了岩漿直接形成的岩漿岩外,還包括一部分岩漿作用形成的變質岩。兩種觀點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的。二、災變論 vs 均變論
發生在19世紀初,爭論的內容是地質現象的形成是靠突發的地質事件,還是靠地質作用長時間的不斷積累。其與生物學裡演化論中的類似爭論有一定聯繫。與演化論的認識類似,現在大多認為,災變和均變在地質歷史中都發揮過作用。例如斷層是由地震等突發事件形成;而風化作用是長時間的風動力對地殼的改造。三、活動論 vs 固定論
(PS:有些網頁把「地質演化理論」列為三大爭論之一,但其內容與我的經驗偏差太遠,姑且不予採信。)這場爭論的重點在於地殼的主要運動方式是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認為地殼以水平運動為主的活動論,從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發展到現在比較完善的板塊構造學說,如今已經成為地質學界的主流觀點。這段歷史也是各種科普書中常常拿來講述的趣事,這裡就不重複了。與之相反的固定論中,比較著名的觀點包括地殼均衡,以及槽台論(地槽-地台)。尤其是槽台論,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我的老師那一輩的人在大學裡學習的主要還是這種理論,後來才慢慢轉變為板塊構造理論。這其中槽台論模型能有效解釋一些地質現象是一個因素,中國學術界從學蘇轉為學西方是另一個原因。特地提到這點是想要說明,一些現在看起來很明顯的理論,被廣泛接受的時間其實並不久遠,在歷史長河中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主要參考資料:地質學朗道與李森科關於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否能夠遺傳
朗道是一位智慧極高的科學家,加上口無遮攔的脾氣,就會生出許多「軼事」來。其中有一則講的是他在科學院大會上對李森科這個斯大林在科學界的寵兒不假辭色的嘲弄——大家知道,李森科是反對「西方資產階級遺傳學」的科學鬥士,主張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有一次,李森科作完報告後,朗道問他:「你是不是說,如果我們把一代又一代的牛的耳朵割了,最終我們會得到生出來就沒有耳朵的牛?」李森科不知是圈套,回答「是的。」接著朗道說了一句院士大會上沒有人會講的粗話把李森科問倒了,大意是,「那麼請問,我們(男人)世世代代X女人,為什麼她們的女兒出生時個個都是處女呢?」PHP是最好的語言
羅素悖論!
鵝湖會?
有機化學界。大名鼎鼎的兩個牛人,E. J. Corey在R. B. Woodward走了很多年之後寫了篇文章(在2004年的Priestely頒獎演講),第一次提到,是他提供了想法(1964),使得Woodward在後來的工作中與Hoffman合作提出Woodward-Hoffman規則(這也最終使Woodward和Hoffman獲得諾貝爾獎)。"On May 4, 1964, I suggested to my colleague R. B. Woodward a simple explanation involving the symmetry of the perturbed (HOMO) molecular orbitals for the stereoselective cyclobutene → 1,3-butadiene and 1,3,5-hexatriene → cyclohexadiene conversions that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se ideas into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Woodward–Hoffmann rules." 隨後Hoffman對此提出了質疑:為什麼Corey早不公開這些事情呢?Corey的說法是當時他不希望對哈佛大學的聲譽造成壞的影響,並且一直希望Woodward自己能說清楚這件事情。可惜啊,Woodward在1979年就仙逝了,所以這件事情就這麼懸著了。
決戰量子之巔「如果沒有你,我獨自站在這裡,又是為了什麼?」
西沃之爭(1)西沃之爭的背景。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形成了所謂的「正統論」學說。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實踐上,「正統論」行政學都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但進入到40年代以後,在一群被視為「異端」的年輕學者的交相批評下,「正統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公共行政將何去何從?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回答,並從各自的立場出發與他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所有這些爭論中,德懷特·沃爾多與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這兩位「橫跨20世紀後半葉美國公共行政學的巨人」之間的爭論(the SimonWaldo debate,以下簡稱「西沃之爭」)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西沃之爭」被公認為是百年公共行政學說史上最激動人心、最富於啟發意義的爭論,並基本上確定了20世紀中葉以來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方向。
(2)西沃之爭的主要內容。表面上看,西沃之爭是由沃爾多論文中的一個腳註引起的。沃爾多在1952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民主行政理論的發展》的論文。在該文的一個腳註里,沃爾多說,雖然西蒙對公共行政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他的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卻阻礙了他對公共行政學的更大貢獻。雖然沃爾多讚揚了西蒙對公共行政學所作的貢獻,但西蒙認為沃爾多不是在表揚他而是在責備他,因為沃爾多並沒有運用嚴格的邏輯實證主義的推理方式得出這一結論。相反,其結論是建立在「政治理論家」們所慣常採用的「那種散漫的、文學性的、隱喻式的方式」上。(1)
(2)
沃爾多就西蒙的批評做了回應。他聲稱,政治理論家們並不反對「作為思想、調研技巧或行動的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但更強調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並不享有發現真理的獨佔權。
西沃之爭顯然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一次因腳註引發的偶然爭論,他們所爭論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上述兩篇文章的範圍,誠如哈蒙所說,「1952年的爭論不過是《行政國家》與《行政行為》之爭論的一個腳註」,它涉及兩種哲學傾向和思維方式的爭論以及兩種不同的公共行政研究路徑之間的爭論。西沃之爭的第一個內容是:學科層面上的爭論,即「公共行政是否是一門科學」。西蒙主張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探尋行政組織中的成員行為,進而發展一門真正的「行政科學」。在西蒙看來,「科學只對與驗證有關的語句感興趣。因此,科學關心的是語句含義的事實層面,而不是倫理層面」,通過將事實與價值加以分離並將事實命題界定為可驗證的命題,西蒙得出了他關於「什麼是行政科學」的答案:和任何科學一樣,行政科學只關心事實陳述。事實元素構成了行政科學的真正的實質。(3)
沃爾多則對西蒙的觀點展開了批評,認為公共行政不是一門科學性的學科,而是一種專業。(4)
(5)
他認為,科學的定義有嚴格與寬鬆、狹義和廣義之分,人們通常是將科學等同於「知識」或者說「經驗知識」來使用的,即指關於經驗的規律性的系統的信息。從這樣的定義看,社會科學就大有可能被稱之為科學了。依據這種區分,沃爾多嚴厲地駁斥了那些主張「社會科學不是真正的科學」,或者「只是科學中的二等公民」的觀點。他說,社會科學不僅是理論和學說,而且是社會中一切人為的發明,包括各種制度安排。關注社會科學並不僅僅要關注科學,而且是要著眼於社會的發展。沃爾多強調說,如果沒有社會科學的進步,自然科學的進步是不可能的。簡言之,沃爾多雖然和西蒙一樣,也對傳統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分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但西蒙著眼於事實與價值的分離,而沃爾多則著眼於社會科學與人類生活的關聯;前者更多的是一種學術上的旨趣,後者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對社會的關懷
(6)
。
西沃之爭的第二個內容是:公共行政學是應該立足於政治科學的實證方法,還是立足於政治哲學的規範方法。前者構成西蒙路徑的哲學基石,後者構成沃爾多路徑的信念支撐。從根本上來說,支撐「公共行政是否是一門科學」爭論的基石在於截然相反的哲學方法論。從西蒙的文本來看,邏輯實證主義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西蒙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是價值中立取向。邏輯實證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相分離的二元論,他們聲稱,科學並不對它的研究對象作價值判斷,它是獨立於社會和道德價值的中立活動。由於堅持這一原則,邏輯實證主義就從根本上放逐了價值問題。二是經驗主義立場。西蒙認為,「如果我們用『經驗主義』來代替『邏輯實證主義』,該書(指《行政行為》──引者注)的整體論述也會照常前行」(7)
。三是科學統一觀念。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擁有相同的方法論,任何科學理論的推理都必須在邏輯上嚴密,而且在經驗上具有可檢驗性。科學哲學思想極其重要。在其為諾貝爾獎委員會所撰寫的一篇自傳性文章中,西蒙說,他在各項科學研究活動中都遵循著「科學統一」原則的指導。
和西蒙相反,沃爾多的學術思想植根於英國政治史、經典政治理論、美國政治學,因而對時興的經驗分析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懷有很深的敵意。(8)
(9)
沃爾多對西蒙邏輯實證主義的批評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西蒙依據邏輯實證主義作出了價值與事實上的區分,然而,這種區分只是邏輯上的區分,西蒙卻把它誤認為是生活中的區分。第二,邏輯實證主義造成了一個不幸的後果,這就是,人們會將分析工具看作是一個行動項目。第三,西蒙一再聲稱他之所以要運用邏輯實證主義,是為了建立一門真正的行政科學,但西蒙所主張的邏輯實證主義實際上會阻礙或限制科學的發展。第四,西蒙聲稱行政科學為行動打開了一扇門,但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10)
在對邏輯實證主義展開批評的基礎上,沃爾多提出了他對於公共行政學的方法論的看法,即拋棄二戰前美國公共行政研究的狹隘的技術性特徵,在行政研究中更多地借鑒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將公共行政學建立在廣泛的政治、歷史和文化的根基上。
(11)
西沃之爭的第三個內容是:價值取向之爭。如果說西蒙與沃爾多關於學科定位與哲學方法論的爭論主要聚焦於公共行政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合法性,那麼,價值取向之爭,就更多的是作為實踐的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之爭。前者主要涉及公共行政學是否是科學以及「科學」的意義、角色與局限性等問題;後者主要涉及民主治理過程中非民選的行政體系是否具備合法性、「負責任的」行政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對於公共行政的學術研究來說憲政民主理論意味著什麼的問題。簡言之,前者關注的是學科形式上的合法性;後者關注的是實質上的公共行政本身的合法性問題,因而這後一種爭論更具根本性。
正是通過引入邏輯實證主義而將事實與價值相分離,西蒙成功地將行政科學的價值取向設定在效率之上。沃爾多尖銳地批評說,西蒙所主張的效率價值觀妨礙了並將進一步妨礙民主行政理論的發展。沃爾多認為,這個障礙是由從威爾遜到古立克的傳統行政學所設置的,但西蒙卻成為這一障礙的更為堅定、有力的守護者。沃爾多對西蒙的攻擊主要集中在西蒙的效率概念的「反民主性」上。(12)
西蒙一再聲稱,效率只是一個價值中立的概念,一個衡量社會表現的公正和客觀的手段。但沃爾多通過考察效率一詞的興起後發現,效率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個強有力的道德概念。沃爾多就此斷言,「在相當程度上說,對效率的讚美可被看作是新教倫理的世俗化和物質化。效率的信條就是信仰『強有力的基督教』」。因此,沃爾多認為,他與西蒙關於效率的爭論雖然看似一種科學上的「主義」之爭,但西蒙的看法實質上是「在破壞美國社會的根基」,
這是沃爾多所無法容忍的。(3)西沃之爭的影響。面對處於困境中的公共行政學,西蒙與沃爾多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上開闢出了前進的路徑,並由此引發了1952年的那場大爭論。西蒙和沃爾多所爭論的問題,至今仍然是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的中心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對於行政研究來說,「科學」的意義、角色與局限性是什麼?價值與事實、政策與行政之間的實際的和分析的區別是什麼?「負責任的」行政的本質是什麼?對於公共行政的學術研究來說,憲政民主理論意味著什麼?(13)
(14)
50餘年來,人們或追隨西蒙路徑,或追隨沃爾多路徑,從而使得這場爭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從其後公共行政學的發展演變來看,這場爭論至少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這一爭論所帶來的反思,甚至深刻到使得公共行政學面臨可怕的身份危機。自西沃之爭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身份危機已然成為一個用來表徵公共行政學問題的標籤。另一方面,正是在對這一爭論及相關爭論的反思過程中,公共行政學逐漸地意識到自己在知識發展上存在的問題,包括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上存在的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致力於公共行政學的重建工作。這些重建的理論嘗試相互競爭、互為補充,使得公共行政的研究路徑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格局。文章來源:西沃之爭來個出了人命的:玻爾茲曼和馬赫、奧斯特瓦爾德等的原子論/唯能論之爭。這場爭論有可能是玻爾茲曼因雙相障礙自殺身亡的間接誘因。具體可見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jingji/atomall.txt
大概想了一下,個人感覺這七次爭鋒相對是科學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
1.原子論 非原子論
從德謨克利特到蘇格拉底到拉瓦錫到標準粒子模型。
曾經看過一篇科幻小說。人類要為下一代文明留下一句啟示的話應該留哪一句?
萬物皆由原子構成。請深思這句話後的科學意義和哲學意義。
原子概念的出現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次巨大飛躍。2.日心說 地心說
前面的答案有提到,我就不多寫了。3.真空空也 非空也
真空是空的么? 以太? 慣性? 狄拉克海洋?伽利略是怎麼發現真空的。為什麼需要以太。真空是沸騰的狄拉克海洋?那空間之外是什麼?4.光的粒子學說 光的波動學說
這個也是大家都了解的,不多說了。5.絕對時空觀和相對時空觀
伽利略VS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首先得到了狹義的相對性原理。牛頓VS萊布尼茲:絕對時空觀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於牛萊二人來說,這是值得討論的。萊布尼茲的時空觀更接近今天的時空概念。牛頓VS愛因斯坦:大家都懂的。6.概率詮釋 非概率詮釋
波爾、海森堡、波恩等(哥本哈根學派)VS愛因斯坦等(「上一個時代的老傢伙們」)+薛定諤+德布羅意沒錯,物質波的提出者德布羅意和薛定諤都不認可概率詮釋。愛因斯坦:上帝不擲色子。
玻爾:愛因斯坦,不要告訴上帝該做什麼。你見過德布羅意量子力學是怎麼推導的么?
德布羅意神一般的量子體系里完全不需要概率詮釋。當時看到一個教授在我面前推動德布羅意量子力學時我已經嚇呆了。波函數的相位上的S直接帶入分析力學的拉格朗日體系或哈密頓體系就能用。多出一項量子勢+經典力學就構建出量子力學體系。然後就可以用經典力學解量子力學問題了,解出來結果還全是對的。簡直美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非概率量子力學體系是波姆力學。當然,學界主流還是哥本哈根體系。哥本哈根學派的大佬們都太厲害了。。不過偶爾還能看到量子物理學家水幾篇論文重新討論非概率詮釋的可能性。7.定域性 非定域性
EPR佯謬 超距作用 自然定律竟然是非定域性(nonlocality)的么?這個時代的普通人和前愛因斯坦時代的普通科學家根本意識不到非定域性的自然規律到底有何意義。為什麼愛因斯坦都糾纏不休。
簡單來講,非定域性的物理定律對愛因斯坦的衝擊,就如同,相對論時空觀對於牛頓的衝擊。所以說,愛因斯坦是【最後一個舊時代的科學家】。哥本哈根學派是新時代的先行者。
1,2從古希臘時代就開始爭論了。
3,4,5從牛頓時代開始,也就是科學革命的時代。6,7從愛因斯坦時代,也就是第二次科學革命的時代。科學史上的第一個傳奇牛頓參與了3,4,5;第二個傳奇愛因斯坦參與了5,6,7。兩位大人物對學界的巨大影響可見一般。很多時候,即使他們的觀點是錯的,他們也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比如說,直接脫胎於EPR佯謬的量子通信已經實現了。
愛神大概想不到吧。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對他來說絕不可能的謬論,以他親手設計的形式出現了。【科普一下,量子糾纏是非局域的,所以沒有光速限制。但是量子糾纏態的打破是不能傳遞信息和能量的。】七大爭論有承接、有轉折、有交叉,有的已有蓋棺定論,有的我們還難以確定。
比如說原子論和光的粒子說,比如說真空以太和絕對時空觀,比如說真空狄拉克海洋&>&>&>
七個爭論寫出前因後果差不多可以串聯出整個科學史了吧。即使在很多年以後,這七個爭論的餘威也會讓整個人類文明受益匪淺。
隨便哪個爭論都值得單獨寫一個答案。所以這篇答案到此為止了。
如果評論區有什麼希望深入了解的,我會選擇性地再多寫一點。錯別字見諒。以上。Serge Lang和Samuel Huntington的爭論,包含了幾乎所有可能的爆點:文理之爭,左右之爭,甚至包括哈佛VS耶魯兩大名校的敵對。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爭論我覺得這是百年以內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爭論
光沒有質量所以不是物質。
那必須是《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啊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哪家強?雙方都召集了數十億實驗者,採用了數萬億的行動資金,花數代人的努力,來進行以百年為單位的角逐,試圖用實踐擊敗對手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愛因斯坦:玻爾,上帝可不擲骰子。玻爾:愛因斯坦,你別告訴我上帝怎麼做!
推薦閱讀:
※天上總是有一顆超級亮的星星 叫什麼名字呢
※建造風洞有什麼難度?進行風洞實驗的投入有多大?
※在知道半夜聽到的彈珠落地聲的真相是黴菌之前,你們是怎麼猜測或者怎麼理解的?
※面巾紙、餐巾紙、衛生紙、手帕紙等等紙類有什麼不同?
※停放自行車時車頭會自動轉向一邊是否是因為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