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冢歌劇團在日本倍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它的主要觀眾群似乎都是女性?

視頻封面NHK「寶塚トップ伝説~熱狂の100年~」視頻


作為一個在日本呆了幾年,分別在東京和寶冢市看過幾場公演的一般觀眾來談談感受。

首先,關於寶冢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

今年誕辰100周年的寶冢歌劇團在日本可以算家喻戶曉,

去看過一兩次的人很多,定期觀劇的人也不少,一些大學裡甚至有寶冢同好會,

有人氣的演員,特別是扮演男性角色的男役有人數龐大的粉絲團體,

這些粉絲組織嚴密,會在公演前後列隊在劇場門口迎送,並送上經過嚴格篩選的慰問品。

在演藝界明星中,也不乏有人在訪談中談到喜歡看寶冢(當然其中女明星居多),

時尚雜誌中也偶爾會看到寶冢明星的採訪特輯。

總體感覺,寶冢歌劇團在日本社會知名度很高,

粉絲數量上雖然可能比不上一些傑尼斯的國民男偶像團體,

但粉絲也是年齡範圍很廣,相對理智且忠誠度高,也就是說基本都是鐵杆粉絲。

接著從幾個角度說說為什麼寶冢歌劇團為什麼會受歡迎:

【華麗夢幻】

寶冢格局受歡迎,歸根結底是因為它為觀眾營造了一個華麗無比的夢幻世界。

第一次觀劇的時候,大抵都會被寶冢精緻的妝容,華美的服飾,絢麗的燈光和壯麗的交響樂效果震撼到,我曾經帶一個朋友去看了寶冢,結束後她感慨到:「寶冢實在太華麗太絢爛了,我這樣不是粉絲都想要以後再來看幾場寶冢呢!」

沒錯,我覺得這就是寶冢的魅力根源,華麗與夢幻的極致,讓觀眾感覺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能夠在觀看的幾小時中忘掉一切煩惱,專心沉溺在夢幻的世界享受視覺與聽覺的盛宴。

【與時俱進】

寶冢誕生在100年前的日本寶冢市,最初只是為了振興當地溫泉旅遊的一個少女歌唱團,

但全員女生的陣容和對於當時來說新穎的表演與舞台效果造成了極大的轟動,

看過文獻裡面說,對於當時沒什麼娛樂活動的大眾來說,去看寶冢歌劇就是像過年一樣值得很早就開始期待,並在觀後和大家津津樂道的事情,更是有很多其他遠方地區的人坐火車專程來觀看。

但是隨著後來電視在一般家庭中的普及,寶冢歌劇團陷入了空前危機,

為了打破困境,歌劇團選擇了排練當時紅極一時的少女漫畫——《凡爾賽的玫瑰》,

凡爾賽的玫瑰講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扮男裝的主人公奧斯卡壯烈的一生,

第一次嘗試改編漫畫的寶冢歌劇團遭到漫畫粉絲的罵聲一片,

粉絲們覺得真人演出會毀掉這部漫畫,

漫畫里九頭身完美比例,如同繁星一般閃爍的眼睛是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

過激的粉絲甚至給當時要出演奧斯卡的男役寄去帶著刀片的恐嚇信,

但處在存亡危機的寶冢劇團最終抗住了壓力,

服裝道具師苦苦研究穿多高的高跟,腰線提升到哪裡才會顯得身材修長,

演員們反覆扭曲自己的身體擺出各種糾結痛苦的姿勢,尋找最美的角度,

主演奧斯卡找出了究竟將目光對準哪裡才會眼中有星光閃爍……

1974年9月,大幕拉開的瞬間,寶冢歌劇歷史就此改變。

這部劇在之後每隔十年左右會再次編排公演,皇室成員也曾在90年代觀看過,

凡爾賽的玫瑰成為寶冢歷史上觀看人數最多的,不朽的名作。

在創立以來100年的漫長歷史中,寶冢歌劇一直在做不同的嘗試,

不僅有像凡爾賽玫瑰這樣的「洋物」、寶冢也每年都會推出融合日本傳統文化歷史的「日本物」,

中國,蒙古,阿拉伯,印度,埃及等各種國家地區,

未來,現代,近代,古代各種時代,

歌劇,話劇,小說,漫畫,神話故事,歷史傳奇等各種題材都在寶冢劇場的舞台上輪番上演。

甚至曾經為了尋求變革還加入了男性,不過遭到粉絲強烈反對不久就不了了之……

粉絲們支持的,一直是那個不斷挑戰自己,為觀眾帶來最新鮮最華麗劇目的寶冢。

【男役魅力】

如果你問粉絲們寶冢歌劇團最吸引人的是什麼?

相信九成九的人都會回答:寶冢男役。

寶冢男役身上有著對女性致命的吸引力,

她們是女人,所以明白女人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男人,

她們又在扮演男人,十數年如一日的研究與表演讓他們比男人還男人。

曾經在訪談中有團員提到過,每天在上下班電車上,走在大街上,坐在咖啡館裡,

她們會抓住一切時間和機會研究男人的動作,神態,揣摩怎樣才能更加帥氣,

相信那麼多上木村拓哉的綜藝節目的女嘉賓,完全不會臉紅心跳,只顧著拚命觀察恨不得用小本本記下木村一舉一動的,也只有寶冢歌劇團敬業的男役們了吧~

寶冢劇團宙組男役TOP(主演)凰稀かなめ曾經提到過:

「現在日本的草食男越來越多,我的目標就是給大家展現肉食男的魅力,讓大家體會到純男性化的帥氣與性感。」

總而言之,寶冢男役對女粉絲來說,是絕對致命的毒藥。

(放一張現如今的名演員,當年被稱為寶冢奇蹟的天海祐希的照片,劇目是Me and my girl)

【習慣影響】

寶冢的歷史基礎決定了粉絲年齡層的高齡化,

但寶冢粉絲卻絕對不限於老奶奶,老阿姨們,

在日本,寶冢觀劇是代代相傳的活動,很多年輕人第一次看寶冢都是在媽媽懷裡,

一家人會一起觀劇,一邊喝下午茶一邊討論自己喜歡的男役TOP,

加之寶冢劇男女老少咸宜,在劇場中也不難看到陪著老婆來看劇的老公的身影。

就像日本人愛棒球一樣,沒什麼原因,爺爺愛,爸爸也愛,自己自然也就愛了。

哦對,另外大家還會在後排的小龍套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年輕團員,

會為年輕的小團員組成粉絲團,寫鼓勵信,送小禮物,

這種看著自己喜歡的團員一點點成長最終成為TOP也是日本粉絲們很享受的過程。

【個人感觸】

最後談一點個人的感觸吧,

寶冢之所以鐵杆粉絲這麼多,魅力當然是一方面,

另外也是因為,寶冢的團員們真的值得敬佩,

十幾歲的年紀通過倍率20~40倍的高難度考試進入寶冢音樂學校,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寶冢學校和劇團里,下級生要貼著牆壁一列走,打掃衛生不用說,快步上前給上級生開門,排練時候搬椅子拿衣服更是家常便飯。

在經過兩年的學校生活進入寶冢劇團後,也是人人都從最不起眼的龍套做起,舞台妝容都是每個人一邊和前輩學習一邊自己研究,除了化妝品以外,不重要的配角們的假髮,甚至各種飾品道具,都是團員們根據自己的角色特徵自己花錢配齊的,有時候甚至微薄的薪水都不夠用……

在激烈的競爭,痛苦的訓練中,最後能夠力壓群雄成為男役TOP的,

同一時期只有「花月雪星宙」五組的五個人而已,

而能否爬上TOP要憑個人的天賦、觀眾人氣還有上層的器重程度,一般至少需要10~15年,

被稱為寶冢傳奇的天海祐希也用了足足7年才爬上TOP的寶座……

(上圖除了花月雪星宙五個組以外,還設有專科,所屬都是決意一生奉獻給寶冢的資深團員)

也許大家可以試想一下,

她們從花一般美好的少女時代入團,花費二十多年時間,

一直在同一個地方,和一群優秀的同性一起競爭,

無法公開談戀愛,更不能結婚,最終能成為男役TOP的僅僅是寥寥數人,更多的人只能永遠當配角,

每一個寶冢團員,都是奉獻出了自己最美好最寶貴的時間,

退團後已經三十多歲的她們,同齡人的孩子都可以上初中了,

而自己還要重新開始奮鬥,是怎樣的一種覺悟?

縱使寶冢團員們大多天資聰穎,退團後也大多在演藝圈有了不錯的發展,

她們在寶冢時期的辛苦付出,那種孤注一擲的奮鬥仍然讓人覺得悲壯,讓人油然生畏。

今年退團的花組男役TOP蘭壽とも在退團演講中說到:

「寶冢是一個大家為了夢想可以拼上性命的地方」;

「沒有哪裡能夠比寶冢更有魅力,更讓人痛苦,也更讓人幸福的了」。

私以為,寶冢團員奮鬥經歷的漫長與痛苦,近乎偏執的追求,

也是讓寶冢粉絲們敬佩,熱愛,甚至心疼的,寶冢人氣的原因所在吧。

貌似有點啰嗦了,就說這麼多吧。

最後以退團在演藝圈發展最紅火的黑木瞳和天海祐希的照片結尾,

希望每一個可愛的寶冢團員在退團後都能有不錯的事業前景,找到自己的幸福~


針對 @Hayami 的文章寶冢·同性戀·愛的置換,造夢空間里的「男性凝視」--百年劇場的夢幻與真實 - 知乎專欄,我希望從另一個角度探討寶塚所展示的女性形象;應用不同的理論作為前提,對同一個案例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想引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1990; second edition 1999)一書觀點以說明本文的論證邏輯。

作為現代女權主義的理論基石之一,巴特勒認為性別的概念是被文化(政治和話語)構建的。性別內部的同一性由父權定義,而其中個體的特質被人為抹殺。於是她提出並論證sex和gender(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相互的關聯性:一個人生理上的性別不能脫離社會性別獨立存在,所謂的「生理性別先於社會性別」言論只是形成社會性別的手段之一,實際上二者均為constructed(人為構建)。因此平權鬥爭應該建立在性別去二元化的基礎上,即性別不由兩個互不相干的群體構成,而是一張分布在極端雌雄特質之間、具有連續性的光譜圖。

作者在第三節第二小點:舞台下的觀眾中提到

「這幾乎是一個常識:男人和女人存在著明顯的界限,不僅是身體構造上是兩個品種,同樣包括性格特質、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

通讀全文,我認為作者的分析構建在性別二元論的基礎上,因此得出「寶塚是日本男權社會的濃縮」這一結論。若論證寶塚是男權社會的投射,其前提是認同性別二元論,即社會當中存在涇渭分明的男性和女性兩種分類;因此男役扮演完美男性的嘗試,會被認為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體系對於女性的思想束縛。但如果從光譜論思考,則寶塚所做實質上是將原本位於正態分布中大多數的女性、推向坐標的兩個極端,從而擴展了「女性」的定義域和可能性。

雖然初衷是新娘學校,寶塚畢業生卻擁有經濟條件支持下的絕對自由。比如選擇留在團內、進入專科組,繼續演出;

(流水的TOP鐵打的理事長:轟悠)

(也是可以秒秒鐘切換女妝小石桑的~順便說,理事1967年生人,今年八月就滿50歲了…)

比如進入演藝圈,或工作在舞台的台前幕後;

(寶塚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娘役TOP,畢業後成為專業舞台演員:花總まり。73年的…)

當然多數會選擇結婚回歸傳統家庭(男役娘役均有);

(扮演伊麗莎白中的死神一角、高音至今無人超越,畢業後迅速結婚的男役代表:姿月あさと)

就日本國情而言,寶塚的經歷是發達社會中上層的出身賦予女性的權利與自由。我認為所謂「女權」是平權而不是超權,因此寶塚賦予成員的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能夠享有的最多樣的人生體驗。

(即將畢業的雪組TOP早霧せいな。在個人寫真集Alter Ego的拍攝花絮里,她很自然地為給自己整理衣服的staff撐傘。兩個人的相處模式非常平等,並沒有「兩種性別」以及「兩種性別應該完成的社會行為」之分。)

一、關於劇團運營

正如 @Hayami 文章中介紹的那樣,寶塚歌劇團始自1914年阪急交通社小林一三為了拉動小鎮經濟發展而在兵庫縣寶塚市創立的「寶塚歌劇少女養成會」,甚至可以說是現代少女偶像商業模式的鼻祖。這一史無前例的全女性劇團應該何去何從,以小林一三為代表的初代創始人有自己的無奈:首先,初期男性的質和量嚴重不足,無法達到組建劇團的標準,不能滿足盈利目的;其次,大正昭和年間日本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採用兩性演員則較難通過審查,無法完美表達劇本內容(關於劇審的情況可參見「笑の大學(2004)」);再次,全女性演出陣容造成社會轟動後成為寶塚的特色,短期內需要保持這樣的影響力。事實上,這套素有中上層「新娘學校」之稱的運營體系,在經營不善之時也曾歷經一場「嘗試加入男性成員」的變革,只是因以上三點以失敗告終,後逐漸演變至今。總的來說,團員全部由女性構成,於寶塚是基於現實和藝術雙重考慮的最優選擇(註:日本當年的三大少女劇團指寶塚、松竹和OSK,後二者現已無法與寶塚相提並論。女子劇團在大正年間並不罕見,但只有寶塚支撐並發展到現在,川端康成小說中也有提及。見「寶塚歌劇團研究」)。

在第三節第一小點:舞台上的役者中作者提到

「前身「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的入會標準之一是「所有演員必須未婚」,此標準延續至今,並加入了不能公開戀愛的條例。以「清正美」的校訓保持寶塚姑娘的純潔性來滿足男權社會扭曲的處女情結,利用婚姻桎梏入團成員,不能說不是強調性別二元論的男權社會的體現。」

此三點確有其事,但我和作者的解讀角度可能略微不同。未婚入團是硬性要求但並非桎梏,因為寶塚生需要統一經過音樂學校的軍事化訓練、入團年齡被限制在十八周歲及以下,針對該年齡段「未婚」完全不構成篩選條件;而在團禁婚,我認為並非出於對女性純潔性、而是出於對藝術純潔性的保護,即不與另一人簽訂一對一的契約、全身心奉獻舞台。包括「清正美」的校訓,也有一點象徵性的宗教意味在裡面;而把這種「神聖感」局限於單一性別,我認為是一種對女權概念的不當誇大。

二、關於粉絲構成

既然提及巴特勒和現代女權主義,對階級界線的定義與處理是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點。 長久以來,寶塚舞台被公認為是上層社會專屬的娛樂項目。 @Hayami 在回答當中引用了博客repo作為論據,試圖證明寶塚粉絲團的運作方式存在過強的壟斷性。我個人作為新飯,首先想要破除博主的誤解之一:即,寶塚粉絲=寶塚fan club成員。如果你想購買門票觀看寶塚演出有四種途徑:一是參加寶塚友之會先行發售,二是寶塚團員個人粉絲俱樂部申票抽選,三是網路公開發售(包括二手轉賣),四是演出當天現場購買(官網會提前一天放出名額);另外贊助企業如阪急、三井住友等公司會定期發票作為員工福利。簡言之,並不是只有參加粉絲俱樂部才能做寶塚飯。而一旦入會,不同於傑尼斯或48系,寶塚的粉絲俱樂部是單人終身制;你選擇支持這個團員就要盡全力應援到她畢業,這是鐵律。如果沒有這份狂熱和專一,不要入任何一個會就好了。這其中不存在任何強迫。

對於階級的限制不是寶冢的設置造成的,而是定位於高雅藝術本身造成的;即使無關性別,舞台藝術和追星的門檻較其他娛樂方式來說相對較高。而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反而認為寶塚沒有特別限制階級:東京寶塚劇場的當日立見票價低於同等級其他劇團(1500日元一張,在東京就是一頓飯錢),這反而為各階級的女性觀眾提供了便(biàn)宜的藝術體驗。

三、關於男役和娘役

作者提到

「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以主演男役為頂點的金字塔體系中,男役享有比娘役更高的地位、更受矚目的人氣……兩性關係中,男性佔主體支配地位的刻板印象依然根深蒂固。」

我姑且粗略總結為男役娘役之間不對等的性別權力關係問題(之前在日本有哪些糟糕之處? - 知乎當中也簡單分析過)。

建立在「性別去二元化」的理論基礎上,我個人對於寶塚團員的論點是:她們不僅是完美的男性,更是完美的女性;換言之,對於完美男性角色的扮演,是寶塚團員延展「女性」定義的有力嘗試。

BBC在紀錄片「夢幻女孩」當中,用西方的視角拍攝下上個世紀末寶塚的點點滴滴。而在其中一對TOP搭檔的採訪當中娘役這樣說道:

簡言之,娘役的職責與義務在於襯托作為寶塚特色的男役角色,為此她們需要在台上台下都展現出比一般女性更為女性化的特徵。舉例來說,即使身高相差不多、體重也必須比搭檔男役輕很多(為了順利完成托舉旋轉等等動作);裝扮同理,男役不能留長發娘役也不能剪短髮;娘役需要做到對男役絕對服從,等等。以上種種,已經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女性的自我要求,男役和娘役都必須表現出超越性別的美感。因此組TOP從來都不是男役一位,而以一對搭檔的形式出現。

這正符合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表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理論:該命題作為酷兒理論的核心之一,強調主體的性別身份不是既定的和固定不變的,而是不確定和不穩定的,即是表演性的。性別乃至一切身份都是表演性的。

「操演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而是一種重複、一種儀式,通過它在身體——在某種程度上被理解為文化所支持的實踐性持續存在——這個語境的自然化來獲取它的結果。認為性別是操演性的觀點,試圖指出我們所以為的性別的內在本質,是通過一套持續的行為生產、對身體進行性別的程式/風格化而穩固下來的。」

寶塚團員一直以來的實踐即為該模式的寫照;其目的並非大眾所見「性別固化」,而更多是「性別模糊」。寶塚的劇目存在女性角色逐漸豐滿、男性角色逐漸柔和的趨勢(可參見新劇:花組「金色の砂漠」、宙組「王妃の館」中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代表作「凡爾賽的玫瑰」兩位主角均為女性,另一代表作「伊麗莎白」中死神的形象也越來越中性化。

對於男役娘役的不同要求是出於舞台表現力的考慮,事實上二者在舞台下的分界並不絕對。(歡迎大家圍觀寶塚運動會!傳說中的娘役真漢子男役少女心:【寶塚歌劇100周年紀念】大運動會 全場中字【東京不夠熱字幕組】)

在團不能有公開的感情生活這一點與性別無關,傑尼斯、exile、韓團同理,是出於對偶像形象的維護;偶像需要滿足理想化的設定,而不是單純滿足男性對女性的界定。為了全力完成角色扮演,專業的男役會主動拒絕女性服裝,我反而認為這是只屬於女性的自由;畢竟在絕大多數地區,男性只能穿褲子而女性可以穿裙子褲子,這是對男性而不是對女性的束縛。

對於「性別桎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可參見寶冢歌劇團男役是如何訓練及調整心理進行演出的,這種長時間的變化是否對畢業後的男役有著不可調和的影響? - 知乎)。大多數top畢業後成為了中和雌雄特質、兩性特徵兼備的優秀女性:

(截圖參見:VS嵐 寶冢OG_日常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從女性的角度來說,能夠通過表演(perform)完成對另一種性別的體驗,並最終成為兼具二者優點的女性,反而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的體現。由於寶塚的歷史和地位,無論成員在團退團,社會評價包括粉絲都會明確其作為女性的本質,而不會將台下的男役當作真正的男性去對待。我的一個朋友是某男役fan club的成員,在線上討論的時候曾經因誤稱「彼」(他)而不是「彼女」(她),被前輩批評並差點當場勸退。

四、結論

我個人認同「日本是一個男權社會」觀點,但反對「寶塚是該社會的投射」,從而試圖通過本文證明「寶塚是對該社會的反抗」。

對寶塚的諸位男役來說,在舞台上塑造完美的男性形象是為了藝術,在舞台下塑造完美的男性形象則是一種完善自我女性身份的手段。她們出身並非貧寒,被選拔出來後卻能忍耐長年的嚴苛訓練,並在種種磨礪中鍛煉以TOP為目標的領導力、決斷力和掌控力,以及對於超負荷工作量的身心處理。她們在用自己的努力塑造真正完美的女性形象。而作為一個初入門的小粉絲,我接觸到的絕大多數前輩並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樣,將男役完全作為理想的異性對象,而更多是對男役作為女性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超越一般男性這一點感到崇拜;再者,優秀娘役的人氣也非常高。今年算是一個TOP的輪換季,二月Kano(原花組娘T)和四月Mirion(原宙組娘T)的畢業千秋(最後一場演出)我都去了現場,粉絲很有禮貌有組織地夾道歡送,SS席放眼望去都是正裝貴婦(。

從寶塚恢復人氣後歷代男役的更迭可以看出,角色依然鮮明但出現更多不受性別限制的形象(宙組2017年「王妃の館」中出現了人妖的角色,由男役出演),但成員中男役娘役總體存在界限越來越模糊的趨勢;男役轉娘役越來越自然(啊...比如說大湖姐姐?還有ruru,這個是我印象比較深的),娘役也不再是單純柔弱的形象(比如說娘TOP畢業剪帥氣的短髮,在團時也會穿中性的私服)。寶塚不是加強了性別桎梏,恰恰是通過對藝術極致之美的追求打破這一桎梏的最佳嘗試。因此,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寶塚是在亞洲語境下對女權的最佳闡釋和回應。我認為這也是劇團經久不衰,並在日本國內外受到持續關注與廣泛喜愛的原因之一。如果對於日本、或者說東方的性別研究有興趣,那麼我想寶塚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的案例。

(寫完好爽!(感謝@Hayami 願意和我討論這個問題 獲益良多(能讀到這裡大家辛苦了(以上。


題主放的這個NHK的紀錄片的最後有一段話,我想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當時我看的時候感觸也很大,我想這是我喜歡寶塚的理由吧。(因為這個紀錄片主要是講的百年的五位TOP桑,但是我想這段話也適用於每個飯心裡的本命)

【「站在頂端的TOP們,真誠地面對自己背負的使命並努力超越。狂熱的飯們,並不是向這些TOP追求理想的愛,而是為她們的生活態度而著迷。」 】

寶塚有很多可以引人注意的點,比如全團都是未婚女性,舞台華麗夢幻,男役帥氣逼人,新娘預備學校,大物女優養成所等等… 其中【她們的生活態度】我想是ZUKA最大的魅力之一。也是最吸引我的魅力。

從全國最難考的音校招考開始,就是一個為追求夢想開始闖關的過程。每年錄取放榜的時候,就沒有人不哭的,錄取也哭,落榜也哭,想想都是真愛。

從音校畢業,進入劇團,才開始真正的研習,進劇團第一年開始算研一,依次類推。 特別作為男役方向的女孩們(進劇團的年齡差不多就是17-20歲),選擇了開始學怎麼做個男人,而且是充滿魅力的男人,其中的難度有多大,我想不言而喻。在寶塚有個說法叫【男役十年】,說的是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男役演員,需要的時限是十年。 (天海女王那種超異類不受此約束,只能跪…)

為了在台上光耀奪目,努力必不可少。想想一個劇團可是有400多人,每個組至少都有70人,要在這麼多人中突出出來,再怎麼天賦異稟,每天還是得練,霓虹的貴婦飯們眼神可精了,有沒有下功夫一眼就看得出。

所以業務能力肯定過硬,同時在私下生活也時刻保持清正美的形象和態度。台上台下都傳遞的是一種美好的正能量。

說了這麼多ZUKA的積極向上正能量,其實劇團還是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

但不得不承認寶塚是一個造夢的世界。

夢,誰不喜歡做呢。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個可以做夢的地方,很多人還是容易被吸引的。特別是喜歡有錢有時間做夢的貴婦們…

哈哈,最後這是心酸的結尾。

以上。


入坑一段時間,由於自己是個考據僻,便各處搜集研究資料,這裡轉載一個台灣飯的部分考據研究

《夢幻女孩》

《夢幻女孩》給人一種不安。在寶塚演員圈最下層的音樂學校預科生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膠帶清理地板,校長坐在寬敞舒適的沙發上氣定神閑的說從小演成這種習慣有多好,因為現代日本人的住家都很小,動手清理也不過是二十分鐘的事情。有在校門口被義賣花朵的正科生在頭上強插了花卻不敢有半點意見的預科生,還有已經成為家庭主婦的畢業生的證言:「寶塚的訓練讓我習慣忍耐與服從,在婚姻中對長輩與先生的要求我都會回答『好』。」更有團齡七年左右,因為演劇前途不亮正要退團的生徒,她的爸爸說明既然當年帶她去考寶塚的理由是寶塚提供嚴格的禮儀訓練,那麼既然現在目標已經達成,那就退團來準備嫁人吧。

打從九十年多年成立,寶塚歌舞團一直維持學校的形式。從兩年制的音樂學校畢業以後進入劇團的人不稱為演員而是「研究生」,退團叫做「畢業」,練習的場地叫 做「教室」。然而寶塚如何靠著這種學校形是去進行它特有的歌舞訓練,並不是《夢幻女孩》所關注的,《夢幻女孩》所想要呈現的寶塚歌舞團,與其說是音樂學校,還不如說是個嚴格品格訓練的新娘學校。其實光說「嚴格」可能客氣了,從謙卑到肯跪在地上打掃的預科生、到順從的下級生、到順從的媳婦,簡直要讓人覺得成為塚飯是不是成為封建保守婚姻父權制度的幫兇了。唔,我想好幾年前我頭一次看《夢幻女孩》時,多少是這種疑慮讓我對寶塚冷感吧。

然而現在我會因為成為塚飯而否認寶塚劇團是個新娘學校這種講法嗎?一半「會」一半「不會」。「不會」,是因為就算我要怎樣用日本文化的特性來辯解,寶塚就的確是個訓練生徒遵守嚴格規矩的地方,我可以努力解釋這種特質的成因、作用、與必要性,但如果觀者硬要把這種特質說城市小媳婦的「品德」而且因此不滿,我也除了「那就請不要讓你家小孩去考寶塚音樂學校吧~」之外也沒啥好說的。那麼「會」的原因是什麼?唔,我覺得結婚是很現實生活操作的事情,就算寶塚畢業生被訓練出忍耐力極高的好品德,劇團可一點都不注意幫他們培養做家事的本領ㄚ,這是哪門子的新娘學校課程??《夢幻女孩》裡嚴格的打掃作業,實際上寶塚生徒只需要作一年,而且負責打掃哪個部份、一整年間就只需要打掃那個部份。換句話說,這跟新兵入伍的入伍集訓一樣,操過就了事了。而且,負責擦鋼琴的還只會擦鋼琴,因為擦窗戶的也只負責擦窗戶,蝦米拖地掃地他們通通都不管。從來沒有哪個寶塚「畢業生」提過因為嚴格打掃訓練讓他們因此曉得如何快速打掃、保持家庭整潔,他們只會告訴你,回想起小時候這一年的打掃工作是多麼的緊張卻回味無窮。

如果要跟日本一般的短大新娘學校相比,到寶塚鍍新娘特訓的這層金不只花的時間更長,而且學不到一般的新娘課程ㄚ。在寶塚學到的唱歌跳舞在日常生活不大有用吧?我看了好幾個月寶塚雜誌上的生徒對談、訪問,一大半說到做家事都說不行,男役尤其嚴重,幾乎每個都說最擅長的是洗碗洗衣﹝通常其他兩個答案選項是煮菜 跟打掃,顯然這些男役跟我一樣只會毫無技術層次的洗碗跟把衣服丟到洗衣機去洗﹞。寶塚生徒越是往上爬越要能展現出明星架勢,我也不認為每天鑽研如何全身名 牌是有多適合當個持家的乖巧小媳婦,除非要認為寶塚畢業生都是嫁到只管打扮不需要做家事的超級大戶人家去。

我的確看過寶塚的理事長說根據他們的內部統計,大部分的生徒畢業後都結婚去了,但如果因此就把寶塚算成新娘學校,我覺得不合理。寶塚生徒幾乎每個來自家境好到可以從小練芭蕾唸私立學校的中產階級女兒們,他們本來就很容易嫁嘛,並不是沒有進寶塚就嫁不出去或嫁不到好人家ㄚ。換言之,如果要說這些身為女兒的人在婚姻這關口有啥問題,那應該是怎麼逃婚或者選擇自己要的婚姻,而不是去結婚。

這大概也是我現在看《夢幻女孩》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夢幻女孩》呈現了寶塚「新娘學校」的成分,然而除了運用取材表達了點指責以後,其實對寶塚表面說法照 單全收,甚至連寶塚沒說或可能沒有的部分都幫它類推照說了。面對主流社會壓力時講我們的畢業生有多少又多少結婚去了可能不過是種敷衍,旁觀者不是不能指責 這種敷衍,但我覺得就算不過苛也容易流於無聊,因為就算沒有寶塚,這些人本來就絕大多數都會去結婚的ㄚ。所以,我認為有意思點的角度應該是去找看看有多少人透過寶塚逃脫婚姻,或者,就算沒有所謂的具體成果,也可以多挖掘看看寶塚經驗對這些生徒的婚姻觀或婚姻生活有什麼影響。

但《夢幻女孩》拍攝已經是十多年前,那時候可能根本拍不出蝦米有趣的結果,也沒啥好怪它的,因為如果我們不是現在才數人頭,哪裡曉得誰會拖了這麼多年還在 「事業為重」或者給它結了婚又離了婚。我沒有正經的做過統計,只就我隨緣看到過的資料的印象來說,這些年來不婚、晚婚、離婚的現象似乎還不少,也許如果真的有人去拍個「續集」會不錯看吧。

《夢幻女孩》 (3) [男] [女] 平等

寶塚是不是 「『男』『女』不平等」?它是不是給予男役較高的地位?是不是因此反映、甚至強化了社會上的男女不平等觀念?這是《夢幻女孩》觸及到的問題之ㄧ,我想也是很多人﹝包括我﹞想問的問題。

在《夢幻女孩》裡面有段是當時花組的二番男役真矢與首席娘役森奈接受訪問的紀錄。森奈與真矢在鏡頭前輪流解說了一次寶塚理面娘役的責任是在於烘托輔佐男役 的演出,娘役要配合男役,甚至聽男役的話。森奈與真矢講話的內容並沒有太出人意料,唔,這幾句跟寶塚團訓「清正美」一樣,每個飯跟寶塚生徒都會背吧。但背也不過就是會背ㄚ,連寶塚自己的理事長都知道這年頭團訓需要重新詮釋又詮釋了,如果我們只是因為訪談裡的幾句話所代表的現象就要把寶塚定罪成「『男』『女』不平等」,我覺得結論下太快。

首先,如果要討論制度上男役的地位是不是有比娘役高,那就不能不把寶塚的「年功制度」也考慮進來。年功制度簡單講是指寶塚生徒之間,按照入團的先後,輩分上下分別非常明顯。打從進入音樂學校開始,下級生就要服從上級生,即使只是差了一年都要乖乖聽話。例如《夢幻女孩》有提到音樂學校預科生的打掃工作由本科生監督檢查,還有一段是每年一度的義賣活動時,預科生被本科生作弄但絲毫不敢反抗。

但年功制度不僅止於此,而是延伸到正式入團後每日生活的各個部份。像練習場的休息座位便是大家按照年級高低,依序而坐,並不是按照角色輕重,也不論是男役還是娘役。

所以就算是首席男役,只要那次演出有比他年級高的人在,他的座位就會排在那些上級生的後面。這不光是排排坐而已,因為如前面所說的,寶塚生徒之間通常就算前後期只差了一年,講話互動時都會有很清楚的上下分別。借重這種下級生對上級生的服從,所以固然各組對外的「活動廣告招牌」是首席男役與首席娘役,但各組內部負責管理的是由年級最高的兩人所擔任的組長與副組長。能否擔任組長與副組長只與年級和能力相關,與身為男役或者娘役並沒無關聯。

所以,當要衡量「娘役要聽男役的話」這類說法時,他們之間年級高低的差別也該被列入考慮。一般來說,訪談裡面出現的娘役多比男役年級低,例如說不只首席娘役照例都比首席男役年級低,而且大多比二番甚至三番男役的年級還低。所以要說是娘役對男役態度恭敬,不如說是年級低的娘役對年級高的男役態度恭敬。而且不該被忽略的狀況是,年級低的男役同樣也對年級高的男役態度恭敬。那麼當低年級的男役遇上高年級的娘役呢?就我所看到的相關訪談座談紀錄來說,前幾年宙組的二番男役水與大和的年級都比首席娘役花總低,他們兩個人對花總就跟對其他高年級男役一樣畢恭畢敬,沒有半點隨便。

不過當然「問題」是在於為什麼一夥人一起被訪談時出現的娘役大多比男役年級低,或者是像首席娘役年級比首席男役低。如果看倌們要據此指控這是寶塚制度上的 男娘不平等,我並不十分反對啦。只是這「問題」很嚴重、或者這真的是個「平等問題」、真的是個「問題」嗎?我有些懷疑不確定咧。至少,如果有把年功制度的影響考慮進來,就可以很清楚看到,就算我們要說寶塚裡有男娘不平等,它也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所有﹞女人一律被視為低於﹝任何﹞男人一等的那種不平等,所以我認為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

寶塚的賣點是男役,它的表演特色、獨一無二別家所沒有的,是男役的魅力。我認為沒有理由要求人家一定要包山包海什麼都賣,所以對於娘役主要在於輔助烘托男役而不是發揮自己特色的主演這部分,我也不大認為是個問題。跟 Drag King 或者 Drag Queen 表演相比較,他們也同樣沒有包山包海ㄚ。太過在這部分要求「平等」我覺得其實是反映出論述者自己缺乏跳出二元性別的信心。但事實上成千上萬的塚飯的感受是男役與生活週遭的男性不同﹝《夢幻女孩》裡面也拍了一兩段這種證詞﹞,所以我認為並不需要那麼容易就見「男」字而心慌。

那麼像首席娘役年級比首席男役年級低是否是故意藉由年功制度來造成男娘地位不平等呢?也許是,但我同樣認為有相關因素要考慮。寶塚名言是「十年男役」,也 就是說男役要出人頭地至少得下十年的工夫。寶塚史上十年內就當上首席男役的人屈指可數,但是娘役四五年內就當上首席卻一點都不稀奇。男役是長期打熬、娘役是短期決戰,兩者的寶塚職業進展速度並不相同。所以首席男役比首席娘役年級高也許是劇團有故意做這種安排,但不可否認的它也是種自然現象,因為娘役早升早畢業早走人了ㄚ。

拿寶塚史上最快當上首席男役的天海祐希來說,天海入團後第七年時當上首席,一共當了兩年的首席。與天海相配的娘役麻乃佳世比天海小一個年級,但是比天海早兩年就升任首席娘役了,最後與天海同時退團,也就是說他比天海還多當了兩年首席。再舉個更極端的例子,前面提到的花總去年七月退團,他是寶塚史上任期最久的娘役,總共當了十二年。與他同期的男役安蘭卻是寶塚史上熬最久才升首席的男役,今年才要上任。花總剛研四就當了首席,安蘭卻是等了十六年,十六年是創紀錄,但男役通常都是十二三年以後才升得上首席。

如果把退團之後的人生規劃都考慮進來,那娘役的確在團時並不如男役那樣風光,但她們速戰速決,投資在寶塚的歲月也相對比男役少,要說在寶塚出人頭地了的男役賺到了名聲,那出了名的娘役卻擁有比較多的青春資本,很難講誰比較有利。

寶塚的特色是男役,但並不是說生徒選擇當男役,就可以像男人一樣在出生瞬間平白無故馬上撈到一大堆好處,他們在舞台上下所獲得的掌聲與注目,是長年鍛鍊慢 慢贏取來的。就這點來說,男役與男人差別很大咧。真正要說「男女不平等」,我想是在於男役的努力凸顯了現實社會裡男人有多麼坐享其成,而不在於寶塚部分男役娘役的分工差異之上。

  1. 唯一的例外是在每次公演開始練習那幾天,首席男役與首席娘役不論他們是哪個年級,都是坐在稽古場內第一排正中間讀劇本。
  2. 就最近二三十年的統計數字看來,首席男役的平均任期比首席娘役短。不過男役在二三番手的時候,通常就擁有比首席娘役還多的飯人口了。
  3. 也許大地真央跟黑木瞳是個好例子?一個首席男役一個首席娘役,兩人同時升任同時退團,但相差了十個年級。

Ps:為方便大家在此附上目錄原帖地址:寶塚研究)

寶塚研究

現實版《夢幻女孩》

《夢幻女孩》續集(1)

《夢幻女孩》續集(2)

《夢幻女孩》 (1) 話說從頭

《夢幻女孩》 (2) 新娘學校

《夢幻女孩》 (3) 「男」「女」平等

偽理事長說

音樂學校畢業成績

新人公演 (1) 同輩競爭

新人公演 (2) 上下交流

新人公演 (3) 男役新公主演次數

考試與名次

[轉]為什麽寶塚TOP如此短命?早安少女的存在也有影響

宙組十年

宙組成立 (1) 開山祖師 姿月

宙組成立 (2) 競爭

宙組成立 (3) 從姿月到和央

宙組成立 (4) 待機而動的新專科

宙組成立 (5) 娘役大搬風

跳級生 從天海祐希說起

天海新人公演與轟悠組替

英雄出少年: 天海與前輩們

偶累了?!從二番到TOP

大地真央的過去與現在

筆記、附表新專科剪報Q A觀劇心得與聯想塚飯看Broadway台灣公演


不是「受歡迎」,而是「受尊重」

寶塚在11區並不是特別大眾的愛好,有位日本的劇團飯寫過一本科普的小冊子,提到如果說公開說明明自己是劇團飯,普通人還是會對你「另眼相看」(這是在堇之月論壇上看到的,但是論壇貌似崩了),但這種看法和對待akb飯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對寶塚前期的歷史不太了解,不清楚其「高大上」的路線是如何確立的,但現在劇團本身的「高大上」和成員自身的資歷背景(很多是真·土豪)及畢業後的發展相互影響,形成了其在一般霓虹人眼中的形象——教養良好,行事低調,歷史的積澱,懷舊向的華麗颱風,幾乎與醜聞絕緣等等,使寶塚成為「國寶」般的存在。

而寶塚飯被吸引的原因,基本都是完美到無可挑剔的男役,這個討論開就太長了,貼個視頻,大家感受一下一群長腿大帥「哥」....

說到寶塚和akb,差異和相同點都有,而差異絕對佔主導,寶塚生徒的努力程度和森嚴的等級關係甩現在的akb幾十條街。

本人試圖總結過寶塚和akb的相同點,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不過不要挖墳:-D


寶塚FAN也不全然年紀大,試想一下如果喜歡寶塚的全是老太太,那麼每年還哪裡來那麼多15至18歲的女孩子投考寶塚音樂學校?就算到近年寶塚的音樂學校還起碼是二十幾比一的錄取率的。第一個回答問題的朋友用的圖是寶塚花組2014版《伊麗莎白》的海報,主演這個劇的男役明日海走的就是TOP男役的典型道路,可以簡單表述如下:

1、她很小就開始學習芭蕾和鋼琴(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沒能力讓孩子從小學藝術的);

2、大概15歲的時候她在芭蕾教室的朋友的推薦下通過視頻觀看了寶塚的演出,後來又去劇場看了現場,從此迷上了寶塚;

3、投考寶塚音樂學校,憑小時候學習藝術的功底或者出眾的身材相貌成為了上千投考者里的中選者,根據身高和其它條件成為男役;

4、如果是男役,在入團第一年到第七年期間努力爭取新人公演(每個大劇場劇會讓新人分別在寶塚和東京擔綱演出一次,出色的新人會演TOP的角色)主演機會、小劇場主演機會;

5、一般如果入團第一年大第七年間獲得過新人公演主演的機會,從第八年開始會獲得主要角色的機會,然後逐步成為三番、二番(即男三號和男二號);

6、到入團十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只有幾人,而且上位用了幾年並不是評價TOP男役成就的重要標準),根據在位男役的在位時間等情況,在某個時機成為TOP男役;

7、TOP男役在位短者幾個月,最長的也不過六年多。

簡單講一下TOP男役路途就能大概看出這條道路是多麼不容易了,付出很多博的是一個百里出一的機會。而且舞台演出再有知名度再被尊重也不是普遍性、日常性大眾娛樂,所以收益無論如何也不如投身影視歌,在這辛苦的道路上艱辛跋涉的人都是因為熱愛。

在網路普及後內地才開始有了了解寶塚的渠道,所以內地寶塚FAN的年齡倒是都還年輕。


噗,其實啊,寶塚在日本也沒有倍受歡迎,基本上來說還是個小眾的愛好。我覺得有一位的回答很正確,不是倍受歡迎,更多是倍受尊敬。因為本身特色是「全員未婚少女」,外加退團後的OG很多在影視圈內都是大女優,所以給人一種特別厲害的感覺。當然,劇團也有過黃金時期,又是日本的早期開辦的娛樂集團,知名度一直存在,但現在的話,與其說是倍受歡迎,不如說是因為宣傳造勢的關係有些神化了。

要說寶塚的魅力關鍵,就是男役了(當然娘役也很重要,但男役更被看重)。男役就是扮演男性角色的女生,口號是「演繹女性心目中的完美男性」,她們自己也說:所扮演的男性在現實中不存在。這就是「夢」的力量,寶塚被稱為「夢的世界」,提供給觀眾一個看到「夢幻世界」的場所。寶塚舞台上的男性,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女性的理想狀態,長身玉立、風度翩翩、哪怕是極其簡單的抬手轉身,都是經過仔細設計的動作。「男役十年」就是指男役要用10年的時間把這些精心設計過的動作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再演繹出帶有個人特色的「男役像」。

寶塚的舞台裝飾和服裝也極其華麗,緞帶和水鑽是最基本的裝飾品。最後謝幕時,被的大羽根是華麗表現的極致。尤其是top謝幕時的服裝,每次公演都是特別製作的,雖然只是穿著從大階段上走下來謝幕。一般這件衣服是全身水鑽,加上20kg重的羽毛製作的羽根(羽根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也算是寶塚的專有名詞之一),華麗程度讓人炫目。

劇目也是寶塚的殺手鐧,他們演了一批自己的演出家,擔任劇目製作、編劇、音樂。每一部劇都是為寶塚定製,引進劇也會做出相應改編。雖然改編上會褒貶不一,但無一例外就是為了凸顯寶塚star的魅力。劇目以言情劇為主,表現纏綿悱惻的男女戀情。

star、華麗的舞台、劇目,我認為寶塚的魅力基本就包含在這三樣裡面。不過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寶塚的演出家整體年齡偏大,有些劇目的昭和味濃重,最主要的目標消費群是年齡偏大的貴婦們。她們又有時間又有錢花在寶塚。


它不是在造夢,而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夢。


我第一次接觸是一粒沙,覺得姑娘們都很努力,就是唱功都比較捉急。不說男役,因為姑娘壓低嗓子唱男人的聲音就不苛求了。說女役,發聲的地方總是很奇怪,會氣不夠,高音上不去之類的。希望她們繼續加油吧


得知了寶冢之後 感覺日本人真的是用繩命在二次元啊 還有什麼花月雪星宙組的設定。。。有種亂入魔法世界的趕腳


新入坑怒答,我覺得它迷人之處在於無可比擬的感染力。

在看現場之前我總覺得女孩子扮男孩子簡直不忍直視,然而試著去現場看了一次,徹底愛上了寶冢。

不輸百老匯的歌舞和編排,演員們滿懷激情的表演,日語獨特的節奏感,有一種感染力使全場的觀眾如痴如狂。我在後半程表演都是尖叫狀態,前排觀眾估計已經嗨了。

還有就是演員個人魅力吧,男役高大帥氣紳士又獨具個性,觀眾清楚知道她們是女孩子,比起直男更細膩溫柔,這又造成了一種反差萌和心動感。

ps,我喜歡宙組的馬小帆么么噠


寶冢主演男役傳說~狂熱的100年~,NHK SPECIAL,,紀錄片,下載,日本,資源下載,中文字幕下載,連載,YYeTs|NHK紀錄片/中日雙語字幕/更多更新歡迎關注微博@諸神字幕組

不用謝我,我是活雷鋒。這是相關的鏈接~


其他人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自己是的的確確被寶冢男役的魅力折服了,她們扮演出了女人們心中完美的男子形象。當然從此入了天海祐希的大坑。(放一張美圖??????)

而且寶冢的演出效果非常華麗,演員、演技、布景無可指摘,雖然沒看過現場版,但是從視頻上可以看出寶冢的藝術魅力。

寶冢的所有演員都是千挑萬選,經過輪輪選拔才選出來的,專業水平非常高,能夠成為各組TOP的她們的自身的經歷就是傳奇。

放幾張圖吧

給大家一個男神的笑


96星組一粒沙入坑,稔幸國王秒到我了,死神像汪東城→_→,然後就迷上了各種,頭目巴拉拉拉!!!所以伊麗莎白和凡爾賽玫瑰是大受歡迎的劇,啊啊啊新人粉一定要各個版本都看一遍!在日本受歡迎的原因上面都說的很詳細咯,我反正迷上分分鐘的事情,不是老太太也沒閑錢但是總得有個喜歡的愛好唄,會為之努力的!爭取早日去看她們!七代目朝夏╭( ???) ??


一,票價便宜。一般票價摺合人民幣也就幾百,學生也買得起(拒絕談千秋,退團,ss席)

二,開創先河。寶冢起源來自於阪急鐵路招客。為了讓貴婦,小姐們不會捲入桃色風波 所以演員都是姑娘。

三,演出頻繁。除了大劇場全年無休,還有全國巡演。

四,參與度高。男役娘役有自家fc,粉絲可以說大部分都從入團看到退團。茶會基本可以說是生徒全身心為自己粉絲服務。這種如同孩子養育一般的方式也大大提升虛榮心,讓粉絲認為自己可以參與到其生活中去,具有高度認同感。

五,寶塚現在並不火。最火的時候從74凡爾賽開始,結束在2006年。


寶冢大部分劇其實b站相關資源還是很少,都是我一頭包到處找的

寶冢在日本備受歡迎的原因上面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全女,選舉艱難,中二制度,舞美華麗,劇本上佳良心。後援團制度和良好宣傳。

我是為了上面說我天海女王來的,天海女王年輕時的表演我有看,女王本來就輕微公鴨嗓啊。

我一直覺得天海女王不是完全是因為唱功登頂的,因為她聲音作為男役來說太薄。她更出眾的是外形條件和身高啊~非常的帥

另外我寶冢其星組歷代top我最喜歡柚希禮音,很有辨識度啊。唱功舞台感也很棒


北原遙子倒是永遠的痛。


前段時間被金毛的鑽石顏迷倒(顏好就是任性),就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沒日沒夜的找寶冢的各種視頻,每次看大階段都感動的不要不要的,男役們演活了那些現實中根本沒有的男性,每一場演出都像夢境一樣。


懂得日本文明化的歷史背景可以幫助理解寶冢的國寶地位。明治維新後文化方面的所謂進步包含了「歐洲貴族的是最高大上」的背景概念。寶冢的經久不衰,體現了日本國民對維新後日本蒸蒸日上的歷史性集體回憶。每次看日劇或者動畫都可以看到哈歐的影子。這對於中國人是比較難接受的。在我看來,寶冢的持續顯示了日本人的nostalgia和悲哀。


推薦閱讀:

日本煉香和中國合香有什麼區別?製作工藝上有什麼特殊之處?
日本窮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日本的國花是什麼?
在日本擁有什麼樣的別墅算是有錢人?
澳大利亞、日本、義大利三地的咖啡文化在風格和表現上有哪些不同?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寶冢歌劇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