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權是如何衰落的?

周人帶來了天命觀、禮樂春秋宗法制。周人通過武裝殖民建立起來封建制。作為天下共主,周王權對藩邦的控制能力似乎超過商人。周王權強勢時,東伐商奄,北戰戎狄,南征荊楚,西略崑崙。能否介紹一下周王權衰落的過程,及其歷史經驗?謝!


其一,國家根本制度的先天性缺陷。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本身,隨著血緣關係不可避免的日漸疏遠,建國時的血濃於水與君臣恩情,早已被十代上下的代際變化所稀釋,這是周王朝的程序bug,系統設計的問題,只會積重難返,無法徹底改良。這一致命弱點給霸業模式的代興提供了政治上的空間,這個空間也可以理解為西周政治的實踐漏洞。

其二,西周末年統治階級政治權威的敗落。周厲王的腐敗無道,周幽王的昏聵無道,相繼給西周權力的頂層帶來了動蕩的半個多世紀,造成了周王、周公召公為首的世卿貴族間的致命的合作裂痕,以及周貴族與民眾因爭利而產生的離心離德,使得西周王族的信望一落千丈。

其三,平王東遷以及隨之登上歷史舞台的諸侯奪權與爭霸。政治制度的漏洞以及權力頂層的動蕩,為諸侯爭奪霸權提供了機會和名義。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開,幽王被討伐以及平王東遷的背後都不乏各個伊洛河朔貴族勢力的干涉、煽動與各自擁戴,東周以後,鄭莊公逞著周王在鄭國封國附近,經濟依賴性強,甚至都出現了對周王的反討伐,甚至還射了周王。威嚴掃地,不崩才怪。

其四,周遭外族的強勢與入侵之催化。在夏商周時代,周圍的非華夏族類非常強大,其強弱盛衰與秦漢以後的北患極為相似:中央的政治軍事衰弱,就會直接引來周圍夷狄蠻戎的強盛與入寇,再加上夏商周時代一相是華夷雜居:華夏族在交通要津與肥沃之地,耕耘著農業、經營著城郭(此即古書中的國人);非華夏族,則在廣大的交通網路、青銅農業以及城邑貴族政治編織的網路中保持著游牧狀態(晉國內外的狄、巴蜀楚三國本身、齊國東邊的萊夷、淮河一帶的淮夷、燕國內外的東胡、中原一帶的嵩山狄)。所以一旦周王勢弱,沒有有長城捍衛的周代華夏,就面臨相當危險的窘境,並會隨著各種因素的攪局,而加速惡化。這也為東周早期春秋五霸的出現提供了最大的口實與實際需要。

總之,周王權的衰落是源自其制度缺陷本身的難以遮掩、難以迴避,且在內外動蕩中不斷激化並最終崩盤的結果。


衰落的根本是制度衰落。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分封制就是,天子一定是他爸爸的嫡長子;天子的弟弟、親戚、親信被分封為諸侯;諸侯一定要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其餘既得利益集團只能當卿、大夫,以此類推。

周天子通過制度設計壟斷了對分封制度的解釋權和實施權。但這根植於血緣紐帶,而血緣只會越分越遠。我的曾曾曾孫和我弟弟的曾曾曾孫就沒有什麼感情了。當周天子威信建立在血緣和宗法權之上時,隨著時間推移必然貶值。更別提周幽王廢長立幼,帶頭破壞自己的政治制度了。諸侯國在政治上獨立性太強了。若周天子沒有威信,四夷不服,諸侯國立即就可以在事實上獨立。周朝更像一個邦聯。

經濟制度:井田制。

控制諸侯國除了血緣和威信以外,就靠井田制。當時土地制度是「王有制」。法律上土地都屬於周天子,不得買賣交易。田地被分割為一個個井字田。中心的良田屬於周天子,周圍的劣等田屬於諸侯和奴隸主。奴隸和自由身份的農民被強制耕作。

但隨著技術進步,給周天子種田以外,有能力開墾新的田地了。新開墾的田地歸誰?這就是撼動井田制的炸彈。

新開墾的田被當作禮物由諸侯分封給貴族和將軍,分封權不在壟斷於周天子。中央威信蕩然無存。新開墾的田地也不可避免的被交易了。土地開始在新興的地主階級手中集中。那些控制上千奴隸強制耕作公田的奴隸主階級開始沒落。好好種田就能富足,也能有自由身,這對奴隸的吸引力巨大。奴隸制的財政體系崩潰了。因為所有人都不種公田了。都開始參與遊離於體制外的私田生產。於是春秋戰國曆次變法都在承認私田合法性,建立封建的財政體系。

文化上:

當時,專制主義是一個極其進步的思想。王權膨脹。準備向皇權進化。舊的等級制度滿足不了新興地主階級。所以家臣弒主、廢長立幼、私分諸侯國的事情屢禁不止。

由此,周的制度徹底崩潰了。

額外補充一句:樓主說周建立了封建制其實不嚴謹。應該叫封邦建國制。很多人混淆了一個概念,把這個制度跟馬克思主義里的封建制度混為一談。馬克思說的封建制度是指「feudalism 」。國內學者翻譯的時候,從古文中找了「封建」二字,但其原意指「enfeoffment」,是一種政治制度不是社會制度。本身是翻譯出了問題。不能因為翻譯家惹禍,就說周朝以後沒feudalism社會。按馬克思的觀點,秦朝開始是正式確立封建制度了,戰國末期基本都是封建制度但是還沒有正式確立。寫在這裡避免歧義。


1 三征楚蠻,宗周六師覆滅。而後以千畝之戰為代表,成周八師實力也出了問題。

2 原本帶有流官性質的京幾貴族逐步掌握了地方實權,成為封建貴族,直接導致鄉遂體制崩盤。周天子不再擁有強大的軍力。

說到底,宗法為表,六師八師以及基礎鄉遂體制才是根本


制度原因。根本就是因為周朝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上,王能控制的就是諸侯,而諸侯手下的人只聽諸侯的。低級權力機構的授權都是由諸侯授予的,而不是王室,造成對王室忠誠度的影響。每塊封地的稅收也都是交諸侯,諸侯再交周室,所以各封地相當於有獨立財政權。結果就是王室不能控制權力分配和稅收分配,這樣每一代下去王室除了武力威懾的優勢外,對眾諸侯實際上是很難控制的。

分封的好處:

管理簡單,國家機構少,控制住幾個諸侯就控制住了王國。初期的諸侯都是要到王室上班打卡,諸侯國則是由各國世子來管理。雖然封地在各地,實際上還是可以監控大家。

即使有諸侯作亂成功,那麼國王還是同姓的親戚,國家落入外人手中的幾率較小。

地盤擴大不操心。只要諸侯有擴張野心,那王室地盤是自動增長的,完全不用自己動兵。

弊端:

對地方控制力弱,控制手段少。降爵位對方容易反,而討伐風險大一旦失敗則王室權威會削減。

諸侯之間平衡難控制,容易內鬥。一旦內鬥一般會傾向於扶持弱者維持他們的平衡,但這依賴君主的執政水平,一旦平衡沒做好,一方做大則威脅到王室。

遇到外侵者時抵抗效率低。只能靠各地勤王,

總之,周王朝能延綿將近800年已經是很不易,這種制度能保持300年的優勢,並在弊端盡顯後還能堅持400年。這應該就是那個時代分封制優越性的證明吧。

PS. 玩歐陸風雲時對國家制度以及繼承製的感受非常直觀。


這是個簡單的問題,大家說的很充分了,我就負責補充和糾錯

諸侯的領地大多都是被拆散成飛地並犬牙交錯的,西周時期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到了春秋,天子衰落,很多由多塊飛地組成的侯伯以及一些弱小的子男很快就被沒有飛地全在一起的侯國讒食了,也有些原本是大國的呆國比如魯國一直沒有怎麼太擴張過,宋國在戰國的大片領地基本都是欺負淮夷打下的,西周時的領地基本都割掉了
您說反了,是世子要來王畿做人質,只有少部分諸侯是本人來王都做官而世子監國
西周太平諸侯領地有很多飛地,實力不集中,基本內鬥不起來的,鬥起來天子也輕鬆就能擺平,邊區諸侯面臨蠻夷壓力,反而更不可能內鬥。又不是春秋初期或晉國,內鬥完了,大家能瓜分失敗者領地,導致惡性循環

周朝是比較嚴格的長子繼承,只是到了西周末年才被天子帶頭破壞。
周夷王對魯國廢長立幼,導致諸侯秩序崩潰,

周厲王被國人欺負,

西六成八估計是隨著周宣王不籍千畝被包給各個宮伯了,如鄭伯,此時期大量非世襲宮伯世襲化,導致藩鎮割據的行程,王室實際控制領地減少,雖然世襲化導致宮伯們忠誠度和戰鬥力的飆升,但是伯二代三代就完全自立門戶了,王就成了光桿司令了

周幽王對太子廢長立幼,又作戰失敗反被犬戎入侵,導致諸侯不願救援

井田制不是您說的那樣的,具體請看我知乎文章從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

一個甸100井,中心的十字形36井路邑是公田,產出歸天子或諸侯,四角64井才是人人平均的私田。並不是開墾新田導致公田沒落,是以家為單位,精耕細作私田,導致沒有精力耕種公田,之後才發展為開墾新田。

精耕細作才促成了人力馬力犁和牛力犁耕的出現。西周種田就是挖坑種樹的模式,春秋才接近近代的模式

中山國的衡制是24株為1兩,也就是24丁為1村邑,16兩為1斤,16個村邑為一個甸64井,20個甸加5個城市為1個小都25乘馬車,2個小都為1個大都50乘馬車,1斤250克,20斤1均,2均1石,1石約是10000克。到了戰國,把另外32井公田分了,人口也翻了一倍,但全去了城市,於是20個甸*1.5按30個甸計算,按4個小都為一個大都,1斤250克,30斤1均,4均1石,1石約是30000克

估計遼東一直是先商青銅器的提供者,最終助力其擊敗夏朝。通過對青銅器放射性元素的分析,商朝建立後,南方盤龍城一直是商朝初期青銅的原料提供者,商朝中期被盤龍城背叛,導致鄭州商王朝的衰落,被迫北遷殷墟,依靠黃河航運,改從遼東老家獲得銅礦,反攻盤龍城,才重建霸權

羌人又不一定是指羌族,也可以是發展為專用指代名詞,就好像閹人不一定是指閹族出身。又或者羌族是一個大概念,槐國(北方鬼方)和姞國(土方)都是羌族?

商不是指商業,而是指商量談判,也就是大宗貿易,賈才是小商人。商的諜報要是做的好,也不至於被周奇襲

周過於依賴戰車,放棄了步兵,才導致對南方楚國作戰的不給力

烽火是沒有,但是戲諸侯是有的,只是用的是報警鼓,一路傳送


樓上大神提出很系統的觀點。我不再贅述(其實是我沒本事說的那麼系統)

提一點,周宣王。

不籍千畝,廢除籍田禮,崩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觀念的思想基礎,使周王室漸漸失去天下公主的地位。

西六成八潰散,沒了軍隊。

末期王政的昏聵也是問題。

還有一個是我瞎想的:

天命轉移,從商的重鬼神祭祀到重視人,敬德保民的觀念形成,地方統治卻是武裝殖民形成的統治網。

還有,別讓楚人在聚會上燒火了,莫欺少年窮。


西周對諸侯的控制力主要依靠的是自身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鎬京被犬戎攻陷,失去根據地。沒有稅收和兵員,就沒有了軍事優勢,對諸侯失去控制力。各諸侯國的兼并戰爭也由此開始,愈演愈烈,最後走向大一統。


其實論統治力,周朝是不如商朝的..............商朝採用商業殖民作為統治方法,如果發生了叛亂就從王畿正兵討伐。同時因為商業發達所以對對方的情報和資源掌握的更加清楚

周朝的武裝殖民實在是太過於容易分裂..........持續了半個西周的周楚矛盾最後一直僵持不下就是最好的證明

商朝從武丁開始王權是不斷強化的,從祖甲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開始。不過商朝統治集團的主要矛盾是王權和神權以及貴族的矛盾。帝辛就是中央集權失敗導致貴族內部離心才亡國的


推薦閱讀:

假如中國的房價很低,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何評價越南主席出席活動時放中國愛國歌曲《歌唱祖國》?
請問李達康為什麼總是要四處拿著水杯?或者說導演為什麼要突出這個細節?
身份證上「民族」一項去掉的話,對全國會有什麼影響?
「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種想法是迫害妄想症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 | 封建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