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圓滑的人說的話明明很偽善卻得到很多人認同呢?


中國人中庸,很多情況下並不會當面否定別人,更多的會附和他們的言論,但其實內心並不認同。


人心向善。有時候不要太計較真偽。想想如果那個人不是圓滑偽善,而是真誠心善,你將自己置於何種境地了呢?


1。合乎情理

2。合乎場合

3。符合說話人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戳穿皇帝新裝的話,只有小孩說出來才可愛。


修改一下問題,就會發現答案在問題里——為什麼有些圓滑的人說的話明明很偽善卻得到很多人圓滑而又明明很偽善的認同呢?


這就是語言的藝術了。有時很有道理的話,別人聽起來很刺耳。有時沒什麼道理的話,別人聽起來很舒服。通常意義上而言,會說話的人或者說漂亮話的人更能獲得別人好感和認同。

語言是一種符號,分為表面指代的「物」和實際指代的「物」兩個層面,本來二者是統一的,現在有分離的趨勢。這是知識社會學的領域範疇。


在面對大是大非大愛的時候,向善心強的人很容易被那種大愛所帶來的情緒徹底征服,在這種心境下,人並不願意太計較那人是真善還是偽善,甚至覺得即使是偽善自己也能原諒他。人雖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對於大愛這種感情,還是很難控制的,被征服的時候是心甘情願的。


問:你憑啥認為人家是圓滑的人?你認為,別人也這麼認為嗎?

你覺得自己不是圓滑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你,他這麼認為你呢?

多人認同,證明,很多人對他和你看法不一樣。

或許,是你自私,一直就有貶低人家的心裡在作祟。


他是偽善?你就是真善美?好話不會說,好事不會做,別人不喜歡你太正常


在這裡答題 的,至少一半是典型偽善的。

題主自行判斷一下吧


我認為夸夸其談者,言過其實。但平時大家起碼是不會喜歡木訥的人。。還是喜歡健談開朗的人雖然不知道那句真哪句假。但起碼都算融洽歡樂的相處過。。。其實自己一天不說話也沒事。但有時候社會需要嘛。偶爾也要逼自己要說說。逢場作戲吧。。


大家心照不宣,這種事情不好拆穿也沒必要拆穿。

圓滑的人說話不難聽,聽了後心裏面不會覺得難受。

再說,有時自己說話也會偽善,特別是當雙方都偽善時 ,那就更心知肚明了。


這是表面認同吧。


世界本是如此。鋒芒畢露者只有兩種下場:要麼稜角被磨平,要麼被時代拋棄。


因為他說的話符合了大眾的意願要求,明知很假,但卻是事實。


因為圓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曾被好友說偽善。

不是刻意說的就是聊天一帶而過的

後來我就自己反省我到底哪裡做的不夠好讓她覺得我偽善?

平時我與人相處和睦 就是老好人

比如我吃東西的時候我是真的不好意思一個人在宿舍吃東西哪怕是我最喜歡吃的零食我也會分給舍友 家人從小教育我分享 不要吃獨食

然後那位朋友就說我偽善 明明心裡不想給嘴上卻說要給 我想這跟她的為人處世是有關的 她跟誰都是冷漠臉 大家有事就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連她的父親都曾說你怎麼那麼自私 所以也就能理解她為什麼能把我的行為理解成偽善了 願意跟她相處是因為她確實真心待我

說了這麼多 就是想告訴提問的人 不要把別人都想的太壞 偽善中還是有善 我不願意給但是我的家庭教育讓我必須要給 我選擇後者 這種所謂的偽善是生活中必要的 最簡單來說在那一個氛圍中至少不會尷尬 我願意換


不知道怎麼回答,人心偽善,這是一件很無奈的事,真話和假話只在於你地位的高低。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看到問題想起了這麼一句話。這是出於《資治通鑒》里的一個小故事,魏國國君安什麼王(我忘了,……)問孔斌,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根本沒有完美無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話,那麼魯仲連勉強算一個。」安王道:「魯仲連恐怕也算不上,此人表裡不一,他的行為舉止都是裝出來的,並非本性的自然流露。」

孔斌這時說了一句話,即是「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本意是,假若他堅持這麼做下去,到最後習慣成自然,就成了君子。

我是同意這句話的。他真心還是假意真的有這麼重要麼?圓滑也好,偽善也罷。

汶川大地震是我還是初二的學生,像我這樣的,空有一腔真情的人能為他們做的除了祈禱還有什麼?那力量太過於薄弱。。

人們提精神力量,我覺得那是有前提的,若是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精神什麼的都或許過於豪奢了吧~但他們卻可以,可以給予那些受難者實質的幫助,即非他們不是本善又如何……

就我而言,對於這種情況,我當然願意獻上我的「尊敬」與「讚美」。且真心實意。


推薦閱讀:

女朋友看上一雙靴子非要買,從前沒有這樣的要求,該不該買?
哪一個瞬間感覺自己很孤獨?
在大學裡總是一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如何評論李銀河12月18日發表的博客文章《對所謂拉拉身份曝光的回應》?

TAG:心理學 | 情感 | 社會學 | 偽善 | 圓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