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心弱小的人反而會去傷人?
有些人內心很脆弱,不能承擔生活賦予的一切,很多這樣的人往往卻心狠手辣,去傷害無辜的人,摧毀了別人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因為要保全和維護自己的安危或者是利益。在傷害別人的時候,你會非常驚訝,這還是那個內心弱小的人嗎?為什麼可以這樣翻臉不認人?
請各位見仁見智地分析下吧。 PS. 根據討論及個人理解,都能同意是由於內心的恐懼造成的。但是,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為什麼普遍的,很多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群體表現出的是不理智行為下的暴力防禦?我們的社會究竟怎麼了,造就了這樣病態的人性。
記得在《蝙蝠俠前傳1:開戰時刻》里,小Bruce在地下受到蝙蝠的攻擊,被救出後常做遭蝙蝠攻擊的噩夢,Thomas對他說,那些蝙蝠之所以會攻擊人,因為它們害怕人,而那些看似可怕的生物,它們的恐懼更大。
因為恐懼,弱小的人自我保護意識就更加強烈,很多事情都會使他們聯想到對自己權益的侵犯,因此他們往往會採取一些過激甚至嚴重錯誤的防衛手段,這些手段中就包括了「主動出擊」,因為害怕,他們更傾向於在被人傷害以前先摧毀別人對自己產生傷害的可能性。
也可以將之歸結為過分的自私,自私源於貪心,貪心源於自身的空虛,任何方面的空虛,物質的,精神的。這種空虛造成他們的恐懼,因為他們內心沒有可以抓得住的救命繩索,沒有真正的精神依託,精神的空虛更會造成一種類似「受虐妄想症」的心理問題,他們會更多地表現出對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強烈的攻擊性,這種攻擊性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顯示出來,但只要權益的天平稍微傾斜一點點,他們就會徹底爆發,給人看到的就是一種「防衛過當」產生的狠毒。在外人看來,就非常不可理喻。但這種恐懼,往往是長期壓抑下造成的後果。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方面看這個問題。
在薩達姆獨裁統治下的百姓活在壓力與恐懼之下,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在薩達姆實施絞刑時也可以看出伊拉克人對薩達姆的痛恨。同樣的,卡扎菲的下場也與薩達姆一般無二。他們是死於自己百姓對自己的恨。而在他們專制統治時期,百姓沒有能力自我保護,他們沒有武器、沒有權利,隨時可能遭害。當百姓突然之間擁有了武器,擁有的反擊的能力,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放過那些長久以來迫害自己的人嗎?我們可以說這也是「多數暴力」的一種表現,其中來自人內心恐懼心理和防衛心理的因素極大。 同時我們還需要看到,這種爆髮式的反擊,類似於彈簧效應,壓力越大,反擊越大。薩達姆和卡扎菲都死於百姓的過分反擊。這也可以理解,那些內心軟弱的人,他們的軟弱是因為感受到了太多的壓力,來自方方面面,可能是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同事,這種壓力只有他們自己感受得到,他們對這種壓力的順服和恐懼,其中沒有絲毫「愛」的成分,那麼當他們終於爆發出來的時候,顯示出的是完全的「恨」。 他們會表現出這樣的恨,無非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曾感受到愛,他們會「兇殘」地絞死薩達姆、打死卡扎菲,也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從薩達姆、卡扎菲那裡感受到過一個國家元首對百姓的「愛」。那些軟弱的人也是如此,他們生活在這個充滿競爭、互相利用、互相拆台、互相背叛的社會環境,除了自卑和軟弱地去承受一切壓力,生活在提心弔膽的恐懼中,他們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不能完全責怪他們,我們自己也是構成社會環境的一分子,我們與這個環境變成現在這樣有脫不開的干係。
其實,當我們與一個內心弱小的人為伴時,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尊重、愛護他們,要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在與他們交往時努力維護他們的自尊、權益甚至他們的空間,不要背叛他們,成為他們可以信任的人,這樣就能使他們從自己這裡得到一個宣洩口。這個宣洩不是爆髮式宣洩,而是成為傾聽者,聽他們抱怨,容納他們的不滿,讓他們藉由自己將內心的恐懼和壓力抒發出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逐漸改變一個弱小的人,使得他們逐漸變得強大,走出自身恐懼的陰影,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他們爆髮式攻擊的可能性。
所以批評那些內心弱小的人,並不是上策,相反,接納、寬容、保護、關愛、憐憫那些軟弱的人,才是避免一切傷害的根本。
如有冒犯,請包涵。
*********************************分*****割*****現*********************************
補充:
讀過 常慶偉 的回答後,有些新的啟發。他指出,很多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其所受家庭教育,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 他所遇事例中的A和B,看起來似乎一個內心剛強,一個內心軟弱。 反覆思考後,我意識到一個問題: A和B都是內心軟弱的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或者說,A比B更善於面對自己的自卑和恐懼。恐懼,就好像我們說的癌細胞。
絕大部分癌細胞源自正常上皮細胞病變產生的腫瘤,最初因細胞增生伴隨自身防禦機制的抵抗、清除和穩定,逐漸生成良性腫瘤,當增生細胞侵入周遭組織,快速生長並轉移到其他組織,演變為惡性腫瘤,也稱為「癌症」(來源Wiki: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8C%E7%BB%86%E8%83%9E)。有醫生曾這樣說,可導致病變的「癌細胞」普遍存在於體內,只有當它們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產生增生病變時,才會發展成為癌症。恐懼,其實存在於每一個人內心,我們可以依靠曾獲得的他人經驗比如朋友鼓勵或心理醫生,自身經歷比如大小不同的多次挫折等,來建設內心的防禦機制,抵抗恐懼對自身的侵蝕,戰勝恐懼。這就好像有些人通過心態的平衡、合理的飲食、健康的生活習慣,最終打敗癌症一樣。
在 常慶偉 所舉事例中,A被C指出自己的襪子破了,他用揶揄的方式轉移了自己和別人的注意力,較為輕鬆地化解了自己內心的不平衡,而B則不能面對被人指出時的那種自卑和恐懼心理,退縮到更陰暗的角落,反加劇了自身的自卑和恐懼。
雖然我沒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但經歷過另一種情形,就是當有人指出某人的襪子破了,某人卻大大方方說,看來這襪子壽命到了,得換一雙,天下哪有穿不破的襪子。這種態度就顯得更為輕鬆,不僅來自於這人早年接受過比較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有他經歷各種挫折、失敗後所獲得的平淡從容。在這樣的人看來,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他很容易就能跨越過去。這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心強大。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軟弱,都有恐懼、自卑,只是面對方式不同,有人會選擇迴避或無視,有人會選擇對抗並戰勝,而有人則會被自身的軟弱吞噬。我們之所以還沒有爆發,只是我們的承受能力程度不同罷了。
我們當然希望大家都能有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從小理解並接受挫折,然後戰勝自己的軟弱和自卑。
但在一切已成現實的時候,化解過度防衛心理的攻擊性,只能通過彼此的寬容、愛護、信任來實現,因為沒有那麼多完全自信的人存在,而書上更多的不過是紙上談兵。 所以不論我們自己的軟弱和恐懼有多大,別人的防衛機制有多強,用愛心和寬容來解決這個問題,恐怕是唯一的方法。作為我們自己,首先是要樹立自身正確的價值觀,戰勝我們自己的恐懼和自卑,然後用愛心對待他人(任何人)。
比如我們如果面對襪子破洞的人,就不應該用「你那襪子還能穿么」這樣容易被誤解為嘲諷意味的話去與對方交談,也許我們可以用一些善意提醒來對他們說話,面對他們,我們應當謹慎自己的言行。如果有機會,可以在只有我們與他/她單獨面對時,指出他/她內心的問題,並告訴他/她正視自己的恐懼和自卑,不要退縮迴避也不要轉為過度防衛,告訴他/她正確的原則,用自己的經歷「我也是這樣過來的」作為幫助他/她逾越內心障礙的借鑒,通過這樣的交流,幫他/她逐漸學會戰勝自己的恐懼和自卑,瓦解他/她將會產生的攻擊可能。 當我這樣去與那些看似軟弱的人交往,實則使他們從我這裡感受到信任和接納,因為他們曾感受到過背叛,他們從我這裡得到的信任和接納也促使他們認為我不會背叛他們,他們自然也就不會背叛我。這也是我的經驗。在我們分析別人的各種心理行為同時,不要忘記我們和他們沒什麼不同,不過五十步和百步之分。不要把我們自己排除在外,他們所有的問題,我們也有或者也曾有,就像游弋在我們體內那還沒有爆發的「癌細胞」一樣。
當我們把自己「代入」他們的地位,我們又會怎麼做?我們更要用自身的經驗,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為這不但是幫助他們,也是幫助我們自己。我貌似以前回答過類似問題,找不到了-_-!算了,再答一遍吧。
注意心理學上沒有「內心弱小」、「內心強大」這種說法,沒有人的內心強於他人,只是各人的情緒管理方式不同。我想你的意思是所謂「生性懦弱」的人,即那些凡事隱忍退讓的人,為何會忽然爆發。這主要牽涉到一個意願遭到違背時壓力應對的問題——一些人在經受這樣的壓力時會選擇壓抑自身,另一些人在受到冒犯時發怒,其實是對」怯懦「這一負面心理感受所帶來的壓力的補償,壓抑與反向都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但前者是累積式的,後者是釋放式的,為了求得內心的平和,累積的壓力總要有釋放的一天——這解釋了為何對外表現為懦弱的人情緒會忽然大爆發(在這裡補充一點,事實上壓力釋放並不能消除人的攻擊性,使其心情變好)。
需要注意的是,恐懼與攻擊性雖然時常相伴隨,但恐懼並不會直接導致攻擊性,而正相反,恐懼是對攻擊性的約束——恐懼性攻擊實際上來源於對自身怯懦的焦慮感,也就是說,攻擊者對自身的不滿遠遠大於對外界壓力的反應——這解釋了為何怯懦的人被惹毛往往是因為一點點小事。我可以先類比一下犬類么?
我家養的是只大狗,外表強大,內心也強大。出門在外對誰都很友好,對小朋友和小狗尤其友善,可是總能遇到很神經質的小狗,見到它就狂叫,並且很有攻擊性,鄰居家的一隻小銀狐,一直很有敵意,有好幾次在樓道里遇到,真是下嘴使勁咬啊,可惜就是毫無傷害力。小狗的心態其實就是一種恐懼和焦慮,由於外形差距太大,所以會產生過度的應激。 回到人類,我覺得內心弱小的人往往會誇大自己的弱勢,也誇大別人的威脅。這也是一種過度的心理應激。人類的心理要比狗複雜的多,所以行為也會很複雜,看上去不可理喻。你提到的那種會去傷人的人,也許內心裡就是個神經質的小狗吧。剛看到知乎每日精選,這個問題非常貼近我平日的思考,所以很有興趣。 我覺得負二給的答案不夠深入,是那種沒有懦弱情感的人的表面認識。相比而言,回答裡面
有一位匿名用戶的我給了贊成票,但我還想說說。沒有任何心理學的知識,我只從自己的經驗來談。錯誤之處歡迎糾正。
我無法知道提問者對於「內心弱小」的確切定義,我是很喜歡這個詞的,平時也用這個詞,我來說一下我的理解。內心弱小的人的表現通常是膽小(不是不敢看鬼片,是缺乏勇氣),面對選擇猶豫不決,面對他人的不同意見容易動搖自己的想法,個性不夠鮮明,不喜歡與人發生爭執,但常常與親近的人吵架。與人吵架過後又常常自責。喜歡迎合他人,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強烈渴望他人的認可。(這個就多了,我只說幾樣,歡迎大家補充。)首先我認為內心弱小的人相比較內心強大的人要更敏感,導致的結果就是與人相處時,內心弱小的人考慮問題要比內心強大的人更麻煩。內心弱小的人常常處處懷疑自己,由於對自身的不信任,導致缺乏精神的支撐,所以常常尋求他人的肯定用以支撐自己。所以,當在人際交往中,面對內心弱小的人,你時常要處處小心,因為一句不小心的話都有可能出動內心弱小的人的敏感神經,傷害到他她。舉例說明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內心弱小的人和內心強大的人的不同反應。A為內心強大的人。A與C是舍友,一天C看到A穿著一雙破了洞的襪子便開玩笑地對A說,你那襪子還能穿么?A看了一眼自己的襪子反問道,怎麼?你想給我買一雙不成。B為內心弱小的人。B與C是舍友,一天C看到B穿著一雙破了洞的襪子便開玩笑地對B說,你那襪子還能穿么?B匆忙縮回自己的腳,臉變得通紅,然後偷偷看看自己的襪子,發現真的破了洞,萬般羞愧,好像做了天大的錯事一樣,然後對C生氣,從內心裡咒罵C,覺得C看不起自己,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裡處處對C不爽。(以上例子很真實。我經歷過的。)內心弱小和內心強大的人在面對相同情況時往往不能從相同角度看待問題,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更貼切實際情況,而內心弱小的人往往從」他人對自己不滿「方向考慮問題,而內心弱小的人這樣考慮問題的原因是對自己的不信任。 在人際交往中,內心弱小的人由於對自己處處的不信任,往往從」他人對自己不滿「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時常對他人誤會,覺得自己被傷害,從而在保護自己的過程中(正如那名匿名用戶所說)防衛過當,從而傷害他人。有一句話叫「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內心弱小的人最是這種聽者。PS:沒有注意看提問者詳細問題和PS部分,覺得答案與問題稍稍偏離,但是絕不偏離總標題。至於PS部分的如何改變這種現象。我覺得,首先,內心弱小的人如果可以稍稍深入理解自己的處境,可能最想改變這種顯現本身的人就是內心弱小者自己,因為這種懦弱常常傷害內心弱小者自己。所以,教育是解決之道。如果是某個人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想要自救,那我建議是:一:多讀書;二:找個超級陽光自信的人做你親近的朋友。在我的知道範圍裡面,懦弱的人往往有懦弱的父母。暴力來源於無處不在的恐懼。 不管語言暴力,還是肢體暴力。
對自己不滿的心理投射。心理比較弱小的人,也容易陷入某種慣性思維和情緒。另外社會支持的匱乏和日常生活的單調,也導致ta比較難從現在負面的心理情緒中擺脫出來。還有種可能,就是心理比較弱小的人,平時小的不快樂都忍著,沒有發泄渠道。一旦爆發的時候也比較極端。
很多人喜歡用自嘲來度過窘境 很多人喜歡吹牛來掩蓋自卑 更多的人外強中乾,只是虛張聲勢的掩蓋內心的弱小
用不斷的攻擊性的傾向來保持自己的安全?貌似有這樣的原因=。。=
讓人感覺到一種安全感或許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法^O^
另外對於恐懼或焦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得不到別人的認同,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早年暴力下有陰影、被洗腦了、過度的保護傾向,等等很多的因素吧~~內心弱小的人。為什麼 內心弱小。他們的暴力是眾人抨擊的對象,可他們的經歷可曾得到過別人的憐恤。
確切的說應該是因為自我保護欲吧,我有一個同事,有一次在跟她聊天的時候我就順口說出了她在工作時表現的很強勢,後來她跟我說她表現很強勢是因為內心缺乏一種安全感,所以才會導致很強勢的。
那麼你說的內心弱小的人反而會傷害別人,我覺得或多或少也會跟她的自我保護意識有關,有些人因為害怕受到傷害,他們會做出許多舉措來自我保護,但是往往在自我保護的時候會傷害到一些人,雖然他們不是有心的。
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個姑娘,之前因為談一場戀愛而失敗,最後她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再想信感情了。平時看她過得也很好,可是當有一天,另一個男生喜歡上她,並開始追求她的時候,因為這個女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太強,往往會讓這個男生在追求她的時候多了許許多多的無形的障礙。再或者這個女生因為某件事情感動了,也答應了這個男生的追求,但是因為心裡有了陰影,總是缺少一種安全感,於是她也會做出許許多多的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讓自己放心,而這時候往往會把這個男的給傷害了。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指證。恐懼引起攻擊
這位朋友,你問的是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個體的懦弱和群體的邊緣性是不同的,前者涉及到個體與他人的關係互動模式,後者則屬於社會心理學的領域
針對弱小個體的傷害行為,不妨從自卑的角度去理解。內心弱小,不能承擔生活的重擔,說明這個人無法認清事實,對事實有種逃避心理。他會對生活有一種厭煩得過且過的心理,無法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而且對自己非常不滿,既而把這種情緒投射到別人身上。
物極必反,在接收到外界將要到來的影響,便會先下手為強!
首先,不是所有內心弱小的人都會去傷人。
其次,會傷人的人有各種各樣的人。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歷得太少,或自知自覺的能力差。經歷少,或者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就會脆弱。脆弱讓人恐懼讓人渴求優越,傷害別人也許是自衛,也可能是要讓自己有掌控感,但他並不知道他已經滋生了陰暗,他無法理解別人。而在逆境中,缺少對自己知覺的能力,才讓惡不斷繁衍。任何人的內心都可能滋生惡,就看他是否能及時發現並抑制。這跟整個社會的氛圍 個人修養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為了保護自己,更因為滿足自己是存在的心理需求。ps:凡事從平衡角度(或者叫能量守恆)想總能想得通。
內心弱小是一種EQ低的表現.EQ低的人做出什麼事都不意外.
推薦閱讀:
※「羞恥」這種感覺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動物也會羞恥嗎?
※現實中有哪些有意思的 confirmation bias 的例子?
※對影響社會風氣的人該不該加重懲罰?
※為什麼感覺自己可能會被騙了錢財而惴惴不安,但在被騙之後反而釋然了?
※為何有些人類會在死後留下數額可觀的遺產,而不是在死前吃光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