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心中不好(或邪惡)的想法?


在中阿含中佛教給我們在覺察到自己有不善念(伴貪、嗔、痴之念)時,有五種一一增上的方法,猶如布設的五道防線,若前一道防線失靈,則啟用下一道防線,制止徹底消滅貪嗔痴不善念:

1。用與善相應的念頭替換惡念
當察覺內心升起不善念時,去轉而思維能與善相應的念頭,世尊以「木工對原木砍修令方正平直」來比喻,南傳此處則「以小楔擊追出大楔」來比喻此種替換法。如此善念升起的同時,惡念就止息了。

2。思維不善念過患,令自己厭惡之舍離之
若念善念時仍生起惡念,就去思維惡念頭的「不凈」,認清持惡念不得解脫並遭種種苦報過患,令自己望而生畏,進而厭惡不善念。

3。不念念頭
若思維惡念過患時仍生起其他惡念,世尊給出的方法是「不念念」,不去觀注此念。就如睜眼見色相,若不想見色相,最好的辦法是閉目或迴避。你不理色,色不主動來找你。同樣,不去憶念和味著此念頭,只遠離之,任其自生自滅,念頭就不會主動來找上門。

4。不求速達,讓念頭的「速度」逐漸減少,最終停止
若不念念時依然有不善的念頭升起,就讓此惡念頭先慢下來,以「思行漸減」的方式,逐漸息止念頭。世尊比喻說開始一個人在快跑(而停不下來),然後他想不如先變成走,然後由走變,站變坐,坐變卧。此為循序漸進的方法。

5。「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受持降服」的方法
若以上方式還是有惡念升起,則要對自己「狠點兒了」,藉助身體行動和心的力量來共同制服不善念。世尊比喻此法為兩個大力士(身和心)共同降服一個弱漢,就如兩名各有絕技的警察捉一個小偷,合力把小偷揪住強力按倒在地,小偷就不得不服了。

如此五種方法的配合使用,直到心能常住,內心止息,一意得定為止。五種增上法需數數練習之,直到自己達到「慾念則年,不慾念則不念」,對自己的心念控制自在時,才算降伏了自己的心念。

附文如下:《中阿含因品增上心經第五》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於五相。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云何為五。比丘者。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復更念異相善相應。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異相善相應。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拼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因此相復更念異相善相應。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異相善相應。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複次。比丘。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彼觀此念惡有災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惡。此念智者所惡。此念若滿具者。則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令生惡不善念故。彼如是觀惡。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人年少。端政可愛。沐浴澡洗。著明凈衣。以香塗身。修治鬚髮。極令凈潔。或以死蛇.死狗.死人食半青色。膖脹臭爛。不凈流出。系著彼頸。彼便惡穢。不喜不樂。如是。比丘。彼觀此念。惡有災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惡。此念智者所惡。此念若滿具者。則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令生惡不善念故。彼如是觀惡。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複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見。彼或閉目。或身避去。於汝等意云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答曰。不也。如是。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複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其念。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人行道。進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為速。我今寧可徐徐行耶。彼即徐行。復作是念。我何為徐行。寧可住耶。彼即便住。復作是念。我何為住。寧可坐耶。彼即便坐。復作是念。我何為坐。寧可卧耶。彼即便卧。如是。彼人漸漸息身粗行。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其念。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為此念。當以思行漸減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複次。比丘。念相善相應時生不善念。觀念惡患時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時亦生不善念。當以思行漸減念時復生不善念者。彼比丘應如是觀。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猶二力士捉一羸人。受持降伏。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惡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以數數念此五相。數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惡念滅已。心便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若比丘念相善相應時不生惡念。觀念惡患時亦不生惡念。不念念時亦不生惡念。若以思行漸減念時亦不生惡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時亦不生惡念者。便得自在。慾念則念。不念則不念。若比丘慾念則念。不慾念則不念者。是謂比丘隨意諸念。自在諸念跡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邪惡是在想法產生了以後,後知後覺的自察定性。

消除邪惡念想的本質,是注意力的轉移。


念起即覺,覺之即失。


我不太理解這個「去除XX想法」是個什麼意思,是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有這個想法么?

這……可能么?這……有必要麼?

想就想唄,覺得不對就不去想啊。

「我想偷懶「,想就想唄,繼續想」我現在可以偷懶么?如果我現在偷懶,我會如何?我能接受這結果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偷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別偷懶。

這不是很自然的么。

心裡如果只能想某類事,不能想某類事,那心該多缺啊,不想不好的事,怎麼知道那不好的事是不好的呢?


嗯……剛玩知乎沒幾天。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以來打我,我覺得一個人的邪惡和不好的想法主要來源於生活的不充實。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想那些有的沒的,邪惡的想法大概也就不會有了吧?


一個人善念無數,惡念同樣無數。

假如我們無法超越道德的話,那麼我們為什麼試著如是觀呢。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消你能不斷的自拔與更新。——傅雷語。


事物本身沒有錯更不是惡,如黑洞吞噬物質不是惡。若純粹便不是惡。人就像一鍋湯,若放了過的的鹽是沒法吃的。

如《道德經》惡與善同時出現

惡是不合適的人出現在了不合適的地方做了不合適的事。也就是配合為錯,想一想該不該如此。

純粹自己,保持純潔,專心做自己的事,也純粹其它如「慾望」,人都有欲(若無欲,繁衍如何?),只要不成為慾望,欲不至望(願望)便不是惡。

也就是不要讓那些污染了人自身,要「適當」「合適」。刻意壓制要麼消逝要麼爆發。


@正法眼藏 ,讚歎引用《增上心經》的回答。

但是這裡所說為了止息 「不善念(伴貪、嗔、痴之念) 」

據末學所思惟,增上心經世尊所說的「不善念」,應為 慾念、恚念、害念

此說」增上心「,應為」四增上心「

「云何聖弟子逮四增上心,易不難得?謂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是謂聖弟子逮初增上心,易不難得。復次,聖弟子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逮第二禪成就遊,是謂聖弟子逮第二增上心,易不難得。復次,聖弟子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逮第三禪成就遊,是謂聖弟子逮第三增上心,易不難得。復次,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逮第四禪成就遊,是謂聖弟子逮第四增上心,易不難得。

謂欲者

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謂不善念者

「物主!云何不善念耶?慾念、恚念、害念,是謂不善念。物主!不善念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想生。云何為想?我說想多種、無量種、若干種行,或欲想,或恚想,或害想。物主!眾生因欲界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應。物主!眾生因恚、害界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應,此不善念從是想生。物主!不善念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若多聞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此不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行滅不善念?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不善念也。

「物主!云何善念耶?無慾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善念。物主!善念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想生。云何為想?我說想多種、無量種、若干種行,或無欲想,或無恚想,或無害想。物主!眾生因無欲界想故,生善念,無欲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無欲界相應。物主!眾生因無恚、無害界故,生善念無恚、無害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無恚、無害界相應,此善念從是想生。物主!善念何處滅無餘?何處敗壞無餘?若多聞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此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物主!賢聖弟子云何行滅善念?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念也。

以上,末學所思惟,禮,六時吉祥。


簡單點:禮拜供養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參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推薦閱讀:

「好人」與「好報」有什麼關係?
嬰幼兒需要經常去見見外面的世界嗎?會有怎樣的影響?
為什麼王家衛總戴副墨鏡?
怎樣讓自己變得果斷,不再優柔寡斷、糾結為難?
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是一種怎麼樣的體會?

TAG:心理學 | 佛學 | 自制力 | 自我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