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出現之前,清明節燒什麼祭奠祖先?

在紙張出現之前,清明節燒什麼祭奠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燒紙錢的呢?


1、清明作為一個掃墓專屬的節日,最早可看到的記載是起於隋唐。

清明本來是一個節氣,隋唐以前,農曆三月間帶有祭祀意味的節日,其實是上巳和寒食。

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後固定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這天去河邊舉行袚禊儀式,即在水裡洗澡,驅除舊的一年裡的穢氣。《論語》所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其實說的就是這個事情。到後來,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邊聚會,也就是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的「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還有招魂的習俗,即在野外召喚祖先和親人的魂魄。

寒食傳說和介子推有關,說介子推不受祿,帶著母親逃到綿山,晉文公去找沒找到,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結果把介子推和他母親一起燒死。晉文公大為後悔,於是在這天不舉火,紀年介子推。——這當然是民間傳說,不是真的。《左傳》中僅僅記載了介子推不受祿的故事,說他「隱而死」,沒說被燒死的。

事實上,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寒食節的由來是先民「換火」習俗的遺留。上古時期,為了驅除野獸、照明取暖,火塘中的火是從不熄滅的。——但不是說永遠不熄滅,到了每年三月,就要熄滅舊火,重新點燃新火,以驅除舊年災穢,除舊布新。寒食節不舉火,就是這一習俗的遺留。

——所以,三月里就有了三個節日,一個是具有天文曆法意義的清明,一個是上巳,一個是寒食,這三個日子相隔得非常近。眾所周知,寒食是清明前一天,而上巳是三月三,和清明一般也就相差幾天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連著有三個和祭祀有關的日子,(上巳袚禊、招魂,寒食祭奠介子推,而二十四節氣在古代都是祭祀的日子),那這麼一來,這三個日子逐漸演變,就合而為一了,上巳日最早消失,到唐朝時就只有寒食和清明了。

唐朝時,家家都在寒食和清明這兩天去掃墓,然後順便在野外踏青,拿了祭奠先人的飯食,在墳前就地舉行野餐,興高采烈。——這事情唐高宗就看不下去了,說你們去掃墓,那是祭奠祖先,是肅穆沉痛的事情,你們怎麼還能興高采烈的舉行野餐尋歡作樂呢?還是在墳前。以後再不許在寒食清明去上墳了。(「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

從唐高宗的這個詔書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麼兩件事情:1、寒食掃墓,在唐代已經蔚為風俗,全社會都會在這天去掃墓。2、這個風俗形成不久,沒有理論依據,所以皇帝會下詔禁止。

然而一個風俗已經形成,一道行政命令哪裡能禁得了。所以大家該上墳還去上墳,該野餐還去野餐。直到唐玄宗時,看看實在沒辦法了,於是順應大勢,又發了一道詔書,說:寒食節上墳這事啊,理論上是沒有依據的。但近代以來大家都這麼搞,已經在社會上形成風俗了。這也是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嘛。所以我允許大家去掃墓。但要記住,上完墳後,把祭祀的食品拿到別的地方再去吃掉,不許在墳前就興高采烈的搞野餐。(「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為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

因為寒食和清明相連,所以唐朝人掃墓活動既在寒食掃,也在清明掃。看唐人寫寒食和清明的詩,都有提到掃墓的。

再到後來,寒食這個節日也消失了,掃墓的功能就全部放到清明節一天了。

2、燒紙錢的問題。

古代中國人上墳,是不燒紙錢的。那用什麼呢?我大吃貨帝國自然是用食物了。

《孟子》中有一個著名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說有個齊國人有一妻一妾,這個人天天早上出去,回來吃得滿嘴油光,給妻妾說今天又有哪位老總請我吃飯了。天天如此,然後妻妾就嘀咕起來了,說咱們老公天天有人請吃飯,怎麼沒見他回請人家一頓啊?乾脆,明天咱們跟著他看看,看他到底是在哪吃的。第二天跟著老公出去,發現老公走到墳地里,拿別人上了墳的貢品吃了。

這個故事當然是寓言,但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至遲在戰國時期就有上墳的習俗了。當然那時沒有固定在清明上,而是每天都可以上墳的,所以這位齊人就可以天天去墳上蹭吃蹭喝了。要換到隋唐以後,恐怕他就不能這麼裝逼了。

漢代時名臣朱買臣家裡窮,妻子受不住就跟他離婚了。朱買臣給別人打短工過活。有一次他前妻和丈夫去上墳,看到朱買臣在墳地里背著一捆柴,又冷又餓可憐之極,於是把他叫過來,給他飯吃。——在墳地里哪裡來的現成的飯?當然就是上墳用的供品了。

到唐代時,用食物掃墓的習俗依然存在。所以大家在上完墳後,就高高興興地在墳前開趴體,把供品都吃掉,最後惹得唐高宗一臉不高興。

那紙錢又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紙錢,就得先說說「瘞錢」,「瘞」者,埋也。所以「瘞錢」就是埋到地下的錢。古代在下葬時,會在墓穴中埋入錢幣。——這個錢幣當然是現世流通的貨幣。所以我們今天發掘古代墓葬時,往往能在其中發現大量的錢幣,這就是「瘞錢」。漢代時,漢文帝陵墓中的瘞錢曾被人盜挖,在朝廷上引起了好大的風波,最後逼死了張湯。

在墳里埋真錢,實在確實是實在,但代價太大。皇帝貴戚尚且不論,平民老百姓哪裡經得起這麼折騰。所以從南北朝時開始,就有人開始嘗試用紙做成錢的樣子來代替真錢了。據說最早這麼乾的人是齊東昏侯。齊東昏侯就是南朝齊朝的廢帝蕭寶卷,據說他特別熱衷於鬼神之事,於是就用紙剪成了錢幣的樣子,用在了裝神弄鬼的儀式上。這種燒紙錢的辦法,顯然比起用真錢來價格便宜量又足,後來就在民間流傳開了。

到唐朝時,有個叫王玙的,在國家祭祀上首次使用了紙錢,從此之後,燒紙錢正式用於了祭祀。再到後來,有了紙錢後,大家上墳似乎連飯都不拿了,只用紙錢了。

總之,清明節掃墓大約是唐朝開始的,掃墓燒紙錢也大約始於南北朝的,後來大量使用應該也是從唐朝開始的。

順便說一下,古代的紙錢,當然都是圓形方孔、和銅錢一個模樣的。而今天我們大量使用的鈔票式的紙錢,起源於清末民國時代。——也就是銅錢被廢止,開始流通鈔票的時代。

你看,從紙錢上也可以看出中國的貨幣史。

中國使用紙鈔的時代當然非常久遠,宋代的交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鈔。然而,中國傳統紙鈔的形制、印刷都和現在我們的鈔票截然不同,我們現在鈔票形制以及印刷方法都是從外國傳入的,所以最早的鈔票也被稱作「洋票」。

既然真鈔是洋票,那仿製而成的紙錢當然也是洋票。為了讓這種「洋票」能在地府流通,還有專門的《洋票經》:「洋票要念洋票經,張張洋票如紋銀。洋票上面一尊佛,四四方方放光明……」

現在有的紙錢上依舊印有這個《洋票經》。只不過洋票上原來四四方方的那尊佛,現在換成了毛爺爺。


謝邀

也不是那麼絕對吧

你看我郵

到現在還堅持著清明節燒機房的傳統

也沒見燒紙錢啊

這顯得多麼大氣,多麼的清新脫俗


紙張出現以前,清明節要麼還沒有,要麼不重要。


燒情侶←_←


看羋月傳還是啥電視劇時,看到燒的是一捆一捆小樹枝還是乾草


厲害的宰幾個活人,一般的殺豬牛羊


屈原投江前,人們想吃粽子得找什麼借口。


酒肉食物還有香。


推薦閱讀:

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如此小眾,是生存下來,堅持更新這麼久的?
秋褲為何受人詬病?
如何在年輕時提前達到儒雅中年人的思想境界?
油畫是否完爆中國水墨畫?
為什麼洛陽現在的發展遠遠不如從前?

TAG:歷史 | 文化 |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