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決定伐明的?是偶然還是必然?

他是可以預示到伐明以後必會遭到明朝報復打擊的,面對大明這個龐然大物,他的信心又在哪?


1、受 @溫體仁 同志之邀來回答這個問題,「謝邀(瀉藥)」這麼俗套的開場白就免了~

2、我在知乎上答題的一個最大的考慮、或者說衝動,是先仔細看下在我之前已經回答過該問題的相關答主和他們的答案。如果其中有答主已經說出了我想說的話,甚至還有高人大俠說了我說不出來的,那些更全面、更高遠深刻的內容,那我在給這為高人點贊、認可的同時,自己也就放棄了回答的意願——沒有回答的必要了,應該立即轉入學習和膜拜狀態。

3、反過來說,如果我先仔細看下在我之前已經回答過該問題的相關答主和他們的答案,發現基本都沒有說到點子上,甚至完全不著調,幾乎全部內容都在扯犢子,那我的強迫症就該犯了,一定會有強烈的回答問題的衝動,急切地想把真實、準確的答案告知於眾,儘早結束錯誤答案對外界產生的誤導作用。

很不幸、或者對我而言也許是很幸運的是——在這個問題里,我遇到的是第3種情況。

好了,現在請諸位忘記前面幾位不著調答主提供那些扯犢子答案,細聽我來言。

首先,我先用最概括的語言,開門見山的回答博主的提問:

努爾哈赤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被迫做出伐明的舉動,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當時,他沒有別的選擇餘地了;同時,他對伐明能否取勝,缺少信心,是在忐忑不安中做出的一場豪賭,屬於鋌而走險。

這場賭博,是在建州女真不斷擴張、同時明朝為了遏制他,極力壓制他的勢力膨脹,在這種「(女真)擴張」VS「(明朝)壓制」較量下,雙方對抗從暗到明,從最初的友好交涉到最後的徹底翻臉的過程。

在下文中,我將用比較長的篇幅,具體地講述這個過程。年底了,事情特別多,我能抽空寫答案就屬不易,篇幅長肯定就有不少錯別字和標點符號錯誤,各位就別吹毛求疵了。

一、經略遼東李成梁

關於在元末明初時期、女真與明朝、朝鮮之間的關係,最後明成祖最初放棄鐵嶺(不是現在的遼寧鐵嶺,而是位於朝鮮半島北部)一帶領土,換取與朝鮮的和平的宗藩認同體系,同時把建州女真西遷到圖們江、鴨綠江以北、以西的這段歷史,我以前在其他答案里寫過,在此貼出鏈接,相關內容就不再複述了:

A、中國(明)和朝鮮(李朝)的東段邊境的變化是怎樣的?李朝又是如何和女真爭奪咸鏡道地區的? - 秋原的回答 - 知乎

B、從血緣上講金朝女真和滿清時代的滿族血緣是一致的嗎?另他們是屬於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 秋原的回答 - 知乎

在明朝前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對明朝相當恭順,是明朝比較放心的守邊藩部。建州女真首領孟哥帖木兒不僅積極配合明成祖對蒙古的數次北伐,還以自己的身份站出來現身說法,為明朝招撫更多的兀良哈(「兀者」,女真語「森林中的人」、「野人」,即比建州部更偏遠、更落後的其他女真族)族。除此之外,明成祖還納了建州女真貴族女子為妃,還收納一個著名的女真族太監亦失哈(亦失蝦),就和派鄭和下西洋類似,成祖也派遣亦失哈對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入海口、外興安嶺和庫頁島一帶做地理探索。在明成祖去世後,亦失哈依然長期鎮守遼東,是明朝的看邊重臣。

這副「藩夷咸服,宣威宇外,四海歸附」的美好局面,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大體保持著。

然而,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出了一件很糟糕的壞事——土木堡之變,對隨後的明朝的宗藩體系,產生了兩個惡劣的長遠影響:

1、我們都知道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成功地擊退了蒙古瓦剌軍,守住了大明的首都,並通過果斷讓景泰帝朱祁鈺繼位的方式,確保了政局的穩定,安撫人心。但是當時,還有一直蒙古軍,對遼東也發起進攻。明朝此時只能採取「丟車保帥」的策略,集中力量守住了北京,遼東顧不過來了。

導致遼東遭到蒙古軍一場嚴重襲擾摧殘,雖然位於遼河平原的核心地區重鎮沒有被攻破,但是當地的住民、包括向明朝稱藩守邊的諸多女真衛所,都受到摧殘打擊,雖然在這次事變結束後,明朝也做出若干恢復舉措,但始終沒有達到事變前的狀態;

2、如果說物質還可以恢復和彌補,那麼人心、或者說政治形象,是不能完全彌補的。遼東地區原先一貫表現恭順的女真、蒙古(如三萬衛)各部發現,原本以為明朝是不可戰勝的,現在大明不僅遭到失敗,連他家皇帝都被瓦剌人抓去了。

土木堡之變,導致大明朝在東北諸多胡人當中的政治形象一落千丈,再也不是完美的和絕對富強的概念了。

海西女真中有一隻葉赫部,這個部落在明朝前期沒有,他的形成就和土木堡之變有關。葉赫首領的姓氏是「土默特」,這是一個蒙古姓,他是明朝中期,不斷向遼北、吉林滲透的蒙古部與當地女真族結合,在松花江上游一帶逐漸放棄了游牧生產方式,改為女真人的建城寨居住後,形成的蒙古、女真混血部落。

在隨後的百餘年裡,一直到嘉靖年間,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不僅事倍功半,成效不大;同時,還出現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比如說,就在十六世紀中期的嘉靖年間,發生了「左翼蒙古東遷事件」——在右翼俺達汗的不斷侵蝕威脅下,左翼蒙古汗帳的察哈爾庫登汗率部東遷到遼西地區;同時,北方喀爾喀部里五個鄂托克(扎魯特、巴林、巴岳特、瓮吉喇和烏齊葉特)響應察哈爾南下,也都擁擠到遼西邊牆外,兀良哈三萬衛解體——這一系列事件產生連鎖反應,改變了明朝末年遼東地區的民族結構和政治局勢,導致遼東地區局勢加劇緊張,對這個地區在明末的歷史進程造成直接影響。

嘉靖末年,明朝發現,北虜(蒙古)和東北夷(海西、建州女真),在遼東地區挨的越來越近,不僅已經練成一片,出現了聯手對抗朝廷的跡象。他們鬧起事來,對朝廷產生的邊患,將取得1+1&>2的反面效果。

就在嘉靖皇帝死後,隆慶帝繼位後,明朝在內外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明朝中後期的「隆慶新政」、「隆萬中興」局面出現了。

在對付北方邊患問題上,通過封貢,加封俺達汗為順義王,基本解決了與蒙古土默特的長期衝突。在遼東,明朝也派遣了一位能人,李成梁。

對於李成梁,評價他要功過區分,有大功不掩其過,有大錯不忘其功。

李成樑上任之後,恩威並施,以武力強硬打擊不斷進犯的察哈爾圖門汗(即史料中的「土蠻」)、打擊桀驁不馴的女真葉赫部、圍剿建州女真王杲。同時,極力拉攏女真中恭順者,給他們很多物質好處和政治頭銜,還高調宣傳,塑造成為朝廷守法看邊的遍「模範典型」,比如海西哈達的王汗。

李成梁重點扶持海西女真哈達部的王忠、王台的具體細節,看我這個答案里最後一段就可以了——

從血緣上講金朝女真和滿清時代的滿族血緣是一致的嗎?另他們是屬於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 中國 - 知乎

我們還都知道,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是在他的祖父、父親被圍剿古勒寨的明軍誤殺後,得到李成梁的「補償」,由此發家的。

但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成為李成梁物色到的新「模範」當中的之一。

就在萬曆十年(1582年),李成梁非常得意的「模範人物」、哈達的王台去世了。哈達部隨即陷入內亂,一貫對朝廷不服的葉赫蠢蠢欲動,更還有更混亂的建州。因此,李成梁需要在女真人里再物色並扶植一個新的「模範」。

努爾哈赤不過是他看中的之一。

二、「新優秀模範」努爾哈赤

在李成梁考慮的人選中,還有建州左衛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即努爾哈赤認定的仇家。「尼堪外蘭(意思為「勾結漢人」)」不是他的本名,是後來清朝為了貶低他的歷史形象,又重新給他起的名字。他的本名叫佟佳 布庫(booku,女真語「力士」、「角斗手」)。

後世清朝的官修史書,肯定要對本朝起家經歷大肆美化,渲染烘托努爾哈赤的高貴出身。但實際上,努爾哈赤的出身比較卑賤,這個「沒落的女真貴族」實在沒啥可吹的。

儘管史書說他的祖先是當初明初女真斡朵里部的首領猛哥帖木兒,但到了他這裡,什麼爵位都沒有了。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還有同父異母的五個兄弟,女真語里數字6是「寧古塔」,所以這六人叫「寧古塔色俺達」;而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又是覺昌安的第四子。

可見在這個家族中,努爾哈赤非嫡非長非幼,就算有些家產,也分不到他手裡。

覺昌安和塔克世也都沒有從明朝獲得冊封的散秩官職,在明朝相關史書中,直接稱呼他們為「夷人」,沒有凸顯貴族身份的「酋」字。

以上,就是努爾哈赤在建州女真內部的的實際社會地位。

那麼,對於李成梁而言——出身不高,就意味沒啥背景,好控制;家裡底子薄,沒財產,就意味著他必須長期依靠別人;古勒寨事件發生時,努爾哈赤才24歲,資歷淺,人生閱歷少,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對於當時已經48歲的李成梁而言,眼下這個領著更小的弟弟(舒爾哈齊)、跪伏在他馬前的24歲的小韃子,簡直就是作為「模範」的極佳人選。

在讓努爾哈赤領走覺昌安、塔克世屍體的時候,李成梁大發慈悲,首先把在古勒宅里搜繳的、原屬於叛賊阿台(王杲之子)的二十道敕書,統統轉贈給努爾哈赤,又囑咐從戰利品里再挑20匹好馬給他。不久之後,李成梁把圍剿古勒寨的事上奏明庭並得到許可後,又以明廷的名義賜給努爾哈赤「仍與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復給都督敕書」。

這個叫」敕書「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明朝准許女真各部酋長前往遼東馬市和北京進貢(同時做貿易)的官方認證。對於女真這個農業落後,卻高度展開商業採掘生產模式的遼東民族而言,敕書就是他們與明朝做生意的通行證。

敕書有與持有者相互對應的身份級別之分,對於持不同級別敕書來進貢做貿易的胡人酋長,明朝遼東地方官和北京中央準備的招待級別也不一樣——如果只是指揮使級別的敕書,通常只能在遼東馬市貢貿;而努爾哈赤直接得到的是都督敕書,有資格去北京朝貢。

可見,這敕書可比真金白銀還值錢。

在明朝中前期,明朝向海西女真諸部頒賜999道敕書,對建州女真頒賜500道敕書。經過百餘年間的不斷遺失、毀損、收繳和復頒,到了明朝末年努爾哈赤準備反明起兵前,建州女真各部敕書尚存有330餘道。

努爾哈赤一下子就得到50道敕書,發大財了。

李成梁一口氣給努爾哈赤這麼多好處,他可沒偏心,另一位功臣,即作為嚮導帶領明軍進攻古勒寨的佟佳布庫(尼堪外蘭),也得到了一大筆好處。

李大帥老奸巨猾,他盤算的很好,這就是育種工作,栽下好幾根苗,都給澆水,都施了肥,接下來就看你們互相競爭吧。

還有另外一個人,和李成梁想到一塊去了,他叫佟登,是撫順的一個商人,有說他是漢化的前女真人,也有說他是女真話說的以假亂真的漢人。古勒寨事件後三個月,即萬曆十一年(1583年)四月,他從自己當鋪里取出十三副過了押期的死當衣甲,贈給努爾哈赤,隨後又把自己的女兒佟春秀(哈哈納扎青)嫁給他,並以嫁妝的名義贈送了一大批財物。

佟登的後代,湧現出一大批清朝歷史名人,以至於清朝中前期,對官場有「狼一窩,佟半朝」的說法(狼指鈕鈷祿氏,女真語「狼」)——一等公佟養正、二等子佟養真、宣大總督佟養量、兩廣總督佟養甲、廣東巡撫佟養鉅、佟圖賴、佟國綱、佟國維、佟國楨、隆科多、補熙、舒明阿……

「佟氏兩世皇后,其聲勢之隆,閥閱之盛,一時無兩」。

政治投資雖然風險大,可是一旦成功,回報率也高的嚇人~~

三、從蜜月到危機

從1583年四月「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到1618年四月發布「七大恨」,前後35年。努爾哈赤與明朝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蜜月、摩擦、激化三個階段。

1、從1583年開始,到1593年九月的「古勒山大捷」,1595年得加「龍虎將軍」銜的大致12年左右的時間,是雙方的蜜月期。

努爾哈赤總結了哈達積極投靠朝廷的經驗,也吸取了海西葉赫、建州王杲屢次作亂的教訓,採取了前者的方式。同時,他意識到不必非得招惹明朝,憑藉白山黑水的豐富物產資源和明朝南方大市場的旺盛需求,依靠馬市貿易就足夠維持生存了。

建州部的核心地域,是渾河上游的支流、素克素滸河的山林河谷地區,所以,努爾哈赤家族出身的這個部落,也被稱為建州女真素克素滸部(又譯為「蘇克素滸」,「蘇克蘇滸」,涵義相同)。

此時的建州女真,處在混亂的分裂狀態,原來接受明朝冊封官職的建州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右衛)格局早已無存,已經演化成南五部和北三部(南五部為素克素滸、渾河、完顏、棟鄂、哲陳;北三部又稱呼長白山三部,為鴨綠江、朱舍里、訥殷)。

在建州、海西兩大部之外,還分布著諸如蘇完瓜爾佳、圖們江藩地六胡、錫伯等小部落(這個「錫伯」就是今天的錫伯族,他們本是明朝遼東女真的一支,在努爾哈赤剛起兵是,還曾經小強過一段時間,在隨後就在葉赫與哈達的爭奪中被波及而衰敗了,最後被迫受控於蒙古科爾沁部;清朝入關後的康熙年間,在康熙皇帝親自過問下,錫伯部才從科爾沁中析出,歸屬盛京將軍,編丁入旗;到了乾隆年將,將盛京的一部分錫伯旗丁調配到新疆伊犁駐防)。

他先用報仇的名義,在不激怒李成梁的前提下,擊敗了另一位競爭者尼堪外蘭,成為唯一「模範」,隨後,在李成梁的默許下,努爾哈赤又兼并建州女真的南五部,結束了建州女真的內亂。因為努爾哈赤此時嚴格守邊,約束部下不得犯邊,所以他兼并建州女真南五部的行為,維護遼東社會秩序,自然獲得李成梁的肯定。

因為在這幾年表現的很積極,明朝對他特別賞識,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加封他為都督僉事,次年四月,努爾哈赤又准到北京面聖謝恩,這是他第一次前往北京。「建州等衛女直夷人奴兒哈赤等一百八員進貢到京,宴賞如例」——《明神宗實錄》萬曆十八年 四月 庚子

不僅把他寫在第一個,重點提到他,而且在京期間,除了必要的貢品之外,准許他們在京城「開市三天」(依照明朝對邊關馬市的要求,胡人只能在邊牆的「市圈」內貿易,未經允許不得進入邊牆內,由此導致人蔘、貂皮等貴重商品的利潤,絕大部分被可以向內地轉運販賣的漢族商人賺走了;明朝允許努爾哈赤利用進貢的機會在京城限期開市,使他可以避開漢族中間商的盤剝)。

而此時,與馴服聽話的努爾哈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西的葉赫,他不僅蠶食衰敗的哈達,而且越發放肆的挑釁明朝。隨後,發生了兩件事——

A:李成梁下崗了。萬曆十九年(1591年),以御史張鶴鳴等言官為代表,奏劾李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李氏被罷免。

B、就在次年春,明朝的國內外局勢嚴峻起來,國內發生了寧夏的「哱拜之叛」,國外發生了豐臣秀吉入侵朝鮮。

明朝在遼東地區的主要工作,是以此為後方基地,對付進犯朝鮮的日軍,分不出精力安撫遼東的女真各部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女真內部的兼并戰爭加劇,葉赫為首糾結的九部聯軍(包括科爾沁等蒙古部)與努爾哈赤的「古勒山之戰」就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九月發生。

筆者不再複述「古勒山之戰」的具體細節,只說戰後的影響力:明朝與努爾哈赤之間的親切感,進一步增強。

因為「古勒山之戰」是葉赫挑起的,而葉赫又一向桀驁不馴,因此葉赫的表現,被明朝理解成是打算趁機明軍援朝戰事吃緊的關鍵時刻,趁機跳出來惹事生非,製造邊禍;反過來說,擊敗葉赫的努爾哈赤,則維護了明朝遼東邊疆的局勢穩定,再一次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

因此,當努爾哈赤擊敗葉赫,斬殺葉赫匪首布齋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內外交口稱讚,又因為努爾哈赤是李成梁一手培養出來的,這可是李大帥當年主持遼東軍務的政績啊。而此時「寧遠伯(李得到的封號)」的名聲並不好,甚至朝廷內部出現了借這次肯定努爾哈赤的機會,替李成梁說話的潮流。

1595年,因為古勒山之戰等原因,明朝再次加封努爾哈赤「龍虎將軍」,散階正二品,達到了昔日哈達王台的政治地位。

以此為標誌,他與明朝的蜜月關係,達到了最高潮。

2、摩擦。

努爾哈赤與明朝之間產生裂痕,也是在萬曆援朝和古勒山大捷期間。蜜月的「高潮」沒有保持很久,在剛達到頂峰後就下滑了~

我們還都知道一個歷史知識:就在豐臣秀吉的日軍進攻朝鮮的萬曆二十年(1592),努爾哈赤表示要帶領建州兵東征抗擊日軍,為明廷出力。

這個消息,最早不是從中國傳出來的,而是從朝鮮傳進來的,在我們如今已知的關於這個歷史事件的資料中,時間最早的是朝鮮方面的《李朝宣祖實錄》。

當時建州女真與朝鮮僅以鴨綠江、圖們江相隔,兩地邊民平時經常走動。就在1592年的八月,努爾哈赤第二次入京進貢。回來之後,就有女真人把建州準備出兵東征的消息,透露給朝鮮方面。朝鮮方面嚇壞了,趕緊給央求萬曆皇帝,千萬別讓努爾哈赤來。

朝鮮因為長期與女真為鄰,他與女真的交流、衝突更頻繁,對女真的理解,也比明朝人更為透徹、準確。

努爾哈赤揚言東征,名為抗擊日軍,實則盤算朝鮮邊境的「六地藩胡」。「六地藩胡」也是女真人,「六地」是朝鮮北方邊境眼線六處重要的邊鎮,這些零散的女真部落向朝鮮入貢,接受朝鮮頒賜的官爵,成為朝鮮自己的「小宗藩」體系的一部分。

努爾哈赤的意圖,是收攏「六地藩胡」的女真族人口,以壯大自己的實力,順便在朝鮮半島北部佔地盤。

朝鮮當然是一百個不願意。

關於這段歷史,筆者以前也寫過,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不再這裡重複了:建州女真興起時,為什麼選擇向西攻打明朝,而不是向南攻打朝鮮? - 秋原的回答 - 知乎

明朝的出面干預,就使努爾哈赤這次針對朝鮮的行動,沒能得逞。

古勒山之戰結束後,努爾哈赤進一步兼并了建州北三部,整個建州女真完全統一。隨後幾年,他開始征討海西女真烏拉,並遠征更北方圖們江下中游北岸、烏蘇里江一帶的東海女真虎爾哈,使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明朝最初對努爾哈赤沒有太留心,但隨著其征討步伐的加快,征討力度的加強,明朝內部一些人開始注意到,女真有出現一強獨大的勢頭,因此有必要加以遏制,但朝鮮的戰事拖延不決,想的到,做不到。

1601年,明朝再度啟用李成梁出任總兵官,經略遼東。但此時已是年過古稀的李氏,只是一個官場老油條,已經沒有早年的進取精神了。

在這次任期內,李成梁做了一件極有爭議的事,1605年,他和遼東巡撫趙楫等人合計,向努爾哈赤讓出寬甸六堡「八百里之地」。

以今天的分析,普遍認為,李成梁當時做出這一決定,有很大的「自保」考慮,即他這次就任後,已經發現努爾哈赤表現出來的驁態,但這個官場老油條本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換取努爾哈赤不在他在任期間,做出不利舉動(叛明)的交換條件。

李成梁第一次出任總兵官,雖然最後是被彈劾罷免的,但功大於過;他第二次出任總兵官,雖然在職期間表面上大的無過失,但卻給後人留下炸彈。

1608年六月,李成梁再一次下崗,從此永久退休了。此時,建州已經徹底吞併了海西的哈達、輝發,在關鍵戰鬥中擊敗烏拉,眼下只剩下葉赫和元氣大傷的烏拉了。不過,這次努爾哈赤很給他留面子,在這種情況下,建州和明朝促成一次和解,雙方各讓一步,妥協了——

就在李成梁離職的當年六月二十日,建州女真和明朝遼東地方官方,在遼陽立約:「各守皇帝邊境,敢有竊逾者,無論滿洲、漢人,見之殺之;若見而不殺,殃及不殺之人。大明國若負此盟,廣寧巡撫、總兵、遼陽道副將、開原道參將等,必受其殃;若滿洲負此盟,滿洲必受其殃」——《清太祖實錄 卷二》

隨後,雙方還在撫順關外一帶,埋設界碑。

從1595年加封「龍虎將軍」為始,到1605年六月這次達成界約為終,是雙方的摩擦階段。

3、激化

從1605年開始,到1618年發布「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自然就是雙方矛盾激化期。

這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徵:雖然是「激化」期,但建州對海西女真的征伐兼并程度,總體而言,還比以前弱化了;在此期間,所謂「激化」,是建州與明朝在經濟、政治方面的較量,雙反打了很長的貿易戰爭。

還是在李成梁第二次出任遼東總兵官期間,建州已經在關鍵戰役中擊敗烏拉,挫敗了葉赫。在李成梁去職後,烏拉和葉赫已經沒有獨自與建州對抗的實力,不得不向明朝投誠求援。本著扶弱抑強的目的,明朝也不在乎葉赫昔日的桀驁,或明或暗支持葉赫。

萬曆三十七年五月(1609),建州、葉赫展開第一次決戰。這次戰役,是努爾哈赤主動出擊,在戰鬥關鍵時刻,葉赫拉攏的來烏拉、內喀爾喀蒙古援軍及時趕到,扭轉了局勢。努爾哈赤被迫退兵。

當年十月,就在努爾哈赤準備再度進攻葉赫時,明朝明確以武力進行干涉,要求雙方休兵息戰。「奴酋整頓兵馬,發向葉赫,旋聞天朝合勢於蒙古、葉赫,即緩行軍。建州咸聚壯丁,騎兵守城,步軍自其穴三十里……三路要害處設築長城,以防天兵出入之路。」——《光海君日記 元年十月》。

這是明朝第一次明確以武力對建州做出威懾。努爾哈赤知趣的妥協了,他隨後滅掉了位置偏遠、明朝難以顧及的烏拉,但是對於近在眼前的葉赫,因為明朝的干預,他沒再有所動作,直到薩爾滸之戰結束後,他才滅掉葉赫。

這件事,是建州和明朝矛盾明了的標誌。在這件事之前,雙方就算鬧彆扭,也都盡量不公布在表面上,盡量維持一團和氣;而這件事發生後,雙方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徹底公開化,連和此事無關的朝鮮都知道了。

隨後,雙方矛盾,轉入貿易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蔘的定價權。

明朝的女真族,依然還是以採集、狩獵為主的漁獵民族,自身的農業很不發達,本民族也沒有悠久農業傳統。他主要依靠通過採掘長白山地的山林物產資源,通過遼東馬市貿易和鴨綠江的沿江邊貿口岸,從明朝和朝鮮換取糧食、布、耕牛等物產。

在晚明,中醫「溫補學派」興起,特別推崇人蔘的藥用價值,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隨著這種中醫理念的擴散,很快就走火入魔了。晚明的中原社會,掀起了一場由藥商刻意營造起來的「人蔘迷信」,把人蔘渲染成一種根治百病的萬能神葯,惡炒人蔘價格。

同時,「隆慶行政」促成的經濟繁榮,又主張了社會上追求奢靡享樂的生活風氣,達官貴人追求諸如貂皮、狐皮等高級皮裘

這些物產,恰恰是女真族生活的長白山和松花江、黑龍江北地特產。

明朝南方大市場對人蔘、貂皮永無止境的需求,促進了在原產地的採掘、捕獵生產,使女真族社會運行體系不再是原來傳統的狩獵,而是針對南方市場的商業化採掘捕獵。

遼東馬市上,人蔘和貂皮的價格自然一路走高,從萬曆中期開始,基本已經形成人蔘和白銀等價的行情,「一兩銀子一兩參」。而漢族藥商按照這個價格,從女真人手裡收購人蔘後,運到內地,在加倍賣給內地漢人。

遼東人蔘運到京師,價格至少上漲一半;運抵蘇州和漢口,又是在京師售價的二到四倍。假設內地參商在遼東馬市花16兩銀子從女真人手裡買到整斤裝的一匣人蔘(明清兩代一兩為37.2克,一斤合595克),運到北京可賣25兩銀,運到蘇州就是50~100兩銀,商人再使出一些花言巧語囤積居奇的手段,最終從崇參富戶手裡賺的銀錢,更不知會高到多麼離譜的地步。

人蔘生意雖然養活了女真人,但其中絕大部分暴利,是被明朝官方和漢族參商賺走了。

當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并吞並了海西女真哈達、輝發,打擊了葉赫、烏拉後,他接下來就要做一件事:奪回對人蔘、貂皮的定價權。

遼東地區可供女真貿易的馬市,原本有開原、撫順兩地,分別針對海西和建州,在努爾哈赤和明關係最好的蜜月期內,又開闢了清河等其他幾處馬市。隨著建州女真對北三部的兼并、以及在朝鮮半島北部打擊烏拉、經略東海女真取得成果,建州女真逐漸控制了人蔘的主要採掘地。

控制了貨源,就有了話語權。

從1600年開始,建州女真逐步採取囤積人蔘貨源,徐徐發賣的形式,逐漸開始操縱遼東市場的人蔘價格。這導致他與明朝的經濟矛盾也激化了。雙方很早就打起以爭奪人蔘定價權為目標的貿易戰。「東夷奴兒哈赤,擅參為利,該道欲於市易中默寓裁減之意,使商販漸稀,參斤無售,彼之財源不裕,自將搖尾乞憐。」——《明神宗實錄》531卷

還是在明朝以武力脅迫建州、葉赫罷兵休戰的1609年,發生了另外一件事。

即受命巡按遼東的御使熊廷弼罷市兩年,以此作為對女真的經濟制裁。

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的「七大恨」,七條裡面,多一半是雙方在諸如土地、貿易方面的爭議衝突。

在此期間,明朝還採取過其他分化手段。舒爾哈齊的死就是如此。

這是李成梁採取的最後一點努力限制努爾哈赤的手段。

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的同母胞弟。

1601年,李成梁再度出任遼東總兵後,採取分化建州的「另立二主」手段,即冷落努爾哈赤的同時,熱情犒賞舒爾哈齊,並通過明廷冊封,加封舒爾哈齊「建州右衛指揮使」,明擺這和努爾哈赤的建州左衛分庭抗禮。而且還和舒爾哈齊聯姻——李成梁之子李如柏,迎娶舒爾哈齊之女。

在此期間,舒爾哈齊還頻繁前往北京朝貢,得到明朝熱情接待。明朝表示,既然「一山不容二虎」,乾脆鼓動舒爾哈齊分家,帶著自己的部屬離開建州左衛,遷到遠離努爾哈赤的黑扯木(今遼東鐵嶺市東南,原哈達屬地)另建城寨居住。

最後的結果很簡單,努爾哈赤以果斷殘酷的手法,囚禁舒爾哈齊,殺掉他的心腹和幾個兒子。

四、

儘管雙方矛盾激化,但再怎麼「摩擦」,都還沒有動手。

這就好比兩個人鬧彆扭,如果還停留在吵嘴互諷的階段,那還不算最嚴重的情況,哪怕雙方已經用最淳樸的語言問候了對方的祖先和家庭女性,也不算徹底翻臉;但是千萬別動手,一旦動手打起來,那就是徹底撕破臉了。

努爾哈赤和明朝,就是以「不動手」為底線,在蜜月期結束後,由小到大,摩擦了二十年,能保持這麼久,已經很不簡單了。

雙方最後動了手,不是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而是1616年四月的「采木事件」。

筆者前面說過,在1605年李成梁去職當月,努爾哈赤和明朝遼東地方官僚,達成一個互不侵擾的「界約」,還埋設了界碑。

但是,這個界約對胡、漢邊界的界定很含糊,不是那麼清晰。大家只是依然一些約定俗成的「傳統」,這就導致在遼東邊牆外,存在很大說不清到底是歸漢地,還是歸胡地的所謂中間緩衝地帶。

1616年四月,明朝清河守關游擊為了修繕營房,需要採伐木材,手下的兵丁在低階軍官的帶領下,越過邊牆,到牆外林地砍伐木材。正好和巡山的建州女真扈爾汗遭遇,雙方發生衝突,明軍被殺50餘人。

雙反隨後想到的,都是盡量大事化小,和平解決。但談判沒結果。

明朝要求努爾哈赤交出殺人者扈爾汗。但扈爾汗是建州女真起家的「五大臣」,努爾哈赤管他叫「古出」,相當於漢語的「結義兄弟」,類似劉備和關於張飛的關係,肯定不會交人的。最後明朝在1617奶奶二月扣留了建州的十一個談判代表,要求建州交出數量相同的人命,才能放人。

努爾哈赤不得已,找出以前從葉赫部俘虜的十一個阿哈,在邊牆外,當著城頭上明軍的眼皮底下,逐一斬殺。

「采木事件」發生後,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

就在1616~17年,長白山又遭遇山洪水災,建州部饑荒四起。

建州部的核心地域,是渾河上游的支流、素克素滸河的山林河谷地區,所以,努爾哈赤家族出身的這個部落,也被稱為建州女真素克素滸部。在努爾哈赤剛起家的時候,他的人口不多,此時,他在河灘平整高地上修起佛阿拉城,部眾人口聚居在此,是人少地多的狀態。

隨著對外征伐、兼并的加劇,收攏來的人口越來越多,特別是很多還是葉赫、烏拉的敵對方人口,為了加強控制,努爾哈赤把這些俘虜人口大批強遷到素克素滸河谷,導致人口在短期內暴增,超過了當地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當1616年發生自然災害後,這種人多地少的矛盾,就以饑荒的形式爆發了。

因此,1618年努爾哈赤反明,就是他和明朝長期摩擦衝突激化,以及內部發生社會危機這兩個因素促成的。

努爾哈赤反明,是一種鋌而走險的舉動,是他要擴張,而明朝強力壓制他的擴張,最後,不得不走出的一步險招。

1月12日的補充

首先,抽空修改了前文中的一些錯別字。

在今天的補充內容里,我講述三個方面:李成梁、建州女真的社會發展形態,以及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的一些細節。

一、「遼人守遼土」與李成梁

對晚明這段時期有濃厚興趣的歷史愛好者,時常會就萬曆~崇禎年將,隨著建州女真後金政權崛起,從而引發的明清戰爭問題,展開各種爭論。

差不多從十多年前開始,我還在SC音速論壇是,就看到過相關的帖子了。之後這些年,諸如對架空小說《竊明》的爭論、對袁崇煥、毛文龍是忠還是奸的爭論(即網路上長期存在的「袁黑」與「袁粉」之爭)等等現象,基本都屬於這一歷史話題的範疇之內。

熱衷於爭論袁崇煥問題的諸位,一定對「遼人守遼土」這個政策主張很熟悉。

筆者在這個答案里,不評價袁崇煥,也不評價毛文龍,而是評價李成梁。

因為,通觀整個明朝歷史對遼東的策略,只有明初的亦失哈和明中後期的李成梁,真正實現了「遼人守遼土」。

亦失哈,本身就是遼東女真族;李成梁,則是數世居住遼東的當地漢人(對李氏先祖出身的考據說法很多,有朝鮮隴西李氏出身說、有蒙古出身說,有女真出身說,但這些說法都不影響李成梁本人已經完全認同自己的遼東漢人、以及明朝守邊重臣的事實身份)。

李成梁與努爾哈赤早期的關係,筆者在前文中已有具體介紹,疑問是出在李氏與努爾哈赤後期的關係變化上,即1601年,李氏第二次出任遼東總兵之後,在任職期間的所作所為。

對於努爾哈赤的起家,原來曾有一種說法:即1592~1598年的萬曆援朝戰爭,消耗了明朝太多的國力和精力,使明朝無力經營東北局勢,導致努爾哈赤趁機加速擴大。

這個說法沒有錯,但他只是一個次要成因,下載被抬的太高了,被解釋成主要原因。

未完~~~稍後


這個問題我曾經在一個QQ群里聊過,直接回答,不打草稿了。

大的背景自然是明朝對遼西的控制力越來越弱了。

一場戰爭會爆發,醞釀的時間,絕不是七大恨發布的那短短一瞬而已。

用孫子兵法來解釋明朝和女真的關係。

對明朝最有利的階段,叫做上兵伐謀。

簡單地說,就是自身力量為基礎,憑藉對女真的巨大威懾力,在女真內部分而治之,一定程度上按照漢人的組織模式去控制女真的人民,使之無法統一,無法出現一個強大的部落或者政權,誰出頭就打誰,當然了,這個時候通常沒人敢隨便出頭。在這個階段,一是明朝力量強,二是女真的力量本身不行。所以雖然不是真正的漢人地區那種垂直統治,但也足夠牢靠。

第二階段,對明朝也還算有利,叫做其次伐交。

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明朝難以將漢人地區的集權統治模式真正延伸到女真本部地區。隨著時間推移,統治成本會增加,而且得不償失。這個時候,漢人政權,也就是明朝,對女真的控制力就會稍稍減弱。

這個過程當然是很漫長的。努爾哈赤的出現,就意味著這個過程的高潮。

這個過程中,因為明朝的干涉減弱,女真地區先是會出現幾個或者多個實力相對均衡的大佬,再往後發展,就會慢慢出現一個實力獨大的大佬。到了這一步,明朝雖然可以誰強大就打誰,但也必須依靠、扶植一個女真大佬,通過這個女真大佬來鎮壓住其他部族——因為不可能一直自己上,成本太高,上一次就是一次勞師遠征。他們扶植的這個大佬,一開始當然會非常溫順,非常聽話。只要敢有反抗明朝,對明朝不滿的,不用大明自己動手,這個大佬就會過去教訓他。

但明朝也需要給這個大佬適當的權威和自由。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大佬慢慢就學會了和明朝討價還價。不再三從四德了——因為給明朝當打手,對自己人毫不留情,也是沒好處的,漢奸對於良民,那也要恩威並施啊。

如果這個大佬不夠強大,那明朝就會及時止住他這種危險的做法。因為這是在挑戰大明的底線。死在努爾哈赤之前的幾個女真首領,包括連累努爾哈赤家人陪葬的那次戰爭,就是明朝對這種代理人式大佬的敲打。

發展到這一步,事實上已經是孫子兵法的第三個層面了。

第三階段就叫做,其次伐兵。

明朝選出的最後一位代理人,就是努爾哈赤——不要懷疑這一點,李成梁噼里啪啦一陣亂打,把其他女真部族似乎全都打殘了,唯獨努爾哈赤例外。這並不是說李成梁被努爾哈赤迷惑了,而是說這本就是明朝在聯合努爾哈赤維持女真地區的秩序——明朝的史上當然是不會這麼說的,因為這實在不光彩。

這裡只需要說一句,那就是沒有努爾哈赤的配合,李成梁就絕不可能有那種可怕的戰績。「邊帥之功,二百年來未之有也」。但為什麼就是這麼大的功勛之後,僅僅在李成梁死後幾個月,努爾哈赤就宣布女真統一建國了呢?李成梁的那些功勞哪裡去啦?

用陰謀論來解釋,這當然是李成梁傻逼,努爾哈赤陰險。但還是前面說的,明朝在這個階段,只能依靠努爾哈赤這樣的強人來維持女真的秩序。不扶持努爾哈赤,也得扶持別人。你說努爾哈赤失控了怎麼辦?涼拌。這世上本就沒有種族可以永遠控制另一個種族。歷史已經走到了這個階段,誰也逆轉不了。

如果熟悉明朝的節奏,我們也知道,這個時候明朝已經到了腐爛期了。

在這種局面下,努爾哈赤和明朝開戰就不稀奇了——注意,開戰並不是和整個大明朝單挑。努爾哈赤打的,是非常有限的戰爭——非常有限。不能把這場戰爭理解為,一個小孩在打一個強壯的老人。這種理解只會讓人疑惑。

努爾哈赤不是為了滅掉明朝,甚至不是為了整個東北,努爾哈赤那個階段,戰爭的目的僅僅是控制遼西,將明朝在遼西的力量驅逐而已——我們可以去看地圖,遼西很少被中原王朝直接統治。這裡在地緣上,是遊離於漢人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誰強大就歸誰。

現在的問題是,明朝在和一個新興的強力政權爭奪一塊過渡區域。那麼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明朝願意為這個戰爭目的付出多大代價——從薩爾滸之戰明朝的表現看,只能說明朝對完成這個戰爭目的,是有心無力的。楊鎬的失敗,不但是因為明朝的軍隊已經腐朽了,更是因為楊鎬手握十萬大軍,但手裡的後勤資源,卻只有個把月——但這已經是明朝對遼西能動用的最大資源了,再多沒有了。

努爾哈赤要打敗的,是明朝為遼西投入的這些力量,而不是整個明朝。

如我們所知,薩爾滸努爾哈赤打贏了。此後明朝再也沒能向遼西投入薩爾滸之戰時那種級別的兵力。此後真正的戰爭,都在遼東進行了。明朝從此再也不敢試圖控制遼西,孫承宗、袁崇煥都不敢。

到了這個階段,就成了最下攻城。孫子兵法那段話的第四句。

不過這裡要改動一下,叫做最下守城。這四個字,是明朝對女真的第四個階段。

原因很簡單,第一,野戰能力不行。第二,在第一的前提下,又想保持對遼東的一定控制。那麼辦?守城唄,這就是被吹得神乎其技的憑堅城用大炮。

這種辦法好在哪裡?好在不會那麼容易就被人團滅了。壞在哪裡,壞在城外全都成了女真人的天下。偶爾打一架,也只敢背靠著城牆才敢打。還真是城裡的人想出去啊!但他們出不去了。

這意味著,明朝不止對東北,就連對蒙古也失去了控制。一看明朝從遼西(遼西是蒙古和東北的結合部)縮回去了,女真就開始征服蒙古,最終在皇太極時代,和蒙古實現了聯合,還征服了朝鮮。

明朝的力量仍然很強,比如說,當明朝不計代價向遼東輸血之後,明朝在遼東雖然不斷失敗,但直到滅亡,遼東也不是被清朝用軍隊打下來的。這同樣是地緣,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努爾哈赤擴大戰爭目標,別說是和整個明朝單挑了,就是他想把遼東也順便吃下去,他也會磕了門牙的——事實上,他還就是在進攻位於遼東的寧遠時翹辮子了。

努爾哈赤敢和明朝開戰的信心就在這裡。那就是遼西地區本身就有利於游牧民族統治不利於農耕統治,努爾哈赤可以在這片地區找到大量的支持者,各行各業都有——最可怕的一種支持者就是商人,往返於這個地區,和女真、漢族都有聯繫的商人。商人非常敏感,他們清楚在遼西誰是老大,該倒向誰。我們總覺得努爾哈赤善於用間諜,但也就是在遼西,在遼東地緣偏向於漢人統治,他就很難施展了。另一個疑惑是,為什麼遼西的明朝官員無法識破努爾哈赤的商人間諜呢,因為間諜的商人身份是絕對真實的,而不是努爾哈赤的士兵改扮的。

如此我們可以想像,明朝在和努爾哈赤爭奪遼西時會多麼吃力。遠距離客場作戰,戰鬥力還不如對方,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唯一的兵力優勢也做不到碾壓,還特么沒有野戰能力,一分兵就被各個擊破了。

對於這樣一個地區,一旦努爾哈赤取得一次決定性勝利,明朝就會傾向於放棄,這叫做割肉,因為實在是不划算。這樣也就是小國敢於和大國進行某些博弈甚至主動挑起戰爭的原因——靠著主場優勢,賭大國耗不起。清朝後來和越南、緬甸交手時,也體驗過這種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感。

這就是努爾哈赤的信心。

這就是明朝滅亡前戰爭的節奏。

每次我講完這段歷史,都會忍不住感慨孫子兵法的可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十六個字,完美地概括了明朝對女真的近三百年。不但是明朝和女真,還可以是許多擁有這種類似關係的王朝和後起政權。

孫子兵法說的,本身就是一場戰爭的前世今生。

便是如此。


受知友 @胡鑫鑫 提醒,七大恨發表日期是四月十三日,已修改。

先說結論,努爾哈赤反明是必然結果,是其作為新興勢力擴張,觸犯老牌列強而遭遇圍剿危險下的選擇。

看了幾個答案,感覺都沒說到點子上。具體來說就是都在強調明朝不行,而沒有太從後金本身出發考慮問題。

其實這也正常,明末雖然作為一個廣受關注的歷史段,文獻記載極多,但涉及到後金本身的記錄卻非常稀少,至今僅有老滿檔案一家算是後金內部的第一手資料。而後來清朝出乎意料的成功使得這一段歷史在後世各個人物評價時都加入了極大的主觀成份,無論是滿清為尊者諱還是明朝以及後來的明粉的指責中,都認為努爾哈赤是一個和安祿山阿骨打類似,素懷大志,久蓄反意,抓住機會就毫不猶豫造反的陰謀之人。他反明完全就是自己強明朝菜,雙方實力不成正比之後的必然事件。

先不說安祿山和阿骨打造反本身就有極多的偶然因素,至少與李成梁關係密切的努爾哈赤,還沒有蠢到造反的時候已經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

需要指出的是,努爾哈赤於萬曆三十五年掃平輝發部,會盟除葉赫部以外的女真六部,成為實際上的盟主,這時候他沒反明。六年之後的萬曆四十一年起,至萬曆四十三年這三年間,努爾哈赤數敗葉赫部,葉赫求救於明,明朝明幫葉赫,致書令其退兵,努爾哈赤沒反明,接到國書立刻退兵,明朝另遣游擊馬時楠、周大歧領兵千人築成協防葉赫,將兩者從中分開,努爾哈赤也沒說什麼。再過一年,女真盡取遼北之地,與蒙古林丹汗接壤並開始爭霸。其時林丹汗佔據絕對優勢,致書努爾哈赤直呼其為「濱海三萬女真之主」。努爾哈赤為在內聚攏人心,建國稱王,取年號天命。自建國犯了明朝忌諱,努爾哈赤花費重金賄賂遼東諸將,讓其怠惰窩工,拖延對後金軍事行動準備,並抓緊時間對蒙古展開攻勢,並於數月之內降服科爾沁與內喀爾喀蒙古穩定西方局面,將林丹汗勢力趕出科爾沁草原。

再接下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萬曆四十五年年底,拖拖拉拉一年多的明朝終於徹底完成伐金準備,林丹同時起兵十萬兵壓科爾沁,死而不僵的葉赫部也盡起全國精兵討伐扈倫三部,三麵包夾,欲一舉蕩平後金。

在這種近乎絕境的情況下,努爾哈赤於來年四月之際發表告天七大恨,舉旗反明,乘著明朝馬市開放,疏於戒備的時期發起突然襲擊,擊敗遼東主力部隊後揚長而去。隨後回師擊敗葉赫部,並越過遼河擊敗林丹部,徹底撕碎對後金的包圍網,從此取得了在內線作戰的相對戰略優勢,從此只需要集中精神對付一個方向的敵人,類似多麵包夾的困境再也沒有出現過。

故而,整個反明行動,從一開始就有著極大的不得已之處,用亡命一搏來形容也不為過。

梳理一下明朝後金早期戰爭態勢,用以分析努爾哈赤當時的心態。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努爾哈赤發表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同月發生撫順戰役,努爾哈赤大敗遼東明軍,斬首萬餘,繳獲鎧甲七千副,擄掠人畜三十餘萬後棄城回師赫圖阿拉。五月擊敗葉赫部,六月渡過遼河擊敗林丹部,七月回師,再度入侵明朝,攻破清州,並第一次提出議和。

下班了,留坑待填


前面有人已經回復了這麼長這麼詳實的過程和資料,我就不啰嗦重複一遍了。

補充一些前面人沒有提到的東西

努爾哈赤的主要目標是以戰促和(明軍早晚都會來打他滴,參考女真月屠,減丁政策,這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尋求獲取穩固的,遼東大範圍統治地位,成為一個像俺答汗那樣的王

可以控制自己的根據地,可以向松嫩平原大力擴張,最好能把遼河流域和遼東半島都給拿下咯

同時朝廷必須認可他的地位,並繼續和他貿易

這是努爾哈赤的理想狀態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以主場優勢拼掉前來征討的明軍,他覺得,他還是有一定勝算的。

何況,據各種說法來看,努爾哈赤和幾代遼東守備,軍政首腦,關係都還可以,禮也送過,情報網也有

綜合主場優勢,情報網優勢,他認為他可以連續殲滅征討軍,從而獲得上述基本盤

儘管如此,其實局勢還是很險

前面許多回答的人提及的朝廷腐敗,軍隊腐敗,這個確實是有滴,努爾哈赤可以見到整個帝國東北部區域的官僚軍隊腐敗

但對他而言,還是很險,因為明朝西北軍(明代西北軍大敗仗吃的不多,至少比宣大薊遼和京營要少。甚至在土木堡前後還打贏過強盛期瓦剌軍隊。萬曆中期還在青海北部一帶威風過一把。)從來就不比遼東和京營軍隊差。萬曆也是這麼想滴,所以即使遼東局勢出現敗壞的跡象,朝廷高層還不是特別緊張,因為還有西北強軍,至少從他們對付當時的蒙古各部來說顯得很強。

從薊門到嘉峪關,再到西寧,自俺答汗以後,對付蒙古人基本都是無往不利,數千公里北境,從赤峰這片,到嘉峪關,到青海,蒙古各部凡是不老實的都被收拾過。

不僅皇帝,包括這些邊軍自己,都覺得自己很屌

我們是現代人,我們現在當然知道,當時蒙古已經相當渣化,相當弱。大明北邊的邊軍收拾他們其實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南方抽調去的部分人也有這個毛病,明中後期鎮壓屠戮南方少數民族也是有點兒無往不利的意思,凌雲翼更是號稱掃遍嶺表,自認立下不世之功)

但是他們當時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客軍去到遼東配合本地兵對付努爾哈赤時,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他們人生之中第一次來到遼東,更加上又是交通信息不便的幾百年前,怎麼可能會對整合出好幾萬精銳,士氣旺盛的努爾哈赤的勢力有一個基本客觀的認識呢。

這又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優勢。

自滿,輕敵,驕兵悍將,腦子裡估計把努爾哈赤也就當成個稍大點的蒙古部落的水平

外加後勤體系腐敗,老化,墮落,官僚系統組織能力下滑,協調能力下滑

這樣看來,努爾哈赤對自己能夠殲滅明軍進討部隊,以戰促和的估計,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吧

客觀來講,努爾哈赤這六七萬人馬的平均水準,恐怕能達到隆慶到萬曆中期為止大明帝國精銳部隊的檔次

就算是馬芳的大同精騎可能也只是五五開

知己知彼,目標合理,可戰之!努爾哈赤這想法沒錯

另外補充一點樓上有人提及的林丹汗十萬大兵壓境的事兒。講道理,我完全不相信林丹汗能集結得了十萬大軍...............

我看林丹汗撐死了也就兩三萬騎兵而且不是很精銳,很可能是他所能控制的全部壯丁,而且他突然改宗紅教,漠南各部連去朝見他都變得不是很積極。

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里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去瀋陽營救還在羈押中的宰賽時,去了才兩千騎。

能有十萬雄兵的漠北強主,一定會控制,雄踞大部分漠南最好的地盤。

林丹汗那肯定是辦不到這一點,他蔑稱努爾哈赤是三萬女真主,自稱四十萬蒙古總BOSS

而實際情況,恐怕完全顛倒,努爾哈赤可能具備極限動員七八萬丁參戰的實力。而這位四十萬蒙古總BOSS,才是正宗的玩不起三萬丁..............


就像共產黨剛開始也沒想過能贏,但打著打著就那樣了……


他當了十年的優秀鄉長,對比自己小十歲的萬曆供奉不斷,借朝廷的默許統一了大半滿族。當去到北京覲見,發現皇帝居然不上朝,還和大臣矛盾不斷,大臣昏庸時,他一個老頭子居然也堅定了野心。不繼續擴張,就是王栗第二,遲早要玩完,擴張就必然要和大明撕破臉,還不如趁你病先下手


努爾哈赤撐死也就夢想佔領東北,做一個東北王,要是你每年能從明朝那撈點就更好了。。。。。皇太極都沒做到這個夢。。。。多爾袞都沒做的到


我來寫寫我的看法,這要從大明的軍制說起,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史書原文證據,大家姑且一看。

明朝到了中後期,衛所制軍制糜爛,全國軍隊大多腐爛不堪大戰。衛所長官(百戶千戶及之上)等職人員以及文官不斷對底層軍戶們進行壓榨,私分軍田,把軍戶變成自己的佃戶和奴隸。再加上剋扣軍餉糧餉,盜賣軍械,使得衛所制的軍隊難堪大戰。即便有能打仗的軍將,如果沒錢賄賂上官,沒有上層文官的支持,一樣得不到晉陞獎勵。這就使得軍官承受了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想辦法養兵,一方面又得花銀子討好上官。因此軍官們普遍破罐破摔更加壓榨底層軍戶,過自己小富即安的日子,然後打仗也只管守住自己的城寨,絕不出城抗戰,也不支援友軍。畢竟打贏了沒啥功勞(因為功勞會被上官竊取),還要冒生命危險,得不償失。如此一來軍隊變得更加懦弱,避戰愜戰。而且底層的軍戶們失去了經濟來源,甚至變為奴隸,更加沒有戰鬥力,而且軍械糧餉都不全,更別想他們在戰場上有什麼作為了。

而明朝的衛所軍戶制是朱元璋一手制定,承襲兩百年,又是全國武力的基礎。衛所制一腐爛,全國的幾乎沒有敢戰的,能打硬戰的軍隊。所以嘉靖時,明朝九邊強軍雖多,但是蒙古軍隊依然能輕鬆打到北京,在順天府劫掠一圈安然返回草原。倭寇幾十幾百人就能橫行東南,甚至威脅南京杭州。

面對這樣的局面朝廷和地方將官也都必須有新的方法應對,不然朝廷就要垮了,而地方將官不是被敵人殺死就是被上官拉出來背鍋砍頭(丟城失地之罪)。說到背鍋,明軍又出現另一奇葩現象,就是殺良冒功。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軍隊打韃子賊寇倭寇是打不贏的,打了敗仗怎麼辦?上頭是追究責任的!於是軍隊就洗劫村落農夫,割了首級冒充敵人的首級向上報捷。上面一看,運作一番繼續忽悠上級把敗戰吹成大捷,一直忽悠到皇帝那。皇帝一看大捷,往往就不會追究戰敗的責任,反而會封賞下面的文臣武將。你會說,朝廷里那麼多聰明人他們傻嗎,皇帝有廠衛監聽,也傻了嗎?看不出這是大敗嗎?他們一個都不傻,各個都精的呢!因為文臣武將都要承擔責任,一直到內閣都得負責,可大家一想我負責的起嗎?我還得往上爬,還得陞官呢!這麼一搞起碼丟官甚至丟腦袋,所以必須找同鄉同年恩師運作一番,把假首級變成真的,一直運作到皇帝面前!皇帝也沒辦法,全國到處敗戰,有假勝仗總比沒有好,反正韃子們搶了就跑,京城還安穩,當個守成之主也不錯,拿著假大捷又可以繼續忽悠百姓祖宗上天。總不能,我當了皇帝,就一直打敗仗吧,這那還有臉,要是讓宵小之徒看出朝廷這麼無能,豈不都要造反,我豈不成了昏君?於是朝廷上下全都掩耳盜鈴,得過且過。

繼續上面說的,這種局面大家都得想出路啊,想辦法解決問題啊。於是頂層底層都開始想辦法解決危機。還真就出現兩條可行的路子或者說模式!

第一種模式,我稱之為戚繼光模式。

戚繼光模式怎麼練強軍呢?朝廷挑選名將,給足糧餉軍械,給將軍們足夠的自主權,讓將軍們自行挑選士兵,自行組織訓練。拿戚家軍來說,普通士兵都能一二兩的軍餉,打造出戚家軍刀這樣的鋼刀,而且還有精良的火銃火炮,又是幾天一訓練,還鴛鴦陣。一下就練成百戰強兵,百戰百勝。這類似的軍隊除了戚家軍,還有俞大猷的軍隊和鄧子龍的軍隊。

第二種模式就是李成梁模式,這種模式在明朝後期更為常見!這種模式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在底層士兵中挑選勇猛武功高強打起仗來不要命的壯士做自己家丁。家丁就相當於是自己家奴了,但是一樣照軍隊方式訓練。打仗時是軍將的主力,因為這時他們與軍將是一體的一家人了。別的軍將或者上官是調不動的,因為他們不再是朝廷的兵馬了,而是主將的私奴了,他們的糧餉都是由主將掏私人腰包給的,給的很足的,畢竟是主將的心服命根子。主將不光給足糧餉,還給最好的兵器,最好的戰馬,因此家丁部隊異常勇猛善戰!所以每次大戰將軍們都會帶著家丁們在自己身邊,就算異地調任,家丁也會跟著去的。但是這種養兵方式難以養大軍,如果一個軍將有一千兵額,最多只能養一兩百家丁。因為軍將們要壓榨自己手下的軍戶,剋扣正規軍士的糧餉來自己的私人家丁,同時還要討好上官。李成梁是最成功的這種家丁養軍的將領。因為他會專營,而且在遼東,遼東局面複雜,蠻夷多,給了他成功的環境!一方面利用職權走私貨物,一方面逮住蠻夷就往死里打。走私本來就是暴力行業,把糧食鹽鐵布等高價賣給蠻夷,又從蠻族手裡低價購買牛羊馬,大賺特賺。一方面攻打蠻族更是直接搶劫了,打下來的蠻族全部變為奴隸,婦孺還有牲畜全都可變為私產,接著拿那些蠻族戰敗士兵的首級天天向朝廷報捷,加上他又有錢賄賂上官,於是他官越做越大,最後封伯爵。因為他會養兵,所以他的幾個兒子,除了李如松之外都資質一般,也都打勝仗,原因就是手下的家丁有錢養,養的好。據說當年的遼東人人爭當李家奴。

說了這麼多,和努爾哈赤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努爾哈赤本來就是李成梁的俘虜家奴,所以他學到了李成梁的養兵之法!

萬曆年間,張居正倒台,戚繼光跟著倒霉,戚家軍模式的軍制走了下坡路,因為這種練兵之法,對將領要求極高,同時又要求這個將軍有靠山得到朝廷信任重用才行。接著爆發萬曆三大征,新法又被廢除,朝廷財政枯竭就更沒法養戚家軍這樣的軍隊了,於是這種模式走向末路。

其他軍將見李成梁如此成功就紛紛效仿,學不了戚繼光,只好學李成梁了!但是李成梁的成功又有他的必要條件!首先他在遼東,武將的話語權要高很多,不像關內一個六七品文官都能壓的住二三品的武將,此外門閥勢力也不是很強。像其他地方,比如山西陝西,宗親官商勢力強盛,壟斷了走私行業,武官根本沒法染指,東南海外走私又都被門閥世族壟斷,根本沒法撈錢!而且其他地方蠻族又少又窮,根本沒辦法靠打劫蠻族發家致富撈取軍功。所以他們學李成梁也只學到皮毛,根本沒辦法養更多的家丁。於是他們只好更加殘酷的壓榨底層的軍戶,也就是朝廷的正經士兵,來養幾百個家丁,無法形成李成梁的規模效應!

大家看出來沒有,這兩種養兵的模式其實差不多,要麼朝廷能出錢養兵(選好將領,給足軍餉),要麼靠將領會鑽營撈錢來養私人家丁。關鍵還是得有錢!養兵得有錢!練強兵得有錢!

自從李家封伯爵後,李成梁和自己的兒子們(除了李如松)帶著大批金銀珠寶來到京城享受榮華富貴,李如松又有些狂傲輕敵,戰死沙場,家丁精銳也喪失殆盡。於是李家的養兵之法的精髓在大明算是沒人能懂了。因為李家其他的幾個兒子都在享受封伯後富貴,沒人願意再回遼東受苦,反正銀子也撈夠了!所以後來一向能打勝仗的李家,沒了私產養的家丁,李如柏居然在薩爾滸不戰而逃了。

我前面說過,努爾哈赤因為做過李成梁的家奴,所以學到了李成梁的養兵之法!所以他自立之後,為了生存和富貴,就立即學起了李成梁的發家之法,一方面勾結明朝遼東的大小官吏商賈走私獲利,一方面招募部落里壯丁,準備搶劫。一開始明朝也想利用努爾哈赤制服其他的蠻族,一方面李成梁在遼東又準備開始養寇自重,所以明朝在遼東就一直給努爾哈赤開綠燈,任其為所欲為。再加上努爾哈赤一開始也不敢惹明朝,恭恭敬敬,對女真蒙古其他部落大肆搶劫,然後再把這些部落的人變為奴隸家丁,實力一步步增長!明朝一看,這是這傢伙是我朝將領家奴出身,又對天朝恭敬,對蠻族下死手,於是還封了他一個龍虎將軍,還招到紫禁城接受封賞。

隨著努爾哈赤實力的強盛,和對明朝的懷恨慢慢開始暴露。而此時他又完成了對整個女真部族的征服,所以開始對明朝有了小動作。但還沒真正翻臉!

要知道李成梁的發家之路養兵之法是一個可以從弱小變得越來越強的路子,一開始走私撈錢,撈錢養家丁(家奴),然後找弱一點的部落動手,劫掠一空,又把俘虜變為奴隸,然後變為家丁,接著再搶下一家。一步一個台階,一步步變強,直到征服整個女真部落。說到這裡,就要說說八旗制度,它的本質就是奴隸制服,這個制度怎麼來的,就是李成梁的家丁制度!李成梁的家丁就是他的家奴,努爾哈赤學他把俘虜變為家奴稱為旗丁是一個道理!

所以等遼東女真蒙古部落都被征服以後,滿清面對是什麼局面,一方面沒地方打劫了,另一方面明朝對你警惕了,你該怎麼辦?要知道滿清是個什麼組織?它是一個靠走私搶劫為生的奴隸制組織!他們是不事生產的強盜!遼東本來就苦寒,沒什麼作物就算能生產一些物資,怎麼能供應的起這幫上層的滿清奴隸主?他們一向打劫為生,去搞生產也是不可能的!由於明朝的敵視,走私的路子也開始收緊,沒有經濟來源的強盜組織當然是繼續搶劫了!反正現在也有實力搶劫,這是這個奴隸制強盜組織的必然選擇!

那為什麼非要搶明朝呢?首先,蒙古離得遠,也搶不了什麼東西,不像明朝富有,其次打朝鮮又會受到明朝的夾擊!因此,打劫明朝是必然的選擇。

只是沒想到,明朝越來越腐敗,原來給努爾哈赤開綠燈走私的遼東官吏商賈怕朝廷追究,反而成了姦細帶路黨!明朝軍隊繼續腐爛,文官集團進一步腐敗,財政日漸空虛,一打就不可收拾,一敗再敗一敗塗地,明朝流血不止,內部還鬥爭不休,加上天災人禍,滿清搶劫越來越厲害,越搶劫就越強大,終於讓明朝走向了末路!


因為年齡 60多歲沒時間了


說的好像努爾哈赤的祖父和老爸不死於李成梁屠城就不會叛變。凡英雄者,必定會建立不朽之功業。

從建州老奴隱忍1年不打熊廷弼,就知此人胸懷大志。


野心是一點一點養起來的。打了幾次。大明不過如此。有什麼好怕的。


這個,

歷史早已遠去。

現在的人,不過是無限接近,但絕不是真實的歷史

歷史,很複雜

但人。確實一樣的

古人和我們,或者說。努爾哈赤和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月亮

歷史是人來演化的

所以。,一切都是人的問題,再由外在環境和世間演化。流逝來出現的

如果,翻開現在的歷史資料。

就會知道

萬曆末年。努爾哈赤。就要被那個熊大人搞死了

天啟年的時候,也要搞死他們了

但是

他們就像真有天命一樣。都挺過來了

為何

大明的皇帝。被下面的人用幾代世間,架空了

朱元璋最不願意,拚命防範的情況出現了

腐敗到無法收拾的大環境出現了

這個時候、

你當官,做人,都沒有公平講

都是,口不對心,說一套做一套

所謂的潛規則,打磨菱角。就是把你變成一個,油條。官油子

拉幫結派,搞鬥爭

個人利益最大化

先天下憂什麼的,為國效命什麼的。現實里,都是和這個相反的

完全按書里記載的來要求自己的。都是天真,沒閱歷的,傻瓜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有什麼

和諧社會

朱元璋,那個猛人在,都是消滅不了,但是是壓制的。

可是後人啦

晉商敢賣糧食給女真人,換朱元璋開國打蒙古人時,試試

就是敢做,也是小打小鬧。絕對不敢像明末一樣

有這樣的人,戚繼光,也沒橫掃漠北的機會啊

李成梁,那就是武將中的官油子啊

但手下敢陰奉陽違,這就是皇帝的權威被藐視啊

現實里

你做管理,你光講道理,下面的人,反而看不起你。

不做點不講道理的事,自己沒算計的話,人家就會想取而代之

這些現實,就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

所以,有經歷的人,有思考,有底線原則堅持的人,就會懂

愛管人的的人很賤,被人管才老實的人,也很賤

從這些方面的條件來講的話

努爾哈赤

就像一個白手起家的人一樣

別人拼爹,他只有拚命

大風險有大回報

努爾哈赤,小時候,其實也很痛苦的

他的老爸有好幾個兒子,努爾哈赤的老媽,很早就死了。繼母有自己的兒子。對他。很不好

大家自己腦補。

但是,他老爸卻不怎麼管他,繼母欺負他嗎,他老爸從不過問,就像沒這個人一樣

換做是我們每個人,心裡怎麼想的

可他忍了

就憑這一點,努爾哈赤這人,就夠狠

對自己狠,對別人也狠

老爸被人搞死,他都不介意,還要去給人當家奴。這可是殺父仇人啊

還得去賣力討好。

這是什麼臉皮,什麼狠勁

就算對父親沒感情。但這個父子名義還在啊

別人怎麼看,

在這個環境下。努爾哈赤,自卑的活著,

對於李成梁來說,這個人,夠狠,能壓住那些人,不然,李成梁支持他,也差成不了啊

但夠狠的人,不得人心。沒李成梁支持,他隨時玩完

不管怎麼說,

努爾哈赤,一生都是在刀尖上活著

能越活越好,給後代留點什麼最好

但別人要搞他的時候。那就拼了

反正也是白手起家,輸了就輸了

拼一拼。沒準單車變摩托

李成梁不在,就去抱別人的大腿

他知道,明國的老爺們,就是那樣

有錢就行

是啊,大明的老爺們,都是有錢自己撈,有鍋別人背啊

現實里的工作團隊,那個不是這樣,這樣的環境,再好的工作也沒意義

你在玩命做事,別人不幫忙,拖後腿到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張居正,都搞不定。

改革,豬隊友一群,。怎麼做

努爾哈赤造反,不是什麼偶然,必然

而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卻做對了,成功了

就像調侃朱元璋當義軍造反一樣

本來有飯吃就可以了,但卻成功當皇帝了

劉邦當義軍,不也是投機撈好處嗎。但卻當皇帝了

一開始就向皇帝去的,李世民

努爾哈赤能起來

那是明國的老爺們給了他機會

這樣的歷史演化。給我們一個我們思考

我們每個人只有自己能回答自己


努爾哈赤 李成梁家奴出身 他前期 可是大明的一條忠心的看門狗 通過一次次隨明朝的征討 默默地壯大自己的實力 如果明朝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盛 努爾哈赤自無反意 但是 當他看透了大明的虛弱後 嘿嘿


因為他親戚都死了呀,出於仇恨啊。


推薦閱讀:

如果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或者不會滅亡的這麼迅速?
都是漢人建立的大帝國,為什麼明朝直轄的版圖,反而比漢朝的版圖還要小?這是不是說明我們漢人退步了?
明朝和清朝各方面比較,哪個更好些?
古代的隱士在歸隱山林之後,是怎樣在當時那樣一種生產力下,獨自存活下來的?
晉朝統治者有沒有/為什麼宣稱晉朝代漢而不是代魏?

TAG:明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明朝歷史 | 明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