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戰國是村戰」橫向對比上杉謙信和戚繼光在同一時期的表現》一文是否靠譜?


我以為以下這段文字可以作為對渡邊氏的評價

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蓋村夫俗子,其學問皆預先備辦,如瀛洲十八學士,雲台二十八將之類,稍差其姓名,輒掩口笑之。彼蓋不知十八學士、二十八將,雖失記其姓名,實無害於學問文理,而反謂錯落一人,則可恥孰甚。故道聽途說,只辦口頭數十個名氏,便為博學才子矣。餘因想吾八越,惟餘姚風俗,後生小子,無不讀書,及至二十無成,然後習為手藝。故凡百工賤業,其《性理》、《綱鑒》,皆全部爛熟,偶問及一事,則人名、官爵、年號、地方枚舉之,未嘗少錯。學問之富,真是兩腳書廚,而其無益於文理考校,與彼目不識丁之人無以異也。


圍觀了差不多一星期了,看到各路人士的觀點差不多也都算看全了。自己學識不足,但這個問題,最後還是打算說點擴展的,一家之言,輕拍。

渡邊的文章挑了幾篇自己熟悉的部分讀了一遍。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此人若是能懂目錄學,一些所謂的辯論文章根本就不用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寫,更不用說那些還存在著明顯錯誤的文章。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歷代學者的目錄學著作中,大抵都會指出自己所看的書中的不足,窺一斑而見全豹,其他相似的問題舉一反三,該書的價值也就一目了然。更進一步說,如果你學習了目錄學,文獻的內容、使用價值和學術源流基本上就知道要如何弄清楚了,那麼下一步學習如何運用文獻就很容易了,也能避免犯一些常識性錯誤。很可惜的是,渡邊先生沒有經過目錄學的訓練,大概也沒有人教他如何讀書。他自己讀書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要怎樣入門,忽視了最基礎的目錄學,從而以一種近乎偏執的眼光看待文獻,絲毫不知道文獻的資料來源與可信程度是如何得以確認的,加上本來就沒有基礎的分析和解讀能力,進一步走到了歷史虛無的境地,令人唏噓。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並不知道這是早有定論的事情,渡邊先生寫了出來,這是給我們極大的助力,那些所謂的知乎歷史大V們苛責渡邊是不對的。既然渡邊先生的專欄叫做史料研究所,那麼他寫的文章我們不妨拿研究的目光去審視一番,結果不過是一百個零的和還是零,渡邊先生不僅自己吃了沒有目錄學基礎的虧,還要讓圍觀群眾同樣吃虧,甚至吃虧更大,不懂目錄學沒什麼問題,被渡邊先生寫錯了的歷史分析帶歪了顯然就不值當了。

至於有的人批評站隊的問題,如果把陳述事實和支持事實說成是一種站隊行為,那麼也只能說你沒有追求事實的勇氣,僅此而已。

最後送一句話,但願歷史教會你的是寬容和智慧,而不是偏執和仇恨。

PS:有朋友可能還不太清楚目錄學是什麼,我這裡分享一下我幾年前寫過的筆記,講一點概念和作用,以及一些入門書籍。

因題目涉及的是古代史相關,所以這裡解釋的是古典目錄學。

什麼是目錄學?「目」指的是羅列的篇名、章名或書名。而「錄」是指該篇、該章、該書的內容提要。合起來也就是說,「要有書名、篇章名並有其內容提要」,才可以稱為「目錄」。(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鷺江出版社,第三頁)按照我的簡單理解來說,目錄學就是給圖書分類並將其內容概要敘述出來,以方便學術研究。不過目前有兩套目錄學,一套是圖書館用的,一套是古籍用的,這裡的目錄學是將古籍分類的。而用於圖書館的目錄學,想要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圖書館實習一段時間。而古籍用的分類法,其實就是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四大類,目前有部分圖書館採用五部分類,即加上一個叢部,用來收錄那些叢書。

目錄學的功用,前面提到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詳細一點說,目錄學首先能掌握古籍總的情況,比如有什麼樣的文獻,它們被分類於哪一部哪一小類,從而便於人們檢索。其次呢,通過目錄學,人們能了解具體某一部書本身的大概內容,如書名、作者、卷數、版本、提要等等,更有作者的寫作意圖、圖書的簡要內容、存亡情況、學術價值等等。第三,能粗知學術源流,比如說《漢書·藝文志》中每個分類的小序,就是一篇不錯的綜述材料,能大略了解一個學派的發展過程。第四呢,就是考辨古籍真偽,有的書在前代的目錄著作中已經標明亡佚了,其後的朝代突然出現了,那這本書是不是偽作就需要探討了。最後,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目錄學有指示門徑的作用,王鳴盛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黃永年先生也說過:「不能設想,連文獻中最主要而且數量最大的古籍的名目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不知道其內容和功用,就能在古代文史的研究上作出成績。」歷代學者都很重視目錄學的這個作用,這個作用主要體現在小序、題解和附註上。這三個部分記錄了前面說的「作者的寫作意圖、圖書的簡要內容、存亡情況、學術價值」,看過這三個部分,就知道某本書是否值得讀。(此段內容參考資料是來新夏、柯平主編的《目錄學讀本》)

接下來列一些我自己認為可以作為參考讀物的目錄學著作

來新夏《古典目錄學淺說》

程千帆《校讎通義·目錄編》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

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

王樹民《史部要籍解題》

張之洞著,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

讀完以上的參考書,就能對目錄學有個大體的印象了,剩下的按圖索驥就可以了。


既然渡邊老師文武全才,通古今中外各國史書。又放出話來讓人有本事抽他所有文章,否則就是他孫子。又有他的支持者叫嚷別人是沒回答過問題的小白,也有資格批評秋風大?那麼我就把知乎首次正經回答獻給渡邊桑了吧。

清代乾隆朝時仍想將越南收回中國版圖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渡邊桑原文鏈接。

越南自古屬於中國,歷史上從屬中國的時間超過千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南在歷史上與中國關係特殊,是離家出走的兒子。秦朝時在此設象郡,西漢改交趾郡,東漢置交州刺史,--------------開口就錯,秦朝的象郡不在越南而在廣西。西漢的北越地區也不止交趾一個郡。連中國歷史地圖集都沒看熟啊這是。當然這是小毛病,渡邊桑也無所謂的哈。

再看下面。

時間進入清朝乾隆五十三年,這時候越南處於內亂之中,黎氏政權岌岌可危,幾乎為西山阮氏所攻滅、取代。身為宗主國的清朝遂有發兵入越南之議,作為兩廣總督的孫士毅直接向乾隆帝提出:【安南本來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我天朝出兵拯救黎氏、恢復其故土之後,應在當地駐兵戍守。借著救援黎氏的名義而取得中國故土安南,可謂是一舉兩得】,這一提議被乾隆帝應允,相當於朝廷最高層默認趁此時機出兵,一舉收復越南。

------------------------------------------------------------------------------------------------------------------------------------------後面那些宣揚現在去進攻越南的廢話就不引述了。與主題也沒啥關係。

其實他這個所謂的史料依據不過是兩本書里截取了幾句話,上面那個是越南通史,下面的偽西列傳。 根本也沒什麼辨析史料對錯真偽的過程。渡邊桑寫文章倒是省事,搜幾本書,接兩個圖加上幾句按語就是一片乾貨滿滿的文章。這文章還真好寫。仿照他這方法。老子也偷個懶,直接貼越南史專家的書來打你臉就行。

這位渡邊桑發過的文章裡面還好幾個寫越南史的,老夫越南史倒是看過那麼幾本,倒也不敢說通了,略懂吧。看完後感覺就是這哪裡來的小白鬍說八道?

就這位的水平還知乎日本歷史第一人,你們玩日本歷史的難道沒人了?這種只會堆砌截圖不會史料分析的也叫第一?還有人說你不懂日本歷史也敢批評秋風大的。我還就告訴你,小白,分析歷史這個東西是看方法論而不是只看結果的。一眼就能看出來渡邊一點不懂歷史分析的方法,他和你堆砌多少「文章」也改變不了你們是小白的結果。

渡邊桑 這種懂點日文看過點日本書的,就自以為通了日本史的,我見得多了。些小孩大片大片的貼日文維基的有的是。連怎麼辨析史料都不會。這些樣的就是不會日本史。和會寫漢字看過幾本中國歷史書會貼大段百度百科就自認為自己中國歷史很刁的小白一個德行。說不通史料辨析,哪個問題該找哪本史料,這些史料抵觸的時候該如何取捨,不說清楚這些問題,研究什麼歷史不是瞎胡鬧嗎。找一大堆史料來扯虎皮做大旗,這是忽悠小白的方法。實在當不起什麼第一。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寫明白自己轉引的哪個日本專家的意見。

渡邊桑寫兩篇完全相互打臉的文章出來是啥意思吶?這是在支教呀?越教越傻。而且這兩篇文我怎麼在貼吧里見過,很久了。元清吧就有。你這誰抄的誰呀?


實話說這類人讓我想起了當年在人大經濟論壇上一個叫做苗實的人。

http://wapbaike.baidu.com/subview/3887746/11016666.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1000969auid=0pu=usm@0,sz@1321_1004,ta@utouch_2_6.0__bd_page_type=1baiduid=216633D2026275367DE26EFD862AC1F9tj=Xv_1_0_10_title

當年苗實自稱大神,非科班出身但是也號稱學富五車,號稱著名經濟學家,基本上是民科的感覺,當時靠打賞論壇幣請了一推不明真相的群眾為他站台。由於人工置頂,他的帖子每天都能上首頁。

後來說是要寫書,名字特別大,類似中國經濟學大綱之類的。不知道的以為他多厲害……

不得不承認這人的確看過很多的經濟學類著作,但是系統性學習的缺乏和思維能力的欠缺讓他的文章顯得很空洞,雖然引用也不少,但是看起來的感覺就是說不到點子上,也沒有討論好他想討論的問題。

好在人大經濟論壇上面牛人很多,好多人還是各大高校的教師,本身水平很高,所以看到他這樣的水平出來誤導人就對他進行了批駁。

接下來的劇情就和知乎上的劇情一樣了,苗實很生氣,一開始還停留在貼大字報的層次上,後來實在辨不過,就封號退出,實際上並沒有……過了一陣子回來了,但是依然不受待見。

不得不說他的水平在業餘愛好者裡面是很好的了,如果他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多和人交流,共同進步,進行一些系統的梳理,相信他能更上一個層次,但是他錯就錯在以為自己是權威,不容別人質疑,最後鬧了個鬧劇收場。

渡邊本人什麼樣我們無從了解,給人的感覺也是一個年輕人,思想上也未必很成熟,否則也不會如此刻薄的講中國史料,這麼氣急敗壞的刪評論,使他的研究的方法論看起來也更像是一個愛好者。我理解愛好者也肯定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去閱讀史料,所以在別人批評他的時候很難接受,但無論如何,這種態度是不可能把研究做好的,更遑論成為中國的日本史學界權威。你能想像一個學者演講的時候,沖台下觀眾說」你們沒資格批評我」這種話么?

做研究的最怕就是懷著秀的心態去做。研究的錯誤被人發現,未必需要道歉,只需要改正就好了。可惜渡邊好像並沒有承認自己錯誤的意思,又不想反駁大家的指正,挺讓人失望的。

當年苗實的錯誤,請引以為戒。


謝邀~ 大致瀏覽了一下渡邊直樹的幾篇議論國史文章,先直接放結論,後面再單挑出來說。

渡邊君最大的問題就是,明明在國史方面是個素人,卻要打著「我來支教前你們都沒人知道」出來賣弄玄學。

我說渡邊君是個素人/Amateur/愛好者的原因是,別看他的專欄名叫「史料研究所」,他對歷史學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史料學,還根本沒有入門。

比如他最為人詬病的拿中日史料對比的問題,問題就出在對中國史料學根本沒有一個基本的概念。要明確的一點是:堆砌史料這不叫史料學,頂多叫兩腳書櫥,更何況在網路資源發達的今天,可能叫做人肉搜索引擎更合適。

比如下面渡邊君的專欄文章《〈續資治通鑒〉的謬誤:論狄青奇襲崑崙關事》(《續資治通鑒》的謬誤:論狄青奇襲崑崙關事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續資治通鑒》是清人畢沅組織編寫的編年體作品,取材歷代史料後剪裁編年而已,本身並沒有史料價值。任何一個宋史專業學生如果引用的是《續通鑒》,鐵定是要被判不及格的。當然,作為網路歷史愛好者的渡邊君如果只是要辨析一下這個沒有什麼史料價值的作品,也是個人自由,只是方法未免太過業餘。

以下引用了渡邊君的原文,省略了他所引用的大段史料原文,只看他自己的部分。

宋仁宗皇佑五年,狄青擊滅廣源蠻儂智高之役,是以奇襲通過崑崙關,進出歸仁鋪,迫使儂智高決戰擊而破之。狄青如何通過崑崙關,有二說(引《宋史》部分略),茲以此為甲說。

另一說見於沈括《夢溪筆談》(略),茲以此為乙說。

《續資治通鑒》非常搞笑,稀里糊塗得二說並錄,敘述完甲說,又接著說乙說(略)

清代《歷代通鑒輯覽》(御批通鑒)發現二說有矛盾,就把甲說之「一晝夜絕崑崙關」改為「次崑崙關」,以遷就乙說。這位編者以為玩點小聰明,就可以調和二者,其實所改也不過與《續資治通鑒》五十步笑百步。我不敢說那些編者常識不夠,只責備他們偷懶,不深入研究問題。因為兩說是不能夠兼容的,信甲說就不能信乙說,信乙說就不能信甲說,像《續資治通鑒》這樣勉強把二說湊在一起,言之不能成理,狄青要實行奇襲,絕不會在賓州欺騙敵人一次,到崑崙關又欺騙敵人一次,敵人也不會上當二次。

二說已經不相容,則必有一是一非。從史料的可靠性講,沈括《夢溪筆談》是有聞必錄的小品式筆記,不能當做歷史。但是《宋史》也同樣好不到哪裡去,如清人趙翼所言:「元修宋史,度宗以前多本之宋朝國史,而宋國史又多據各家事狀、碑銘,編綴成篇,故是非有不可盡信者」(《二十二史札記》)。

最可靠的證據是時間和空間。依照《宋史·五行志》:「皇佑五年正月戊午,狄青敗儂智高于歸仁鋪」,戊午是17日。歸仁鋪在邕州東北三十里,崑崙關在邕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則崑崙關至歸仁鋪為九十里。依據《夢溪筆談》,官軍一部於元宵(上元節)次夜(十六日)三鼓奪崑崙,十七日晨,狄青及其大部軍隊還沒有進崑崙關,如何能到崑崙關之外九十里的歸仁鋪作戰?

《宋史·狄青傳》交待得很清楚,他只有幾百名騎兵,其餘全是步卒,經過急行軍奪取崑崙關後,至少要有一二天休息整頓,始能再向邕州進發,而到歸仁鋪作戰。依此推算,狄青取崑崙關,必定在元宵(上元節)之前。然則上元宴騙敵而奇襲崑崙關的乙說,實則是無稽之談,後人的附會罷了。

至於《續資治通鑒》並錄甲、乙兩說敘事,又可謂令人拍手堪笑,所謂文人言兵則大致如是。

凡是對中國古代史料學有一個大致概念的朋友,看到這裡應該知道渡邊君外行在哪裡了。

渡邊君憑直覺覺得《續通鑒》不靠譜,然後挑出一段文字,又憑直覺猜測作者引用的是《宋史?狄青傳》與《夢溪筆談》,然後又從《宋史?五行志》搜出一段崑崙關之役的時間記載,然後來證明《夢溪筆談》的記載是錯的,最後得出《續通鑒》不靠譜的結論。順便還踩了一腳說《宋史》也不靠譜。

其實真不用那麼複雜,只需要知道一點,《宋史》這段記事引用的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之一《續資治通鑒長編》——注意,《續資治通鑒長編》是南宋史學家李燾結合大量一手二手史料編寫的,與清代的《續資治通鑒》完全不是一個東西。而《長編》中對於崑崙關之役的時間和經過都記載的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什麼《宋史?五行志》。更何況渡邊君前腳剛踩過「《宋史》也同樣好不到哪裡去」,拿自己都認為好不到哪裡去的東西證明自己的論點,這個邏輯是很有問題的~

《續資治通鑒長編》皇祐五年正月丁巳日(正月十六)條里記載的很清楚

狄青既誅陳曙,乃按軍不動,更令調十日糧,眾莫測。賊覘者還,以為軍未即進也。翼日,遂進軍,青將前陣,孫沔將次陳,余靖將後陣,夕次崑崙關,黎明,整大將旗鼓,諸將環立帳前,待令乃發。而青以微服與先鋒度關,趣諸將會食關外,即歸仁鋪為陣。

戊午(正月十七),賊率其眾,列三銳陣以拒官軍,執大盾、標槍,衣絳衣,望之如火。及戰,前軍稍卻,右將開封孫節死之。賊氣銳甚,沔等俱失色。青起,自執白旗麾蕃落騎兵,張左右翼,出賊後交擊,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右者復左,左者復右,賊眾不知所為,大敗走。

不用刻意翻五行志,基本史料中的記載已經很清楚——

正月十五,狄青通過調十日糧迷惑了敵軍間諜。

正月十六,狄青自賓州出兵,當晚抵達崑崙關。

正月十七,黎明時狄青主力度關,在關外早餐後,前抵歸仁鋪決戰。

看了這段史料,我們就知道《續通鑒》的作者至少有一點要比渡邊君清楚,人家引用的不是《宋史》,而是《長編》。渡邊君如果一開始就拿出《長編》,要證明沈括《夢溪筆談》的記載僅是戲說就簡單得多了:《長編》說的很清楚,十六日狄青就已大張旗鼓進軍,所以與《夢溪筆談》中當夜二鼓才突然進軍的記載相矛盾。

然而,渡邊君從一堆三四手史料入手,非但根本沒有發現兩者的真正矛盾在哪裡,反而自己推斷出了一個比《續通鑒》離譜得多的結論——狄青取崑崙關在十五日之前。

依據《夢溪筆談》,官軍一部於元宵(上元節)次夜(十六日)三鼓奪崑崙,十七日晨,狄青及其大部軍隊還沒有進崑崙關,如何能到崑崙關之外九十里的歸仁鋪作戰?

《宋史·狄青傳》交待得很清楚,他只有幾百名騎兵,其餘全是步卒,經過急行軍奪取崑崙關後,至少要有一二天休息整頓,始能再向邕州進發,而到歸仁鋪作戰。依此推算,狄青取崑崙關,必定在元宵(上元節)之前。

沈括的筆記只是對狄青奪取崑崙關的經過稍作藝術加工,將一晝夜行軍攻克改為當晚三鼓奪關,但是大的日程沒有搞錯,與所有史料一樣都是上元節第二天。做出奪關在十五日之前的歷史發明的,只有渡邊君自己。

順便哀悼一下躺著中槍的《歷代通鑒輯覽》,人家真心沒有渡邊君直覺猜測的那樣擅自更改好嗎?人家只是把《長編》中的原文「夕次崑崙關」抄過來了而已。

清代《歷代通鑒輯覽》(御批通鑒)發現二說有矛盾,就把甲說之「一晝夜絕崑崙關」改為「次崑崙關」,以遷就乙說

渡邊君洋洋洒洒一篇文章,猜對的只有一個——《續通鑒》融合《夢溪筆談》的很不成功。至於具體錯在哪裡和為什麼錯,則統統猜錯了。然而這個唯一猜對的部分毫無意義,因為我一上來就說過了,《續通鑒》壓根沒有史料價值,裡面類似的錯誤一抓一大把好不好?

這就好像一個好學的小學生,在不知道勾股定理等基本定理的情況下做一道初中數學題,雖然證明過程各種問題,繞了一個大圈能得出正確答案,也是5分題里可給1分鼓勵的——當然,前提是小學生沒有說出:我打賭你們中學生沒有一個能證明勾三股四弦五!

回到我最初就給出的結論,渡邊君有很強的史料搜索能力,有時候也能憑著直覺猜測出個大概,但是因為缺乏基本的歷史學研究方法的訓練,所以只能說沒有入門。上面所舉渡邊君不通史料學的例子,不但告訴了各位:即使結論正確,不通方法只能繞圈子走彎路;也解釋了為什麼渡邊君在那個惹了眾怒的帖子里如此鄙視中國史料——無知者無畏,唯有對中國古代史史料學極度的無知,才有這麼說的勇氣,如此而已。

【擴展閱讀】

以下是和正文無關的部分,延伸開來說說渡邊君在做歷史考證的時候都犯了些什麼錯誤。

本答案中其他人和渡邊君撕逼的時候都糾結於某一條具體史料的解讀,但沒有從本質上發現為什麼會這麼錯。

拿上面的「狄青取崑崙關必在十五日之前」的錯誤結論來說,是因為渡邊君一開始的大前提就錯了——

大前提:《宋史·狄青傳》交待得很清楚,他只有幾百名騎兵,其餘全是步卒

小前提:經過急行軍奪取崑崙關後,至少要有一二天休息整頓,始能再向邕州進發,而到歸仁鋪作戰

結論:狄青取崑崙關,必定在元宵(上元節)之前。

渡邊君所謂《狄青傳》說的很清楚的,是指以下這段話——

青上表請行,翌日入對,自言:「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羈賊首致闕下。」

狄青確實只向仁宗要了幾百騎兵,然而這只是狄青的Offer,《狄青傳》並沒有記載仁宗是怎麼回答的。然而你若有心倒是回頭看看《仁宗本紀》呀?人家直接給了1萬騎兵!

冬十月丙子……詔鄜延、環慶、涇原路擇蕃落廣銳軍各五千人赴廣南行營。

評論中有朋友將渡邊君這種歷史愛好者的通病總結為——直覺一個問題,搜索史料證明自己的直覺。如果找到一個史料如我所願就感覺我對了,好開心。

其實狄青以騎兵破儂智高是宋代各種史料中經常被提起的一個戰例,用於討論騎兵的重要性。孤立的只看《狄青傳》一條史料,就不會產生敏感產生質疑,進而僅憑直覺猜測狄青沒有騎兵。反過來,我假設渡邊君真看過了《仁宗本紀》中這條「擇蕃落廣銳軍各五千人」的史料,恐怕也意識不到這就是騎兵,因為沒有通讀過《宋史?兵志》根本就不知道這兩個軍是騎兵編製。

且不說渡邊君在考證史事時只看人物列傳,而不對照同時的帝王本紀,已經是極其業餘的。然而最根本的一條,還是回到了渡邊君壓根沒有摸過《長編》——狄青的騎兵數量、取崑崙關的時間、經過這些渡邊君對著一篇《狄青傳》廢勁「考證」的東西,《長編》中都記載的清清楚楚!然而,不管是北宋的狄青還是南宋的孟珙,渡邊君最經常用的史料除了《宋史》的人物列傳,竟然是沒有史料價值的《續資治通鑒》!

這個問題下有幾個回答說,「你們只是在自己擅長的中國史領域內抓秋風大大的錯,有本事你到日本戰國史里抓抓看啊」——通過上面的幾個例子,難道各位還看不出來這位渡邊君(別名秋風?)的所謂「治史」方法就是拿到什麼資料做什麼資料的文章?如果不是這種歷史愛好者的業餘搜索方法,就不會出現同一條史料里隔了兩行就聞所未聞的尷尬場面了。

渡邊君自己在反駁日本無信史的回答里,反覆強調日本史一手史料之豐富,秒殺中國正史史料云云。OK,咱們順著他的話說——如果連簡單的梳理一遍中國正史史料都處理不好,你們覺得他有能力處理好複雜得多的日本史料?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中午休息了一下,打開電腦一看, @渡邊基樹 先生給我回復了好幾條。

首先,感謝渡邊先生的不掛之恩。楊都督和嫖相都是我非常敬佩的人,尤其是楊都督,十多年前我就和他在琅琊相識,當時我就遠不如他。到今天我依舊比不上他們,很正常。

其次,
渡邊先生說金吾打我臉了,恕我直言,我感覺他打錯地方了,非但沒有打到我身上,反而暴露出了他的……嗯,怎麼說,是他的……不足。如我前文所說,滿清禁毀
書籍一事和《明史》的史學價值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我在這裡不是說金吾先生,我是說所有因為恨滿清而貶斥《明史》價值的人,都還沒有摸到歷史的門檻上。
——歷史學的根本是對史料進行處理的能力,倘若沒有這個功夫,那無論說什麼,結果都是零。

渡邊先生說「這個問題下的所謂中國歷史大V,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垃圾」,對這個說法,如果不用「垃圾」這種情緒過於強烈的辭彙的話,我不表示反對。


實,別說是這個問題下,就是整個知乎,所謂的中國歷史大V大多都是愛好者。在知乎的歷史圈子裡,別說辛德勇、閻步克、鄧小南、張帆、商傳那樣的名家教授,
就是正經歷史專業的研究生都幾乎沒有。在這個圈子裡活躍的,如嫖相、如楊都督、也包括我本人,或許還包括渡邊先生自己(這個我不敢肯定,也說不定渡邊先生
是某位名家白龍魚服呢),都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愛好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這些人沒啥好自傲的。因為真正專業人員不屑於摻和到我們這個圈子,以至於
讓很多人對我們進行了關注,對我們的答案點了贊,這真不值得誇耀。我們這些因為山中無老虎而自稱大王的猴子們,要作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知恥,要知道我們在歷
史學方面,其實屁都不是,千萬不要因為小圈子裡的一點吹捧就忘乎所以,真以為自己的大神。螞蟻援槐誇大國,這也太不要臉了。——這點,望你我大家共勉。

最後再說一點:在這幾條評論里,渡邊先生的樣子有些難看。

============================以下是原答案的分隔線============================

為了圍觀這場撕逼,我專門瀏覽了 @渡邊基樹 的全部文章。

然而,我不懂日本史,也對元史不熟,而他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是日本戰國史和元史,在這方面,我無從加以評判。

但是,我還要說幾句話。

這位渡邊先生對史料的處理,似乎是有很大問題的。比如前面 @琅邪楊文理 提到的對三國張嶷史料的分析,就足以令人噴飯。

這且不說,我再說說他另外一篇文章:張輔應該為土木堡的慘敗負責知乎專欄

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土木堡之戰張輔是總司令」,證據呢,就是《明史竊》中的一句話「上親征,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帥師五十萬從「。

然後,他就以這句話為理由,打倒了《明史》以及一切其他史料,由此證明土木堡之戰張輔為總司令,所以他要為土木之敗負責。

說實話,看到這裡,我真是醉了。

渡邊先生你想用《明史竊》一本書打倒所有其他的明史史料嗎?

《明史》是官修正史,《明史竊》是私人所修的私史。《明史》的編纂者是一個團隊,彙集了當時全國最傑出的史學人才,《明史竊》是尹守衡一個人所做。《明史》史料來源彙集了當時所能搜集到的史料,《明史竊》所見到的材料極為有限。

那麼,這兩部書哪個價值更高呢?這不是很明顯嗎?

當然,也不是說《明史》中所說的都對,也肯定有錯謬的地方。這就需要和其他史料相比照,須知孤證不立,一個事情,如果只有一個人這麼說,那他的可靠性是要打折扣的,但如果很多不同來源的證據都這麼說,那就應該是可靠的了。那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史籍這麼說。

看看《明實錄》的記載:上命郕王祁鈺居守,駙馬都尉焦敬輔之,太師英國公張輔……等俱扈從。

說的很明白了吧?《實錄》中記載張輔是扈從,而且這個一起扈從的人有十幾個,我嫌麻煩都沒有引全。你告訴我說這扈從就是總司令了?難不成這十幾個都是總司令?

再看下去:壬寅,車駕次雞鳴山,眾皆危懼,上素以諸事付振,至是振益肆其威,成國公朱勇等有所白,膝行而前。振令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管老營,佐、野先行,振怒,令跪於草中,至暮方釋。……

看到了嗎?「上素以諸事付振」,明明白白說了,所有事情都是王振在管,管到什麼程度呢?成國公朱勇這樣的勛貴,稟事也要膝行而前。六部尚書這樣的高官,能罰跪一整天。

所以,明史說「輔從行,不使預軍事」有錯嗎?渡邊先生你不但想用《明史竊》打倒《明史》,難道還想用它打倒《明實錄》嗎?——(《明史竊》說我這是招誰惹誰了)

至於渡邊先生念念不忘的《明史竊》中的這句「上親征,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帥師五十萬從」(是帥師,不是師師,渡邊先生眼神不大好),怎麼理解呢?這句話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張輔、朱勇扈從和英宗帥兵五十萬兩件事合起來說了而已,所謂「帥師」,不是張輔、朱勇帥師,而是英宗帥師。那為什麼要說「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帥師」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張輔官階最高,扈從諸人以他為首,所以這裡才寫「以英國公張輔帥師」罷了,和實際指揮鳥關係都沒有。

我認為,對史料的處理分析,渡邊先生犯的錯誤太大了。

=========================我是補充回答的分隔線===========================

評論里 @金吾 先生說了一大串清朝禁毀書籍的話,那麼,您是想以此來證明《明史》毫無價值嗎?是想以此來證明《明史竊》就比《明史》可靠嗎?

其實,這也是網上常見的一種邏輯,簡單說來,就是一些對清朝滿懷痛恨的人,恨屋及烏,由此對滿清官方編纂的一切史料全部一棒子打死。而這其中第一受害的就是《明史》。

當然,我毫不否認《明史》中有許多曲筆、許多不實的記載,這些不實的記載極大的損害了《明史》的價值,這是事實。

但是,有兩個問題:第一,幾乎所有的史書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不能因為有的地方有不實記載,就無視整部書的價值。我們所需要的,是對書中記載的每一條史料進行認真的辨析,努力還原史實真相。第二,當前學者們所公認的一個事實是,《明史》中的曲筆和不實大多集中在涉及建州三衛及南明遺事方面。然而其他方面的記載,可靠性是很高的。

事實上,《明史》在二十四史中,算是非常優秀的史書之一了。

如果說,金吾先生因滿清的原因而貶低《明史》猶有話說,那《明實錄》您又如何辯解呢?

在這裡,我絲毫沒有貶低或詆毀尹守衡《明史竊》的意思,《明史竊》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其作者尹守衡也是一位史德、史才、史學、史識俱長的學者。《明史》在編纂過程中,也很多地方都採擇了《明史竊》。但是,我要說的是,《明史竊》作為一個私人修撰的史書,和《明史》相比,尹守衡個人的精力、所見到的史料都是極其有限的,是完全不能和《明史》相提並論的。

更不要說《明實錄》了。

其實,我想試問一句:到現在,研究明代歷史的論文、專著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其中有多少是引用了《明史》和《明實錄》,有多少是引用了《明史竊》?


日本戰國那些東西大戰或者征討上十萬人的,有羅馬帝國東征帕提亞的十一萬東部軍團那樣的素質,那才叫牛,否則沒啥意思。一堆沒脫產的赤腳地侍,在地百姓有意義嗎?沒意義,就像明代北軍最有戰鬥力的不是那些軍戶,而是邊關將領的家丁,碧蹄館那幫騎兵才是北軍的主力()然而這幫傻缺卻完全不知道怎麼打正規戰爭,幾乎全送在了步兵手裡),日本亦是如此,當時兵農還未分離,非職業兵在戰爭中往往是無法硬剛同等數量的職業兵的,哥薩克成功擊潰被騷擾很久的胸甲騎兵那樣的例子是很少見的,即使是祖魯戰爭中的伊桑德爾瓦納戰役,祖魯人的主力也是王國的職業武士。

日本遠征朝鮮半島幾乎是必敗的,因為你人再多,人吃馬嚼怎麼辦?日本的水軍可以說是東亞最爛,也就東南亞人的級別,甚至越南的戎克船都要比他們強。福船雖然對比歐洲船hin一般,但是荷蘭人最起碼在熱蘭遮城日記裡面還是記了自己吃了大虧。

另外不要這麼瞧不起海賊,加洛林是被北歐那幫人毀掉的,巴巴里人一直騷擾歐美到19世紀才被以正規戰爭的方式消滅掉,之後祖阿夫兵就大行其道了。而且倭寇裡面的真倭和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國人的軍隊有啥區別呢?

還有,日本還談騎兵。。日本的馬匹才多高,速度多少,耐久是多少? 8種日本土著馬(還是9種?我忘了)最高不過和蒙古馬一般大小,12掌到12.5掌高。山地地形還不適合馬匹長距訓練,又沒有西方的馬匹育種學。天朝不只有蒙古馬,還有河曲馬大通馬,比蒙古馬高了幾乎一掌,比蒙古馬快,還比蒙古馬耐久,遼東也有良馬。這才讓東亞有了真正的騎兵。而且上杉家能搞到一萬騎,先不說這些是不是真騎兵,就算是,請問越州那點地方養得起嗎?戰馬不是一匹馬一個人就算的。還有戰馬在作戰時會有很大的損失,所以歐洲人的騎兵戰每個騎兵都不止一匹馬,哪怕輕騎兵也有備用馬匹。

怎麼好好的歷史話題爭論變成兩幫粉絲互相撕逼對肛了?算了就這樣吧不過渡邊君的人品,真是不怎麼地,你這樣很容易樹敵,網路名氣沒那麼有意義,當年北朝王振和我為了料羅灣海戰河南人到底擊沉多少艘名水師戰船而撕逼,最後我拿出熱蘭遮日記,巴達維亞日記,還有河南東印度公司船隻檔案,最後表明了河南人說的那50艘船有很大一部分是火船,而非戰船,當然比起來河南人對自己的損失說明的還是比較詳細的。結果就是王振被禁言,後來被驅逐。而我因為得罪人多了自己就不去北朝了。

最後戚少保年譜耆編這本書並不難找,因為他是戚繼光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想了解他的人恐怕都會去找吧,大概。

我覺得大內義興的比法不對,因為拉來的人多不代表死的人就多,古代戰爭不是太平洋戰爭的小鬼子,天鬧黑卡完了就沒命的自殺。比如八里橋之戰,3萬清軍死了1200人就全垮了。這還是前膛槍米涅彈造就的,而清軍除了僧格林沁的蒙古牧民之外都是正式部隊,何況播州那種山林地區,十幾萬人去掉水分幾萬人,男女老幼見了血一鬨而散很正常。

還有就是第一手資料不代表就是最好的,比如東方的某些民間史學家就喜歡誇大數據,或者武將報功會誇大。渡邊自己的那些文章里就有引用,為何要可以抬高他們的地位呢?而且西方有名的史學家比如普魯塔克,奧科西林庫斯,狄奧多羅斯,希羅多德,阿比安,普羅科比都是用一手二手多手等資料進行整合校對而出了哪些有名字的歷史著作,不是所有人都像色諾芬或者凱撒那樣是親歷者,而且凱撒也是吹牛過呢。所以我覺得只要是正統信史不管是一手還是二手都是可以作為主要的依據的,在校對考據的前提下。


我對日本史沒興趣,但渡邊桑的治學嚴謹程度,隨便翻翻也可見一斑:

蜀中有大將,張嶷作先鋒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

咱們來瞅瞅這前不久是多久:

《三國志·張嶷傳》:

建興五年,丞相亮北住漢中,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鈔盜軍資,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將兵討之。嶷度其鳥散,難以戰禽,乃詐與和親,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斬慕等五十餘級,渠帥悉殄。

再來看看出師伐魏是啥時候:

是歲延熙十七年也。魏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衛將軍姜維率嶷等因簡之資以出隴西。

額的天照大神吶,建興統共十五年,這都想當初快三十年,甭說諸葛亮,連費禕都去了,居然還是前不久?( ̄△ ̄;) 拿著張嶷當年的猛樣,質疑他二十七八年後患風濕,扶杖然後能起有詐?渡邊桑莫非修的是【一睜眼一閉眼一輩子過了大法】?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俺突然覺得岳武穆的莫須有事件都陽光燦爛起來了哩╮(╯▽╰)╭

當然,偌大笑話在此,諸如身率左右是不是猛將兄之類的想當然腦補,俺都懶得說了。

有趣的是,渡邊桑在這旮旯堆砌了一大票亂七八糟的史料,連我大清的《季漢書》都弄出來湊數,末了卻連最基本的《三國志》的解讀都是令人捧腹格,這算鬧的哪出?

無非為了顯擺自家學富五車,滿足滿足廉價虛榮心而已。很可惜,在這個搜索工具大行其道的時代,這號顯擺頂個屁用?所謂一句話露底,1+1都不會做,還想充大學生? ( ̄_, ̄ )

就這種水平,還質疑陳壽?親,貴姓?( ̄_, ̄ )

俺也就瞅見掐架,隨便一扒拉,便見笑話若是。看看渡邊桑是咋樣質疑《張嶷傳》的,這位的治學水準捎帶態度嘛,呵呵。

古人云:窺一斑而見全豹,請舉一反三。

期待匈奴人 @經略幽燕我童貫 的肛術 (~ ̄▽ ̄)~

———————————————————————————

渡邊桑栽鄙人認為戚公【吊打】織田,介個嘛,答案俱在,如果萬曆侵朝戰爭的發動者是織田信長,整個戰爭過程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 - 琅邪楊文理的回答

雖然是遊戲文字,但渡邊桑也能產生幻視,這也是件奇妙的事兒 ^ ^

要說誇耀戚繼光治軍才能,明確分出與日軍高下的,要推也得推這位:

按照渡邊桑的高頭講章,推論如下:

1、浙兵戰鬥力超過日軍

2、李如松不用浙兵,故遭挫敗

那麼換了戚繼光,重不重用浙兵哩?( ̄_, ̄ )

手心手背,渡邊桑打哪個哩?(*^__^*)

要裝理中客,煩請把尾巴收好,咋一有風吹草動就露了哩?恐怕還是道行不足之故 ^ ^


本人恰巧對明史個戰國史了解過那麼一點,和大神比差的遠,但是不至於算是小白。

先說觀點吧,兩位我都不敢評判,只是有些觀點值得商榷。渡邊君有的觀點是對的,但是有的我持異議。當年明月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他說戰國時代都是村長械鬥是藝術渲染,各位不要當真,日本的戰爭方式和我們中國不太一樣。日本很多戰爭都是襲擾戰,這種戰爭確實都是小規模的。但是一國的大名「合戰」規模都是上千人的,幾千人的戰鬥說鄉長甚至是縣長都不恰當。其次是關於人口,戰國時代屬於明中後期,比較客觀的在嘉靖至萬曆左右達到峰值,約一億上下,日本據統計也有一千萬出頭。日本侵朝20萬左右不能代表日本全國兵力,因為所謂傾全國之力說法不太嚴謹,因為侵朝的時候如德川家康等大名並沒有出兵,實際兵力要多的多,不像大家想的那麼不堪。但是對於治史的態度我不敢恭維。對於兩份史料真實性的考證,我覺得需要最起碼的論證。說一份史料不可信,應該列舉錯誤的地方,並給出證明錯誤的過程。單憑兩份史料記錄不一樣,就說一份不可信最起碼不能使我信服。希望渡邊君給出更詳細的論證過程。

以上。

PS:特地翻了一下,人老了記憶力不行了,這裡向諸君道歉 @戴小魚@玉山ypusam@shay

注:這是享保年間的數據,僅供參考,真實性沒有考證。


補充二,金吾的明史和明史竊的對比壓根就沒說明明史竊哪裡更有可信性,所謂明史竊採用的史料里那幾個失傳的和土木堡有幾個關係?要說明可信性就舉出為什麼明史竊在土木堡事件的記載上為什麼可信,而不是說你看明史竊被禁那麼多次、採用了哪些史料(還是些不說明和土木堡有幾個關係的史料)、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這本書很可信。這和我說某歌星唱歌走調跑音不好聽,腦殘粉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說你看他多努力!有什麼區別?

手機不能傳圖嗎?對於那個叫 @金吾 的哥們真丫的無語了。說不過別人就說「怎麼今天這麼多連頭像都沒有的號啊?往常可不這樣。」

這轉進如風玩的真生硬。

只是就事論事!

只是就事論事!

只是就事論事!

關於渡邊這個人我只是從日本無信史這個問題才看到的。本來看他回答挺在理,看著看著畫風不對了,開始嘲諷中國官修史書了。問題是渡邊拿出來日本戰國的史料完備來對比史記,對比宋之前的史書

我想問問這個日本中世是從哪年開始的?和史記差了多少年?

這哥們還打了一個補丁

把宋之後的明清兩朝單獨摘出來說,這兩個朝代史料豐富。不和日本中世比了。

等等!日本戰國哪一年?明朝哪一年?

見過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的,這種交叉錯亂式比較見得真不多。

本來談日本有沒有信史就談日本好了,自己拿出論點拿出證據就好了,非得開地圖炮。這哥們意思也能明白,不就是,一中國官修史書記載有很多錯誤,不是信史。二中國宋代之前都沒有可做信史的資料,那麼同時期的日本沒有也不影響日本有信史的結論。

哈哈哈哈,因為官修史書有錯誤,舉出例子來證明,然後全面否定二十四史。請問 @渡邊基樹老兄,按這個標準,那世界上還有百分百準確的史書甚至於史料嗎?所謂史料也是去蕪存菁的啊,去蕪的過程里就把所有史料來源給否定了。

研究歷史好比做菜。歷史主線是主菜,史料只是佐料,同樣的食材,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來的味道(結論)可是千差萬別。渡邊搜集佐料功夫確實不錯,就是這做菜水平實在不敢恭維了!

當然我不是主要針對渡邊的,我是針對這哥們 @金吾來的。丫的勞資三無兩年,只玩這號,怎麼到你嘴裡成小號了?你這戴帽子水平夠6啊,我是在日本信史那個問題下才認識你的

這是之前的截圖。到了這個問題下面還是轉進如風

還有啊這個金吾真是夠黑的了,渡邊自己都說了明代史料豐富,他自己在轉進明代史料被毀。

知道您@金吾這種大忙人每天日理萬機不會在意在下這種小角色,所以我替你截圖看看我是不是我自己的大號

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提問題,看左下角時間

這是我以前在知乎提過的問題,瀏覽量最高的那個我後來匿名了,感覺實在太羞恥了。這種羞恥的問題竟然能這麼火爆,無語了

不是所有人都像 @金吾您老人家這類人,每天都有時間閑著到知乎回答幾個問題漲幾個粉。我雖然沒閣下這類人那麼高的知識量,但是起碼我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明白對事不對人的道理。當然了這次針對你是破例了

我就三無了怎麼就是小號了?

您老人家不三無就是尊貴號了?

而且所謂小號就不能向閣下提問題了反駁閣下了?

閣下這是多金貴?

就事論事對閣下就這麼困難?

不知道閣下在哪學的習,上這麼多年學對事不對人的基本態度一點都沒學到啊!

ps


瀉藥~

讓他掛,讓他罵~

看他還有什麼新招,可以一併使。

咱家就一個態度:

要使就一次使盡,別最後又說忘記寫了,漏寫了之類的遮掩話語。

打起滾來,就不好看了。

鏈接先放這裡:

虛榮心強烈的《宋史·孟珙傳》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

據說這位渡什麼什麼的先生,據說是對這個答案不滿意,於是又補增添了一些內容,又增了一稿:

知乎專欄 - 隨心寫作,自由表達

摸良心說,這一稿比上一稿少許用心了,有被人點撥過的痕迹。但很可惜的是,還是不能說明問題。

請能給他留言的,叫他把這篇文章里的漏洞好好補一補,可別到時候被人抽了,又說忘記補了,或者沒來及寫之類的話了。

這是他最後的機會,如再不改正,咱家在這裡說了,一根肛棍一條血,他能受幾根?

讓他自己說!

PS:

咱家三根肛棍已經備好,就待他自陳何時能受了~

二更:

開始正文之前,先抓個蟲。這個蟲本身是個小問題,不屬於咱家所說的三棍之一。但這個小問題,體現了渡邊先生的軍事知識,是比較匱乏的。

我們先看他的第一句:

「《宋史·理宗本紀》記有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的蒙宋江陵戰役」

這裡的重點,是他描述的一個詞語:戰役。

眾所周知,軍事活動有其不同的層次,有其一定的規律(當然也包括特例和例外)。所以對軍事活動的分析,應有一定的概念,對活動本身進行定義。

從軍事活動的層次上來說,戰役、戰鬥是明顯不同層面的活動,是不能隨便混淆的。可渡邊先生竟然不辨雌雄,竟然在這個地方使用「戰役」這個詞,也不知道他是單純的愚蠢呢,還是單純的無知呢?

事實上,在古典軍事活動的研究中,是不能隨便套用近現代軍事諸概念中的「戰役」這個詞的。什麼是戰役?

「戰役是實現戰爭局部或全部目的的作戰行動」

「陸軍戰役,是陸軍軍團在陸地戰場實施的作戰行動」「陸軍戰役具有戰役一般特徵,它是戰爭行動的一個等級或一種規模,是由軍團組織實施的作戰行動,是由一系列戰鬥(或子戰役)組成等」


------《陸軍戰役學》

在端平二年到端平三年春這次蒙軍在京湖戰區(以及兩淮、川陝戰區)的全面攻勢中,京湖戰區尚且都是局部,那江陵就更是局部的局部了。

蒙軍進攻江陵,只能說是發生了(一系列的)戰鬥,是這個京湖、兩淮戰役的組成部分,能單獨構成一個戰役么?顯然是不行的,這個軍語首先他就搞錯了。他可能是平時這麼說慣了,而從來沒有思考過。

對江陵或者其他具體城市的進攻,能叫一次「戰役」么?顯然,是不能這麼說的,我們甚至不能隨便套用這個軍事概念的。咱家如果在某個場合非要用的話,咱家會使用「會戰」這個相對更古老,更符合古典時期作戰特徵的軍語。可即使如此,進攻江陵,也談不上「會戰」啊~!

這個話題先放到這裡,我們再看。

渡邊先生這篇文章,洋洋洒洒五千餘字,總結來說,其實無非是提出了以下幾個主要觀點:

1、端平三年,宋蒙在江陵並沒有交戰,統制李復明是在前一年的郢州戰死的,《宋史
理宗紀》內的記載是錯誤的。

2、這一次作戰不存在,所《宋史
孟珙傳》說孟珙救援江陵就更不可信了。且宋朝向元朝求和了,就說明孟珙求和了,慫了。

3、《宋史
孟珙傳》中所說的襄樊收復,和孟珙無關,所以這裡是虛飾。

4、《宋史
孟珙傳》與《金史 武仙傳》存在衝突,《宋史 孟珙傳》幾乎都是編造的。

總結:

《宋史 孟珙傳》都是扯淡,毫無史料價值。

渡邊先生,你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三更:

渡邊先生,你昨天縮了一天,今天又縮了一個白天加大半個晚上,還是沒打補丁。

好吧,既然你要這麼作死,那就由你。

來,且受第一棍。

你認為:

1、端平三年,宋蒙在江陵並沒有交戰,統制李復明是在前一年的郢州戰死的,《宋史 理宗紀》內的記載是錯誤的。

答案是,你錯了。

統制李復明死於江陵西門之外的作戰中,而不是在郢州。宋理宗的本紀,記載非常準確精當。

李復明,在元史這本書中,確實無其人。在宋史中,也只有渡邊先生所找到的理宗本紀中的一條。但是,是不是這個人在其他文獻里就沒有記載呢?

以渡邊先生的高才,是一定不知道的,因為你讀過的史料太少了,很多很重要的史料,你根本就沒沒有聽說過

請睜大眼睛看清楚了,這上面是怎麼說的?恩?他在哪裡戰死的?地方描述得很清楚,在城關之西。江陵城關之西(這個版本不是太清楚,也有可能是「城闕」,但這不影響我們理解這個條目),這是出城啊!為啥要出城呢?

這不廢話么,不出城怎麼去沙市啊~

看一條南宋晚期的史料:

沙市距城才十五里,南阻蜀江,北倚江陵,地勢險固,為舟車之會,恃水為防。德祐元年,湖水忽涸,北兵橫遏中道,乘南風縱火,都統程文亮逆戰於馬頭岸,制置使高達束手不援,文亮降。夢求朝服望闕再拜,自經死。

告訴你這則史料,就是告訴你,要控制江陵,必得控制沙市,沙市就是江陵在長江地區最重要的一個支撐點。而你所鄙視的孟珙傳中,對這一點的記載,是非常正確的。

淳祐二年,珙以京、襄死節死事之臣請於朝,建祠岳陽,歲時致祭,有旨賜名閔忠廟。淮東受兵,樞密俾珙應援,遣李得帥精兵四千赴之,珙子之經監軍。諜知京兆府也可那延以騎兵三千經商州取鶻嶺關,出房州竹山,遣王令屯江陵,尋進屯郢州,劉全屯沙市,焦進提千人自江陵、荊門出襄。檄劉全齎十日糧,取道南漳入襄,與諸軍合。---孟珙傳

這則史料不是我們所談這個時代的,但地理分布是一樣的。史料中所提到的幾個地方,分別是江陵、沙市、郢州、荊門(軍),正好都是荊湖地區的幾個要害。

這些城市中,控制了郢州,則掌握了從襄陽自漢水南下的水路,下游的鄂州等地就安全了。掌握了江陵和荊門軍,就掌握了從襄陽自陸路南下的要道,一旦襄陽之外有警,就可以從這個方向出奇兵繞至襄樊上游,避開敵人對下游的封鎖。這就是為什麼會派人走荊門出襄陽外的緣故,因為這條路,在北宋時期就是有名的襄州路。

來,看史料:

京西轉運司言:「據襄州狀:逐年准轉運司牒,輪差轄下十餘州軍衙前往荊南般布十萬疋,赴當州下卸,准備以北州軍般取充軍裝。州司檢會:荊南先造船十隻,遇諸州軍抽差綱副到般請布帛,逐州更差人員、兵士五十人往彼牽駕。上水灘磧,或至一年方到州,縱不遭風水散失,須有上霑下濕、水漬鼠傷,估剝虧下價錢不少。複近年以舡造年深,釘板透漏,不任裝載,逐年綱副自雇船般運布,每萬疋出雇腳錢百貫,並緣行它費不少。州司相度:當州南路省遞鋪,逐鋪各管兵士十餘人,日前曾般運南米、香藥自來轉江上京。遞鋪兵士別無般送,欲自當州至林湖鋪、荊門軍界至荊南諸鋪,各添兵士及二十人,置小車子十兩,每兩推載布二百匹,日運二千,計五十日十萬數畢。或阻陰雨,至兩月可畢。其添兵士,卻遣歸小車子,即委巡鋪使臣拘收封練,准備逐年般運,免致衙前陪備腳錢。欲乞依襄州擘畫施行。」從之。

而掌握江陵本身,則最重要的支撐點,就是沙市。為什麼是沙市呢?再看史料:

(慶元)三年,臣僚言:「江陵府去城十餘里,有沙市鎮,據水陸之沖,熙寧中,鄭獬作守,始築長堤捍水。緣地本沙渚,當蜀江下流,每遇漲潦奔沖,沙水相盪,摧圯動輒數十丈,現存民屋,岌岌危懼。乞下江陵府同駐紮副都統制司發卒修築,庶幾遠民安堵,免被墊溺。」從之。

這裡解釋得很清楚,沙市得名,是因為長江出峽之後,在這個地區水流逐步緩和,於是形成了沙洲。但由於「漲潦奔沖」,說穿了就是開春桃花水和秋汛的時候,水流很急,所以常常會把已有的堤壩給衝垮。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這個地區如果避開桃花水和秋汛,是個水流平緩的好地方,適合渡江。

現在懂了為何蒙軍要在江陵附近反覆試探了?你還敢拍著胸脯說,在江陵沒有發生過作戰嗎?

來,看看這一肛棍是否熨貼

恩?你該不會說,你看不懂吧?!

你一定會想反駁吧?如果你這麼干,算是有點膽色。只是要注意,小心別掉坑裡去了哦~

日-)

四更:20160713

這第一棍讓他受了,小結一下:

渡邊這廝連宋元時期的基本史料,都談不上掌握,就可以開口任意臧否,膽量不可謂不大。咱家這第一棍插了他之後,他不敢反駁,只是叫咱家快點去談上杉姐姐和戚繼光的這個問題。這充分說明了他色厲內荏的本質。其實,早就在咱家還在給他一天時間打補丁的時候,他就開始慫了,口口聲聲說搞宋元以及中國歷史是自己的邊緣領域。換句話說就是錯了也沒什麼,反正沒下功夫嘛。可惜,這個說法與他的幾個回答里那討論相關中國歷史問題時的咄咄逼人之勢,可是完全不同的。

總而言之,他知道遇見硬點子了,所以開始慫了。

請大家放心,咱家在下一棍,會繼續扒他的皮,把他根本不掌握中國史領域最基本的原始史料的一面,給徹底的揭露出來。

現在,我們看第二個問題。

按前面總結,渡邊他的觀點是這樣的:

2、宋蒙端平三年的江陵地區沒有作戰發生,所《宋史
孟珙傳》說孟珙救援江陵就不可信了。且宋朝向元朝求和了,就說明孟珙求和了,慫了。

那麼,這是對的嗎?答案是,這是扯淡。

為啥呢?其實求和的人是有的,而且史料記載非常明確,是隨州知州張龜壽以及信陽軍知軍孟璟兩人。

來,肛棍接好~

這件事,其實在孟珙傳里,記載得是非常明確的。看史料:

大元兵攻蘄州,珙遣兵解其圍;又攻襄陽,隨守張龜壽、荊門守朱楊祖、郢守喬士安皆委郡去,復州施子仁死之,江陵危急。---孟珙傳

當然,孟珙在開戰以前,在朝廷內屬於不欲和蒙古人開戰的一派,這是真的。連當時主持江淮京湖軍務的魏了翁都知道這一點。但,他在雙方已經開打的時候,是沒有和對手講和的。你所舉的元方史料中的所謂宋人求和,其實就是這件事。

而且,蒙軍意圖非常清楚,他們假借和議直逼黃州,目的是為了在這個區域準備渡江。當然,後來他們沒有成功。

為什麼要從黃州渡江呢?

笨蛋!這個問題還問,顯然是因為有先例啊!當年建炎年間,完顏宗弼南下直追宋高宗時,其西路主力就是從這裡渡江直趨江州而去的嘛!

來,告訴大家,這條肛棍,可曾受用?

當然,你還可以反駁,說你的本意是說孟珙救援江陵不存在。

你是這個意思吧?嗯,你一定是這個意思。

你不是看過《宋史》么?怎麼連這一條都沒看見?

(端平三年)冬十月 甲午,詔:「沿江制置使陳應援淮東,授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史嵩之應援江陵、峽州江面上流。」

好,問題來了,史嵩之派誰去了?你告訴大家?

這裡要做一點解釋。

沿江制置司(此時正使為陳應,副使為史嵩之)全名應該叫沿江水軍制置司。正司駐建康(南京),副司一般在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但也有曾駐宋時武昌縣(今湖北鄂州市)的記載。

這裡理宗紀里,要求在建康的正使陳應接應淮東,在鄂州的副使史嵩之救援江陵、峽州等處,是非常準確精當的。

那為什麼史嵩之能派孟珙去呢?很簡單,他是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也就是說,他負責江西沿江地區,以及淮西靠近荊湖地區的軍事負責人。孟珙當時負責黃州蘄州、光州、信陽軍四軍州的軍事工作,並直接向督視江、淮、京湖軍馬的簽書樞密院事魏了翁(端平二年到三年在長江地區流動辦公)彙報工作。

端平二年正月....丙辰,詔主管侍衛馬軍孟珙黃州駐紮,措置邊防。

黃州是淮西的要路,這個時候不調他調誰?你給個名字來看看?

來,看史料:

丙申冬十月,復出鄧州,遂至蘄、黃。蘄州遣使獻金帛、牛酒犒師,請曰:「宋小國也,進貢大朝有年矣。惟王以生靈為念。」乃舍之。遂進拔符鎮、六安縣焦家寨。

看清楚沒有?其實,這裡的記載說「宋小國也,進貢大朝有年矣」是純粹的扯淡,兩國根本不存在什麼進貢的關係,兩國只是一起圍攻過金國而已。但無論這裡怎麼回護,這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塔思確實沒有繼續進犯黃州,而是通過淮西直接去了淮西的六安地區。至於之後,他們從安豐地區北返走了。

正因為敵人這一路轉進了六安,所以孟珙才有空檔,被史嵩之調去江陵附近。不過這個地方咱家有一個細節沒有給你仔細分析,史嵩之調孟珙的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孟珙是他的愛將,他們兩個之間有很好的合作關係。就和當年的朱勝非、李綱提攜岳飛,後來的李曾伯提攜高達一樣。

來,看史料:

嘉熙元年....廬州圍解,詔獎諭之。以明堂恩,進封伯,加食邑。條奏江、淮各三事,又陳十難,(史嵩之)又言江陵非孟珙不可守,乞勉諭之。漢陽受攻,嵩之帥師發江陵,奏誅張可大,竄盧普、李士達,以其棄城也。

這則史料不是端平年的,而是之後的嘉熙元年的,但很能說明問題。

至於你說所謂的因為蒙古人是抄掠性質,所以不能設砦,這種擺明了扯淡的東西,就不提了。

五更:20160714

那麼這第二棍你就先受了咯?咱們開始第三棍。

你的第三個主要觀點是:

3、《宋史 孟珙傳》中所說的襄樊收復,和孟珙無關,所以這裡是虛飾。

答案是,這是扯淡。

在端平三年之後的嘉熙二年(1238),蒙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淮西,宋朝也集中了大量軍隊在淮西與敵人對峙,看史料:

史嵩之、孟珙在京湖,嵩之尋升督府。陳韡、杜杲在淮西,王鏗在黃州,計用兵十七萬人,(安豐)圍始解。獨周葵在淮東不受兵,而坐視不出兵應援。

聯繫前面史嵩之說江陵非孟珙不能守,看懂了沒有?

正因為這個時期,蒙軍的主要攻擊方向是淮西,所以淮西左旁的京湖戰區,就要策應淮西地區,雙方發動的幾十萬人的大型會戰。收復襄樊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發生的。

當時整體的京湖地區是什麼情況呢?

其主要城市襄陽、棗陽(軍)、荊門(軍)、德安、郢州、峽州、光化(軍)等,都丟失了。蒙軍在隨州有夾古留乞八千人留守(後因補給跟不上跑了),在襄陽有游顯的幾千人,在其他城市是否有守軍,沒有記載也不知道,咱家個人估計就算有也很少。

而收復襄樊的三次戰鬥,按你說不可信的《孟珙傳》記載,分別是:

十二月壬子,劉全戰於冢頭,戰於樊城,戰於郎神山,屢以捷聞。

這些地點在那裡呢?

冢頭在哪裡?這是個古地名,現今已經不存,但我們還是可以從當時文獻中找到一點線索,看史料:

襄漢隱者躬耕數畝,因古冢為亭,往來題詩甚富。一日,柱間得一絕,相傳呂公作也:「冢上為亭鬼莫嗔,冢頭人即冢中人。憑欄莫起存亡意,除卻虛空總是塵。」

這則史料來自西溪叢語,作者是南宋時的姚寬。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不知道這個具體的地方在哪裡,但大致可以知道是在襄陽地區,而且從「題詩甚富」,並留有絕句而言,應該是當時襄陽附近的一個交通要點。

樊城我們知道,就不說了。郎神山是哪裡?不知道,這也是古地名。不過從古代神話里可以找到一點線索,因為湖北和河南交界的紫玉山和唐梓山就是上古神話中的「二郎挑山」故事的發生地,兩山之間有一條石板道,至今還在,只是變成旅遊點了。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紫玉山在今天的316國道附近。

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按這個推測來複原的話,那就是劉全從襄樊上游往下游進攻,先封鎖了襄樊向河南的道路,之後南下佔領了樊城。然後才是當年的四月份另外一員將領江海收復漢水以南的襄陽。

也就是說,實際上收復襄陽作戰有四次到五次,劉全作戰可能有3-4次,江海有一次,最後抓獲游顯的可能是江海那一路(抓的人是劉義,也可能是劉廷美。這兩個人是不是一個人,即此人名義,字廷美,很難說清楚。)

由此可知,你所謂的收復襄樊與孟珙無關是完全扯淡的,他作為京湖制置使知岳州(即岳陽,在鄂州上游,相對江陵更為縱深)負責京西南和荊湖北的所有軍事活動,和他無關,那軍隊誰派的,你派的么?

這一棍,也請笑納了罷~!

至此,三棍打完,還剩下你最後一個問題,你認為武仙傳和孟珙傳必有一正誤,對不對?

其實從前面的諸多分析來看,孟珙傳的記載是比較切實的,關鍵線索都能對上。你平白無故說孟珙傳編造謊話,認定金史就是正確,那你讓歷代史家情何以堪啊?

記住,搞宋蒙宋金歷史,只看正史,不看筆記,就是作死。

給你一個連接,你自己去慢慢翻吧~

宋集珍本叢刊

幾棍插完,最後總結:

你就是讀得太少,想得太多。才看了幾本書,就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了?小子,你還嫩得很,大把的史料你聽都沒聽說過,就在這裡大放厥詞,說中國史這裡不行,哪裡不行。這個不如那個,那個不如這個。咱家話丟這裡,你算哪根蔥?日-)

群嘲的結果呢?是不是被各個領域的愛好者(包括咱家)給一次又一次扒了你的皮?

你想知道是什麼皮么?閹黨有個梗,送給你。

「宋史寇準傳不可不讀!」

自己去讀吧~

PS:

為免諸君翻書,直接引來:

(張)詠將去,(寇)准送之郊,問曰:「何以教准?」(張)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寇)准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不用謝,咱家正好也姓張。

咱家先說清楚,這一個回答,是先揭他中國史基礎不牢的底子,破掉他自己虛妄的自信,讓他見識見識這世界有多大。

正式的回答還沒開始呢。

咱家是斷然要給他算算戚繼光工作的地區的動員能力的。


圍觀了一下,俺也想說兩句,輕拍。

我瀏覽了 @渡邊基樹 的全部文章,對渡邊先生搜集日本史料的精神,以及下苦工鑽研日本的中古、近世語言,能解讀「候文」這些方面是十分佩服的。對其關於日本無信史的反駁,以及國內日史作者大部分看不懂日本古文書的論點也是贊同的。

但是,我還想說,渡邊先生對於國史的一些論斷似乎有點問題。

比如前面 @三種不同的紅色 先生對「張輔應該為土木堡的慘敗負責」這篇的反駁,渡邊先生用《明史竊》打倒了《明史》以及一切其他史料,這種分析確有問題。

同樣,渡邊先生在「朱棣和日本(桃山時代)對外戰事的無恥吹噓」一文中,也用《聖武記》打倒了其它史料。

《明太宗實錄》里朱棣宣稱「八十萬」也許有所誇張,但不代表《明太宗實錄》之實就全部有問題。呂士朋先生就曾經在明成祖征伐安南始末考一文里,依據《明太宗實錄》統計,所徵調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官軍總數為二十一萬五千人。

而且,《越嶠書》里記載朱棣曾在出兵人數方面密諭朱能:「精健赴敵之兵必須滿足,臨行所命大數不可少一人。其運糧、守營、編橋、造船、採伐竹木諸雜差使及其事余故,皆在此數之外。昔秦伐楚,王翦以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止用二十萬,竟為楚所敗。後秦復從翦言,用六十萬人,乃遂滅楚命。黎賊氣力,雖不敢擬楚,然以朕料之,必得臨行所命大數,乃可成功。」雖未明確「大數」具體是幾何,但依據後文,想來應該比五萬~七萬多吧。


別的不說,渡邊先生這掛完人關評的做法可真是太次。起碼在雙方的氣勢上就輸入一頭。

以及「不把我所有專欄全噴一遍你就是我孫子」這宣戰方式。。。且不說上來就當別人家人是否得當,給別人的勝利條件是「每一篇專欄都噴一遍」,這潛台詞是說只要有一篇讓人噴不出來的專欄就算自己勝利的意思嗎?

那這勝利的標準。。。也未免太低了點吧?


這個問題就看你怎麼看。當時全日本分散在大大小小几百個大名手裡,能像謙信那樣一次動員幾萬兵力的是少數,最多只能動員幾千,甚至像毛利元就剛起家時只能動員二百人那樣的小諸侯才是大多數,謙信的所謂十一萬五千大軍,除了其直屬部隊外,大多也是這些小盟友們你三千,我五百的湊出來的。這不是名副其實的村戰又是什麼?但是話分兩頭,雖然單個的小諸侯人馬不多,但是全日本的軍隊零零散散的加起來其總數卻絕對是一個不可小視的數字。《劍橋中國明代史》里就曾說萬曆朝鮮之戰是明軍第一次在兵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與敵作戰。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理解。日本的戰爭其實更類似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而不是明代的近代化戰爭。長平之戰時趙國動員48萬,而秦軍更高達60萬,而到松錦大戰時洪承疇總兵力只有13萬。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古代的戰爭規模從先秦時代的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降低到十幾萬甚至數萬的標準了呢?很簡單,先秦時代和日本一樣實行的是兵民一體的全民皆兵,而明末是少量長期訓練的職業化軍隊。不是中國的人口降低了,而是戰爭發生的地點更遠,時間也持續的更長了。你糾集村裡的民兵帶兩三天乾糧翻個山頭去打仗,和你到幾千里之外的遼東去打一年仗,這概念能一樣嗎?

至於謙信率一萬騎這一條就比較扯淡了。新五代史里唐明宗和馮道曾經討論過:飼養一匹馬的錢夠供養六個半士兵,當年唐庄宗橫行天下時,手裡也只有上萬騎兵,唐明宗統一中原後也只有三萬騎兵。就日本人連馬都不會騸的那個畜牧技術,說一個小小的越後軍閥手裡就有一萬騎,我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的。日本土種馬身材矮小,根本就不適合當戰馬,所以日本所謂的騎兵其實是騎步兵,武士們行軍時用馬匹來馱運盔甲和武器,打仗時卻是下馬步戰的。而且往往是把跟隨武士的步兵們的數量也給算了進去。估計所謂的一萬騎就是這麼算出來的。


了解戚繼光生平最直觀的史料,莫過於他兒子戚祚國編寫的《戚少保年譜耆編》,以編年形式詳細記錄了戚繼光一生的活動。在我這篇文章提到之前,我敢說知乎上沒有人知道這一本史書(我不是針對各位,我只是針對@經略幽燕我童貫 ,這個所謂的知乎歷史大神,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知識面極其狹窄有限、卻迫不及待想表現自己的小丑。他只知道宋史當中的一些歷史片段,就表現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歷史都很了解一樣,每天還在知乎上蹦來蹦去,發表他的仙論,真是幼稚可笑)。

————渡邊基樹

引用來源:從「日本戰國是村戰」橫向對比上杉謙信和戚繼光在同一時期的表現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

這位渡邊先生話說的太滿了,話滿則過,太自信不是什麼好事。這本《戚少保年譜耆編》你在知網搜「戚繼光」基本沒有幾篇文獻是沒引用到這個的,應該算研究戚繼光的基礎書目,不知道為什麼渡邊先生把知道這本書作為一個炫耀點。

還有,渡邊先生這篇文章發佈於兩天前,戚繼光是不是在戰場上撿到的陰流目錄?還有程沖斗刀法源流是怎樣的? - 武術而這個問題裡面的某個去年七月的答案提到《戚少保年譜耆編》,建議渡邊先生說大話之前檢索一下。


首先我問大家兩個問題:

1、假設有兩個人——我們就假設是嫖相和渡邊基樹吧——針對某問題有爭執,並且嫖相的言論滑天下之大稽,逗比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著,挑戰人類的智商下限。

那麼請問:嫖相和渡邊誰的觀點是正確的?

2、我看過渡邊的兩個文章,但是沒有看完,總而言之渡邊的資料是比較豐富的,嫖相在這方面多有不如,在這兩個文章里渡邊都有比較新奇的看法,各位在閱讀時也要學會建立獨立的思想。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

如何評價「日本無信史」這句話? - wichthln 的回答

吃腐敗飯前,我隨手寫了點東西,路上想想不行,趕緊聲明一下,有興趣的可以去抓蟲。

這是他自己給出的文章,注意我畫圈的地方。然後對比一下他的說法:

據《戚少保年譜耆編》記錄,明朝紀年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戚繼光在台州擊退一股倭寇的襲擊,斬首308級,大獲全勝。

我不信他看不見,這種行為,往嚴重了說是「違反了歷史學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往輕了說也是「缺乏學術的嚴謹性」。

當然,跟他談嚴謹性簡直侮辱「嚴謹性」三個字。

「嚴謹性」是一個很高端的詞,你不會到專門教授智力殘疾的學生的地方去談「嚴謹」,對吧?

你要先談什麼呢?

「常識」

我們只能和能討論的對象去討論,如果說常識歪掉了,比如說:

他在文書當中非常得意的宣稱在進攻上野由良家的時候,把城中的男女全部盡數殺戮了,一個活口都沒有留下。這則文書是上杉謙信本人親筆所寫,當事人的直接記錄,體現了他早在幾百年前的戰國亂世,就知道女權和男權同等重要,對女性沒有予以鄙視,而是平等得把她們和其他所有男性全部殺死了。這是體現上杉謙信女權觀念很重要的一條史料,誰敢說不是「信史」?

作者:渡邊基樹

鏈接:如何評價「日本無信史」這句話? - 渡邊基樹的回答

——這段是怎麼回事,這不是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吧?這是在諷刺嗎?是想告訴我希特勒是女權主義者而「殺光小日本」也是女權主義的體現?

——翊軍將軍和沒藏黑雲說這是玩梗,我不太清楚是不是,特註明。不過我要指出一點:玩梗一定要避免出現誤讀,比如說我開場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一個梗——「外交部文風」——這個梗比較的常見,而且其內容和我的正文態度相反,一般不會出現問題。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會仔細看完全文,也非所有人都不會別有用心的剪裁和扭曲他人文義,所以我還是決定以提問的方式寫出來。

行文時必須盡量減少這類文風,尤其避免這種突兀的用梗,以免傳播錯誤思想。這樣的嚴謹的寫作方法,在做論述時,尤為重要

然後要談「邏輯」

從以上記錄看,戚繼光固然是民族英雄、抗倭大將,但對比他同時期的上杉謙信,更像是小打小鬧,更像是「村戰」。但說明朝是「村長鬥毆」,誰又會同意?

假設說你是個省公安廳一把,你治下比較平安無事,偶爾有幾個蟊賊出沒,手下某派出所所長帶兩個人就解決了。

那麼一個市公安廳的一把的治下也是只有某派出所所長帶兩個人去抓小偷,和你治下平時出動的警力相類似,所以市公安廳的那人和你平級?

搞什麼?邏輯都死絕了嗎?

真要比較,我倒是有個比較:司徒王朗的學問,我想並不下於渡邊。人家讀了一輩子書,也算是窮經皓首老匹夫一個,跟誰說一句:「你有我看的書多嗎?」恐怕也沒幾個敢反駁,更別提只「觀其大略」的諸葛村夫了。然而把書讀歪了的人,讀的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就是:渡邊基樹雖然看的書不少,但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其實我猜是立場問題),無法正確的總結歸納對比,幹個圖書管理什麼的還行,研究工作就免提了。

還有人記得這十六字評語嗎:「
學術不端,道德低下,素質堪憂,立場不正」

————————————真動手寫,又寫不出來了,算了,下面揭曉答案——————————

1、假設有兩個人——我們就假設是嫖相和渡邊基樹吧——針對某問題有爭執,並且嫖相的言論滑天下之大稽,逗比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著,挑戰人類的智商下限。

那麼請問:嫖相和渡邊誰的觀點是正確的?

正確的答案是:我TM怎麼知道,就算嫖相錯了,也不意味著渡邊正確。

答錯了的人,我只有說好自為之,我不想說什麼「要去學習」,因為這個題目答不出來的,大概率可以放棄治療,準備爭取下輩子投好胎了。

2、我看過渡邊的兩個文章,但是沒有看完,總而言之渡邊的資料是比較豐富的,嫖相在這方面多有不如,在這兩個文章里渡邊都有比較新奇的看法,各位在閱讀時也要學會建立獨立的思想。

答:我看過渡邊的兩個文章,但是沒有看完(就看不下去了),總而言之渡邊的資料是比較豐富的(是他唯一的優點),嫖相在這方面多有不如(其他均吊打渡邊),在這兩個文章里渡邊都有比較新奇的看法(超脫了正常人的思維),各位在閱讀時也要學會建立獨立的思想(千萬別相信他)。

歷史是人來編寫的,學會從仁義道德里看出吃人是基本功。


我看到了那篇文章,當時就查了有沒有關於那篇文章的答案,果然有。

我聊幾個問題,不一定對,大家可以討論,我是半瓶水,有什麼錯漏各位可以給我指出。

1,日本戰國是村戰對不對?

答:不對,有少部分確實可以叫村戰,但還有很多大軍團作戰,不能簡單地說日本戰國就是村長帶人打架,這種說法實際上和國內對日本的仇恨和因此而來的輕蔑有關係,是一種淺薄的說法。

2,當年明月原文寫的是「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這話對不對?

答:不完全對,因為官是會升的(笑)

日本在現在和戰國時期的領土差距並不大,日本現有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粗略一點來說,可以認為有47個縣級行政區(因為東京和其他小縣實際上不可能是等同的,但粗略來說可以這麼認為,當然實際上應該要比這個數字更大一點);而戰國時代五畿七道分為六十六國,部分大大名可以擁有兩國三國以上甚至更多,而一國之內又有不同勢力,有時大家爭權奪勢的時候,你我不過各自掌控一兩城而已,譬如織田信長和織田信行爭權的稻生之戰,信長方700人,信行方1700人,說是村長打架恐怕是過了,但是說是鄉長的等級,我覺得從人數上看,沒什麼不對。

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到了戰國中後期,各個勢力之間互相廝殺吞併,有的人就此消失,有的人就越做越大,比如織田信長鼎盛期領土有十幾國,這時候說是縣長恐怕就不太合適了,這起碼得是個直轄市的市長,或者說是個省長以上也不為過,再看戰爭的人數,後期大合戰參戰人數常常是十萬起,這時候上面的那句話就明顯不太對了。

不過總的來說,當年明月寫一本科普向的明朝歷史書,帶著詼諧的語氣去寫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就這句話來說,當然不夠嚴謹,但我不覺得有必要小題大做批判一番。

3,日本歷史和中國歷史能不能對比?

答:能對比,但要看怎麼對比。

我覺得萬曆朝鮮戰爭就是一個很適合對比的例子,兩個國家,都離開自己的國家到另一片土地上對著干,不管要比較軍事制度,武器優劣,軍隊規模,戰略戰術,都很合適。

但截取戚繼光的幾場來和上杉謙信的幾場來比,這就扯淡了。

首先雙方的兵制就不同,其次雙方所處的歷史境遇不同,再次雙方的地位不同,最後有選擇的截取幾場不同性質的戰役(或者說只能叫戰鬥)來進行對比,這能服眾?

一個是在國內整體穩定的情況下,以三營僉事的身份帶著兵農分離的職業軍人,到地方上剿滅幾百個來犯的倭寇。

一個是在國內到處混戰的情況下,以大大名的身份帶著一幫閑時農民的軍隊,要入侵另一國。

然後你比較這倆的人數,並以此證明你的觀點??

照這個邏輯,總有大名帶十幾個人打過架吧,我拿這個來和戚繼光的剿匪對比,得出「日本戰國其實就是一堆家族十幾個人械鬥」的結論,你信服嗎??

更何況其中所舉的例子,「戚繼光在台州擊退一股倭寇的襲擊,斬首308級,大獲全勝」,再談上杉謙信入侵關東糾合十一萬五千聯軍,無非意圖表達戚繼光兵馬較上杉謙信很少。然而台州花街之戰,進犯倭寇不過三千餘人,而戚家軍人數一千五,最終殲滅倭寇一千餘人,斬首308,戚家軍則僅陣亡三人。你倭人數少,戰鬥力弱,怪戚家軍咯…………

4,戚繼光能不能調侃?

答:能

作為中國人,也作為一個很不深入的日本戰國愛好者,我覺得調侃幾句不是什麼很了不得的事情,比較有名的比如「那人之備」…………大家說了那麼多年,還真沒人把這事上綱上線了。戚繼光也一樣,講道理,戚繼光打的就是治安戰,面對的是小股襲擾的倭寇,僅就人數而言,調侃地說部分戰鬥是村戰我覺得完全不過分,當然你自己別把這事當真就行,畢竟村長可沒有那樣的指揮藝術。同樣的,日本歷史也沒什麼就不能調侃的,我對日本部分戰鬥的理解,人數上與戚繼光同,指揮藝術上,視情況亦與戚繼光同。

最後一段。

我這人,別人和氣的說,我也禮貌的答;別人舉止下作,我也不喜歡裝作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樣子。我不識什麼秋風大,也不認哪個嫖相,我就單論這件事來講, @渡邊基樹自以為是,口出污言穢語,不知而妄言,無半點做學問人的樣子,人說讀史明智,卻不知他讀到哪裡去了,令人深恥之。一些答主不願意批評他,言語間欲避過此事,我個人是很認同其他部分答主的學識人品,但私以為,若真視其為良師益友,則做一個諍友恐怕對他才真的有益。

———————————————————————————————————————————

@金吾先生拉黑了我,最後一條回複寫在這裡:

我的評論預設的就是:「日本無信史」這句話嘲諷了許多喜歡日本歷史的人,包括我。

而渡邊的答案里:「日本中世留存下的大量原始記錄,不知道比二十四史這一類後人歸納的二、三、四手史料高到哪裡去了」,再加上一系列其他論述我不一一列出,實際上是隱晦的表達了類似於「中國無信史」的觀點,按與上面同樣的邏輯,是嘲諷了許多喜歡中國歷史的人,包括我。

你可以說我的這種觀點不對。

但你沒看出我的這個意思,卻以為是我沒看懂你的意思,這個鍋別甩我頭上。


整個事件的起因於如何評價「日本無信史」這句話? - 渡邊基樹的回答 ,發展於從「日本戰國是村戰」橫向對比上杉謙信和戚繼光在同一時期的表現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 ,終於在這個問題下形成了高潮,想想也是excited。

其實渡邊先生在日本史方向上的努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從知乎上洋洋洒洒200多篇文章就可以看出,著實令小生佩服!

不過日本史研究在中國終究是小眾的,甚至在民族主義有些爆棚的知乎歷史板塊是受到排斥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如果渡邊先生能夠勤勤懇懇耕耘日本史數十載,我相信還是能有所小成的。但是在抱團取暖、互相吹捧的小眾圈子裡,一旦某人心態稍有不正想博出位,卻又不被主流認可,往往造成「你不理解我,都是你的錯,都是你low」的優越感,不斷攻擊主流價值觀來提高話題度。

在渡邊先生一文章我接觸的第一本歷史書 - 史料研究所 - 知乎專欄中,我有幸發現渡邊先生由於閱讀某些所謂的「黨內秘聞」並藉此指點江山被有關單位約談過。我相信,渡邊先生的優越感從那時開始萌發了(儘管給現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不過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讀的「書」多而且戰鬥在與權威抗爭的第一線,我要中二我也優越,說實話,我還是挺能理解渡邊先生的。現實的不如意加上對大和文化的崇拜,從反抗權威發展到成為逆向民族主義者,說實話,我還是挺能理解渡邊先生的。

最後,請渡邊先生原諒我對您學術水平的評價:不如王大國師在中國上古史上的造詣!望渡邊先生繼續努力!


首先,我要為我的筆誤道個歉,各位知友,在長尾景虎的名字上,我犯了錯誤。

我在好幾個評論中用了為虎謙信這個詞,應該是景虎謙信。這只是我的一種習慣性稱呼,並不是對謙信公的幾種常見稱呼,所以可能給大家造成麻煩。加上錯了名字,真是大失誤,還請知友們見諒,多多包涵。

當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知友能不吝賜教,幫我指出不足和缺點。只要不是惡意的,我必然恭謙稱謝。

多謝指正1:平源合戰中,先期攻克京都,驅逐平家的是源氏將領木曾義仲,而不是木曾義康(這個人跟武田織田是一個年代的)。多謝Evalkyrja的指正,並據此更正。

多謝指正2:家譜查完了,之前提到的滿桂是麻貴,是我記錯了。但是滿桂在北京保衛戰中,畏懼不戰,坐視七百昌國衛戍兵戰死,在家譜中也留下了惡評。具體詳細,我更新在最後面。總之,家譜不能作為正史,僅供大家參考,感興趣的可以一覽。感謝楊韜、高恆楓指出疑點。

———————這是獵魔人道歉的分割線,下面的開始罵人的話……後面是引用游佐教寬先生的日文文獻……最後是開腦洞的原答案—————————

真的是停不下來了,本來扯淡完了就完了,結果玩心上來,把自己以前看到過的資料翻出來了,一搜索,居然還有人認認真真的貼在百度某貼吧里。於是我果斷盜鏈了……抱歉,我盜了,不要學我。

然後……渡邊桑這邊的某個孩子就來認領了,「這不是渡邊sama發的文章嘛?你發這篇文章可是烏龍擺尾喲!」

烏龍擺尾你妹啊,我是在回答上杉姐姐和繼光大大的可比性,如此一個軍事史料都出自偽托之作的上杉姐姐,跟史書上記載詳實的繼光大大,哪有什麼可比性啊!可比性為零好嗎,你拿一個考證尚未詳細的上杉,來比擁有《紀效新書》等若干軍事著作的戚大大,你特么的瘋了吧。題主問內容靠不靠譜,靠譜個屁啊,一點都不靠譜的好嗎。

就像是你在娘肚子,用一張B超照片,去跟一個青春美麗的十八歲少女去比美,問誰誰都說美少女好看的好嗎!

不在於你將來出生後會不會長得更美,因為你特喵的拿出來的是B超照片啊!彩超照片一樣也沒用的!

題主,你是故意的吧?(沒關係,因為我也是故意的。)

專門是為了黑人而出的問題吧?(黑的好,我喜歡,下次繼續黑啊。)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可比性,特喵的一點都沒有啊。

順便水一句,我這帖子,也可以作為「日本無信史」的論點,對於某些私人筆記板載、軍記賽高的鼓吹們,這是你們自己給自己的一記耳光。

題目答完,說幾句閑話,被罵到的,不爽的,給老夫憋著

一、我也是知乎老妖精了,不喜歡答題,喜歡看熱鬧,喜歡看撕帖,人老了,保持一種樂趣很辛苦的……不要動不動就覺得別人看得起你,你特喵的都算是什麼啊,學術論文拿出來給老夫瞅瞅??一副天下人皆白丁,唯獨你是天妒英才。要真是天妒你的英才,老天早就把你狗命給收了,還留著你在這裡被人噴被人黑被人罵!你要不服,趕緊的去證明自己是天妒英才,告訴你一個簡單方法,百草樂一瓶15塊錢,喝了無痛苦。走好不謝,祝你明年墳頭長草。說什麼每個帖子你都來噴一遍,做不到就是孫子。就憑你這治學的態度,送你墳頭草也是天經地義的!

二、不要為了嘩眾取寵,故意搞個題目來博眼球。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老夫至今懊悔當年開了一個壞頭,某些話題流毒至今,仍舊沒有消停的意思。整整十五年了,還沒消停的意思。童大經略說了,三位少保是黑不得的。沒錯,老夫當年就黑過一個,岳飛岳少保。我黑他的岳家軍是帶著私人武裝性質的軍事集團,所以導致南宋政府坐立不安,最後只能殺了岳飛。(請注意,我在黑之前,還加了假說兩個字)。結果,一場大論戰開始,最後演變成了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這個問題流毒至今啊!!!要我來說一句,特喵的岳飛肯定是民族英雄啊,老子當初特喵的是為了解釋南宋朝廷是怎麼忍心下得了手,在戰局尚未最終穩定的時刻,還是決定殺了功勞蓋天的岳少保的。結果呢,操蛋啊,老夫扔了一顆核彈啊,真是大罪一條。(不過話說回來,黑完人裝完逼然後默默的跑路,真的太特喵的刺激了。)所以說,你們這些要黑于謙和戚繼光的,不要以為你們有多能耐,不過是老夫當年大辯論的遺毒餘波而已。要論黑名人的路子,你們都來拜見前輩吧!

三、特別告誡一些資質還不錯的小夥子們,說句中肯的話,你們的努力,大家都是看到的。但是不代表你努力了就可以居功矜誇,如果你們不知道明朝的石亨,那就想想日本的木曾義仲(別說你們這些日本史區的不知道這個人,源平合戰中的源氏三大將之一喲,感謝Evalkyrja指正)。也不要做源義經,頭腦發熱,以為天下除了你都是一幫蔫瓜嘛?別以為自己有了滅平的功勞,就可以不用謹慎小心。頭腦發熱加心智簡單是容易被後白河法王之類的大天狗利用的。你要是看不懂源平合戰的故事,那我再換成中國的說法,別以為你陸遜夷陵一戰功勞蓋天就可以張狂,東吳還是孫大帝的。你要是不理解三國,我再給你舉個拜占庭的栗子(恩,栗子味,很香喲),就算貝利薩留斯再牛逼,功勞再大,老實點,上頭還有一個查士丁尼大帝。要是還看不懂,少年,別混歷史區了,洗洗早點休息吧,有這份時間,還不如去搬幾塊磚給自己改善生活呢。

山外青山樓外樓,天外有天藏高手,吹捧風氣飄然醉,杭州不是那汴州!(強迫症的宋詩黨,你們也去憋著。…………這句是玩笑話,你們可以吐槽的。)

最後告誡一句,治學當肅容,治史當敬容,治人當惕容」。

大言不慚者,好自為之。(根本不想勸的,為毛我還是要勸一句呢,真的是老了嘛,嘿嘿)

———————獵魔人的分割線,以下是引用游佐教寬先生的日本資料————————

哎呀呀呀,突然想認真回答一下上杉姐姐和戚將軍的對比問題,認真的回答喲!!先放一段日文:

その謙信「感狀」は紀州藩軍學者宇佐美定佑が作った 游佐 教寛

《要旨》

宇佐美家文書は近世に作られた中世?戦國期の「感狀?證文」類を含むものであ るが、これらは一體誰が作成したのだろうか。52通に及ぶ近世に作成された文書 群から従來は避けられていた作成者の特定に挑むものである。これら52通の文書 群から一文字一文字の「書き癖」「誤り」「筆順」などを判斷基準として23種類の 「くせ字」があり、全109の誤字?くせ字を分析し、これこそ宇佐美定佑の手に なったものであると斷定する。

カミソリで「下文」に蟲食い穴を作った男

-紀州藩越後流軍學者宇佐美定佑文書を解きほぐす- 游佐 教寛

《要旨》

承応3年(1654)軍學者大関左助が紀州藩に召し抱えられた。彼は上杉謙信の軍師宇佐美定行の子孫を稱し、家伝の「感狀」類を所有していた。ところが定行は架空の人物であり、「感狀」類も左助自身が書き、柿渋に浸け蟲食い穴も開けて古色を出したものだった。近世前期に作成されたこれらの古文書は大名家臣団の再編成過程を解明する第1級の史科群である、とする。

寛文元祿の頃、甲斐の浪士で小幡景徳という人物がいましたが、高坂弾正昌信の名を藉り、信玄の兵法?戦術を名として數千の門弟を取り立てて糊口の資としていました。その著は甲陽軍鑒のように誣妄甚だしいものでした。越後に宇佐美定佑なる者あり、その祖先に謙信公の軍師に宇佐美定行なる人物ありと捏造し、父祖の軍法と稱して宇佐神流の軍學を唱え、甲州流の軍學に対抗しました。その著は越後軍記?軍記等として世に出されました。定佑の友に畠山義真という者がおあり、相攜えて無稽の書を流布しまいした。また夏目軍八という者は感狀を偽造して、上杉記なる物を編述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當時甲陽軍鑒に対する反感として、多くの人々が宇佐美?畠山氏の說を悅び、上杉累代の臣でありながらその說に幻惑された者も少な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戦辨?北越弓矢巻?謙信公御年譜?春日山日記の類は、いずれも信憑性に欠けています。

昔から多くの人に読まれた甲陽軍鑒?越後軍記?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戦辨の類は、捏造の甚だしいものであるらしいです。

(多的不翻譯,只翻譯寬文元祿年間這一段……另注,不是老夫我翻譯的,老夫日語水平沒那麼好……這是網上抄來的,呵呵)

寬文元祿年間,甲斐的浪士小幡景德以高坂彈正昌信的名義收了數千門徒教授信玄的兵法戰術用以維生。其著作和甲陽軍鑒一樣有諸多虛妄之辭。

越後有個名為宇佐美定佑的人物,妄稱其先祖為謙信公之軍師宇佐美定行。自稱祖傳宇佐神流軍學,與甲州流軍學抗衡。其著作以越後軍記等名問世。定佑有一友人名為田(田的異體字)山義真,與其攜手散步此等無稽之書。

此外,名為夏目軍八之人偽造感謝狀,編寫了上杉記一書。

當時世間對甲陽軍鑒多有反感,諸多人士欣賞宇佐美·田山氏之辭。連上杉家世代的家臣都有不少對此信以為真。

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戰論·北越弓箭卷·謙信公御年譜·春日山日記等等書卷,全都缺乏可信度。

自古以來,為人們追捧的甲陽軍鑒·越後軍記·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戰論等等書籍,似乎全都加入了大量的捏造。

然後,我們看看日本史上鼓吹上杉姐姐的大關定佑又是幹嘛的。

宇佐美定行,是以宇佐美定滿為原型創作的人物。正如存在於小幡景憲《甲陽軍鑒》中的山本勘助是以「山本管助」、「山本勘介」為原型創作一樣。

而這兩個虛構形象被大量傳抄到了家譜當中,造成可信度打了問號不少。以軍記物語中的虛構人物寫進家譜裡面,這種態度是值得商榷的(遑論其事迹了)

而宇佐美定行這個虛構人物,是大關定佑冒姓之後認的祖宗,名字、事迹虛構也就罷了,可是大關定佑的尺度相當之大,甚至原創了宇佐美定行(定滿)之子宇佐美定勝參與文祿之役,於第一次平壤之戰中手斬明將史儒的說法出來,並且首級被獻給了豐臣秀吉。如此大膽,著實令人擔心。因為許多關於謙信事迹的說法,原始出處便始於這位大關定佑。

大關定佑便是仕官於需要與幕府尊奉的「甲州流」學說對抗的德川紀州藩之下。【說白了,為了政治啊】

真相已經很清楚了,上杉謙信為什麼成名?很大原因上依賴這些所謂「軍學者」的鼓吹、造謠。這些人以寫地攤文學謀生,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大關定佑冒姓宇佐美,自稱先祖是謙信軍師宇佐美定行(以宇佐美定滿為原型的虛構人物),寫偽書,比如《越後軍記》這些進行散布販賣,以為謀生。加上游佐教寬的研究,指出大關定佑也有偽造上杉家的感狀。以及有個叫夏目軍八的人也偽造上杉家的感狀,寫《上杉記》等偽書。而這些全部缺乏可信度。

而這些靠偽造資料謀生的所謂「軍學者」,碰上有政治需要的德川紀州藩,欲以和幕府尊奉的武田甲州流抗衡,而自成一派越後流,於是兩股勢力合夥,聯手炒作了一個「軍神」上杉謙信出來。真相大抵如此而已。

上杉謙信的事迹,即便在1827年(日本文政11年),亦為人所知甚少。當時賴襄寫書時,就指出,謙信的事迹,世間流傳的很少。何以到了所謂越後「軍學者」這裡就無故增加了大量書籍、感狀?真相不外乎如此了。

記錄謙信事迹的書籍、感狀,其中大量出自所謂「軍學者」宇佐美定佑(大關定佑)、畠山義真、夏目軍八的偽造(他們這些人就是以此謀生的,類似寫地攤文學謀生)

結果不少米澤藩的上杉家臣都信以為真,甚至被寫進了家譜。

基本上,上杉謙信的事迹大抵如此了,畠山義真、大關定佑、夏目軍八等人「發明」書籍、感狀,後世文人再寫謙信生平事迹的時候,就參考這些偽書、偽感狀,綜合在一起,變成大雜燴了。再加上他們自己道聽途說的內容。炒作在一起。

一個「軍神」,上杉謙信就這麼誕生了。

「謙信之事,多世所不傳。余並考宇佐美、畠山氏之說,與米澤藩人士交遊,為余言如此」

這句話是賴山陽說的,看看上杉謙信和賴山陽的生卒年。

上杉謙信(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

賴山陽(1781年1月21日-1832年10月16日)

在上杉謙信死去兩百多年後,賴山陽才剛剛出生。

而賴山陽所在的年代,他還自稱「謙信之事,多世所不傳」(已經是19世紀)

可見在當時上杉謙信的事迹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值得流傳下來的。於是賴山陽只能考據宇佐美定佑、畠山義真之流創作的偽書、感狀作為第一手資料來書事了。

就客觀事實上而言,賴山陽獲取的這些謙信事迹,相比今天來說,還是相對原始,接近「野生氣息」,即「原始生態」的。

《上杉家御年譜》中的「謙信公御年譜」由米澤藩的藩儒、藩醫矢尾板三印負責撰寫

矢尾板三印於元祿8年(1695年)開始撰寫「謙信公年譜」,於元祿9年(1696年)5月時完成。距離上杉謙信死後118年成書。

宇佐美定佑的《北越軍談》,維基百科上說出版時期是元祿11年(1698年),但事實上是錯誤的。早在寬永二十年(1643年),就有人為此書出版作序。

完成於元祿九年(1696年)的上杉家家史性質的「謙信公御年譜」,因為當時史料不足,為了豐富事迹,只能參考這些軍學者偽造出來的文書、感狀。

延寶2年(1674)4月7日,米澤藩第五代藩主上杉綱憲病重時,曾告訴他的家臣竹俁義秀:

「上杉家の記錄が不十分なので、これを事業として取り立てるように」

意思就是說上杉家的記載殘缺不全,讓他想辦法折騰一套家史出來。

當時是1674年,上杉謙信已離世94年,身為米澤藩藩主的上杉綱憲竟然還聲稱「上杉家の記錄が不十分なので」,上杉家的記載殘缺不全,不完整。

之後,這個編修上杉家家史的任務交給了米澤藩的藩儒、藩醫矢尾板三印。

因為家史不全,受了重任的矢尾板三當然也得博採眾說,他多說會參考越後軍學者的說法

而米澤藩上杉家臣,也確實受到了這些學說的蠱惑,誤信為真:

「多くの人々が宇佐美?畠山氏の說を悅び、上杉累代の臣でありながらその說に幻惑された者も少な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譯文:

諸多人士欣賞宇佐美·田山氏之辭。連上杉家世代的家臣都有不少對此信以為真。

事實上即便家史性質的「謙信公御年譜」亦受到這些軍記物語的蠱惑,可信度極其低下:

「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戦辨?北越弓矢巻?謙信公御年譜?春日山日記の類は、いずれも信憑性に欠けています。昔から多くの人に読まれた甲陽軍鑒?越後軍記?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戦辨の類は、捏造の甚だしいものであるらしいです。」

譯文:

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戰論·北越弓箭卷·謙信公御年譜·春日山日記等等書卷,全都缺乏可信度。自古以來,為人們追捧的甲陽軍鑒·越後軍記·越後治亂記·上杉軍記·川中島合戰論等等書籍,似乎全都加入了大量的捏造。

《北越軍記》、《北越軍談》、《北越太平記》是同一本書,一書三名,作者大關定佑。

根據日文維基的說法,宇佐美定佑的《北越軍談》,於元祿11年(1698年)完成,距離上杉謙信死後120年成書。

但事實上這只是《北越軍談》再版的時間,不是第一次出版的時間。早在寬永二十年(1643年),就有人為此書出版作序。

而宇佐美定佑於慶安2年(1649年)於紀州藩仕官,不可能在元祿11年(1698年)才完成《北越軍談》,年代跨越太大。他本人不可能有這麼長的壽命。日文維基說的《北越軍談》出版於元祿11年(1698年),說法是錯誤的。

再佐證宇佐美定佑的好友畠山義真生卒年(1579年-1674年10月27日),也可推算宇佐美定佑的活躍年代。

此外,寬永二十年(1643年),大關定佑的『北越太平記』(即《北越軍記》、《北越軍談)再版時,作序者也提到謙信的事迹在世間流傳不多:

「憾其事迹、傳記不弘於世焉」

看到這裡的同學們,你們知道了日本這個國家的史學有多麼可怕了嘛?我不是專門來打臉的,我只是想告訴大家,這些文章我多年前就看到過,當時只是一哂而已,沒想到今天居然能拿出來當棍子。

那些鼓吹私人筆記最高,軍記最高的人才們,好好反思一下,那些私人筆記和軍記真的如你們說的一樣靠譜嘛?大名之間的感謝狀都能偽造(謙信給本願寺教如的感狀就是偽造書),罔論其他。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這些話:

寬永20年(1643年):「憾其(謙信)事迹、傳記不弘於世焉」

--洛東隱士雲庵序《北越太平記》

延寶2年(1674):「上杉家の記錄が不十分なので」

--米澤藩第五代藩主上杉綱憲

文政10年(1827年):「謙信之事,多世所不傳。余並考宇佐美、畠山氏之說」

--賴山陽

米澤藩第五代藩主上杉綱憲是上杉謙信迷,謙信信仰崇拜在他任內也開始萌芽了,但他也還是照樣承認 「上杉家の記錄が不十分なので」

《北越太平記》在大正三年(1914年)翻刻時

作序者也提到此書成為了日後《越後軍記》、《越後武鏡》、《越州記》、《謙信年譜》等書的原始根據。可見就連上杉家的家譜也受到了此類軍記物語的荼毒。

並且此序文中亦提到了江戶時代存在大量的「上杉流軍學者的偽托書」

從寬永20年(1643年)到文政10年(1827年),差不多整整快200年的時間

無論朝野,一直在說上杉謙信的事迹,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何以區區軍學者,知曉的卻這麼多?要知道,就連米澤藩第五代藩主上杉綱憲,也不是很了解自己祖宗的歷史,死前還說自己家家史殘缺不全,要搞一套出來。

為何幾個軍學者,辟如宇佐美定佑、畠山義真、夏目軍八之流就知道了?還鑽研的那麼深?

賴山陽完成《日本外史》的文政10年(1827年),接近江戶幕府末期,他還聲稱「謙信之事,多世所不傳」,於是只能「余並考宇佐美、畠山氏之說」。

軍學者為自己謀生創作的地攤文學,反而成為了相當可貴的唯一參考資料。真是一大奇觀。

以上轉載自百度貼吧的三國子義吧的吧主太史慈的文章《上杉謙信生平事迹的真偽及其戰績考證》,你們自行百度去吧。帖子裡面還有好多詳細的考證,雖然貼吧中二病人多,但是,呵呵。

鼓吹們接著鼓吹吧,拿著小說家言當做一手史料,真不知道你們如何有這個底氣。

此外,少特喵的給我說什麼渡邊本身就是看不起謙信的,所以他拿自己看不起的上杉謙信比戚繼光是更加鄙視戚繼光。說句實話,就你渡邊這個狗賊沒有資格說這種話。想借著黑一波民族英雄來哄抬自己身價,吸睛收粉,然後藉機營銷一點什麼?是嗎?

你敢出來澄清嘛?不敢澄清的話,澄清不清楚的話,你就是龜孫子!!(我才不要你這種賣國賊孫子呢,我堂堂抗倭將門之後,有你這種敗類豈不是壞了門風。)

各位如果感覺痛快的,就一起拍個手吧。不用謝我,我只是個盜鏈的獵魔人而已,只是碰巧,祖先跟戚將軍一起並肩抗倭過。

—————這是獵魔人的分割線,下面是開腦洞的原答案—————

以下是我開的腦洞,各位不喜請勿口水……別舔臟老夫的鬍鬚!!

說句實話,上杉姐姐就是太喜歡莽……尤其是突入陣中砍了信玄sama的那一刀,若是個陷阱,那不就完了……信玄sama的兵法書也都白看了,明明尉繚子和司馬法中都記載著用陷阱抓捕敵人的,大概沒讀過吧(或許是日本沒有人翻譯這兩本書吧)……再看戚繼光大大,可是把陷阱火器各類戰法都詳細的寫進了書里的。所以當上杉姐姐衝進繼光大大的中軍來砍一刀的時候,等著他的肯定不是軍扇,而是一個陷阱。所以,繼光大大完勝!

另外,我家家譜可是記載著戚繼光將軍指揮我家祖上,在番禺以三千四百人對倭寇數萬人,斬首九千,俘一萬餘人,溺斃無數……這是什麼規模的捕盜行動啊,這是開了以弱勝強的軍神掛啊。同樣,台州戰役,兩千人不到用火攻加夜襲擊敗了六萬餘倭寇,還是開了軍神掛啊。

可惜家譜不能作為正統史料,你們當看個故事好了。

—————————獵魔人又來分割線了———————————

再添加幾句話:

渡邊你個混蛋,本來我是不喜歡罵人的。但是,我看到你關了評論的破帖子,忍不住還是開罵了。

吳惟忠為什麼會敗,這個事件簡直就是我家的仇恨史啊,麻貴這混蛋為了坑害南軍,把南方調上來的軍隊,悉數安排在危險的地區,自己坐擁重兵,觀望不救。我家祖上帶著千餘人(寧波昌國衛戍軍),力抗數萬日寇,全軍覆滅,剩下十幾個人出來報信,還因此被冠以失軍之罪,貶為庶民。所以家族組訓有一條,回回之仇不可忘,就因為麻貴這個穆斯林坑爹貨。(很可惜,這個事件正史是沒有的,都被麻貴瞞下來了)(根據家譜,調整完畢。)

雖然說家譜不能當正史看,但是我家族人為什麼到了今天,一提到綠教的事情,都會微微一個冷笑,想起組訓來呢?是什麼樣的仇恨讓我們家記到今天!

刷粉吸粉不可恥,請正大光明的刷,正大光明的吸,不要以抹黑我們的民族精神人物為手段,認認真真的說一些客觀的事實,別人會認可你的,何必故弄玄虛做驚人之語!

你這種氣急敗環的嘴臉,無非是因為你吸粉不夠,想儘快開始營銷而苦於無期的惱羞成怒啊!有種你開了評論,看多少會罵你,多少人會捧你。

我之所以這麼忿怒,就因為你的抹黑,已經抹黑到我家祖先的頭上,我再忍氣吞聲不站出來,那跟汪偽漢奸有何區別,跟賣祖宗求太平的走狗有何區別!

媽蛋,本來以為自己已經心靜如水,沒想到還是性如烈火,唉。

———————————獵魔人沒完沒了的分割線—————————————

附錄家譜幾處:

嘉靖間,倭寇猖獗,祖公(第一代)為萊州衛指揮同知,奉調南下,與戚繼光、俞大猷等守寧紹台三府。時海龍部賊寇勢大,初戰頗不利,戚將軍乃請練新兵,俞大猷南下守溫州,祖公留守台州,為昌國衛指揮。乃選精汰劣,以北方三所之兵,合為一軍,戍守昌國衛所、台州、椒江、天台等地。賊聞北軍新至,乃聚眾六萬,犯三門。祖公不及合兵,以一千七百人據守城關,探知倭賊輕而無備,至夜營中歌舞取樂,乃縱火燒營,遂大敗之。斬敵小目十數人,斃敵數千,賊因不敢犯昌國衛。

嘉靖四十三年,倭賊吳平復反,海賊聚眾數萬迫番禺,祖公(第二代)乃樹戚將軍旗號,設疑兵,賊不敢進。先,祖公奉命以昌國衛所兵二千二百入廣剿倭,歸戚將軍麾下,前驅。至梅嶺,俞大猷所招倭酋吳平復反,據梅嶺,欲圖廣州自為國。祖公兵至,吳平恐,棄關而逃,曰天兵何其速也。至番禺,賊來迫之,因疑兵不敢進,祖公乃合廣西兵出戰,以三千七百人,直突奮戰,賊目多被斬落,賊眾大潰,驅殺之,落水溺死者無數。計斬敵小目七十八人,斃賊九千餘。已而戚將軍至,與俞大猷合兵,遂滅吳平。

萬曆二十五年,祖公(第三代)奉調率昌國衛所兵一千一百,赴朝鮮國討賊倭。甫至王京,聞南原被圍,乃請戰。麻貴命三指揮僉事部兵同去,期曰,拒敵一日,大軍必至。祖公奉命急趣南原,與楊元合兵奮戰,抗倭賊數萬之眾,苦戰三日。麻貴逾期不至,握兵三萬觀望不前,南原馬軍二千,步軍三千,悉數戰沒,南原隨陷。楊元欲死節,祖公曰:將軍豈可死於賊手,當整軍再戰。以十數騎,護楊元,自挎弓斷後。倭賊數百人追不舍,立馬射之,射殺倭將一人,倭賊數人,乃脫。至王京,陳愚衷棄全州逃回,敗軍入城,人心惶惶。麻貴不思進而欲避賊,適後師至王京,乃稍振。以失軍之罪囚南原諸將校。祖公以先祖父舊勛得免,免為庶人,楊元等七人皆被斬,抗戰之將被戮,畏縮避賊者受勛,何其冤也。乃立訓:回回者無信義,此仇不可忘之。

崇禎三年,清軍敗祖大壽,逼京師,祖公侄(第四代)為指揮僉事,領(昌國衛所戍兵七百)一千二百人勤王。至東南郊,與江西兵數千人為清軍所遮,戰不利。帝敕滿桂出戰(這時袁崇煥已經下獄,滿桂是全軍指揮),與外援連結。滿桂以清軍勢大不出,帝數促之,猶豫不前。比及江西兵潰,祖公侄領殘兵,向京師奮戰,至永定門外,為清軍重圍,衝殺數次不能脫,乃北望城門哭拜,曰:「臣今儘力矣,願天子萬歲。」翻身復入敵陣,隨歿。親信毛公一人伏屍偽死至夜得脫,欲進城通報,而滿桂閉四門不納,曰恐姦細入。復曰:前日之戰,乃清軍詭計,欲誘我出爾。毛公哭拜城下,叩首而回。不日,遂有帝復促滿桂出戰,而全軍潰敗之事。祖公聞噩耗而哭曰:勤王苦戰而為孤魂,徒一匹夫之懦弱,至不達天聽,悲夫。滿桂若不死,非殺之無以泄憤矣。

家譜並非正史,大家看看就好,當聽故事吧。


言戚繼光只談他前期戰術上的東南剿寇,且只談規模不談戰損,不談為何規模小,不談後期戰略上的備邊平虜。

戚繼光義烏徵兵尚徵得四千精銳,縣村民爭礦械鬥規模可是好幾萬人的,調侃日本戰國村戰還真不是諷刺它。

而且我真搞不懂,為什麼總有智障有「因為他也黑了日本史,所以你們必須接受他黑中國史,不然就是low逼」的想法。

雙標和障眼法玩的真是溜。

跳樑小丑們抱團取暖,若安分在自己圈子鬧也倒罷了,老是跳到圈外聒噪別人,還一口咬定別人無禮在先,這就不能忍了。

什麼精日,凈是精支。


推薦閱讀:

在哪些國家,紋章文化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英國、德國、日本、中國的徽章文化有哪些區別?
如果黃巾起義和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向宗最終奪取勝利,會發展成中世紀時期西歐式的宗教形式嗎?
看了大河劇《太平記》以後,發現對主角足利尊氏的家世描寫很簡略,沒怎麼看懂?
關於《影武者》中的一些日本戰國歷史的問題?

TAG:歷史 | 日本戰國 | 戚繼光 | 明朝歷史 | 上杉輝虎謙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