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俄羅斯射廉價火箭賺不到錢,中國選擇另起爐灶》這篇文章的描述內容?

請看網址來源:俄羅斯射廉價火箭賺不到錢,中國選擇另起爐灶

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描述內容?


謝邀,基本屬實,沒看出明顯問題。


方便閱讀,轉載全文:

原標題:俄羅斯射了這麼多火箭還賺不到錢,中國選擇另起爐灶

俄羅斯航天不行了?昨日《參考消息》刊登了俄羅斯連塔網記者安德烈·鮑里索夫的文章,提到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最近親口承認,俄羅斯在航天領域趕不上美國。

報道稱,羅戈津5月27日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羅戈津(資料圖)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印象中的俄羅斯還是一個航天強國。作為一個能維持一套獨立全球定位系統(雖然經常宕機)和掌握覆蓋全球的軍用全球偵察、通信能力(雖然經常因為衛星爆炸、老化出現死角)的國家,俄羅斯絕不是這位記者說的那樣,「無法被稱為航天大國」。

然而,鮑里索夫文章里至少有一點沒說錯:「即便算上出口火箭發動機和向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出售『聯盟』號飛船席位的收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市場上佔據的份額依然不超過1%。」

文中也提到,2015年俄羅斯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佔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羅斯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幹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這就是羅戈津所說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1/9」說法的所指。

我們不能單純地把航天視為一門生意,但光就商業航天來說,母庸諱言俄羅斯確實並不成功。

航天發射市場,聽起來高大上。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行當今天已經變成市場極度飽和、幾乎賺不到多少錢的狀態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羅斯、烏克蘭、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各國都拚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俄羅斯當時還和烏克蘭聯合成立「海上發射公司」,準備在靠近赤道的地方發射火箭,使用按照美蘇全面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裁撤下來的洲際導彈來發射衛星,幾乎就沒什麼成本。中國也從「亞洲一號」衛星開始,使用長征2號、長征3號來承接國外發射任務。尤其是「銥星」發射,讓當時經費緊張的航天部門得以完成長征2號一箭多星的改裝。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先是美國炮製了《考克斯報告》,稱用來發射「銥星」的長征2號火箭就是「東風-5B」多彈頭洲際導彈——隨後得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中國所有民用商業航天發射,都是軍事航天和洲際導彈研製的掩護。從此,美國不準中國發射自己的衛星——這個制裁越來越緊,到後來乾脆不讓中國發射任何帶美國部件的衛星,國際市場上現在幾乎沒有這樣的衛星,除了中國國產的。

然而在俄羅斯這邊,事情是另一番模樣——無論如何,都擠不進國際衛星市場。

眾所周知,至今俄羅斯微電子技術仍處於相當難堪的境地,其生產的相關產品在商業市場上完全無法與西方競爭。即使在軍用領域也是如此,2015年遭到制裁後,人們發現一個尷尬的情況,前幾年引進西方電子設備生產的戰鬥機被部署到與西方對抗的前線,而禁運後被迫完全「國產化」的新型戰鬥機卻被留在後面,因為性能上比前者要差了一截。

基於這個最基本的原因,俄羅斯的衛星平台顯然不可能具備與西方競爭的能力。而這是商用航天市場上利潤率最高的部分——通訊衛星的一個轉發器一年出租費用就高達一億美元,衛星本身算上發射費用可能也就幾億美元,一年回本並賺錢很正常,如果能在軌使用10-15年,利潤率遠超1000%。2014年,衛星服務業收入已經達到1229億美元,從2009年開始,這個行業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4%,可以想像,壟斷這一行業的幾家西方公司從中牟利多少;同樣可以理解,壟斷國際衛星市場的少數幾家公司會千方百計阻止新的競爭者加入。

俄羅斯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據報道,目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火箭價格為5400-6200萬美元。眾所周知,這家「太空探索」公司是美國「高科技私企」的典範。然而,由於其與航天局關係密切,它能從美國航天局直接免費獲得許多關鍵技術,且有大量航天局提供的訂單。且「獵鷹9」完全採用商用標準,按照傳統的運載火箭標準,它的可靠性安全性是相當可疑的,但這並不影響媒體吹捧它。

「獵鷹9」運載火箭(資料圖)

「獵鷹9」現在的價格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這就讓俄羅斯非常難堪。他們的「質子」運載火箭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號」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此外,印度也帶著造價1億美元以下的運載火箭進入世界航天發射市場。這更是讓俄羅斯主力中型火箭「質子」受到兩重夾擊。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質子M」火箭近年來事故不斷,甚至發生連續爆炸事件,蘇聯時代積累下來的良好聲譽已經被敗壞殆盡。

俄羅斯主力運載火箭「質子M」

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上面提到7000萬美元的總價格里,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這個費率比前幾年剛剛進入市場,去年也發生過一次爆炸的「獵鷹9號」還要高得多。

俄羅斯質子-M火箭自2001年首發開始,到2014年3月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失敗那些……

2013年7月2日,俄羅斯的質子-M火箭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後不久就發生了墜毀,其攜帶的三顆導航衛星也因此報銷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羅斯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當然,俄羅斯也有一些利潤率還好的發射項目,例如出租「聯盟」飛船席位給外國宇航員,送他們去國際空間站,以及向國際空間站發射貨運飛船等。

俄羅斯「聯盟」飛船的運載火箭是從當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R-7一路發展而來

此外,向美國出售RD-180火箭發動機也還是相當有利可圖的。

只不過,隨著美國自行研製的貨運飛船和新一代載人飛船以及替代RD-180的新型發動機的出現,這兩個項目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會消失。

那時,俄羅斯可真就成了給西方衛星壟斷聯盟打工的「伏爾加河縴夫」咯。

不過話說回來,看到俄羅斯現在的樣子,我們就能理解中國航天的策略了。

正如筆者以前在其它文章里提到的,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策略是:「另起爐灶」。這也要感謝西方長期對中國的孤立,企圖將中國排除在國際航天市場之外,否則我們可能和俄羅斯一起成為西方商業航天公司的「打工仔」了。

中國近年來開始了新的征程。既然美國搞出了「一片美國晶元也不能用中國火箭發射」的政策,不讓我們上商用發射的餐桌,那好,我們就掀翻這桌子,順便連衛星服務市場也掀翻桌子。

與俄羅斯相比,中國掌握了獨立的衛星設計、製造技術,且國產衛星的在軌壽命、執行任務能力等方面可以滿足用戶的大部分需要,完全可以在西方壟斷體系之外另起爐灶再搞一套。

所以中國現在開始直接賣整套衛星系統,包發射,包運營,包建地面戰,包人員培訓……不是租用,是買斷!雖然最後的價格可能不會比現行價格便宜太多,但是可以讓購買衛星的國家獲得衛星的完全自主權,這對於很多國家來說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目前已經陸續有一些國家購買了中國衛星。假以時日,這將真正掀翻西方的壟斷地位。

中國新一代長征7號火箭將繼承長征2,成為新一代廉價、高可靠、高性能的太空發射工具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已分別向國際用戶成功在軌交付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委內瑞拉一號通信衛星、巴基斯坦1R通信衛星、奈及利亞1R通信衛星及玻利維亞通信衛星採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的通信衛星。

到現在為止,航天市場距離真正商業化還有距離。離開軍用和國家科研項目技術的反哺,商用航天收入支撐不起龐大的研製費用。俄羅斯在這一點上就是最明顯的例證,他們新一代「安加拉河」火箭由於經費不足和產業總體形勢不好導致研製緩慢,至今仍難以取代「質子」火箭。

俄羅斯新一代「安加拉河」火箭至今未能全面替代「質子」發展速度緩慢

中國和俄羅斯會不會在航天領域展開合作呢?可能性很大。

2014年,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就曾表示中國在航天領域發展迅速,2020年後,中俄兩國可以討論開展載人航天項目合作。2015年,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雙方主席會晤後,雙方發表的聲明表示要培育民用航材、航天技術方面的合作。

只不過,雙方的合作方式,至今還沒有清楚的「路線圖」。必須承認,很多俄國人,還抱著一種「優越感」看待中國,這對兩國的合作恐怕是一股相當的阻力。

不過,這篇旨在喚醒俄羅斯航天業危機感的文章中,似乎對有些問題過於誇大,例如,這位記者說「俄羅斯微電子技術水平較低,這意味著,離開外國的支持,俄羅斯研發不出性能可靠的火箭。」同時又表示:「不用指望中國……中國提出的技術交換方案(用微電子技術換髮動機)對俄羅斯來說太不公平,因為中國的微電子技術不足以與美國媲美」。

然而顯然這位記者並未提到,被他的文章吹上天的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全箭的電子設備幾乎都是商用標準,而不是航天標準,理論上說,該火箭安全性問題上大概和俄羅斯那頻頻爆炸的「質子」火箭沒啥差別(現在獵鷹9的發射次數還不算多,所以僅有一次發射失敗,但長遠來看,很難樂觀)。然而那又如何?在該火箭幾次成功「回收」第一級之後,還是被吹噓為「奇蹟」。

或許這便是一些俄羅斯和中國媒體的通病了——不給美國和西方跪一下就不能顯示自己的「獨立思想」……聳肩。


這事情還要你關心的阿

朝鮮都問過你的阿,要送你個俄羅斯妹子阿


大概是那個論壇流出的釣魚文吧。

數數每個國家每年打幾發火箭很難么。。。。。

各個國家火箭價格網上也都查的到

祝西方繼續壟斷咯,俄羅斯繼續1%咯

美國現在還得6000萬一個人的價格讓毛子提供上下ISS服務

毛子自己還在出口火箭發動機給美國

歐洲還直接進口整枚火箭去法屬蓋亞那發射

毛子最近摔得火箭大多是都是俄羅斯聯邦政府的發射任務。為什麼,就是因為國外客戶那裡利潤比較高,所以認真。俄羅斯政府給的價錢太低,所以不少都是用庫存火箭應付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發射失敗的衛星成功入軌??
微重力衛星相比普通衛星是不是會多耗費更多能源?
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核、中核建等幾大軍工集團的工作體驗差別?
如何振興航天恆星科技有限公司?
如何看待劉慈欣在內的文化名人被定為「火星大使」(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宣傳推廣工作代言)?

TAG:天然衛星 | 俄羅斯 | SpaceX | 中國航天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