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沒有稱帝,怎麼還是會被扣上漢賊的帽子?
是不是古代文盲多,人們不看正史只聽書。
《三國志》的作者 礙於晉朝以曹魏為正統,所以曲筆。
《後漢書》的作者就沒有這種顧忌,截圖的第一句最要命:受密詔誅曹操!
接著幾乎句句都是 :
xx 誅曹操(以曹操為賊也);
曹操自為 xx 官(非天子之意也);
曹操殺 xxx(擅殺大臣,皇子,皇后,這不是漢賊誰是漢賊?);我覺得答題到了 @袁本初這裡,已經接近真相了。後世史家確實有吹捧開國之君的習慣,曹操篡漢僭越的事做的多,卻單單沒稱帝,曹丕篡了漢,老子曹操背鍋成了「漢賊」,教人淚目。其他答主各有點睛之論,我就不一一列舉。若要我再來給個答案,我必然是狗尾續貂,不寫也罷。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招來曹粉反駁,比如這位:@慕容晨曦。雖然你也有客觀之論(例如評論原話:真要批老曹,明明有徐州屠城、官渡殺俘兩樁大罪可批,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是沒法洗白。),在這個話題上,就不客觀了。是的,我就是回復給你看的。
可能是《三國演義》劇情影響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會相信:當時天下沒人願意管獻帝劉協,只有曹操一個人願意去迎劉協。
甚至於看了史書,看到劉協等人缺糧的事,更多的人願意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沒有曹操,劉協就會餓死。我喜歡做的事就是擺史料。所以請大家一起看看:建安元年,從正月至九月,劉協從安邑到雒陽到許都這段時間中的歷史事件,包括曹操的表現(我看這裡,不論是曹粉還是曹黑,沒幾人知道或在意這些細節。)。【正月】自上個月,劉協從陝縣渡過黃河,抵達河東郡安邑縣(郡治,太守王邑,涼州名士),便派太僕韓融前往李傕處求得和解。李郭二人放棄追逐。七日,劉協在安邑縣舉辦郊祀,大赦天下,改元建安。本月,曹操派部將曹洪前往安邑朝見天子,在中途就被董承+(袁術部將)萇奴所阻擋,無功而返。——其實這段《武帝紀》的史料沒有地點記載,董承時在安邑,不知道怎麼和袁術部將聯合起來。假設曹洪行至河東,前路被阻,而袁術不斷其歸路,那也太仁義了。所以講道理,這段史料看起來有點假,也只能姑妄信之。陳志《董卓傳》:是時蝗蟲起,歲旱無谷,從官食棗菜。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
范書《皇后紀下》:(伏壽)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棗栗為糧。
我們讀史書,要把每個事件對應到時間點上去,這樣才是真相。
不懂讀書的人,便以為:劉協等人從三、四月開始餓肚子一直到八月,曹操來了才有的吃。想想也不可能嘛!一大幫人絕對不可能坐以待斃,肯定要派人去周邊搜刮糧食的。二十二日,車隊抵達雒陽。但是因為宮殿還沒修好,劉協暫時住在故中常侍趙忠的宅院里。陳志《董卓傳》:(楊)奉、(韓)暹、(董)承乃以天子還洛陽。出箕關,下軹道,張楊以食迎道路。
陳志《張楊傳》: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還舊京,糧乏。(張)楊以糧迎道路,遂至雒陽。
袁紀:是時糧食乏盡,張陽自野王迎乘輿,賑給百官。
袁紀:丙辰,行至雒陽,幸故常侍趙忠宅。張陽治繕宮殿。
請大家注意:此時,劉協等人又出現缺糧的情況。
范書《獻帝紀》: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這是本年第二次缺糧的記載。糧食問題怎麼解決的?只能是張楊等人解決的啊!
因為有「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的記載,所以曹操能來雒陽,顯得難能可貴。其實史實真相是這樣的嗎?請見八月事。還需要一提的是,本月,董昭撮合楊奉與曹操結盟,楊奉大喜,表奏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爵費亭侯。陳志《董昭傳》:(楊)奉得書喜悅,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
陳志《武帝紀》:夏六月,(曹操)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
話說這個董昭偽造曹操書信這個段子也是疑點重重。董昭和曹操非親非故,動機難明。
【七月】十四日。二次大赦天下。十六日,祭祀雒陽太廟。
諸位,看到「祭祀」這兩個字時,誰還會相信此時的劉協會餓肚子呢?(曹粉的感人史料:曹操不來,劉協就是餓著肚子。)【八月】
朝廷剩下的就是韓暹與董承爭權。董承勢力弱小,便想出結交曹操為援的方法。陳志《張楊傳》:(張楊)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楊當捍外難,何事京都?」遂還野王。即拜為大司馬。
陳志《武帝紀》:(楊)奉別屯梁。范書《董卓傳》:乃以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暹與董承並留宿衛。
范書《董卓傳》:(韓)暹矜功恣睢,干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
黃門侍郎丁沖是曹操老鄉、故交,也寫信勸曹操進京。
陳志《曹植傳》裴注引《魏略》:(丁儀)父(丁)沖,宿與太祖善,時隨乘輿。見國家未定,乃與太祖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時矣。」
自此,曹操才率軍前往雒陽。
加上荀彧也勸曹操去迎劉協遷都許縣,綜合一下:曹操去雒陽,就是為了奪權。曹粉所謂」唯獨曹操忠心論「,我看還是免了吧。關於曹操迎帝的事,曹粉還有「曹操送糧」論,殊不知歷史真相是:曹操此行也並未帶多餘的糧食。史料見下:後面的事就簡略一下。陳志《賈逵傳》裴注引《魏略》:會太祖為兗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楊)沛謁見,乃皆進干椹。太祖甚喜。
曹操進京後,就配合董承奪權,將司隸校尉韓暹趕走;
八月十八日,曹操以司隸校尉的身份賞殺大臣(名單略);韓暹投奔梁縣楊奉後,曹操又用董昭之計,送禮給楊奉表示友好,楊奉故未起疑心,以為曹操是盟友。曹操再向劉協提出遷都許縣的建議(理由是:許縣有糧。),劉協同意。因為劉協身邊的董承、董昭、丁沖等人都同意,何況劉協也知道楊奉、韓暹都是白波黃巾出身,對他們反覆難制的行為亦無好感。二十七日,劉協前往許都。楊奉得知,率軍追趕不及。次月(九月)七日,劉協抵達許都。將本年的事綜合一下:正月至四月,劉協等人在安邑,主要是吃的是太守王邑提供的糧食,河內太守張楊等人也有貢獻。五月至六月東歸途中,劉協等人是依靠張楊提供的補給,返回雒陽。七月至八月,修建宮殿的功勞有張楊、劉表。而吃飯的問題,史書沒有記載缺糧是怎麼解決的,可以想像得到,劉協的」東漢帝國最高統治者「這個招牌是餓不死的。乃至曹操進京,曹操是採納荀彧的建議,並相應董承、丁沖的號召,哄騙楊奉化解敵意,最終順利完成荀彧規劃的目標。本年的歷史真相就是這麼簡單。請不要曲解成:天下只有曹操一人忠心;曹操送糧讓劉協餓不死;曹操唯獨對得起劉協。打個比方。曹操拿漢家品牌做生意,時機成熟時便把公司權力部門全部換上自己的親信,賞原董事長一口飯,留一條活路,就成了對得起他,未免邏輯奇葩了吧?好吧,這個問題確實很無厘頭,客觀地說叫曹操「漢賊」不算冤枉他。因為他利用前政權的資源為自己政權獲取好處,他的身份也是漢臣,並且是以漢朝的名義「奉天子以討不臣」。當然也有不願意尊奉漢朝正朔的,準備另創新王朝的人,他就是袁術。----------所以,一時間袁術眾叛親離,從天下最大的諸侯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術爸給大家作了活生生的例子。即使是劉備也是打著為興復漢室的旗幟和口號來拉攏人心和招攬人才的,走的是一條沒有曹操的曹操路線。孫權不也是要為漢家「除殘去穢」嗎你懂對於當時人而言漢獻帝的意義嗎?我漢獻帝威武!一眾所周知,曹操在建安元年從洛陽迎接天子到許後,曹操才開始自立旗號,擺脫與袁紹半獨立半依附的關係狀態【自190------195年關東軍閥的爭鬥,都是以袁術、袁紹之爭為核心的。】,這也是袁紹在收到曹操以天子的名義下發的責備信後惱羞成怒的原因所在。迎接天子後,曹操的事業上了一個新台階。天子的作用,用不著多說了,在建安元年後,多少人是沖著天子去投奔曹操說不清楚…………荀攸、郭嘉、賈詡,網路上盛傳的五大謀士有三個是在建安元年後投靠曹操的。還有鍾繇、建安二年扶鄉里老弱回許的趙儼建安初從劉表哪裡討回來回到家鄉並 出仕的杜襲、建安初年,率領部曲向曹操示好的李通,張綉在官渡之戰前投降曹操,也是考量過天子和名分的問題的。還有在袁曹之爭尚不明朗、勝負未分的情況下,幽州的鮮於輔、閻柔就向曹操示好了。更不用說以天子的名義大挖江東牆腳挖過來的三公級別的王朗、華歆。我舉的例子多數是建安初年-----------也就是袁曹之形勢不明之前投靠曹操的例子。@黃粱說了至於著名的衣帶詔事件,我們也不能說《三國志》處處避諱曹魏。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這個相當熟悉卻又很陌生的事件。第一:詔書的問題。說如果說漢獻帝真有密詔讓劉備、董承誅殺曹操,那麼詔令是真么下達的?密詔這件事情可疑之處在於:要弄清楚東漢皇帝下詔書是否如後代那樣有所謂的密詔。衣帶詔我是不相信的,皇帝詔書是要尚書的統一格式的詔板書寫的,詔板怎麼放進衣帶中,我無法想像:【按光武帝紀和何進傳】,東漢皇帝有下過類似帛書之類的詔書嗎?另外頒賜詔令除了皇帝用璽先封詔板(第一封,這皇帝六璽也不一定再皇帝手中,有符寶郎專門保管);還要尚書台的尚書令加印重封(第二封)才有效,這密詔能經過這些法定程序到董承這個相當呂不韋的人手上嗎?總不能什麼都沒有給張布帛寫幾個字就算密詔吧,你董承拿出去也得其他人相信不是?曹操控制劉協都到內外宿衛,莫非曹氏親黨了,劉協這密詔是怎麼經過法定程序到董承手上的啊?第二個疑問《三國志》的記載問題:《先主傳》是這樣記載的「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資治通鑒》也是這樣寫的,多了個「辭」那意思可就大大不一樣啦。說是受皇帝密詔誅殺曹操的只有《後漢書獻帝紀》而已。如果說陳壽寫史時參考的《魏書》和《魏略》為曹魏避諱,陳壽寫《武帝紀》是不得已而為之。那麼《蜀志先主傳》就沒有必要避諱,可是劉備也沒有說是接受皇帝的詔令剷除曹操,如果真有皇帝的密詔,這對劉備來說是很有用的政治口號和旗幟。可以廣為宣揚的。但是劉備的表文只說曹操凶悖,他和董承曾經圖謀誅殺曹操。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第三個:董承的動機。春正月壬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謀殺曹操,發覺伏誅。初,承與劉備同謀,未發而備出。承謂服曰:郭汜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吾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須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猶是也。」服〔曰〕:「惶恐不敢當,然兵又少。」承曰:【興事訖,得曹公成兵,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者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吾腹心辦事者。輯、碩皆被誅。-------------袁宏《後漢紀》這樣說來是很正常的權力傾軋而已。而不是皇帝下詔令。PS-----------------------------------黑一發董承,【後手持縑數匹,董承使符節令孫徽以刃脅奪之,殺傍侍者,血濺後衣。】《後漢書 皇后紀下》第四個問題:殺了曹操之後,不說其他地區,獻帝有把握控制許昌嗎?曹操若死,袁紹必定得利。最大的可能就是落在袁紹的手裡。那麼獻帝和袁紹的關係如何呢?不說曹操和獻帝關係如何,至少袁紹和獻帝的關係要差勁一些。首先是諸侯討董時期,董肥肥排了韓融、陰修、胡毋班、吳循、王瑰巡幸關東,勸其罷兵。結果只有韓融沒死,袁紹派手下王匡宰了三個長安朝廷派遣 的使者。後來,袁紹覺得劉協遠在關西,誰知道是不是掛了。。。準備立劉虞為為天子,不承認漢獻帝。不但如此,袁紹還放出謠言說漢獻帝不是漢靈帝的兒子。。。。。。後來更是想讓耿苞勸進自己做皇帝,沒想到往常因為一個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吵上半天的謀士們對於這件事的意見卻是出奇的一致,都反對並且說耿苞妖言惑眾。不得已,袁紹至少殺了耿苞謝眾。拿《讓縣自明本志令》說曹操是大漢忠臣也是無解。。。。。。那是一個權臣在作秀而已,政治家的話都能相信啦。。。。。。就算他說的是真的,哪能用來說十年後的曹操也是忠臣。要知道只有天子才能修建三台的。曹操也一下子建了銅雀、冰井、金虎三台。想幹嘛呢
至於說曹操沒有稱帝的想法,怕是過於一廂情願了。漢代許慎《五經異義》:「天子有三台:靈台以觀天文,時台以觀四時施化,囿台以觀鳥獸魚鱉。」
詔書並十四州,復為九州。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
建安十九年
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十一月,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後廢黜死,兄弟皆伏法。
十二月,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頭,宮殿設鍾虡。建安二十年
冬十月,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建安二十一年
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
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五月,作泮宮。六月,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沒有曹操稱公、稱王,哪裡有曹丕水到渠成稱帝?
曹操晚年的局勢並不是很好,不是不想稱帝,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而已。建安十八年曹操成為魏公,然後不久就有伏皇后之事發生。。。。。。。漢中勉強 打下來了。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曹操成為魏王之後,然後就發生日食了。。。。。。。漢代流行天人感應,發生日食是對執政者的警告。。。。當時人會不會認為這是老天對曹操的懲罰呢?
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然後翻過年來,建安二十三年,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就反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然後九月,鄴城魏諷就反了。。。。。
搞定關羽後,他的身體也不行了。。。。。說曹操想稱帝無關乎黑和粉,他沒有資格稱帝嗎?這又不丟人。話說這個問題,我覺得題主的邏輯關係沒理順,怎麼讀都感覺彆扭。
正因為曹操沒有稱帝,他才有機會被叫做漢賊。曹操不是漢朝純臣,有諸多僭越之舉,這點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就不多說了。關鍵是曹操一生從未稱帝,或者說他的官銜始終是在漢朝的政治框架內晉陞的,所以人們才可以站在漢朝的立場,去評價曹操的行為。
如果曹操真的稱帝了,那就是一個常規的開國君主,一切以新建朝代的開國之君為標準進行評判。好像後世沒什麼人說劉邦或者項羽是秦賊,也沒有人認為楊堅是周賊或者李淵是隋賊,南北朝皇帝一茬茬換得跟韭菜似的,也沒有那些這個賊那個賊的。因為人都不跟你玩了,自己建立新國家自己當皇帝爽一把,你有什麼立場說人是賊?
最後吐題主一槽,你認為周瑜是不看正史只聽書的文盲?因為當時就有人叫他「漢賊」。
比如,赤壁之戰前,周瑜曾說: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孫權聽完周瑜的演講,便拔出利劍砍桌子: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建安十七年,荀彧死,劉備聽到消息之後,還嘆曰: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不過,敵對勢力稱曹操為「賊」,是一種政治需要,不可當真。但曹操迎奉皇帝,又不交還權力,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這就是出頭鳥,總會被一群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拿槍打。
可實際上,如果建安四年孫策偷襲許都成功,將漢獻帝接回家,那麼,他就是孫賊。
袁紹如果另立劉虞為帝,那麼,他就是袁賊。
其實,自董卓入京,東漢政府就已經失去政權實體,不論落到那個軍閥手中,它都必然淪為傀儡政權。而那個掌控漢獻帝的人,不管是誰,都逃不開被眾軍閥唾罵的局面。
曹操只不過是做了大家都沒能做成功的事情,然後被罵了個爽而已。
但是,曹操究竟是不是「賊」呢?
我認為,是的,曹操確實有偷國的行為。
居住在許都的漢獻帝,政令不由己出,百官不能任命,國家的一切事務,他都沒有插手的餘地。就好像你好端端在家坐著,忽然有個人走進來,笑眯眯的安排你看電視,然後粉刷你的牆壁,吃你的糧食,和你的老婆上床一樣,表面上,家還是你的,但實際上,你什麼都說了不算。
可是,就像我剛才說過的,在建安的那二十五年里,這個早就失去了實體的東漢政權,把它交給任何人,都不可能更好,甚至有可能更糟。
只不過,大家都沒有得到那個做「賊」的機會,只有曹操得到了而已。
所以,魯肅說「漢室不可復興」,此言確實非虛。謝邀。
不同意 @袁本初的看法。
稱帝並不能必然洗白,譬如篡位界前輩,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先行者王莽同志,雖然順風順水稱了帝,賊名之遠揚,恐怕老曹尚要遜色三分。
當然,若嫌王莽同志國祚不永,橫遭惡名,我大晉好歹蠅營狗苟綿延百餘年,司馬宣王父子的名頭恐怕也不怎麼高明罷?
何為賊?賊者,盜也。何為盜?盜者,利私物也。
以時人的道德價值觀衡量曹操,是否為於漢為賊?
毫無疑問。
除了真心實意相信《讓縣自明本志令》的小清新,縱觀史料,不得不承認,曹操從迎立漢獻帝之時便在陰私自利。《後漢書》:
建安元年……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庚申,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
可見,曹操的大權獨攬,並非出於漢獻帝心甘情願之授予,而是靠著大開殺戒,拷略三公的全武行暴力奪取,其本質與董卓並無二致。建安元年已然如此,其後種種不消多記,直至稱公建國,圖窮匕見,逼死荀彧,屠殺百官,鬧到尺土一民,皆非漢有。縱觀曹操始末,高舉漢家的招牌做曹家的生意,真是掛羊頭賣狗肉之典型,打著紅旗反紅旗之模範,此盜之極致,莫非得了便宜還想賣乖,名利雙收,免於一賊稱么?
古來篡位者多矣,為何名頭最臭者首推操、莽?蓋二位皆因人為業。且看劉邦、劉秀、朱元璋等,揭竿而起,與前朝勢不兩立,戰而勝之,何盜之有?再看楊堅、李淵、趙匡胤等,雖有盜行,卻於篡位後用自家招牌剪滅群雄,一統江山,即便如此,如楊堅者尚有得國不正之譏,一生打著漢家旗號,享受挾天子以令諸侯福利的老曹豈望洗白乎?
試想,倘若老曹在蕩平北方後即篡漢稱帝,而後席捲江南,蕩平巴蜀,一統天下,即便傳個三世四世而亡,會落下如今的名頭么?
可嘆老曹,有賊心沒賊膽,又想著子孫萬代,又想著名垂千秋,於是乎一頭洗白文章煌煌出爐,一頭篡位手段刻刻加緊,口嫌體正直,綠茶婊姿勢如此,真是越描越黑,不是賊也成了賊。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您說您王莽的勾當幹了個遍,還想得個文王的名頭,如此豐滿的理想,自然難免於骨感的現實。唉,機關算盡太聰明。
活該。哇塞,30多個回答了,感覺角度姿勢都不那麼對啊~ 我只能強上了!
曹操之所以被稱為「賊」,是因為他沒有統一天下,並且二世、三世地傳個100多年,所以無法控制對他不利的言論。
什麼是「賊」?在魏國的宣傳資料裡面,劉備孫權那邊都是賊。初,亮出,議者以為亮軍無輜重,糧必不繼,不擊自破,無為勞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麥以奪賊食,帝皆不從。(《魏書》)
看見上面這個「賊」字了吧,指的是「山野村夫」諸葛亮帶領的蜀漢部隊~
中軍、征南,攻圍江陵,左將軍張郃等舳艫直渡,擊其南渚,賊赴水溺死者數千人……(《魏書》)
這裡的「賊」就是渣權的部隊了。
同樣的,在蜀漢和東吳的宣傳資料裡面,曹操一黨都是大大的「賊」。例子太多,前面的答案舉了無數,我就不啰嗦了。
總之,任何統治者在敵人的宣傳資料裡面,形象都是負面的,都會被稱為「賊」。比如元末明變時,劉福通、徐壽輝、孟海馬、芝麻李等人,在《元史》的記載中都稱為「賊」,而《明史》說他們叫「紅軍」,或者「香軍」。更直接的例子,我軍以前在委員長的宣傳資料里叫做「X匪」~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不被叫做「賊」呢?很簡單,消滅所有敵人,統一天下。這樣對自己不利的宣傳資料就無法流傳。同時子孫還得爭氣,把這個統一的朝代持續下去。否則那些不利的材料還會冒頭。
正面的例子,自然是我們的朱重八了。他也是元末民變的一員,從加入郭子興開始發達,與劉福通、徐壽輝、孟海馬、芝麻李等人性質是一樣的。但有人說朱元璋是「賊」嗎?《新元史》裡面,連郭子興都跟著洗白了。
辛亥,穎州妖賊劉福通作亂,陷穎州……
蕭縣妖賊芝麻李等作亂,陷徐州……羅田妖賊徐壽輝等作亂……二月己亥朔,定遠人郭子興作亂,陷濠州……閏三月甲戌朔,鍾離人朱元璋從郭子興於濠州……《新元史.惠宗本紀》
看見了吧,描述其他人作亂都是「賊」,到郭子興朱元璋這裡就是「人」了!元朝的記錄是明朝人整理的,當然不會讓郭子興朱元璋背上賊名。清朝的時候有個叫庄廷鑨的不知好歹,修《明史》膽敢保留」奴酋「、「建夷」等稱呼,結果晾成超級大血案。
反面的例子就太多了,司馬家建立的晉朝可以算一個。司馬炎成功統一了中國,可惜子孫不爭氣,沒多久就諸王內訌,山河破碎,偏安一隅,最後還被劉宋取代了。所以司馬家在歷史上也是「賊」性深重。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同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答,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世說新語.尤悔》
劉宋編的《世說新語》裡面,司馬家的後人都要高呼,我們家干出殺曹髦這樣的亂臣賊子事情,怎麼能長久呢?字面下的意思自然是說,劉裕把司馬皇帝趕下台,自己當皇帝,是無比正義的,是司馬家罪有應得的。大家都懂的。
樓上一個回答說:可實際上,如果建安四年孫策偷襲許都成功,將漢獻帝接回家,那麼,他就是孫賊。
袁紹如果另立劉虞為帝,那麼,他就是袁賊。
這種假設是不完整的,應該說,最後孫策、袁紹都失敗了,他們才是孫賊袁賊。如果他們成功開國立號,統一中國,並且子孫爭氣,朝代傳了個百來年,他們就不再是賊了,而是一代英傑。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第一,人是很複雜的。他做的事也有好有壞。某些方面確實不符合道德。對於他的評價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慢慢成為一個符號。第二,誰喊他漢賊。當時喊他賊人的無非是政敵和瞧不起他的人。政敵當然就包括蜀漢和東吳。還有就是所謂儒學文人。但是文人也沒罵他賊。只是不滿要當權臣。哪個朝代的官員,除了忠心劉協的,對曹操這件事是沒態度的。直到荀彧死。士人就開始勸他晉王。逼荀彧死是個節點,晉王另一個節點。離年代越近越相對客觀。魏晉南北朝唐宋,對他稱呼是什麼。「魏武」「曹操」「曹公」「王」「孟德」。李世民都說他魏武。對他的評價也都是讚美,分析他為什麼沒能力稱帝,魏國為何沒有統一。但是明清時期,皇權達到頂峰,所有權臣都要拿出來罵一罵。所以,罵商鞅,李斯,霍光,王莽,董卓,曹操,司馬懿,王安石。但是大多也是借諷隱喻。不過為什麼曹操的名氣大呢?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多歷史改編成小說評書,那個時候人能理解什麼叫做一人扛起江山嗎?所以臉譜化歷史人物。越來越多的平民能聽故事,看小說。至於曹操為什麼是漢賊,他們也不一定說個所以然,因為小說里他是反派。但是精英是怎麼想的,跟這個沒有太大關係。其實曹操跟維護統治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因為他對立的是劉備諸葛。諸葛道德那麼高尚,你們忍心說他是壞人嗎?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
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郗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你以為這種劇情是羅貫中虛構的?上面那個故事節選自《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天下寧有是邪?
曹操一生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確實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但是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曹操在那個時代僭越,當了魏公、魏王,我還能理解,因為曹操戰功顯赫,平定各路諸侯,讓東漢的旗幟能夠繼續飄揚;但是身為臣子卻殺了皇后、皇妃、皇子,欺凌皇帝。難道還不能讓人罵他兩句?
我亦不知命在何時!
這句話與「汝何故生我家!」相比,無可奈何的程度恐怕不遑多讓吧。
這,原來還真是連罵兩句都不行啊。
我都說了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了,你覺得這個評價不好,應該寫成千古完人、萬世聖人,那你去找陳壽啊。
當你不擇手段地奪取你不應該享有的地位,你就要承擔罵名。欲帶皇冠,必承其重。難道在你們眼裡曹操是個沒有擔當的人?是個不想承擔後果的人?
我有說過忠臣活該被殺全家?岳飛、于謙死得那麼慘,後世罵宋高宗、明英宗罵得狗血淋頭,這就是報應啊。
我是很願意相信曹操一開始是想「奉天子以討不臣」,但是曹操後來乾的事,難道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曹操如果真的是一如既往地當大漢純臣,漢獻帝為啥要搞衣帶詔啊?難道劉協是「瘋王」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的原型?
曹操迎奉天子,平定諸侯,在我這種後人看來,由他來當魏公、魏王,是應該的。
但是!!!在東漢,在那個時代,曹操就算立再大的功也不能封土建國!!!白馬之盟啊!!!政治鬥爭是殘酷的,但是身為臣子,卻搞到天子都要和你進行政治鬥爭,你要是真的乾乾淨淨、清清白白,那麼就是天子身上有問題。劉協身上有什麼問題?難道劉協為了給馬丁大爺給予更多的創作靈感,所以就發了瘋,要搞曹操這個大漢忠臣?
身為臣子,當著天子的面,殺了皇后、皇子,是誰給曹操這個權力的?如果你們覺得這是伏皇后自己做死,是她活該。問題是伏皇后為什麼要做這種大死啊?曹操真的是忠臣,難道伏皇后就是賈皇后這樣的人?
那麼你們看到幾十年之後,曹髦被弒的時候,難道你們也會覺得這是政治鬥爭的殘酷,很正常?難道你們也會覺得曹髦要殺大魏功臣司馬氏一家,然後被反殺,也是自己活該?司馬一家真的行為檢點,曹髦幹嘛要殺大臣啊?難不成曹髦其實是劉協的私生子,繼承了「瘋王」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的優良血脈,一如既往地要殺忠臣?
我和你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讀史時,我讀到臣子弒殺皇后、弒殺皇帝、鴆殺皇子的時候,我的感受就是「這簡直駭人聽聞,令我毛骨悚然。這就是亂世。」
曹魏內部沒有什麼人造反?魏諷、侯音我就不說了,董承為什麼死了?金禕為什麼要在許都放火?
孔融也叫「不入流的文人」?「三曹七子」並稱,為「建安風骨」。那麼與孔融並稱的那些人也是「不入流的文人」?你知道崔琰冤死之後,是誰說了那句「使天不雨者蓋此也」?給你們一個提示,這個人還說了一句「奉天子以令不臣」。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原來評論更精彩,本來我以為那幾個人只是對我的答案開開嘲諷、抬抬扛,於是我更新了一下答案寫一下自己的感想也就算了。但是接下來有的評論真是令人讚嘆不已、拍案叫絕。
【你要搞清楚,不是曹操接他們回來,他們還不知道死到哪裡去了。如果是在其他人手中,就沒有曹操那裡那麼長命了,早死不知道多少年了】
嗯,所以你把你失散多年的老爸接回來,你就有權力欺凌他?
【當時魏裡面基本上很少有人會罵他,不然那麼多地方,都沒人造反。所以說,頂對就是一些不入流的文人罵罵而已,像什麼禰衡,還有什麼孔融,這些都是沒有直材實料的,也就嘴上會說兩句而已。】
有沒有人謀反?有沒有人罵過曹操?孔融是不是「不入流的文人」?我就不重複了。
【劉備有實力的,就稱帝了,呵呵,你陰險、虛偽的劉皇叔,就想吞併吳國了,還是陸遜幹得他人仰馬翻,誰都可以贏,唯獨劉備這種陰險、虛偽的小人不能贏,還有什麼關於劉備一個一個就會裝逼,張飛最後沒能死在戰場,而是被手下叛變殺了,這叫天都要收他。】
是是是,說的極是,劉備這種小人活該賣一輩子草鞋!
【關羽連呂蒙都打不過,頭被砍了,三國劉關張三兄弟最裝逼,關張死的最慘,身首異處,這叫自有天收。只說許攸叛變,不說袁紹無能,袁本初是誰,袁家四世三公,曹操又是誰,許攸為何會叛變?袁紹顧忌那是自己沒見識,但是為何曹操下面的謀士最多,名將最多,因為曹操禮賢下士,愛惜人才,這點毋庸置疑。相對劉備,我更喜歡曹操而已。】
是是是,裝逼被雷劈。田豫、牽招、袁渙、陳登、臧霸等等等等表示這輩子就跟定曹老闆了!!!孔融、荀彧、崔琰、楊修、許攸、婁圭表示曹丞相送的「地府單程票」真是貼心!!!
【沒什麼好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你繼續吹你劉皇叔,我才不管你。許攸為什麼叛變是你腦補的吧,你看過三國志么。我為什麼喜歡曹操,就是喜歡他的本色,不喜歡當了婊子還立牌坊的劉皇叔。】
是是是,劉備當了婊子又立牌坊,曹操「漢賊」的頭銜那都是誣衊,大漢魏王就是有權力弒殺皇后、欺凌天子,那是魏王替天行道,是大漢純臣。答主這種人就是向魏王的忠節牌坊丟臭雞蛋的小人、和劉備一路貨色!原來只要是曹操的粉絲就可以讚歎魏王的奸雄本色,而不允許其他人罵魏王是「漢賊」。
【至於你說的造反我是聞所未聞,未敢與聞啊。】
是是是,凡是你不知道的事情都不存在,對吧?凡是你不相信的歷史都是假的,對吧?
【好樣的,哈哈,我是聽易中天先生說的,我認為他比你更了解三國。赤壁變劉備打的,我雖然沒看過三國志,但是也不至於被你忽悠,易中天先生說是周瑜打的,莫非你比易中天先生還要動三國,他可不止讀過三國志,還有列舉很多關於三國的史料。比你拿本三國志就來裝逼,我不用讀,但是我可以通過易中天講的,了解到三國的情況,你讀了又怎樣。總不至於易中天先生說的,可都是有理有據了吧,看你還怎麼拿讀不讀三國志來裝逼。】
【我的觀點就從易中天先生而來,看你還怎麼用一本三國志裝逼到天涯。】
【都喜歡那三國志來裝逼啊,我是聽易中天先生說的。我沒看過,但是聽他講過三國,比你看過一本三國志史料更多。呵呵,繼續裝逼,繼續看三國志。】
圖窮匕首見啊,原來這位仁兄的觀點都是建立在易中天先生的理論基礎上的,好好好,陳壽寫的《三國志》確實比不過易中天寫的《品三國》,我這就去重新拜讀一下《品三國》,看看裡面如何寫劉關張裝逼被雷劈、劉備虛偽小人、曹操是大漢純臣。
以後還讀什麼史書?等到易中天先生的《中華史》一出,都可以燒掉其他的史書了,畢竟易中天講過的東西,就會比史書的史料更多,有了這種大發明家,就沒必要再讀其他史書了嘛。罷黜歷史學,獨尊易中天!!!
原來要了解三國,是不用讀《三國志》的,我以前真TM是浪費時間!!!
原來在知乎三國話題里答題,是可以不用《三國志》的。(住口,你這次不就只用了《後漢書》嗎?)
我很少在自己答案直接罵人傻B,這次就小小的得罪一下。道理很簡單,曹操名義上一生都是漢臣,做得卻不是漢臣的事兒。
但從今人的角度說,略顯苛責。
曹操接到獻帝的時候,已經是軍閥割據混戰的年代,漢室註定是不可興的。不管是誰接收了漢室殘存的政治資本,都將難逃篡位不忠之名。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利用資源而不去利用,也註定是無望爭天下的蠢貨。趙宋建國就很光榮么?也不盡然。只不過當時社會風氣就是「點檢做天子」,「有槍就是草頭王」,再加上政變過程沒有濃重的血色,優待柴氏,顯得趙匡胤「周賊」身份沒那麼濃厚。嘆氣,如果要批曹操身為高級政府官員,卻屠戮大漢子民(徐州幾十萬,兗州牧任上;官渡7萬降卒,司空任上),實為「漢賊」,那絕對舉雙手贊同。
但非要汲汲於他如何欺負傀儡皇帝這點,就難以苟同了。種種斥其不忠陳詞,恍然讓人覺得置身以君主臣奴為綱的時代,而並非21世紀現代社會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此見識,只怕尚不如2000多年前的孟子。曹操對漢獻帝已是仁至義盡: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報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若論曹操,於華夏民族有掃蕩諸夷的大功,平定羌虜、掃滅烏桓、打壓匈奴、降伏鮮卑,令其在漢末亂世不能乘虛為禍,外戰功績並不遜於大一統王朝里任何著名帝王;亦有屠城殺俘、殘民害士的大過,徐州的數十萬百姓,官渡的七萬降卒,不得其死的荀彧、崔琰等國士,許攸、婁圭等故友,這些都是其難以抹去的罪責。可是曹操一生對不起的人實在太多,唯獨不包括劉協。其人若無曹操,不是路邊倒斃的屍體,便是亂世軍閥的玩物,最後居然竟能享天年、終考命,衣食無憂,早已是僥天之幸,還有什麼不足?
觀其生平,臨事怯懦,全無擔當,比之尚肯血性一搏的曹髦相差甚遠。多少人對其的泛濫同情,僅僅是沖著「東漢末帝」這個身份去的?當真以為劉協是什麼天命所歸、光憑一個天子名頭,就能讓天下群雄臣服讓權,否則就是不忠的存在?
想想王莽代漢如此輕易成功,成千上萬劉姓諸侯宗親,居然只有個劉祟出來,糾合百人,一日即敗;二百年西漢社稷臣子,居然只有個翟義出來,三月即亡。王莽後來政治改制失敗,同時得罪巨室和小民,天下大亂,盜賊蜂起,這才「人心思漢」,讓劉秀得以復漢,順便讓王莽戴上了亂臣帽子。若當時政治主流真汲汲於劉氏一姓天下,怎麼十幾年前這些忠臣義士都跑哪裡去了?何況萬邦有罪皆在朕躬,以獻帝朝那種天下大亂、四分五裂,四夷進犯,十室九空、到處人相食的慘景,若是實權皇帝任上,每天一道罪己詔都不夠賠的,對不對?
想想雄才大略功冠青史如漢武,晚年一樣要下詔痛陳【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而正因劉協是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所以歷史上才從沒人因此怪他,是不是?權力從來和責任一致,既然他完全不用承擔責任,那又有什麼資格享受皇帝應有的權力和尊嚴?
不能【奉祖宗廟,子萬姓】,令百姓安居者,何為天子?這就是無情的秦漢法則。劉邦和劉秀的江山都是他們文治武功得四海豪傑推戴而得,並不是吃祖宗飯得來。其後世子孫不肖無能,失之亦屬尋常,有什麼可抱怨的?
辛亥革命百餘年,皇冠龍椅早被砸得粉碎,卻總有人仍不自覺便匍匐於歷史上的皇權腳下。豈不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后如何,皇子如何,皇帝又如何?當帝國中樞權威都蕩然無存時,皮之不存,毛焉將在?
周勃陳平灌嬰們鬥倒呂氏外戚,為免後顧之憂,將帶有呂氏血統的漢惠帝諸子,包括後少帝在內,宣布為「非劉氏子」,就這麼將劉邦嫡系子孫斬盡殺絕了。 如此公然弒君並殺皇子,亦可為安漢功臣名垂青史,得到之後的文景列帝認可。霍光宣布登基僅僅二十七天的劉賀,做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錯事,親自動手從他身上奪去璽印綬帶,並殺其親信二百餘人,
如此指鹿為馬,公然廢立,歷劉弗、劉賀、劉詢三世,攝政終身大權獨攬而不肯歸政,此外更殺皇子、公主,亦被歷代官方史書譽為和伊尹並列的護國忠臣。至於東漢,兒子逼凌母后令其遷居、「憂死」,外甥殺戮舅舅滿門,類似悖逆人倫的慘劇在中後期每換一個皇帝就排演一出,真以為在當時人心中,皇室會是如何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
《後漢書·孝獻帝本紀》倒是滿口「操自為」「誅曹操」叫得歡,對劉協君臣被曹操搭救前,如何東行乞食的窘境,怎麼一句不提?只附在《董卓傳》里點了幾句?
【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棄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公卿被害,宮人流離。……
上與公卿步出營,皇后兄伏德扶後,一手挾絹十匹。董承使符節令孫徽從人間斫之,殺旁侍者,血濺後衣。河岸高十餘丈,不得下,乃以絹為輦,使人居前負帝,餘皆匍匐而下,或從上自投,冠幘皆壞。既至河邊,士卒爭赴舟,董承、李樂以戈擊之,手指於舟中可掬。帝乃御船。同濟者,皇后及楊彪以下才數十人,其宮女及吏民不得渡者,皆為兵所掠奪,衣服俱盡,發亦被截,凍死者不可勝計。……其壘壁群帥競求拜職,刻印不給,至乃以錐畫之。乘輿居棘籬中,門戶無關閉,天子與群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已而糧谷盡,宮人皆食菜果。】——《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三》公元196年,曹操救淪為乞丐的劉協於水火,不但讓他衣食豐裕,更給他重新搭建了一個朝廷的架子,之前對其完全漠視的各路諸侯也陸續上貢,名義臣從,讓劉協重新撿回一點天子的威嚴。
公元200年,就在曹操勢力與強敵袁紹決戰的生死攸關之際,才剛吃了幾年飽飯的劉協卻勾結外戚伏完、董承,親信種輯等,迫不及待要殺曹操奪權,若論涼薄負義、若論愚蠢無謀,實在於此為甚了。
即便曹操敗了,落到早就想廢之而後快的袁紹手裡,難道反而有劉協的好日子過?袁紹官渡決戰時可是連經學大師鄭玄都帶上了,就等著打下許昌捉了劉協,直接便可以順天承運,代漢登基。
大漢並非滿清,從來沒有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論只不過是滿清近三百年,通過戲劇話本小說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兒,以之代替了華夏原有君臣之道。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離婁下》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必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報。】——《史記·刺客列傳》這才是真正的秦漢士風,亦是從先秦至宋明,屢經專制君主打壓而堅韌不拔的華夏道統、士人風骨。
就如在皇權專制集中時代,孔明自稱「孤」、在奏本里「痛恨」桓靈兩位先帝,都可算聳人聽聞、大逆不道了,明清哪個臣子又敢這樣上奏?秦漢丞相三公長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樣要長跪還禮。重臣們朝見完畢離開,君主同樣要起身送到門口。 這是後世那些三跪九叩、誠惶誠恐的臣子所能想像的么?劉協謀殺曹操失敗,事後卻將自己女人推出來頂缸,但求自己苟活一時,可有半點身為男人的擔當?可有半點身為天子的膽氣?其哀哀怨怨的「郗公,天下寧有是邪!」
對比曹髦的「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論膽氣論風骨,相差何止百倍?成王敗寇,伏、董兩族既為劉協脅從,便需承擔失敗後果。
曹操作為執政大臣,殺董承並董貴人也好,殺伏後並其皇子也罷,皆有漢家名臣先例可循,如周勃、霍光例,【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報】,亦無什麼不妥。在那之後「漢征西將軍曹侯」一步步變成魏公、魏王,自然是曹操自己野心膨脹,可為人者又怎能不為自己子孫家族的身家性命計?
都已經和劉協徹底破臉了,若不著手取漢代之,難道讓曹氏一族如霍光一般被誅滅滿門么?孔明之所以能為武侯,留下千古忠義之名,亦是因為他能有一個如劉禪一般,有良心知感恩,有自知之明懂放權,肯「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無論朝政還是宮中都聽從相父教誨的君主。
若換成是劉協這種涼薄之徒,其後果亦不忍思,怕就要真如先主白帝託孤之言了。曹操沒有宣布劉協是「足下非劉氏子、不當立」,廢之殺之,反而進三女為其妻御,曹丕代漢後更允許劉協在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當一個一郡天子到死,其實已是厚道得過了分。想想之後南北朝多少人畜無害、小心謹慎的傀儡帝王與皇族,欲求山陽公待遇而不可得?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我魏沒啥拿得出手的政績,按照大家認知,我魏是繼承了曹老闆的底子,然而曹老闆這樣一個人,最終還是沒有澄清宇內,他生前三國之勢成為定局,還經歷了數次軍事上的大失敗,履歷就沒有那麼光鮮了。這就意味著他並沒有完整地繼承漢統,反而是他的對手劉備在最後那幾年乾的事有高祖之風,光武之勢,劉備能名正言順地稱漢中王,曹操做不到,他有頭上的獻帝,但是獻帝不等於他。
我們說曹老闆漢賊,其實說的是個政權合法性問題,政權合法性很重要,這是在說你的根基穩不穩,比如弔民伐喪是政權大義,劉備有,曹操有么?沒有吧。捍衛漢統,這是曹老闆最大的大義,然而對不起,劉備姓劉,這一點打平,在捍衛漢統下延伸出來的是合法性是維護國家統一,對不起,曹老闆沒做到。本來我們可以加上一句驅逐蠻夷,但是很抱歉,周圍少民漢化很嚴重,大漢已經吊打少民多年,這個年代滾草蠻夷是本分不是功績,就像我們說諸葛不會強調諸葛平南中是華夏大義什麼的,所以這個不能構建多強的合法性。
然後我們再看曹老闆最後幾年清理朝堂雜音削弱皇室權威開國稱公稱王,白馬之盟已破,抱歉,全天下都知道你要幹什麼,曹老闆自己丟掉了捍衛漢統的大義,他的政權合法性只存在於這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們現在可以說忠君什麼的很愚蠢,但是那個人人懷念的大漢必須有一個具體的承載,承載是什麼,就是獻帝。曹老闆如此對待漢統,你猜大家會有什麼反應?文壇廣泛地沉浸在哀悼中。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什麼會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他自己篡位幹了九成九都不敢邁出最後一步,為什麼?他為啥不成為開國君主?他要是做了他會進一步地削弱自己的政權合法性,他建立的政權架子就是用再造大漢搭起來的,他這樣打自己的臉,後果會更嚴重。
然後接下來曹老闆死後,我魏給大家留下了什麼印象呢?他們統一國家了么?沒有吧,諸葛在西邊北伐,和東吳東邊對峙,曹丕曹睿雖然不算一流的君主但也是合格水平吧,他們的攤子是誰給的?曹老闆吧,最後士族反彈搞掉了曹爽,把風雲讓給了我宣王吧,接下來三代人努力,你看看給我魏盡忠的都是些什麼人啊……投東吳的毋丘儉,好亂樂禍的諸葛誕,另立君主的王凌,我魏人心根本就是散的。你說曹老闆留的是個什麼攤子。
然後我晉在我魏的底子上統一了全國,接下來我晉就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了,你說分鍋時怎麼分?反正我皇叔不用背鍋嘛。你曹老闆就是漢賊嘛。他要不是漢賊,荀令君幹啥要死?漢高祖定的規矩,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漢制爵位上承秦制的二十等爵,沒有公爵。上一個稱公的是王莽。當時的情況就是:全國的明白人都知道你老曹家要幹啥,你寫述志令又怎樣?「吾其為周文王。」話都說到這了,叫你一句漢賊,不過分吧。
首先,因為劇情需要,三國演義作者為了描繪亂世戲劇性同時要為季漢立義軍之名,必須要反曹操陣營,於是曹操成了漢賊,你換袁紹換孫權,打到曹操挾天子了,都可以稱呼曹操為漢賊。只是看你立場在哪邊,從我曹營立場出發我們也可以稱敵對勢力為漢賊,因為正統天子畢竟在我方,一切攻擊我方不服從我方管教的都可以視作叛國行為……so——政治這種事都是互相黑的,不用在意細節。
最經典的互黑嘴炮可以參照王司徒和諸葛村夫陣前互相嘴炮那場……簡直再精彩不過了。而且小說需要藝術處理,要黑一個人真是再容易不過了;不黑還能相愛嗎?你說演義里劉皇叔吃劉安媳婦肉那段簡直就是隱藏版皇叔黑的最高境界,羅貫中你說你為啥不安排你最心愛的諸葛丞相去吃人肉,你非要糟踐先主呢!?而老百姓作為普通受眾,接觸得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從戲曲評書等各種民間流傳甚廣,真正去靜下心來翻史書又看得懂的能有多少?大家就圖個熱鬧,你不能強求老百姓都辯證地看待一個歷史人物而不去貼標籤。
至於歷史上,大眾黑點就是曹操本人接受了九錫之禮。九錫在封建社會形同最高規制,九九歸一,代表你已經高得不能再高甚至就是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境界了。當然了,稍微有點禮制觀念的人都知道,這對皇權來說是非常僭越的。雖說你並未登基,卻已經坐在龍椅上嘚瑟了;這顯然不是一個忠臣該做的事。之前受過九錫的是王莽,之後是司馬昭;再後來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基本上人民群眾都把加九錫和篡逆聯繫到一起去了。所以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如果曹操沒有加這個九錫,大家還是可以一起愉快玩耍的。加完九錫之後么……大家也就七七八八開猜曹公的心思了,孫權當時被曹操大破,便齁賤地上書對曹操稱臣還陳說天命,意思就是:我已經把曹大大你當皇帝啦么么噠!曹操超級嫌棄這樣的好嗎!說這小子要把我往爐炭上烤么!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但前後多少人勸曹操登基,曹操被這群人說得最後鬧心了,就自比周文王了;那意思是:你們要煩煩我兒子去,憋找我說這事。如果說加九錫=謀逆,也不能完全說得過去。我們只能說曹操這個人對皇帝劉協的帝權比較沒禮貌罷了……說真的,那時候大漢已經爛到根里扶不起來了。這一點,是當時所有人的共識。不然也不會群雄紛紛而起,一個新時代必將取代腐朽的漢朝是當時所有人心裡明白的(原諒我此處輕小說風了)。唯一有爭議的是到底是誰來取代……
至於當時季漢陣營對曹魏陣營「賊」這個稱呼,我個人覺得,不是單獨指代曹操本人,而是出於政治需要的稱謂。
因為在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裡提到他有事沒事跟劉備聊天的時候,大家彼此都認為後漢傾頹的原因並不是曹操,而是自作孽不可活(親小人,遠賢臣)而在後出師表裡雖然一直提到討賊復漢,但他個人對曹操評價之高,簡直就是堪比腦殘粉。他也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我們脫離政治對立看待曹操這個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至於說他是漢賊,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歷史上可以蓋棺讓人信服的定論。所以題主所說的:是不是古代文盲多,人們不看正史只聽書。只能說也是有部分成立的,古代確實文盲多,人民聽書可比看正史的普及多了。但是曹操本身也有做得不妥當的地方讓人抓住成為黑點。不過,這點上諸葛亮也曾說過: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麼一句話也成為有不小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也要謀朝篡位的證據,我只能說所以,綜上所述
只要你想黑一個人,總是能找到點的嘛!所以要扣帽子很簡單,扣帽一時爽,轉眼火葬場。【本篇文章沒有任何觀點,只是評論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並沒有黑誰捧誰的意思;不接受某些粉絲過來教我做人的道理,謝謝配合】誅殺懷胎中的董貴人
誅殺伏皇后和伏氏一族
隱誅荀彧
誅殺議朗趙彥等近臣
誅殺孔融等忠漢派大員
耿紀之亂後再次大肆誅殺漢臣
劉皇叔: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彭漾:曹操暴虐,孫權無道
諸葛亮:偽定一時
——這特么不是賊,什麼是賊?
因為他有挺多不臣的行為啊。。。沒事殺個皇后什麼的。。。你還希望史官給你寫成個大忠臣?
因為曹操稱王了,還是自封的。
漢家的異姓王99%自帶謀反性質!!!
高祖封了八位異姓王,
齊王(楚王)韓信:被謀反,貶為淮陰侯,被呂后處死,夷三族。梁王彭越:被謀反,貶為庶人,被呂后處死,夷三族。淮南王英布:謀反被誅。燕王臧荼:謀反被誅。(後)燕王盧倌:被逼謀反,逃亡匈奴。趙王張耳:病死,子張敖即位,涉謀反事件,被為貶宣平侯。韓王韓信:被逼謀反,降匈奴。只剩下長沙王吳芮,英年早逝,沒空被謀反。呂后也封了幾個王,呂王呂台、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都是姓呂的,呂后當政自然不算是異性王,還有個魯王張偃是趙王張耳的孫子,也是呂后的女婿,最後降為南宮侯了。
此後,大漢朝一直沒有異姓王了,功高權重如霍光、竇憲,也只敢封侯。
封到公的,曹操之前還有一個人,代漢建新的王莽。很明顯,王莽就是為了篡位。所以曹操從魏公到為魏王,和後來的司馬昭從晉公到晉王,根本沒差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篡漢不也是明擺著的么?曹操沒有稱帝的行,並不代表他沒有篡漢的心。在粉操之前,先操一下他,以下幾點坐實"漢賊"稱號
1,徐州屠城為報父仇多次屠城,作詩如下,略顯尷尬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2,官渡殺降數萬張頜陣前倒戈後,袁紹軍其他各部爭先投降,等待後者的是入坑3,宦官之後4,友妻寡婦敵妾......曹操是隔壁老王老宋的祖師爺經典: 曹操在張綉投降的招待會上泡了人家嬸嬸,張綉從小是他叔叔養大,一怒之下曹操差點沒跑掉,可憐了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在講忠義廉恥、根正苗紅的漢朝,曹操的出身和所作(一聲)讓後世人無視了他的功績,如下
1,明大義。第一個舉起反董大旗,在諸侯觀望時率兵戰董,雖敗猶榮
2,法治權貴。當小官洛陽北部尉時,敢依法棒殺得寵宦官叔叔3,迎接漢獻帝。此舉可能存在野心,但至少解決了皇室的衣食住行,不能因猜忌而抹掉應有的功德4,一生沒有稱帝,這證明了很多。根據歷史發展情況,曹家不稱帝隨時都有被滅門的風險功或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代碼君PS: 殺人、把妹、寫詩……你是如此的多才多藝多精回答裡面居然還有說是劇情需要三國演義刻畫的不要太搞笑從晉開始歷朝歷代都有說曹操是漢賊的,不稱帝就不是漢賊了?有道理曹操只不過殺了個皇后而已,怎麼能算漢賊呢?曹操只不過把皇帝當狗一樣控制住,又沒殺他,怎麼能算漢賊呢?曹操只不過稱了個魏王,怎麼能算漢賊呢呢?「挾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是演義黑的,其實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你看這兩句話都有大半字數不一樣了,怎麼能算是漢賊呢?這個問題居然還有兩種說法,看來有人真的是文盲
以下觀點都是在答主在看完《易中天品三國》後得出的,強力推薦題主也去看看,一定能獲益良多,尤其是第四十八「逆流而上」。其實曹操並非錯在篡漢,而是他拒絕和當時「掌握了話語權」的士族合作。曹操頒布求賢令,唯才是舉,想要創立由法家寒門主導的政治體系。這嚴重地損害了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而作為秦漢的貴族官僚政治向隋唐的平民官僚政治轉變的過渡,士族是一定會登上歷史舞台。這時候與士族作對的曹操就一定會被釘在「篡漢」的「恥辱柱」上!「聰明」的曹丕採納了士族代表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選擇向士族妥協,令後者實現對官場的壟斷以爭取士族的支持,最終以「禪讓」的姿態登上了帝位。然而曹丕所創立的魏朝,已非曹操的魏國,曹操的魏國早在曹丕採納「九品官人法」時,就已經滅亡了!
推薦閱讀:
※三國殺武將曹叡值得入手嗎?
※如果諸葛亮滿狀態多活三十年不死,能否統一三國?
※為什麼古人有時報自己的名字要加上出生地?例如三國里的這幾位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武力值高不?
※宋朝為什麼那麼多曹操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