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我們認為存在的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有哪些我們在小說里電視里看到的歷史人物是假的,比如唐僧是真的去西天取經了嗎?
救火小英雄賴寧←_←這個人是存在的沒錯但是當年我學這個課文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勁,這是山火,又不是家裡炒菜鍋著火?放到大人身上也要嚇尿,別說一個小孩了。後來我一直管他叫賴·唐吉可德·作大死·寧。其實我對他本人的遭遇是很同情,山火來時風滿地,螳臂當車使錯力。我記得當年課文里說,賴寧至死緊抱著一棵小樹,保衛國家財產,真是握了一棵草,這明明是想爬到樹上逃生沒爬上去好嗎!
炮製這篇課文的人,才真是其心可誅。第一宣揚人命不如錢重要,第二向未成年人推行錯誤的價值觀,對於孩子來說,首先要明確的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人得活著才有希望,其次要學會量力而行,不能宣揚人定勝天那一套,扯了這麼多年與天奮鬥,你倒是舉個實際例子啊!近幾年我們總能聽說,普通民眾為了援救他人,最後造成了群死群傷的慘劇,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要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一時衝動,事迹是留下了,損失卻更大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山火。某一年我們這裡的山區就發生了大火,幾天幾夜才撲滅,火勢之大,上了新聞聯播。山火和地震、泥石流、火山噴發這樣的自然災害是一樣的,所謂天威難測,人在自然的面前,永遠是脆弱而渺小的。那年我們全市動員滅火,而在滅火時,第一原則就是不能因為救火造成人的犧牲。我記得出發時候領導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自己,遇到危險不能勉強,不要衝動,處理不了及時逃生,及時彙報。」災害已經發生,損失不可避免,而在減小損失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避免更大的損失,其中人的生命,是最需要寶貴的,天災躲不開,我們只能盡量避免人禍。當年學習賴寧的時候,我也曾經熱血沸騰,那會兒我才十歲,也曾信誓旦旦的要做賴寧那樣的英雄,而現在回望,我很慶幸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當年學了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也回家和父母討論,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能讓小孩子上山救火??」我從小學到現在,學校從來沒有組織過學生搶險救災,只是在上大學之後,參與過公共安全保衛的任務,我覺得這是很大的社會進步。也許我們的觀點不同,但是賴寧在我眼裡不是英雄,他沒有聽從別人的勸阻,枉顧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在已經安排下山的路上還要去救火,這就像明明看到一塊兒大石頭壓了下來,大家都說,快點兒逃命啊!!你偏不,非要螳臂當車,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同學沒有一起被燒死,不管說的多麼偉大,事實是,你造成了更大的損失。一個人死是容易的,但是人並不只為了自己才在世界上存在,你的父母,你的妻兒,你的工作,這都是你的價值,這些年已經很少聽到無辜群眾救火被燒死得新聞,這是很大的進步,說明我們正在學習,面對危險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少婦白潔
##############################
大家不要再贊了...這個回答充滿了惡趣味,而且不對題西施
一、西施的來歷關於西施的來歷,最通行的版本是春秋時期越王姒勾踐進貢給吳王夫差的美女之一。但這其實主要是野史中和傳說中的記載。要搞清歷史上的西施還要從史書上記載的文字中去發掘,還原西施真正的面貌。從現有的歷史資料看,目前沒有一處準確記載西施生卒年月的文字,這就首先讓人起了疑心,作為當時對顛覆吳國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而且在民間故事流傳這麼普及的人物,其生死時間沒有記載太不正常了。當然,有的朋友就會質疑了,說許多文字記載了西施最初是農家的女兒,當然不會有人關心她什麼時候出生了。關於他的死亡歷史不是有記載嗎,比如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記載「吳之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夷以終。」(就是用水殉葬);《墨子"親土篇》記載「西施之沉,其美也。」;元朝戲曲中佚名的《范蠡沉西施》不都說明西施是在越國滅亡吳國之後將其殉葬了嗎。確實是這樣,作為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想要知道她的生死,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大家是否發現,記載西施最多的不是史書(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史),而是各種野史和文集如《越絕書》《莊子》《孟子》《墨子》等,《吳越春秋》姑且可以算做是史書。這就更加使人懷疑了,為什麼正史沒有記載西施的事情呢,這麼大的事不應當會遺漏的啊。為了揭開這些謎團,就讓我們更加系統地分析一下歷史上關於西施的記載吧。首先,我們從正史上找找。我們會發現最早記載吳越爭霸事件的是左丘明的《左傳》(春秋魯國史官,該書記載前722年--前464年的歷史),整個事件當中根本就沒有提到有西施這樣的人。這應當是記載吳越事件的最早的正史,在與西施故事這麼近的時間裡沒有記載西施,是不是作者遺漏了。再看看《國語》(我國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相傳也是左丘明寫的),在《吳語》、《越語》中仍然沒有記載,可能還是遺漏了吧。那我們再找找其他正史吧,再往後找,最全面的正史就應當是《史記》了吧(司馬遷西漢人前145年--不詳,於前104--前91年完成《史記》,與西施故事相距300年)。司馬遷寫《史記》時與西施發生故事的時間相差300多年,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看清朝的歷史,應當說是資料是最豐富的、最完整的和最容易寫的,但司馬遷也隻字不提西施。以我們現在對司馬遷《史記》的研究,司馬遷是治學非常嚴謹的,沒有證據的資料或有爭議的資料他是一定不會用的,因此對於西施這樣有名的事件,他應當是不會遺漏的。那麼就意味著西施的事情要不是就沒有,要不是就存在重大爭議。當時都存在爭議,可見西施確實應當要在我們心中打一個問號了。當然我也看到有的文章是這樣解釋司馬遷為什麼不寫西施的,原因是司馬遷受到了「宮刑」,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因此對美女會鉤起他的痛處,因此不寫。但我想這種觀點太兒戲了,太低估了司馬公了,這部史書是他畢生的心血,即使受了漢武帝的宮刑他還是要堅持說真話,要完成全書,難道他這時還在乎這一點嗎。而且從目前看,基本所有的正史對西施都沒有記載,難道這些作者都有如此的難言之隱嗎。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正史上是沒有西施這個人的。那麼正史上雖然沒有西施,但其他資料上有沒有呢,我們再來看看野史和古代文集。我們會突然發現關於西施的記載簡直太多了,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
歷史上最早出現「西施」字眼的文字記載,各種學說上不太一致。有的說是《莊子》(莊子前369年--前286年),有的說是《墨子》(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年),還有的是《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而越國消滅吳國是在公元前470年左右,傳說中西施的故事就應當發生在越前485年到前470年左右(前485年左右文仲出七計建議選美女進貢吳王)。這樣,西施稱謂的首次出現應當與墨子生活的時代更近一些。有些學者認為《墨子"親土篇》中記載「西施之沉,其美也。」是記載西施的死的,對這一點我有不同意見。西施到底是怎麼死的目前版本很多,有一種版本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在江上殉葬了。但我認為墨子提到的「西施之沉,其美也。」不是說西施的死的,而是說西施有沉魚的容貌,是形容美女的。從殉葬的版本看,西施的死不是因為她的美貌,而是因為她的使命完成了,統治者需要以祭奠伍子胥的名義將其滅口(我在後面會談到)。因此我認為墨子所說的「西施」其實不是特指的某個人,而是美女的意思,可能是當時的一個形容美女的詞語,就像現在說的「美眉」一樣。對於這個結論我下面討論西施的稱謂一章還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這裡先把有西施的記載說完。說道史書還真有記載西施事件的,但這些史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正史,可以歸到逸史、野史一類。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漢趙曄著的《吳越春秋》,在這本史書中我們才看到了完整的西施的故事,基本上和我們目前流傳的西施的故事一樣,就是結局不同,不是和范蠡私奔了而是被江上殉葬了。我想西施的故事的出處可能就在這裡吧。其他關於西施的記載的史書(非正史)和文獻還有很多,這裡不再祥述,羅列一些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吧。
《越絕書》(漢 袁康)《拾遺記》(東晉王嘉)《吳地記》(唐
陸廣微)古代和現代的傳說和戲曲等對西施的演繹就更多了,於是我們又得出了另一個結論:在野史和傳說中是有西施這個人的。這就和上面正史中得出的結論是截然相反的,於是我們的心中又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經過我的分析,其實這兩個結論並不矛盾。只不過是有人在當時將「西施」的稱謂偷梁換柱的結果,導致了歷史上其實沒有這個人,但在民間出現了這樣的人。那就隨著我的分析進一步進入關於「西施」稱謂的探討中吧。二、
西施的稱謂在上一章,我得出了結論,其實歷史上是沒有西施這個人的。但為什麼在野史和各種文集和戲曲中有這樣的人呢,這就要從西施這個稱謂上來研究了。我在前面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西施」是一個對美女的稱謂。是我國古代某個特定時間段對漂亮女子的統一稱謂,就想現在我們常說的「美女」「美眉」「MM」一樣,是一個特定的稱謂,當時符合這個標準的都可以叫「西施」。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也是有依據的,下面就和大家初步探佚一下。第一,春秋文獻《莊子》中有兩處提到了「西施」,一處是《莊子
"齊物論》中提到了「西施」,但這裡的西施很明確不是吳越時期的「西施」,而是春秋早期鄭穆公的公主夏姬,也就是鄭旦(注意這個名字,後面會說到,是傳說和西施一起進貢給吳王的兩個美女之一)。但是鄭旦比西施的年齡要大好幾百歲,兩個絕代美女怎麼能同時進貢給夫差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人們用了一個通用的美女稱謂「西施」或「鄭旦」來形容進貢女子的,就好像我們現在說「唉,知道不,我們單位新進來了幾個「美眉」啊!」。當時信息是比較閉塞的,可能進貢的是一群美女而不是兩個美女,但街頭巷尾並不清楚多少人,只知道是「西施」和「鄭旦」都是大美女,因此以訛傳訛就有了進貢兩人之說了。
還有一處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東施效顰」的典故。在《莊子"外篇"天運》中有「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之說。
這篇文章中向我們傳達了兩個信息。一是這裡的西施和上面的西施不是同一個人,上面的是公主西施,這裡的是里弄的,也就是村子裡的西施。說明莊子的文章里的人物稱謂一樣但人物不一樣,可見「西施」應當是對美女的稱謂;第二是這篇文章是「東施效顰」,文中提到了東施是個醜女,稱謂是「東施」,而與此相對應的就是美女「西施」,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美眉」和「恐龍」是一個道理。這不是更加能說明「西施」其實是一個對美女的稱謂了嗎。第二,同樣是春秋文獻《孟子"離婁下》中也提到了西施。這裡他用了西子,大家都知道西施就是西子是通用的(《辭海》中也是這樣解釋的)。文中說「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其鼻而過之。」描寫了一位貌美但是可能有狐臭的女子,可見這個人也不是我們說的吳越爭霸的西施。因為當時皇家選美女標準是很嚴格的,有生理和病理缺陷的人是不可能被選中的。那麼這裡的西施當然也是用美女的稱謂來表達了。第三,我查閱了1915年版中華民國時期編印的《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影印本。其中對「西施」的解釋是「西施為古美女之統稱。」並舉了幾個例子:《楚辭"悲世》(戰國屈原前340--前278)說「西施媞媞而不得見兮」;「《管子》所稱毛嬙西施,此古之西施;墨子所稱西施之沈其美也,此吳之西施。」再看這毛嬙是何許人也,乃「古美人也」也叫「麗姬」(注意和我們前面提到的夏姬名字是何其近似啊)。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西施」的名字是古代美女的稱謂,而不是特指的某一個叫西施的人。因此,在這一章里,我們進一步得出了結論:西施不是特指的某一個女子,而是古代對美女的統稱。三、西施的原形那麼,歷史上如果沒有西施這個人,那怎麼來解釋我們現在有這麼多關於西施的傳說和故事,還有她的歷史遺迹呢?我們前面已經分析了,其實歷史上是沒有西施這個人的,西施只是對美女的稱謂。但我們目前所說的西施其實是有歷史原形的,而且我認為還不止一個,應當是許多美女的故事共同彙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中國第一美女」的形象。下面我們就進一步來探索一下我們通常說的西施的原形是誰。
首先,我們要從我們目前了解的西施各種名字說起。
我們先把目前掌握的可以和西施等同的其他名字羅列出來,然後使用排除法排除。從古至今西施都出現過其他哪些名字呢,主要有以下幾個:西子、先施、鄭旦、夷光、修明、夏姬、毛嬙、麗姬等。
西子和先施從我的分析看,目前沒有其他的特殊含義,與西施的稱謂很接近,意思應當是一樣的。就想我們現在說貌美的女子「美女」「美眉」「MM」是一樣的,有好幾種說法。鄭旦我們在前面也說過。這是傳說中與西施一同進貢的美女的名字。但巧合的是「鄭旦」是數百年前鄭國的鄭穆公的漂亮女兒的名字。她又叫「夏姬」。因此我始終認為鄭旦在西施這個故事裡也是對美女的稱謂。但和西施的含義可能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她反映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我分析當時姒勾踐進貢的女子中有高貴的身份的美女。因此在民間就用「鄭旦」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表示。而西施就應當是表示民間的美女,也就是沒有什麼地位和身份的草根亞洲小姐。因此在民間就把可能進貢的一群類型不同的美女,統一稱為了「西施」和「鄭旦」。我的分析也有以下的說法支持。一是在中華民國1915年版《中華大字典》中關於毛嬙西施的解釋中就出現了這樣的說法「毛嬙西施古美人也。一曰。越王美姬也。」這充分說明了在起碼在民國時期,有觀點(得到官方認可了)認為毛嬙西施是越王的愛妃,我估計就應當是說姒勾踐的。可見當時進貢給吳王夫差的美女中不僅有從民間選美的村姑,還有從王宮中選取的。二是關於西施的故事還有一種版本是說西施不是從山中選出來的,而是大夫范蠡身邊所愛的女人。范蠡當時為了支持越王的工作,毅然將自己心愛的女人送了出去,而且這次進貢任務就是范蠡全程負責的,真是越王的好兄弟啊。這就有了這個版本後面的故事,事成之後,范蠡偷偷地將西施接了出來,兩個人偷偷地從海上逃跑了(私奔),並先後數個地方(怕被發現)隱居起來在,後來范蠡成為了中國首富,人稱「陶朱公」,是商業的祖師爺。這個版本是我們目前流傳的比較廣的一個版本。這就說明了當時進貢的西施裡邊還有王公大臣的妻妾和心愛的女子。(中國古代不像現在對妻子等女子很看重。當時婦女的地位是很低的,可以作為禮物贈送)真是可憐了這些女子了。三是我們最常見的西施選秀的版本。就是說西施是從塋蘿山(現浙江諸暨一帶)中找到的村姑。但這裡又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說西施是山上砍柴的女孩,被越王派出的超級女生海選人員選中;另一個是說西施是在此山下的浣紗溪邊洗衣服時被選為超女的。上面三個版本的說法向我們又透漏出了這樣一個信息,就是當時的選秀工作不是小面積的,而是大面積進行的,全國上下全民參與。從王宮到大臣家再到民間,凡是美女均要參加到超級女生的選拔中。因此最終選中的女子中有王公貴婦,也有砍柴燒水的泥腿子。而且選中的人員也不是兩個,而應當是許多個女子。她們中間有國王心愛的女人,有大臣心愛的女人,也有民間砍柴、洗衣服的女孩。我認為這才應當是當時進貢時的真實情況。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多數朝代都有進貢美女或和婚的經歷。不論是進貢美女或通婚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必須是公主或大臣的子女,這樣才是對對方的尊重。要不然隨便找一個女的就進貢,那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是對對方的看不起。因此我覺得吳越時期也是這種情況,當時吳國強大,越王也是剛剛才從吳國的馬圈中放出來。因此越王要想進貢,除了標準是美女之外,還應當有一定的身份的女子才行。結果他的愛妃和范蠡的愛妾就走上了去吳國的路上。而從民間選取的女子可能應當是陪同人員,就像以前的陪嫁丫頭一樣。這樣我認為西施的原形就比較清楚了,就是:越國國王的愛妃、大臣的愛妾、民間選取的美女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群體。最後再簡單說說夷光和修明兩個名字。一看這兩個名字就很特別。大家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了這兩個名字其實是和西施和鄭旦相互對應的。西施和鄭旦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是對美女的統稱(西施側重民間美女,鄭旦暗指貴族美人),而夷光和修明是側重於政治的。首先說夷光,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稱中原一帶為中國,其他地方都是野蠻之地,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越國當時的地理位置就是夷地。史書上記載,當時越國最初的士兵都是赤足,紋身,其他地方的軍隊見到他們就恥笑越國的士兵。可見當時他們是多麼的落後,姒勾踐回國後,勵精圖治,一心要光大越國,不再被別人瞧不起。因此他派出去的這些美女,是帶著明顯的政治任務的,是要光大越夷之地的,因此被稱為「夷光」是含有明顯的政治意義的;同樣「修明」就是「政治修明」的意思,表明越國政治修明,人心穩定,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可見,這兩個名字應當也不是特指哪個女子的,而是對帶有政治任務的進貢女子們的統稱。
好了,分析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我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因為這樣分析把西施的各種版本的說法的邏輯關係全部都理順了。各個版本的故事從此不再是矛盾的了。我的結論就是:歷史上根本沒有西施這個人,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施是許多美女的**體。其實,西施的形象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一樣,本來是沒有這樣一個人的。但由於民間藝術或官方有需要,就將一些相同或近似的人物形象通過一些民間藝術家或學者的筆而加工出了這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地方在爭西施故里了,因為這些地方實際上都有「西施」人物形象的原形生活過。而且現在再解釋有這麼多的關於西施的古迹(有些還是文物保護單位)就好解釋了吧。最後,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想。想把西施的故事還原一下。「公元前485年,越王終於從吳國那臭氣熏天的馬棚中,攜帶著他的原配夫人和范蠡一同返回了那夜思日想的祖國。回來後,大夫文仲提出了建國七策,其中一項就是美女計。越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動員組織485快樂中國超級女生選美大賽。最終越王愛妃麗姬、范蠡大夫(正部級以上幹部)的愛妾范施和塋蘿山上砍柴的女孩施丫、鄭丫、毛丫與山下的洗衣姑娘水丫、明丫等美女闖入了最終的決賽。她們獲得的獎品是由越政府提供的到吳國的免費十年游。於是她們帶著全國人民殷切的囑託和期望(一定要顛覆吳國)來到了比她們國家富裕得多的發達國家吳國。在這裡他們享受到了豪華旅行團的待遇,吃住在姑蘇台大飯店(超五星級),而且有幸受到了國王的親切接見。吳王終於掉進了越國為他盡心設下的圈套中,此後整日和這些西施MM們共赴巫山雲雨間,身體也垮了,心中那昔日的豪情壯志也蕩然無存了。這些都被大臣伍子胥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中。於是他天天進諫,報告夫差不要被美色所迷惑。西施們當然不是純玩團,是帶著政治任務來的,首先就要拔掉伍子胥這顆眼中釘。於是她們輪番在夫差身邊扇枕邊風,終於夫差對伍子胥不信任了,逼迫我們的伍員大人只有自殺了。這時,越國的機會來了,吳國的最高軍事將領死了。於是越國突然大舉進攻。很快就打到了姑蘇台,吳國終於倒下了。夫差那叫一個後悔啊!大叫伍子胥你在哪裡啊,於是向姒勾踐投降,可是越王才不想養一個虎狼在自己身邊呢,拒絕了夫差的要求。這時夫差走投無路,連給勾踐喂馬人家都不要,只好找來了一塊白布蒙在自己的頭上,真是沒有臉面見伍子胥,於是自殺身亡。公元前470年吳國終於在美人計的催化下轟然倒下了。勝利了,我們勝利了。西施們歡呼雀躍著,但這時的越王可不是這樣想的,老百姓不知道太多的事情,要讓他們知道我是靠這些女人勝利的,我的威信就沒有了,而且剛剛納入統治下的吳國臣民是不會服氣的。怎麼辦呢,那就明著把害死夫差和伍子胥的罪魁禍首拉出來讓這些新臣民泄憤,暗地裡殺人滅口,永遠堵住這些人的口(文仲的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主意是他出的,要滅口。從此史料上對此事就記載甚少,也就好理解了)。於是正在沉浸在喜悅和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施丫、鄭丫、毛丫與水丫、明丫等美女被一群粗暴的士兵包成了大粽子。放開我們,怎麼回事?我們是功臣,是越國的功臣。別廢話了,都下去吧,於是一個個粽子都被沉入了江中。咦?麗姬和范施哪裡去了呢?這時的麗姬已經回到了姒勾踐的身邊,重新做她的母儀天下的妃子了(中國古代這種事情太多了)。而范施則被范蠡在夫差死後偷偷地帶了出來(朝中有人就是好啊),我們跑吧,我的部長也不當了,叫越王發現了我們的小命就沒有了。於是范蠡攜范施偷偷地從海上向北逃去,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他們隱居了起來,而且是數次更換隱居地,更名為陶朱公,就是害怕被勾踐發現啊,誰知這一躲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范蠡太有本事了,每換一個地方就散盡家財,但到新地方後很快又成為家纏萬貫的大富翁,成為了中國首富,商業的鼻祖。回首再看看這些西施們真是:十年辛苦不尋常,自古紅顏多薄命!」我的歷史隨筆是我對學習歷史後,自己的一些感想。因此我並不堅持說我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我畢竟不是搞歷史研究的,這只是我的業餘愛好。因此看到我的文章的朋友們可以各抒己見,全當是閑聊。但我也很看重某位學者的觀點「搞歷史研究請不要以專家的身份壓人」,因為學習和研讀歷史不是某些人的專利,只要熱愛生活、熱愛中國博大的歷史文化的朋友都可以成為草根的歷史守望者。
第一反應是李岩,傳聞中李自成的謀士,可能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從大順軍的參與者鄭廉在《豫變紀略》中到康熙年間《杞縣誌》中的一篇《李公子辨》,都否認了此人的存在,近年來明末清初方面的大師級人物顧誠先生的成名作正是一篇剖之甚嚴的《李岩質疑》,在這篇文章中徹底否定了李岩的存在。
這篇論文中,顧誠先生以其嚴謹的治學精神,查閱了各種史料筆記甚至縣誌,看到這篇論文所引用的近千本書目,加上顧誠先生在《我與明史》中說過:「我在探討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除了細讀清初幾部有關流寇的專著外,還廣泛查閱了當時任職官員的文集、相關記載、檔案和地方志,僅以地方志為例,凡是起義軍到過的府、州、縣誌就查了1000多部。」我們不能不驚嘆於顧誠先生考證之翔實嚴謹。
而顧誠先生能廣泛閱讀這麼多史料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去摘抄,這一段同樣摘自《我與明史》,有刪減:「我整天到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古籍部和科學院圖書館。早晨帶上稿紙、筆記本和一個饅頭,中午休息時間吃個饅頭,繼續閱讀抄摘史料,閉館才回家。一般先翻閱一遍,遇到有價值的動手抄錄。晚上把抄摘的閱讀一遍,遇有誤字漏字,第二天再核對原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筆誤。檢閱所抄材料還會發現有的問題應從其他史籍中尋找印證,即記於筆記本上,以便及時提取書籍。騎自行車去圖書館,冬天是最困難的,有時頂風而行實在費勁,嚴寒甚至會凍得手指麻木。這種工作方式確實有點辛苦,但在圖書館中一坐,好書在手,樂在其中,回家後檢閱收穫,每有意外之喜。」
上述那麼多都只是在敘述顧誠先生治學嚴謹,從不同版本中比較出前後改易之處,短短的一篇文章,容納了驚人的閱讀量。而我們也要考慮到農民軍在本朝的敏感性,顧誠先生敢於否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重要人物的存在感,也是一種堅持學術的精神。
除卻顧誠先生的態度的描述,關於這篇論文的具體論述,全文在網上有,見顧誠:李岩質疑.pdf_免費高速下載。其間史料充足,邏輯充分,值得一讀。
最後,近年來河南博愛唐村,有一份《李氏家譜》,李家有李岩,參與了明末農民戰爭。只是這個李岩與明清之際所謂的李岩諸多傳說合不上。李岩可能確有其人,是不是李自成的「制將軍」,是不是紅娘子的夫君,就無法證明了。商朝有個聞太師,很厲害的。黃飛虎,泰山神啊,商朝的大將!周朝開國元勛有個叫李靖的,兒子叫李哪吒,吃過轉基因變成了三頭六臂。
周武王弟弟叫雷震子,是非人類。
唐朝江山是李元霸用鎚子打出來的,李元霸死後就是靠羅成一桿槍戳出來的。宇文成都是猛將很厲害!薛丁山是薛仁貴兒子,薛剛是薛仁貴孫子,至於薛嵩是誰我哪知道啊。宋朝開國猛將是鄭恩,鄭恩的老婆也有萬夫不當之勇,叫陶三春。岳飛有這麼幾個師兄:盧俊義、林沖、史文恭……清朝有個厲害角色,叫達木蘇。清朝最厲害的角色,是竇爾敦、黃三太、黃天霸這些混社會的和變成朝廷鷹犬的。林屋讀書 | 伍子胥:孫武是我的馬甲
孫武,又稱孫子,後世稱為「兵聖」,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名揚天下的大咖。但他很可能只是另一個牛人的分化,孫武的真身是他的吳國同事——伍子胥。但眾所周知,孫武不是齊國人嘛,怎麼和楚國人伍子胥扯上關係的?
證據一:
成書於戰國的史書《左傳》《國語》均無孫武其人,關於孫武的最早記載是在《史記》。其中《左傳》偏記事,《國語》偏記言,是公認關於春秋史最詳細而客觀的歷史散文,但兩本書均未提到孫武其人。《左傳》詳細記載了吳王闔閭攻破郢都之戰,卻只提到伍子胥,沒有提到孫武;《國語·吳語》更是很大程度直接取材於吳國史料,卻也沒有孫武其人的記載。
不僅如此,同時的諸子散文也未提到孫武其人。僅《韓非子》說「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這裡雖以孫子和吳起並稱,但明顯此孫子是孫臏而非孫武!這又產生個新問題,《孫子兵法》難道是孫臏的作品?但1972年在臨沂銀雀山同時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漢簡否認了這點,而且漢簡《孫子兵法》中明確記載孫子和闔閭的對話。可見這個孫子應該是闔閭部下。
但這個孫子到底是不是孫武呢?其實最早把孫子叫做孫武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如此,司馬遷還為孫武立傳,「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中間一大段是孫武練女兵的,大家都非常熟悉就不說了。大家可見發現,除了練兵這事比較詳細,其他的記載都非常簡單。甚至沒有說孫武是什麼時候來吳國的,也沒有說孫武之後怎麼樣,更沒有說孫武的具體戰績,只含糊地說了句「孫子與有力焉」。還有孫武,既然到了吳國生根發芽,為什麼他的後人孫臏又出生在齊國呢?
證據二:
孫武的經歷與伍子胥基本重合,能力與伍子胥極其相似。「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左傳》)伍子胥(員)最早到吳國陳述討伐楚國的好處給王僚(州於),但闔閭(光)從伍子胥的進言中認識到伍子胥是個政治和軍事的大才,誣陷伍子胥是為了給自己父兄報仇,讓王僚不要聽從。伍子胥也識破了闔閭的異心,於是投入了闔閭陣營,並推薦專諸為闔閭殺了王僚。
之後,伍子胥向闔閭進言:「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左傳》)明確提到,伍子胥用了一種先進的「疲楚戰略」,即把部隊分成三支,輪流騷擾楚軍,之後的結果是「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左傳》)
實際上,伍子胥也有軍事作品《水戰兵法》,記載伍子胥對闔閭詳細闡述水戰操作:「大翼一艘,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僕射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越絕書·佚文》引《水戰兵法·內經》)儘管沒有完整作品流傳於世,但也能從吉光片羽中看出,伍子胥是個傑出的軍事家,有著《孫子兵法》沒有的水戰理論。
為人熟知的政治家伍子胥是個軍事家;同樣,廣為人知的軍事家孫子也是個政治家。漢簡《孫子兵法》中記載孫子和闔閭的對話,孫子就天下形勢詳細地分析過,並根據晉國六卿的土地制度,準確無誤預測了韓、趙、魏三家將瓜分晉國。而漢簡《蓋廬》則記載了蓋廬(闔閭)和申胥(伍子胥)關於政治、軍事的對話。簡單對比即可知道,孫武的經歷,伍子胥可以全部包容;孫武的能力,伍子胥可以全部具備!
證據三:
孫武的性格與伍子胥相差不大,名字與伍子胥有些雷同。孫武和伍子胥,不僅經歷、能力相似,性格、名字也相似。孫武喊出「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史記》),並不顧闔閭反對斬殺了二姬;而伍子胥也多次向夫差苦口婆心,勸說夫差不要接受勾踐投降、不要受奸臣伯嚭蒙蔽、甚至直斥夫差。由此可見,兩人性格都非常剛硬,比較講原則,儘管都有經天緯地的智慧,但都缺少政客的圓滑。
究竟是如何把伍子胥一分為二的呢?值得玩味的是孫武和伍子胥的名字。「(伍子胥)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為王孫氏。」(《左傳》)伍子胥預料到了自己要被夫差所殺,於是把兒子託付給齊國鮑氏,並讓兒子改為王孫氏。「孫氏者,或王孫之班,或公孫之班也。」(《潛夫論》)
很可能之後王孫氏簡化為孫氏,所以《孫子兵法》實際上就是伍子胥(及其後學)的作品。伍子胥即孫子,孫臏也就是伍子胥的後人;而司馬遷給孫子取上「孫武」的名字,則很可能是「武」「伍」諧音(如夏代「武觀」一作「五觀」),或者「武」只是武經的意思,但太史公卻誤認為是人名,所以才臆造了「孫武」這個名字。
值得說的是,儘管《史記》對孫武的記載頗為簡略,但之後許多資料都建立在信任太史公的基礎上,為孫武編造了更多的故事。比如東漢的《吳越春秋》《越絕書》都提到孫武隨從闔閭、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國郢都,但《吳越春秋》也對孫武身份提出質疑,「孫子者,名武,吳人也,善為兵法,僻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認為孫武是齊國人的說法沒依據,更可能是吳地的隱士。但春秋時代的隱士有如此高的文化水平?實在令人質疑。
《新唐書》給孫武生造了一個世系表,認為他是齊國大夫孫書的孫子,因為齊國是這個孫書最早擁有孫氏的,但《左傳》明言孫書在前484年參與了吳齊艾陵之戰,孫武作為孫子卻參加了前506年的吳破郢都之戰?同樣經不起推敲。《全唐文》則認為孫武是衛國孫氏的後代。實際上這些矛盾的記載,更能說明很多說法只是想像和推測。更有現代一些讀物,直言孫武來到吳國是為了避禍,甚至把孫武的年表、孫武的隱居地都列出來了。
但這些,都只是文本中的孫武,並不是歷史上的孫武。孫武就是伍子胥,這才是兵聖的真面目。
節選自拙作《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附文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長按識別或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jjmSihbEDktxrVLp92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著名的當屬——夏洛克.福爾摩斯,全世界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往貝克街寄信,而且從19世紀一直活到了21世紀。
現實中,英國皇室曾授予福爾摩斯以爵士爵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於2002年10月16日授予他榮譽研究員稱號。哈哈
推薦大家去看看BBC的神探夏洛克,卷福,花生,腐國,高智商犯罪,高逼格。蘇小妹
謝邀
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人物:
貂蟬周倉關索隋唐演義中虛構的人物:
李元霸
羅成楊家將演義虛構人物:
八賢王楊宗保雍正皇帝虛構人物:
喬引娣劉墨林至於題主提到的玄奘,當然是真的去西天取過經啦,不過他不是公派,是非法出境的。林登萬!大反賊,維多利亞2
陳真 是倪匡創作的人物。
別人家的孩子
1.美女貂蟬。在《三國演義》里王允利用國色天香的貂蟬巧設美人計離間挑撥了董卓和呂布的感情,後來因愛成恨的呂布殺死了董卓。再後來歷經紛亂,貂蟬為曹操所得。人妻控阿瞞為了籠絡戰神遂將這位美女轉送給關二哥,豈料二哥不吃這一套,於是貂蟬的鮮血染紅了青龍偃月刀……翻遍《三國志》卻沒有發現關關於貂蟬的任何信息,哪怕隻字片語都沒有。正史中記載誅殺董卓的經過也是寥寥數語,沒有寫呂布和王允對飲時因失去愛人的頹唐與不甘。
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
就這麼簡單。也許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這位國色天香命運坎坷的的大美女被史學家洋洋千言地寫在史書中,可在我們這個世界,這位美女只是小說家的創造。
2.陳世美。
我說的這個陳世美,是那個狠毒的駙馬負心漢。為了掩蓋自己之前已經成過親的事實派刺客去刺殺糟糠之妻與孩子。豈料刺客在下手前良心突然發現自盡。秦香蓮卻被誣陷成兇手遭發配,幸虧被展昭所救。黑面青天包大人經過審理認清事實,頂著皇帝與公主的壓力判了這個壞種死刑。實際上可憐的陳世美不僅不出生在宋朝,而不是駙馬。他只是為了襯托包拯大公無私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人物。有一種說法是後世順治年間官員陳熟美剛正不阿拒絕了同鄉不合理要求,遭到他諧音編排成為不良形象。熟美表示這一派胡言,感到非常氣憤。3.陳真。霍元甲大師的得意弟子,在恩師被害後他頂起了精武門的一片天,並把恩師的精神發揚光大。拳打日本人腳踢大漢奸,在日本人的虹口道場單挑無數日本武士無人可擋如春哥附體。他為恩師復仇並踢碎了東亞病夫的牌子看得無數中國人像吃了催情葯一樣熱血沸騰。後來死於日本人的槍下,巴嘎!!陳真在名氣上不輸於老師霍元甲,而現實里霍的大弟子劉振聲反而卻路人起來。《精武門》劇本出自倪匡之手,真是這位小說家編造的這一切。包小姐
老闆黃鶴
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當然他們好像是葬在了一起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實際上張道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被後人奉為了第一代天師,他自己很有可能也沒參加過五斗米教,只是因為其孫張魯,對,就是三國早期的那個漢中張魯,在東漢末年,趁亂興起,當時東有太平道張角,西有五斗米教張魯(兩個人雖然都姓張,然而毛線關係都沒有)。張魯為了壓過張角,於是假傳爺爺張道陵受太上符錄,追封爺爺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表示自己是道三代,比張角這個泥腿子牛逼多了。然而,這些並沒有什麼卵用。。。
楊宗保和穆桂英
李德勝,伍豪,常凱申
推薦閱讀:
※林則徐前往虎門硝煙的心情如何?想像一下。?
※《權力的遊戲》教會了我們那些做人的道理?
※為什麼十萬金軍就攻入了東京製造了靖康之恥,但是在北宋滅亡、南宋初立期間卻會被岳飛立下了「直搗黃龍府」?
※應如何評價國民黨著名將領胡璉的軍事才能?
※有哪些關於太行八陘的文獻和作品?最好與古代戰爭有關,有配圖和分析更好,謝謝^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