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吶喊》孔乙己文中的「上大人孔乙己」何解?

出: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做孔乙己。

「上大人孔乙己」最初用於舊時學童習字,仿影或描紅。為什麼會把這句話用於習字呢?還有這句話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含義,魯迅先生都說半懂不懂了....


有點類似80後學過的:上中下人口手大小多少山石田土,我去,我居然還記得這麼清楚。


紙牌而已。現在我們老家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喜歡打。

如匿名用戶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

如果全是這些句子,或者豹子,就算胡了。


這是古時候,用於教幼兒練字描紅用的臨摹帖子裡面的一句話。

「上大人孔乙己」,細細看來,這幾個字筆畫簡單,而恰恰又凸顯出了傳統禮教對孔子的一種崇敬。上大人不說了字面就是尊稱為在上,大人等等。孔自然是指孔老夫子,乙(孔子行二,甲乙丙丁,取乙,也有雖然是文聖但尚且稱乙的一種文人的謙遜),己(結合前面的「乙」,孔老先生那麼牛,尚且為乙,所以要提醒自己,謙卑,學無止境。同時又是以老夫子為自己內心標榜。這就是古時讀書人的一種情懷。)

「上大人孔乙己」,出自明朝,葉盛的《水東日記》。而明朝恰恰是封建禮教和外來思想有比較大的碰撞的朝代,為了打壓外來思想,把這句「上大人孔乙己」作為幼兒習文學字的描紅本,從小就潛移默化的培養這種尊敬禮教法度,以此來排外。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說人們以這句來命名孔乙己這個被瞧不起孔姓的讀書人,一是對當時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嘲諷:孔子之後,只會乙己,卻未能登廳雅坐而慢慢飲酒,並且身著長衫還滿口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迂腐至極。 其二,當時人心冷落到,對此可憐之人,尚且連名不願知曉,而僅僅願意起個諢名打趣消遣,這樣社會文化心態下的「魯鎮」,人們只想著看到別人出醜,活的更慘,更讓人覺得生活比他(孔乙己)好,自己不是笑話,孔才是笑話,甚至,他的名字本來就是個笑話。

那麼,當時的社會,魯迅先生的筆外之音,就是想吶喊著告訴世人,我們活在一個人間喜劇的悲劇年代。

因不是太嚴謹,文中有些考證不對的地方還請廣大知友指出,謝閱。^.^


孔乙己,這三個字是從描紅紙上「上大人孔乙己」而來。這六個字本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縮寫。「已」改作「己」,因而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話」。用這個叫人「半懂不懂」的綽號作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對這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時也是對孔孟思想的蔑視和諷刺。


《孔乙己》這篇文章就在於以孔乙己的悲劇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批判上流社會,反映底層國民的麻木和愚昧,魯迅先生也是讀過《儒林外史》的。更是批評孔子,「上古大賢人孔子一人而已」,或者說,「乙己」,後人只能做孔子第二,孔乙己成了小偷了。 漢唐宋明清初,有氣節的儒者其實很多了。「者乎」之類的程朱理學,聖人的話到底對不對,這是魯迅先生的猛葯。

中國的法律來源於《周禮》記載三代的法律和法家的思想。清朝到民國已經不是孔子的《周禮》,滿清宣揚朱子的學說,用來奴化民眾,高壓統治,愚民政策。怎麼能夠完全怪孔子,怪儒家、怪朱子?魯迅先生下了一劑猛葯,魯迅先生也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的目的在於拯救當時的社會。

孔乙己是一個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政府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但是何嘗不怪他自己? 沒有科舉制度就不能活嗎?黃宗羲、船山先生、顧炎武等明末學人終身不仕清朝科舉。


牽強附會地解釋一下,就是

賢之,僅老二()自


幼兒所學


上大人孔乙己,就是尼父。魯迅借小說《孔乙己》影射孔子,侮辱至聖。虧他是個文人!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鬼的有趣故事?
如何解讀魯迅的《傷逝》?
《明朝那些事》裡面有哪些硬傷?
J.K. 羅琳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加繆和薩特的區別在於哪些方面?

TAG:文學 | 魯迅 | 文學鑒賞 | 魯迅作品 | 吶喊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