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中原的崑崙玉是采自何處?

許多周朝高古玉材質都被鑒定為崑崙玉、和田玉,先秦文獻中亦曾提及昆崙山產玉。楚辭《招魂》和《穆天子傳》中對西域的描寫也不乏精準之處,以此推論應有中原人到過那裡。可這些產區距離中原路途遙遠,以當時的交通運輸技術難以抵達,似乎也沒有相關考古發現能佐證當時中原人到過西域,或與西域人有貿易往來。

  請問古籍中的「崑崙」是否另有所指?如果它確指如今的昆崙山或西域,那麼這些玉又是通過什麼途徑進入中原的呢?還是說這些玉其實另有來源(比如實為中原礦區開採出來的)?


謝邀。

我對玉石不太懂,也不明白你說的「崑崙玉」到底是被現代人鑒定為產自崑崙呢,還是古書中說是產自崑崙?

如果是現代人鑒定為產自崑崙,那沒有什麼好說的,現代人說的崑崙當然就是新疆的那個昆崙山了。

如果是古代說的崑崙,那就很複雜了。

簡而言之,在古代,「崑崙」這座山只存在與傳說中,它究竟在什麼地方,是哪座山,誰也搞不清楚,反正說法多極了。從現在的觀點看來,似乎指的是青海甘肅交接處黃河大轉彎的那塊地方的某些山脈。

後來張騫出使西域,到了今天的南疆地區,在那裡見到了一條大河,——我們今天知道那就是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一條內陸河,它最終消失在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可是南疆當地人告訴張騫,說這條河啊,是潛入了地下,在地下流淌了幾千里後,在東方某地湧出,繼續向大海流去。張騫以為這條河從地下湧出後,就是黃河,於是就報告給了漢武帝,說我發現黃河源頭了,就在西域什麼什麼地方。

漢武帝對著地圖一看,果然是這樣啊。但是《山海經》有句話,叫做「崑崙之丘,河水出焉」,也就是說黃河是從昆崙山發源的。漢武帝就想啊,既然發現黃河源頭了,那昆崙山也應該被發現了吧,肯定就在這附近,於是在地圖上看來看去,發現附近有條非常大的山脈,於是就把它叫昆崙山了。——新疆的昆崙山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如果是先秦說崑崙,肯定不是新疆的。


我來提供一個觀點並作出說明。

觀點:上古時代中原玉器確有新疆和田產的和田玉。

從商代中期開始,中原地區就已經有使用西域和田產的和田玉了。而且從這一時期開始,和田玉就因其質地優美而日漸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流,可謂是脫穎而出,自此一枝獨秀。

玉,石之美者。中國人自古尚玉,是東亞民族的特殊文化傳承。玉文化是石器時代的遺存,距今至少有一萬年曆史。中國境內比如紅山文化的前身興隆窪文化的玉器就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而考古上就從外東北到中南半島、從長江口到額爾齊斯河都有發現了。不過著名的第一個玉文化高峰期的良渚和紅山文化的玉器多就地取材采自周邊地區,而和田玉是有三千多年採用史的,到了商代時候就不斷進入中原,越來越成為玉文化的主流。中國境內的考古發現最早的和田玉是商代中期的(一個青白玉面柄),不過最多的則是1976年河南安陽小屯發現了婦好墓。婦好墓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的王后的墓葬,三千多年來沒有被盜掘過,保存相當完整,也是奇蹟。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至今沒有考古發掘超過這個記錄的,簡直令人髮指。裡面禮器、儀仗、工具、用具、飾品、雜器種類齊全。不僅數量多而且做工精細,無論藝術水平、造型設計、紋飾圖案都遠遠超越了前代。關鍵是其中有60%的玉器是使用產自新疆的和田玉製作的,大部分屬青玉,白玉較少,青白玉、黃玉、墨玉、糖玉更少。這與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崇尚帶色玉器的文化是相通的(參見周禮六器說)。婦好墓出土的還有獨山玉、岫岩玉,這兩種玉與和田玉差別還是很大的,相比下和田玉就顯得溫潤柔美、質地細膩、高大上多了。下面幾張圖都是婦好墓出土的玉器,是和田玉有沒有。

其次,說下昆崙山。昆崙山是一個地名,是炎黃一族的圖騰神山。炎黃一族源自西北湟隴一帶,在民族比較原始比較弱小的時候,這個所謂的神山聖山恐怕只是一個局域內的小山而已,比如岐山、隴山、崆峒山之類的,就跟小時候村裡有個山就覺得很大一樣,後來活動區域逐步擴大,不斷的與周邊民族征戰融合,就漸漸的把自己的神山給神化了。就跟龍圖騰一樣,一開始可能是蛇,後來不斷的與其他民族融合,為了顯得比人家的高大上,就不斷的加各種屬性,最後變成了世間沒有的神物。昆崙山也差不多是這樣一個演變過程。《穆天子傳》中有記載崑山,曰:「惟天下之良山,寶玉之所在。」《呂氏春秋-士容》曰:「君子之容純乎?若鐘山之玉。」。《史記-大宛列傳》載張騫出使西域,「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其實現在新疆昆崙山的特性很多是符合上古對崑崙的定義的,只不過是後來漢武帝拓邊新命名的而已。崑山產玉,而且是極品美玉,太符合了。不過現在的昆崙山肯定不是皇帝時候的昆崙山,因為和田玉是商代才出現在中原的,而之前無論仰韶、龍山、齊家文化還是二里頭遺址,其玉器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的。

最後,說下為什麼和田玉可以流傳到中原。我們現代人對信史之前的歷史多數是依靠考古來想像的,可是細想下,對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也一樣靠想像嗎。我原來回答說,和田玉出現在中原是商業活動的結果,似乎大家並不認可。那麼我們換個思路,小麥源自西亞中東,為什麼至少到商代的時候就進入了中原呢?而且甲骨文中「麥」字通「來」,什麼意思?而且青銅器的冶煉技術也很可能是從西亞傳入中國的。我們熟知的馬車、戰車、青銅劍、青銅斧什麼的可能都是從西邊來的。這裡涉及到一個長期以漢族為中心的文化歷史觀中很少涉及的西域文化歷史的問題,其實即便沒有絲綢之路,西域和中亞歷史文化研究也是顯學。要知道人類是陸地民族,在陸地上活動是成本最低最自由的,而歐亞大陸是連接一體的,而且長期以來都是有人類交流的。現在遺傳學很明確的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的人類都是若干萬年前從非洲走出來的。那麼在有文字之前的漫長的歷史時期,難得歐亞大陸的兩端就沒有文化交流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這裡我們就從新疆歷史開始說吧。

新疆的歷史是極其迷人的歷史,這一區域與中亞一樣是連接亞歐大陸的中樞,向西很輕鬆的就能給與歐洲、西亞聯通,向北與北亞相通,而向南則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向東則與中原千絲萬縷。信史以來我們能給明確的是新疆的原住民是說印歐語系西部語言的吐火羅人(甚至與進入到英國的凱爾特人的語言相近),說印歐語系伊朗語的粟特人而北疆是說印歐語系的游牧的塞種人。在中國的商周時代,西域的霸主是月氏人,他們也是印歐語系民族。東天山到河西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龜茲人和焉耆人、吐魯番盆地的車師人以及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樓蘭人,他們基本都是吐火羅人。從喀什到樓蘭都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墓葬,都是純種的歐羅巴人種(小河墓地,樓蘭乾屍)。作為較早時期草原的霸主,如同東北起來的蒙古可以打到歐洲一樣,阿爾泰山崛起的突厥可以征服安納托利亞一樣,月氏人在這一時期是碾壓東亞北亞草原民族的,匈奴單于的稱號「頭曼」和突厥可汗的稱號「土門」皆源於吐火羅語tumane,意為「萬戶長」,可見當時之一二。月氏稱霸當是不仁,匈奴太子冒頓都得送到月氏王庭當質子,以至於憤恨無加,後來要取人頭顱做酒器。匈奴興起後,戰敗月氏,月氏遠遷天山,後來原先被月氏欺負的烏孫在匈奴的支持下又把月氏人趕到了大夏(阿富汗)。而今甚至整個中亞都一定程度上黃化了,可見我黃種人也是戰力爆棚的。

吐火羅人在中亞新疆的上千年歷史是對西域文明,乃至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都起過重要作用的。他們與西亞民族有相近的語言,便利的交通,而向東無論與草原游牧民族還是定居的農業民族都是有很多交流的。與匈奴是不斷打仗臣服和平,與羌族也有很多的交流,以至於青海尼雅且末的很多遺址都有發現羌人與吐火羅人的混合混血。那麼就沒有道理說吐火羅人與中原沒有任何的交流,前面很多人都說了周朝很多的歷史記載對西戎的征伐,西戎的範圍很大。而在商代時,中原民族也是與周邊草原民族不斷戰爭和交流的。戰爭其實是文化傳播的快速手段,唐朝在怛羅斯敗於阿拉伯才讓造紙術傳播到西亞歐洲,類似例子很多。而吐火羅人從西邊學到的青銅兵器、騎射和戰車戰術恐怕才是他們能夠戰勝東亞游牧民族的根基,而這很快就給匈奴的前輩們學去了。吐火羅人是天生的商人,而中國的商人就是商代的名稱來的,「商人」是非常善於經商的,兩邊配合到一起來,陶器、小麥、青銅、玉器、絲綢、鐵器,什麼買賣不能做啊.......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遠遠的比信史記載的要早的多得多。也難怪張騫出使到大夏能夠見到蜀地產的竹器了。

生產和商貿是促進歷史發展的本源,絕對不是中國歷史裡面喜歡記載的王侯將相們。

所謂和田玉是怎麼來到中原的,其實就是東亞的無論遊民民族、漁獵民族還是種地的都喜歡美玉,而吐火羅人發現他們有很多這樣的石頭,為什麼不拿去換點黃金毛皮和糧食呢?走路都可以橫穿西域何況還有馬和駱駝呢!就這麼簡單。原回答//問玉何來怎麼不問錢從何來呢?

商代即以貝為錢,至今跟錢有關的字好多都有「貝」。從海邊到山西河南陝西也是有距離的。

和田玉是真的和田玉,只能說當時已經與西域有商業往來關係了。


很多學者都認為,早在絲綢之路以前,中原與西域之間就有了一條貿易通道,只不過這條通道上運送的不是絲綢,而是玉石。故稱之為「玉石之路」。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里出土了750餘件玉石雕刻,經過鑒定後發現,這種玉雕的玉料全部是和田玉。除此之外,歐亞草原安德羅諾沃文化早期的墓葬中多次發現早商文明流行的白玉壁和白玉環。70年代新疆哈密盆地曾發現與殷商婦好墓所出土的形制完全相同的龍首刀。種種信息表明,從殷都到歐亞大草原很有可能有一條貿易通道。

有證據表明,月氏人為這條商路的開通起了重要作用。月氏人是商周時期活動在西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部落,在被匈奴擊敗遠遁西域之前,一直在河西走廊地區。與黃河流域的先民交流頻繁。《管子》講到「至於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其勝禽獸之仇,以大夫隨之」;「禺氏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國畜》篇曰:」玉起於禺氏「,《地數》篇曰:」夫玉起於牛氏之邊山「。表明掌握玉石資源的是外族」禺氏「,至於」禺氏「和」牛氏「是什麼 人,王國維認為就是」大月氏「。可見,古代游牧民族大月氏很可能就是這條」玉石之路「的經營者和主導者。

關於玉石之路的研究還有很多,我只是列舉了部分學者的看法,歡迎討論。

參考:關於」玉石之路「問題的探討

崑山之玉和玉石之路——梁俊艷

玉石之路與華夏文明的資源依賴——葉舒憲


我記得看過一期CCAV的科普節目,裡面講過商周時期的和田玉確實是產自新疆地區,給出鏈接CCTV-國家地理


古代崑崙玉就是指和田玉


玉石的情況我不太清楚,但是民族之間的交流應該是一直都有的。西北邊的少數民族西戎一直都是商朝的一個威脅,而周文王,昭王,穆王都有對西戎用兵,還有傳說周穆王與西王母相會。雖然西王母什麼的真實性無法考究,但是幾次戰爭都是有史料記載的。以下來自百度:

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朝時稱西戎為崑崙、析支、渠搜等。《史記.匈奴列傳》記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即綿諸(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翟、鎔之戎(今陝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陝西韓城與洛川之間);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陝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皆位於隴山(今寧夏六盤山)附近。又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西羌是隸屬於西戎的別支,從事牧羊,《說文》稱:「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義》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

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徵是鏟足鬲,單耳罐與雙耳罐。《史記·秦本紀》中曾記載許多與西戎族相關的來往或交戰記錄,如:「申駱重婚,西戎皆服」;「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公元前967年,周穆王對西北之犬戎進行征伐。據《國語·周語》記載:犬戎在西周初年屬於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進貢方物特產。穆王時,犬戎不及時進貢,周穆王便以此為由,親自領兵對犬戎征伐。大臣祭公謀父勸阻不聽,征伐的結果得四白狼、四白鹿。「獲其五王,遂遷戎於太原。」

《左傳》記載有「穆王欲肆其心,周遊天下」的事。據晉太康年間汲郡(今河南汲縣)古墓中發現的竹書《穆天子傳》,敘周穆王駕八駿馬西遊,至崑崙丘與西王母宴會酬答等事。古本《竹書紀年》及司馬遷《史記》中的《秦本記》、《趙世家》等篇也記載了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近代人認為《穆天子傳》為戰國時人所作。《史記》所記其事,大概受戰國時這類傳說影響。

這是周朝時期的地圖。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既然雙方有戰爭,那麼民間的交流也不會太少。而且周時秦國和晉國與西戎接壤,對照今天的中國地圖來看,西戎與新疆距離並不十分遠,包括了寧夏和內蒙的一部分。從地形上來看,除了與西藏相近的地方是山脈之外,從內蒙進入新疆的道路還算平坦,因此在那個時候兩地交通應該也不十分困難。且不說古時候的崑崙是否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崑崙,但是中原和西北部民族之間的交流一直存在並沒有斷過。所以什麼崑崙玉,和田玉應該也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補充一下古代與新疆的交流歷史,同樣來自百度:

新疆各地同中原地區交往聯繫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先秦(前221以前)古籍,諸如《尚書》、《竹書紀年》、《山海經》、《楚辭》中都有關於古代新疆地理、山川、河流的記載。

周朝與秦漢時期與新疆的交往:

月氏人,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活動於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之際最為強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擊,被迫向伊犁河流域遷徙,驅走那裡的塞人而居其地。

烏孫,最初活動於河西走廊。秦末漢初,受月氏人的攻擊而依附於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持下,襲擊月氏人,並將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動於黃河中上游地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一部分羌人經河西走廊,沿祁連山、昆崙山向西遷徙,從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跡。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進入新疆的。

到了漢唐時期更是設立西域都護府,納入版圖之中。


從商代中後期開始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西周,東周及漢代達到頂峰。


有一種說法,先秦時中原的崑崙玉開採於中原本地。

因為河南省欒川地區已發現白玉痕迹,且儲量巨大。現在該玉種叫伊源玉,據史典《山海經》山經第五卷《中山經》載「又西一百五十里地日蔓渠山,其上多金玉...伊水出焉而東流注入洛,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在《水經注》中也有「世人謂伊水,為鸞水故名斯川為鸞川,鸞川有玉而名振。」而《山海經》一書是中國先秦古籍。改書籍記載信息包括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宗教、歷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筆者到過伊源玉礦,其白玉與和田玉無異。據了解,伊源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玉和蛇紋石。 根據《中國寶玉石》雜誌2009年02期刊登的《河南伊源玉》一說中的信息我們得知:

(1)伊源玉中多為灰白色到褐色 ,少量(百分之10左右,)為白色 ,顯微鏡下觀察多為毛氈狀纖維交織結構和放射狀結構。

(2) 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 ,的主要成分是透閃石 ,其鐵鎂特徵與新疆和田玉、遼寧岫岩透閃石玉的鐵鎂特徵相似 ,可以推斷其礦床類型為透閃石化鎂質大理岩型。

(3) 伊源玉玉微量元素 Eu 為正異常 ,與新疆和田 、遼寧岫岩的 Eu 特徵有所不同 ,表明它們的成礦成因有一定的差異。

(4) 據上述研究結果推測 ,伊源玉是在蛇紋石化的同時 ,由富鎂的大理岩通過岩漿熱液交代而形成的 。

但筆者實地觀察發現,該礦山北麓存在大量的白玉礦石。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教授,寶石鑒定研究所所長吳瑞華指出: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透閃石和蛇紋石,其中透閃石含量大於95%,莫氏硬度為5.7~6.4,且以白玉為主,與我國最著名的新疆和田玉礦物成分相似。 吳瑞華教授表示,伊源玉的白玉(部分)鑒定證書將玉種寫作和田玉完全沒有問題。

另外,欒川所處地理狀況複雜,地勢西南高而而東北低,地貌起伏跌宕,在先秦是交通更不敢想像。想當年,小日本進攻中國,在中原最遠也是到達欒川東邊的潭頭鎮,彼時的名校河南大學在八年抗戰期間就是在潭頭安身立校。小日本都知道欒川地勢複雜,何況伊源玉礦在欒川的西邊。

種種跡象表明:先秦時中原的崑崙玉開採於中原本地,這是筆者的推斷。

本人才疏學淺,還請大家一併探討。QQ 412357511


殷代婦好墓出土之玉,經現代技術鑒定,的確大多數是和田玉,來自於闐。在殷商時代,商人已經入主中原,和田玉確有可能是禺氏帶來,禺氏又稱有虞,禺支,月氏。

但殷人使用和田玉的歷史早在先商時代就開始了。《穆天子傳》提到在黃河之北的河西走廊附近有殷人之後,穆天子冊封了殷人之後以繼續殷祀。這些殷人是商人東遷後留在原地的先商遺民。

夏後氏時期,先商人所處的位置大體是在弱水流域,商人在弱水的下游找到了玉,於是朔弱水而上,在祁連山北麓需找玉礦。久而久之,祁連山下放羊的羌人也有了識別玉礦的知識,這些羌人廣泛分布於祁連山,阿爾金山,昆崙山所形成的連續山麓地帶,慢慢地昆崙山下的和田玉就為羌人所開發出來。所以在商人的需求下,逐漸形成了一個玉石的交易路線,這就是之後的幾千年間,東西跨越4000公里玉石之路的起源。


對於歷史我不敢亂置喙,不過玉器略知皮毛

首先題主應該弄清楚什麼是和田玉,和田玉是一種統稱,俄料,青海料,籽料,山料,韓料,都稱為和田玉。

這其中青海料俗稱崑崙玉,產自崑崙山脈至青海地區,和和田玉屬於一個礦代上,所以說它也是和田玉的一種。

而已知和田玉的礦代有俄羅斯,青海,韓國,新疆,四川。

所以以此推斷題主的問題,有可能由青海,四川地區傳出。


那個,誰說的只有大理才有大理石?


地名的變遷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遷移,遷移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故鄉的山水名字、地名等附加到新的地方上去。所以古籍上的地名不能自然而然的以現代的位置來對應。

研究《山海經》的不少人就拿現在的山河來對應哪個時代的地名,來計算當時的國土面積云云,都有點誤入歧途。

舉個例子,「東莞」,假如有記錄,有人從在春秋時候東莞到曲阜只用了3天時間,別驚奇,更別推算當時科技的發達什麼的,因為東莞的原始位置其實在山東,魯國。現在這個地名還有,是莒縣下的一個鎮。

中原人南遷的時候,地名也就跟著開始南遷,直到唐朝的時候,在廣東這地方,南遷的人把一塊地方也叫做了「東莞」,而這個東莞現在更出名,儼然這就是唯一的叫東莞的地方了。

再說過「泗水」,這個地方山東也有一個縣城,現在呢?大家都知道,印尼還有一個地方,也叫「泗水」,下南洋的先人們命名的。

福建的山河的名字也多從浙江那邊過來的,原因也是一樣,浙江人遷入福建的時候帶來的。

類似的例子很多,「泰山」的具體位置在哪?「崑崙」的具體位置在哪?可能,都在中原腹地或者另外一個小地方,並且就是一些小山而已。

===

其實這個現象是世界性的,New Yolk 就是 「新鄉」嘛,英國那個「約克」現在不如這個「新約克」出名吧。加了一個New容易辨認了。


有人說,古代所說的崑崙,就是現在的秦嶺,崑崙玉就是藍田玉。


推薦閱讀:

你看過哪些書上沒有的歷史地圖?
密度比水大的物體會沉到水底,為什麼密度比土地大的物體不會沉到地心呢?
哪個地級行政區下轄縣級行政區最多?
江河源頭為什麼會一直出水?
為什麼青海省只有一個市?

TAG:地理 | 玉石 | 考古 | 春秋戰國東周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