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方衛視真人秀《急診室故事》?

醫療


《急診室故事》其實算是一部徹徹底底的紀錄片,拍出這部片子的是安放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裡的78個攝像頭(第二季升到了98個)

也可以說這是一場以醫院全體員工為背景的真人秀。

真實的搶救

真實的醫鬧

當然還有這位以蛙跳正骨法出名的丁醫生,

嗯,感覺這才是正骨的正確打開方式會不會只有我……

這位可愛的丁大爺還是一位推銷達人,

丁大爺,人送外號「190元醫生」。

190元石膏,用了都說好。

還有這位陸醫生。

高冷版陸醫生.jpg

柔情版陸醫生.jpg

不僅有醫生,還有患者。

比如這位斷指的男人王波,從樓梯上摔下,手指被摔掉了。

馬虎的王波起初甚至忘了帶上斷掉的手指,但他還是一心想把自己的斷指接回去。

然而,在醫生觀察完情況後,卻不得不給出了截短手指的決定。

還有川妹子羅艷,

由於父親出車禍,她不得不千里迢迢,連夜從昆明飛到上海。

到了上海後才得知,他爸爸的病需要幾十萬的治療費,於是開始和肇事司機理論,

這些就是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也是片頭每次提到的「最真實的今日中國」

如果我們把這部片子與一些所謂的醫療影視劇對比,你就會發現一點。

在沒有了醫護戀、車禍、勾心鬥角和紅包受賄之後,

這部紀實片不但沒有褪色反而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本身。

整部片子樸實的就像這位

手術室門口的保安王應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制止病人家屬衝進手術室。

正因為此,他也常常和心急如焚的家屬發生衝突,被病人「親切」問候家裡的女性成員也是經常的事。

但冷靜下來之後,王應友也都能理解家屬的心情,最後重複他的口頭禪,

對,就是這句每名醫護人員都應該當做座右銘的話,

生命誠可貴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說過:「醫生應該獲得更高的報酬,因為我們把健康託付給醫生。」

但當我們把鏡頭推進到每一個人的臉上,卻會發現,

他們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

沒有光線,沒有化妝,沒有混聲……

甚至沒有導演,沒有編劇。與其說這是一部紀錄片,倒不如說是一場直播,

因為生活從來沒有綵排。

《急診室故事》無他,只有真實。

除了真實,這部片子還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在圈圈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建立了醫患互信。

大家都明白,長久以來醫患主要的矛盾其實來自信息不對稱。

說白了,醫生懂的,患者不懂。

本片用了兩個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就是現場感。對於治療過程盡量還原,讓觀眾了解醫生的工作流程,

把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公開化。這和許多餐館把後廚搬到顧客眼前是一個道理。

其次就是科普,《急診室故事》做的十分到位,除了治療紀實,還有很多非常實用的常識普及,比如人工心肺復甦術和止血術。

有人說,「拍戰爭片的目的就是減少戰爭」。

同理,醫療題材的片子也應該做到增加醫患之間的理解。普及醫療知識,減少疾病與衝突。

《急診室故事》做到了。

PS:

影視圈雜誌社開啟影評人招募,詳情點擊此知乎專欄了解

——————————————

影視圈微信ID:circlemag

公眾號搜索關註:影視圈Magazine

創刊於1994年——《影視圈》,專業做媒體,認真做娛樂


直抵人心的紀錄片,東方衛視願意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完成這樣一部受眾並不廣泛的節目,我發自內心地敬佩,一下子改變了我原來對東方衛視等於周立波的看法。受眾肯定不廣,我去看還是因為特別喜歡醫生這個職業,特意搜索了好久相關紀錄片。紀錄片第二季每周可以看到的是只有三十分鐘,這背後是每周一萬分鐘的監控,九十八個攝像頭下每周九十八萬分鐘的素材。數據足以說明背後的艱辛。

東方衛視將它定義為醫療急救節目,或許可以叫它紀錄片。儘管素材眾多,團隊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個或溫馨或殘酷的小故事。一花一世界,在這裡,每個鏡頭下的過路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一樹一菩提,生死在花花世界面前算什麼,花花世界在生死面前又算什麼。

選材於醫院,自然是因為如今的醫患矛盾突出。紀錄片的好處在於它並不說教,只是真實地還原,是非由你自己判斷。故事有對白衣天使的全心信任,亦有人拿著一隻手機就覺得可以自決病情,有禮數周全的來往,卻也有崩潰下的吵鬧糾纏。毆打醫生護士的靜態新聞在鏡頭下直接再現,讓觀眾在電視外跟著升起怒火,本是救人命的雙手,卻要用來阻擋惡意的攻擊,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行醫這條路,道阻且長。最好的醫學院,也不得不面對生源質量年年下降的趨勢,不是我們越來越笨了,而是我們越來越怕了,有多少學醫的親戚對著滿懷理想的聰明孩子說:千萬不要學醫,學醫不去急救和兒科。醫患矛盾的根本是醫療資源的不足。

其實,願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惡意永遠都有正義陪伴。有人最初因為家人在情急之下口不擇言,看了節目後,特意去醫院道歉,有人不了解醫生每天工作之艱辛而抱怨其「服務態度」,在節目之後也能反省。更棒的是醫生護士院長也能反省自己管理上溝通上的不足,並積極改正來緩和未來的醫患關係。

一檔真人秀節目不可能完全改善醫患矛盾,但是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社會的努力,媒體的擔當。激化醫患矛盾無中生有的媒體只是極個別的無良媒體,還是大多數的媒體願意承擔他們的責任。如果你看了節目,記得不要漏下第一季最後一期的幕後揭秘。

也正是攝像機的二十四小時記錄才能讓我們知道一個打石膏的醫生每天要說多少遍「便宜的不要醫保卡,貴的190要自費」,我只是在屏幕前聽著都覺得晚上睡覺腦海里都盤旋著這句話,醫生又要在365天里講多少遍呢。

攝像機的忠實,才能告訴我們,一位語氣冰冷的坐診醫生會在手術台上為打工者的斷掌再生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地盯著顯微鏡連續操作十幾個小時。

攝像機才讓人知道,急診病人送來並非可以立即進入手術室,而是要調理身體血壓心跳穩定之後,才能保證之後手術台,上的去,下的來。

攝像機還能教我們太多,只能感嘆我之前的無知。了解這些過程才可以說理解。因為知人知面,不一定知心。

那些鏡頭下的人,更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誠如片頭所講,我們帶著對生命的敬意與愛意,為您講述最真實的今日中國。

悲、歡、離、合,皆是情。

-------------

2016.6.6

我很喜歡一個叫V臉社長的人的評論,他最近剛寫了相關評論,供參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kzNjQ5NQ==mid=2652292812idx=1sn=728a46e21f0ad138372573687af1f0d8scene=0#wechat_redirect


好,真好

我希望大家都能來看看這個片子,哪怕只是從科普的角度

我自己是一名口腔醫學生,我父親牙痛,我說服他沒有去家旁邊便宜的離譜的小診所,而是去了一家三甲醫院

此後我父親的每一步治療,他都會給我發微信討論

"今天我去看大夫了。"

"怎麼樣?"

"不知道,他就是問了問,敲了敲。"

"什麼診斷?"

"我不知道。"

他說到這裡,我有點蒙,讓他把病歷給我拍一張看看

上面寫著:慢性牙髓炎

"這不是寫了么?"我問他。

"我不知道。"我父親又回復。

過了一個禮拜他又發微信問我:

"大夫收了我1500。"

"挺正常的,我們醫院根管治療也差不多價格。"

"她好像還給我把上面的牙也治了,都沒問我,這個費用是不是有問題。"

我試圖用費用推算出他是否被補了牙於是問他:

"你這個是一次性的費用還是分次的?"

"我不知道。"他回復。

"那你把病志給我看一下。"

我爸發過來的圖片上,只有根管治療的內容。

"你上面的牙,沒給你動,病志上沒寫。"我解釋。

"她怎麼給我拍那麼多片子?"我父親又問。

"第一張是為了看你情況,第二張是看看根尖,第三張是為了看看整體,我解釋。"

"實習的給我拍的,還重拍了。"

"是牙片輻射不大,重拍一張也不用太擔心輻射。"

他還問了許多問題,有的是我幾乎得翻書才能回答,他幾乎每一個步驟都問了,他問完,其實也沒理解,但是他很滿意。

"要是大夫都像你一樣就好了,那個女大夫,啥都不告訴我。"

我嘆了口氣,我這樣同他解釋,是因為他是我爸,而我那天下午剛好非常有空。如果我對實習的病人也這樣解釋,我的老師會覺得我操作太慢,效率太低,會耽誤一天的進程,跟多排在後面的病人,會被耽誤。

"我還是覺得她給我治了上牙。"五分鐘後我爸說。

沒過幾天。

"我牙掉了!"

我嚇了一跳,叫他給我拍個照片。

"沒事,只不過是臨時材料。"

"我覺得我的大夫一點都不認真。"我爸說。

我只好告訴他,這樣的狀況,其實也很常見,跟他自己,也有關係。

我爸沒回復我。

兩個禮拜後,他終於開始做牙冠。

"太貴了。"我爸說。

"一套下來多少錢?"

"我不知道,"我爸說,"第一次直接收了1800。"

"什麼材料?"

"我沒記住。"

兩個小時候,我爸給我發了許多截圖,是他找的一家可以網上諮詢的私人診所。

"比我做的便宜多了!"他說。

可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用的是裡面的哪一種材料。

我放棄了,我沒法改變他的不信任,我只好建議我爸,如果他實在不滿意,乾脆換一個醫生了。

我爸說,都這樣了,先就這麼治吧。

我鬆了一口氣,告訴他這家醫院的收費,過程,方案,技術都挺先進,挺合理的,叫他放心。

"嗯。"我爸說。

到他終於完成了所有的治療,他告訴我:

"其實我覺得這個牙跟鄰居做的那個500的,沒什麼差別。"

我沒回復,我是他女兒,我學的就是這個,但是我說服不了我爸,我改變不了他的想法,我覺得特別無力。

那時候,我確定了,我自己的父親,居然就是實習時候,老師最怕的一類患者。他們從一開始就不信任醫生,很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對於醫生的一切操作,都持保留態度。

我理解醫生,也理解我父親。

我只好一遍一遍給他解釋,可是他已經不信任到,連我都不想跟他解釋了。

他不了解醫生的生活,固執的相信著那些有關草菅人命,灰色收入的報道。

而很多病人,都是跟他一樣的想法。

醫生是強勢,患者是弱勢,醫生一定手握許多權利,有著許多東東手指就能害人的秘密,大家都得伺候著這些大爺才行。但是智聯招聘上,醫療又被劃分到了服務業一欄。我也見過許多醫生護士被投訴:服務態度不好。

咦?那這又是怎麼回事?

醫生這個行業,說起來真的也就是個職業,沒必要妖魔化,也沒必要天使話,莫名其妙給大家增加了許多負擔。然後再加上有心人士渲染,讓整個醫療系統像是雲里霧裡一樣,患者還沒有去看,就已經覺得看不清了。

這個片子的好處就是,它直觀,不渲染,不強調。它只是展示,把迷霧都扒開的展示。希望大家通過這個片子,能夠對醫療行業有一個最基礎的認識,換句話說,好像「補課」一樣的,補補知識,能夠明白一點醫生與醫院複雜的工作流程,也能客觀的看待醫生,不用再妖魔化,也不用再白衣天使化。

我希望大家看這個片子以後,能不那麼忌憚醫生,解一解心裡的疙瘩。治療過程就是個彼此配合的過程,如果開始就抱著不信任的心態,那磨合的必然痛苦。

有些事醫生很難做到的,現在終於有人能幫著來做了。

我會推薦我父親去看這個片子,希望他能對醫療行業多一點了解,希望他以後有什麼頭疼腦熱,能夠不必那麼糾結。

但是,我擔心他會說:你們醫生看過就好了,我沒有時間,就算了吧。


我把結尾的旁白敲下來了。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好看。因為力透紙背,不膚淺,動腦子,肯推敲。

http://mp.weixin.qq.com/s?sn=bbb59821f9a30f200f2334e56f39dea7mid=227581743idx=1__biz=MzA3MTE0MDU5OQ%3D%3D

看看是怎麼拍的。

第二集最後總結:「倘若心有芥蒂、無法融入,異鄉的冬天會讓人覺得特別冷;異鄉的夜晚,無論有多少盞燈光在閃耀也會讓人覺得特別黑。但若敞開胸懷,為所在的這片土地奮鬥,異鄉也會變成故鄉。」


看完了第一季來寫一點專業方面的感想吧,對於劇情的感動和製作人員感激前面的答主已經提到了

重鍛中國急診室 / Rethinking Chinese AE

1. 復甦港(Resusitation bay)的必要性:

上海六院作為上海最大的創傷中心,已經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急診的最高技術和設備水平,但是在影片中依然無法擺脫鄉鎮醫院急診室的落後味道,和我實習過的縣級市的三級乙等醫院幾乎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區別

下圖是我14年工作過的皇家倫敦醫院的1號復甦港,專門處理危重的病人(近乎大半的急診室故事的病人都符合復甦港治療的標準),這也是西方治療危重病人的標配,不要說作為歐洲最大創傷中心的皇家倫敦醫院,即使是在澳洲內陸不到一百張床位的鄉鎮醫院,這樣的復甦港也是標配。675張床位的皇家倫敦醫院擁有成人/創傷復甦港4個,兒科復甦港2個。390張床位的南半球最強創傷中心Alfred hospital擁有成人復甦港3個,專業創傷復甦港2個——上海周邊縣級市1600張床位的三乙醫院,這樣的復甦港0個,三四千張床位的上海三甲醫院急症室,這樣的復甦港0個。

我們來看一下圖中的設備

A. Overhead X-ray:復甦港專用頭頂軌道X光機,可以讓危重病人直接在復甦港內接受透視,減少了病人移動至影像部門的危險性(影像部門沒有專業急救醫生和護士),時間滯後性。特別在外傷情況下,直接可以進行標準化的創傷系列 (頸椎片,胸片,腹片,盆腔片+/-受傷部位)。對於一些幾分鐘內就能致死的張力性氣胸,血胸,心包填塞等可以立即診斷處理

B. 燈光: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手術室使用的無影燈,這可以讓醫生在急診部門裡進行非常高端的救命手術,開胸,直接心臟按摩,主動脈橫斷鉗閉等等

C. 器械:圖中可以看到各種藍色和透明的小抽屜,其中一半裝著各種各樣的器械,從靜脈留置針到高端的肋骨分離器,開胸包應有盡有,在爭分奪秒的搶救中不應該有任何找東西的遲疑

D. CT: 圖中不能看到的是這個房間的對面就是專用的復甦港專用CT室,從復甦港到CT床不到10米,節省下來的時間和機會成本可想而知

2. 急診的團隊協作

急診醫生是很強的,懂的很多,但是並不專精,所以總是需要找內科外科醫生或者其他專科的醫生會診,其他科室的醫生很忙,也需要在巨大的醫院裡管理很多事情和奔走,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但是很不幸的這很有可能造成病人治療的延遲

以英國為例,所有的重外傷 Trauma call,在救護車醫生了解情況以後就會在途中向醫院反應情況,相關專業醫生在病人到達2分鐘前必須全部到達復甦港等待病人到來,其中包括普外,骨科的主治醫生等級的醫生,如果有胸部外傷,需要心胸外待命,如果有四肢截肢,需要有整形外科待命,所有人在現場第一時間了解救護車/直升飛機醫生的現場情況講解,避免交流產生的錯誤,接著按照緊急程度一個一個的團隊進行治療

3. 人性化的急診關懷

急診是人世間最接近修羅地的地方,世間各種痛苦,煎熬,死亡都匯聚於此,於是能夠人性化的去關懷那些痛苦的急診病人和安撫家屬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這不但是增進交流的重要途徑,更是減少醫患糾紛的最好辦法——絕大多數時候病人和家屬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得到多一點關心,他們的訴求能得到聆聽

片中很多地方都拍攝到了病人的家屬被據之門外,而在搶救室的病人苦苦期待家人陪伴的場景,個人感覺這是很不人道的地方,因為很有可能,這一道門將會是陰陽相隔的門,陪伴你一生的家人可能在進入這裡後再也無法見面

然而急診部門也有自己的苦衷,害怕家屬情緒激動影響自己家人和他人的搶救,或是場景過於血腥不應展示給家人看

理想狀態下,好的急診部門應該有一道道牆隔開的房間(cubicle),來保證病人隱私和允許家人在大多數非搶救狀況下的陪護,不但能夠在雜事上有幫助,還有助於病史以及和有語言困難的病人交流。於此同時,在搶救狀況下,應有一間安靜的房間讓病人家屬休息,以免直面血腥甚至有時粗暴的搶救。病人的家屬應該由護士每一段時間告知進展,並在穩定後邀請家屬前去探視。

墨爾本的The Alfred Hospital重症和急診這一點就做的非常之好,有專門的10間家屬房間用於家屬休息。在一個安靜保護隱私的環境下,家屬才能冷靜的和醫生一起來做事關生死的決定

---------------------------------------------------------

個人覺得,在一個醫療技術研究大躍進的時代,在這個尖端外科機器人中國開展最多,SCI論文中國數量排名第一的時代里,中國的急診還是處在了非常落後的時代,急診硬體的疲軟嚴重的和閃亮的超級醫院的不搭配,世界通用的創傷生命支持訓練(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居然落在了巴基斯坦,敘利亞,辛巴威等戰亂國家後面,在中國還沒有開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中國老百姓理應可以得到更好的醫療,也理應獲得更好的醫療,這一切的一切,必須要先從重鍛急診室開始


還算真實客觀,是媒體承擔了應有責任的良心作。

之所以說「還算」,是因為事實上一線醫務工作者受到的非議、責難甚至是辱罵和拳打腳踢,要比片子里展現的多得多。醫務工作者也是凡人,然而在中國,他們背負了遠超職業要求的壓力。要知道這拍的還是上海的六院,沖著名氣大,患者對醫生的態度還是比較信賴的,其它地方的就相當不好說了。

這部片子應該能起到一些科普和緩和醫患矛盾的作用,但光靠醫患雙方理解+媒體宣傳仍然解決不了問題,還是需要政府有所作為。


東方衛視開始有人情味了,看了《夢想改造家》和《急診室故事》,覺得這兩個節目都不錯。現在好多綜藝節目都泛濫成災,不知所云!需要這樣接地氣的好節目~


半夜失眠只好打開電視機,酒店能收到的台很多,但是每個都無趣。

然後就正好看到了這個節目。

下意識以為是現在惡俗氾濫的所謂「真人秀」,還在內心不屑「連生命都要拿來消費真是沒底線」。看了幾分鐘以後突然為自己的陰暗感到抱歉。

難得看到這種跟醫療手術有關的事件竟然沒被拿來大肆煽情,反而一切部署都讓我覺得很有效率。為了保住患者的肢體完整,醫生爭分奪秒在訂方案未免錯過最佳手術期間,護士告訴患者家屬沒錢沒關係我們先救人你可以不要擔心錢的問題,甚至還有熱心的老者躺在病床上跟剛入院的年輕人交流,告訴他自己這個年紀的思想感悟,也認真在聽他說話。

醫患關係緊張至此,在大眾眼中醫院不知何時已經成為吃肉喝血的龐然怪物,醫生要收紅包,護士冷漠又愛理不理,好像去醫院就是要受氣,高額花費買來的是不對等的健康。於是家屬可以大吵大鬧,在患者的生死關頭緊抓著「無痛」這兩個字在質問為何他們的家人親戚愛人朋友在手術室內痛苦嘶吼,甚至對醫生就是毫無根據地不信賴。

但是這個節目讓我看到,原來真的有那種醫生,會很誠實告訴你你要有思想準備、簽字與否是你的權利,難度很大他們一定會盡力,家屬的信任真的會讓他們願意冒著最大的風險去開這台接近十七個小時的手術試圖修復手掌、甚至是將一根長到讓我不忍心看下去的鋼筋從患者體內拔出。也真的有那種家屬,從內到外都很相信很支持醫生以及他們的決定,根據方案配合治療,即使處境艱難也互相安慰著,感謝著醫生的付出。小護士為同時入院負傷的夫妻奔走,即使雙方對明顯對她不甚信賴,在緊要關頭也不願吐露銀行卡密碼,她也沒有甩手走人,而是拿著包裡剩下的二十塊幫他們排隊掛號,然後帶男方去就診。甚至是急救室前值守的保全先生,也在默默地付出,陪家屬聊天,給他們推床。

大概是最近也將要入院做一次小手術,因此對那個充滿奇怪消毒藥水的地方沒有好感,甚至擔心在手術室內,在不得不臥床的時間裡是否會被不公平對待,然而謝謝這個節目,讓我感受到幾個小時短暫的溫暖,至少我沒看到什麼為博關注刻意製造的衝突片段,一切一切讓人感覺都很真實。

醫者仁心,感謝節目組把這份善心傳達出來而沒變味道,讓我恍惚之間覺得跟以前看過的某海外同類型節目有些類似,可能是想多了。

我會持續關注更新。一定。


貌似模仿的英國的24 hours AE


很真實的生活,大家可以在這個節目里了解到真正的醫療人員


看過bbc原版的差距很大


到今天才發現有這檔節目,看了十分鐘,翻了下評論。然後特意找上知乎來想看看知乎上對這節目的評價。

覺得這檔節目立意是好的,可能也讓普通觀眾更多更深的了解到部分臨床工作的苦樂,對緩解醫鬧有沒有幫助是不敢說,但是看到視頻下方評論有非專業人噴醫生的醫療決策傻逼的,至少還有很多人幫醫生說話,看的第24期老人車禍八小時需要截肢的那期,有網友評論說,醫生醫術不精,害病人失去一條腿的。一堆人站出來噴此人傻逼……至少多數人還是能理解醫院跟醫生的。

但是,雖然後面我沒看完,看評論還是猜到大概結局,一群人噴患者家屬,因為那點錢放棄治療,就這樣對待自己親生父親。然後我有點被噁心到了,就把視頻關了。先不說治療費用的多少,學醫人都大概知道腦出血預後一般不會很好。我不知道30萬對那家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但是我看過三塊錢一顆的葯也掏不出錢的,接診過一個病人,半夜三點來看急診,頭暈難受的,因為今天早上沒吃降壓藥,收縮壓好像是190的樣子,具體多少不記得。我問她為什麼不吃,病人告訴我沒錢買....當時覺得很好笑,我問她那你怎麼有錢來急診看病呢,這裡看病更貴啊。病人說現在發了工資就有錢了……一個五十歲的阿姨,我聽她說這話時候覺得是有點難受的。可能幾萬對多數人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有的家庭可能完全支付不起,因為這幾萬送了命或者放棄了親人的搶救多數人肯定覺得很好笑啊,但這是事實。急診那位阿姨,萬一年級再大些,基礎再差點,可能就腦出血了,因為這三塊多錢的一粒降壓藥。所以我對下面評論的人生不出任何好感,誰都沒有資格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對這種事情做評價。都說急診跟ICU是見證人性的地方,確實,但是你看到的人性不過是你自己臆想的。有一富二代朋友,幾年前他爸腦幹出血送ICU,醫生都勸放棄,家裡人也都差不多快放棄了,只有朋友跟他老媽拼著命的把除了房子以外的所有東西賣了,讓他老爸在ICU吊了八個月的命,最終還是不治,至此也差不多算是傾家蕩產了。視頻評論里有罵子女的人,區區三十萬,搶救過來又如何?轉ICU一天一萬多的自費醫療,住一個月又怎樣?任何事情不到自己身上真的不要輕易評判。

所以我覺得節目初衷是真好,但是反倒最後淪為大媽大叔的倫理劇,評價劇裡面的兒女不孝,婆婆刻薄這樣的肥皂故事的話,覺得還不如不要播了。


東方衛視近幾年總能推出一些收視率不高但製作精良的好節目,比如《急診室的故事》。

有幾期節目的內容比如某尿毒症青年病發死在急診室那一期,是相當震撼人心的。

急診室病床床頭貼的那句「你的家人在等你」也真的非常催人淚下。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這裡的親情感動了我,每每見到生死離別時,總會哽咽,這教會我們要珍惜陪伴每個我們愛的人。

這類的節目要質量,不要數量。這次東方衛視做到了直抵人心的對生命的震撼。也許必須是國內的絕對權威的醫院才能相對和諧,其他各省好的醫療機構不少,但不得不說對於大多數國內病患求醫,北京上海也許是他們最後一站了。我們帶著對生命的敬意與愛意,為您講述最真實的今日中國。


比起什麼中國式狗血醫療愛情劇,我還是願意看這種接地氣,真實,能讓人看到社會百態人間善惡生活美醜的真人秀!!


每個答案都點贊了,作為醫學生的綿薄之力。


中國目前最有意義的真人秀!

假期在家看到根本停不下來!

喜歡它的真實,就是真實!!!

中國太缺這樣的真人秀

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最真實的場景

當你站在上帝視角看這些故事

你會對醫患關係對人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每一個醫生都希望病人可以活下來,儘可能高質量地活著

我的媽媽是一個醫生 從小我就經常去醫院 裡面的很多場景我都真實地感受過或者聽媽媽講過 作為我來說 我會在迷茫的時候選擇相信醫生。

強烈推薦!第一季已看完,今天突然發現又有第二季已經在播,明天開始看!

添加其中一期的7分鐘小視頻:心梗病人突發室顫大喊大叫親屬硬闖手術室找醫生理論

急診室故事 心梗病人突發室顫大喊大叫親屬硬闖手術室找醫生理論


第二季有一期,一個人殺人之後喝毒藥(節目交代)之後送六院搶救。

當病人被救醒之後,那個護士說:好可憐,救活了還要死一次。傅醫生就說:不能這樣想啊,我們醫生是救命的,不是剝奪生命的,不能因為他是嫌疑人就不救啊,我們只負責盡最大力去救他,審判他的責任交給法院。在我們眼裡只有生和死,沒有罪犯(給這樣的三觀正醫生點贊)。

題外,本人在b站看的,彈幕有人說這種人救他還有什麼用,浪費醫療資源浪費納稅人的錢財。

回應:醫生是有義務對人的生命負責,只有法律才有剝奪生命的權力。這是依法治國的進步,是人權的進步。


目前唯一追看的中國電視節目。可惜第一季完了。如果非要總結一下,那隻能說:真實的力量。


推薦閱讀:

醫生是怎麼看待醫療劇的?
醫生到底該不該工作時間在醫院打盹呢?
如何科學地評價醫生的工作成果?現有的考評方式是否合理呢?
為什麼很多醫生對患者從網上獲得的知識很不屑,但他們自己卻在知乎回答醫學問題?

TAG:媒體 | 醫療 | 真人秀 | 醫患關係 | 急診室故事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