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做出成就,卻不為專業外人士知曉的女性科學工作者?

有哪些女性科學家在科學史中做出過貢獻,但有可能不如同等水平的男科學家知名?如亨麗愛塔·斯萬·勒維特、羅莎琳·富蘭克林。

有哪些女性科學工作者可能因為性別問題被埋沒?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都可算在內。

以及「科學工作者」不一定是科學家,沒成家成名,但有貢獻的女性也算在內。如幫助圖靈破解密碼的女性密碼工作者,以及NASA中從事計算工作的女計算員。


題主這一問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一位「女程序員」,

她曾經在「最無用」的部門,卻做了最有用的事情。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她,就沒有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和人類的一大步。

只是當年極少人意識到她的貢獻,到現在她的故事才逐漸被提起。

瑪格麗特·希菲爾德·漢密爾頓

瑪格麗特·希菲爾德·漢密爾頓,1936年出生於一個美國普通家庭。

她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結識了詹姆斯·漢密爾頓,成了漢密爾頓太太。

畢業後她成了一名老師,教數學和法語。

瑪格麗特

那時,她的丈夫漢密爾頓還在哈佛法學院繼續深造。

所以一邊工作的她,還主動承擔起了所有的家務。

等到丈夫學成後,瑪格麗特才有機會繼續深造,再讀一個抽象數學的學位。

然而,他們小兩口的生活並不富裕。

為了幫補家用,1962年瑪格麗特也額外找了一份在MIT儀錶實驗室的臨時編碼工作。

也正是這個決定,讓她一腳踏入了程序的殿堂。

最初,她負責編寫在計算機上運行的天氣預報軟體。

但因為工作異常出色,很快就獲得了轉正資格,並加入著名的林肯實驗室。

那時,她的工作任務也從簡單的程序變到為美國軍方的「賽其」(SAGE)系統*寫代碼。

*註:「賽其」系統,被稱為國際互聯網的鼻祖,也是阿帕網的前身,主要目的是在冷戰時期偵查蘇聯有可能發起的核攻擊。

1962年,瑪格麗特參加SAGE項目時期的照片

那個年代正是程序的「開荒期」,軟體工程並不是一個能拿捏得準的領域,很多東西還未統一。

所以要想為一個軟體編程,至少要學好幾套彙編語言。

而剛進去的瑪格麗特更像一塊白紙,還需要面對各種棘手的程序,任誰都得崩潰。

但也正是這些五花八門的難題,激起了她對編程的無限興趣。

瑪格麗特正在手動編程

隨著日漸豐富的編程經驗,瑪格麗特也慢慢成了系統編程的專家。

而另一邊肯尼迪也在1961年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這就成了瑪格麗特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那時的她也加入到了阿波羅計劃,為登月飛船寫程序。

在阿波羅計劃的最初,好像並沒有「軟體」什麼事。

就連在原始檔案列出的阿波羅任務的各項需求中,竟從頭到為都沒有提到軟體這個詞,更別提預算什麼的。

之後隨著阿波羅項目逐漸啟動,NASA才意識到軟體的重要,逐漸把軟體團隊擴大到400人。

在1965年,瑪格麗特也成了整個軟體編程部的部長。

隨著責任變重,瑪格麗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瑪格麗特與女兒勞倫

偏偏在那段日子裡她的女兒勞倫也出生了,所以特別忙的時候瑪格麗特還不得不將女兒帶去實驗室。

她在工作的時候,小女兒就在旁邊玩耍,累了就直接在地板睡覺。

身邊的人都對這位「工作狂媽媽」十分不理解,常問她「你怎麼忍心這麼不顧自己的孩子」。

雖然她心有愧疚,但她還是對神秘的程序十分痴迷,不能自拔。

一天,女兒勞倫在指令艙模擬器中玩耍。

當她在鍵盤上亂按時,一條錯誤的信息突然彈出。

原因是她不小心啟動了一個叫P01的預運行程序,導致原本還在飛行狀態的模擬器瞬間崩潰。

看到這種情況,瑪格麗特就提議在整個系統中多加一段代碼,防止類似的狀況發生。

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宇航員操作出了什麼差池,還有挽回的地步。

但是當時所有人都覺得宇航員是受過嚴格訓練,操作是完美的,「絕對不可能出錯」。

再加上當年的計算機存儲空間和運算能力十分有限,決策者也不想添加任何「累贅」的部分。

所以瑪格麗特也無可奈何,只能在操作系統中添加了一個備註「不要在飛行中選擇P01模式」

但是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阿波羅8號繞月飛行軌道

1968年12月21日,人類首次繞月飛行的阿波羅8號發射。

但就在飛行的第5天,宇航員Jim Lovell還是在無意間按下了P01模式

這個模式的啟動後,所有導航數據都會被清空。

這樣下去,飛船將無法把宇航員送回地球,在太空中迷路是分分鐘的事。

知道要出大事了,決策者也十萬火急地打電話到瑪格麗特那,讓她想一個補救的辦法。

於是,瑪格麗特也馬上帶著MIT的一群程序員,連夜奮戰了9個小時,才設計出了一個新的計劃。

當時這份新的導航數據上傳後,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一切又回到正常的軌道,阿波羅8號也順利載著宇航員返航。

這次事件後,決策者與瑪格麗特都明顯地感受到軟體對登月計劃的重要性。

軟體幾乎成了美國要贏得太空競賽的重要籌碼,瑪格麗特加班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時間也越來越長。

但瑪格麗特最大的挑戰還在後面。

就在阿波羅11號飛船即將登陸月球前的幾分鐘,就是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危機還是發生了。

登月時期,人類能用的電腦都是超小內存、計算速度極度緩慢的。

系統能永久保存的不過1.2萬位元組(約100兆),而臨時存儲的空間就更小了,只有1024位元組(1k)。

用瑪格麗特的話來說就是「今天看起來這簡直不可思議」。

所以就在阿波羅11號離月球不遠處時,電腦也因過度運轉,大量地彈出錯誤信息,系統幾近崩潰。

如果電腦扛不住,飛船將毫無疑問墜毀,成為世上最「悲壯」的登月。

瑪格麗特為阿波羅飛船寫的代碼與她嬌小的身軀相比

但就是在這麼「不可思議」的硬體條件下,瑪格麗特設計的系統竟頂住所有壓力。

原因是她首創的「非同步處理程序」,教會了電腦如何「決擇」,為阿波羅11號解決了危機,也為自己贏得了榮譽。

飛船在登月過程中,除了要控制推進外,還會進行著一系列不那麼重要的計算。

那時瑪格麗特就考慮到,當大量數據湧入電腦,系統扛不住時應該怎麼辦。

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她細心地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了這個「非同步處理程序」,來解決問題。

當沒有足夠空間運行時,電腦最寶貴的存儲空間便會留給最關鍵的部分,比如最重要的——讓鷹號在月球登陸。

而其他低優先順序的任務,如雷達交換數據任務將會被暫時切斷。

每個人都看到了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第一步。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背後,有這麼一位女程序員也為女性邁出了一大步。

瑪格麗特拯救人類的登月計劃時,年齡不過33歲。

*參考資料

WIRED:《Her Code Got Humans on the Moon—And Invented Software Itself》

WordPress:Margaret Hamilton:Don"t Forget About it

Futurism:《Margaret Hamilton: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man Who Took Us to the Moon》

文章鏈接:她的一串代碼讓人類登月,兩次化解航天災難,是程序員永恆的女神


偉大的Emmy Noether女士,數學史上最偉大的女人。

她回答了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存在著能量守恆,動量守恆,角動量守恆這些守恆定律?

Emmy Noether(1882年3月23日-1935年4月14日)

Emmy Noether女士是一位在數學與物理學都有著極為深刻洞察力的女人,她善於藉透徹的洞察建立優雅的抽象概念,再將之漂亮地形式化。其在抽象代數理論物理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同一時代的數學家David Hilbert、物理學家Einstein等人稱為數學史上最偉大的女人。

初學量子場論的人,都會接觸到Noether定理Noether定理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

對於每個局部作用下的可微對稱性,存在一個對應的守恆流

事實上,在學習理論力學這門課程時,絕大部分教科書都會提到對稱性與守恆量之間的關係,譬如:

  • 時間平移不變性導致系統的能量守恆;
  • 空間平移不變性導致系統的動量守恆;
  • 空間旋轉平移不變性導致系統的角動量守恆;

普遍的來看,假定系統的Lagrangian密度為 mathscr{L}(phi,partial_mu phi) ,其中 phi(x^mu) ,為以時空為變數的場量(實廣義坐標), partial_mu phi 為其對應的廣義動量,則做作用量可以寫為:

S=dfrac{1}{c}int d^4 x mathscr{L}(phi,partial_mu phi)

其中 d^4 x= c dt d^3x ,即四維體積元;

按照最小作用量的觀點,場的運動應當滿足

delta S=0 ;

為了考慮作用量的變分,首先考慮時空做某一改變下的的作用量的變化:

考慮廣義坐標變化 x^mu 	o x^{mu

體積元發生變化 d^4 x 	o d^4 x ;

其中 J=dfrac{partial (x ,即變換的Jacobian;

我們講 S 的每項展開,經過一系列必要的整理後,就可以得到:

delta S=dfrac{1}{c}int d^4 x [(dfrac{partial mathscr{L}}{partial phi}-partial_mudfrac{partial mathscr{L}}{partialpartial_muphi})overline{delta}phi+partial(dfrac{partial mathscr{L}}{partialpartial_muphi}overline{delta}phi+mathscr{L}delta x^mu)] ;

進一步的,我們構造一下的量:

j^mu =dfrac{partial mathscr{L}}{partialpartial_muphi}overline{delta}phi+mathscr{L}delta x^mu ;

變分原理 delta S=0 對應於

dfrac{partial mathscr{L}}{partial phi}-partial_mudfrac{partial mathscr{L}}{partialpartial_muphi}=0(Euler-Lagrange方程)

partial_mu j^mu=0 (連續性方程)

顯然的,其中第一項對應Euler-Lagrange方程,描述了某個點場的運動情況;

第二項就對應Noether定理,描述了場對應的荷的流入與流出;

將連續性方程寫作 dfrac{partial}{cpartial t} j^0(x)+
ablacdot vec{j}(x)=0 ;

積分,並利用Gauss定理,就可以得到

Q=qint d^3 x j^0(x) ;

這就被稱為Noether流Noether荷,可以說,Noether深刻的改變了物理學家對對稱性,對物理定律的認識,這種思想直接導致了後面大放異彩的對稱性破缺

Noether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Erlangen。父親就是個數學教授;她本來鍾情於舞蹈和文學,希望畢業後做一個法文老師,但是後來改變了想法,進入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t Erlangen-Nürnberg學數學;畢業後Hilbert挖她去Georg-August-Universit?t G?ttingen(哥廷根大學)教數學,結果被G?ttingen一群食古不化的哲學系教授強烈反對,「有她沒我!」。

憤怒的Hilbert拍了桌子:

「I do not see that the sex of the candidate is an argument against her admission as a Privatdozent. After all, the Senate is not a bath-house.」 – David Hilbert

我不認為性別是是她稱為私人教師(大致是助教)的阻礙,這他媽的又不是澡堂。」(渣翻譯)

後來經歷重重阻撓,Noether終於在G?ttingen站穩了腳,她認真負責的態度也贏得學生的尊敬,好景不長,1933年,Nazi在德國開始迫害猶太裔人,而Noether正具有猶太血統,天天擔驚受怕的她病了,後來輾轉去了美國;1935年,Noether查出了了卵巢腫瘤,經手術治療無效去世,享年53歲。

儘管Noether女士的一生飽受歧視與迫害,

但她的偉大不因為性別、不因為偉大,不因為世俗的偏見而有所損毀,

她對物理學,數學的貢獻值得每一位我們物理學後繼者銘記和感恩,

偉大的Noether永垂不朽!

當然了,我對物理/數學好的小姐姐也沒有抵抗力。


說兩個在天文學領域內比較有名但是其成就卻遭到某種程度上的忽視(更別提為大眾所知了)的女天文學家吧。

1、Dame Susan Jocelyn Bell Burnell

2009年時的Bell Burnell

Bell Burnell(1943.7.15~)是一名來自北愛爾蘭的天體物理學家。1967年,她還是Antony Hewish組裡的一名研究生,但是卻首次發現並研究了脈衝星PSR B1919+21,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現脈衝星(但是文章卻被導師搶了一作,見Observation of a Rapidly Pulsating Radio Source)。她的導師Antony Hewish因此與Martin Ryle共享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她本人卻與之失之交臂。根據Burnell本人的描述,她當時不得不多次「be persistent in reporting the anomaly in the face of scepticism from Hewish, who was initially insistent that it was due to interference and man-made」,且Hewish與Ryle就脈衝星問題召開的學術研討會甚至都沒有邀請她參加。她未獲獎的事實也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不滿。

這張著名的圖片出現於Joy Division的專輯Unknown Pleasures的封面上,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最初卻來自於脈衝星PSR B1919+21

關於脈衝星被發現的更多細節,可以看這個回答:蕉葉:射電望遠鏡是怎麼發現脈衝星的?

2、Vera Florence Cooper Rubin

2009年時的Vera Rubin

Vera Rubin(1928.7.23~2016.12.25)是一名美國天文學家,也是研究星系旋轉曲線的先驅。

M 33的旋轉曲線

上面這張著名的曲線圖展示了M 33星系觀測得到的旋轉曲線和(在無暗物質的情況下)理論推測的旋轉曲線。可以看到,如果只考慮可見物質,隨著與中心距離的增長,恆星公轉的速率應該先上升後下降(上升是因為核區大致是一個球,下降是因為盤面大致是一個盤,而且這個盤的密度在逐漸減小)。理論推測和實際觀測結果的顯著差異成為了暗物質存在(或者引力理論需要修正)的有力證據。

1975年美國天文學會的一次會議上,Rubin和同僚Kent Ford報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稱他們所觀測的漩渦星系中大部分恆星擁有大致相同的公轉速度,這說明星系質量在盤面上大致是線性增加的。關於這一結果的詳細論述可見於Rotational properties of 21 SC galaxies with a large range of luminosities and r。

Rubin因為其在天文學領域中的貢獻而享譽無數,更是被選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了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天文學家,但是終其一生卻從未獲得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青睞。許多同行們(比如Lisa Randall、Emily Levesque等女物理學家)也因此為她叫屈。

關於暗物質提出的更多細節,可以看這個回答:季索清:為什麼科學家要假設存在暗物質?


上面提到的這兩位雖然比不得 @Narayan 所提到的Emmy Noether這樣偉大,但也都是「who paved the way for other women in the field(Sandra Faber和Neta Bahcall對Vera Rubin的評價)」這樣的牛人,她們的成果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可,但是卻與世界公認的物理/天文領域內最極致的榮譽失之交臂,不可不令人扼腕嘆息。


我來說一個很漂亮的俄羅斯女科學家

柯瓦列夫斯卡婭 Ковалевская,1850年1.15-1891年2.10。又是一個德國格丁根大學。曾任瑞典斯德哥爾摩教授。

不搞數學也是美人胚子,靠臉吃飯毫無懸念 嘿嘿嘿

她的貢獻 我說一個我知道的

陀螺進動的可積性 ,就是小時候玩的用竹鞭抽打的陀螺 飛速旋轉的陀螺為什麼在自轉的同時又在不停公轉(剛體繞固定點的旋轉問題)除了她 還有兩個人曾經研究過 並且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 兩位都是為我們熟知的數學家 Euler和Lagrange(又是這倆貨,Euler你自己摸著良心說 你是不是上天安排來給我們出題目的)其他人也很多(Goryachev和Chaplygin ) 就是弄不完 在1888年,法蘭西科學院就這一個問題向各國科學家徵文解答,被她一舉拿下 沒錯 就是在她生命的最後歲月里留下了一筆輝煌。

數學內容 我放在她生日的這一天更 突然又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 那我把她那年的論文題目發上來 《Sur Le Probleme De La Rotation D"Un Corps Solide Autour D"Un Point Fixe》 親們提示我從哪裡開始


吳健雄

大家只知道楊振寧與李政道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次諾貝爾獎後面的女人。

吳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是一位在核物理學領域卓有貢獻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在曼哈頓計劃中,她參與研究了如何利用氣體擴散法分離鈾的兩種同位素,鈾-235與鈾-238。其最著名的一項工作是利用實驗方法驗證宇稱不守恆。這項工作令其同事李政道與楊振寧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令其本人獲授1978年首次頒發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吳健雄在實驗物理學方面的造詣常令人將她與居里夫人相提並論。她常被人稱作是「中國居里夫人」、「物理研究的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以及「世界最傑出女性實驗物理學家」。

1948年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1958年成為首位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的女性、同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4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科姆斯托克物理學獎

1975年成為美國物理學會首位女性會長並於同年獲得該學會頒發的頒發的博納獎

1975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78年成為首任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

1990年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是首位在世時享此殊榮的科學家。

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及李遠哲四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台灣發起創立吳健雄學術基金會


羅莎琳·富蘭克林

即使是學生物的同學,大概也只是知道她是拍出那一張決定性的X光晶體衍射圖片的人。

但是她遠比教科書上的富蘭克林有趣。


下圖攝於法國

我曾把這張照片給我的一位法國朋友看。她幫我翻譯的了一下後面告示牌上的內容:對桌布好一點,不要把包放在桌子。

再看看她的包放在哪裡?


下圖拍攝於劍橋大學圖書館600周年展覽

這是她在發現DNA結構時期的手稿,在HELIX旁邊,她畫了一個小骷髏。


《My Sister Rosalind Franklin》的作者,歷史學家Jenifer Glynn說富蘭克林是「挑剔」的。

據說當年沃森和克里克給她看了他們最早期的DNA結構模型,看著這個漏洞百出的模型,富蘭克林瞥了一眼說:「這是什麼玩意!?」後來沃森因為這個一直和富蘭克林不和

她非常熱愛自由,甚至到了有一些偏激的程度。她常常單獨工作,即使和她的好朋友克里克一起也難以非常有效的合作。


除了著名的DNA研究,富蘭克林早年還研究過煤炭(博士論文就是和煤炭有關的),之後還在研究病毒的分子結構,直到她在1958年去世。1962年,DNA結構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82年,曾經與富蘭克林一起研究病毒結構的阿龍·克盧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她沒有死於卵巢癌,她也許可以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獎,並且可能繼續和克盧格合作研究,最終一起再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台上。


無可否認,富蘭克林遭受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科學家的不公。也許在當時如果人們不考慮她的性別的話,現在的DNA模型會被稱作「沃森——克里克——富蘭克林模型」。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她是一個有些古靈精怪,有些不拘小節,有些挑剔的,活生生的人。

比起教科書里的悲劇形象,我更希望她以一個真實的、有趣的人,一個熱愛科學的、聰慧的科學家的身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


吳健雄,1934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36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44年參加美國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58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勳章。1982年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1963年她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為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宇宙不守恆定律提供了實驗證據,但是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這就是民國教育體制培養出的傑出女性。


Sophie Morel(1979--),法國數學家,數論女皇,畢業於巴黎高師(不是M1喲),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

如果不出意外,我們會在明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看到第二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性。

同時悼念於今年7月15日去世的首位女性菲爾茲獎獲得者,偉大的Maryam Mirzakhani


復旦大學以前的校長謝希德院士。廈門大學,MIT校友,著名的固體物理與半導體工程學家。

謝先生在復旦應該大家都知道。因為她做復旦校長非常成功,抓住改革開放的大機遇,把復旦大學推向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弱化了她作為中國,最傑出物理學家的地位。

她做大學校長太厲害,以至於大家都忘了她是一個物理學家。


多蘿西·霍奇金,英國女生物化學家

青黴素對人類健康的是具有怎樣的意義,大家心裡肯定有數,提起青黴素大家可能會想起弗萊明,錢恩等科學家,但是能讓青黴素進一步研究開發並大規模生產的則是得益於霍奇金夫人。

1945年,確定青黴素的結構

1955年,破譯維生素B12的結構

196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69年,破譯胰島素的結構

至於研究過程不用細說,艱苦程度可想而知,這幾項主要成果對人類的健康做出的貢獻也不言而喻。

嗯,之所以提起她,還因為不能忘記她對上世紀中國做出的支持和幫助。


美國女遺傳學家內蒂·史蒂文斯(Nettie Stevens)

Nettie Stevens(1861.7.7 - 1912.5.4)是美國早期的遺傳學家,她對性別的研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然鵝,請問你們有在生物學或遺傳學書上看到她的名字嗎?怕是很少吧。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Stevens的生平:

1895年,Stevens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獲得生物學碩士;

1903年,獲得 Bryn Mawr博士學位,後留任Bryn Mawr;

1905年,Stevens開始進行性別決定的研究;

1912年,因乳腺癌不幸逝世。

別看Stevens起步晚,但人家聰明又勤奮(好像還兩耳不聞男女事,一直單身),所以她能有重大研究成果也是情理之中的。

1891年,德國細胞生物學家Hermann Henking首次在雄性紅蝽的生殖細胞中發現了X染色體,但他並沒有發現與其配對的Y染色體。Stevens也想知道性別是否與染色體有關,她通過顯微鏡觀察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的染色體時,才讓Y染色體曝光。在Nettie Stevens看來,性別是由男性性染色體決定的

她所著的《Studies in Spermatogenesis》書中插圖,描繪細胞分裂

當時,另一位生物學家E.B Wilson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但他仍然相信環境因素會對性別決定產生影響,而Stevens卻認為性別決定完全取決於染色體。

那時遺傳的染色體理論尚未被接受,人們普遍認為性別是由母親或環境因素決定的。 所以大多數科學家沒有立即接受Nettie Stevens的理論。但時間證明了Stevens的結論明顯更加正確,且證據更充足。因而Stevens和Wilson應該被認作共同發現者。儘管如此,只有 Wilson 一人獲得了承認和榮譽,也許是因為

真是一個時代造就一批名人,同時又埋沒一批金子。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去年,也就是2016年7月7日Nettie Stevens155歲冥誕時,她的塗鴉登上了谷歌首頁

一名推特用戶寫道:「I』ve never heard of Nettie Stevens before today.Thank you Google Doodle for giving her appropriate attention and respect.」(在今天之前,我從未聽說過Nettie Stevens。感謝谷歌塗鴉給予她應有的關注和尊重。)

參考資料

1. Nettie Stevens discovered XY sexchromosomes. She didn#x27;t get credit because she had two X』s.

2. "Nettie Maria Stevens – DNA from the Beginning". www.dnaftb.org. Retrieved 2016-07-07.

3. Gilgenkrantz, Simone (October 15, 2008). "Nettie Maria Stevens (1861–1912)"

4.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517693.htm

5. The X in sex: how the X chromosome controls our lives

6. "http://voa.iyuba.com/audioitem_special_3812.html">http://voa.iyuba.com/audioitem_special_3812.html


林巧稚

醫學家。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Agnes Pockels

這是一位在自家廚房做實驗,然後發了好幾篇Nature的家庭主婦,被科學界認為是surface science新領域的開路人之一。之後的Langmuir–Blodgett trough的想法源於她的工作。(其實覺得Blodgett也符合題意,畢竟surface science這個領域可能就Langmuir的名氣比較大 = =)

原本寫了好多。。。。但都因為被封號所以不見了。。。。請大家自行搜索她的信息……(某網站的鏈接貼一次被封一次號……我已經被封兩次了……不想再被封第三次……)我也不想不規範轉載……就不貼過來了。。。


計算機領域

格蕾絲·霍波算一個吧

阿達·洛芙萊斯也該算一個


我只是一名勤奮的搬運工=.=

她丈量了宇宙卻做了一輩子廉價的「人肉電腦」,當諾獎來敲門時她已去世3年 - SME情報員的文章 - 知乎

http://zhuanlan.zhihu.com/p/32171771


不知道算不算不為人知,但是目前肯定不算歷史上的。今年獲得邵逸夫獎的Claire Voisin,估計學代數幾何的很多同學會知道她。具體她的貢獻應該是否定了高維複流形(>3維)一定能形變到Kahler流形這個猜想。這個猜想是yau提出來的。至於別的我也不太清楚了。(這個我還是從花姐回答看到的,至於我本人是完全不懂復幾何的,還在努(lan)力(duo)學習中)了解到她的契機是本學期的一個討論班,就是講Voisin的一本關於復代數幾何和Hodge理論的一本書。然而這個書我覺得實在是。。。電波感十足。。。就是總感覺電波不合。(畢竟第一本前四章全是鋪墊知識,說不上有多麼困難)最後我們變成了討論Voisin的標題。多復變講Hormander,復幾何講Daniel,層與範疇直接用Hartshorne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迄今為止得獎者已經數以百計。

但在這數百名獲獎者中,只有兩名女性。其中一人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居里夫人,另一個,則是瑪麗·格佩特-梅耶。

瑪麗·格佩特-梅耶,這對大眾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字,她因為提出了原子核的殼層模型而和詹森一起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即使是這樣的一位人才,在找工作時也四處碰壁。當時的大學中不願意僱傭女性,就算有些機構願意為她提供工作,但也不願付給她薪水。


Lynn Conway (1938-)

http://ai.eecs.umich.edu/people/conway/ai.eecs.umich.edu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榮休教授

現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先驅,處理器亂序執行機制奠基人

70年代,集成電路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中:正如摩爾定律所預言,到1978年,一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上已可以集成20000枚晶體管,而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都缺乏設計如此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的能力。當時的設計人員仍然使用著傳統的數字電路設計模式:從基本的與或非運算開始,選擇少量合適的邏輯門組成電路來處理一系列比特流。這種設計方法只適用於過去邏輯門(晶體管)頗為緩慢而昂貴,而邏輯門之間的鏈接快速而廉價時,那時計算機中的邏輯單元是運行的瓶頸。然而隨著集成電路的發展,邏輯門變得廉價而快速,成為計算瓶頸的是邏輯門之間的鏈接,因而晶元上的邏輯門布局變得尤為關鍵。與此同時,計算機逐步有了一定的並行處理能力。這也使得設計人員不再將晶元功能視為線性相接的邏輯函數序列,而必須將其視為一個複雜的網路。這樣複雜設計和安排仍需要由負責整個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設計者完成,這使得他們力不從心。

直到1979年,由Carver Mead和Lynn Conway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VLSI Systems發表,這一困境才有了切實的解決方案,被稱為Mead-Conway

Revolution的VLSI設計革命隨之開啟。書中,Lynn Conway與Carver Mead一同開創了VLSI設計的結構化方法,一系列如今VLSI設計的基本原則也在本書中提出。同時本書也是VLSI設計的經典之作,在美國數百所大學作為教科書使用。

Lynn Conway的具有可伸縮性(Scalability)的VLSI設計方法使得如今包含數十億晶體管的處理器能被製造出來,這為她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這也使得一些人注意到了她在1963年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M.S.E.E.學位後充滿謎團的工作經歷。隨著這些經歷逐漸為人所知,她決定公開出櫃,向公眾說出了她過去一直試圖隱藏的經歷,並在臨近退休時投入了跨性別公益活動中——她是一名MtF跨性別者,出生時性別是男性。為了成為自己應有的性別,她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拋棄了過去的身份和工作成就,重新成為了Lynn。

儘管從小就受性別焦慮及隨之而來的抑鬱困擾,她仍然自17歲時(1955年)開始順利地在MIT學習物理。然而當時即使是心理學界也沒有對性別焦慮和跨性別有基本的概念和認識,更遑論整個社會。在愈發嚴重的性別焦慮下,她決定為自己尋找出路(即使當時並不存在如現在這樣的跨性別者社群,也不存在和如今一樣明確的適用於跨性別者的路線圖)。儘管在課堂上她看似仍是普通男生,她在校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Lynn。同時她也開始使用激素和嘗試為自己去勢。這些嘗試最終為家庭和學校所知,其結果是無窮無盡的敵意、憤怒和隨之而來的絕望。她放棄了在MIT的學業,也開始不再相信自己有希望達成自己的願望。她甚至在一個女孩熱切的追求下與她戀愛、結婚、生子。

重新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學業後,1964年她加入了IBM,在ACS項目中工作。這是IBM於60年代最重要的超級計算機工程,其產出的大量技術和創新成為了如今計算機體系結構設計的基本方法。在此期間,Lynn Conway發明了動態指令調度(Dynamic Instruction

Scheduling)。這是現代CPU超標量、多發射和亂序執行等特性的基礎,ACS也成為了第一個具有超標量特性的計算機系統。

與此同時,她也得知了一些關於跨性別女性的新消息:她們可以通過激素替代療法和性別重置手術獲得自己期待的身體。長久以來的性別焦慮再度爆發了,而與現實的衝突使她甚至嘗試自殺。但在妻子的支持下,她最終決定拋棄過去的身份走上當時還少有人走過的路。因此,IBM也以「會對同事造成精神傷害」的原因決定解僱了她。在國外完成性別重置手術後,她隱藏了過去的工作經歷,以Lynn Conway的名字重新成為了一名普通程序員。隨後她加入了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完成了她接下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退休後,她成為了有影響力的跨性別活動家,投入到跨性別者獲得平等權利的運動中。


能出現在這個回答里的都還沒有真的被埋沒,被埋沒對那些根本連名字都不知道。


「原子彈之母」邁特納

她被愛因斯坦稱為「德國的居里夫人」,赴美國客席講課時被譽為「原子彈之母」。

作出如此重要的一系列成就,邁特納在世時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和獎勵。大部分關於邁特納的資料上都有這樣一句話——「她是一位需要重新被發現需要被公正對待的偉大女性」。

1994年5月,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通過一項決議,建議把第109號元素命名為Meitnerium,用以紀念邁特納(Meitner)的傑出貢獻。

引一段百度百科裡的:

「在近代科技史上,核物理學家邁特納是一個值得一書的女性。原子核裂變現象一般認為是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勞斯曼(Otto Hahn and Fritz Strassmann)發現的,其實她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邁特勒與哈恩的關係很密切,他們同時在柏林威廉大帝研究所工作。後來由於害怕希特勒的迫害,邁特勒逃出德國去瑞典。哈恩當時正在做中子轟擊鈾的試驗,得出許多β放射性核素。哈恩是一個放射化學家,他仔細分析這些產物,發現化學上就是鋇,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實驗結果,因而寫信給邁特勒請求幫助。而邁特勒一看到出現鋇的試驗結果馬上想到:會不會是鈾破裂了。邁特勒和她的侄兒--核物理學家奧托·羅伯特·弗里施(在哥本哈根工作)在瑞典的一個小村莊度假,立即被這一重大發現所吸引.他們想到了玻爾的液滴模型,第一次畫出了重核分裂的示意圖,搞明白了像鈾這樣的重核是不穩定的,它的巨大靜電排斥力使它可能分裂為兩半。還利用愛因斯坦公式第一次估計出裂變放能為 200 MEV。隨後弗里施用電離室驗證了裂變,而且還向玻爾說明自己的想法。據說玻爾還沒有聽完就大叫:「我們過去都是一群笨蛋,肯定就是這樣」。以後玻爾正式寫信給「自然」雜誌:「這個成就應歸功於邁特勒和弗里施」。弗里施後來在英國繼續研究原子彈,提出濃縮U-235的方法。但是,發現核裂變的諾貝爾獎給予了哈恩,其實他並不理解發現了什麼。而邁特納和弗里施一開始就洞察到本質,而且正確地預言了裂變的細節,包括放出的核能大小。可惜他們一直不被科學史承認,無怪在幾十年後會有人出來鳴不平。」


推薦閱讀:

女人婚後的幸福感比婚前都會降低嗎?
為什麼有些女生喜歡騎摩托車?女騎士喜歡上騎摩托車的契機是什麼?
有哪些優秀的女性作詞人?
如何做一個精緻的女人?
職業是女建築師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自然科學 | 女性 | 科學史 | 科學家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