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否以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等人為例,為「xx 的字好在哪裡,如何欣賞」提供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範本?


王羲之、顏真卿好在創辟。

行書經了王羲之的手,有了軌則。

楷書經了顏真卿的手,有了軌則。

顏真卿之前,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諸家楷書,都有晉朝小楷的痕迹,到顏真卿手裡,風氣大變。

當然,書法本身發展的內在理路上來看,到顏真卿這個時候也該變了,只是它是通過顏真卿這個人來完成的,顏真卿的貢獻即在此。

這就好比,古文到了韓愈手裡,儒學到了顧炎武手裡。

王羲之同顏真卿類似。

但蘇東坡不一樣。蘇東坡只是因為自寫得有自己的特色,但絕對沒有創辟的效果。蘇軾早期字寫得肥,晚期字又寫得長,一般這麼寫不好看,但蘇軾點畫處理得舒服,因此也是上乘之作。

至於什麼叫處理得舒服,主要是每一個筆畫都交待清楚。也即,在起筆、收筆、行筆中,筆畫之間的顧盼、牽絲、都要一絲不苟,不能含混不清。

注意看每一筆起和收的地方,就能體會出來。

拿一幅垃圾作品,對比就出來了。下邊這個「天道酬勤」,就是點畫交待不清的例子。

看來還是對著爛字有話說:

比如,天字的撇,很像小腿肌肉萎縮,撇一般要露鋒,除非是在整個字的內部,可以藏鋒。像蘇軾「倦」字中「卷」的一撇,就是藏鋒。而單人旁中的撇,以露鋒為標準,藏鋒為變體。

好的字,每一筆畫卸了,可以當兇器使,而且是刀、劍、匕首那種那鋒利得割出血來的兇器。

而不好的作品,就像啃完肯德基之後剩下的骨頭,比如上邊的天的撇,道的走之底,酬的左邊一豎。勤的一撇。

該作品,處處糊塗,筆筆收得不清晰,可以看出,他的收筆多是一個墨疙瘩在那兒。

高下就在起和收的地方分別開來。

任找名家的作品和俗手的作品來開,這種分別是必然的。

記住一句話,高手一定是會玩兒「鋒」的。不過是露出來還是藏進去,鋒都存在。

所謂藏進去,就是起筆或者收筆的時候,有個回筆。即「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之意。用過去老塾師的話說,叫「直畫橫下,橫畫直下」。你要寫一橫,起筆的一剎那,筆鋒是豎著往下走的,先勒一下,再橫著割過去,這時顯然筆和紙之間就有一股阻力,字的力道才出來。而不是筆一沾紙就橫過來,那不叫寫字,叫抹字。那是刷牆呢。

收筆的時候,如藏鋒,筆鋒必然要先回一下,再離開紙。上次在康有為的書法好在哪裡?如何欣賞? 里,我說康有為也是筆筆不苟且,就是這個意思。有網友回復說他也能每一筆寫清楚,其實不苟且的意思,是處理好鋒和紙的關係,不能在收筆時直接離開紙面就算完了。你看蘇軾的「倦」字的第一筆撇,一定是寫到一半就開始筆往上提,讓鋒一點點離開紙面,等到整個撇寫完的時候,整個筆鋒就剩一丁點和紙面接觸了,這樣鋒才出來。也就是說,他在寫每一筆的時候,用力必然是處處不均勻的,又是處處連續的,不僅處處連續,而且處處可導(好吧,扯得有點遠),意思是,每一筆的力道總在變化,但都是漸變沒有突變,突變的話,氣就斷了。縱然變得極快,也不會斷。這就是好字。而一筆下來,中間有一段或整筆用力不變的,就是劣字。


這個問題的實質和【什麼樣的作品算是好的文學作品】差不多,大概有一個邊界,但不可能也沒必要存在一個「正確答案」。1樓那幅天道酬勤肯定不是好字,但我們也可以認為蘇軾,趙孟頫,甚至顏真卿的字「不好」(蘇軾就認為顏真卿的字「壞」,而且引起了「書法之壞」),這時的「不好」就有其理論意義,表達了某一人或某一家對書法的理解。這就像,郭敬明的小說從文學角度講肯定不是一流小說(商業角度是另一碼事),但余華的《活著》算不算一流小說,肯定會有爭議。一般最經典的,似乎代表了某種藝術觀念的「公分母」或「上確界」的作品,爭議會比較少。不太會有人認為荷馬的作品不是好作品,王羲之的字不是好字。其實在當時未必沒有質疑,但後來慢慢成了公論,這也是建構出來的(但不等於沒有道理)。


唉,其實題主自己寫寫就能知道了


某個人的字,你看著舒服了,就是好字,看著不舒服,就是爛字!這個評價標準不在別人,而在你自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紅樓夢!人文藝術是沒法證明和證偽的,他們是沒有唯一的標準的!


境界,沒有抵達那個境界,一切都是妄談。老酒鬼的酒品,老煙槍的煙品,老碼農的碼品,哈哈,碼品還是有的,雖然是我瞎掰的一個詞。想成佛先入定吧。


推薦閱讀:

有什麼關於書法的趣事?
有哪些靈感來自中國書法的當代藝術作品?
硬筆書法走之怎麼寫好看,特別是平捺?
寫一手好字的你有沒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自己寫的感覺比較好看的字能叫書法嗎?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