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開拍前就已經剪輯好整部影片,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嚴格執行」是電影製作的最佳方式嗎?為什麼?
由此回答而來: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52476/answer/14847910
比如眾所周知科恩兄弟的電影很少大製作,而最終效果很好。秘訣就是前期寫劇本的時候就已經帶著故事板畫師仔細創作分鏡故事版,同攝影師看景之後又會根據情況修改故事板,也就是說,爭取做到在影片開拍前就已經剪輯好了整部影片,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嚴格執行了。
科恩兄弟的方法是否值得中國電影借鑒?
如果說的是《 賽德克·巴萊》 前期沒控制好,發現太長剪成倆部的問題。
那麼,先引用yolfilm前輩的答案
像「復仇者聯盟」這樣的電影,在開攝前,一定把所有的「故事板(分鏡表)」都作完了,除了這是好萊塢的制式規定外,更因為它用了大量的動畫,沒有分鏡表,是不可能分頭作業的。
而在這種「故事版(分鏡表)」高於一切的電影中,導演的作用是有,但,其實不是大到會失控的地步。這是好萊塢最利害的地方,它能保證品質和產量,也能保證生產速度。也是因此,用哪個導演,只要是在一定的水平上考量,其實,誰和誰,都差不多。補一個外話。數十年前,早在魯卡斯在拍帝國大反擊時,光是畫分鏡表,就花了數百萬美金。那種費用,夠今天中國電影人從頭到尾,拍幾部電影了。好萊塢和其它國家電影圈的差距,大到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就說這分鏡表,可不是一般概念的分分鏡頭,而基本上是整部片子,在紙上全部走一遍……。 最新的發展,像變形金剛,分鏡表根本是用腦電3D動畫作的。電影沒拍,你可以先用看到一部完整的3D動畫版本(只是裡面的人物沒眼沒鼻,都是大方塊)。
而我們的媒體業,別說3D動畫了,用flash作都不可能。甚至,連用紙,給你好好把一部電影畫出來,都不可能。只因,沒有那樣的資源、條件、觀念和技術。
中國電影,包括台灣,未能如美國一樣產業化,精準化生產
魏德聖 勇則勇矣,其拍《賽德克·巴萊》的精神,我100個致敬。但其未能控制好剪輯,導致一部電影后來被剪輯成上下倆部,毫無疑問,卻是失誤。
好萊塢式和科恩兄弟式倆種產業化,精準化,控制成本和質量的先進位片方式,毫無疑問,中國電影,都應該大力學習。謝邀。
上面引用@yolfilm 的回答很好,他是電影圈裡老前輩了,說的很靠譜。補充一點點常識,電影是個投資項目,那麼投資者在投資之前肯定要得到足夠的信息。一般的廣告創意在投資前都會繪製故事板,讓客戶知道大概是個什麼樣子。電影因為時長關係,故事板可能難度相對較大,但成本定然不會超過電影攝製經費。所以在美國,越是大投資的項目,越會在開拍之前仔仔細細把故事板做好,把不確定因素降低到最少——因為拍電影本身即是個高風險投資,所以更要儘可能的降低風險。當然,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但,有計劃總比沒有要好。繪製故事板,是對投資方負責、精準控制風險、降低拍片成本的行為,跟最終剪輯權歸誰關係不大。很可能最後被人剪的面貌全非,但這是投資方自己的事情,虧本也是虧他的本。導演差不多只是個拿錢幹活的項目經理,這在簽合同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了。
多說一句,在大製片廠時代,好萊塢電影有一套固定的鏡頭剪輯規則,這是絕對不能破壞的。製片商認為靠這種制度能在電影開拍前把風險降到最小——任你哪個導演都要照著這個拍,照這個剪。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奧森威爾斯和雷電華公司簽的《公民凱恩》合同。這個合同成就了一部影史傑作,但從一開始就毀了這位天才導演的職業生涯,他因為這次商業失敗失去了信任。當然,在沒有故事板的年代,熟知剪輯規則的聰明導演(比如John Ford)可以在拍攝前在腦子裡把電影過一遍,這樣在拍攝時候已經把剪輯意圖灌輸進去了,一是片比少節約成本效率高讓投資人高興,二是也沒有那麼多素材供剪輯師改。曾有個故事說的是在電影都是七八十分鐘的年代,約翰·福特拍了一部電影,剪完近120分鐘,製片商大怒,這我得少放多少場呢?!必須得剪!福特也不生氣,沒問題,你剪吧。結果剪完還是小倆鐘頭。
對於電影剪輯,美國PBS在2003年左右曾經拍過一個紀錄片《The Cutting Edge》,其中對拍攝前期參與剪輯有過交代,片中放了一段視頻,大概是盧卡斯在拍星戰前傳2之前用DV機讓演員在綠屏前表演,用電腦合成上飛船的場景,基本上等於在開拍前拍個山寨版的出來。看來到了變形金剛,就改3D建模了。這套方法在好萊塢都不大行的通的,更別提國內了。好萊塢電影的剪輯權根本就不在導演手上,剪輯師在沒看到毛片之前怎麼可能知道應該怎麼剪呢?
這個套路在中國更加不靠譜啊,中國電影的實際情況誰不知道啊。劇本會被改很多遍,難道說改一次劇本就要重新畫一次分鏡頭?更何況在實際拍攝過程中還會面臨大牌演員臨時要求改劇本、上級領導要求換演員等等根本無法抗爭的問題。國內拍攝的時候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註定了沒法這麼干,當然,獨立電影除外,自己燒錢玩,誰也管不著你。可是靠獨立電影去影響、改變整個業界,實在是很困難的事情啊。謝邀~
第一樓引用 yolfilm的回答已經從生產的角度把科恩兄弟這種拍攝方式的執行方式和優點說的很全面了。我想很多人糾結的點應該是覺得電影作為藝術創作,這種如此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讓人懷疑電影創作的靈活性和藝術性。但就像北電的很多老師上課時所說的那樣,電影的藝術創作99.9%都只存在於拍攝之前的前期創作,真正投入拍攝後就會發現,拍攝的過程就是對前期創作大打折扣的過程,一部電影在拍攝完成夠能夠儘可能大的接近前期的構想就很不錯了,想要在拍攝過程中靈感乍現靈活發揮,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拍攝過程的績效評價標準,應該是「完成度」。所以拍攝過程在我的理解來看,這種創作過程更接近與工業生產。工業生產的話,標準化,高效,細分工,是必須的,而完整的故事板起的作用就是那個標準。所以你看,做好故事板,無論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還是產品生產的角度來看,都是有極大幫助的,它是不是最好的生產方式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是一種讓電影生產更高效更準確的生產方式,是較之目前國內普遍的電影拍攝更好的一種生產方式。而目前的問題應該是,我們離這種生產方式還有多遠?
不過據我所知,現在業內已經有專門做完整故事版的公司了,不僅可以做紙質繪圖的,甚至可以做成動畫版的。其實開拍前做好分鏡頭這種做法是好的"最起碼頭腦裡面的思路很明確了"但是拍攝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戲路和分鏡頭隨時會變化"什麼東西都有他的兩面性"""
推薦閱讀:
※京劇未來會像《愛情公寓》里那一場《加勒比海盜》版的嗎?
※有那些電影或者動畫給你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蒙太奇在哪些電影里得到過最完美的運用?
※有哪些關於電影拍攝的紀錄片值得推薦?
※鋼鐵俠那樣的套裝現實中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