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自己做到「不抱怨」?

怎樣做到「不抱怨」?


對於抱怨,首先檢查一下自己最近抱怨的時候多嗎?很欣慰的是抱怨的時候越來越少,這也在說明自我的心智在逐漸的走向成熟。心態更加平和,更加包容和開放, 更加感恩惜福。每個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不如意的地方,如果經常處於抱怨之中或他人的抱怨之中,將很大程度的影響到自我的心理和行動。

對於抱怨,還是由於各種欲求自我沒有實現而產生的各種不滿情緒,而我們經常又是未求諸己,反求諸人。我們外求的太多,奉獻的太少;利己心太多,利他心太 少;批評他人和社會太多,內觀的太少,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同時當不滿產生的時候,我們很少真正的付諸於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我們覺得我們的申訴,據理力 爭都是徒勞無功的,而我們這些不滿又必須要發泄出來,憋著太難受,自然產生很多抱怨。

抱怨一方面是緩解了自我的不爽,一方面我們又希望寄託於抱怨去影響他人,讓被影響的人提我們出頭和伸張正義,發泄怨氣。但是很遺憾的是,能夠聽你抱怨和受 你影響的人也是不會付諸於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的人,反而是雙方都陷入到一種消極的環境和氛圍中。在這種情況下你失去了積極的心態,也失去了繼續努力和付諸 行動的衝動,最終影響到自我的心智。不抱怨並不代表什麼東西都要逆來順受,而是應該搞清楚哪些應該是改變和適應,哪些應該真正通過行動去嘗試解決問題和捍 衛自我權益。

對於團隊管理和建設而言,一個積極心態的人很難完全影響到整個團隊的積極性,但是一個抱怨的人足夠影響到整個團的消極。因此對於抱怨的人是最不適合呆在團 隊裡面的人,無論他們的能力多強。因為無論你給如何的物質和精神激勵,他們都會有不滿和抱怨的理由,一個人養成了抱怨的習慣其實是很難改變的。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只要有一個積極平和和包容的心態,多內省自我的不足努力改進和提升自己,多付諸行動和實踐而不是把問題停留在口上,這些都是減少抱怨的方法。偶爾的抱怨有利於減輕自我的壓力,但是長期的抱怨則讓自我一生都陷入消極和防備。


我在筆記里對自己的抱怨做過分析,想清楚哪些行為是抱怨以後,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不要抱怨。希望能對題主起到借鑒作用。下面是從筆記里粘貼過來的:

抱怨包括哪些具體的行為呢?

1.抱怨客觀的困難。

大到突如其來的稱得上是"災難"的事情,小到手頭邊某個不"聽"自己使喚的物件,都會讓我發出或大或小的抱怨。抱怨之後呢?我還是得面對客觀的困難,但是抱怨又沒有帶來什麼對解決困難有幫助的結果。

可能會自我安慰道:「抱怨能夠釋放心中的怒氣,對身體健康有利!憋在心中的抱怨會傷害身體!」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抱怨的過程並沒有多少釋放的作用,抱怨完了,我長嘆一口氣,帶著怨氣開始處理困難,心裡依舊憋屈得緊。而且現在我已經想到了,這種遇到客觀困難就抱怨,還以身體為託辭的行為縱容了抱怨,不斷降低它的產生底線,致使我的抱怨越來越多。長久看來,短暫的為了減輕心理壓力而採取的抱怨,會導致未來更多的抱怨,而抱怨本身其實又對心理壓力並無多少減輕的作用,那麼,抱怨這一行為在不斷加重它對身體和心理的傷害,形成惡性循環。

我現在認識到:

首先,對客觀困難的抱怨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

然後,抱怨並不能如期望的那樣減輕身體和心理的負擔;抱怨降低行動力,帶來下一次的抱怨,而前面那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促使了抱怨的惡性循環。

所以,我要停止對客觀事物、客觀困難、客觀限制的抱怨,以實際行動取而代之。

如果我可以立即採取行動去改變,那就行動,不要抱怨。

如果我因為某些外在或者內在的限制,致使我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也不要抱怨,想辦法規避掉客觀問題。重要的是:不要自責,自責其實也是抱怨,對自己的抱怨。這世界上沒有多少了不得的大事,如果我確實做不了或者確實不想做,那就換一件事情做。

2.抱怨他人主觀上造成的問題

如果說抱怨客觀事物有著顯而易見的無用,那麼抱怨他人呢?好像人是有靈性的,作為抱怨的對象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實際上,首先,我對他人的抱怨根本就沒有讓這個人直接聽見(直接的抱怨是批評,另論),顯然也沒有任何建設意義。在這種他人無法聽到的情況下,問題等同於是客觀的,那麼,我要麼行動,要麼規避,沒有必要抱怨。

如果我當面向問題的源頭說明問題呢?這應該是最有建設性的方法,但是尺度很難把握,我不能把過程搞成批評,沒有人會真的接受批評並加以改正,至少在我自己不能做到的情況下,我不能期望別人做到。

對於目前的我來說,當面指出別人的問題,並且不是以批評的方式,達到建設性的目的,很難。我需要先完善自己,達到一定心境,才好以平和的態度處理和他人的問題。

所以,目前階段,如果遇到和我有關的他人造成的問題,我盡量將其等同於客觀條件對待:不抱怨。能行動則行動,能規避則規避。

3.批評他人

批評他人很難做到動機單純,我大部分時候敢於批評他人,都是自認為他人被我批評的缺點是我自己沒有的。實際情況可能是:1、我也有同樣的缺點,只是通過批評的方式,讓我有了一種「自己沒有這個缺點」的錯覺。智者早就指出,一般情況下,指出他人的缺點,其實正是自己也具備的;2、我確實沒有同樣的缺點,我的批評相當於在說「看!我多麼優秀!我比你更出色,因為我沒有你身上這個缺點」,這樣的潛台詞雖然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但它確實存在,而且顯而易見地可鄙。這是一種變相自誇。

那麼,批評他人完全沒有積極作用嗎?難道不是忠言逆耳利於行嗎?事實是:沒有。人連改變自己都難於登天,想改變他人純屬痴人說夢。那些被別人狠狠批評一頓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的人,心裡本來就已埋下了改變自己的決心,他人的批評對於真正想改變自己的人來說沒有真的起到批評者沾沾自喜的大作用,對於不想改變自己的人來說,只能加深他對批評者的厭惡而已。非自己的力量,是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

所以,批評他人毫無意義!!!批評的話語即將出口前,一旦被自己發現,就要無情地攔截。我所能做的極限,就是在他人的缺點影響到了我的情況下,如實描述自己看到的狀況和感受,但不要用批評的方式期望他人改變。

4.說閑話

這是隱藏很深的一種抱怨,閑話的對象包括:他人、他事、公共事物…很多時候,和別人找不到話說,竟會自然地以說閑話的方式來填充沉默。

如果沒話說,保持沉默好過製造閑話。製造閑話而構建起的氛圍甚至關係都是不健康的,像是生活的臭水溝。


不抱怨,說明心態開放;

心態開放的前提是見多識廣,

才能夠舉重若輕,遇事淡然處之;

因此,多一些各式各樣的體驗,對於增加心態的開放好處多多,

翻各種書,看各種碟,行萬里路,識萬千人。

什麼都見過了,窺視到蒼茫世界的廣闊之後,

自己生活中那點小情緒,也就算不得什麼了,自然漸漸不再抱怨。


以前我也常讓自己不抱怨,但不行啊,人的怒氣要發泄出來,憋著會出事的,除非你真能做到不生氣。

就像剛才我們公司提前放假,過節嘛,客戶卻在QQ上語氣驕傲地說,你從明天開始給我另外發一個日報,我給你寫個樣子,就這樣,巴拉巴拉。

然後我就在公司破口大罵,極盡惡毒之能事,然後旁邊的同事都被我罵笑了。我馬上心情變得很好,可以繼續投入工作了。

哦也~

發泄,三秒即可,不羅嗦。且做笑談。


專註自己正在做的事和心裡的願景,同時把自己生活的必需要求簡單化。

物慾少了或者對別人的要求少了,自然就不容易抱怨了。


個人經歷。證明有效。

現在發生天大的事情都能從好的方面看。

方法:

對於任何事情,說:「太好了,(後面跟太好了的理由,一定找得到)」

當你把太好了作為你的口頭禪,連續一個多月,你已經有了積極正面思考的習慣了。

當然,事情好的時候別想的太好,事情壞的時候別想的太壞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得不貼出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來自《歡喜》中第一篇文章,叫《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作者:梁冬;吳伯凡

如果轉載請標明來自《歡喜》,謝謝。

——————————————————有分割線我感覺像在糗百

有網友來信說:你們不能老講心法、願力這些東西,在那兒單方面地樂觀和想像,應該面對現實,從浪漫主義回到現實主義。我當時就有一個感觸,一個人尋求公平的時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才會產生這樣的感嘆和要求。

  比爾·蓋茨給年輕人提出過11條忠告。蓋茨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非常乏味的有錢人。他的乏味其實就是骨子裡的現實主義,他有自己的邏輯,因為無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蓋茨的第一個忠告是,世界充滿不公平,你不要想著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適應它。他還有一個忠告: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己的尊嚴,因為尊嚴來自於實力。

蓋茨的第一句話很值得玩味。一上來就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萬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適應它。如果一個人的眼裡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誰不遵守規則,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當人的念頭總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糾纏的時候,他的狀態就會非常糟糕,因為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

  一個人心有不平,他就會抱怨、評判,就會以一個完美的準則來評判周圍的事物。不是說真有那麼多不公平現象,而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意識雷達」,「意識雷達」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頭,就往往什麼都不做,他並沒有去改變現狀,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把抱怨當成了改變現實的一種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這樣,一見面就開始抱怨,老闆、同事、配偶甚至天氣都是他抱怨的對象,但他從沒想過怎麼去改變它。一個月之後再見面,他又在抱怨類似的東西。所謂抱怨,就是對當下現實的不接受和抵觸,不願意直面現實,不願意想積極的辦法去改變它,所以抱怨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惰性。我們說尋求公正是一種心理病,實際上它就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惰性。通過發泄不滿、找到不公平,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而尋找各種借口和託詞——這事兒怨不得我,怨誰呢?怨別人。

  批評家和評論家往往是不受歡迎的。比如,影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導演掙的錢多,股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基金經理掙得多。因為在這些領域裡,前者不如後者對社會的貢獻大。《快公司》雜誌的一篇題為「如何面對公司里的批評家」的文章說,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諸多英國歷史名人中,沒有一個是評論家。

  從某種角度來說,「發燒」是年輕人的專利,人長大了以後就不怎麼發燒了,如果到了三四十歲還動輒發燒那就不正常了。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會經歷兩種狀態,一種是發燒的狀態,另一種是發熱的狀態。發熱是指運動以後,整個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冒汗、體溫升高。而發燒是內在的一種病,是由於身體的內耗造成的發熱。過於關注不公正是一種心理病,它就是一種內耗,是一種自我折磨。總是盯著不公平,又不採取任何實際的行動,就會總是處於憋悶、鬱鬱寡歡的狀態,最後就會生出病來,這就是發燒了。但是,如果面對不公平的時候能夠站出來,哪怕只是做一點點事情,也能產生機體上的運動,那就是發熱。

  一個人如果處於閑散、無所事事或准無所事事的狀態,就會產生非議或對周圍的一切指指點點。所以一個單位內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議別人,那隻能說明這個公司冗員太多。如果一個公司忙到人手永遠都不夠,哪有時間去抱怨別人,去指責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個閑人,起碼在這個階段比較閑,說明你還不夠努力。


想要過得更好一般有兩條路:

一則天天罵政府拜公知求普惠政策和福利國家,一則在切糕一定大的情形下在零和遊戲中玩贏。

後者基本沒時間抱怨,前者成事不足也只能抱怨,各司其職。

國家的意義是替後者維前者的穩。

自己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特別廢柴的話也只能抱怨了,如果能力還不錯,趕緊努力吧,何必浪費時間?


我覺得只有神經病才不抱怨。

關鍵是,你是準備一直抱怨,還是準備抱怨過了就當沒發生過去干別的了。


當你發自內心地接受 "你願意為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負起全責",你就失去了抱怨的動力。


《不抱怨的世界》


1 事事反過來想一想,比如自己覺得今天路上很堵的時候,想想,啊我終於可以停下來看看路邊的風景了,還不要錢。

2 在心裡,自己說服自己。比如,遇到不好的狀況,自己對自己說,嗯,好的,沒問題,我可以度過去,度過去我就可以xxxx了。


他人即地域。——薩特

relationship(關係)relate來源於拉丁語relatus「重述、重現」

我們同他人的關係,都建立在自己對別人的描述和再現的基礎上。

你可以花一輩子去抱怨去等待,堅持認為別人毫不領情,白費力氣去改善關係,最後一無所獲;你也可以試著去改變對他人的成見,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們相處得越來越愉悅,那你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為雙方的關係創造出新的奇蹟。

你對別人的態度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

你和他人的關係,全都來自你對他人的描述和再現。

關係是你對他人評價和看法的一種外在表現。這不是什麼新現象,而是從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事情。事實上,有一個很古老的故事,早就證明了評價他人是我們天生的嗜好。

我們賦予了這種互動一些消極或積極的意義,決定了我們在互動中對方的回應。這些交織在一起的內在交流,可以成為我們通向愉快關係的牽引線,或者關係脖子上的索命繩。

Mean的另一個含義是不友善的「unkind」很多時候我們在向別人描述某種行為的意義時,都會用到不友善這層含義。我們會觀察別人的行為,並且賦予這樣的行為一些意義。

「憐憫」就是「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折磨的人表示同情,並強烈的希望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是一個內在過程,是對別人痛苦和煩惱的理解」

事實和真相是最重要的,你與事實爭辯的結果就是你自己吃虧受苦。——拜倫凱蒂

單詞「resentment」(仇恨)拆開,就得到了一個新詞「resendment」(重新發出)。當你心懷仇恨的時候就是「重新發出」這種消極的能量,並把它作用到自己身上

不滿來源於:

1、
舉止行為(別人做或沒做的事情)

2、
個人特點(別人的性格或信念)

3、
表現(行為是如何執行)

4、
他人的抱怨

5、
個人容貌

改變自身內在對他人的固有成見


抱怨也分三六九等。有的人抱怨,就很幽默,就像說相聲的一樣令人捧腹不止。有的人抱怨,特別犀利,罵人罵出花,字字句句入木三分,聽者都覺得你罵的酣暢淋漓。還有人的抱怨,沒滋沒味,更甚者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磨磨唧唧一大堆,讓人除了么么噠,多喝水之外實在做不出別的回應了.....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改掉抱怨的習慣,而是分清楚哪些事情可以抱怨---有趣味性的或者有爭議的。並且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或者幽默或者犀利。如果就是單純的碎碎念,您還是選擇閉嘴的好,或者去貼吧bbs發帖子感受一下什麼叫帖子沉了的快感吧。


我做不到。但是我真認識這樣一個人,我覺得他的存在就是我的財富。這已經足夠了。


要明白

1. 只停留在抱怨的層面是無法幫你走出當前的困境, 只會積累你的負面情緒

2. 其實沒有人可以設身處地了解你的真實感受,也沒有幾個人是在乎你的想法。和不對的人抱怨,很大可能會因為「不被理解」而倍感沮喪因而增加你的負面情緒;和「對」的人抱怨,會因為聽的人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了他們的感同身受而有一時的快感,你或許會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議,但還是需要自我反省從而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要明白再「對」的傾聽者也不喜歡總是聽別人的抱怨,所以時間久了,「對」的人也會變成不對的。

所以當你懂得抱怨無用並且會傳播/增加負面情緒時,嘗試每次想抱怨前自我提醒,換個角度看問題,找出事情可能的轉機或者吸取教訓。或者在抱怨後回想聊天內容,反思個中必要性。不要期待短時間內改變抱怨的狀態,只要自己有意識的控制,少言多想,會慢慢發現自己的轉變,尤其是心態上,會更加積極。


你為什麼不去換一下角度考慮問題?他抱怨你 是希望你變得更完美 抱怨本身就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 抱怨本身就是一種期望 我抱怨電腦差 於是有了發展的動力 這就是抱怨所帶給你的


其實抱怨也不盡然是壞事吧。

我有時候就習慣性把抱怨不爽等憋著,然後越憋越難受,情緒也越來越糟糕。

還不如,找個人把它一吐為快呢。

可能事情不是我的錯,那我就把壞情緒扔掉了。也可能就是我的原因在,那抱怨的過程中也總會發覺吧。然後就覺得沒意思啦,然後會下意識改正啦。

不管怎樣,結果也是,把壞情緒扔掉了。這不挺好?


我覺得抱怨是種發泄的途徑,很容易把負面情緒排泄出去,效果如何就因人而異了。

我不抱怨,不是說我不需要發泄,而是這種方法對我來說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就不抱怨了。


抱怨說明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要建立開放、包容的心態,多學習、多努力,自然抱怨就會少了,一般隨著自己年齡增大,看問題也會更開一些。


推薦閱讀:

人是活得隨性洒脫還是謹慎務實?
感到情緒低落的時候你們都是怎麼緩解和調整自己的?

TAG:情緒管理 | 抱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