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好在哪裡?

讀滕王閣序覺得很驚艷,但是又講不出來它好在哪些方面,希望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初讀滕王閣序會讓人感覺到很驚艷,會被那些飛揚肆意的詞藻給折服,但是個人感覺如果多讀幾遍就會發現浮華背後是落寞和凄涼,「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這句話就道出了洋洋洒洒文文字中的關鍵。

作者王勃是懷揣著懷才不遇的心態來寫的通篇文章,作者承認自己命途多舛,又時時勉勵自己「窮且亦堅,不墜青雲之志」,我覺得這篇文章前面是寫景緻到了後面就結合起了自身的命運,就不再是簡單的游景敘述,而且越往後讀越會發現文章中有一股難以掩蓋的頹勢,會讓人感覺青年時代的大好時光在命運落寞凄苦的作者的內心中已經不復存在,這就是在下的一些愚見歡迎批評指正。

另外我覺得雖然現世流傳最廣的兩句是 「落霞於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首先,《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駢文講究對仗工整,聲律也貴在抑揚頓挫。所以讀起來會非常的暢快。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等句子。全篇讀下來,酣暢淋漓。

但是駢文因為受限于格式,作者有時會過於追求對仗工整和辭藻華麗。以致內容空洞,無內涵與情感。但是王勃在這兩點上都做得很好。高朋相會,覓得知音的喜悅。滿腔抱負無法施展的愁苦。對風光無限的讚歎等等都被融為一體。用典也極為頻繁,有的地方一句一典,盡顯斐然文采。

《滕王閣序》讀起來很有散文的味道。工整的遣詞造句,華麗的語句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恰到好處的情感抒發有利於引發共鳴。這樣的文章讀起來當然很爽快。

詩詞散文追求的大致如此,汪洋肆謔的文采和真摯動人的情感。《滕王閣序》在這兩點上堪稱典範,無愧於千古名篇之稱。


26歲王勃寫下了這個!


你無法理解,勃哥參加了一次聚會,寫下碾壓眾多權貴文章的爽快。


第一這是一位一個時代的天才的創作,整文句式工整,音韻和諧,節奏協調。

第二有關內容的,在這個生活節奏飛快的時代,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當壓力大到一定的程度時,便會出現幻想。

滕王閣序中雋逸的文字,滿足了人們的一種幻想。

其中所描繪的畫面,讓人們身臨其境,彷彿當年的景象還映在眼前。

其語言風格也比較容易讀懂,王勃要表達的情感十分清楚。讀者很容易受到那個情感基調的影響,與王勃產生共鳴。

作者能通過作品與讀者情感交融。這個就是一個好作品


滕王閣序也算是半命題作文是即興之作。文中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我分明讀出了飲冰十年,難涼熱血的感覺,惜別人也在勸自己吧。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有種千年山河在,故人俱長辭的感慨吧,還有種登峰之作時的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的豪氣。


你看高票的評論區,裡面提到了很多句子,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每一句都很好——

1.文采飛揚,即使你不懂文言,讀之你也能感受到磅礴的才氣溢紙而出,然後為之讚歎,感受到其音律及對稱之美。

2.不落於空洞,很多句子都能引起共鳴或者某種情感。


王勃寫這個的時候有幾個特點:

1.年輕,青年才俊總是令人感覺驚艷的.

2.懷才不遇,坎坷的經歷會催生成熟.

3.即興作文,現場作序,即興賦詩,滿座才俊,皆為陪襯.

4.不久即逝,王勃繼續南下,遇海難身死。

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其才華和水平自然不在話下,至於有人說的辭藻堆砌我認為更是嫉妒的酸腐之言。

文章好在哪

1.眼界開闊,文章布局合理。文章以滕王閣的所見,所聞,景色,所感,所思入手,從現實,寫到古人,從古人,對比自身。

2.文采斐然,對仗工整,四駢六驪,引經據典。裡面的名句就不再贅述了,很多都被千古傳唱。

3.氣魄豪邁,雖然當時作者懷才不遇,但是文章中沒有很自傷自憐之語,每每壓抑之後,必有激昂。感覺就像是一個書生一直是按劍而立站在角落,寫到「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之時,彷彿出鞘利劍,任何人都無法忽視它的鋒芒。

4.這個詩會是閻都督為了捧自己的女婿的,王勃雖然攪場,但是文章中也對滿座才子大加讚許,雖說很多只是場面話,但是也不得不說人情世故照顧的很全面。

5.自古以來,一篇序能壓過詩會中詩詞的,屈指可數,《滕王閣序》必占其一。


很多穿越小說,主角穿越到古代然後即興做了一首詩(其實就是背的),結果必然技壓四座。而王勃就真的做到了。


我想這大概就是文人之間的共鳴吧。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高中跟爸媽吵架,那時候自己租房子住,然後我爸來給我送錢,←_←然後裝逼,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我爸樂了,多給我200

:←_←

十一兼職在盤錦紅海灘,看到落日長河。說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總比卧槽真好看來的舒服

一直到現在也還是喜歡,有飄零,有家國,有報復,有孤單,有美景!


看到這個問題,我很想來回答一番。

我自己是九江人(臨近南昌,如今已經一體化),小時候媽媽帶我去滕王閣玩的時候就令我背下《滕王閣序》。小時候被媽媽逼著背了很多古文,不過只是會背而已,像《琵琶亭》《滕王閣序》都只是知道讀音而已。甚至在小學朗誦比賽中被批評,後來就只是熟悉一些詩詞了。

高中語文,學到《滕王閣序》,出於熟悉和懷念,很是認真地重讀了幾遍。更是寫下一篇長長的日記,來記錄當時想法,可惜多年過去,日記本都不知丟到哪裡去了。

《滕王閣序》說到底,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愛上層樓罷了。

中國文人崇尚的道路不外是,少年顯鋒芒,中年露才華,晚年享安樂。

這篇文章,也只是少年王勃求官之作。如同「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一般,請求提攜,甚至把求官之情,說得更加露骨,雖然也是唐人習俗,但我還是不太喜歡,甚至在文中有些曲意逢迎——非無聖主,豈非明時,真是有些厚顏了。不過考慮到我們在政治課寫的文章是個什麼德行,只能說,王勃的才華還真是不錯。

結論:《滕王閣序》辭藻華麗、語言優美、對仗工整。至於非要說情感,真是戲精!怕不是讀了個《木蘭辭》,還要歌頌下愛情呦。


推薦閱讀:

自古以來,中外優秀的檄文有哪些?
壘址於淵 種蠣固基?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什麼意思?
古文經中為何出現了偽書?又是如何辯偽的?偽書古文經又有哪些價值和危害?
為什麼中國古代詩歌文章里「貓」被提到得特別少?

TAG:文學 | 詩詞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