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物的評價屬於當世還是後世?

藝術是一個主觀性較強的領域。它受到創作者歷史與社會背景影響,必然有著本時代的印記。它跨越時間卻又被時間所局限。

存在一些作品,如印象派、梵高的作品等。本時代的人看不起它,而後世稱頌這些作品,同時稱前人是笨蛋。

我們對同一作品的評價更應該傾向於哪一邊,與它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世?前人忽視作品是因為沒有伯樂還是因為作品本身脫離時代?


除非這是一道辯論題,必須分出個勝負,否則的話,,答案一定會是:

藝術人物的評價,既屬於當世,也屬於後世。

說屬於當世,是因為如果不去考慮當世評價,那後世的評價往往無從談起。

我之前曾經在講印象派的Live中舉過一個例子。我們最熟悉的印象派故事是:「作為反對當時沙龍權威的一群藝術家,他們充滿獨創性的藝術(某種意義上)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先聲。」當印象派做主角時,整個法國學院體系都成了反派,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批評家,只要他們在當時說印象派不好,就會被各種藝術故事描寫成「螳臂當車」的笑話。而印象派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膾炙人口,正是和他們「生不逢時」,「小人物逆襲」的標籤分不開的。

雷諾阿,包廂,1874,考陶德美術學院,倫敦

如果我們還原出印象派人物所生活的19世紀後半,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之所以被當時的人們反對,是有充分的原因的。之所以後來人們的評價變了,並不是說當初不喜歡印象派的人轉而喜歡印象派,而是那些人——比如貴族、有貴族氣質的早期資本家等等——在20世紀初的世界大變革之中逐步走下歷史舞台,而話語權到了相對和印象派畫家審美更為接近的中產階級,以及新興資產階級手中。而我們如果拋棄階級立場,盡量以客觀的視角去欣賞那些曾經「反對印象派」的藝術,會發現它們有相當的可取之處,絕不是跳樑小丑一般的「反動派」。

梅索尼埃,1807年的弗里德蘭,1861-1875,大都會博物館,紐約

所以,如果不去思考當世的評價和環境,在看藝術史的時候會覺得莫名其妙:印象派畫得挺好看啊,為什麼當時的人瞎了眼,就是不喜歡呢?

說屬於後世,是因為藝術品不似藝術家的血肉之軀,在幾十年後就會作古。藝術品的壽命,是和觀眾的關注度息息相關的。

只要觀眾還願意觀看這幅作品,願意圍繞著它討論、分享,那這件作品就依然是活的。比如梵高,幾乎已經成了「怒放的生命」的代名詞。如果只執著於梵高的當世評價,那毫無疑問是不合理的。但還有一些藝術家,他的價值恰恰在於不斷地刺激觀眾的思考。比如前些日子爭論得很兇的關於義大利藝術家曼佐尼的「藝術家的便便」。他在20世紀中葉做出這件作品,旨在刺激大家思考,而直至今日,大家依然圍繞著它爭論不休,這正是這件作品旺盛生命力的見證。

曼佐尼,藝術家的屎,1961,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

所以,只有當一件藝術品徹底被打入冷宮,從博物館的庫房中清倉,從文獻中除名,那人們才可以對它「蓋棺論定」,不然的話,任何的「後世結論」都只是暫時的呢。


知乎什麼時候成了GRE issue 素材庫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如何看待「現代藝術領域中只有不到5%的藝術家是女性,卻有85%的裸體是女性」?
國內很多美術場館、藝術館或私立博物館的運營模式是怎樣的?怎樣做到收支平衡或盈利?
當代世界頂級搖滾樂隊有哪些?
你所做過的最好的手工 DIY 是什麼樣子?

TAG:藝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