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末沒能阻擋住清兵入侵?

在那個冷兵器時代,人口是優勢,當時漢人比後金人口多,為什麼沒能阻擋住清軍入關瘋狂屠戮的暴行?

難道處於無政府狀態下的明末漢人都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嗎?

(非民族矛盾,只為弄清事實真相和原因)


明末擋住了清兵啊,山海關外多爾袞毫無辦法……

重點是大明帝國沒法擋住農民軍……

清兵入關後面對的是混亂無組織的南方明軍,加上反動漢族士紳的幫助,如魚得水……你看,除了鄭成功和李定國,哪還有啥像樣的抵抗……

英勇的八旗+投降的精銳明軍+北方士紳的幫助+鬆散的南方漢人抵抗組織=大清的勝利

突然發現我似乎並沒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上面是原本答案,我再加點東西......

首先,根據題主的定義,題主應該是問為何清軍入關後漢人抵抗力弱,但題主寫的明末就有點讓人糾結了......

對於農業社會而言,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火藥時代,人口的確是一項優勢,但那是生產力的優勢,對於農業社會而言,生產力很難在短時間內轉化為戰爭能力。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造就其尚武風氣--就是說游牧民族的生存壓力很大,其生產方式要求必須具備較高的武力值,當然入關後的八旗是咋樣的大家可以查資料......所以說在明末清初,軍人高度職業化的這段時間內,大明雖然無論何時對比後金經濟上j總是佔優勢,但軍事制度的腐敗沒落無法令大明有效的將生產力轉化為戰鬥力--畢竟在明末,弓箭技術和戰術陣法高度成熟,火槍火炮滿街走,不經過有效訓練的老百姓,只扛著鋤頭上戰場能懟多少人......這段是從社會生產上,對應題目中「人口優勢」作出的分析......

至於明末到底有沒有有效抵抗後金軍,這個是看個人看法的。如果你說後金佔領遼東,繞道山西,進軍中原如入無人之境,大明抵抗不能,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明壓根沒法抵抗後金,皇太極純碎給你點面子就不跟你搶天下。但如果明亡是以崇禎上吊為標準,那麼明末這段時間內後金的所有軍事行動雖給大明造成重創,但仍沒法傷其根基,因為明朝廷一直沒有放棄組織對後金的反擊--儘管不太成功,且後金也沒攻入北京。就結果而言,大明不能說沒擋住後金,無論是後金自身原因還是明軍抵抗有力(關寧)......

清軍入關後,原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再降清軍,加上之前投降的漢軍,漢人幾乎成為大清作戰主力--明朝廷徹底失去培訓職業軍人的資本

大清入關後迅速漢化,集中皇權--行政效率的改善帶來更高的戰爭能力

南明政權內部權力分化--抵抗組織鬆散極度弱化漢人的抵抗能力

最後,大清帝國榮耀百世……愛新覺羅永不落……萬歲……

好吧,以上全是扯的,毫無根據,各位看官別介意......


從敵我雙方分別考慮

明末女真族

1.萬曆四十年前後,努爾哈赤基本完成了對女真族的整合,不僅如此,還將長白山,鴨綠江等部也收歸己有,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基礎,為日後的侵略做足了人員準備。

2.努爾哈赤分別於萬曆十二年(1584)、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連克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和完顏部,於是將建州五部置於他的控制之下。建州有東珠、人蔘、紫貂、玄狐、猞猁猻等土產,與明朝於撫順、清河、寬甸、叆陽開展貿易活動,糧食更多兵力更強。這為日後的軍事行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3.明末東北地區的自然災害嚴重,對於自然資源依賴度極高的女真族及其他游牧部落而言,南進成了一條必由之路,這也就為女真族南下提供了動機。

4.一些偶然的客觀因素也成為女真族南下的理由,例如努爾哈赤的父祖被殺,等等。

明王朝

1.經濟方面:經濟問題涉及面極光,不必一一細數,簡單的以萬曆新政為例,明神宗朱翊鈞,在張居正等大臣的幫助之下實行新政,是大明王朝的經濟局面空前強盛,可惜,此時日本,寧夏,西南地區的不穩定,使這個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被不得以的萬曆三大征而擾亂,所幸三大征均獲全勝,但是經濟畢竟受到影響。加之萬曆皇帝本人驕奢無度,致使明末經濟一片混亂。

2.軍事方面:個人觀點,明末軍隊戰鬥力仍然保持得很好,一般的地方部隊實力強於張獻忠等流寇,同時吳三桂,左良玉等人的部隊,與滿清八旗也可有一戰,只是,明末軍隊要同時面對闖王李自成,滿清部隊,張獻忠一流,還要分派一部分部隊保衛江南等富庶地,自然是左支右絀,加之吳三桂臨陣倒戈,大開山海關,也是明末軍隊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之一。

3.政治方面:我一直認為,崇禎皇帝不僅不是致使明朝最終滅亡的罪魁禍首,還是代表漢人封建王朝的一聲悲壯絕唱,明末全國性的農民暴動,強敵入侵,大敵當前,實不是崇禎一人所能改變,僅看野史所述,崇禎在清兵兵臨城下之時,向臣屬借錢禦敵,滿朝文武竟不肯出資,直到紫禁城破,文武百官身上攜帶的便銀竟以達數千兩,試問,如此離心離德,怎麼可能不兵敗?

綜上所述,明末中原王朝與女真王朝並非是實力懸殊的權力更替,而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朝代更迭,換言之,勝敗並非早已註定。


1、明朝時,明軍在武器上就不再比北方的游牧民族具備代差優勢了。無論是打蒙古還是打女真,都必須依靠兵力優勢。你看朱棣或者藍玉打蒙古時,明軍出塞的兵力是不是都以數十萬計算的?熟悉歷史的朋友還記得西漢武帝之後都是完虐匈奴和西域,殺敵的數量都是以萬與千為計量單位的。漢武帝時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就可以橫掃匈奴,明軍最強盛時期未必低於西漢,但卻再也無法重現這樣的戰績,原因就在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冷兵器質量已經不亞於明軍了。

2、明軍失去野戰能力和野戰勇氣,坐等被打,戰鬥發生在明朝本土,無論戰鬥勝敗,都嚴重損害了明朝的生產秩序和經濟基礎。明初,明軍能勝多敗少,歸結於明軍騎兵戰鬥力並不遜色於蒙古,朱棣打蒙古時,明軍騎兵給明軍的神火營提供保護,但明朝中後期明軍的騎兵能力已經弱化到無解了,明英宗北狩,十幾萬兵力還帶著火器就被單方面屠殺,薩爾滸之戰以騎兵對騎兵依舊是被屠殺,隨後明軍就再也不敢出城和女真野戰了,可惜女真人又擁有了大炮,大炮用來防守確實是作用很小,但是用來轟塌城牆還是足夠的。

3、明末軍隊普遍存在吃空餉,再加上明末財政的虧空,極大的惡化了明軍的戰鬥力。

4、女真雖然未曾從山海關進關,那是因為蒙古已經臣服女真,所以女真在蒙古的帶領下,很開心的用大炮轟塌了宣府城牆,進入大明北部搶劫,然後再大搖大擺的原路返回。

5、明末以文官統兵,外行領導內行。

6、每當明軍即將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女真就入關搶掠,使得明軍不得不招撫農民軍,等到女真出關後,被招撫的農民軍就又再叛變……女真的戰略運用非常成功。

7、明末經濟重心早已轉移至東南,東南商業之繁榮已經將要萌發資本主義萌芽了,稅負還是以農業稅為主,還是南北均分,結果國家稅收不足,而北方人又無法承受稅負,國家既無錢抵抗外敵,又無錢賑災救濟北方流民,最終在外敵與北方流民的夾擊下覆滅。結果等到女真入關明朝覆滅後,北方一片焦土,南方還是繁華世界,你看光揚州嘉慶的人口有多少?

南方彷彿忘了是北人在抵擋蒙古女真的鐵騎,南方好像與己無關似的,沒有為國家多繳納一分錢,也沒有為北方賑災多出一顆糧。

所以有時候我就在想,隨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南方人自己作的。


@我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發表一下我的看法吧。

首先,1644年明朝首都京師淪陷,崇禎皇帝被迫自盡,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佔領了北京。當時的吳三桂正在趕往京師勤王的路上,得知北京被大順軍佔領後又返回去了。後來吳三桂降清,在關外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才促使了清軍入關,佔據北京城。

當時的南中國還是在明朝的掌控之下,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得知北京淪陷後遂以南京為都城(南京在明朝一直是陪都,並設置有六部,但基本都是閑職,天天喝茶)。可惜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失蹤了,所以南方的明朝勢力內部在立誰為皇帝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後來經過一番周折,立了福王朱由崧為皇帝,是為南明弘光皇帝。由於當時擁護朱由崧的江南四鎮有定策之功,擁兵自重,加上以史可法為首的文官集團以「聯努平寇」為國策,幻想聯合清軍打擊漢人農民軍,坐視當時還沒有被清軍佔領的山東河北河南被清軍蠶食。不久清軍兵臨南京城,1645南京城破,弘光皇帝被俘虜,次年被殺。

後來,南明出現了兩個政權,一為福建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一為魯王朱以海為首的在浙東的勢力,二者也是互相傾軋,不能合力抗清,加上當時湖南的何騰蛟也是仗著天高皇帝遠,不能和福建的隆武政權協調一致,被清軍各個擊破。

再後來,南方出現了紹武政權,永曆政權,還有個靖江王后裔朱亨嘉稱帝。當時孫可望與李定國治理雲南很有成績(當時的雲南本來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抗清基地),可卻因為請封一字王(秦王)一事與永曆政權鬧得不愉快。總之大家又是互相傷害始終不能齊心協力(鄭成功也曾擁兵自重,還搶劫過漢人地盤),隨著永曆帝被吳三桂在緬甸殺死,李定國病逝,夔東十三家抗清義士被剿滅,最後施琅率領清水師浩浩蕩蕩掃平台灣,明末以來漢人抗清運動才告一段落。在這期間,有不少的民族英雄,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民族大義流血犧牲,只為心中的大明朝,無奈,現實的殘酷與人性的醜惡讓他們的希望一次次的破滅,縱觀這段歷史,可歌,可泣,可嘆,可惜!

所以,明末以來漢人人數雖然比清朝多,可卻是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各懷鬼胎,想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置國家民族大義於不顧,甚至還有投靠清朝之人,這樣如何打敗異族?前車之鑒,後車之師,現在中國崛起,卻仍然有一些敵對勢力對中國虎視眈眈,中華兒女更應該團結一致,萬眾一心,這樣咱們的祖國才有希望!


明亡在先,滿清入主中原在後。就實際情況而言,明不是直接亡在清人手裡(南明跟明是兩個概念),而是被農民軍推翻的。在明未亡之前,長城一線雖然千瘡百孔,好歹還沒讓韃子的鐵騎恣意肆虐中原,但明一亡,這種可以調集全國資源拆東牆補西牆的機制不復存在,情況便立刻迥異。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有段描述說,假設成吉思汗興起時,中國處在統一的漢王朝或唐王朝控制之下;抑或中亞、中東還由某個哈里發王朝治理著,再剽悍的蒙古騎兵也會被輕易制服的,而當時恰恰不存在這種狀況。同理,明中央政權的垮台是滿洲人最終征服關內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八旗兵要面對的不再是一個雖然外強中乾但畢竟大一統的王朝,現在的對手換成了一群缺乏組織、極度混亂、各自為戰的抵抗者,而且這幫人在危急關頭還不忘互相殘殺。所以,題主的疑惑也就不難解答了。

那明的覆滅又是啥導致的呢?農民軍、小冰河、政治混亂、土地兼并、財政崩潰……沒錯,全是,這個王朝走到17世紀上半葉其實已經無路可走了,什麼某某萌芽、某某轉折、某某預兆之類絕非關鍵因素。簡而言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聚到一起壞事情一定會落到大明朝頭上的。

有人會說,這等於啥也沒總結出來嘛,中國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崩潰不是這些原因?對呀,本來就沒啥可爭論的,因為明亡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很多人腳著明的滅亡好沒天理,究其原委無非是受諸如那些事兒之類的歷史故事或演義的影響。其實,明不亡才沒天理,只不過它亡得太晚而已。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紅樓夢》

擋得了清兵擋不了農民軍。


君不見崇禎上吊前,滿清只能繞道山海關搶劫嗎?


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明朝是被農民軍幹掉的,清軍撿了個大便宜。

明軍和農民軍互相殘殺,兩敗俱傷,清軍順勢而入。


看歷史要辯證的看

不能只看明朝史料記錄,還要看滿人方面的記錄

為什麼這麼說?那個時候信息交流不暢,交戰雙方戰後對自己的傷亡統計尚有疏漏,更別說對方的傷亡數字。除了當場斬首外,很多負傷的由於醫療水平也會在後來死去,這些數字敵方都無法統計。

列位看官要說了,那對方傷病死人,你方就不死了?這個問題沒錯,但是要看雙方情況對比。明朝當時多少人,而滿人又有多少人?在同樣損失幾萬人對明軍可能不是大事,可是對於人口稀少的女真部族就傷筋動骨了。

如果看一下滿文老檔的記錄,其實每次滿人搶掠的代價也很高。所以,在遼西方向一直無法突破山海關防線,因為代價太高了。後來吞併蒙古部落,打開了通往北長城的路,而且增加了人口和兵力,才有膽量殺進關內劫掠。

綜合農民軍分散兵力,以及關內衛所戰力不堪的因素,後來的己巳之變才會如此不堪,給人不堪一擊的感覺。但即使如此,滿人也沒有實力入關大戰。所以,對滿人的防禦不能說一點效果都沒有,至少從總體看,在很長時間裡,是抵禦住了進攻的。

後來滿人入關,主要還是由於漢人內部鬥爭,如果沒有吳三桂獻關,清軍進關也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任務


有關錦防線支撐的關寧鐵騎,女真根本解決不了;吳三桂降了,大清才算是進了中原。

此外,中央政權對待內憂外患,都是先寇後虜,即攘外必先安內,更何況所有的人都把崇禎的死算李自成的頭上,所以南下的清兵以及吳三桂所部撿了便宜


我覺得原因有很多,像明末的農民起義,而當時大明已經支離破碎,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就是貪官污吏太多,殺死了太多像袁崇煥這樣足智多謀的將領,有這些將領在,而且不投降的話,我覺得明朝不至於滅亡得那麼快,畢竟崇禎不是一個太過昏庸的皇帝。


難道不是李自成把北方明朝廷的統治體系給打破,又沒有建立新的統治體系,使得李順王朝一敗即退,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反擊讓滿清摘了北方的桃子嗎?

至於冷兵器時代,人口是優勢不假,但有組織的流寇李自成都無法抵抗成建制的正規軍,你指望一群烏合之眾嗎?


強國抵不過內亂


要不是吳三桂這個滾蛋。。。


明末崇禎在位時天災不斷,大現亡國之相,老百姓活著都難。腐敗日盛把國庫弄的空虛,沒軍餉打屁啊還。西北匪患,遼東又有皇太極,需要分兵對抗,太難了。人口確實多,但是你指望老百姓去和勇猛剽悍的女真人部隊打仗,頂一時可能,長期打不可能。入關是遲早的事。


明朝垮了,絕不是被所謂的宦官、貪官,亦或是女真所擊垮的,而且被一直以來所執行的政策,被裹挾的所謂民意而拖垮,當世族官老爺不交稅;當一個家族出了一個秀才,整個家族主動獻上地契,成為佃戶,當農稅和國家無關的,當朱由檢沒錢犒賞犒賞軍隊,當世家豪族尾大不掉的時候他的滅亡就不可避免。其實張居正的變法,說打底就是增加稅收;但他忘記了,沒有從根子上、從政策層面解決問題,而是靠得罪一小部分人、不惹大部分人的做法,也只能延續幾年的壽命而已;桑弘羊如此,王安石如此,謀人錢財,觸人利益,一旦反撲,必然枯骨無存!

現階段,很多人鼓吹國企私營化,對所謂的兩油一電,四大國行看不順眼,我不知道,私有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你我能分上一杯羹?呵呵噠!

當戲子掌摑武警,當城管被妖魔化,小販捅死城管後,媒體一邊倒的偏袒。當我們警察成為弱勢群體,當媒體可以隨意揣測,隨意引導,當喝水死、睡覺死、過夜死被媒體所誇大、扭曲,當同監室的打架,警察被撤職,被處分的時候,我覺得,我該走了。這鳥氣,老子不收了!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趙薇老公要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利益,我就呵呵了。這樣的小丑,我的motherland,你就看他跳,看他叫?


通常情況下該爛的程度達到了,比如貪官,視窮人為草芥,天災,土地兼并,謀私不謀國,內訌等等

差一個滿清的外部敵人

打八年以內乃至二十八年並不能贏

多了洪吳這種有才能的漢奸


朝鮮一開始還幫明朝出兵的,後來被女真打服了。過去蒙古打朝鮮時,朝鮮王一打不過就躲江華島。這次女真打來時,躲江華島都沒躲開。同時和親蒙古,踏平葉赫部,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真不是一般人的水平。同時期大明在幹什麼,朝堂黨爭,宦官當道,官員貪財,武將怕死,晉商還跟韃子做買賣。鄉紳地主還忙著剝削農民。

明亡於農民起義,或者說亡於自身的腐朽。

一個官逼民反,被人民推翻的政權,不值得可憐。


從所謂「天子守國門」開始,就敗了。

朱元璋在南京,沒有守國門吧,怎麼徐達藍玉把蒙古人揍的爹都不認識了呢?

看看靖難之前寧王的大寧在哪裡?簡單的說,朱元璋在長城外,布置了有足夠縱深的軍事據點。

等到朱棣遷都以後,還把關外手握重兵的藩王都撤回關內了,這還罷了,你換流官守啊,結果直接把國界退到了長城邊。

這tmd就很尷尬了,毛主席打天下靠的就是運動戰,現在大萌生生的變成了只能打守城站,原來北平十萬大軍燕王帶著沖就行了,現在不行了,十萬官僚和家奴還得二十萬不能動的城管,三十萬飯桶啊,大頭兵吃什麼?糧食怎麼辦?君不見北京的官員俸祿都要從南京領,張輔恩準直接從北京領俸祿還是專門記載的。

朱棣之後,這大萌就是只能被草沒法反草的小受了,你把命門都放在別人眼皮子底下,還能騰出手來打人?

到了明末,那就更厲害了,關內是吃空餉的廢物,有個可以一比的那就是剿共的國軍,各懷鬼胎互相防備唄,誰也不想自己做烈士別人摘桃子唄,再說打仗僅僅是打仗嗎?李成棟反正之前殺南明一帝活捉一帝,屠了揚州屠嘉定,他反正之後怎麼就打不贏清軍了呢?大頭兵為啥跟著他就走呢?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啊,還有屬於朝廷的兵嗎?


大清建國後,關寧防線依然穩健。

農民軍就在國內,怎麼防?

農民軍怎麼打都打不散。李自成十餘騎就可以東山再起,怎麼打?

那時,大明一片亡國之象,自然災害頻發,國家財政赤字,怎麼賑災?怎麼平民心?


萬曆以來,官方已失去了公信力,不完更待何時?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次可以阻擋清軍入關機會。但明朝管理系統腐朽透頂。

早前的數次明清戰爭中,明因內部黨爭殺害了很多良將。一步步給清成長起來的機會。

然後努爾哈赤壓根就不想入關,所以每次都是入關打個劫,繞著京城搶一圈就回家過年。(一共5次)

努爾哈赤最終的目的是想做一個番屬國,所以一直派人和明朝秘密談判,明朝自大,所以隨著戰事進行,談判最後一次幾乎成功了,結果皇帝迫於敗家大臣們反對,好像還殺了談判專家(記不清有沒有殺),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了。

打到農民軍殺過來的時候,更奇葩的事情出現了,當時朝廷大窮逼,想找皇親國戚借點錢來抵抗農民軍,結果人家不借……沒辦法,無論是江南的軍隊還是山海關的吳三桂都趕不回來啊,憋屈的崇禎自己上吊了。

這時候多爾袞一聽,北京出事了,心想機會來了,於是趕緊起兵來到山海關,碰著吳三桂,說你還愣著干屌,還不一起救皇上阿,雖然皇上被乾死,還要皇上的孩子阿,再說你老婆都被人睡了,這仇哥跟你一起報。

雖然清獨立了,但是之前為了方便談判,在關內清一直沒有否認自己是明朝附屬這個概念。所以清軍入關打著的旗號是為崇禎報仇,幫明朝剿匪,所以清軍入關到進北京,明朝百姓和軍隊是支持和擁護的,這時候李自成卻成了眾矢之的,雙方合作把李自成搞掉,然後還給崇禎辦了白事,哭的稀里嘩啦。你說說老百姓能反嗎?明軍更不能反了,這時候誰反誰政治錯誤阿。

就這麼著清迅速佔領並安定了北方,當時來不及逃到南方的大臣也都繼續做了官,畢竟吃人嘴短,慢慢就產生了感情,再加上南明朝廷不認這個清朝代政府,這可不得了,我在北方當官,你丫說我反革命,這在理學、黨爭盛行的明朝大官眼裡就是要懟回去,於是乎,不要清兵自己動手,人家就準備干架了,再加上南明的庸才太多,投誠又沒有輿論負擔,反正那一邊都是明朝嘛(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北方已經不姓朱了,但畢竟崇禎的仇是人家報的,也是政治正確嘛)。

所以為啥抵擋不住清軍入關?

第一清軍能打

第二抓住了正確的政治路線,爭取到了群眾的支持

第三大葬崇禎,並以尋找太子為由順利坐上代理CEO的位置,名正言順沒毛病。

第四善待明將明大臣,你想想明朝的為官環境有多差,動不動砍頭凌遲,貪官也殺清官也殺,中國歷代都是誰給前程很誰混,大家都是成年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第五不給南明喘息時間,一把全開,全部搞定。

打仗不只是比人多人少,有智慧更重要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東北古代沒有發展出獨立且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考古学家是怎么区分那些是自然形成的碎石,那些是由早期人类打磨的石器?
普通人如何在一场战争中生存?
人類有哪些一開始就錯了的認識?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