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正確,還是別人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正確?
01-17
自己對自己的話或許能認識到很多別人在日常中看不到的地方,但是別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不帶個人意識加成的,那麼究竟是哪一種認識更為正確和全面呢?
事實上是很多情況下,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會出現較大不同。我們去了解一個不熟識的人都是通過他人的言論,那有沒有可能他人的了解不夠全面或者是錯誤使得我們對此人的認識產生了偏差?或者說極端情況下,有沒有可能我們眾所周知的一個惡人,實際上所有人對他的認識都是錯誤的,而他其實是一個好人?同時這樣又有一個全新的問題產生了。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與否是通過他的事迹,或者是別人口中的他的事迹,那是否存在事迹的描述性偏差導致認知的偏差被放大從而顛覆了人們的認識?比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假如這個故事公之於眾的本意就是為了故意宣揚一方的道德,而事實是這個故事並不存在,我們又該如何去了解真實的別人和真實的自己呢?
這個問題比較廣泛,首先得看這裡的「自己」和「別人」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就是說要看這個人到底會不會識人,如果這個會識人的人是自己,那麼通常來說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是比較多的,像孟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能夠時常反省自己,或者不需要反省,只需要跳出自己的意識之外,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行為,那麼他對自己的評價通常是趨於真實的。
而如果一個人神經比較大條(算是舉兩個極端的例子),那麼這個人會比較多的去做,很少的去想,這種人對別人的評價一般也會比較片面比較直觀,對自己就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了解了,因為他平時不會太去考慮這些問題,只會聽一個他信服的人來說,然後他去做。這個時候,別人對他的認識和評價不一定足夠準確,但是一定比那個人自己要認識深刻。除了識人能力,還有一些因素是環境原因,要知道識人之能雖然帶有一些天賦的成分,但是更多的還是周圍環境的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不合群的人被周圍的人碎碎念(比如說腦子有病這類侮辱人的話),那麼他在不斷自卑的情況下,漸漸地會接受周圍人的觀點,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對的,但其實,大多數的這種情況是所有人都錯了,也就是說這個人被孤立了,誰都不了解這個人,包括他自己,於是也談不上誰的認識更深刻了。
對於「別人對一個人的認識會不會影響我們對這個人的認識」這種問題,我認為是會的,除非有一種情況,就是「我」本身對這個人的了解已經很深了,別人的判斷已經影響不了「我」自己的判斷。這是個特殊情況就不提了。如果我們在認識一個人之前,通過別人的話對這個人稍微有了了解,那麼潛意識裡我們對這個人的評價會順著別人的評價走,這就是先入為主(不小心點了發布-_-||),如果評價這個人的人是我們比較信服的人,那麼我們對這個人的評價更加難以改變。我覺得其實每個人對其他的人的認識都是有偏差的,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因為世界是多變的,我們所關注的那個人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會發生改變,所以說還是不要太在意這些東西,沒有人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解其他人的一切,相信自己的判斷就好了。樓主最後一段所說的問題,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別人的話把一個好人誤會成一個惡人,這是當然的,否則也就不會有「三人成虎」這個成語出現,具體例子我一時舉不出來,不過想想歷史上有過多少君王聽信讒言處死了忠臣,就知道了。這些君王在這些事上錯就錯在,自己的判斷力不夠,而且相信的人不可信。但其實就現在來說,三人成虎的情況應該是比古代少得多了,畢竟現在人們見識更廣,更有自己的判斷力,如果一群人都說一個人是無惡不作的惡人,那麼那個人並不是肯定就是大惡人,但應該是做過不好的事情,畢竟在現在這個時代,三人成虎的事情就算出現,也一定是得有個由頭的。終於碼完了。。呼。。去吃飯(ˉ﹃ˉ)PS:以上均屬個人觀點,且說的都是通常情況,不同意的請輕噴。
自己認識自己:
優勢:相處時間長。劣勢:身在廬山中,當局者迷。別人認識自己:
優勢:旁觀者清。
劣勢:相處時間短,知人知面不知心。那麼到底誰更了解自己呢?
其實答案是這樣的——nb的人看自己清楚,看別人也清楚。sb的人看自己糊塗,看別人更糊塗。
謝邀~
為什麼要判斷呢
你又不是神。自己對自己的認識的正確程度,絕對取決於個人的情商與智商組合得數,一般而言情商更重要些。別人對自己的認識的正確程度,取決於別人的情商與智商組合得數+時間+距離+關係+環境+自己的情商與智商組合得數。 就這麼簡單,請比較。
推薦閱讀:
※哪些心理障礙(或問題)的外在表徵會引發拖延現象?如何界定?
※為什麼很多人下雨天也還穿著跑步鞋之類表面很多網眼的鞋,是裡面腳不濕還是濕了無所謂?雨天如何選鞋?
※如何克服焦慮型依戀型人格?
※為什麼男孩子想要變成女孩子 或者說是想要穿女裝(偽娘)?
※在知乎,哪些問題容易出現倖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