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有時報自己的名字要加上出生地?例如三國里的這幾位
例如在三國里經常聽到:
常山趙子龍解良關雲長燕人張飛這是一種怎樣的風俗習慣或規則?到什麼時候消失了?
姓氏就是一個標明自己家族身份的東西。當同姓的人越來越多已無法用姓氏區別貴賤時,就需要拿地區來區分姓氏了。首先說出自己的籍貫和姓名,就給對方提供最簡單的出身信息,讓人對你在社會上的地位有個最淺顯的了解,尤其是在門閥橫行的六朝時期。給你舉個簡單例子,假如西晉末年士族南渡,一群北方來的姓王的人開始相互介紹自己:「我是東海王大鎚。」(東海王氏,高門士族,不過當時有衰敗跡象)大夥肯定紛紛側目,就像我們看到了王思聰一樣。「我是太原王二錘。」(太原王氏,高門士族)又一個王思聰,大夥紛紛側目。「我是琅琊王三錘。」(琅琊王氏,高門士族,當時處於極盛期。)大夥睜大了眼睛,各自想著該如何跟他套近乎。「我是京兆王四錘。」(京兆王氏,嚴格來看已經算不上高門士族了。)大夥沒人搭理他。「我是本地的,丹陽王超錘。」(屌絲無疑了。)大夥可能會客氣地勸你離開這個party。
大概從改了地名開始吧,燕人張飛喊出來多有氣勢,換石家莊張飛你試試。
作為河北人幫這倆老鄉回答一下(關羽是山西人)。竊以為是小說家言,為了上口和氣勢。
首先否定郡望說。後世的韓愈才喜歡整天把郡望掛頭上,出生河南卻天天掂記遼西的昌黎(不是秦皇島那個),非要蹭個望族。這倒不怪他,唐朝風氣如此,士族勢力仍然強大。皇帝都帶頭編《氏族志》。隴西李氏,范陽盧氏,博陵崔氏,滎陽鄭氏,是為唐朝的四大家族。這是承漢晉以來的臭毛病。
書歸正傳。趙姓的有名的郡望無非天水(姜維的老家,甘肅),潁川,涿郡(張飛的老家,號稱北京南的涿州)等。趙雲所屬的真定趙氏倒是傳承了數百年,但不是望族。也就是說在當時無甚影響力。真定,即今天的河北省正定(雖然去年石家莊市廢縣為區了,但是沒石家莊趙雲這種說法啊喂)。要是郡望論的話,按理來說他應該報真定趙子龍。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關二爺當初也不知道犯什麼事兒了,直接從解良(今山西運城)跑到河北來了。。
張飛是土生土長的河北涿郡人,也不知道大耳賊小時候見過他沒有,這哥倆是同鄉。順便提下,劉,備的老師,經學家盧植也是涿郡人。現今苦逼的、被人嫌棄的河北,在安史之亂前,經濟政治文化實力在全國可是數一數二的。
張姓的郡望在河北倒是不少:清河(今邢台),河間(今滄州,驢肉火燒發源地~)范陽(也就是涿州)。
倒是有一個范陽張氏和張飛對上號。但張飛要真是這個家族的,早就九品中正當官去了,還殺豬?
如上所述,張,關二位也沒有爆郡望。燕人張翼德就是河北張翼德,跟郡望無關。比如今天的張鐵林也可以大喊一句:吾乃燕人皇阿瑪是也!所以郡望之說,可以休矣。
閹人張益達,啊呸,燕人張翼德這個稱呼的由來,大抵是經由三國話本而來,傳承到三國演義。底層的說書人,為了加強語境語氣,強調英雄,才給他們加上祖籍。三國演義中是如此表現的: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你看這大白話,能是漢代的張飛說出來的么,雖然他是個武夫粗人。。
我還倒真希望漢朝人都這麼說,省著學古文了~
有的朋友不信。吶,別不信,三國志里別的話沒記錄,這段話可是有的: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張飛這口漢代大白話才是原貌。明代的白話還請拜拜吧~不過話說回來,小說要按正史里這麼寫,還有甚麼讀頭?
趙雲也是,三國志里的戲份是少之又少,哪有下文的這段台詞?
趙雲初登場: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
哪個漢代人自稱某?倒是說岳里一堆狼主總某、某的。
對了,三國志里的排列是關張馬黃趙,而不是人們所熟知的關張趙馬黃。趙雲這個雜牌將軍最慘= =
惜哉子龍!說的是郡望嗎。與門閥制度有關,科舉制出現後用得相對少了,但也一直還有在用。現在也還有在用的。比如我這邊墓碑上的話也有在用的。不過已經不具備原來的標示世家大族的作用,而是表示死者祖上是哪裡人、從哪裡遷到本地來的意思。
1,古人以二字名為惡!像李世民,李建成這樣不是按照輩分起的三字名不是蠻夷便是粗鄙之人, 令古代文化分子是厭惡的,後面的唐朝皇帝都是二字名。才有朱棣改楊子榮為楊榮。2,雙字重名的太多 ,加地方區別是中國的傳統,袁世凱又被人稱為袁項城。西漢處兩個韓信,一個胯下的,一個韓王,史記中後面用淮陰,韓王信加以區別。王莽時代,便是宗室內叫劉秀的最少有三個,不加個地方如何區別?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武力值高不?
※宋朝為什麼那麼多曹操吹?
※曹操為何死後在墓碑上寫「漢故征西將軍曹候之墓」而不寫「魏王之墓」?他內心還是嚮往做一個治世能臣?
※如何評價司馬防?
※三國中潁川系的士族,特別是兩大家陳家和荀家究竟對三國進程有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