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楚漢戰爭把中國打窮了,窮了幾十年,那麼金銀珠寶這類財富都哪去了?
楚漢戰爭結束後,中國很窮,天子出行湊不齊同花色的馬,丞相也只能坐牛車,稅率也非常低,人口銳減,糧食也很少,這些都是一次性消費資源,用完就沒了,其實我就是想問問:諸如金銀珠寶這類流通的財寶都到哪裡去了?
關鍵問題:金銀珠寶這類「硬性」財富到哪裡去了?是收到國庫里藏起來等國家富裕起來再拿出來用,還是流到哪裡去了?看了大家的回答,貿易換糧是確實不可能的了,謝謝各位答主!
專業非娛樂答主前來報道。
題目問的是錢去了哪裡,我看了下其他答案,似乎就匿名用戶的答案貼近題目,很多人都說到了通脹,但是這個問題和漢初的通脹沒有什麼關係。就我所知,漢初錢的去向主要有四點:1.打仗打沒了 2.賞賜賞沒了 3.權貴分走了 4.浪費浪沒了,下面具體來說。一、打仗:這裡說的打仗不是秦末之戰也不是說楚漢爭霸,說的是從高祖登基之後的平叛之戰。眾所周知,西漢是建立在戰後的廢墟之上,建國後高祖大封異姓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高祖猜忌心重,便開始逐步剷除異姓王。要知道,漢初的異姓王都是手握重兵的諸侯王,領地加起來也大於漢,而且各個異姓王都是參與過秦末楚漢之爭的將領,能征善戰自是不用多說,要剿滅他們,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就拿漢高祖七年冬十月征討降服於匈奴的韓王信來說,高祖親率大軍32萬北上,結果反被匈奴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不行了,我必須要嘲諷一下,打仗還是高祖玩的溜啊,三十二萬打一個被反殺,會不會玩?會不會玩?)。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高祖不但「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為皇太子衛,軍霸上」,還"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從軍;征諸侯兵」,光齊悼惠王和曹參就帶了12萬人。次年征討燕王盧綰,又集結了30萬大軍。每次這樣的征討,高祖都要集結大約30萬的軍隊,而且每次征討都不是那種一氣呵成,碾壓之勢,而是每次都會遭到頑強的抵抗,僵持良久,短則數月,長則數年。自高祖五年擊破項羽後至十二年四月病逝,幾乎每年都要發兵出征,而且戰區由燕代之地到江淮荊楚,勞民傷財,破壞生產,恢復生產的根底也基本被打光了。二、賞賜:
說到賞賜,皇帝對大臣真是絲毫不吝惜啊。舉個典型的例子,周勃擁立文帝有功,文帝一即位,那是感動地不得了啊,即刻賞賜周勃金五千斤,與其餘輔立功臣加起來總計一萬餘斤。這樣的賞賜,在漢初不常見但也不少見。更有甚者如幸臣鄧通之流(潘驢鄧小閑那個鄧),溜須拍馬吮癰舐痔便讓文帝賜了「鉅萬以十數」,甚至還將蜀嚴道銅山賜給他,允許他私自鑄錢。以上所說那些錢財都流進了功臣權貴之家。三、權貴:
聚財斂物,是統治階級的本質,董仲舒在總結秦代的教訓時提及「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漢初之時依舊如此,帝王貴族加緊斂財的步伐,景帝同母弟梁孝王生前,「府庫金錢且百巨萬」,死後「藏府庫黃金尚餘四十餘萬斤」,這些無疑都是巧取豪奪所斂。提起漢初,都會想到輕徭薄賦,的確,這個輕徭薄賦相對於暴秦輕了不少。秦代的「泰半之賦」(一大半),見稅什五(一半)到漢初的什五稅一(十五分之一),田賦少了很多,但是按照人頭計算的口賦和算賦則沒有減少,而且還有著大量的徭役需要農民去完成。根據張家山漢墓出土的資料記載,漢初的爵位與分得的土地關係如下:大量的失地農民以及部分因廢奴政策恢復自由身的奴隸,因為無法靠農業生產來養活自己,便開始選擇末流的商業;而在社會來看,商人的存在並沒有起到恢復生產的作用,大量的「投機取巧」的商人的存在,是社會勞動力的浪費,這也加重了漢初在人口不足的情況生產恢復的緩慢。更諷刺的是,這些商人在夾縫中依然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使得統治階級眼紅。
四、浪費:陸賈曾進言高祖,提出了「重農、崇簡以及輕徭薄賦」的思想,高祖採納的他的意見。但是實際上統治階層還是奢靡享受。漢初,蕭何便在長安「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修築豪華的未央宮,從此開啟西漢大興土木的先河,是謂長樂未央。惠帝即位,大修長安城歷時五年,常年十萬人參加徭役,還有大量徒隸參與其中。統治階層自上而下鼓吹清靜無為,一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之心。例如高祖,常年帶領大量隨從巡遊洛陽等地(還憑游雲夢澤擒住韓信),居長安之時,沉溺聲色犬馬,稱病不理政事,禁止群臣探望。所謂「蕭規曹隨」的曹參,更是一副明哲保身的樣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陳平為相之時,不知事,終日飲酒戲婦人。吏治敗壞如此,上行下效,奢靡之風日起,及至文帝時期,賈誼痛陳奢靡之氣不可日久,否則統治階級內部將會分崩離析。文帝痛定思痛,才發動了一次徹底的反腐鬥爭,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簡單通俗點講,金銀沒少,但是不「值錢」了。太平盛世,糧價低平,一兩銀子可以讓一個普通家庭過小半年;連年戰亂,土地荒蕪,趕上大範圍饑荒,一兩銀子可能連幾塊麵餅都換不到。同樣是那麼多的金銀,其體現的價值已經不同了。
你以為為什麼中國歷史上那麼多賞絹的,因為銅少好么…=.=!金銀更不用說了,就不是流通貨幣…估計西漢要是多個生野銀山,通貨膨脹能直接把經濟弄崩盤…
人生中第一次在知乎上被邀請回答,我都快感動哭了,謝 @鄭金亮 邀。
先說一句,楚漢部分我不太懂,看過的書只有《史記》一本,本沒有太多發言權的,但畢竟這是第一次被邀請,我還是硬著頭皮答一下吧。
不說歷史部分,說些政治經濟常識好了。
金銀財寶其實是有一個貨幣的作用在的。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是什麼?可以充當物物交換時的一種媒介。一般等價物通常是要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存在的,比如我的一頭牛值多少多少金,這個意思就是說這頭牛大概就可以被任何出得起這個價格的人買走。
回到題主問的問題里,我們仍舊以牛為例,牛是用來幹什麼的?是用來種地的,種地是為了吃飯的,而在民生凋敝的年代,沒有比吃上飯活下來更重要的事,於是,作為農民的我可能就會給我的牛標上一個天價,即使你拿再多金銀珠寶來換我也是不會同意的——因為這個時候糧食跟金銀珠寶一樣稀少,一樣有價值。
我想說的是,到了這個時候,金銀珠寶實際上相對於糧食來說,大幅貶值了。而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糧食的重要性遠大於金銀,因為人是吃糧的,不是吃金的。所以,我感覺在農業社會,與其說金銀是硬通貨,倒不如說糧食是硬通貨。
所以,金銀珠寶除了貨幣之外還有一個身份的就會凸顯出來,那就是奢侈品。在這個方面,金銀珠寶就不再是一般等價物了,而是簡單的一件商品。所以我感覺在那個時候,與其說漢朝拿金銀珠寶去西域買來了某樣東西,倒不如說是拿這些去西域換來了某樣東西。
至於金銀珠寶為什麼少了。首先金銀珠寶之所以被認為貴重,就是因為它稀少;其次,任何東西都是有壽命的,金屬會有,工藝品也會有,於是就有毀於天災中的,也有不知所蹤的,也有毀在人禍里的。
還是那句話,在這方面我不是專業的,還是希望有專業大牛來批評指正的。
財寶的數量未必會有大變化,二十其可以交換的其他物品少了。
先介紹兩個概念,名義值和實際值。名義GDP也稱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名義GDP的變動可以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實際產量的變動,另一種是價格的變動。也就是說,名義GDP的變動既反映了實際產量變動的情況,又反映了價格變動的情況。實際GDP(Real 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衡量在兩個不同時期經濟中的產品產量的變化,以不同的價格或不變金額來計算兩個實際值所產生的所有產品的價值。
社會財富的衡量標準並不是到底有多少黃金,而是到底累計了多少可以用於生產和消費的物品。計算財富和GDP,不能使用名義值。而要使用實際值。在古代,最主要的就是積累了多少的糧食、牲畜、金屬等物品。黃金的價值體現在可以購買多少糧食。正如題主意識到的,由於長期的戰亂,基本物資的積累基本沒剩多少。即使黃金的數量不變,能夠購買的糧食數量大幅下降。換句話而言,貨幣貶值了或者通貨膨脹了。所以說窮了。即使可以可以對外貿易,在古代交通十分不發達,外貿量對於整個王朝的體量來說可以忽略不計。這恐怕要牽涉到一個古老的話題,到底財富的本質是什麼?!
在西方古典自由主義現代經濟學開始出現之前,重商主義大行其道。他們認為財富就是金銀,金銀就是財富。因此不惜通過對外擴張、發動戰爭、或派出探險船隊出去尋找金礦銀礦。
最初的殖民主義就是這麼來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兩牙: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和貴族們紛紛出錢資助和探險相關的學科與活動,最後發現了美洲,開始了對美洲的拓殖。
後來,沉迷在金銀里的兩牙終於一蹶不振了,而現代工業國家的翹楚:英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的現代經濟學開篇巨著《國富論》直接就點明了財富的本質是勞動,而不是金銀。因為勞動產生了勞動產品,勞動產品是社會財富的表現形式,而勞動則是財富之源。金銀不過是衡量和調配勞動與勞動成果的工具而已。
由此可見,發動曠日持久的戰爭,根本就是在消耗社會的存量財富,以及創造財富的勞動力人口。楚漢戰爭造成了社會人口大量消亡,有戰爭死亡的,有修建工事累死的,有疾病和飢餓而死的,到了西漢建立初期,居然找不出供天子出行的毛色一致的馬匹。
那麼西周和秦帝國時期的金銀哪裡去了呢?由於要維持長久的戰爭,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社會有形物資,比如吃的、穿的、防衛工事、武器輜重,這些都需要消耗金銀進行交換,金銀不會平空消失,只是進行了轉手,但國家內部的物資最終要被消耗光,如果還要繼續維持戰爭下去,就勢必要和外部進行貿易,把金銀送出去,物資換進來,擴大進口,維持戰爭消耗。所以,金銀就這麼源源不斷地流出這個國家了。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史記平準書
題目問題也出於此。
兩方面,一:
所有答案說的都是生產力低下,秦末漢初手工業商業小農經濟為結構的中國古代農業經濟被戰亂破壞。作業劇而財匱,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通貨膨脹,購買力極低。金錢再多也買不了根本產量少產不出來的生產生活用品。二:金錢都流通去哪了?
秦錢重難用,證明還是沒有太過集中到某一集體的。但多半流通到哪了呢?我沒有考據,說個思路揣測:秦末天下大亂,六國舊貴族招兵買馬復國。秦關中貴族也一樣,全都在擴充勢力。很明顯,他們主導了秦末動亂戰爭,社會財富大部分都被他們趁機攫取了。這些金錢應該流入社會等級里這些中堅階級內部了。漢初妥協於各國舊貴族建立郡國分封制,沒有集權動他們這些利益結合體。文景全國和朝廷一塊鑄幣造錢(鄧通、吳國)。輕賦稅,恢復小農經濟的支柱農業和手工業、商業。文景末眾所周知,積累了無數財富存糧。恢復了經濟,武帝就開始對外對內的集權擴張事業。初期文景積蓄用的多了,開始打壓六國秦末舊貴族變成的豪強搶錢(也為了打擊地方實權派集權)。中期積蓄差不多用盡了,開始壟斷鑄幣鹽鐵等為朝廷獨用,支撐對外戰事。
後期錢花光了,用桑弘羊改革財政,使盡一切辦法手段贖罪賣官收稅把在戰爭中政府流入底層手工業、工商業的金錢收回來。手工業、工商業經過經濟改革吏治腐敗部分人進化和地方豪強結成了一體。金銀財富流通的流程是:
秦末漢初流入地方上的實權派社會中間階層秦國和六國舊貴族,然後全國恢復經濟造錢沒有動他們,被他們儲存了起來,變成了漢代的地方豪強,武帝對外擴張集權事業拿這些豪強開刀,把錢搶了回朝廷政府,戰爭時終於流通回了社會,而會政府財政赤字,用一系列手段和社會底層爭奪這些金錢。就這樣,坐等考據黨。金銀珠寶是財富的表象,生產力才是財富的內在。
其實金銀珠寶不是沒了,只是不值錢了,也就是說實業生產不足。
金銀珠寶只是交換貨物的一個價值符號,在沒有貨物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價值。
漢初的貧窮是生產關係被打亂了,田地沒人耕作,馬場沒人放牧,礦坑沒人挖礦,鐵匠鋪沒人打鐵的情況下,東西生產的非常少,價格非常貴,而且不一定有得賣,天子找白馬找不到這個典故是東漢初年吧,劉邦時代沒放下搜刮財富,剛稱帝就建立了宏大的宮殿,恢復了繁複的周禮,四處分封土地,舉行宴席,東漢初年皇帝不敢找,根基不穩,怕留下什麼不好的名聲,或是影響了一些百姓的生活導致聚沙成塔毀滅整個皇權吧,起家越難的人越不捨得花錢。
劉邦起家相對比較容易,基本是摘桃子,摘項羽的,摘韓信彭越的,他登基後很奢靡的,文景帝時代梁孝王,鄧通之流都是富甲天下,乃至霍光時代海昏侯的陵墓你去看,金銀珠寶到處都是,楚漢戰爭把中國打窮了這個命題應該沒錯,但是皇室是不窮的,劉邦是很貪財的,秦國留下的余才也很多,光廣武倉就讓他十幾萬大軍吃了幾年。。
窮,指物質匱乏,參考天朝困難時期的純計劃經濟,物質配給,具體就是糧票,油票等一系列票據,不是沒錢,是有錢買不上東西。至於原因,打仗,戰亂是主要原因,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入伍,所有可用物資都沖軍了,相應生產資料就匱乏,打仗對人口物質的消耗不用多說了,所以漢建立後國家一窮二白,皇帝連一色馬都找不全,漢建立後的國情也可以參考天朝建立時的情況。說到這,其實發現中國歷史一直在循環啊,現在相當於漢,唐,明啊,再發個段子歷史,笑一笑而已:大家不妨來讀讀這一小段漢朝初年的歷史,是否覺得歷史竟然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啊!劉邦游而不擊,項羽才是抗秦主力。項羽巨鹿等大型會戰九戰九捷,劉邦打過什麼大型會戰?一分抗秦,二分應付,七分發展。抗秦勝利後鴻門和談,項公仁慈,放走劉邦,後來經過廣武,滎陽,垓下三大戰役才奪了天下。後來劉邦又搞了一系列政治運動,迫害功臣。導致偉大的韓副統帥死亡。死後差一點讓老婆呂后奪了江山,幸虧周勃老帥,陳平主席發動政變才沒讓革命果實被竊取。後來經過文景二帝無為而治,韜光養晦,才取得了巨大經濟成就。後來武帝上台,一改前朝黃老治國理念,懲治貪污,削除地方諸侯蕃王,獨尊儒術,建立絲稠經濟帶,對外一改前朝媾和政策,主張強硬。對了,其妻衛子夫能歌善舞,是其第二任皇后。
糧草 馬匹 兵器 這在漢朝之初都極為缺乏 軍事實力的軟弱 直接原因就是農業的不發達 以及礦產的開發不足 和金銀珠寶沒關係
翻議過來就是金銀珠寶不值錢了,東西才值錢。歷代金銀的價值並不一樣。他們沒有到哪裡去,還在人手裡,只不過,變賤了。國家沒錢,是因為政府初建,剛經歷過戰爭,民生凋敝,稅基不夠大,國家要休養生息,所以稅收少,但是支出又多,所以。。窮,窮到給天子湊不起顏色相同的馬。歷代以銀為主要流通貨幣,貌似只有戰國之前是以金為主要流通貨幣(大概記得,沒有詳細考證)。至於珠寶,可變現價值也比較低。而且,令一個問題是,珠寶也是商品。人窮的時候,他們是極少被需要的,所以被交換的也少。
在很長一段時間,社會財富主要靠人口和糧食來衡量。各種稅收、轉移支付、結算、流通都是以糧食為本位。金銀珠寶,只是社會財富的很小一小部分。歷次戰亂人口的屠戮(疾病、饑饉)非常巨大,劉邦時期人口只有秦始皇的三分之一,百姓生計困難可不只是一句空話。就算有點徵稅,劉邦也不捨得自己用,還是得用來養兵不是?
金銀財寶還是會有的,可是沒用啊。匈奴、外藩根本沒有貨物交流的能力,用一車珍珠,換匈奴一千車糧食?那匈奴也沒有商務部,你找誰湊齊這麼多糧食?大單于?他也不能。他要是能湊齊這麼多糧食的話,直接帶隊來幹了劉邦不是更好?打仗耗損經濟有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損失生產力。如果是國對國的戰爭。《夢溪筆談》在後勤上分別用一個士兵配一個勞工、配兩個勞工、配三個勞工來計算後勤開銷。按照這個比例,若派出10萬職業化軍隊,平均下來需要20萬的勞動力,按一戶五人,覆蓋100萬人口。這100萬的覆蓋人口會造成什麼影響呢?首先,這100萬人口的糧食生產力下降。一個國家若是5000萬人口,20%的城鎮化率(漢唐宋都差不多是這個程度),那麼將會影響2.5%的生產量。如果說,正常情況下CPI是2%,那麼這100萬人的覆蓋影響會把CPI提高到4.5%。其次,是政府的財政負擔。當20萬的勞工沒有被徵召的時候,他們的收入來源依靠自己的生產活動,而被徵召後,他們的收入則要來自於政府補貼。這個補貼額度是多大呢,以5%的稅率算的話,補貼額度大約相當于田賦的25%,而田賦都是古代財政的大頭,所以說占財政總收入的20%應該是差不多的。如果國家每年有財政盈餘或者以前有「存款」則可以應付,但若國家財政勉強收支平衡的話,就只有加稅了。因為古代沒有國債,政府不能在無「存款」的情況下做「赤字財政」。加稅加30%,20%用於給勞工,10%用於戰爭損耗。在5%稅率的基礎上,加稅30%後,國民收入會直接下降1.5%,配合上CPI有4.5%的增長,實際上的相對增長大概是1.5%+4.5%=6%。那麼6%的」CPI「是什麼概念:中國05年到2011年物價增長快嗎?但這7年中只有2年的CPI在5%以上。況且這還是在GDP增速10%的情況下,而古代盛世的經濟增速只有2%·3%,因此對於6%的CPI,物價漲幅的感覺會比你在05·2011年的物價漲幅在感覺上要嚴重得多。如果CPI在戰前就達到5%,那麼就是8%的CPI增速,就更恐怖啊,直接把好好的經濟拖入負增長,其破壞力度不押韻08年金融危機對當時美國的影響。【5%的稅率是因為,漢唐宋的稅率大概都是在3%~10%之間,因此選擇了5%】如果是內戰或者被侵略戰爭。那就慘了。首先會有更多的戰爭是針對焚燒糧草,踐踏豐收田地的。其次,百姓躲避戰亂流離失所,不事生產,產量大幅下降。百姓和商人爭向囤積糧食,物價飛漲,而物價飛漲又讓大家更惡劣地囤積糧食,形成無解惡性循環。這樣,經濟就敗壞了。-----------------突然忘了……難道你是問金銀不是問經濟?你是問金銀財寶。楚漢戰爭是內戰,存糧多者得金銀,有武器者搶他們的金銀,但是兵多了又用金銀換糧食,戰爭快結束時又把金銀搶回去一部分,最終金銀財寶在大地主和兵權者手中。但是我想說的是,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用金銀來衡量的,而是用生產價值來衡量的,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黃金儲備作為國家財富的指標。他們用的是GDP、GNP,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就是這樣~~~
當時財產的錨定物基本是糧食。糧食有幾種消耗方式:第一,直接消耗。打仗需要糧草裝備,軍需,物流等,但是這部分糧草裝備是純消耗,財產上無增益,而且量大,比維持日常生活要多。第二,打仗影響生產,本來種地的人去打仗了,但飯還照吃,從事生產的人少了,消耗卻沒有減少。同時生產秩序也被破壞,慢慢的產量跟不上用量,糧草越打越少,人口也越打越少...惡性循環了。並且,在戰後無法短期恢復。第三,外流。生產力流向邊遠,相對安逸的地區。既然財產錨定物萎縮了,作為流通物的金銀自然不值錢了。同時持有金銀的成本也抬高了,因為混亂的社會秩序下需要有安全穩定的環境保有金銀,所以金銀的流嚮應該是先分散,再向軍隊集中。
金銀財寶其實是貨幣,在貨幣總量沒有顯著減少的情況下,因為戰爭生產受到限制,物質極大的缺
乏,進而導致通貨膨脹,有錢也沒用啊
其實這裡的窮主要還是指的是吃穿用的生活水平
社會財富的載體在於社會結構,當結構遭到破壞時財富自然就不存在了。好比金剛石打碎成了石墨,物質總量沒變,但價值相差懸殊。至於題主所說的金銀財寶,自然是因為通貨膨脹急劇貶值了,其價值說必定還不如等重的糧食。
簡單地說,中國古代所謂沒錢了,除了幾次是因為大批量賠款,其餘不是因為錢沒有了消失了,而是不流通了,被權貴豪強屯起來了。
不知什麼時候起,金銀財富居然成財富了?金銀財寶不是財富的符號么么?好吧~重新定義哥又來了!我們眼中的財富到底指什麼?鈔票?金銀?古董?房產?土地?哈!真正的財富是人!當人口銳減到一定程度,以上那些有個毛毛用!
推薦閱讀:
※《史記》中的「表」包含表格嗎?為什麼書上都是寫「表略」?
※《史記-殷本紀第三》開頭道: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司馬遷為什麼要記錄這件事?
※<史記>中有哪些錯誤和紕漏?
※如何評價《遊俠列傳》中的郭解?
※《史記.平準書》「武功爵凡直三十餘萬金」當以何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