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時是怎樣用古漢語對話的?
01-17
舉幾個日常的例子
4千年來,各個朝代的說話方式應該是不同的吧?如果可以,請分別介紹
《朱子語類》:
問:"鬼神便是精神魂魄,如何?"
曰:"然。且就這一身看,自會笑語,有許多聰明知識,這是如何得恁地?虛空之中,忽然有風有雨,忽然有雷有電,這是如何得恁地?這都是陰陽相感,都是鬼神。看得到這裡,見一身只是個軀殼在這裡,內外無非天地陰陽之氣。所以夜來說道:""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
性",思量來只是一個道理。""又云:"如魚之在水,外面水便是肚裡面水。鱖魚肚裡水與鯉魚肚裡水,只一般。"仁父問:"魂魄如何是陰陽?"曰:"魂如火,魄如水。"
《五燈會元》:
僧問:「如何是和尚急切為人處?」
師曰:「朝看東南,暮看西北。」曰:「不會。」師曰:「徒誇東陽客,不識西陽珍。」問:「如何是正法眼?」
師曰:「我卻不知。」曰:「和尚為甚麼不知?」師曰:「不可青天白日尿床也。」
汝敢是用箸食飯?
閩南語方言,就是和口語一樣。
歷朝歷代都很不一樣。
但凡研究說明古漢語,分朝代解釋會好一點,但,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我舉一個唐朝的問候例子。假設,李白遇見朋友吳指南,已經一年沒見了,今天偶然遇見。
李: 指南,不謂竟遇於此!已別數月,比來無恙乎?吳:勞相問,比來平安。數月以來,汝無疾耶?在飲食場合,如果小輩吃相不怎麼雅觀,可以這樣說。
食非不足,嚙骨有聲,失飲食之禮也。湯非不足,入口如水流,失禮也。菜非不足,含吞不嚼,失禮也。這些是從唐代官方書籍記載,然後轉化使用的。也就是說,這是文化人的對話方式。對於底層沒文化的人的對話方式,只能找到唐朝後期的,通過敦煌文書查找。
我再舉例一個,混雜雅俗。比如,李白出門一年了,於是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僕人,然後回家中問候父母。李:一年未面,吾父尊體何如?仆:郎主無間冬夏,四季可可。李:善。前,牽引駿馬,入城歸宅。…李:大人萬福,十二郎叩問尊體。父:無恙,起也。汝遠涉西域之地,獨面險惡,辛苦備嘗。且聊啜碗茶暫解旅途之困。李: 勞苦微蔑,不足置齒牙間。古漢語大致說來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謂的文言,一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至於例子,你分別看看《左傳》和《水滸傳》就差不多知道了。
推薦閱讀:
※古代人日常說話是說文言文嗎?
※「出王游,衍昊天」是什麼意思?
※《口技》這篇文章裡面的內容是真的么?
※柳宗元的「譚中魚可百許頭」是病句嗎?
※沒什麼文言基礎,如何開始讀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