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生活得這麼好,還是得了心理疾病?

我今年23歲,大學快畢業了,是家裡的獨生女,也是我四位祖父母唯一的孫兒,從小是在關愛中長大的。我家條件很好,且住在大城市,物質上一直富餘。六位長輩都讀過大學,父母思想開明,從小也沒遇到過什麼大事,很平靜地在本地讀小學、初中,後來讀國際高中,l大學出國留學。然而就是這樣,估計是應試壓力吧,我初二14歲時得了嚴重的躁鬱症,看精神科醫生看了三年,吃了很多葯,之後雖然擺脫了「病態」範疇,但是此後六年至今都是一個情緒極不穩定的人。我社交很窄,面對壓力很脆弱,面對親人很冷漠不能共情,自卑,極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希望自己或身邊能出意外讓我逃離現狀。我覺得自己很奇怪,學校里這麼多孩子,都是一樣的老師教,我的家長還比別人好,我自身成績也不差,為什麼就我得了心理疾病?為什麼我活得那麼痛苦?根本不合邏輯啊。

補充:六年前已經停葯了,現在不屬於「病態」,更像是長期的「灰色」吧。


前幾天剛諮詢了一個學生,因為馬上面臨考研了,但是感覺自己沒有複習好,壓力非常大,每天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沒有複習的,就特別的著急,然後就是哭。他的爸媽告訴他,沒有必要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即使考不上研究生還有很多條路。他的家庭條件良好,父母都是公務員,而且還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父母關係和睦,對該同學也非常的關心,從小就沒有受過什麼委屈。而自己也很爭氣,從小學習成績優秀,懂事,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

他自己也知道考不上研究生也沒有關係,還可以找工作,繼續明年再繼續考,父母也支持。用他的話說「這些道理都懂,但是就是控制不住的緊張和焦慮,強求自己一定要考上」。我問他:「如果你這次考不上,會意味著什麼?」或者「你最擔心什麼,害怕什麼?」

他說:如果考不上研究生,別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會認為我很差。我爸媽的同事會怎麼看待我爸媽,我從小就是爸媽同事眼中的好孩子,大家都是以我為榜樣,如果我這次研究生考不上,他們怎麼看我,怎麼看我爸媽。一想到這些,我就受不了。

我在諮詢中經常遇到這類的學生,他們家庭條件良好,父母和睦,對自己也很關愛,很少被批評,而且從小就很優秀,是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們卻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自卑(就像上面例子中的同學),人際關係搞不好。我覺得機制應該是這樣的:

這些學生從小就優秀,因此深受爸媽、老師以及其他人的喜歡。他們也稱為了其他夥伴和同學的榜樣。比如隔壁人家的孩子沒有考好,他們一定這樣會這樣說「看隔壁叔叔家的某某,考的這麼好,你咋就這麼笨呢?」,尤其是見了他的父母還會誇獎一番「看你家孩子多優秀,我家那個就笨死了,成天就知道玩,不知道學習」。老師在批評其他同學的時候也肯定會拿這些學生作為榜樣進行比較。這樣的經歷,使他知道優秀懂事是多麼的美好,而落後不懂事就會收到懲罰。有時候,他們也會看到其他夥伴或同學因為考不好或表現不好,會受到嚴厲懲罰,他也會暗暗下決心,自己千萬不要這樣。

而這些比較和經歷使他形成了這樣的信念:優秀是好的,可以帶來好的感覺,而落後或犯錯誤會被懲罰。從此,優秀就成為了他努力的一個動力,他拚命的保持優秀,但是又極其害怕犯錯誤,因為犯錯誤意味著被懲罰、被諷刺、被看不起。你會發現,這樣的學生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非常的脆弱,他們只能優秀,而一旦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就全面的否定自己,而一蹶不振。所以,他們的努力並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增長能力,是為了給別人看的,是為了當別人的榜樣。所以,就像題主極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怕別人看不起自己。這樣的人雖然表面上很優秀,但是內心卻非常焦慮,壓力很大,而且內心很孤單和空虛,並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努力,為了什麼而活。

他們的這個信念在小學和中學時,起到了作用,讓他們表現優異。他們一般也能考上不錯的大學,但是到了大學,身邊的同學變化了,他們都是全國各地優秀的同學聚集在一起,這些學生的優勢就顯現不出來了,他們不能再考班級前三了,甚至班級前十。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超過不了別人了。這個時候他們就開始全面的否定自己里,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什麼也做好,從而自暴自棄了。嚴重的會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優秀的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機制吧!


朋友:確診是躁鬱症(又稱雙向情感障礙)嗎?躁鬱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焦慮)。它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疾病,與遺傳高度相關。國外雙胞胎研究發現,基因因素的貢獻率高達85-93%【1】。

能理解你的困惑以及難以接受現實的心情,但是有些人天生就抽中了人生困難模式……你能做的,就是調整心態,面對現實,謹遵醫囑,按時吃藥。心理治療基本無效。

但上帝在關上一扇門時,也為你打開另一扇門。躁鬱症患者通常都有非凡的創造力,能在創意領域取得巨大成就。歷史上眾多頂尖的藝術家、文學家都是躁鬱症患者(你提到自己出國留學,我就直接貼英語了):

希望你積極面對生活,一方面積極服藥,控制病情,另一方面,挖掘自己的創意天賦,走出自己的路:)

【1】Kieseppa et al., (2004) High concordance of bipolar I disorder in a nationwide sample of twin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 Oct;161(10):1814-21.

https://ils.unc.edu/bmh/neoref/nrschizophrenia/jsp/review/tmp/143.pdf


躁鬱症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學因素有關的。


一個人無論多有錢有地位,有成就,

當他覺得自己是一坨屎的時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李明老師語錄


給你講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她的父母是可以呼風喚雨的那種。

她大學畢業後,有一個感情還不錯的男朋友。去了一個工資待遇都很穩定的單位上班。領導是她媽媽的朋友。父母給她買了房子和一輛很好的車。

完美的人生對不對?

但是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她上班前都要哭至少一個小時。哭完,才有力氣去上班。她不敢開車去,都偷偷坐地鐵去。對的,是偷偷坐地鐵。因為父母知道會傷心和心疼的。東北的冬天那麼冷。

情況越來越嚴重。她有時候在家哭一天,都攢不出力氣去上班。不斷的想自殺。卻沒有勇氣真的去死。她只好撒謊。說自己病了。領導說,那你在家好好休息吧。

她可以隨時不請假就不去上班。

一次,她在家休息了快一個月,一直沒有好轉。她終於去了鼓起勇氣醫院。看了心理科。醫生說,先吃藥吧。

對於病的時間很長的人。思路都是散的。沒辦法立刻開始做心理治療。

她吃了一個月的葯。

有一天,她在公園裡坐著。太陽很好,有一隻貓從她旁邊跑過。她突然笑了。

笑了很久,直到她突然想起來自己已經好多年沒有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了。

於是,她又哭了。這是成長的眼淚。

她看病也是偷偷看的。因為在她的心裡。她根本沒有資格得抑鬱症。

父母知道會心碎的。

她偷偷把葯停了。

很快。所有的癥狀全部捲土重來。

但是這一次。她已經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了。她回到了醫院。要求住院。她覺得她必須好好把自己的病治一治了。

住院的第二天,她父母來了。質問醫生,你們憑什麼說我的孩子有抑鬱症。一頓大吵之後。辦理了出院手續。

故事到這裡嘎然而止。

因為我就知道這麼多。

她的父母把她帶走後,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我就不知道了。

不知道這個故事,可不可以給你想要的答案。


不請自來,我在認知治療圖示治療指南上有看到過,人有五種核心需求,其中,現實控制和自我約束也是人的核心需求,所以,如果你家人對你太好,有時候也會有問題。我有把書上的文字用WORD打出來,你稍等,我先佔坑,等會複製過來。


因為很多心理疾病無關你的人生境遇,也根本不是一個邏輯問題。

它只是你的身體病了。

外界因素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不過充當了催化劑、導火索的角色。有與沒有,只不過是快慢好壞的區別,都不改變生病的結果。

單純因挫折打擊,磨難蹉跎而病的人也有,但只是一部分而已。

無論原因如何,生病吃藥,倒是殊途同歸了。

願題主的心理疾病成為題主人生的「感冒」,雖需重視,但非不可逾越。


你好。

以前受訓時,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用來解釋一種心理現象。

一個人,帶著裝備去登雪山,越往上走環境越惡劣,冷、飢餓、透支的體力等不斷考驗著登山者的身心。在一個晚上,登山者停下休整,她拿出她的裝備,帳篷、食物、熱水等進行補給。這時候,如果她的裝備物質很不好,食物熱水不充足,帳篷也漏風,可能會讓她失去繼續攀登山的勇氣;相反,如果她的裝備物質很好很充足,食物很豐盛,熱水可洗澡,帳篷豪華禦寒,也有可能會讓她喪失繼續攀登山的勇氣。

(這個故事是用來解釋「固著」,是指心理發展在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遭遇挫折會導致固著,人會不願意離開這個階段,轉向後一期的發展階段。)

我引用這個例子,不是說題主固著(完全不是,不要套),而是說,無論原生家庭是很好還是糟糕,都有可能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就像溺愛孩子和不愛孩子都可能會使孩子出現問題)

但這不是根本原因。題主說,你是家裡唯一的孫兒,六位長輩都是大學畢業,我想在這樣的家庭下,你本身就被投注了非常多的期待,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不僅僅是言語上的「你要優秀」,更多是可以被感受到的行為舉止上的表達。

而初二,14歲本身就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年齡段,先不說在初二,學生身上背負的很大壓力本身,14歲,身體開始產生非常多的變化,各種想法也開始出現不同,是對自己身份、性別進一步認同被認同,許多思想開始激烈碰撞的時刻。行差踏錯都有可能造成問題的產生。

PS:例子本身只是幫助理解「固著」一詞,不能完全算作該詞解釋。


家庭條件好,物質上不用你操什麼心。長輩的過度保護,過度包辦,其實妨礙了你的自我成長機會。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他們都可以幫你解決了,但情緒情感方面卻需要自己在種種經歷中學習體驗從而學會感受、理解、應對和管理。

可能為了不影響你學習,家長什麼事都幫你擋了,有些還不讓你知道。

從小到大就是人增長各種能力的過程,包括情感能力。但家長過於注重智商的培養,幾乎完全忽視了情商的培養。這是家庭教育的巨大缺陷。把孩子變成一個個學習機器,導致情感功能發育不良。許多人遇到別人的情緒問題時,根本不知道怎樣理解和應對,自己產生情緒問題時,也不知道怎樣自我調節,逐漸積累成心理問題。

題主現在最好堅持心理治療。學習自我調節方法。

每個人都會遇到情緒情感問題,這些問題大多由認知偏差引起,這也是個重要原因,如果懂得及時調整認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物,也不會累積成病。有問題積極地面對,不要逃避。許多事情多經歷幾次就知道怎麼應對了。

補充

一直太順了,也可能造成抗壓能力低下。一遇挫折就垮了,手足無措。

家長的情感模式是會傳遞給孩子的。孩子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說一句您可能不太理解的觀點:很多有心理問題的人是甘願留在那痛苦的深淵裡的。

因為這樣可以逃避某些東西,這些東西自己或許並不知道;我相信人是會保護自己的,當前的狀態一定使自身認為最好的,另外一種結果一定是最不願面對的。雖然這並不一定是真的,可人最擅長的就是騙自己。

所學不精看看就好,算是一種思路吧,其實有很多都是我的個人看法,沒有理論依據,所以不必當真。

希望可以減少您的困惑,另外建議找一個擅長精神分析的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不過時間會很久,費用也會很貴。


通過您的描述我想起一個人,卡夫卡。

也是家庭條件很好,一生無風波,但讀他的小說就會發現他的心理挺喪的。

不知道什麼原因,但就是有這樣的人嘛


好的生活並不能作為判斷心理健康健康與否的標準,導致心理問題的因素多種多樣,並且還是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心理上的疾病不同於軀體上的疾病,致病的誘因複雜多樣。每個人脾氣,秉性,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不是單憑我們自己就造成的。它裡面包含了與我們相關的人,物,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甚至我們的祖祖輩輩。當一個人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能成為現在的自己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做過往經歷的梳理,家庭關係,家庭成員的梳理,做一個家庭系統排列,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為什麼生活就一定是合邏輯的呢?

聽你的陳述,似乎有一個潛在的假設是:只要把現實的關鍵變數控制住了,人就應該得到相對應的結果。我個人是覺得,這類信條恰恰是人類心靈幸福的第一殺手,為什麼?因為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但是面臨的情況卻無限,可能是一次考試,恰好出了自己不擅長的題目,可能是一次戀愛,恰好碰到了自己無法應對的人,可能是一次突如其來的身體疾病,躲過了自己的監控感受。而具有這樣的信念,很容易變得自我懷疑跟自我責怪,因為既然自己「應該」得到相應的結果,如果沒有得到,其實是因為自己「並沒有那麼好」,這樣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懷疑導致瞻前顧後窮竭思慮,事情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也受影響,進一步推動自我懷疑,形成正反饋,心裡的痛不斷擴大。

題主有西方文化的背景,可去讀一些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書籍

在行動上可以嘗試正念冥想之類的自我保健


生活好,不代表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當自己想要的跟自己的處境不匹配,就會出現愁緒現象,不被認可,抑鬱情緒就會產生


請問,你初二開始吃了六年葯,做過心理輔導嗎?

如果你回憶下初二的心境,給我描述一個片段或者場景,你會描述什麼樣的?


可能正是因為你的家庭優越,你才會有要做得比別人好的負擔,不然就會覺得別人會怎麼看你一樣,就像老師的兒女心裡負擔可能也會更重些,覺得老師的孩子就應該比別人成績好,成績好,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但如果成績不好,那就會另眼相待,跟你這個應該是一樣的,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題主不知道,有一個東西叫基因嗎?


活的好的才有心理問題。


看了題目下的所有回答,感覺大家很善良,出主意、想辦法。 我覺得有的回答很靠譜。結合個人體會說說想法。 一是堅持藥物治療,離開藥物治療,談精神疾病的康復都可以說是根基不牢。所以,題主一定要堅持定期求診,服藥。 第二個辦法,跑步,就是長距離,慢跑。不僅讓身體承受壓力的能力強大起來,堅持一定時間,大腦也好想清明了起來。也就是靠慢跑喚起快樂激素。 總之,走出抑鬱黑暗,靠現代醫療技術,也靠自己。真心希望每一個經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都能好起來。


不知道題主還會不會看答案。讀了很多論文以後,我覺得所有心理疾病都是心理疾病,忽略身體生病的理論。只是很多醫生也沒有辦法,藥物比較作用快,不過治標不治本,這個你應該也發現了。

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心理比較敏感,你應該找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一個願意幫你的人,或者了解一個健康的思維模式(大部分人都有點問題的,我也就認識幾個完全心理健康的人,你得慢慢找,還得看運氣); 然後每當有任何想法,都要一點一點記錄下來,深究是什麼樣的家庭相處模式讓你有某種特定的思維習慣。和心理健康的人交往,學習他們的思維模式,感受一下被他們好好對待和尊重的感覺(這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或者思考一下父母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一起進步)。畢竟即使是溺愛,也會導致各種偏差的思維模式。還有很多你可能自己意識不到的影響,都需要你自己分析。

我不了解你的具體情況,只能說那麼多。我很少答題,因為大多數人很難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不願意需要改變自己的世界觀。今天突然覺得,也許我可以幫助別人呢,所以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國內心理諮詢多少錢一小時?
是我太玻璃心還是他們太過分?陷入來源於父母的痛苦該如何自我調整?
有哪些簡單平凡幸福的時刻?
我特別仇視自己的女兒怎麼回事?

TAG:心理治療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