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美術場館、藝術館或私立博物館的運營模式是怎樣的?怎樣做到收支平衡或盈利?

參觀過上海某私立美術館某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時,發現參觀者寥寥可數,15元的票價,是怎樣維持這家美術館的運營呢?而這個展覽的布展資金和運營資金由誰負責?藝術家、策展人以及美術場館三方都分別承擔哪些費用,又從何獲得報酬?


國內民營美術館與國外的情況不大相同。國外的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多元,除了門票收入,衍生品零售收入,基金會和品牌以及理事會成員等等贊助,同時政府還有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等。

但國內真正意義上的民營美術館,也不過十年,所以發展舉步維艱。首先,由於受眾與宣傳等等問題受限,門票收入基本形同虛設。其次,衍生品由於代理、開發以及渠道都不成熟,也不可能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衍生品店可支撐美術館三分之一的資金,這個部分還有待開拓。並且,作為非營利機構的民營美術館,與國立美術館相比,得到的政策支持也很少。雖然伴隨文化產業的發展,美術館作為重要一環,各地都在大興土木,但相比較美術館建設的熱潮,美術館經營就顯得尤為單薄。

民營美術館,基本主要的收入來自於場地租金與贊助。根據不同的情況比例不同,但基本現在都以這兩方面為主。由於美術館也分外來展與自籌展,通常外來的展覽,都是藝術家申請,會帶資金過來做展覽,也有作品好,我們會幫助尋贊助做展覽的。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贊助,大部分的贊助都是來自一些大的品牌,或者建立美術館的出資人自掏腰包,品牌贊助美術館,就是為了提升其品牌的文化價值,是作為社會責任的一種回報。但由於國內企業對這方面的認知也比較低,所以這部分的贊助,大部分都來自於一些國際品牌,他們每年都有這部分的贊助資金,美術館可以提交方案來申請其贊助。當然,最近還興起了一些藝術基金會,包括慈善基金與盈利基金。他們由於不用的原因可能會贊助藝術家做展覽。

而負責美術館運營的自然是美術館館長,他的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尋找資金。因為學術方面,我們是有學術委員會來把控,而資金方面,國內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理事會模式,所以重任基本都壓在了館長身上。當然,每個美術館的情況不同,還有可能有一個部門主要負責贊助品牌的事宜,可以說因事制宜。

總而言之,希望用美術館來賺錢的人,還不如去做拍賣或畫廊。但如果看中了其真正長遠的文化價值而言,美術館是恆久的。就如法國和英國,在經濟衰退後,都是依靠文化來再次興起的。這其中就少不了美術館的身影。


就民辦博物館來說,財政狀況普遍是較為危險的。

1對門票收入過於依賴

2民辦博物館的創辦人和其本身的法律人格是獨立的,但是現在民辦博物館往往把兩者攪在一起,以至於把維護民辦博物館的責任全寄托在創辦人的後期投入上,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沒有建立起來。

3民辦博物館為非營利機構,但並非不可盈利,只是盈利不能分紅而要用於博物館發展。很多民辦博物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自我放棄了造血機能。

4民辦博物館普遍專業化水平低,得不到社會認可,董事會制度形同虛設,也就無法吸引社會資金的流入

在一般來說,中國民辦博物館獲取投入主要依靠董事會投入、社會捐贈、政府獎勵和購買服務、服務經營盈利等幾方面,但是從目前看這幾條渠道都沒有做通暢,對創辦人後期投入的依賴性驚人的高。

運營模式千變萬化,簡單來說就是館長作為社會活動家負責找投入,各副館長作為業務、行政等方面的負責人負責具體某一方面的事物,下設各部門各司其職,董事會做宏觀決策和投入,館領導做事務性決策和執行,專家委員會負責智囊和具體業務活動的出謀劃策。


以中國第一個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為例簡單說一下初步接觸到這行業盈利模式。

觀復博物館_百度百科

觀復博物館於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准成立,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2004年實行理事會制。該館設有:瓷器館、傢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及講座,開展鑒定和諮詢業務。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觀復博物館在浙江杭州、福建廈門設有地方館。

除了門票收入,博物館也在做周邊的衍生品,紀念品,當然這都是九牛一毛。

目前博物館還是靠馬先生在其他渠道的收入進行補貼,比如版稅等。

但是隨著「上海觀復」的出現,為博物館的運營增加了一個新的模式。

注意為什麼要說是「上海觀復」而不是「上海觀復博物」館呢?

因為上海觀復可能要包含三個方面:

1、上海觀復博物館

觀復博物館 | 上海館

2、觀復寶庫

觀復寶庫-首頁

3、寶庫APP

寶庫官網

觀復博物館(上海中心館)位於上海陸家嘴城市新地標——上海中心的37層

上海觀復博物館內部有四大展館,分別為瓷器館,金器館,東西館,宗教館。它是中國第一個垂直城市綜合體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博物館,還是唯一擁有空中園林的博物館,而且還擁有創造吉尼斯紀錄的,世界上最大的景泰藍藝術品
— 藝術中心景泰藍地板。

就是這塊賊牛逼的地板貌似花了2500W,展館還沒開放我後面再繼續補充博物館的信息

其實除了博物館,還有個牛逼的就是,上海中心B5層,地下25米的「觀復寶庫」

先來幾張照片

還有個大門的照片電腦上沒有下次補充

看到這大家就知道了吧,地下金庫!堪比美聯儲安全等級的,聽說能防核攻擊,旁邊一個小盒子3萬8888,說到這裡大家知道盈利模式了吧,就是賣配套設施,會員權益來養博物館。

因為上海中心還沒有開發所以,現在知道的人並不多,不過來過的名人也有幾個了,郎咸平,艾斯卡納其(劉益謙的天價雞缸杯的賣主),今天胡潤來了,上海市委書記也來了,其他的後面補充吧


作為曾經的一個拍賣公司辦公室主任,比較頻繁的接觸公立、私立美術館多少還是了解些的。

一般接觸的美術館都以出租場地為資金來源,租給藝術家本人,或者一些小拍賣公司做拍賣,或者文化公司就是包裝炒作藝術家的經紀公司,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以北京琉璃廠附近一家約400平美術館為力,1萬左右1天,5天展期起。要根據藝術家的名氣和地位來定最後價格。

其次呢,美術館還有提供媒體報道、宣傳等廣告業務,根據選擇的媒體level而定,網路報道、紙媒、電視採訪都能提供資源,只要付錢。

再者,長期投資藝術品的角度,以展覽藝術家的作品抵場地費,如果是知名畫家或具備升值潛力的藝術家的作品是可以被收藏的,當然,還是國家畫院的老師的作品比較容易這樣做。至於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只能自己掏錢了。我們公司曾經收過一批央美學生作品,1塊錢一張,油畫哦,連顏料錢都回不來。裡面還有一些80年代的學生作業,有的現在已經成小名家了,算是撿到。抱歉,跑題了。

還有呢就是展覽期間銷售作品的,美術館收入部分提成。展後拍賣的話就走拍賣傭金,賣家收一部分,買家收一部分。

最後就是藝術衍生品了,最有名的就是『來自故宮的禮物』,不知道的可度娘。個人更喜歡台北故宮的那些東西,就是小貴。之前有人提到觀復博物館,去年在後海還逛過那家店。經營藝術品的復刻版或是衍生品,個人覺得性價比不高,都不如雅昌的。前不久去後海,貌似街上那些展櫃都空了,只剩店面了。

好吧,就醬。


上面幾位專業藝術人士都講了現狀。

作為與藝術行業相關的創業者,講一點裡面提到的受眾和宣傳及將來的發展。

一直以來,「藝術」似乎是高高在上的東西,離普羅大眾總感覺有很遠的距離,藝術在博物館裡,在藝術家手裡,但不會在我們的生活里。藝術也不是「剛需」,藝術品還是那麼貴的東西,普通人「消費」不起,這個受眾群體也一直受限偏小。

其實欣賞藝術,跟走進電影院看一部電影的行為本質是一樣的(雖然電影還多一些social的成分),它帶給人們都是美好愉悅的體驗。電影在那兩個小時里,以音視覺化的內容呈現帶來情緒體驗;欣賞一張繪畫作品,在眼睛盯著它的幾秒鐘里,人同樣收穫了美好感受。

怎樣把藝術通過更「生活化」的消費方式,傳遞給更廣大的潛在受眾(對生活品質、精神層面有追求的人),進而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是我們從業者一直在反覆思考的問題。

美術館的實體運營成本很高,有很多好的作品和藝術家並不為大眾所知,而外面有很多注重精神文化消費的人,以及有企業宣傳需求的公司,也沒有很好的機會了解到藝術內容。

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希望能藉助互聯網產品/技術的力量,把美術館帶到線上,降低它的運營成本,這樣把藝術帶到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中,同時滿足企業出資方、美術館方、消費者的訴求,將有機會看到藝術在中國能走出更廣闊的天地。


是真的賠錢啊!天天啊!


展覽都是展覽人自己出資的~差不多就相當於租一個攤位放畫給人看


留位,等會來揭秘。


我說一個較特別又不那麼特別的。

中國電影博物館,事業單位,原屬於北京廣電局下事業單位現屬於市政府下事業單位。

收入來源基本就是這幾項:

電影票房收入

政府財政撥款(算是收入吧)

商業活動場地費收入(新片發布、電影節展、其他商業活動場地租賃等)

電影衍生品銷售收入

影院零食銷售收入(爆米花、飲料等)

影博門票免費,故與其他博物館收入來源很大比例是門票收入不同。

影博本身是非營利公益性的單位、基本都是靠著政府財政撥款維持著,應該不會有盈餘。


推薦閱讀:

當代世界頂級搖滾樂隊有哪些?
你所做過的最好的手工 DIY 是什麼樣子?
在藝術上是否天賦勝過努力?
谷歌街景對街頭攝影造成了哪些影響?

TAG:藝術 | 博物館 | 現代藝術 | 獨立策展人 | 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