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把「Space Shuttle」翻譯成太空梭是否是翻譯錯誤?

Space Shuttle的軌道器有機翼和垂直尾翼,看起來像飛機,但是真正的學名叫「升力體飛行器」,它的機身也可以產生升力的,跟飛機完全兩回事。即便把軌道器的機翼去掉,也一樣能降落,但是降落速度要高,所需跑道更長。

所以,把「Space Shuttle」翻譯成「太空梭」是一個明顯的翻譯錯誤,不如香港和台灣的翻譯「太空穿梭機」。


航天 航天員 太空梭 空天飛機 航天局

國內航天業中的這幾個名詞都是錢學森先生確定下來的,作為NASA前身JPL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錢學森,命名一個太空梭很稀奇嗎?這並不是翻譯,而是權威命名,對這類事物一系列的概念名詞化。NASA給這東西起了個美國名字,錢學森給這東西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就是這麼簡單,不存在什麼翻譯問題。

另外補充一點知識,「航空」「航天」「航宇」這三個概念的區別,前兩者大家可能都了解,一個是大氣層內飛行,一個是大氣層外飛行。那麼航宇又是什麼呢,其實「航天」指的是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而「航宇」指的是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這些名詞命名是有階段性的意義的,同樣也是錢學森先生提出的。

所以大家也就能想到,為什麼中國的宇航員在官方的稱呼都是「航天員」了吧,因為將來還會有「航宇員」的......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並不是浪漫主義的詩句,而是現實主義的規劃。


你知道以色列那次F-15單翼返航的事情嗎?

調查結論就是,F-15的寬大機身可以提供大量的升力,以至於一個機翼也夠。

即便不知道這個,也該知道飛翼吧。飛翼的話,那裡是機身,那裡是機翼?

再來,你知道升力體嗎,比如1963年的X-24。沒人否認他是飛機吧。這貨根本就沒機翼。

好了,那麼是誰告訴你飛機的定義是「靠機翼產生升力」的東西呢?


這名字是錢學森起的,錢學森同時還是最先提出這種飛行器概念的人之一,可以說是 space shuttle 的爺爺。爺爺給孫子起個名,還需要翻譯嗎?

以下引自交大錢學森圖書館的相關頁面:

1947年2月,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學術報告會上提出了用一枚三級火箭將飛船送入太空的設想。1949年12月,美國《時代》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錢學森的報道,劃時代的「火箭旅客飛機」概念第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種飛行器以單級火箭為動力,形狀像一支中間有一對小翅膀的鉛筆,尾巴上有兩個小的水平尾翼和一個稍大的垂直尾翼。它的航程達到5000公里,能實現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洲際飛行。錢學森的大膽設想在當時被稱為「驚人的火箭理論」,在美國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有人說他「瘋了」;有人則稱讚他是一位「科學天才」。

基於「火箭旅客飛機」的設想,美國在20世紀50-60年代研製了一種三角翼太空飛行器「X-20」(Dyna-soar),錢學森因而被稱為「Dyna-soar之父」。從技術上看,「X-20」實際上就是美國現役太空梭的雛形。


翻譯有很多種譯法,最常見的就是意譯和直譯。「太空梭」顯然是意譯,因為它不但具備在外層空間的運行能力,也具備在大氣層內的空氣動力飛行能力,那麼「航天」和「飛機」這兩個詞都直接對應了其天地間往返時兩個階段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它的外形就是人們一般認知中「飛機」的樣子,只是比其他飛機增加了「航天」的功能,這樣稱呼之太正好不過了,何錯之有?

另外,港澳台那邊更為簡便的翻譯是「太空梭」,差倆字差不少呢。而「太空梭」不但是直譯,更是強行按照字面意思硬生生翻譯過來的產物,說實話翻得不好。

不過我更傾向於把題主你提問的動機理解為還沒學多少專業知識就急著批駁這批駁那來秀自己那晃蕩的半桶水。從你的問題描述也可以看出來你學得並不系統,而是東拼西湊出來的。知乎上大神很多,保不齊就會被打臉,裝逼還是請謹慎,要麼你得學紮實了再裝,不差這麼幾年功夫的。

最後,

雖然廣大群眾也有眼瞎犯傻逼的時候,但你不得不相信絕大多數的時候群眾的眼睛還一定是雪亮的。能廣為流傳和被大家所接受的事物一定有它的道理。


它的機身也可以產生升力的,跟飛機完全兩回事。

那看來現代戰鬥機全都不是飛機。。。

=====補充=====

這個問題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太空梭的主發動機只在上升段有燃料,在大氣層內只是返回時做滑翔。它甚至在降落時完全沒有重複進近的機會,必須一次降落成功。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妨叫「航天滑翔機」。。。。。。直譯的「太空梭」、「太空穿梭機」其實是更準確的。


我聽到了水聲。半桶。


把太空梭叫「太空梭」而不是「太空梭」是因為大陸並沒有把載具稱為「梭」的傳統。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watermelon」並不譯為「水瓜」,「eggplant」並不譯為「蛋菜」。

鑒於香港台灣並沒有航天領域的工程實踐經歷,太空梭命名者錢學森先生也在大陸,所以個人認為港台並無對「space shuttle」中文名進行標準化的資格。

台灣那邊愛叫什麼叫什麼無所謂,開心就好。難不成菜總統改天宣布要統一把太空梭叫「蛋菜」,你也跟著附和?


為什麼非要理解成「翻譯」呢?我們只是給它取了個名字而已。


按照題主的理解,請嘗試翻譯以下道路交通工具(請忽略圖上「錯誤」的中文翻譯):

我拍攝這組照片,本意是為了說明中文在命名新事物上相對英文的優勢,沒想到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


你給我解釋一下肉夾饃是怎麼用肉把饃加進去的


升力體屬於Wingless space craft,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盡量縮減機翼,僅保留安定面作用,缺點就是低速時氣動控制效果很差,容易翻滾失控,所以各路升力體研究早期國家後來都增加了安定面的面積。

以至於到MIG-105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可調節上反角的機翼,在速度低於M2的時候放平機翼,用於增加飛行器升力。

美帝的升力體航天器目前可以看逐夢者

下面這東西在歸類上屬於Winged space plane,有翼太空梭——據說這奇怪的名字是錢學森起的?

——

space shuttle在分類上屬於space plane,這個東西翻譯成太空梭完全就是字面意思。至於space shuttle屬於一個很個性的叫法,對應的大陸叫法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當然,這個很個性的又很拗口的名字最後被濃縮成了兩個字「神舟」——其實不止啦,天舟也是的。


英語把中國翻譯成China也是巨大的錯誤,應該翻譯成Middle Country


太空梭更多是指結構結構上。太空梭從結構上看是飛機,同時從空氣動力的角度看,是高超音速滑翔機

實際上如果非從水平起降和動力巡航的角度說,太空梭不是飛機,但是以後會出現空天飛機。

另外題主既然這麼喜歡研究名稱定義,那麼請解釋一下宇宙飛船的命名法。


學台灣的話,你應該翻譯成神鬼飛梭


跑個題,

比起把"Enterprise"翻譯成「企業號」,「太空梭」真不算什麼……

恰恰相反,美國的Enterprise就應該翻譯成企業號。

美國人把Enterprise用作艦名是學的英國人的做法。英國人的第一艘Enterprise是1705年俘獲的法國船L"entreprise號。那個年代,被俘獲的船繼承原來的船名是常見做法。

然而法語enterprise就是企業的意思,並沒有進取的含義。L"entreprise的意思就是the company。Enterprise作為進取一詞在法語里對應的詞是 d"initiative。

參考資料:History of the Vessel Enterpri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4th Century (Star Trek)

有錯請指出,感謝。

================

有評論指出法語entreprise直到1798年才首次明確包含企業的含義。所以1705年的法國船entreprise不可能指的企業的意思。這的確沒錯。不過1、法語entreprise從來沒有進取的意思,所以同理更不能翻譯成進取;2、l"作為定冠詞,後面跟的不可能是動詞;3、其它語義現在基本不用了,如果按照當時的語義來翻譯,會顯得莫名其妙,比如:軍事組織號;商業行動號;色誘號……


嗯,你看作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把人類送上太空再活著回來的國家中唯一一個說中文的,我朝的中文翻譯顯然是最有參考意義的。。。


你這種問題就好像把「尿尿」叫成「尿液排出」才算專業


誰告訴你太空梭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


一款飛機的壽命周期啊,自己不可以預料。

它本身是不是飛機,當然要看它飛不飛得起來,但是也要考慮到它是不是升力體。

我絕對不知道,我作為世界上最牛逼的轟炸機怎麼把我從「飛機」的定義中除名了。

所以題主跟我講「本題已經決定了,你來當升力體飛行器!」


人家壓根不是翻譯,別搞錯了


推薦閱讀:

國外的翻譯工作者處境怎麼樣?
「義大利」和「義大利」這兩種譯法各有什麼優缺點?為何前者廣泛通用而後者現在只限於台灣?
如何看待網文的「野生翻譯」?
如何評價Stephen Mitchell的的英譯道德經?
谷歌地图将中国的乡镇名翻译为「镇名zhen」「乡名xiang」合理吗?

TAG:太空梭 | 英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