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丹青?


想要略微的走個題。

是前不久在先鋒書店見到的陳丹青真人。

最後的簽書環節,我送了他一張明信片,他握住我的手看著我,誇我:

長得好,一看就是優秀正直的青年。

(於是我就來答題了(逃

雖說買了他的書,但是卻都也沒看過,他的那些「語出驚人」和「憤然辭職」也只是有所耳聞。話說知道他,還是順著:文學回憶錄、《局部》的這一個路子的。

在先鋒書店看著他,

灰帽黑圍巾,略顯出老態,但凜然站立於人群,眼神中帶著一股精神。

奇崛。

大概有人這麼形容過他。

講座沒談什麼,但是主持人卻主要將話題往讀書上引。

提問者大概不斷地問相關的話題,陳丹青先生也多次說自己看到書非常少,難以和在座的各位相比,大概大部分人只當做是謙虛之詞。

一個提問者問陳丹青老師畫畫的時候是怎麼想的,陳丹青說不想。

還有一位提問者在說到人生意義的「光」的時候,問陳丹青老師: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光可能就是您;那麼想問問您的「光」又是什麼呢?

大概本來指望陳丹青說點深刻見解,不想他卻說自己沒有,只是簡單的畫畫罷了。

推薦書的時候他所提到的也並不是多麼高深之作,但就是那些易讀卻飽含情感的回憶錄:王鼎鈞的四部曲,陶希聖回憶錄,蔣廷黻回憶錄等等。

我覺得陳丹青

在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簡單」的人。

他或許真的沒「讀」過什麼書

且慢!

我想在這裡略作討論的是所謂的「唯知識價值論」。

讀書是好。

但是以讀書多/知識多作為主要價值來支撐自己的人生意義,那麼就會有問題了。

不幸的是,或許現在的很多人是這樣做的。

看到別人的成功然後安慰自己,沒關係我知識面很廣,我懂得很多,我要自信。

看到別人不懂而自己懂於是很驕傲,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徒增志氣。

但是

什麼時候談論的知識可以成為一種價值高下的判定了?

陳丹青在分享會上提到南方周末當時讓他參加一個叫做「我知道」的節目,因為之前受惠於南方周末,於是他最終還是答應當節目的評委了,和崔永元一起,還有郭敬明。

那麼這個節目大概是類似一站到底式的,答題來闖關。

陳丹青突然語氣就激烈起來了:

知道又怎樣?不知道又怎樣?...宋詞下一句講的什麼?bullshit! 我倒是想要搞一個節目叫做《我不知道》,就問學生你知不知道?不知道?好!不知道的越多得分越高。

(給我說尊重傳統文化的人你來錯地方了,這是玩笑話)

我這裡提及的並不是提倡「反智識主義」,也不是鼓勵大家順從陽明學一樣「尊德性」而不問「道問學」,把書一丟就打坐就好。

我想要說的是:

將知識多寡作為自己價值的來源以及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是有問題的。

且不問你此處的知識是否真是知識亦或只是百度上就可以找到的信息,還是你到底掌握了知識的多少,問題在於這些知識並不能組成你的自信和價值,它只是給你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或者是提供給你創造更大價值的可能罷了。

拿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讓你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明了,明心見性——假如你反倒拿這一知識本身當做目的,以掌握內容為傲,而不去實踐體悟這些內容,那麼這是違背了寫書者的本意,著實落了窠臼。

而通識學習也是同理,遍覽群書並不是讓你覺得自己就像個大百科全書如此的牛逼,而是去理解那些不同的學科是怎樣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和闡釋這個世界的。

講得稍微有些遠,不想繼續妄議人生價值的來源是什麼的問題了。

再回到陳丹青。

他讀書「少」,他或許在知識上比不過圍繞著他的這一些熱衷讀書的「知識分子」,

但是他不同。

他的這一份不同於現在各種學者的藝術路徑給他帶來了一種「超然」的氣質。

我們可以稱之為「敏銳」

對生活亦或是世界的深刻洞察。

這點往往是一些一頭扎進書堆中的「知識青年」所在逐漸消弭的。

有很多閱歷的老者是一樣可以有這種敏銳感的。

老人口中緩緩講述的往往是最為平實卻又真切的道理。

而這種藝術家般的敏銳和超然同樣可以見諸一些作家,比如我曾見過的蘇童。

比如林語堂,以一種超乎學者眼光的「敏銳」來為外國人在《吾國與吾民》中構建出一個天才般的中國文化闡釋的結構,讓當今中國最好的社會學教授都自愧不如。

或許他們自知或者不自知

但他們同樣具有著敏銳於常人甚至學者的目光,

這種不同於常見學究亦或「學者」的一種敏銳和非知識價值的路徑,

讓他們這些人鶴立於人群之中,

氣質超然。

不同於未能打通的知識塊狀堆疊而缺乏靈動,

他們的思想自然地舒展著,不逾矩也不受框架制約。

何須故作幽默?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半夜睡不著,正好看到這個題,更睡不著了。

陳丹青首先是個畫家,然後才是我們大眾所熟知的那個他:意見領袖,公知,嘴炮什麼的。

陳丹青作為一個寫實畫家,其天賦和技術讓人無話可說,處於一個文化封閉,教育資源稀缺的年代,竟然能憑直覺和零零散散的藝術資料畫成那個樣子,實在是令人稱奇。他對於藝術的熱愛構成了他的精神內核,這也解釋了他為何後來去了紐約,為何變成了大家所熟悉的那個陳丹青。

陳丹青的人生經歷大概由三部分組成:文革時期的青少年期,改革開放後在美國的壯年期,以及新世紀歸國的中老年期(好奇怪的說法)。

文革時期的壓抑導致他對於極權式的政治和文化作風一直頗有微詞。

在紐約浮沉的藝術生涯,他受到西方(尤其是他待的還是美國)各個方面的強烈影響,但不足撼改一個5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的本質。

後來他歸國了,於是一個思維受著西方影響,但骨子裡還是那個在江西插隊的窮苦藝術青年,出現了在我們眼前。這種衝突使他對於國內的種種怪現象感到『詫異』,但他又不善於掩飾(或者說善於製造話題),於是各種激烈言論都出來了。

試想,如果沒有對於藝術近乎天真狂熱的愛,他還會去紐約闖蕩嗎?還會對積疾已久的國內藝術體制大呼失望嗎?還會閑著沒事就出來罵罵這個評評哪個嘛?用『炒作』、『想出名』去解釋都不夠有說服力,試看他在《紐約瑣記》中那誠懇又委婉含蓄的文章,實在不像出自一個沽名釣譽之人。

所以我更願把他的經歷看做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現實的碰壁。他在紐約大飽原作的眼福後,也開始投身於殘酷的資本主義藝術市場了,在80年代藝術風起雲湧的美國,傳統的寫實繪畫有多邊緣,那真是不太敢去細想。回國了,發現年輕時厭惡的那些東西還在這,就算有了膽氣和資歷來罵幾句,還是吃了那一鼻子灰,無益於改變現狀。

但好歹,他還有才華的,不管別人怎麼誤解,才華都在那。

這也是我為什麼如此喜歡他的原因吧:目睹耳聞了他的種種經歷,覺得這種生活還是很酷的,很爽氣的,是值得一過的;了解了他,似乎也看清了一點自己在冥冥之中要走的路,心裡也有了一點點狂妄。不狂,活著有啥意思?


有人的過去是道傷,好了疤都沒有一個;陳丹青,大約是那種把傷烙印進靈魂的那種,不管他活到多大年紀,總有一塊是殘的。


瀉藥。

說評價不敢當,畢竟我自己水平有限,哪敢隨便評價別人,尤其是陳丹青,我對他崇拜已久,高中時每晚對著退步集擼,一邊幻想著自己的人生不是地獄。

他抽煙我覺得好有個性,所以我也學會抽煙,不過我比較慫逼,只敢偷偷躲在廁所抽, 要給我媽看見我得掉層皮。樓上說抽煙好像挑釁採訪者,我倒覺得不是,他個性如此,也不想遮遮掩掩什麼,抽煙嘛,愛抽就抽唄,可能拿根煙他會比較有安全感吧,藝術家多的是怪癖。

發現我說了半天都沒說到點子上來,那我就說說他這個人吧!

從當年沸沸揚揚的從清華美院辭職,他就開始被大眾所關注,感覺他非常懂得利用媒體,當然人家自身也很有人格魅力。他寫書,寫的是真好,每句話都有一股氣場,言之有物。他的畫我沒怎麼看過,也不做評價。

後來他上電視節目,做訪談,開講座,開美術展,總是見他穿一身黑色對襟大褂,格格不入,但是有風骨。訪談時總是目光炯炯,主持人說什麼他也毫不客氣的反駁,感覺他對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非常清楚,根本不會受人干擾。而且他是真的有東西要說,才會選擇媒體去表達自己,並不是為了想成名。他自己說過:我只剩這一點說話的權利了。

想了一下他在國外的經歷,這麼多年待在美國,回國必然是想為了能夠有所作為,陳丹青不會是隱士,他要做的是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是真,什麼是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然在現在的中國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是多麼可貴,但是很多人都只是跟看熱鬧一樣看他,我覺得有點糟蹋了他。

包括陳丹青推薦木心,木心真是個值得推薦的作家,但是一直被埋沒,他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漢語的美。可是在國內卻被很多人罵,說陳丹青炒作,炒作自己的老師,說木心是個被過譽的作家,我覺得很可笑。那些人的態度很明顯,意思是:陳丹青,你別以為自己有點知名度就捧人,你憑什麼啊?老子在國內混這麼久還不如你一句話捧的人?滾回你的美國去吧!

所以陳丹青能夠堅持一直在說,他是真的了不起,而且從來沒有放棄。希望他一直都這麼直率,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陳丹青調侃式的演講,更多是一種文雅的牢騷。就象西瓜霜含片,喉嚨發炎含在嘴裡很舒服,但是斷斷不能拿來當飯吃,不吃飯是要餓死的。


如果簡單的說就是陳只負責提供視角不負責提供答案。

陳的很多說法,單個看有其道理,但作為觀眾,我們也有權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例如陳批評清華招收博士生制度。大學教育確實有諸多問題,但招收博士,對未來主要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作一些外語能力方面的要求,應該是不過分的。


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知識分子的進步性和對藝術的追求三者辯證統一的人格化


扭扭捏捏的小資產階級。


謝邀,舊答案直接發

就是一個政治藝術家罷了,跟他所反對的沒什麼區別

——————————————————————————————————

呃,看到許多人都說陳丹青是文革受害者而且很苦逼什麼的,只是兄弟我想說,各位能不能不要這麼圖樣圖森破啊。

來來來,咱也別說什麼小道消息了,咱就百度一下行么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祖籍廣東台山市三合鎮良村,藝術家,文藝評論家,學者。自幼喜歡繪畫,在初中畢業還是個16歲的孩子時,即被「文革」流放農村。

1970年至1978年,陳丹青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遠離親人,在水深火熱的生活勞動中仍堅持自習繪畫。

期間創作連環畫《邊防線上》、《維佳的操行》,油畫《淚水灑滿豐收田》等等,併入選「全軍美展」、「全國美展」。在當時產生了一定影響,已是頗有名氣的「知青畫家」

不知道知乎上有多少是學過美術的,小小不才兄弟我是學過一陣啦,只是實在沒天分就放棄了。

不過靠這點兒基礎也大概能知道如果你完全靠自學,色彩確實是可以靠天賦的,但是素描和構成卻是需要老師指導並且勤加練習,才能正確掌握的。

而如果能畫油畫,那麼一定是登堂入室了才行,而且所費不貲。

那麼依照普遍的文革中【流放農村】的印象,那必然是矮矬窮苦逼累了。

而陳丹青先生不但逆天的在【在水深火熱的生活勞動中】,自學掌握了素描色彩與油畫技巧並能勤加練習,而且還可以在文革這種政治風潮中干出【創作連環畫《邊防線上》《維佳的操行》,油畫《淚水灑滿豐收田》等等,併入選「全軍美展」、「全國美展」】這麼有政治正確范兒的成就,也著實令我等瞠目結舌了。

哎你以為人家82年就能去美國是憑的什麼啊!

一腔熱血?

少年你真圖樣圖森破了啊~~~~~~~~~

嚯,評價個陳丹青,竟然還能被以政治原因舉報,也真是醉了~~~~~~~~~


一個迷失在文化迷宮裡的人,他的觀點和思想對這個世界不具有建設性,迷信他的話語就將會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陳丹青那撥人的世界觀已經out了

他80年代去美國時 中美差距很大

於是他三觀崩塌 徹底喪失對中國的自信

啥都是美國的好

這三十年來 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好

陳丹青就越來越不舒服

說到底

他的世界觀出了很嚴重的問題

而且再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本來不知道他是誰,後來知道是畫畫的。

為什麼這就記住了呢?可見:

名字取得好很重要。


我一直以為文化素質低的才會崇洋媚外,沒想到他更嚴重。

即便你再有才,再有名,再有錢,也得學會尊重。

從他的各種訪談節目可以看出他對主持人的不尊重,對年輕工作人員的輕視,對體制也好社會也好,居高臨下的蔑視。

這不應該,很多社會問題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為什麼不能理性辯證的看待,而非要嘴炮四方。


精神民國大師


剛開始知道陳丹青這個名字,大概是因為出走清華和斷斷續續看過他幾個很短的視頻。視頻當然有所刪減,沒有語境和論證,只有媒體最喜歡的話題,比如批評。在媒體中出現的陳丹青,鋒利、大膽、自負,甚至有些矯情。 因為對退步集這個略顯矯情的書名感到好奇,第一次買他的書,才真正慢慢讀過他的鋒利和無奈。後來又買了荒廢集和續篇。這個自稱「被消費的媒體明星」,在書中依舊很霸道,縱橫捭闔言辭放達,但很和氣,娓娓道來。

大學時的讀書筆記里記著晚來寂靜里的一句話:「他玩世不恭,心平氣和」。雖然嚴格來說他不能算是玩世不恭,但作為一個「要罵街的人」,一個「不合作的人」,他對美界學界教育界社會的種種陋相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心平氣和地理論。哪怕是罵人,也是優雅樸實,睿智率真。 不懂如何看畫,看文倒是容易些。他的文筆,是很多專職作家也難達到的。不看他的獨到,不看他的心智,不看他的人格,只看辭彙,他的文字都是溫暖犀利的。他說余秋雨「(首先)是一個官員,(其次)一個文化學者;他說于丹是一個「能說會道的輔導員」,他說范冰冰「好看得有點過分」,給陳丹青的肯定,也是對教條的否定,對沉默的否定和對虛偽的否定;給他的掌聲,也是給獨立人格的掌聲,對敢於發聲的掌聲以及對器識膽識的掌聲。

他說「思維與立場的『單一性』是排他的、堅毅的、執著的,經得起挑戰追問,甘於邊緣,甘於承受孤立的狀態。」很多時候「單一立場」難以實現,但多點陳丹青似的孤勇,保持獨特偏見的敏銳,至少可以對真實有所洞察,對荒謬保持警戒。

新買的草草集里有他紀念木心先生寫的長文守護與送別,很溫暖。木心先生口述他記錄的文學回憶錄,更是十分啟迪人的文字。 他不以「藝術家」身份談藝,不以「思想家」身份談思想,「一個智力和感受力都過剩的人」,再加上獨立出眾的人格和情趣,難怪有資格對看不慣不屑談的東西直接操你媽的。

四月寫了幾個人,把陳丹青這段粘貼過來。


哦,老學長了。

大二的時候見過,留下了非常非常不好的印象。

首先他聽到有學生家裡都只聽黑膠(喜愛音樂的大抵上都知道數碼存儲方式大部分優於黑膠)他非常讚揚並肯定,還認為超級牛逼,這讓人不僅懷疑其只為裝逼。

其次當他聽說在座有藝術史專業的時候不禁發問:你們學這個幹什麼?我就不明白這個學科存在的意義?這有什麼好學的?(底下同學舉手禮貌地請他了解之後再做出評價比較好)他說:哦,感謝你的建議,但我是不會聽的。

整個過程言簡直自大到難以想像。

一邊抨擊教育制度,一邊把自己認為是天才的學生強塞進教育制度,也不知道是要幹嘛。

這些年,除了沒用心畫畫,別的什麼都很用心地參合一腿到處噴,噴完也沒帶來一點靈感。

是吧藝術家學長。


我覺得他最好對自己專業以外的東西少張嘴,說的都是錯的


因機緣接觸過陳幾次,性情中人。「他媽的」時常掛在嘴邊,卻不招人討厭。皮膚很好。

就專業而言,早期的西藏組畫在那個時代的中國畫壇絕對是頂尖的作品。遺憾的是,他在絕佳的創作時期選擇了遊學西方,一下子被耀眼的西方藝術刺激「壞」了。發現自己既達不到古典繪畫的技法,又做不到現代藝術的「自由」,同時還失去了在中國交流閉塞的狀態下獨自摸索而形成的自信和風格。這種斷裂直接導致若干年後,其再拿起畫筆卻被視為「江郎才盡」的後果。事實也是如此,陳確實沒有再創作出西藏組畫那種具有時代性高度的作品。

就「公知」印象就不多談了。陳遊學多年,眼界見識是有的,但不足的是其自身的文化修養,這與時代及個人經歷有關。所以,他的觀點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過於捧高木心的地位和價值。但木心是他身在異鄉時文化與精神的啟蒙老師,所以這種追崇的心理也能理解。

個人還是挺喜歡他的。


感覺他好像只有那一張照片,戾氣太重。


現在評價為時尚早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學霸偷老師的學習資料刷題」的行為?
大家如何看待考證掛靠掙錢這件事?
如何評價陸家嘴視頻?
如何看待女作家六六的這條微博?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第一集?

TAG:藝術 | 陳丹青 | 如何看待評價X |